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陸羽茶經在哪裏完成的

陸羽茶經在哪裏完成的

陸羽茶經是在唐代完成的,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沒有明確的記錄。據傳說,陸羽創制茶經時是在紹興的一座小山上,名爲東山。但是這個說法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來支持。總的來說,陸羽茶經是在唐代晚期或五代初期完成的。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陸羽是在什麼的環境條件下寫的茶經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733年出生,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爲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爲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爲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

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爲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歷考察,他一路風塵,飢食乾糧,渴飲茶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瞭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

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歷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陸羽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茶經》。

陸羽聲名遠揚,朝廷有意留他在京爲官,但他陳辭不就,仍周遊各地,推廣茶藝,影響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藥用,僅少數地區以茶做飲料。自陸羽後,茶才成爲中國民間的主要飲料,茶盛於唐,飲茶之風普及於大江南北,飲茶品茗遂成爲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陸羽被後人稱爲中國的茶聖。

《茶經》在當時就已競相傳抄,《新唐書隱逸傳》說陸羽著《茶經》後“天下益知飲茶矣”。當時賣茶的人甚至將陸羽塑成陶象置於竈上,奉爲茶神。《茶經》大大推動了唐以後茶葉的生產和茶文化的傳播。《茶經》之後,我國曆代出現不少有關茶的專譜,有些還標明是對陸羽《茶經》的補充。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採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茶神陸羽是哪時創作的茶經?

760年爲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

公元758年左右,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

百科茶經

唐朝陸羽寫了茶經的原版在哪裏

陸羽《茶經》的成書日期都尚在考證,因此真跡在何處更加難以考證,而考證也是根據茶經流傳的時間推測的

有人認爲《茶經》成書於764年,根據陸羽傳:“上元初,更隱苕溪,閉門著書”,上元年號只有兩年,上元初當指760年,是說開始動筆撰寫,未必在當年就可以完成。據《茶經》“四之器”所說的煮茶風爐,在爐腳上鑄有古文“聖唐滅胡明年鑄”七字。滅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因此可推斷《茶經》成書時間是公元764年以後的時期,並根據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請常伯熊煮茶,對常很欣賞,又有人推薦陸羽,請陸羽來後,李不以禮相待,使陸羽氣惱,“更著《毀茶論》”。論證《茶經》767年(大曆二年)到768年期間已在社會上流傳開了。如果說《茶經》是成書於764年時陸羽只有31歲(或者27歲),就寫出這樣淵博的《茶經》,殊令人難以相信。實際上陸羽居住苕溪之後,住處時常變動,又時常外出,並非閉門著書(應以對著爲是)。這可從皎然、皇甫冉和李冶等人贈詩中看出。陸羽外出從事研究茶葉的時間很多,遍遊了江蘇蘇州、無錫、南京、丹陽、宜興和浙江的長興、杭州和紹興嵊縣等地,以後又到江西上饒。對茶葉採製、飲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實踐,因而積累了豐富的茶事知識。更重要是在湖州時,得到顏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幫助,纔有大量的文獻可以參考,《茶經》才能寫成。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嗜好茶葉的陸羽煮茶或根據陸羽對宜興貢茶的推薦:“……野人陸羽以爲茶香甘冠於他境,或薦於上。棲筠(李棲筠常州刺史)從之,始進萬兩。”便認爲陸羽已成爲茶事權威。沒有《茶經》的出世,難成爲社會權威。這樣推斷還是不夠全面的,因爲陸羽擅長煮茶、品茶名聞各地也可成爲一個權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書,纔可以成爲專家。

據《茶葉全書》:“陸羽晚年處境甚佳,爲唐皇所器重。以後爲了尋求生活的玄奧,至七七五年成爲一隱士,五年後即出《茶經》一書,八O四年逝世”。陸羽過江後的十年間,大都居無定所,周遊各處,過着流浪的生活。據上饒《地方誌》陸羽寓信城(現上饒)北三裏,自號東崗子。性嗜茶,環居多植茶,因號茶山,茶山寺在城北隅,一名廣教寺,有陸羽泉。又據府志記述:“府城北茶山寺唐陸羽曾寓其地,即山種茶,有泉品爲天下第四泉。其水似井傍山,色白味甘,是爲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長汀黎士宏改爲陸羽泉”。江西婺源茶校劉隆祥,婺源茶廠王鍾音和上饒農業局同人考證,認爲陸羽761年以後由苕溪(今浙江吳興)遷移到上饒來建寺定居種茶,照茶樹生長後採收加工所需時間,當在五年以上。然而認爲《茶經》是在上饒時期茶山寺完成的,這根據也是不足的。

天門的茶聖陸羽的《茶經》是 在哪裏所作?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正是這部《茶經》,把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千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與探索,直至陸羽的《茶經》問世後,茶方大行其道。陸羽,字鴻漸,又名疾,字季疵。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公元733-804年在世。他身世坎坷,曾是個棄兒,後爲精於茶道的智積禪師收養。少年時先後遇到貶官至竟陵當太守和司馬的李齊物和崔國輔,從而受到賞識與培養。安史之亂後,陸羽流落湖州,後隱居苕溪,先後結識了好茶的詩僧皎然和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湖州是有悠久歷史的名茶產區,陸羽因早年受智積大師影響,一直傾心於茶,此時更是亂中求靜,躬身實踐,遍遊江南區考察茶事。他以自已半生的飲茶實踐和茶學知識,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茶經》的問世,不但使"天下益和飲茶矣",陸羽亦因此名揚天下,併爲朝廷所知而召爲"太子文學","徒太常寺祝"。但陸羽無心仕途,竟不就職。晚年他由浙江而至江西上饒隱居。至今上饒尚有陸羽遺蹟"陸羽井"陸羽被後世茶人稱爲"陸子",關於陸羽茶學理論體系的研究則被稱爲"陸學",而茶商們則把陸羽奉爲"茶神"。《茶經》問世後,因官方及民間都十分重視而一再刊行,至宋時已有數種版本流行,並先後著錄於《新唐書》、《通志》、《宋史》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書。《茶經》很早就傳到了國外,先後被譯成日、英、俄等國文字。

陸羽的茶經在哪

陸羽的故鄉天門竟陵,歷代留下來的有關陸羽的名勝古蹟有14處:西寺塔:陸羽幼年居所,坐落在竟陵城西湖,始建於東漢中葉,初名龍蓋寺。陸羽之師智積禪師圓寂其中,因而改稱西寺塔。當年這裏古木參天,後院篁大如臂,碧水環合,環境幽靜。陸子井:位於西寺塔後西側,鑿出的泉水與文學泉地下相通,水質明淨,甘味雋永。

文學泉:位於竟陵城北官旁。泉水清冽,炎夏涼意襲人,嚴冬暖氣拂面。原名品字井,俗稱三眼井。相傳陸羽少年時於此煮茗。因陸羽曾被拜爲太子文學,故世稱文學泉。

文學二泉:位於北門外西濠堤上,離儒學泮池四丈許,與文學泉相對,也是陸羽取水煮茶的地方。

陸子泉:位於石河火門山北坡,相傳陸羽上火門山從隱士鄒夫子求學,陸羽在讀書之餘,常到龍尾山採茶,爲鄒夫子煮茗。鄒夫子見他愛茶成癖,便在北坡上鑿泉,泉水自巖隙滲出,清澈如鏡,甘冽醇厚,旱而不涸,澇而不溢,四季常盈。陸羽亭:位於文學泉旁,初爲清乾隆戌子年天門知縣馬士偉所建,亭中立碑,碑面題“文學泉”三字,陰面書“品茶真跡”四字,並有石刻陸羽小像。

古雁橋:位於竟陵城西門外,原名“雁橋”。相傳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西寺塔智積禪師漫步西湖之濱,忽聽蘆葦叢中羣雁喧譁,於是循聲尋去,見三隻大雁以翼覆一嬰兒,甚感驚異,遂將嬰兒抱回,收留教養於禪院,這小孩就是陸羽。後人爲紀念陸羽,在此建石橋一座,取名"雁橋"。雁叫關:位於古雁橋南50米處堤街,即智積禪師初聞羣雁喧譁站立之處。明代中葉立碑坊一座,名"雁叫關",關前水巷口建有品茶樓一座,上祀陸羽,有楹聯:"品水雅意不在酒,仙子高風只是茶。"鴻漸關:爲明嘉靖年間縣令楊應和創修,鴻漸關之名由陸羽而來,陸羽字鴻漸,長大後,用"易"占卦,辭釋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意思是說鴻雁落到陸地上,其羽毛可用來做舞具。於是,他便以陸爲姓,羽爲名,以鴻漸爲字。關名“鴻漸”,寄託了人們對陸羽的情思。

火門山:陸羽讀書處,位於竟陵西北25公里。陸羽十四歲時,受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贈以詩書,上火門山拜隱鄒夫子爲師,潛心攻讀達三年之久。桑苧廬:是陸羽幼時受教於積公的禪院。成長後自稱桑苧翁,後人便把他住過的草廬加以修繕,稱之爲桑苧廬。

陸公祠:在西塔寺內,早年廢圮。清乾隆四十八年,在竟陵城北門外護城河北岸修陸公祠,堂中奉祀陸羽座像一尊,西牆嵌鐫有"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的石刻碑。陸羽品茶座像居右端,白描陰刻,右手扶膝,左手握杯,正襟危坐,略呈微笑,無須,逸士打扮,頭戴風帽儒巾,身着素色袍衫,腳登雲頭如意布履,神態悠悠,若有所思。涵碧堂:位於文學泉北,是環衛文學泉的主體建築,堂內供奉"茶聖"陸羽像,體現後人的敬仰之情。

東岡嶺:陸羽隱居治學處。天門縣誌記載:東岡嶺,陸羽之所居也。舊時的東岡嶺又名東岡村,位於幹驛鎮古驛道晴灘驛。唐天寶十四年,陸羽從巴山一帶採茶歸來,爲了專事茶學在東岡嶺定居下來,整理出遊所得,深入研討茶學,並開始醞釀撰寫一部關於論茶的專著。

“茶聖”陸羽的故鄉,是今天的哪裏?

茶聖陸羽的家鄉坐落於今日的湖北天門市中心城區,這名茶聖極致詮釋了,什麼叫做將一件事保證完美。在古代人覺得唯有讀書高的時代裏,他以一己之力將茶道文化帶到了那時候的社會發展流行,並危害後人迄今。討論一下陸羽是怎樣逆轉改變現狀的命運的吧。

說起人生悽慘,沒人比茶聖陸羽的出世更槽糕了。陸羽被敬稱爲“茶聖”,寫下了全世界第一部茶道文化的著作“茶經”,變成大唐盛世知名隱者,連皇帝都想找他飲茶閒聊談人生,那就是之後的事兒了。陸羽原是個無名無姓的棄兒,變成陸羽,也是他成年人後爲自己取的名稱。也許女媧造人時打過盹,陸羽出世時容顏醜惡,相貌非常隨意,爸爸媽媽便絕情地拋下了他,這時他才三歲。人一生遵照哪些的運動軌跡,一半是天時,一半是勤奮。依照陸羽的命運邏輯性,他被棄山間,要不爲豺狼所食,要不餓死了冷死。但命運仍未徹底苛待他,他起先被寺院方丈撿到,又被此外一個寺院的積公高僧收留。

陸羽在禪院成長,青燈黃卷鐘響梵音仍未清除陸羽對世間的眷念,他不願在禪院中修行,隨着着青燈古佛度此此生。十二歲時,他逃離禪院,追求完美美好生活。陸羽外貌醜惡,講話結巴,(話說古時候大才俊有許多 是結巴的。韓非子結巴,楊雄結巴,就連風流倜儻的諸葛相講話都不利落)日常生活孑然一身,他又能到哪裏去?陸羽居然找到此外一條路面。他尋找一個戲班子學拍戲。名稱對一個人很重要,很可能掩藏着命運的信息內容,由於名稱包括着人對將來的期望。本來沒有名字和姓的他給自己取了個陸姓,名字叫羽,代表自己雲遊四方皆寬闊的美好明天。

在今天來看,陸羽的名稱與他一生的工作聯絡密切,茶生在陸上以上,四方皆有茶,茶就是他的翎毛,飲茶就是他的性命。人的一生會碰到許多貴人相助,但更關鍵的是本人的勤奮。不努力遇不上貴人相助,即便碰到也將是爛泥扶不上牆的阿斗。在陸羽的人生起止環節,陸續碰到了競陵刺史李齊物,它是在拍戲的情況下碰到的。李齊物將他送至隱者鄒夫子處學習培訓。陸羽又碰到了禮部尚書陪王崔國輔,官的崔國輔對陸羽倍加稱讚,經常帶上他出遊,飲茶鑑水,談詩論文,將喜劇小品陸羽的人生人生境界提高了許多層級。人生是要講風水學的,可是最重要的風水學是自身。命運對你浮皮潦草,你不能草率。要變化命運,就需要尋找性命的擺渡人,而擺渡人恰好是自身。

陸羽不會再是表層歡悅心裏驚慌的小丑男了,他找到自己的道路,與茶認識以茶謀生。他雲遊四方,青山綠水是他的知已,茶是他的情侶,把茶的事保證了完美,最後變成茶聖。他更改了命運的風水學,變成命運的擺渡人。陸羽起先歸隱在丹陽市,之後又到浙江省苕溪歸隱於靈秀山水中間,前後左右歷經二十六年。他拋開塵世不問世事,專心致志撰《茶經》,變成我國甚至全球現有最開始、最詳細、最全方位詳細介紹茶的第一部著作。陸羽將一般茶事升爲爲一種美好的文化藝術藝術,促進了中國茶道的發展趨勢。爲全球茶葉發展趨勢做出了巨大貢獻,也讓自身變成和孔子、關武帝並稱的“茶聖”,他的著作也被敬稱爲經。

這就是一個棄兒的成長史,是一個小丑男的逆轉,是一個把事兒保證完美的楷模。陸羽生在樹林,造就於樹林,的身上含有深入的我國隱士文化的印記。和五柳先生一樣,他常常在原野中作詩彷徨,有不稱意時,並不是散舟弄發,便是痛哭流涕而歸,有“楚狂人”接輿之稱。陸羽作詩說,“不羨金子罍,不羨白玉杯。不要羨慕朝入省,不要羨慕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水流,曾向競陵城出來。”說明了自身泊名與利的爲人處事心態和傾情青山綠水科學研究茶道的理想。唐肅宗時,他曾擔任過太子太保,後調到太常寺太祝,他都棄官不成,而是在五湖煙海中,與詩僧皎然、隱士張志和等,成爲一名患難之人。

古人覺得“唯有讀書高,惟有讀書高”,除開儒家思想經學以外,別的全是小路全是雜學。但陸羽的《茶經》卻將學術研究與油茶樹融進一體,融進儒道佛,融進社會發展流行,變成日常生活造型藝術,進而造就了茶道文化,從而危害了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與生活哲學。茶不便是人一生的真實寫照嗎?溫開水泡茶,荼葉只浮在河面;而開水泡茶,荼葉屢經浮沉,茶的原汁原味與芳香當然散逸起來。人何嘗不是這般,只有艱難險阻,纔可以玉汝於成,挫敗是人最好的大學,是老天爺贈給內心強大的人最美的禮物。對陸羽而言,醜並不是錯,結巴也不是錯,但自甘墮落就不對;人生道路千萬條,但僅有一條是最好是的路,便是合適自身並非常值得一生爲此拼搏的路。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可以把一件事保證完美,這就是開外掛的人生。

尋有關陸羽資料及《茶經》,謝謝。

鏈接:

 提取碼: u14t

《陸羽茶經:經典本》是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將於2019年01月出版發行的一部傳統文化書籍,作者是茶文化專家王建榮老師。

《茶經》是怎麼煉出來的?爲什麼是陸羽寫出了這部震鑠古今的著作?

《茶經》是陸羽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又經過陸羽多年的研究,歷經五年成初稿,後五年再經過陸羽的修訂,才最終成爲我們今日所看到的《茶經》一書,前前後後加起來一共二十六年的時間,最終才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因爲陸羽出生在唐代,唐朝以前,茶不是用來飲用的,大多茶都作藥用,而不是飲品。

首先,陸羽這個人很喜歡喝茶,而且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看準一件事就朝着一件事情上走,陸羽從幼年的時候住在佛寺中,自小受到佛寺文化氣息的薰陶,而且敏而好學,擅長寫詩文,爲人淡泊名利,學問淵博,爲人清高,這位陸羽寫《茶經》打下了基礎,因爲和時人追求科舉功名相比,他更喜歡個人的修行。

其次,他有平靜的心態和隱居的住所,陸羽早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就決心寫《茶經》一書,早早地就開始了他的遊學生涯,他不怕吃苦,一路風餐露宿,飲食上也只有乾硬的乾糧,渴了就飲一些茶水,他平易近人,每到一個地方,常與村中老人討論關於茶的事情,他不僅將各種茶葉製成標本而且還將途中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這就爲《茶經》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然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在隱居中他不斷打磨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和茶葉的種類以及各種做茶的方法,最終到他四十七歲的時候,才寫成了《茶經》一書。

他在旅行的途中觀察茶葉的生長規律,茶農怎麼做茶,還有怎麼區分茶葉的好壞優劣等級,而且通過學習民間的烹茶技巧他還總結了一套規律,在旅行途中不僅關注茶葉,還關注泡茶煮茶的器具,製造出了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所以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當時的陸羽憑藉《茶經》聞名於世,然而確鮮少有人知道他青年的不易艱難。而且在他聞名於世之後,他推辭厚祿,依然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氣節,是個人才。

陸羽寫的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是

陸羽寫的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是《茶經》。

陸羽(約733—約804),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 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唐代茶學家,被譽爲“茶仙”,尊爲“茶聖”,祀爲“茶神”。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生長、種植、採摘、製造、品鑑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分別爲: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

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

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

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

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

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

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

八之出,講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瞭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   出;

九之略,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

十之圖:講把茶經全文寫在白絹上,掛起來比較好記,便於操作。

陸羽的《茶經》是哪個朝代問世的

陸羽的《茶經》是唐朝問世的。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爲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民間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標籤:陸羽 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