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古代過年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古代過年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古代過年和現在過年的區別在於現代春節更具物質性和精神性,活動形式更多樣。

古人過年時處於農閒時期,先民們有殺豬宰羊、燒香敬神、燒紙敬祖的習慣。

現代春節的習俗有買新衣、走親戚、給壓歲錢、看文藝節目、吃湯圓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過年和現在有一些明顯的不同之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區別:

1. 傳統習俗的改變:古代過年更加註重宗教和祭祀,人們會進行豐富的祭祀儀式和祈福活動。

而現在,過年更多地關注家庭團聚、親友相聚和慶祝活動,宗教儀式的重要性減少了。

2. 餐飲習俗的變化:古代過年的餐桌上通常擺滿了豐盛的傳統食物,如魚、肉類和糖果。

現在,儘管傳統食物仍然很受歡迎,但人們也開始嘗試更多新穎的菜餚和國際化的美食。

3. 社交形式的變遷:古代過年人們主要通過親自拜訪親友來表達祝福和交流。

現代社會,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手機、社交媒體等多種方式與遠方的親友聯繫,傳遞祝福和問候。

4. 節日氛圍的變化:古代過年注重傳統的慶祝方式,如放鞭炮、舞獅、舞龍等,強調熱鬧喜慶的氣氛。

現在,儘管這些傳統元素仍然存在,但在城市化的背景下,節日氛圍逐漸演變爲更加多元化和商業化的形式,如購物、觀賞煙花和燈光秀等。

5. 交通和旅遊的變化:古代過年人們出行主要依靠步行或騎馬等傳統交通方式,而現在人們通常會選擇汽車、高鐵、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使得返鄉和旅遊更加便捷和快速。

總體而言,古代過年和現在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傳統習俗、飲食習俗、社交方式、節日氛圍以及交通和旅遊方面。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變遷,過年的慶祝方式也在不斷演變,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古代過年和現在過年的區別在於現代春節更具物質性和精神性,活動形式更多樣。

古人過年時處於農閒時期,先民們有殺豬宰羊、燒香敬神、燒紙敬祖的習慣。

現代春節的習俗有買新衣、走親戚、給壓歲錢、看文藝節目、吃湯圓等。

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來自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衆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

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軸表李拜歲以及新年期間隆重問盛大的拜神祭祖、驅邪談包術委納福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魚置八的過程。

春節文化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味千隨鬆士侵求美要組成部分,承載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記錄着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爲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遊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遊鑼鼓、遊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派抗的象可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

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過去人們過春節與現在有什麼不同

過年的行爲不同:以前過年吃喝打牌串門,現在過年全家老少集福卡。過年的鞭炮煙花不同:以前鞭炮煙花此起彼伏,現在爲了環保禁止燃放。過年美食不同:以前過年盼着吃肉、穿新衣,現在害怕每逢過節胖三斤。過年的紅包不同:以前過年磕頭給壓歲錢,現在過年直接微信紅包。

1、過年的行爲不同:以前過年吃喝打牌串門,現在過年全家老少集福卡。

2、過年的鞭炮煙花不同:以前鞭炮煙花此起彼伏,現在爲了環保禁止燃放。

3、過年美食不同:以前過年盼着吃肉、穿新衣,現在害怕每逢過節胖三斤。

4、過年的紅包不同:以前過年磕頭給壓歲錢,現在過年直接微信紅包。

春節的傳統習俗:

辦年貨: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爲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竈:民間祭竈,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竈。造也,創食物也。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爲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竈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竈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古代的春節和現在的春節有哪些差別?

與古代春節相比,現代春節更具物質性和精神性。在中國古代的新年裏,民間有跳竈王的習俗。除了掃除驅魔、驗賀庚等封建習俗外,優良傳統基本保存並逐步發揚。

1.春節的傳播

如今,我們的春節不僅在中國慶祝,而且還擴展到海外華人區。這樣,我們不僅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傳播了自己的文化,也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了我們,也對增進我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古代春節沒有假期

人們都喜歡春節,不僅因爲它象徵着辭舊迎新,並且還因爲春節有一個長假,可以讓工作一年的人好好休息。那麼,不同朝代在春節假期的安排上有什麼不同呢?古代節日只能在國家層面上統一,所以春節假期的計劃也受到批評,特別是春節假期的安排。宋朝以前,春節是沒有假期的。

3.春節放假的來歷

袁世凱當上總統時,也希望扮演好總統的角色。由於他的一些工作人員提出了這個建議,他看到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他正式批准正月初一爲“春節”,並同意春節放假,春節從1914年開始。從那時起,農曆的第一年從“新年”改爲“春節”。作爲一個標準的官方詞彙,“春節”已經誕生。

宋代以後,休假不再是的特權。正因爲如此,春節期間人流更加頻繁。一到春節,就成了一件大事。由此可見,古人對春節有着濃厚的熱情。

古代的春節與現在相比,在風俗上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春節大體上和現在差不多,不過還是有所不同的。我們現在的春節習俗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形式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有些習俗丟失了,有些習俗更加符合現代。

除夕夜

現在的除夕夜基本上就是吃團圓飯、看春晚、聊天,有些年輕人也會在除夕夜晚上邊旅遊邊跨年或者在網吧、酒吧這些地方和朋友玩一晚上。吃團圓飯、全家一起聊天守歲這些和古代沒什麼區別,但是旅遊、泡吧、看春晚就和古代沒什麼區別了。古代人們守歲的時候除了吃點心聊天,還會玩一種叫葉子戲的遊戲,人們常常可以玩一晚上。

祭祖

古代春節期間的祭祖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非常盛大的。祭祀上天、祭祀神仙、祭祀祖先等等,每年到這個時候同宗的人們會聚到一起進行祭祀。現在雖然也會進行祭祀活動,但是不論是規模還是形式都要簡單了不少。甚至很多年輕人根本就不會祭祖,這是和古代的不同。

拜年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的互相拜訪祝福,這一點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樣的,最多就是祝福語不一樣。現在的人們還會互相在網絡上或者電話上互相祝福,有的人還會發紅包表達祝福,這些是古代所沒有的。

宋代人們在拜年的時候會用到一個叫飛帖的東西,這個是和現代不一樣的。這個飛帖和現在的新年賀卡有點像,上面有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祝福。大年初一大家都會去拜年,所以就比較容易出現主人不在家的情況,飛帖的作用是防止拜年的人白跑一趟。

如果遇到主人不在家的情況,拜年的人就會將自己的飛帖留下,這樣主人就知道誰來過了,會看情況回訪。另外,還有一些人他們需要拜年的地方比較多,自己分身乏術就會讓僕人帶去飛帖。而爲了應對這個飛帖,家家都會在大年初一在門前掛一個紅紙袋,用來收飛帖。

古人過春節的習俗和現在過春節的習俗有什麼不同?

沒有什麼不同,現在過春節的習俗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大致都一樣。

1、除夕夜放鞭炮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含義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佈新,是農曆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除舊佈新,消災祈福就成了除夕夜所有活動的主題。

2、團圓飯共守歲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3、貼春聯貼門神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茶、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爲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古代人都是怎麼跨年的,和現代有哪些不同呢?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傳統並隆重的節日,論起它的起源,說法有很多種,但大多都無從考證,而把農曆新年第一天稱作春節是辛亥以後的事。在古代,春節有多種稱呼,多與“元”(初始的意思)相關,如“元日”,“元旦”,“元正”等等,意謂“一年之始”。

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過春節的呢?和現代又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我們現代春節的很多習俗都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比如除塵布新,除夕守歲,吃年夜飯,貼春聯,粘窗花,燃放爆竹,發壓歲錢等等,那又有哪些是不同的呢?

一. 祭祖

祭祀祖先,雖然現在的春節根據各地習俗的不同,也是會以不同的方式去緬懷先人,上墳祭祖,但是古人比我們更加崇尚和重視這項傳統。善良的百姓都會把祝願寄託於鬼神和祖先,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可是春節最主要的活動,在除夕來臨之前要“請家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會祭祀天神,土地神,甚至叩拜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排在所有事情之前。

二. 拜年

現今社會的拜年方式五花八門,而在古時,會通過送“賀卡”的方式拜訪親朋,不必進府門。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帖”,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爲“門簿”,其上寫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訪者投名刺(名帖)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三. 走街串巷的賣貨郎

現今我們採購年貨可以在超市或者網上一站式購物,而古時臨近新年,就會有賣貨郎挑着貨物走街串巷的吆喝買賣,擔子裏的東西應有盡有,日用品,蔬菜,衣物,小玩具等等。

古代過年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古代過年和現在過年的區別在於現代春節更具物質性和精神性,活動形式更多樣。古人過年時處於農閒時期,先民們有殺豬宰羊、燒香敬神、燒紙敬祖的習慣。現代春節的習俗有買新衣、走親戚、給壓歲錢、看文藝節目、吃湯圓等。

古代過年和現在過年的區別在於現代春節更具物質性和精神性,活動形式更多樣。古人過年時處於農閒時期,先民們有殺豬宰羊、燒香敬神、燒紙敬祖的習慣。現代春節的習俗有買新衣、走親戚、給壓歲錢、看文藝節目、吃湯圓等。

古人歡度春節的習俗與現代的有什麼不同

古人與現代歡度春節的習俗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時代進步與科技發展上:

祭祖——古代祭祖的習俗,現在已經很少進行了,即使是祭祖,也不會像崔提《四民月令》那樣:“正月之朔,是爲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現在最多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出去燒個紙。

娛樂——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現在,80%以上的人在家看電視、上網,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少數外出旅遊。

拜年——南宋吳自收《夢樑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誌》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可見古代拜年是春節期間最重要的社交活動,而現在大家足不出戶,電話、短信、QQ、微信都可以拜年,機關事業單位執行八項規定,連團拜會都取消了。

飲食——過去年夜飯,尤爲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爲“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而現代,肯德基、麥當勞24小時營業,年青人的年夜飯,很多人都用“餓了麼”叫外賣,即便是餃子也是煮點速凍的。

團聚——古代春節回鄉團圓是每個人的大事,現代即使是團聚之日,也有千千萬萬的人,春節期間卻放棄了休息,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像、邊防、醫療、氣象、公交、環衛、電力、供水、暖氣、新聞等行業,保證了社會機器的正常運轉,保衛大家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祖國的安定祥和,有了他們,我們才能高枕無憂的過一個幸福年! 

守歲——除夕守歲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現在人們過春節依然守歲,只不過是守着電視看春晚,春晚結束,上牀哈米。

壓歲錢——古代人給的可都是真金白銀,哪像現在的爸爸,兩張巴掌的紙就把小朋友打發了,不過就購買力來說,好像現在的壓歲錢略勝一籌。

其他——像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年畫、貼福字、穿新衣等,現在依然遵行,只是方式有所改變,比如古代是自己或傭人用掃帚打掃,現在用小時工、吸塵器;古代春聯自己寫,現代春聯是買的大家內容都一樣等等。窗花、福字、年畫都有了電子的、3D的……

春節最值得聊的還是吃的,下面談談各地的年夜飯: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爲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爲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爲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爲“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爲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爲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爲“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爲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爲“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爲“抓錢爪”,意味着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麪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爲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裏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裏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着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現代過年習俗和古代的差別

1、 送竈

臘月二十四送竈,至今仍是中國南北許多城鎮鄉村居民過年的第一個大關目。不過,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卻很少或幾乎不再進行(郊區農村除外)。關鍵是現代生活中的竈與炊,已與古代的土竈炊煮根本不同,竈王爺的地位變了,重要性減弱了,不但竈君,就是整個神鬼系統,與人的關係也不像古代那麼密切了,城市人祭竈送竈以與天帝神鬼溝通的需要和熱情自然大減。

2、守歲

除夕雖在新年的前一天,但卻算得上是過年的第一個,而今依然如此。一切的節日準備在此夜必須完成,明天將另有一系列活動,家庭主婦們也要好好休息暫不忙碌,於是,年三十往往成了最忙亂的一天,對於上班族來說,尤其如此。 除夕的傳統過法,有較多的儀式,如掛像祭祖、供奉神饗,乃至跪拜磕頭、鞠躬行禮等等,這一套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還很流行,特別是在一些鄉紳之家。如魯迅小說《祝福》所描寫的紹興魯鎮的魯四老爺家,就極典型。 現代的趨勢則是這一套由簡化而漸趨消亡,但變化的速度並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的人家,變得慢一些,還能看到舊儀的片段留存。至於傳統帶有驅鬼避邪巫術意味的掛青松,懸桃符,貼門神,放爆竹等等,則有變形的保存。現代人仍喜歡在新年期間置門鬆,掛青蒲,在室內插鮮花,在門上貼春聯春畫(內容如招財進寶、福祿壽三星、關帝、觀音)或倒過來的“福”字;仍喜歡放鞭炮或煙花,近年來煙花的花樣和大小,都有很大發展。但現代人做這些,多數只是爲了美化環境,爲了增添喜氣,爲了自己愉悅,很少或幾乎不再關注傳統的祈求禳祝和驅逐鬼祟的含意。在民俗傳承中,形式留存而內涵變異,老傳統與時代因子巧妙結合,可以說是一種規律性的現象。

拜年

傳統的拜年是加強和潤滑人際關係的有效手段。現代人對此認識更深,行事亦更爲自覺,故此風至今不衰,且有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除原本親戚朋友、同事師生之間的過年走訪基本照舊外,也繼承了“團拜”的形式,即在某個範圍或團體圈子之內,選擇一個地點,約定一個時間,作有組織的集體互拜。這既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又可簡化和減少個別走訪的程序和時間。而且這樣做,在非常親密的人之間也並不形成約束,團拜之外,仍不妨單獨走訪。行之既久,團拜形式也稍有變化,大抵是改成正式放年假之前,在各單位或團體舉行聯歡,此日,凡能出席者都會出席,甚至可攜帶家屬(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聯歡會上,單位首長講話,同事聊天,表演一些節目,吃些糖果花生,既是年終的告別,也算新年的團拜,此種做法日漸盛行,有形成風俗之勢。有的較大單位,爲避免下屬給上司拜年的繁冗,還實行一定領導層的團拜。往往是在年前擇定一日,各級皆到,進行簡單儀式,互致年終慰問和新年祝賀。而由、人民政協主持的春節招待會,雖是一次性活動(溯源也許可追至古代朝廷的元日朝會,但性質和形式已有根本不同),同時也有藉會見各界代表而向全國各界拜年之意——主持者的講話中,往往直接點出這層涵義——至今也已形成習慣,向新民俗演變着了。 年假時間有限,而需要拜年的對象又多,有的還不在一地,怎麼辦?中國古人早就採取送達名刺(上書本人名字、籍貫、官職及敬賀語)以代親臨拜謁的辦法。最初的名刺用途只是爲通報姓名,與拜年尚無關聯,這在秦漢時代就已出現,隋唐時,謁見長者貴人,也往往先是投刺,得到允許才正式拜會。至宋代,開始將名刺用於年節的拜賀,但並不限於過年。周密《癸辛雜識》雲:“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於上,使一僕遍投之,俗以爲常。” 這裏說的是“節序交賀之禮”,可見用得頗廣。同書又說:“今時風俗轉薄之甚,昔日投門狀有大狀、小狀。大狀則全紙,小狀則半紙。今時之刺,大不盈掌,足見禮之薄矣。”看來,宋人的名刺發展到後來,其大小已頗像今日的名片了。送名刺對完成禮節而又節省時間,自有很大好處,但用濫了卻也蛻變爲冷漠的客套虛禮,爲人所詬病。到了現代,由於書寫載體的進步,再結合外來的經驗,便發展出賀年片和賀年卡來。這樣,不但一國之內可以通過郵政方便地賀年,而且給世界各地的朋友賀年也不再是難事。前幾年,中國電訊事業發展很快,電話開始普及,費用逐步降低,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人們,便又轉而採用既快捷又省事的電話拜年手段。近年隨着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腦進入千家萬戶,於是,從網上發賀卡拜年已極爲尋常,拜年的民俗行事遂進入無所不能的虛擬空間。這也非常符合節約紙張、節約可貴的木材資源的理念。

迎財神

迎財神是過年行事的重要一項。這項活動以往就有,一直延續到近現代。許多地方誌

上有年初五迎財神的記載。迎接的方式很多,可以到寺廟磕頭獻金、行禮祝禱,也可在家中燃燭掛像,焚香膜拜。清同治《上海縣誌》載:“(正月)五日,接財神,用鮮鯉擔魚呼賣,曰‘送元寶魚’。至暮轟飲,曰‘財神酒’”。 這是帶有祈求巫術意味的舉動。北方在這天則有“過破五”和“送窮”習俗, 前者規定年初五有不能打破器皿和說不吉語,後者以一定儀式恭送“窮鬼”,應屬禁忌與禳祝性質的活動。無論祈求、禁忌、禳祝,動機都在於驅逐窮困,企望財富。因爲迎財神是個吉利的日子,許多商家對此均極重視。往往前一日即爲財神設祭,長桌上供以魚肉果品,點上香燭,由老闆率領店員逐一叩拜禱祝,然後燃放爆竹。次日店鋪開門,可望能發利市。而跳加官、舞財神和唱喜歌者,即以此日在店門前表演、乞討,店家不得哄趕拒絕,要給表演者年糕吃,或給一些錢。

參考資料:http://www.cctv.com/special/shunian/20080120/101717_2.shtml

漢朝時期的人過春節,和現代比有什麼區別?

首先古代的春節,它的豐盛繁榮程度遠比今天要差,是他的投入,就是人們的投入程度遠比今天要高。古代辛苦勞作一年以後,過春節也就代表着迎接明一年,那麼這個時候往往是祝福明年會更好,將今年這一年完美的送走,然後迎接下一年。這樣在古代是有着一定必要意義的過春節,指當下,便有所不同,當下是將春節作爲一種習俗節日進行下來,過年缺少了一點年的味道,大多數人是選擇與家人團聚一同享受着美好時刻。

天在古代很多人是食不飽,飯不足,那麼第1個區別就是我們食物的豐盛程度有很大的差距,現在我們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食物,甚至是海外的外國的美味食品,是在古代很有可能就有一點點葷菜,就已經是最大的享受,你我們就不得不感謝當下社會發展的迅速,還有這個物流交通的各種發達商業的迅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這一些好處。

在古代,夜間通常是宵禁是很難以出門的,因爲燈火的費用是十分的巨大,但今天就不同,我們可以在過年的時候看春晚,逛大街,看各式各樣的演出,還有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但是在古代這樣的事情就十分難得,因爲在晚上是很難以得以出門的。漢朝時期雖然算是一個比較發達的時期,但是距離當下也有近乎2000年的歷史,在2000年前國內發展實際上是比較差的。

漢朝時期的人過春節和現代有所區別,長時期的人最多也就站在自己的家鄉過過春節,但是現在我們可以走出整個中國,我們可以到其他國家去享受春節。是毫無疑問的,是春節的年味越來越少,人們對於這種節日的存在和了解程度變得越來越差,這些事人們不得不注意的,對於傳統節日的瞭解和對於他的保護一定是我們這一代人重要的一項任務。

但是其餘的人過春節毫無疑問投入的精神和精力遠比今天要高,今天對於春節的態度開始變得把它當成一種傳統節假日,春節當做假日來過,這樣毫無疑問是不行的,在古代春節代表着一種極其獨特,不可缺少的人物,甚至打仗都會避開春節這種日子。

誰能告訴我春節的習俗從古代至今有什麼變化?

千百年來,我國一直保持着過春節的傳統。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古代的春節的習俗和現代的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古代,十二月三十日(農曆),稱爲“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門上掛利是錢,貼春聯、換門神。到了晚上,各在門外燃起火堆,焚燒闢瘟丹,屋內生火,竈旁都點起燈火,把全屋照得一片光明,象徵着來年的紅火吉利。

到了子夜,便在門口燒香燃燭,用供桌擺上香飯、素菜、清果等,斟紅棗酒、清茶,迎神接神福,祈求吉慶;拜祖先,燃放鞭炮。接着由晚輩依次向長輩行禮,長輩們則分給晚輩們“壓歲錢”行禮後,一家人圍爐團坐守歲,吃團圓飯。

大年初一那天,大街小巷舞龍舞獅燒炮仗,互相拜年。男人們穿着最好的衣服到親朋至友家中拜年,小孩也到外婆家和姆、婕家等外戚家中拜年。婦人們則到年初四纔回孃家拜年。

從初六起,城鄉各街坊、村落都請道士設醮迎神,邀劇團、戲班來做戲酬神,有的地方還擡神像遊街,沿門貼符以逐瘟疫。

現代,日子依然沒有變化,每家也都會在門上掛上對聯,換上門神,但到了晚上則不那麼煩瑣,只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些允許燒鞭炮的城市,人家也會在午夜12點的時候燒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這裏跟古代是有不同的,初五以後則沒有古代的煩瑣禮節,這時候大多數人都已經在家享受自己的假期了,比起古代,現在人少了很多煩瑣的禮節。

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在古時候,年夜飯一直都被人們看做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現在年夜飯燒十六個菜不算少了吧,可是平時如果有客人出去吃,一點菜也就可能點這麼多,一年吃個幾次,年夜飯就不那麼令人激動了,反而覺得很平常似的。

許多習俗的用意、形式變了。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原來是爲了壓祟驅邪,現在則主要是爲了表達長輩對晚輩的親情和愛意;燃放煙花爆竹,原來是用來嚇跑鬼怪的,現在則是供人觀賞與製造熱鬧氣氛。

年夜飯,以前一般都在家裏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家會爲了圖方便和氣派而選擇去酒店吃;還有拜年,以前一般都是帶上禮品、登門拜訪的,現在逐漸被打電話、發微信、搶紅包、集五福等這些拜年方式所替代。

過年的習俗就這樣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傳承着、變化着。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