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人蔘的花期是多少天

人蔘的花期是多少天

人蔘的花期是多少天:答案是30天左右。

1、人蔘的花期是30天左右。

2、人蔘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開只開一次花,有且只有一次花期,花期爲6-7月,結果的日期是6-9月。

3、人蔘有春、夏、秋三個播種期,通常種植3年後會開花,5-6年纔會結果,生長年份越長越好。如果人蔘不開花結果,那麼可能是因爲溫度不適宜和缺少營養。

1、人蔘的花期是30天左右。

2、人蔘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開只開一次花,有且只有一次花期,花期爲6-7月,結果的日期是6-9月。

3、人蔘有春、夏、秋三個播種期,通常種植3年後會開花,5-6年纔會結果,生長年份越長越好。如果人蔘不開花結果,那麼可能是因爲溫度不適宜和缺少營養。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人蔘的花期是30天左右。

2、人蔘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開只開一次花,有且只有一次花期,花期爲6-7月,結果的日期是6-9月。

3、人蔘有春、夏、秋三個播種期,通常種植3年後會開花,5-6年纔會結果,生長年份越長越好。如果人蔘不開花結果,那麼可能是因爲溫度不適宜和缺少營養。

一般人蔘開花結籽在什麼時候

人蔘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人蔘傘形花序單一頂生葉叢中,總花梗長達30釐米,每花序有4-40餘花,小花梗長約0.5釐米。苞片小,條狀披針形;萼鐘形,與子房癒合,裂片5,綠色;花瓣5,卵形,全緣,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

人蔘漿果扁圓形,成熟時鮮紅色,內有兩粒半圓形種子。 

人蔘多生長在北緯40-45度,東經117.5°-134°之間,分佈於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河北、山西、山東有引種。蘇聯、朝鮮和日本也多栽培。

擴展資料:

生長環境

人蔘多生長在具有1月平均溫度-23-5℃,7月平均溫度20-26℃的氣候條件下,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爲15-25℃。

生長在氣候條件爲年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44釐米,年降水500-1000毫米的地方,人蔘喜冷涼溼潤氣候。

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強光和高溫。土壤要求爲排水良好、疏鬆、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的pH值5.5-6.2爲宜

人蔘出現花葉怎麼辦

01

人蔘的葉子是由3~7枚小葉構成的掌狀複葉,邊緣具細鋸齒及剛毛;根肥大,肉質,圓柱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葉爲掌狀複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複葉,2年複葉,最多可達6片複葉;小葉5,偶有7片。

02

開花習性

3年生以上的植株,每年都會開花。從人蔘出苗期到開花期需要26至29天。

在一個花序中,首先打開的是傘形花序的外邊緣,然後依次向中心開放,例如,主花序旁邊生出的小花序,這個花序只有一個花蕾,這個花蕾應該在主花序之前開放。如果小花序有多個花蕾,它就會比主花序開花晚。在單花序中,從第一朵花開放到最後一朵花開放的時間需要7到15天,但最常見的是在8到10天內。此時,花序開花數約佔總花數的70%。一般來說,3年生人蔘平均需要7.3天,4年生人蔘平均需要8.3天,5年生人蔘平均需要9.8天。

03

人蔘花葉病是缺鋅症,農田栽參易出現,多在展葉期後發生,早期葉片表現黃白色褪綠小斑點,沿葉脈間分佈,葉表面有光澤,伸展正常,葉脈正常。隨着病斑的發展,葉片上的斑點逐漸擴大,互相聯合,後期呈褐色或紅褐色斑塊,葉脈也逐漸變黃,嚴重時葉肉穿孔或整個葉片脫落。

人蔘植株因缺鋅,導致部分或全部葉片組織壞死,嚴重影響人蔘的正常生育和幹物質積累,造成參根軟綿不堅,鬚根脫落,使人蔘的產量降低。

04

防治方法

可在人蔘展葉期用0.2%硫酸鋅溶液進行第一次葉面噴施,1個月後再噴施一次,可保證全年人蔘對鋅元素的需要,防效可達98%以上。缺鋅嚴重的地塊可加大濃度,但最大濃度不能超過0.5%。硫酸鋅可和任何農藥混合噴施,均不影響各自的藥效。

05

人蔘自古譽爲“百草之王”“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含多種皁甙和多糖類成分,浸出液可被皮膚緩慢吸收且無不良刺激,能擴張皮膚毛細血管。

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加皮膚營養,調節皮膚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膚脫水、硬化、起皺,人蔘活性物質抑制黑色素的還原性能,使皮膚潔白光滑,能增強皮膚彈性,使細胞獲得新生,是護膚美容的極品。

將人蔘直接浸入50%甘油,10日後甘油搓臉,或將人蔘煎成濃汁,每日往洗臉水倒一點,用含人蔘的甘油搓臉或人蔘水洗臉,能讓皮膚相當滋潤。

人蔘在什麼時候開花

  人蔘產於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人蔘的別稱爲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以下是我收集的相關內容,歡迎查看

   什麼時候開花 :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形態特徵

  人蔘爲多年生宿根草本,人蔘主根高30-60釐米,肥厚,肉質,黃白色,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狀莖(蘆頭)短,直立。

  人蔘莖直立,圓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莖頂只有一葉,葉具三小葉,俗名“三花”;二年生莖仍只一葉,但具5小葉,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個對生的5小葉的複葉,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個輪生複葉,叫“燈臺子”;五年生者增至4個輪生複葉,叫“四匹葉”;六年生者莖頂有5個輪生複葉,叫“五匹葉”。

  人蔘複葉掌狀,小葉3-5片,中間3片近等大,有小葉柄;小葉片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4-15釐米,寬2-6.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脈上散生少數剛毛,下面,最下1對小葉甚小,無小葉柄。

  人蔘夏季開花,傘形花序單一頂生葉叢中,總花梗長達30釐米,每花序有4-40餘花,小花梗長約0.5釐米。苞片小,條狀披針形;萼鐘形,與子房癒合,裂片5,綠色;花瓣5,卵形,全緣,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下部合生。

  人蔘漿果扁圓形,成熟時鮮紅色,內有兩粒半圓形種子。

   生長環境

  人蔘多生長在具有1月平均溫度-23-5℃,7月平均溫度20-26℃的氣候條件下,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爲15-25℃。一般生長在氣候條件爲年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44釐米,年降水500-1000毫米的地方,人蔘喜冷涼溼潤氣候。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強光和高溫。土壤要求爲排水良好、疏鬆、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的pH值5.5-6.2爲宜。

   分佈範圍

  人蔘多生長在北緯40°-45°,東經117.5°-134°之間,分佈於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河北、山西、山東有引種。蘇聯、朝鮮和日本也多栽培。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播種是生產上採用的主要方法,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保護地栽培全年都可播種。北京地區利用日光溫室栽培,可於初秋收穫種子後即行播種,播後約10天左右出苗。露地栽培以春栽較適宜,早春於3-4月間在溫室育苗,經霜後移植露地,或於4月下旬至5月露地直播。土人蔘的種子很小,以育苗移栽較好,同時播種的地畦必須精耕細耙,畦土要細碎,畦面要平整。

   分株

  生產上較少用此方法繁殖。春季氣候較溫和的`季節進行成活率較高,進行分株前將母株上的分枝培土,促使生根後分割出單株,如不帶根則不易成活。

   扦插

  嫩枝扦插、露地扦插宜於春季進行,在溫室中以氣溫在20-30℃時進行較爲適宜。扦插材料要選擇健壯的枝稍,長約6-8釐米,帶2對葉片,於葉節下約0.5釐米處剪下,保溼備插。苗牀土要用素沙土,或珍珠岩,不加肥料,按行距5-10釐米,株距5釐米,先用竹枝插小孔後再把插穗插入,入土深約爲插穗的1/3,或斜向入土2/3。扦插完後澆水,適當覆蓋遮光,保溫保溼,但水分也不宜過多。清水扦插。插穗長以7釐米左右最合適,插穗截取後,放在陰涼處1-2天,使切口癒合,然後插於清水中,浸水深度2-3釐米,在28℃左右的溫度下,2天即長出長1釐米左右的白根10條以上,即把長根的插穗移植在素砂土中,生長繁殖較直接扦插於土中快,成活率高。

人蔘有保質期嗎?保質期是多久?

人蔘有保質期,保質期限是3年。

拓展資料

一、人蔘爲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葉片無氣孔和柵欄組織,無法保留水分,溫度高於32度葉片會灼傷,鬱閉度0.7-0.8。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產於中國東北,人蔘的別稱爲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

二、人蔘爲多年生宿根草本,人蔘主根高30-60釐米,肥厚,肉質,黃白色,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狀莖(蘆頭)短,直立。

三、人蔘自古譽爲“百草之王”,含多種皁甙和多糖類成分,浸出液可被皮膚緩慢吸收且無不良刺激,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加皮膚營養,防止皮膚脫水、起皺,人蔘活性物質抑制黑色素的還原性能,使皮膚潔白光滑,能增強皮膚彈性,使細胞獲得新生,是護膚美容的極品。

四、人蔘因含有較多的糖類、黏液質和揮發油等,所以容易出現受潮、泛油、發黴、變色、蟲蛀等變質現象。人蔘的貯藏方法有幾種:

1、常規保存法:對確已乾透的參,可用塑料袋密封以隔絕空氣,置陰涼處保存即可。

2、吸溼劑乾燥法:在可密閉的缸、筒、盒的底部放適量的乾燥劑,如生石灰、木炭等,再將人蔘用紙包好放入,加蓋密閉。

3、低溫保存法:這是較理想的方法。人蔘在收藏前要曬乾,最佳的暴曬時間以上午9時到下午4時之間,但人蔘不宜長時間暴曬,同時供藥用的人蔘已達到一定的乾燥程度。一般只需將人蔘在午後翻曬1-2小時即可。待其冷卻後,用塑料袋包好紮緊袋口,置於電冰箱冷凍室裏,就能保存較長時間。

人蔘花什麼時候開

人蔘通常3年開花,花期6--7月

人蔘長几年纔開花

1、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2、人蔘夏季開花,傘形花序單一頂生葉叢答中,總花梗長回達30釐米,每花序有4-40餘花,小花梗長約0.5釐米。苞片小,條狀披針形;萼鐘形,與子房癒合,裂片5,綠色;花瓣5,卵形,全緣,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答花柱2,上部分離,下部合生。

人蔘的種植方法和時間

人蔘種子在採下來均可進行播種,需要經過20-21個月才能發芽,經過8-9個月催芽處理才能發芽。人蔘種子根據種子的發育程度和氣候特點,分爲三個播種時間:春播、夏播(伏播)、秋播三個時期。春播:4月下旬左右,當土壤解凍後,即可進行播種。催芽種子春播,當年可出苗。也可播種乾子,翌年春出苗,但因播種後需要管理,故多不採用。夏播:又稱之爲伏播,多播種千子。無霜期短的地區要求在6月底播完。無霜期較長的地區,播乾子可延遲到7月上、中旬。播水子,要在8月上旬以前播完爲好,否則影響翌年人蔘的出苗。秋播:秋季播種,多於10月中、下旬播種催芽的種子。

人蔘的種植方法

1.選地:選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性、滲透性均良好,呈微酸性或中性土壤的荒山荒地或田園地,砂質壤土或壤土爲最好,高溫多溼、易乾旱和排水不良土地不宜栽種。

2.整地:無論是選用生荒地或熟耕地,均應提前一年進行整翻地,其後休閒一年,此一年中多次耕翻,使土壤熟化,並結合耕翻施入適宜的基肥,栽種參前一個月左右,起土成壠,進而多次倒壠,打碎土塊,揀除雜物。

3.做牀:做牀前應先選擇好“陽口”(人蔘遮蔭棒的高檐方向),一般東北產區採用“東北陽”(即蔭棚高檐朝向東北)或“東陽”,關內各省宜採用“北陽”,參牀一般做成寬110-130釐米,高25-30釐米,長任意確定,常取10-30m,牀與牀寬度方向的間距爲作業道的寬度,一般寬150-300釐米,牀上要耙細,牀面做成龜背形高畦。做牀同時可施人底肥,以腐熟的樹葉或綠肥爲好,也可適當摻人一些鹿糞、豬糞等農家肥料,但必須經充分腐熟,每平方米施肥量爲腐葉肥5千克左右加綠肥6-8千克,再加用餅肥1.5-2千克,若用鹿糞、豬糞、羊糞等肥2-4千克即可,另外每平方米可加施過磷酸鈣0.3千克左右。

人蔘種植時間要適宜,人蔘什麼時間種植最好?

人蔘種植時間要適宜,人蔘什麼時間種植最好?

人蔘多生長髮育在北緯度40~45度中間,1月均值溫-23~5℃,7月均值溫20~26℃,抗寒性強,能耐-40℃超低溫,生長髮育適合溫度爲15~25℃,積溫2000~3000℃,雷暴日125~150天,降雪20~44公分,降雨量500~1000mm。

土壤層爲排水管道優良、鬆散、富饒、腐殖層濃厚的棕色山林土或山坡地灰化棕色山林土,pH值5.5~6.2。多生在以紅松爲主導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疏密度0.7~0.8。人蔘一般3年開花,5~6年結果,開花期5~6月,結果期6~9月。

人蔘喜嚴寒、溼潤氣候,羽強光照照射,搞寒力強。種子可晾乾儲藏,種胚有形狀後熟和生理學後熟特點;前面一種規定20~10℃變溫,後面一種必須 2-4℃超低溫,需時各爲3~4個月,沒有進行後熟的種子不可以出芽。對土壤層規定嚴苛,宜在含有土壤有機質,滲透性優良的砂類土壤、腐殖土壤種植,忌重茬。

人蔘用種子繁育爲主導。催芽,將1份種子混攔3份河沙,裝進催芽箱中,放置房間內或戶外適度場地催芽,留意常常查驗傾翻,操縱好溫度和溫度栽種,於6月中下旬播幹籽(去年採摘幹藏種子),8月初播當初採摘末沒經晾乾的種子,也可於春、秋天播催芽種子。以5cm×(4~5)cn播放,

填土3~4cm。栽種,春栽或秋栽。春栽於4月中、中下旬、宜在過冬芽出芽前栽完;秋栽於10月中、中下旬,宜在土壤層結冰前栽完。隨起,隨栽,一般按行株間距(15~30)×(6~12)cm,平栽或斜栽,填土5~9cm。搭棚分全蔭棚、又透棚、單透棚或雙透溫室大棚等蔭棚類型,可依據氣候、土層及地形標準挑選。

人蔘栽培技術。種植人蔘的畦面要遮蓋,出芽後,蓋碎麥草或半漚肥枯葉,翻土鋤草,一般每一年開展3~5次,避免土壤退化,清除野草病株,鬆土扶苗。施肥,旋耕根側施有機肥料,

葉片噴灑磷肥或少量無素。調陽,伏前搞好扶苗,藝術插花(用青樹技插在參畦邊擋陽)和麪條簾(用透光性花簾掛在參棚上擋陽)。疏花摘蕾,留種地,開花前期疏掉1/3~1/2花序中間花骨朵;生產製造田,開花前所有摘蕾。過冬防凍,結冰前畦面鬆土或遮蓋枯葉,厚5~15cm。參畦四周或出風口處搭佈防風障,防止冷害。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你有所幫助。

人蔘多久開一次花?

據我說知,應該是3年一開花,人蔘花俗稱:紅榔頭,紅榔頭是古人採藥找到野山參的重要標誌,在長白山脈,一片綠地,紅榔頭鮮豔的顏色給採藥人指引,準確的找到野山參,隨着長白山脈的開發,野山參幾乎沒有了,但是人蔘產量卻是逐年增加,這和吉林有機人蔘的產量是有直接關係的!希望對你所幫助。

人蔘有哪些特徵?

人蔘(Panax ginseng C.A.Mey.),別名棒槌、中國人蔘、吉林人蔘,爲五加科多年生草本。原產中國、朝鮮及蘇聯。我國是人蔘生產古國,人蔘藥用時間之早,栽培歷史之久,分佈之廣,面積之大,產量之多,爲其他產參國所不及。據《石勒列傳》記載,我國人工栽培人蔘約始於西晉末年(公元313年)。但在舊中國,由於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束縛,人蔘生產發展緩慢,人蔘栽培面積小,產量低,分佈區域也有限。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參業得到迅速發展,栽培區域不斷擴大,栽培面積逐年增加,產量亦不斷提高。主產區爲東北三省,北京、河北、山東、山西、湖北、陝西、甘肅、新疆、浙江、江西、四川、貴州、廣西、雲南及福建等省區亦有栽培。以根入藥,葉、花及種子亦供藥用。人蔘根含人蔘皁甙Ra1Ra2、Rb1、Rb2、Rb3、Rc、Rd、Re、Rf、Rg1、Rg2、Rh1、Ro,20-葡萄糖-Rf,20(R)-Rg2,20(R)-Rh1,丙二酰基-Rb1、Rb2、Rc、Rd、Rs1Rs2、20(S)-Rg3。莖葉含人蔘皁甙Ra、Rb1、Rb2、Rc、Re、F1、F2、F3、Rg1。花蕾含人蔘皁甙Rb1、Rb2、Rc、Rd、Re、Rg1、F3。果實含人蔘皁甙Rb2、Rc、Rd、Re、Rg1。另外尚含有人蔘炔醇、β-欖烯等揮發油類、黃酮甙類、生物鹼類、甾醇類、多肽類、氨基酸類、低聚糖、多糖、多種維生素及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等。近代藥理研究證明,人蔘能調節神經、心血管及內分泌系統,促進機體物質代謝及蛋白質和RNA、DNA的合成,提高腦、體力活動能力和免疫功能,增強抗應激、抗疲勞、抗腫瘤、抗衰老、抗輻射、利尿及抗炎症作用。人蔘生品味甘、苦,性微涼;熟品味甘,性溫。有補氣救脫、益心復脈、安神生津、補肺健脾等功能。用於體虛欲脫、氣短喘促、自汗肢冷、精神倦怠、食少吐瀉、氣虛作喘或久咳、津虧口渴、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陽萎、尿頻、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症。對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症、肝病、糖尿病、貧血、腫瘤及老年病等亦有較好療效;是一種“扶正固本”的強壯劑。

一、形態特徵

株高約60cm。直根肥大,多分支,肉質;根莖短而直立,每年增生一節,俗稱“蘆頭”,形態有馬牙形(馬牙蘆),竹節形(竹節蘆)或圓柱形(圓蘆),頂生越冬芽,側生不定根;主根粗壯,肉質,圓柱形,多斜生,下部有分枝,外皮淡;鬚根長,長有多數疣狀物。莖直立,單一,不分枝。掌狀複葉,輪生莖端,具長柄;一年生有一枚三出複葉,二年生有一枚五出複葉,三年生有二枚五出複葉,以後每年遞增一葉,最多可達6片複葉。小葉片以兩側一對較小,中間比較大,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4—15cm,寬2—6.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或黃綠色,脈上疏生剛毛,下面光滑。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總花梗長可達30cm;花小,多數;花萼5裂;花瓣5,淡黃綠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花盤環狀。果實漿果狀,扁腎形,熟時鮮紅色,少數呈或橙。內含種子2粒。種子腎形,黃白色或灰白色。染色體數爲n=24,染色體組型公式爲2n=22M+22SM+4ST(圖14—1)。

圖14—1 人蔘形態圖

1.植株 2.根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育時期和全生育期

人蔘的生育時期可分爲出苗期、展葉期、開花期、結果期及枯萎期。一、二年生人蔘沒有開花期和結果期。人蔘生育時期出現的早遲與長短和地理位置、氣候變化及栽培條件密切相關。我國東北人蔘主產區,地處中溫帶,通常出苗期在5月上、中旬;展葉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開花期在6月上、中旬;結果期在7月中、下旬;枯萎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全生育期一般爲130—150天,少則100—110天,多則180天以上。中溫帶往北緯度越高,全生育期越短,出苗期亦相應推遲;中溫帶向南緯度越低,全生育期越長,出苗期亦相應提早。同一緯度下,隨着海拔的增高,全生育期隨之縮短,出苗期亦相應推遲。

(二)生長髮育

1.地下部器官

(1)根

秋播或春播已完成後熟的種子,於4月中、下旬發出胚根伸入土中形成幼主根,接着在幼主根上長出幼支根。幼主根和幼支根中以含水爲主,並呈半透明狀,後漸木栓化。5—6月爲主根伸長期,此後爲主根生長旺盛期。根長可達5cm,並長出20—30條幼支根。6月上旬開始幼主根上部逐漸木栓化,至7月上旬形成白色主根。8月上旬幼支根開始木栓化,其中大部分失水脫落,少數成爲白色支根。在主、支根木栓化時,其部分鬚根根毛隨表皮脫落而更新。

從二年生開始,主、支根伸長變粗,鬚根發達,構成基礎根系。此後,隨着年生的增長,人蔘根系逐年發育、伸長、加粗、增重,形成主、支、鬚根發育均衡完備的根系。6年生人蔘根,主根長可達6cm以上,直徑可達2cm以上,一般有2—3條支根,數十條鬚根,根全長可達35cm左右。一般平均單根鮮重約50—80g,有達300g以上者。據測定,四至六年生人蔘根的年增長量,一般隨年生的增長而增加(表14—1)。

表14—1 二至六年生人蔘根的年增長量

據研究,多年生人蔘一年中生長的過程呈現S型曲線變化(圖14—2)。人蔘出苗後,地上部器官開始生長,主要消耗參根中貯藏的營養,根重漸減,至出苗後的20—25天,參根減重達最低值;此階段應特別注意提高參畦土壤溫度,避免土壤溼度過大,促進出苗,防止爛根。人蔘進入開花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同時進入旺盛生長期,參根增重似直線增長,至出苗後的126—130天,即人蔘枯萎前,參根增重達最高值;此期應特別注意調光、供水、施肥,加強田間管理,滿足人蔘生長對光、水、肥的需要。人蔘地上部枯萎後,參根不再增重,因呼吸消耗反而逐步減輕重量。

圖14—2 四至六年生人蔘根生長曲線

(丁希泉等,1985)

人蔘根在一年的生長過程中,各時期的生長速度是不同的。據測定,四至六年生人蔘根的生長速度均呈單峯曲線,高峯期出現於出苗後的2—2.5個月的時期內(圖14—3),而高峯期前後的40天範圍內,人蔘根的生長速度基本接近最大生長速度的水平。此期應盡力採取切實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保證人蔘生育健旺,提高光合效率。

圖14—3 四至六年生人蔘根生長速度曲線

(丁希泉等,1985)

人蔘的根屬於下縮型,或稱收縮根,主根每年收縮,並把根莖往下拉,根莖1年長多長便拉下多深,而使根莖端部的越冬芽經常藏於土中。

因此,人蔘的生活型屬於地下芽植物。由於主根具下縮特性,致使主根上產生環狀橫紋,並隨年生而增加。下縮從主根上部開始,隨年生增加,逐漸擴展到主根的中、下部。因此,生長年齡越大的人蔘,紋越細密而深,並多呈螺絲紋。

(2)根莖

或稱地下莖,着生於主根端部,是主根連接地上部器官的樞紐。根莖上有越冬芽,每年春季抽出地上枝,秋季枯萎留下莖痕。莖痕的多少是判斷人蔘生長年齡的重要依據。每個莖痕的外緣有一潛伏芽突起。在主根系生長不利或受害感病的情況下,根莖一般可長出1—5條不定根,起主根吸收和貯藏營養的功能。根莖的大小和形狀與參齡、主根深入力和方向、生長環境及栽培條件等密切相關。根莖常爲多年生植物所共有;根莖的形成是越冬及對其他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根莖不僅是人蔘營養繁殖和更新的器官,而且是營養物質貯藏的地方。

(3)越冬芽

除由種子播種發芽長出的一年生苗外,二年生以上的人蔘植株(地上枝)都是由越冬芽生長髮育形成的。着生於根莖端部的越冬芽,被以三枚白色芽鱗片。芽鱗腋內包有一個已完全分化的地上枝的芽原始體,當春季溫度適宜時,越冬芽開始萌發,約經8—10天便可長出完整的地上枝。在鱗片腋內,在已完成分化的主芽兩側基部,各有一很小的圓錐狀突起。一個是越冬芽原始體(較大,靠近莖痕一邊),當春季地上枝抽出後,約從6月份開始分化,至7月中、下旬肉眼可見增大,冬前形成越冬芽,越冬後翌年春季抽出地上枝。另一個是休眠芽的原始體,系由一小羣分生組織構成,很少分化,並位於前者的對面。當春季越冬芽抽出地上枝時,它位於其莖的基部;當秋季地上枝枯萎時,它留在莖痕邊緣,處於休眠狀態。這種休眠芽原始體每年莖痕殘留一個。如果冬春期間,越冬芽由於某種原因受害時,這年便不能發芽長出地上枝來,再由越冬芽原始體形成新的越冬芽,越冬後於第三年長出地上枝來。如果不僅越冬芽受害,其中的越冬芽原始體也受害,則休眠芽原始體進行分化,形成越冬芽。如果整個越冬芽受害時(包括越冬芽和休眠芽原始體),將由最近的一年及二年以上的莖痕休眠芽原始體發育成幾個新的越冬芽,翌春相應抽出1—3或更多的地上枝來。人工搿芽促進形成多莖參,就是利用這一原理。

越冬芽原始體發育成正常的越冬芽,即在適宜溫度下可以萌發的越冬芽,必須通過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是高溫階段或稱形態後熟階段,溫度爲18—20℃,時間約爲4—5個月,略與夏季自然條件相一致。在此階段,越冬芽原始體發育成具有莖、葉和花序雛形體的越冬芽。

第二是低溫階段或稱生理後熟階段,需要溫度爲2—3℃,時間爲4個月。經過分化成型的越冬芽,還必須通過低溫後熟階段,方能萌發出苗。

未經低溫階段的越冬芽,應用100ppm赤黴素液浸12小時,可代替低溫作用,促進後熟,提早出苗。一般處理後約經20—30天便可出苗。

2.地上部器官(

1)莖是人蔘地上部起輸導和支持作用的主要營養器官。人蔘的莖每年春季抽出,秋季枯死脫落。一年生的莖(實爲葉柄)由種子發出;至二年生開始均由越冬芽發出。人蔘一般單莖,少有二莖、三莖或四莖者。一般認爲,莖數的多少,與遺傳性及氣候、土質、年生、栽培地區和條件有關;降水量多的地區,易產生多莖。採用人工搿芽法可促進多莖的形成。人蔘的莖隨年生的增加而增長、增粗。

(2)葉

是人蔘進行光合作用、氣體交換及蒸騰作用的重要營養器官。隨年生的增加,葉片數增多,葉面積增大。但在同一年生不同株間或不同栽培區,葉子發育程度多不一致。一般一年生葉面積爲10—30cm2;至五、六年生一般可達1500cm2左右。比一般作物增長緩慢,且小。

人蔘屬陰性植物,不耐強光,如果光照過強,在生長特徵上如葉子狀態、葉子大小和葉色等則表現出明顯的適應現象和生長抑制作用。光強達60klx或50klx且持續時間較長時,表現爲葉子豎起(即葉子伸展角度變小)、葉片呈捲曲狀態(葉片兩半沿中脈卷合),整個植株表現向光傾斜(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略與最大直射光照時的太陽方位相一致),葉色變淡等等。這樣可避免吸收過多的日光能,以減少葉面蒸騰或不使葉溫劇烈增高而免於受害。如果強光照射時間過長,葉溫達30—33℃時,葉片就會出現日灼燒(俗稱日燒),枯萎脫落。因此,人蔘必須搭蔭棚栽培。生長抑制作用表現爲莖高變短,葉片變小(表14—2)。

表14—2 不同光狀況對人蔘植株的生長特性和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隨着光照強度增高,葉子由濃綠或綠色變爲淡綠或黃綠色,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以減少光量的吸收,避免過熱而灼燒(表14—2)。

春季人蔘出苗時,葉子小而皺縮,之後逐漸展開,於展葉後一個月內(6月上旬至7月上旬)葉面積迅速擴大,此後很少擴展;葉片數既定,也不再增加。

(3)花

是人蔘的重要繁殖器官。人蔘的花芽在越冬芽分化時形成。一般三年生開花,少有二年生開花者。傘形花序的小花,隨年生而增多,由十餘朵至數十朵。

人蔘開花時,花序外緣先開,逐次向中心開放。每一花序的開花日數,少則需5天,多則需15天,一般爲8—10天。每一朵花開放的時間,晴天需23—48小時;雨天需30—60小時。一日內,以7—13時開花頻率最高。天氣條件對開花很有影響。晴天高溫開花多;雨天低溫開花少。一般氣溫在17—20℃、相對溼度40—45%時,開花最多。

人蔘屬於常異花授粉植物。異花授粉一方面有利於防止品種退化,但另方面在良種選育及繁育中,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異交,以免影響品種純度。

(4)果實

人蔘果實成熟時子房壁內層木質化而形成堅硬的內果皮;子房壁外層變爲肉質的紅色果肉。每一果實內含二粒種子。五年生人蔘單株可採果實4—5g;果實出籽率(乾重)爲20—25%左右。

(5)種子

人蔘種子屬於胚構造發育不完全類型。新採收種子的胚很小,僅由少數胚原細胞組成,長約0.3—0.4mm,寬約0.25mm,胚面積約爲0.075mm2;胚乳長約5—6mm,寬約4mm,胚乳面積爲胚面積的266倍。胚爲鎖形或半月形,位於胚乳腔中。因此,人蔘種子必須經過後熟過程,才能發芽出苗。後熟過程可分爲胚的形態後熟和生理後熟兩個時期。在胚的形態後熟期,胚原細胞在適當的水分、溫度和氧氣的條件下,逐漸分化、增大,胚長達1.0—1.3mm時,種子開始裂口,胚長達3.0—4.5mm時並分化出具有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的胚,形態後熟期基本完成(圖14—4)。

圖14—4 人蔘種子剖面圖

1.新採收的人蔘種子 2.完成形態後熟的人蔘種子

人蔘種子完成形態後熟後,即使在適宜的發芽條件下也不發芽,還必須在低溫條件下通過生理後熟期。此期形態上不發生任何變化,僅是胚體增大。

人蔘種胚形態後熟期需要18—12℃的變溫,時間3—4個月;生理後熟期需2—4℃低溫,時間2—3個月。種子後熟過程具有嚴格的順序性,前期完不成,後期便不能進行;沒有完成後熟的種子不能發芽。完成後熟的種子,一般胚長達5.0—5.5mm,或胚率(胚長/胚乳長×100)達100%時,在適宜的溫度下,種子便發芽出苗。

人蔘種子的後熟過程,種子內發生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胚形態後熟初期,細胞解糖酶、蛋白質水解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較低,隨着胚的生長逐漸提高。胚進入生理後熟階段,各種酶的活性均顯著提高,胚乳和胚內出現細胞色素氧化酶,並集中於根尖部。

應用生長調節劑可促進人蔘種子胚後熟,打破休眠。據朱桂香報道,人蔘種子催芽處理前,應用40ppm赤黴素浸種36小時,可使催芽時間至少縮短30—40天。據研究,應用赤黴素50ppm或100ppm浸種24小時或12小時,激動素50ppm或75ppm浸種96小時、100ppm和200ppm浸種24小時可代替低溫,促進胚的生理後熟,時間縮短一半。

(三)光合特性

人蔘屬於C3植物。研究表明,人蔘的δ13C爲-26.80;PEPCase活性爲14.33μ/mg port·mim;CO2補償點爲80—102ppm;其光合速率最大值爲10.81/mgCO2/dm2·h;沒有典型的C4植物葉的形態解剖特徵。光合的日變化,一天中自上午9時至下午15時人蔘的光合速率最高。光合的年變化,一年中開花期和綠果期人蔘的日均光合速率最高。四年和五年生人蔘的年總光合率(PT)和年經濟光合率(PE)及PE/PT(%)值最高。人蔘單株葉面積與參根的年增長量無明顯相關,因此,人蔘宜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

(四)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光

人蔘爲陰性植物,對光的要求較爲嚴格。光照的強弱直接影響人蔘的發育、產量和質量。人蔘的光補償點約400lx,由400lx至10klx,人蔘光合速率似直線上升多由10klx至33klx,人蔘光合速率增高緩慢(圖14—5)。

圖14—5 人蔘在不同光強下的光合強度

(王鐵生,1983)

人蔘生育的最適光強,一般隨緯度增加而提高。低緯度地區爲7—10klx;高緯度地區爲10—22klx。同一緯度或地理生態條件下,年生和生育季節的不同,要求的最適光強亦有不同。

2.溫度

人蔘屬溫帶植物。喜溫和或冷涼氣候,在年平均溫度2.4—13.9℃、≥10℃積溫爲1800—3800℃、年降雨量500—2000mm的氣候條件下均可栽培。在帶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廣西資源縣同樂大隊藥材場(北緯26°3′,東經110°38′海拔1450m,年平均溫度13.1℃、福建德化縣戴雲山九仙山參場(北緯25°43′東經118°06′海拔1650m,年平均溫度12℃、雲南麗江地區魯甸拉美榮高山藥物試驗場(北緯27°09′、東經99°28′,海拔2350—2950m,年平均溫度7—8℃,等單位也都引種栽培成功,並有相當栽培面積。

人蔘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爲12—15℃;最低溫度爲4—6℃;最高溫度爲30℃。人蔘不同生育期要求不同的溫度(表14—3)。人蔘出苗期,溫度高,上升快,有利出苗。展葉期溫度低,展葉期持續時間長。氣溫低於15℃很少開花,超過25℃時開花率下降。

表14—3 人蔘不同生育時期對溫度要求

生育期遇溫度過高過低,對人蔘生育和光合功能器官都有不良的影響。夏季高溫乾旱,易發生莖葉日燒或萎蔫枯死。人蔘對輕霜(氣溫-3℃)有一定抵抗力;氣溫低於-5℃的嚴霜便受凍害。人蔘越冬休眠期,多因防寒不當,土壤溫度驟變,會使越冬芽產生融凍型凍害,俗稱緩陽凍。凍害發生前後,越冬芽受旱害、溼害、病菌侵染、機械損傷及土壤窒息等影響,便會促成凍害發生或加重凍害損傷。因此搞好越冬防寒和越冬管理,並採取其他有效措施如防旱、排澇、防風、土壤消毒及栽優質參苗等,便可避免或減輕凍害的發生。

3.水分

水是人蔘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又是利用其他生活條件如光、熱、養分及空氣等的重要條件和介質。掌握人蔘的生理生態需水規律,滿足其生命週期中水分代謝的供求平衡,是獲得人蔘高產優質的先決條件。

水分是人蔘種子催芽和後熟的首要條件。人蔘種子的吸水率爲種子重的30—50%,故催芽前需充分使之吸水。種子後熟期砂藏的溼度爲10—24%。種子吸水不足,影響催芽進程;水分過大,影響種子呼吸,而產生爛種。

人蔘不同生育期、不同年生需水情況不一。出苗展葉期,氣溫偏低,葉面蒸騰強度弱,需水不多;展葉後氣溫升高,葉面積迅速增大,根系不斷伸長(6—7月)、增粗(7—9月),生理生態需水增多。生育期中不同土壤水分對人蔘植株生育狀況有一定影響。在適宜水分比在水分不足(60%以下)或過溼(100%)條件下,有利於葉子生長,葉面積增大,葉片加寬。

生育期土壤水分大小對人蔘幹物質的積累有重要影響。土壤相對含水量達80%以上,有利於人蔘生育和參根增重,從而幹物質積累快,生物產量高,經濟系數也大;生育的全期或中期土壤相對含水量均達100%時,或在60—80%時對人蔘幹物質積累也有不利影響;土壤相對含水量爲40—60%,則會嚴重影響參根增重,甚至減產。說明人蔘是一種怕幹植物。全生育期土壤相對含水量爲80%,人蔘光合速率最高爲4.3CO2mg/dm2·h,故有利於幹物質積累。

總之,人蔘屬於中生陰性植物,既不耐旱又不耐澇。全生育期土壤相對含水量爲80%的條件下,人蔘生育健壯,光合速率高,參根增重快,從而產量高,質量好;土壤水分不足時(60%)參根多表現燒須;土壤水分過大時(100%),參根易發生爛根。因此,土壤水分失常是造參減產的重要原因。休眠期土壤溼度過大,多發生凍害。人蔘隨年生增長需水量增多,抗旱性增強。土壤乾旱,參根發育不良,輕則表現“燒須”,重則萎蔫死亡。

據測定,人蔘的蒸騰強度爲6.25g/h·m2,蒸騰係數爲168,蒸騰效率爲6。全生育期總需水量爲135kg/m2。人蔘不同生育階段水分騰髮量和需水模係數如圖14—6和表14—4。人蔘的日需水量和階段需水模係數,是制定人蔘的灌溉制度和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據。人蔘出苗期和開花期的日水分騰髮量最大,此階段滿足人蔘生理生態需水至關重要。

圖14—6 人蔘不同生育階段日水分騰髮量

(王鐵生等,1987)

表14—4 人蔘需水模係數

4.礦質營養

人蔘葉面積有限,生長2年單株平均葉面積爲0.59dm2;生長4年爲5.48dm2;生長6年爲13.64dm2;光合速率低,一般爲6—9CO2mg/dm2·h。生長緩慢,栽培人蔘平均年增重爲6—9g;野生人蔘僅爲1—1.5g,高者可達3g。因此,人蔘對礦質營養的需要量要比一般栽培作物低。與碳素相比,礦質元素在人蔘體中雖然只佔很小的比例,但它卻是建參軀體和活躍生理機能的重要基礎。據於得榮報道,人蔘植株內含有27種無機元素,平均含量在1000ppm以上的有Ca、K、S、N及Mg;平均含量>100—1000ppm的有P、Na、Fe及A1;平均含量>10—100ppm的有Zn、Ba、Sr及Mn;平均含量>1—10ppm的有B、Ti、Cu、Cr、As及Sn;其餘<1ppm的有Pb、Ni、V、Li、Mo、CO、La及Gd(表14—5)。由此可見,人蔘對三要素的吸收比例約爲N∶P∶K=2∶1∶4.4;人蔘對Ca的吸收約爲K的1.4倍;Ca、S、Mg、Fe、Al、Zn、Ba、Mn及B等在人蔘地上部含量較高;而N和P則在根部含量較高。這些可作爲人蔘科學施肥的理論和技術依據。

表14—5 人蔘植株內所含的無機元素(單位:ppm)

〔注〕取10株平均,重複二次。氮元素用自動定氮儀。

5.pH

人蔘喜微酸性土壤,pH4.5—5.8對人蔘生育最好,pH6.5以上對人蔘生育不利。

三、栽培技術

(一)品種

我國人蔘栽培歷史悠久,但迄今爲止尚沒有由育種部門通過各種育種手段按科學方法人工創造的育成品種。東北是我國人蔘主產區,在產區的自然和生產條件下,經過長期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而形成了一些所謂農家品種或地方品種,如“大馬牙”、“二馬牙”、“長脖”、“圓膀圓蘆”等,主要依據根的形態特徵相區別並命名;此外,在生產中尚可發現不同基因型的表現型如“黃果種”(pprrhh)和“青莖種”(PPRRHH)等不同類型。據蘭進報道,“大馬牙”等4個地方品種在形態特徵和總皁甙含量上有明顯差異(表14—6)。“木馬牙”生長快,產量高,總皁甙含量亦高;“二馬牙”次之;“長脖”和“圓膀圓蘆”生長慢,產量低,總皁甙含量也低。也有的研究者報道,上述4個品種在總皁甙含量上沒有明顯差異。目前,生產中栽培的人蔘是一個複雜的混系。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對主產區6個縣的國營參場調查表明,人蔘不同品種的混雜現象相當嚴重,其中“大馬牙”佔總產量的44.5%,“二馬牙”佔40.0%,“長脖”佔8.8%,“圓膀圓蘆”佔2.7%,其餘佔4.0%。人蔘產區可根據當地生態條件和栽培特點,對混雜羣體進行選優提純,從中選擇具一定經濟價值的,遺傳性比較一致的、適應本地自然和生產條件栽培的地方品種進行栽培。據孫先報道,吉林省輝南縣參場,從生產苗田中選優提純“大馬牙”品種大面積栽培,獲得明顯增產增收效果。8500m2良種田單產1.55kg/m2,比一般田單產1.25kg/m2增產0.3kg/m2,增收10餘萬元。

表14—6 人蔘不同品種的形態特徵

(二)栽培制

人蔘的栽培制或栽培法,大體分爲兩種:一是直播法,播種後不移栽,連續生長4—6年收穫,其間疏苗1—2次。這種栽培制節約栽參用地、遮蔭苫材及生產用工,人蔘的產量、質量和經濟收益也都不低。遼寧省新賓縣旺清門鄉,1978年收穫五年生700m2直播田人蔘單產2kg,等內參佔76%,比移栽田增產70%,增收20%,費用降低73%。是今後發展方向。日本和南朝鮮均有應用。美國和加拿大栽培西洋參,也都採用直播法栽培。二是移栽法,設有苗田和本田,播種後栽培期多移栽1次,如“1、5制”(

標籤:人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