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人過三七怎麼寫冥文,人去世後三七怎麼做

1.人去世後三七怎麼做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爲“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爲,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爲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爲人。

人過三七怎麼寫冥文 人去世後三七怎麼做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爲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爲人們認爲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後,兒孫爲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爲“祭墳”,七日爲“小期”,二十一天爲“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爲“五期”,四十九天爲“斷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期年爲週年。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 現代做七比起傳統的做法要簡單,但很多人還在“大期”日到殯儀館燒點紙,祭奠一下。

2.人去世後頭七怎麼祭奠

老人們講,頭七的時候,人的靈魂還在各處飄蕩,在望鄉臺上,時時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鄉。

到了頭七晚上半夜的時候,自己的親人在家裏煙囪旁邊燒一個梯於形的東西,叫“天梯”,只有燒了這個天梯,靈魂才能順着這個梯子達到天堂。雖然這只是無情,但是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誰又肯讓自己的親人在這種事情上受委屈呢?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爲「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爲,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爲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爲人。 亦有說認爲人死後魂魄會於「頭七」前到處飄蕩,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後頭七返家探視 出自 《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救度大法)。 東北的七七具體是指: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這幾天是要燒紙的(一般爲漢族人的風俗)。 喪葬習俗縣內喪葬習俗在建國之後,雖有所革新,但舉辦喪事,農民家庭一般仍按歷史相沿的傳統習俗進行。

(1)準備“後事” 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老年邁以後,本人或家屬其他成員則要爲其準備身後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壽衣。當地習俗,這兩樣東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準備好。

過去備棺材,木材以柏木爲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壽衣要備衣、褲(裙)、鞋、襪、帽,衣褲應有棉有單,壽衣顏色多爲紅、藍,忌黑、忌花。

這些備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誰都不忌諱。有些人家準備的早,結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處在備用中。

(2)老人病重期間的禮俗 病人病重期間,兒女一定要陪護身邊,否則爲不孝。親戚一定要攜禮物看望,否則若病人死後無法面對死者及其家屬(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親戚應當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時,不在病人身邊的重要親屬,病家應通知前來,以防事後落“埋怨”。

(3)彌留之際與初亡時的處置 嚥氣前,兒女要守護身邊,併爲其理髮(女人梳頭)、淨面、洗腳、看壽衣。氣斷,全家舉哀。

入斂時,死者臉蒙黃表紙,曰“蒙臉紙”;口含一銅錢或硬幣,曰“噙口錢”,背墊銅錢或硬幣,曰“墊背錢”;手持線串小麪餅,曰“打狗餅”,小餅個數與死者年歲相等。棺頭點一黑瓷燈,曰“引魂燈”,放一陶盆,供停靈期間焚紙用,曰“老盆”靈房門口搭棚,曰“靈棚”,棚內設供桌,供舉行弔祭儀式用;院門外放“指魂紙”,白紙條之條數與死者年歲相等。

(4)着孝 孝布白色,。兒子剃頭,戴斜角孝帽,帽訂麻匹,謂之“披麻”;腰束茼繩拖地,謂之“攔腰繩”;赤足穿草鞋,手執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紙。

兒媳披髮,頂褡頭,束腰繩,穿草鞋。女兒戴孝同兒媳。

侄輩戴平角孝帽,孫輩戴“柿花”孝帽。弔客中閨女婿、侄婿束孝帶,戴平角孝帽;孫婿、外孫婿束孝帶,戴“柿花”帽;其餘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湯 當地叫“潑湯”。臨沭地方人死之後,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湯。初次送湯之前,要爲死者舉行“報廟”、“指路”儀式,到土地廟向淨王爺報到,並予以指引路線。

送湯時,孝男孝女分開進行。男由長子帶領;女由長媳帶領,並由長媳提湯壺。

孝男孝女送湯時必須痛哭,哭的越痛越顯孝道;不哭則顯對死者無感情,不孝。每次送湯,除喪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弔客也要行跪禮弔祭,喪家兒女們陪祭。

(6)報喪 此地叫“對信”。出殯前一日早,主事人把應前來參加弔喪親戚的名單,分路排好,由數人分頭通知各地親戚,對信的人手持白布條,向每一親戚說明死者姓名、接待弔客的時間,出殯的日期

親戚按通知前往弔喪,俗稱“弔紙”. (7)請靈與送靈 夫婦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殯的前一日晚應對先死者舉行請靈儀式。事先寫好所請靈魂的牌位,再寫一張請靈文,孝子們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唸完請靈文,焚燒了,行禮畢返家。

即將死者之靈請回家。先死者便與後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這也是喪家孝子賢孫們對先逝父或母的一種紀念方式。殯日早天明時,再將先逝者的靈魂送走,曰“送靈”。

因爲後死者隨之也要歸塋。 (8)辭靈 殯日午後,將死者靈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儀式。

由喪家孝男孝女同弔客一同進行。 (9)送盤纏 這是活人爲死人即將歸於另一個世界的時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這些用物除了燒紙之外,就是紙紮的牛、馬、轎、車及金庫、銀庫、童男童女等。隨同祭奠儀式一併燒之,禮即告成。

(10)出殯 辭完靈,送完盤纏之後,緊接着就是出殯,當地又叫“拉棺”。拉棺儀式與辭靈、送盤纏儀式相比反倒簡單。

接棺前,孝子們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車輛,叫做“拜架子”或“拜車”,以祈求死者歸塋的路上平安。此後即將棺材擡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於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將“老盆”放在長子頭上繞一圈摔碎,謂之“摔老盆”。

然後由莊鄰們組成的槓子隊擡。

3.人去世三七有什麼講究

死者埋葬後,還要進行祭祀。

主要有“圓墳”、“燒七”、“燒百日”和“燒週年”等活動。 “圓墳”,在葬後的第三天,主要是親近的孝子們,穿上孝服,抱上哀杖,擡着祭品,爲死者祭奠,在新墳上添土。

把紙錢點燃後,大家圍着墳墓轉三圈,用杴添土拍實。然後跪伏叩拜、上香、奠酒、痛哭,把所有的哀杖齊放於墳前。

“燒七”即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舉行一次焚香燒紙祭祀的禮儀,不一定每七都燒,一般燒“一七”、“三七”、“五七”、“七七”、“十七”,俗話說“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燒七”時,要帶上金銀箔、香等供品上墳祭祀。

“燒七”有時看死者幾個兒子,就不燒那“一七”。如有三個兒子,則不燒“三七”。

4.老人去世三七怎樣過

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

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此俗漢代尚無記載,大約與佛教傳入中國有關,南北朝時已多行之,後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論》謂人死後,爲尋求生緣,以七日爲一期,如七日終,不得生緣,則更續七日,至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以故有“七七” 之期及逢七追薦之俗。

一說,人初生以七月爲臘,一臘而一魄成,經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則以七日爲忌,一忌而一魄散,經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爲道教魂魄聚散之說。第七個七日,民間又稱爲“斷七”、“盡七”、“滿七”。

比較受重視的是頭七、五七與盡七。《北史.胡國珍傳》:“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爲設千僧齋。”

《北齊書.孫靈暉傳》:“(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至百日終,靈暉恆爲綽請僧設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雙成愛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齋、理七、開喪、出殯,用了四五千兩銀子。”

又第四回:“光陰彈指,七七之期已過。”參閱明田藝蘅《春雨逸響》。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

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複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另外,父母死後應該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暫時殯起來,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時再進行合葬。

這樣靈柩停放的時間就很難說了。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

人們認爲,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爲,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

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爲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託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託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託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爲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爲人了。

而道家也認爲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

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爲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爲人們認爲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

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臺"。

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裏登上"望鄉臺"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臺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

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準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紮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竈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

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 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

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

"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爲這一次則是爲活人祈禱。

唸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

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

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

5.亡故人五七祭文怎麼寫

悼念母親五七祭文

媽媽,晃隔昨日,您卻離開我們而去已經35天了。

親愛的母親,今天是您五七祭日,是你離開人間正式走進天堂的日子,從此以後,這“xxx公墓'就是您永久的家了,您的女兒女婿,孫子孫女,您所有的親人在此祝您:一路走好!

我們跪在母親的墓前,淚水模糊了我們的視線,四十多年的病魔纏身,多少次的住院,兩年零八個月往返醫院透析的艱難,您都挺過來了,可這次你怎麼就捨得丟下我們而去了呢?曾經溫馨的家中,再也見不到您的身影,再也聽不到您呼喊我們的聲音。

媽媽,是您給予了我們生命,您把我們培養成人,在艱難的歲月裏您孤獨無援,生活的艱辛讓您落下一身疾病,而我們卻沒受一點苦,在您慈愛溫暖的懷抱中健康茁壯成人。是您親手帶大我們的兩個孩子,您是優秀教師,以您特有而嚴厲的教育方法,把兩個孫兒孫女親手送到高級學府,他們現在已讀研究生,這些都是您的功勞,您賦予了我們這麼多,您是家裏的一盞明燈,爲我們指明生活的方向,您是生活的智多星,有您在,家裏總是其樂融融,豐富多彩,您是我們堅強的後盾,有您在我們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媽媽,有您在我們是多麼享福啊!您給於我們太多太多,無以報答你卻匆匆離去,此時此刻,我們縱然淚流成河,除了心痛,卻只有悔恨和愧疚。

今天按着習俗,我們爲您送去了別墅高樓、汽車、各種家用電器、金銀山、箱櫃、日用品、衣物,還有您喜歡的麻將手機等物,請您查收。

天堂有路嗎?

如果天堂有路,請您走好!

如果天堂有路,請您託夢給女兒,需要什麼,交代什麼,女兒一定照辦!

如果天堂有路,盼望夜夜與您相見,讓我們知道你在那邊過的很好很好!

今日,鮮花朵朵,鞭炮聲聲,焚冥嫋嫋,春雨淅淅,哭聲悽悽,聽到了嗎?媽媽,就讓鞭炮驅走陰霾,讓鮮花寄去祈語,讓淚水化作思念,讓春雨洗去累塵 ,屢送冥鈔百億萬,換我母親得平安!

媽媽,您一路走好,您永遠生活在我們身邊,您永遠活在我們心裏!

2015年4月1日(農曆二月十三)

6.老人去世三七燒什麼

“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爲一個祭日,稱爲“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

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週年。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後,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

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

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札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爲“空七”。

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蜡、金銀鬥等祭奠。

祭奠的東西一般爲逝者生前愛吃的東西,比如如果老人生前有抽菸、喝酒要準備這些東西。

7.人死後三七怎麼做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

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穿孝--老人死後,兒孫爲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

葬後三日爲“祭墳”,七日爲“小期”,二十一天爲“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爲“五期”,四十九天爲“斷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

期年爲週年。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

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 現代做七比起傳統的做法要簡單,但很多人還在“大期”日到殯儀館燒點紙,祭奠一下。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複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