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品茶論道什麼意思

品茶論道什麼意思

“品茶論道”是指喝茶的過程中,談論人生、哲學、文化等深刻問題,推敲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表達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關切,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境界。這是一種融合了精神追求、品味生活、交流思想的文化形式。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品茶悟道說的是喝茶時候的一種境界,一種意境。喝到好茶時來自候的一種自我的感覺。茶道茶道,以茶悟道,承茶載道,有道是“心中有茶,倒茶成茶道;心中無茶,茶道成倒茶”。這一茶道培訓理念,在中國也僅僅只有天晟茶藝學校一直在堅守,絲毫不曾動僅搖過。甚至還增加貨羣執別粉酒都了另一個苛守,那就是“只教茶,不賣茶”,不讓商業利益入課堂,學校才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脫盡,更好地追求一味茶。

品品茶,論論道。論論道是什麼意思,請大家簡單告訴我一下,謝謝!

品茶論道。

從人文的角度去說,討論的話題大多儒家經典 ,佛家禪意或者道家真言。

當然文人墨客也是很喜歡討論家國天下的。

品茶本身就是一件很放鬆的事情,三五好友聊聊家常說說專業這本身也是一種修行。看人生百態

品茶論道史英雄是啥意思?

應該打錯了字,可能是“品茶論道話(憶、記)英雄”?

大概的意思是:

你我對坐,一邊品茶(慢慢喝茶),一邊交流(讀書和人生的)感悟,議論歷史上的英雄豪傑。(以茶會友,知己相逢,真是舒暢啊。)

茶道的感想文章

  茶葉作爲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對於茶道,我們有何感想?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的感想文章,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感想文章1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也被認爲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爲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爲的規範。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範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衆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衆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爲“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爲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爲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爲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着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爲“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羣衆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閒。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茶道的感想文章2

  有很多朋友問我,什麼是茶道?我常把茶學家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的解釋告訴他們:茶道是“把茶視爲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多數人講的“茶道”就是品茶論道。品茶指原茶的藝術(種類,加工,形狀等),水的藝術(活水,名泉),泡茶藝術(茶藝技法,程序),茶具藝術(茶器的選擇)及品茗藝術(看、聞、品、韻)的結合體。論道指茶之道(茶歷史、茶文化)和人生之道。

  淘寶網津門茶花匯認爲茶道是通過飲茶方式(感受茶的形狀、色澤、滋味、香氣,靜心領悟茶具、煮水、點茶、品茶諸過程),感受茶文化(用具、衣着、環境、舉止、品味),進而感悟人生的精神。人不同,對人生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茶道之論也不同。茶道可大概分爲四種貴族茶道、雅士茶道、宗教茶道、世俗茶道。

  貴族茶道講求“美”與“真”。對於貴族,他們不是追求品味與思想,而是要彰顯財富與地位,那麼茶藝的表現形式爲對名茶,真水,活火,妙器的不斷追求。爲此不惜動用人脈和金錢。這是權與利之爭的表現形式。

  雅士茶道講求“和”與“雅”。不求貴器講求形式。文人雅士歷史上留下大量的茶詩、茶畫、茶文對茶道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其中就包括茶聖陸羽的《茶經》。“茶,上茶,上好茶;坐,請坐,請上坐”這幅對聯就是對“和”與“雅”最好的例證。其實茶道是以茶文化的形式流傳和發展的。

  宗教茶道講求“靜”與“悟”。無論佛教,道教,禪宗品茶講求“靜”茶人品茶虛靜之極,也反映出萬物自復。品茶也成爲佛道人士修身養性之路。佛教禪宗“吃茶去”一大公案,就說明“悟”的真諦。

  唐代趙州禪師問新來的僧人:“曾到此間麼?”僧人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僧人:“曾到此間麼?”僧人曰:“未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趙州:“爲何曾到吃茶去,未曾到也吃茶去?”趙州喚院主,院主應諾。趙州曰:“吃茶去。”趙州三次說“吃茶去”,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別,隨緣任運,平常自然。

  世俗茶道講求“凡”與“怡”。茶即雅即俗。南方茶樓是世俗茶道,老舍《茶館》是世俗茶道。百姓縱然茶粗器陋,悟道之心不下於人。周作人說“茶道的意思,可以稱爲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霎那間會永久。”

  唐代,寺院僧衆唸經坐禪,皆以茶飲,清心養神。日本高僧來到中國,把茶葉種子和飲茶方式帶回日本。在日本發展形成日本茶道。但是日本茶道有鮮明的儀式色彩。而中國茶道體現在精神方面。中國茶道更符合儒、釋、道的思想“道也,平常心”。

描寫品茶的詞語

1.形容品茶的成語

沁人心脾、沁人心腑、沁人心肺、古香古色、蒼翠欲滴

一、沁人心脾 [ qìn rén xīn pí ]

【解釋】:沁:滲入。原指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使人感到舒適。也形容詩歌和文章優美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

【出自】:宋·林洪《冷泉亭》詩:“一泓清可沁詩脾。”

【譯文】:一小部分的清泉使人感到舒適

二、沁人心腑 [ qìn rén xīn fǔ ]

【解釋】:指人感到舒適,有清新爽朗的感覺。同“沁人心脾”。

【出自】: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時尚小令》:“舉世傳誦,沁人心腑。”

【譯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使人感到舒適

三、沁人心肺 [ qìn rén xīn fèi ]

【解釋】:指人感到舒適,有清新爽朗的感覺。同“沁人心脾”。

【出自】: 草明《乘風破浪》:“槐花的香味沁人心肺。”

四、蒼翠欲滴 [ cāng cuì yù dī ]

【解釋】:蒼翠:深綠。形容草木等綠色植物彷彿飽含水份一樣。

【出自】:宋·郭熙《山川訓》:“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

【譯文】:春山澹冶像女子的笑容一樣美,夏天的山蒼翠飽含水份一樣。

五、古香古色 [ gǔ xiāng gǔ sè ]

【解釋】:香:氣味好聞,與“臭”相對。形容器物,書畫等物品,富有古典和雅緻的色彩,情韻。

【出自】: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畫色墨,或淡墨,則積塵所成,有一種古香可愛。”

【譯文】:古畫的顏色墨水,有時候會淡,是因爲灰塵積壓的原因,有一種雅緻的韻味。

2.形容“品茶”的詞語有哪些

清洌【qīng liè 】

醇厚【chún hòu】

沁著茶香【qìn zhe chá xiāng】

齒頰留香 【chǐ jiá liú xiāng】

芝蘭之氣 【zhī lán zhī qì 】

1、清洌【qīng liè 】

釋義:清洌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水質清澈而透亮。出自於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文中意思是水清。

例句:水質清洌而透亮。

2、醇厚【chún hòu】

釋義:醇厚,指口味純正濃厚,亦指淳樸厚道,形容爲人淳厚謙遜,此時同“淳厚”。語出《詩·大雅·行葦》:“酒醴維醹。”《漢書·景帝紀贊》:“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明·方孝孺《御史府記》:“一以道輔佐天子行德教,使黎民醇厚如三代時,斯不負建官圖治之意。”歐陽山《三家巷》三三:“張太雷走到他身邊,對他醇厚地微笑着。”

3、沁著茶香【qìn zhe chá xiāng】

釋義:沁 形聲。字從水從心,心亦聲。“心”意爲“內部”。“水”與“心”聯合起來表示“從內部滲透出來的水。”本義:滲透之水。

4、齒頰留香 【chǐ jiá liú xiāng】

釋義:基本意思爲吃過美味之後,牙齒和兩頰逐漸感覺到香甜的味道。“齒頰”是指嘴巴 牙齒。嘴巴。 謂口頭談說。

5、芝蘭之氣 【zhī lán zhī qì 】

釋義:芷和蘭,兩種香草:芳若芝蘭;芝蘭生深林。比喻優秀子弟:芝蘭有秀;芝蘭重茂,參見“芝蘭玉樹”。《孔子家語·在厄》:“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按《荀子·宥坐》作“芷蘭”。芷亦芳草,作“芝”者借字,也比喻才質之美。

6、芬芳【fēn fāng】

釋義:芬芳指味道清新宜人,讓人聞起來感到很舒服,於花朵或水果上發出爲最多。

7、濃釅【nóng yàn 】

釋義:汁液稠,味道厚。可以引申指顏色。形容茶、酒等。

8、怡人【yí rén】

釋義:歡暢、舒心狀。一般指秀美的景色或清馨、淡雅的花香給人造成的心醉的感覺。

9、清香 【qīng xiāng 】

釋義:指清淡的香味。出自見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則有荷葉之清香。“

10、芳香【fāng xiāng】

釋義:花草等的香氣。

3.有關品茶的成語

一、高山流水: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最早見於《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二、春風拂面:少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產泡沫,淋壺的目的一爲清洗,二爲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出自宋·釋志南《絕句》,意思是指像春風一樣從臉上輕輕擦過 ,形容使人感到愉快、舒服。

三、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韓信點兵的成語來源淮安民間傳說,常與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

四、蕩氣迴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巖茶,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爲“蕩氣迴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鑑定茶香的持久性。出自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意思是形容文章、樂曲十分婉轉動人。

五、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裏含着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領悟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出自唐·韓愈《進學解》,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二指比喻品味,體會詩文中所包含的精華。

六、君子之交: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但不可嚥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出自《莊子·山木》,意思是是賢者之間的交情。

擴展資料

淮安民間傳說着一則故事--"韓信點兵",其次有成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帶1500名兵士打仗,戰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韓信很快說出人數:1049。

功夫茶茶藝屬於民俗茶藝,長期流傳於閩臺民間,現已流向全國,十八道程序包括: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孔雀開屏,葉嘉酬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高山流水,春風拂面;烏龍入海,重洗仙顏;相哺,再注甘露;祥龍行雨,鳳凰點頭;夫妻和合,鯉魚翻身;捧杯敬茶,衆手傳盅;鑑賞雙色,喜聞高香;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2、再斟流霞,二探蘭芷;二晶雲腴,喉底留甘;三斟石乳,藹氣迴腸;含英明華,領悟巖韻;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名茶探趣,游龍戲水;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韓信點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茶序

4.關於品茶的成語

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具;

觀音入宮(落茶):把鐵觀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約佔茶具容量的五分;

懸壺高衝(沖茶):把滾開的水提高衝入茶壺或蓋甌,使茶葉轉動;

春風拂面(刮泡沫):用壺蓋或甌蓋輕輕颳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潔淨;

關公巡城(倒茶):把泡1、2分鐘後的茶水注入公道杯裏;

韓信點兵(點茶):公道杯分茶水要一點一點均勻地滴到各茶杯裏;

鑑嘗湯色(看茶):觀嘗杯中茶水的顏色;

品啜甘霖(喝茶):乘熱細綴,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斟細飲.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喉底回甘,心曠神怡,別有情趣.

5.寫茶的詞語50個

1、茶飯無心沒有心思喝茶吃飯。

形容心情焦慮不安2、酒餘茶後指隨意消遣的空閒時間3、不茶不飯不思飲食。形容心事重重。

4、殘茶剩飯殘留下的一點茶水,剩下來的一點食物。5、茶餘飯後泛指休息或空閒的時候。

6、茶餘酒後泛指休息或空閒的時候。7、粗茶淡飯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

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樸。8、三茶六飯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9、茶餘飯飽泛指閒暇之時。元•關漢卿《鬥鶴鵲•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從今後茶餘飯飽破工夫,玉鏡臺前插架書。”也作“茶餘飯後”。

沙汀《炮手》:“他看出他的失慎已經成了~的重要話柄。”又作“茶餘飯後”。

10、家常茶飯家庭中的日常飲食。多用以喻極爲平常的事情。

11、酒後茶餘見“酒餘茶後”。12、酒餘茶後指隨意消遣的空閒時間。

13、浪酒閒茶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14、榷酒徵茶徵收酒茶稅。

亦泛指苛捐雜稅。15、三茶六禮猶言明媒正娶。

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爲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爲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種儀式。

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16、挑茶斡刺尋事生非。

17、酒後茶餘 指隨意消遣的空閒時間。18、茶杯風暴一款物理類益智遊戲,帶着暴風小子坐上他神奇的茶杯裏,開始一段奇妙的冒險吧。

暴風小子的哥哥烏雲小子製造了一個夢境般的神奇世界,等你來這裏探險,解開迷題、躲避陷阱、打敗壞蛋。19、茶之六度遇水舍已,而成茶飲,是爲佈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爲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爲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爲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爲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爲智慧。

20、茶葉之路《茶葉之路》全書26萬字,圖文並茂,揭示了300年前中俄貿易的經濟謎團,記述了在清朝中期,中國已經形成的極具規模、先進合理的資本主義股份商業集團,高峯時直接僱傭員工七千人之衆,動用資金數億兩白銀,間接影響大半個中國幾十萬人口。由於茶葉之路的存在,使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世界東西方構成了兩個中心,有人甚至斷言那時的世界經濟文化中心在東方。

此書史詩般地再現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中俄雙邊貿易場景。21、禪茶一味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22、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爲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爲神祕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着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23、茶飯不思茶飯不思 【解釋】:沒有心思喝茶吃飯。

形容心情焦慮不安。指一個人丟了很重要的東西,連吃飯喝茶的時間都沒有了。

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茶點和飯都吃不下。24、趙州禪茶趙州禪茶頌很美很美的一首歌,從歌詞到曲子,從調子到意境,沒有不美的地方。

詞是淨慧老和尚寫的,只有他老人家這麼高風亮德的神仙,才能寫出這麼美的歌詞啊!趙州禪茶頌-----爲天下趙州禪茶文化交流會而作趙州一碗茶,今古味無差根植菩提種,葉抽智慧芽瞿曇曾記莂,鴻漸復添蛇甌注曹溪水,薪燒鷲嶺椏虛空爲玉盞,雲水是生涯着意嘗來淡,隨緣得處佳正清和雅氣,喜舍慈悲花上供諸佛祖,平施百姓家人人親受用,處處絕塵渣林下清和滿,廛中敬寂誇千年逢盛會,四海頌蒹葭三字禪茶意,和風送爾暇25、茶語清心26、茶如人生學會品茶,學會泡茶,學會奉茶!這是人間的三道茶。茶與佛,道,儒三家融會貫通,講究的是提升人們感恩的心態:真誠付出,坦然接受,熱枕生活。

在泡茶時,我們在學習真誠的奉獻;在喝茶時我們在學習坦然的接受;在泡飲的同時,我們更在學習感懷感激生活中的美麗,輕鬆與寧靜。太安逸的生活會使人頹廢,太忙碌的生活會使人疲憊,太平凡的生活會使人丟棄 *** 。

在品嚐一杯茶時,該去感悟,感激,感謝,一杯清淡微甘的茶!27、茶清酒濁28、茶爲國飲29、品茶論道品茶是一種心情,在是茶的味道,通過品茶把我們的內心放鬆下來. 論道即談論儒家經義30、茶通天下31、一盞清茶32、茶清酒濁33、茶三酒四所謂“茶三酒四”是說一起品茶的人不宜多,二三人足矣,以保持一種優雅清淨、細細品 的氛圍,真如明人所說:“飲茶以客少爲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所謂施茶,就是喝茶解渴而已。而飲酒卻與此不同,人多, 籌交錯,猜舉行令,氣氛歡快熱烈;否則,一個人蠻頭喝悶酒,就大約是碰到什麼不順心的事了。

這就是因爲喝酒所追求的與品茶恰好相反、它企盼達到一種豪放爽快的境界,因此纔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放,“一醉方休”的痛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義氣。一靜一動,一深沉一熱烈,這是茶文化與酒文化一個很大的區別。

34、酒滿敬人,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是一個民間俗語 . 因爲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所以酒滿些敬人;而茶是熱的,茶滿了客人。

6.形容“品茶”的成語有哪些

1. 三茶六飯【拼音】:sāncháliùfàn【解釋】: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2. 浪酒閒茶【拼音】:làngjiǔxiánchá【解釋】: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

3. 三茶六禮【拼音】:sāncháliùlǐ【解釋】:猶言明媒正娶。舊指正式婚姻。

4. 清洌 醇厚 芬芳 濃釅 怡人 清香 沁著茶香 齒頰留香 芝蘭之氣 舌尖微甜,一股茶香慢慢從鼻端沁到咽喉,四肢百骸是說不出的輕鬆快慰。

5. 碧螺春是甜美清純的。

6. 普洱是老辣的。鐵觀音是閒雅的。

7. 碧綠 琥珀 墨綠 棕紅 透明中泛著淡淡的碧綠 茶杯中浮晃著一抹淡碧,幾縷輕煙散著溫熱。

7.描寫品茶的詩句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古琴曲《 流水》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冷冷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爲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王維《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忽聞《悲風》調,宛若《寒鬆》吟。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白居易《廢琴》絲桐合爲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不辭爲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悟道三生猶覺淺,禪茶一味竟自明什麼意思

悟道三生猶覺淺,禪茶一味竟自明表達了的意思是:三生指前生、今生、來生,三輩子都沒有詮釋清楚的大道理,竟然通過喝茶坐禪論雅談風悟透了,把品茶論道對悟道的作用強調到了極致。

“烹茶論天”是什麼意思?

烹茶論天,意思就是說,組着茶,喝着茶進行聊天,談天談地。後來衍生的意思就是,

品茗會天機的意思

品茗會天機的指的是一種茶的品類。品茗意思是品茶,指用茶葉泡製、烹製或煎制的飲料。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地成立了品茗會,可以約三五好友品茶論道,其中以天機茶最爲出名。

對於日本茶道文化,你對它有什麼瞭解?

日本茶道文化實際上是中國茶藝的傳承和演化,兩者大同小異,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要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在中國的起源、傳承和發展。

茶文化是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兼具了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包括茶葉的品評技法,藝術化的泡茶手法,茶的鑑賞,對品茶過程里美好意境的感受。

茶葉的栽培和飲用,在我國有3000多年曆史,也就是說,在商朝時期,我國老百姓就開始喝茶了。

關於茶葉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比較可信。

第一種說法記載在《神農食經》裏,寫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相傳,神農氏(炎帝)有一天坐在一棵茶樹下,支起鍋燒水喝,一陣風颳來,把幾片茶樹葉子吹落,正好掉進開水鍋裏,鍋內立馬飄出陣陣清香。喜歡品嚐百草滋味的神農氏並沒有介意開水中有綠葉子,舀起水嚐了嚐,瞬間覺得神清氣爽,滿口生津。就這樣,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生活習慣的茶葉,被偶然發現了。

第二種說法收錄在《神農百草經》裏,文字說:神農嚐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氏在山上品嚐百草時,不幸吃了一種毒草而中毒,倒在一棵茶樹旁,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下,他順手捋了一把茶樹葉子塞進嘴裏,經過咀嚼,竟然奇蹟般地解了毒。隨後,茶葉被當作能解百毒的神草,被人們皆知。

唐朝中期,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陸羽。陸羽自小在寺廟中長大,寺廟的禪師經常喝茶,受耳聞目染,陸羽自小對茶葉產生了濃厚興趣。

長大後,陸羽發現,茶葉雖然在中國流傳了2000多年曆史,但沒有一本系統地介紹茶葉的書籍,因此,他立志要寫一本關於茶葉的書籍,

從19歲起,陸羽開始遊歷和考察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拜訪當地的茶農和品茶高手,逐漸積累下豐富的茶葉知識,比如,不同茶葉的生長環境和週期,製作方式,儲存方法,沖泡方法和所用器皿,品鑑方法,等等,瞭解這些知識爲他以後撰寫《茶經》打下堅實基礎。

最終,陸羽在50歲左右時,寫完了《茶經》,這本書被稱作茶葉界的百科全書,對普及茶葉知識,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茶經》詳細記載了泡茶時的程序,主要有:淨手,洗茶壺,沖泡,蓋上壺蓋,給客人分杯,斟茶,奉茶,聞香,品茶。

當然,沖泡不同品種的茶葉時,所用的水溫、茶具和手法也不盡相同。

把茶葉沫子加入鐵壺進行煎煮,取得茶水的方法稱作“抹茶法”,因爲茶葉事先製作成茶餅,煎煮時用工具從茶餅上取下一塊碾碎,再放入茶壺中煎煮,茶水味道跟“煎茶法”大同小異。這種方法大約起源於東晉時期。

把茶葉和冷水放入鐵壺中,再加入一些調味品(主要是鹽)燒開來飲用,這種獲取茶水的方法叫作“煎茶法”,起源於唐初。煎茶味道醇厚、濃郁,甚至還帶一絲苦味,所以需要加入一些調味品來改善味道,喝茶的過程要配以點心或乾果搭配着吃,俗稱“吃茶”。如今,很少有人再用“煎茶法”來獲取茶水,一是不習慣茶水的味道,二是製作起來很麻煩。

以開水沖泡茶葉獲取茶水的方法,被稱作“沖泡法”,起源於廣東潮汕地區,在茶藝裏邊最具有觀賞性。沖泡過程包括準備茶具、取水、燒水、候湯、品茶等環節,現在的工夫茶和壺泡茶都沿用這種方法。

“沖泡法”的過程看起來儒雅、悠然、和美,在喝茶過程中還能吟詩作對,品茶論道,符合慢生活的特質,可以修身養性,靜心凝神,所以,深受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沖泡法”喝茶方式經久不衰,至今仍然很流行。

不論是抹茶法還是煎茶法,在唐宋時期都非常流行。

衆所周知,唐朝在當時的世界上很強大,周邊許多國家把唐朝看作是“宗主國”,他們以“藩屬國”自居,這些藩屬國裏邊就包括日本。

日本使者看到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很高級,很文雅,佩服得五體投地。從中唐開始,凡是來唐朝學習的日本使者,都會學習一些先進技藝和文化帶回日本,這些技藝裏就包括茶藝,流傳到日本後被稱作“茶道”。

歷史上,晁衡、空海法師、榮西禪師等人,都在中國學習多年,深諳茶藝,是日本優秀的茶文化傳播者。

如今,日本茶道細分爲抹茶道和煎茶道,它們實際上是中國唐宋時期的“抹茶法”和“煎茶法”在日本的翻版,同時又吸收了“沖泡法”的一些技藝,最終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

菸酒茶被稱爲什麼

菸酒茶被稱爲中國舌尖上的黃金產業。中國古來被稱爲“衣冠上國,禮義之邦”,重情義,尊孝道,品茶論道,飲食男女。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不管歲月如何變遷,煙、酒、茶等舌尖上的飲食文化屹立不倒,因此菸酒茶文化也被稱爲中國舌尖上的黃金產業。

喝茶去浮躁,這些雅事自怡也悅人

喝茶,難得一顆清淡的心,人們把喝茶比喻爲修行,或是喝茶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出於修養身心、找回寧靜的願景,人們把喝茶與禪聯繫到了一起。

桌臺上放置一方木魚、一塊拓片、幾卷經書,或將品茶之地置於自然天地間,無論晴雨,不管春秋,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迴歸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抄經書

浮躁是現代人的通病,也是品茶時的忌諱。常看朋友圈有茶人會到山裏的寺廟走一走,跪在上誦讀佛經,伴着莊嚴的佛像和焚燒的香菸,彷彿一顆心就變得莫名的虔誠,瞬間忘記所有煩惱。不管你信佛與否,佛經裏所蘊含的智慧總給人一種神奇的魔力,指引人們在浮華塵世中開闢一塊心靈淨土,重新尋回內心的平靜。

古今的茶文化似乎離不開“禪”,且不說是虔誠還是裝模作樣,但其關聯性爲很多文人雅士和愛茶人開闢了新的精神歸宿的空間,至少讓人們願意去了解、學習其中的智慧。當然,我們無法每日到寺廟打坐、誦經,卻可以從執筆抄經開始,一點一點驅除浮躁。這樣是爲何茶界裏流行手抄心經這一現象。別說茶界,就連娛樂圈明星也樂此不疲。

抄經已經成爲很多人怡情養性、修身自省的生活方式,即使身處紅塵,也能借經書中的佛法智慧,消散內心多餘的雜念和煩惱,感受平淡溫和的美好。

《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品茶,可以是修心的一種,在一杯又一杯茶湯中徹悟禪意,讓我們不爲表象迷惑,及早抵達懂茶的境界。

《心經》雲:“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一切隨緣,一生隨緣,方得自在。”茶有佛性,尤如碧雲淨水,幾盞下腹,心頭便了無閒事。所以修行之人總喜歡將日子浸泡在茶中,拋棄雜念,證悟菩提心。

有人說,那些發抄經照片的人多半爲了裝,但抄經並不意味着要懂佛,甚至你不必深入瞭解的意思。它的基礎是一種精神專注的行爲,一種踐行在紙筆之間的修爲,一種行動於手中的禪意。就如喝茶,在不懂中去品味每一個細節,喝多了,自然也懂了。

抄經的是固定的,而字的濃淡、力度等確是無窮的。從固定的規則中衍生無窮的變化,這是佛語中萬化的境界。而泡茶,因爲天時地利人和的不同,也會造就不同的效果。

玩拓片

從古至今,茶道早已脫離單純的啜飲範圍,逐漸演化與茶的一種精神交流行爲。茶與書畫的關聯,正是沿襲傳統的筆墨規律,把茶作爲一種物質媒介提升爲藝術層面的表現形式,將之轉換爲茶的表現形式。

在“茶系書畫”裏,茶水在紙面上的流動以形成不同的形態,代替了品茶時不同的味覺變化,在圖式上呈現的是茶痕形跡,在含義中則隱喻聞香雅韻的中國傳統人文思想。茶與水,茶與墨,茶與筆,茶與紙,單一與重疊,擴散與收斂,爲品茶的身體行爲注入精神性的暗喻。這就是爲何文人墨客、藝術家與茶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貼合氣質。

品茶論道,最舒適的場景莫過於幾位友人沏上好茶,談天說地。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而席間相稱的擺設、器物如果帶有時光的溫潤之色,能讓人身心柔軟,卸下防備,還能增加古樸之味,烘托品茶的寧靜感。這些器物裏,有年代久遠的殘磚斷瓦,也就自然而然和拓片搭上邊了。

拓片,指將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形象地說,拓片是從原物直接“打印”下來的,大小和形狀與原物相同。除了有凹凸紋飾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銅器銘文、碑刻、墓誌銘、古錢幣、畫像磚、畫像石等,都廣泛使用這種辦法記錄。

近年來,拓片市場與書畫市場此消彼長,許多過去鍾情於書畫的茶人開始玩拓片了,向來曲高和寡的拓片收藏也開始火了,不少拓片價格由之前的幾十元、幾百元一幀,變爲近年上千元、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一幀。

清 趙之謙爲鏡山篆壽山芙蓉石古獸鈕對章  印蛻及拓片

玩拓片,是茶人另一種表達翰墨情懷的方式。拓片種類裏,有瓦當、有舊磚、有殘碑、有泉範,雜七雜八,拓片上不外乎說些所拓物件的來龍去脈之類,寫得卻是古意盎然,清雅脫俗。玩拓片的樂趣,除了拓本身,題跋也算是一大樂子,尤其是在老拓片旁邊寫滿的題跋。

想來從前茶人便是喜歡這樣的靜樂之趣,慢悠悠細細把玩手中的古物,得益於慢節奏的生活狀態,做拓片便是這樣一個講究的手工活兒,心靜手敏,做好一份,器物銘文圖樣躍然紙上,纖毫畢現,妙趣橫生。而平時,找些殘碑、瓦當之物,養養菖蒲,寫寫畫畫,閒暇之際,在書房折騰半天,親手拓上幾份送朋友,意思不盡相同,自娛卻也悅人。大抵,這算是一種難得的腔調吧。

造茶境

古有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尋得世外天堂,今有茶人遊山玩水偶得一吃茶好地。古人飲茶注重六境:擇茶、選水、佳人、配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其核心都在把握一個”品”字,十分強調飲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說:得趣、得神、得味。品茶亦是修禪,無論在喧囂紅塵,還是處寂靜山林,都可以成爲修行道場。剋制,摒除紛擾,在都市裏又何嘗容易做到?於是,就有了茶空間、茶席造境的創作。

茶空間是茶人展現夢想的舞臺,其精髓在於意境,茶爲意,空間爲境,茶空間是器物、自然、茶人、飾品、空間、陳設等綜合承載品,是人心所向的意境。那麼,又如何營造這種意境?

“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有明確的立意,才能成功造境。比如禪意思想影響下的造境,文人思想下的造境。意境皆在虛與實之間,在滿足飲茶活動功能需要的同時又能富含中國傳統審美情趣,可以使人們在其間品茶之時,與茶室空間產生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之感,在這種意境空間之中品茶、思考,更好地將自身融入品茶活動之中。

例如,田園式的茶空間主要是把自然的要素運用在茶空間上,讓茶與自然相互呼應。在竹林造景間喝茶,就像在山中喝茶,在燈光下,仿田園山居的格柵與竹林分別呈現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如果再加一些石木元素,更能有“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在山野裏喝茶未嘗不是與自然親近的好機會。勞作後歇息,吃着茶點喝着茶,疲勞漸消。

又或是仿古來陳設一段曲水流觴,另一番味道,魚追着流動的茶杯,靈動的茶空間讓喝茶這件事變得活潑了起來。如果再把中式建築的元素的梅花窗加入到茶空間設計中來,有沒有種寒夜客來茶當酒的感覺呢?

大到天地之間,小到一方茶席,皆可造境。即便沒有固定的茶室,只要一隻托盤一地草蓆,器具在茶人指間指揮若定地鋪展開來,加以再日常的生活場域都能點化出些許茶味來。

很多人嚮往日本茶道的意境,而複製符號表象的景觀。然而造景容易造境難,非得常日與茶獨處才能活出自己的茶域,設計師只能創造景而不能幫業主創造境。少了主人在現實空間中生活的軌跡,再成功的造景都無法進一步衍生出情境。與其說營造一種意境,更是表達主人或是事茶者的心境。

標籤:論道 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