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阿詩瑪的故事是壯族民間傳說嗎

阿詩瑪的故事是壯族民間傳說嗎

是的,阿詩瑪的故事是壯族民間傳說,講述了一個勇敢善良、克服艱難險阻、最終得到幸福的女孩阿詩瑪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壯族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被廣泛傳承和演繹。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阿詩瑪的傳說來自哪一個民族?()

阿詩瑪的傳說來自哪一個民族?()

A.壯族

B.苗族

C.布依族

D.彝族

正確答案:D

阿詩瑪是哪個民族的

阿詩瑪是彝族傳說中的人物。阿詩瑪的原形態是用撒尼彝語創作的,是撒尼人民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具有廣泛的羣衆性。它主要流傳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撒尼人聚居區,分爲南北兩個大同小異的流派。

阿詩瑪,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自20世紀50年代初,阿詩瑪在有關刊物上發表漢文整理本以來,被翻譯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韓等多種語言在海外流傳,在日本還被改編成廣播劇、歌舞劇、兒童劇等藝術形式。

《阿詩瑪》是中國哪一個民族的民間長詩?

《阿詩瑪》是雲南彝族的一個民間長詩。

《阿詩瑪》的作者是彝族詩人席慕容,他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旅居雲南時,與當地彝族人民結下深厚的情誼,深入研究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阿詩瑪》被譽爲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現了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採用了非常特殊的文學形式,“詩詞長調”。是彝族民間長詩的傳統形式,由若干詩行組成,用於講述英雄事蹟、民謠、神話傳說等。

《阿詩瑪》之所以成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是因爲它充分展現了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作品中融合了彝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信仰、道德等方面的元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也向人們展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文化交流與交融中,推動中華民族的共同發展。除了展現出彝族文化的特色和民族精神之外,也富含着深刻的人類情感。

《阿詩瑪》的來源

《阿詩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929年,當時一位名叫江亢虎的彝族人在四川省宜賓市國強村聽到一位老彝族講述了阿詩瑪的故事。隨後,江亢虎將故事記下來,並通過報刊、雜誌和講演等形式廣泛宣傳傳播。1953年,席慕容到雲南遊歷時聽到了這個故事,受到了深刻的觸動,便開始着手創作《阿詩瑪》這詩。

席慕容在《阿詩瑪》中保留了原本故事的許多元素,並在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藝術創作,使這部作品成爲一篇具有彝族文化特色以及普遍人類感情的長詩。值得一提的是,《阿詩瑪》中採用了“詩詞長調”的形式進行表達,這是彝族民間長詩的傳統形式,爲全篇作品賦予了強烈的文學藝術氣息。

《阿詩瑪》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故事

是彝族的

阿詩瑪的傳說

撒尼族阿着底地方,格路日明夫妻耕種山地住着草房。他們有個勇敢的兒子阿黑,又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姑娘。

天空閃出一朵花,小姑娘名叫阿詩瑪。她的名字像香草,從此美名傳四方。不知不覺長到十六歲,就和阿黑哥哥下地幹活。哥哥犁地朝前走,妹妹撒糞播種緊跟上。阿詩瑪長到十七歲,繡花包頭頭上戴,美麗的姑娘惹人愛;繡花圍腰亮閃閃,人人看她看花了眼。爹媽見女兒長大了,悄悄問她喜歡和誰相好。她說:"兩股水到頭要淌在一起,青松和磕鬆從不分離。春夏來播種,秋冬來收穫,會盤田的人我才中意。""跳起舞來笑臉開,笛子一吹百鳥來。這樣的人我喜歡,這樣的人我疼愛。 "阿着底地方的青年,都偷偷地把她戀,沒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

黑心的財主熱布巴拉,想給兒子阿支娶親,就請海熱做媒人。"只要你給我兒討來阿詩瑪,我的謝禮大,金子隨你抓,銀子隨你拿,山羊綿羊隨你拉。"討厭的猴子下山來,是爲了偷吃莊稼;討厭的海熱到阿着底來,是爲了勸說阿詩瑪。"阿着底下邊,熱布馬拉家,銀子搭屋架,金子做磚瓦。這樣好的人家,阿詩瑪該嫁了!" 阿詩瑪聽後氣憤地說:"清水不願和渾水在一起,我決不嫁給熱布巴拉家;綿羊不願和豺狼作夥伴,我決不嫁熱布巴拉家。"海熱威脅說:"熱布巴拉的話,好比石巖壓着嫩樹芽。熱布巴拉家要娶你,你不願嫁也得嫁!"阿詩瑪回答:"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個不嫁,有本事來娶!有本領來拉!"

人馬像黑雲,地上騰黃塵,熱布馬拉家,厚臉來搶親。可愛的阿詩瑪,被人往外拉。她忍住眼淚咕:"爹呀媽呀,快叫哥哥阿黑回來吧,快叫哥哥阿黑救妹吧!"

哥哥阿黑啊,他到遠處放羊去啦。一天夜裏夢見家中院子被水淹,大麻蛇盤在堂屋前。他不分白天和黑夜,三天三夜就趕回了家。他一聽說阿詩瑪遭劫難,就呼地背起了弓和箭,跳上黃騾馬,去營救親妹阿詩瑪。馬鈴響來玉鳥叫,阿黑來到了熱布巴拉家。"阿詩瑪,你在哪裏?"阿黑的吼聲震撼了大地。阿支關起大鐵門,攔住阿黑不準進。要和阿黑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拾種,只有阿黑比賽贏,兄妹才能見得成。對歌對唱四季鳥,阿黑越唱越有神,聲音就像知了叫。阿支臉紅脖子大,聲音就像癩。砍樹時阿黑斧頭快,一斧砍下三大塊;熱布巴拉倆父子,兩斧頭砍下一小塊。接樹時阿黑手頭快,一連接上三大塊;熱布巴拉父子倆,兩人接了一小塊。比賽撒種與拾種,勤勞的阿黑樣樣快,熱布巴拉父子倆,沒有勝來只有敗。

熱布巴拉起壞心,他把阿黑請進門,半夜要用虎傷人。阿詩瑪拿起口弦打招呼:"他們比賽比不過,今晚要放虎害哥哥。"阿黑夜半閃在樓梯口,只等老虎衝上來,嗖嗖三箭射過去,老虎立刻倒下地。熱布巴拉倆父子,早晨一見死老虎,嚇得全身打哆嗦。萬般毒計都用過,該讓妹妹見哥哥。

阿黑備馬出大門,回頭不見阿詩瑪。阿布巴拉變了卦,還是不放阿詩瑪。阿黑回頭射三箭:一箭射在大門上,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三箭正中堂屋供桌上,整個院子都震動,熱布巴拉着了慌。全家來拔箭,箭像生了根。五條牛來拖,也不見動半分。只好請求阿詩瑪:"阿詩瑪呀阿詩瑪,你家的金箭聽你的話,只要你能拔出箭,一定讓你轉回家。"阿詩瑪喊着哥哥的名字,拔箭就像摘下花一朵。熱布巴拉打開門,阿詩瑪見到了阿黑哥。

熱布巴拉家心不甘,商量辦法來暗算。忽然想起十二崖子腳,央告崖神把路斷。馬鈴響來玉鳥叫,兄妹二人回家鄉。走到十二崖子腳,小河頃刻變大河,不盡洪水滾滾來,兄妹二人不能過。哥哥走在前,妹妹過不了河,妹妹走在前,哥哥過不了河。兄妹手拉手,決心一起過。滾滾洪水起大波,可愛的阿詩瑪,捲進了大漩渦。阿黑在風雨中高聲喊:"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十二崖子頂,有人來回答:"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十二崖子上,站着一個好姑娘,她是天空一朵花,她是可愛的阿詩瑪。從此以後,阿詩瑪變成了回聲,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迴應。

參考資料:http://bj.8in8.com/Content_7160.html

阿詩瑪是哪個民族的故事

阿詩瑪是彝族人物,她源於彝族的同名傳統文學,是一個勤勞美麗,勇敢善良,受人喜愛的女孩。彝族常用阿詩瑪來稱呼女孩,表達對女孩的喜愛和讚揚。《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

阿詩瑪的原形態是用撒尼彝語創作的,是撒尼人民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具有廣泛的羣衆性。它主要流傳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撒尼人聚居區,分爲南北兩個大同小異的流派。

傳說中,阿詩瑪是窮人家的女兒,能歌善舞,受人喜愛,與青梅竹馬的孤兒阿黑相戀並定下婚約。後來財主的兒子也想娶阿詩瑪,並在被拒絕後對她威利誘,鞭打壓迫。阿詩瑪始終不屈服,戰勝黑暗勢力,變成了回聲神。

《阿詩瑪》反應了彝族人民百折不撓的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詩瑪也成了彝族的代表人物。彝族常用“阿詩瑪”來稱呼女孩,表達對女孩的喜愛和讚揚。

敘事長詩阿詩瑪是哪個名族的民間傳說

《阿詩瑪》是流傳於雲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間的一部著名的口傳敘事長詩,分《應該怎樣唱呀?》《在阿着底地方》《天空閃出一朵花》《成長》《說媒》《搶親》《盼望》《哥哥阿黑回來了》《馬鈴響來玉鳥唱》《比賽》《打虎》《射箭》《回聲》共十三章,計一千六百餘行。長詩以女主人公阿詩瑪的名字爲篇名,以阿黑、阿詩瑪兄妹反抗封建貴族勢力的不合理婚姻爲主線,歌頌了彝族勞動人民不畏強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

阿詩瑪,這則民間故事的主要內容

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的經典性傳說。聰明、善良、美麗的阿詩瑪與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愛。頭人的兒子軟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詩瑪並將她關進牢籠婚,阿詩瑪堅決不從。阿黑趕來相救,妒火燃燒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這對戀人。最後,阿詩瑪迴歸大自然--變成了一座美麗的石像,永駐石林。

阿詩瑪是廣西桂林的民間敘事長詩嗎

這首詩不是廣西桂林的民間敘事長詩。

《阿詩瑪》是流傳於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敘事長詩,它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

該詩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拷打的人類理想,反映了侗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詩瑪是哪個民族的作品?

《阿詩瑪》是在雲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間流傳的一部優秀長篇敘事詩。該長詩在撒尼人中膾炙人口,撒尼男女青年多以阿黑、阿詩瑪自居。長詩的基本情節爲:給路日明家的女兒阿詩瑪美麗聰慧,能歌善舞,被財主熱布巴拉家看中,要娶阿詩瑪給兒子做媳婦,託哥敵海熱做媒人。媒人說服了給路日明夫婦,但阿詩瑪堅辭拒絕。財主家趁阿詩瑪的哥哥阿黑外出放羊時,以搶婚的方式“拉”走了阿詩瑪。阿黑回來後追上搶婚隊伍,與阿詩瑪同到財主家,以與財主父子比賽競技、展示自己出衆的武藝、勇力的方式迫使他們放走阿詩瑪。但財主央求巖神阿詩瑪,阿詩瑪回家的路上被巖神扣住,阿黑不能解救她,阿詩瑪回不了家,變成了“回聲”,在阿黑喊她吃飯的時候應答。

1953年,雲南省人民文工團組織了包括文學、音樂、舞蹈和資料等人員在內的圭山工作組,到路南縣圭山區蒐集、記錄了《阿詩瑪》的原始作品20份,以及其他民間故事和民歌,同時調查了撒尼人的、經濟、文化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情況。先由黃鐵、劉綺、楊知勇等分頭整理這些資料,又由公劉總起來加工潤飾,於1954年1月發表整理本,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重大影響,接着出版了單行本,並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形式,後又用多種文字翻譯介紹到國外。1960年和1979年又分別出版了重整本和再整本。另外還有不公開出版的內部資料版本,收有原始資料多種。整理本在推廣方面有很大功績,但有個人再創作的痕跡,整理的科學性方面稍有欠缺。

長詩情節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阿詩瑪、阿黑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他們執著追求自由、不爲富貴所動、不屈服於強勢壓迫的反抗精神有積極的思想意義。

劉三姐、鹿回頭、阿詩瑪,這三大少數民族神話愛情故事具體是什麼?

劉三姐是唐朝時候的人,她是壯族傑出的民歌手,被譽爲“歌仙”、“歌聖”。

關於劉三姐的傳說很多,有民間口頭流傳的,也有古籍和地方誌所記述的,流傳於廣西宜山、柳州一帶。 傳說劉三姐家裏貧窮,她和哥哥靠打柴和種田養母。三姐聰明美麗,能歌善唱,財主莫懷仁想娶她爲妻,遭三姐拒絕,莫懷仁便請來三位能歌的秀才,企圖唱敗三姐。三位秀才撐船來劉三姐的家鄉——廣西宜州,先遇着在河邊洗衣的三姐之“妹”,聽她唱歌已夠歷害,後來,三秀才與劉三姐對歌,大敗而返。莫懷仁於是在民間強行禁歌,但始終禁不住,惱羞成怒的莫懷仁陰謀暗害三姐,三姐巧扮成乞婦來告訴莫仁懷,說三姐又在巖洞裏唱歌,並領着他去看。當莫懷仁走進洞口時,三姐用柺杖在洞口邊一敲,洞口立即關閉起來,把他夾死了。後來三姐和一青年又到柳州魚峯山、桂林七星巖去唱歌。最後兩人化作一對黃鶯飛上了天。這個故事優美生動,是建國以後對劉三姐傳說最先整理出來的一篇。

劉三姐的傳說又一說是劉三姐聰明美麗、勤勞、善歌而遠近聞名。她與同村賣柴的歌手李小牛相愛。財主莫懷仁以觸犯禮教之名,把他倆丟下河裏。李被淹死,三姐漂到柳州,被老漁人救起,並收爲義女。後來,劉三姐在柳州唱歌又唱出了名,莫懷仁請來三個歌手與三姐賽歌,大敗而歸。莫惱羞成怒,叫打手把三姐裝進豬籠,沉入河底。三姐死後,人們在其墳前供祭兩條大鯉魚,祭間墳墓裂開,三姐跳出來騎着一條鯉魚上了天,另一條鯉魚變成了“魚峯山”。

劉三姐生在壯鄉,長於歌海,故能出口成歌。劉三姐歌唱的內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願望。據傳, 劉三姐留下不少歌篇於民間,大體有以下三類:一是同秀才對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是勞動歌。 劉三姐及其山歌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壯族人民稱她爲“歌圩”的開創者和領導者。有關她的故事傳說,或加工成詩集,或編成劇本搬上舞臺,還拍攝了聞名中外的電影《劉三姐》,深得國內外人士的好評。

鹿回頭: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殘暴的峒主,想取一副名貴的鹿茸,強迫黎族青年阿黑上山打鹿。有一次阿黑上山打獵時,看見了一隻美麗的花鹿,正被一隻斑豹緊追,阿黑用箭射死了斑豹,然後對花鹿窮追不捨,一直跑了九天九夜,翻過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三亞灣南邊的珊瑚崖上,花鹿面對煙波浩瀚的南海,前無去路。此時,青年獵手正欲搭箭射獵,花鹿突然回頭含情凝望,變成一位美麗的少女向他走來,於是他們結爲夫妻。鹿姑娘請來了一幫鹿兄弟,打敗了峒主,他們便在石崖上定居,男耕女織,經過子孫繁衍,把這座珊瑚崖建成了美麗的莊園。"鹿回頭"也因此名揚於世。現在,鹿回頭山頂已建設成一座美麗的山頂公園,並根據美麗的傳說在山上雕塑了一座高12米、長9米,寬4.9米的巨型雕像。三亞市也因此被稱爲"鹿城"。這裏山岬角與海浪花輝映,站在山上可俯瞰浩瀚的大海,遠眺起伏的山巒,三亞市全景盡收眼底,景色極爲壯觀。 鹿回頭公園曲徑通幽,順着山勢建有哈雷慧星觀測站、白色的聽潮亭、情人島,此外還有猴山、鹿舍、黎家寮房、龜鱉天堂、游魚仙池等景點供賞,使遊人樂而忘歸。鹿回頭山上鮮花四季盛開,奼紫嫣紅,異彩紛呈,更可喜的是,還可以品嚐到海南椰子中的珍品--紅椰子。鹿回頭山腳下,在這裏可以看到色彩斑斕的鸚鵡魚羣、五光十色的海星、奇形狀寄蟹、其貌不揚的海蔘、海蚯蚓和珍奇的小亞魚,此外還有海鐵樹、海柳、珊瑚樹、海葵、雞毛草、軟珊瑚和海蚌、水母、海刺、海棉等海底觀賞物,絢麗多姿,令人神往。

阿詩瑪:小石林有一個“阿詩瑪”石,風風雨雨,她都在那裏翹首以待,等待阿黑哥的到來。

相傳土司熱布巴拉家向阿詩瑪家提親,沒有結果,便把阿詩瑪搶走。這事被阿黑哥知道了,他翻過七七四十九座山,從遠方牧場匆匆回去救阿詩瑪。回到家後,阿詩瑪已被搶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騎上神馬跨過九九八十一條河趕到熱布巴拉家。經過幾番周折,終於救出了阿詩瑪。

阿詩瑪和阿黑哥歡天喜地,騎馬踏上歸途。他們不知走了多少路、跨過幾條溝、翻了幾座山。天黑下來了,風大起來了,爲了早日到家,他們顧不上這些,還是繼續往前走。走着走着,一陣亂風過後,天上烏雲滾滾,四野雷聲隆隆,眼看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他們只好雙雙下馬,但在黑夜裏什麼也看不見,結果兩人迷了路。這時風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見,喊是喊不應。山洪下來,水越來越深,他倆走散了,誰也找不到誰。洪水漸漸退去後,阿詩瑪和阿黑哥又碰到一起,但兩人都已迷失方向。他們正犯愁時,一隻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們飛來。蜜蜂圍繞他們轉了三圈後,開始講話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來家歇,我家就在巖洞中。”於是阿詩瑪同阿黑哥朝着小蜜蜂飛的方向走去。

蜜蜂領着阿黑和阿詩瑪進了石林,這裏又溼又滑,阿詩瑪伸手想找個癩石頭扶扶,不料一下粘在了崖壁上,再也下不來了。她只好傷心地對阿黑哥說:“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豬、白公雞,拿來祭獻神爺。”

阿黑哥聽後,又傷心又着急,他擦乾眼淚,又翻過四十九座山,八十一條河,最後找來白公雞,但是走遍九村十八寨,就是找不到白豬。沒辦法,他只好找來一頭黑豬,又到山上挖來一筐白泥巴。他把泥巴和成漿,塗在黑豬身上充白豬,這樣白豬和白雞都有了。可就在他高高興興準備回石林時,由於連日奔波太疲倦了,爬過最後一座山後,一坐下來便睡着了。這時,沒斯帕瑪(老天爺)又下起一場大雨,雨水把他從夢中澆醒,過去看豬時,黑豬身上的白泥巴早被雨水衝得乾乾淨淨。崖神祭不成了,阿詩瑪也救不下來,阿黑後悔莫及,他呼天喚地大哭一場,但崖神不鬆手,阿詩瑪就永遠粘在那塊大石頭上。天長日久,在雨水的不斷沖刷下,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樣子。阿詩瑪石像旁的那一池水,就是當時把白豬衝成黑豬的那場雨水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