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從大廠瘋搶程序員到35歲職場危機,我們的工作風險到底該咋看

最近一段時間,一年一度的秋招又逐漸到了關鍵時刻,今年的職場讓人最大的感覺是冰火兩重天,一方面,不少程序員類的崗位可謂是瘋搶不斷,另一方面,讓人最大的感覺確實內卷盛行,似乎哪裏都在內卷,甚至35歲職場危機的話題也是層出不窮,我們到底該怎麼看?我們的職場生活我們又該如何分析?

從大廠瘋搶程序員到35歲職場危機,我們的工作風險到底該咋看

一、從大廠瘋搶程序員到35歲職場危機?

根據鈦媒體的報道,2022年校招,騰訊打響了應屆生薪資開獎“第一炮”,技術崗年薪總包40萬起步,而大廠薪資最高評級SSP(Super Special Offer)總包甚至達60萬。美團的技術崗SSP總包也在60萬左右。這樣的薪資,是非技術崗人員可能畢業多年都難以企及的高薪,也難怪很多人直呼“饞了”。

2021年以來,在新的行業環境下,大廠的擴張動作變得格外謹慎,但依然給算法、研發等技術人才開出極具吸引力的高薪,各家對“程序員”、尤其是頂端技術崗人才的搶奪,從未放鬆。

校招瘋搶程序員,社招也不例外,甚至某些細分領域的算法人才,同時被二三十個獵頭盯着。

字節跳動校招時,研發類職位是招聘的重點方向,超過4000個。京東也對外表示,針對2022屆校招生的薪資漲幅較去年同期最高增長35%,而對技術人才的投入尤爲突出,應屆博士生年薪可達200萬。

但是,就在程序員被各個互聯網大廠瘋搶的時候,關於35歲職場危機的各種話題討論也同樣熱度不斷,根據央視網的報道,四川大學法學院周偉教授曾經以1995年到2005年上海和成都兩市30萬份招聘廣告爲樣本分析得出,用人單位在招聘廣告中所提的年齡普遍在35歲以下。曾有報道稱,超過八成的35歲以上求職者都感覺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遭遇了年齡歧視。

網絡戲言,“35歲前是人力資源,35歲後是人力成本。

日前獵聘發佈《當代年輕職場人現狀洞察報告》,調研結果顯示,近9成90後表示身邊有內卷現象。其中,男性身邊有內卷現象的佔比略高於女性,90.12%的男性表示身邊存在內卷現象,女性這一佔比則爲84.07%。而大河報的報道則顯示,數據顯示,33.5%的職場人認爲所在企業氛圍“沉悶壓抑”,比例明顯高於排在第二位的“嚴謹規範”(13.3%)。表示公司氛圍“輕鬆愉快”和“激情滿滿”的受訪者比例僅9%、6%。

在當前職場壓力日益增加的今天,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我們每天賴以爲生的工作所蘊含的風險呢?

二、我們的工作風險到底該咋看?

面對着當前職場的各種問題,其實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其實是我們現在所從事的每一份工作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其中蘊含的風險又到底該怎麼看呢?恰好近期著名的經管名書《灰犀牛》第二部《灰犀牛2: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一書正好面世,裏面對於工作風險問題有了明確的分析與考量,我們不妨就用這本名書的理論來看看到底我們的工作風險在何方?

首先,35歲職場危機的來源其實是企業與個人的共同選擇。衆所周知,在日本等社會超穩定的國家之中,之前往往採用的是終身僱傭制,很多人一輩子就在一家公司工作,但是這些年變化已經在全世界開始出現了,這就是X世代(90後)、千禧一代、Z世代對於工作的觀念正在越來越與之前不同,過去工作的邏輯往往要求你咬緊牙關從事自己所不喜歡的工作,因爲這是通過晉升途徑到達更好工作預期的代價,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於職場的忍耐程度降低,大家不再按部就班的工作,於是內卷化就開始出現。與此同時,這些員工的意志集中到企業層面就是企業開始越來越強調年輕化,感覺越是年輕的企業就越有活力,所以慢慢在企業當中積累形成了一種“35歲非升即走”的企業潛規則,這就是當前35歲現象的一個根本性來源。

其次,技術正在工作風險中扮演着放大器的作用。這些年伴隨着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技術變革正在深刻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特別是疫情之後,技術正在重塑整個市場工作環境,伴隨着技術進步越來越快,專業技能也在同樣快的速度被淘汰,原先很多技術類的崗位可以通過一個技術就是用相當長的時間,甚至可以伴隨着一個人的職場生涯的絕大多數時間,但是現在全新的技術平臺在不斷更新換代,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職場員工的技能與公司需求的匹配方式。當前,無論是大廠如飢似渴地去搶奪程序員,還是不斷內卷甚至35歲效應形成的危機,其實都是當前職場風險被放大的結果。對於每一個職場人來說,大家都需要不斷建立新的系統和資源,來支持當前不斷高速增長的市場需要。

第三,我們對於工作的潛在風險到底該怎麼辦呢?根據《灰犀牛2:個人、組織如何與風險共舞》一書的理論,其建議的是幾個明確的點:

一是擺脫習得性無助感。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往往是工作着就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工作舒適區,在這個工作舒適區之中,所有人都有一種習得性的無助感,讓自己恐懼於改變。爲了要應對這種無助感,書中建議大家儘可能的簡歷自己的多樣化客戶(收入)的組合,而不是把所有的職業雞蛋都放到你的單位這一個籃子裏。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多元化技能,甚至用一些所謂斜槓的副業來給自己打造一個安全的庇護所,從而讓自己有應對變化的資本和實力。這一點正如羅振宇說的U盤式生存是類似的,具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

二是提升工作能力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如今面對着快速變化的日常生活與日常工作,我們既需要我們之前早年學習所獲得學歷等硬性資本,以及工作之中學習的具體技能,也需要在人際關係、團隊合作等戰略“軟”技能層面進行加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要保持一種持續性的學習能力,學會讓自己始終處於空杯狀態,讓自己可以用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加強學習,從而實現真正的能力與軟實力的不斷升級,從而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簡單點說,不斷更新你的知識庫和人際交往庫,讓自己變成一個職場的多面手。

三是努力學着真正爲自己工作。其實,最大的風險就是把你自己和所在的單位強綁定,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員工對於單位的忠誠度,但是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單位是失去了哪個人就無法運轉的,如果把自己與單位強綁定的話,極其有可能自己就要承擔公司變化所帶來的高風險。而學會爲自己工作則是另外一套邏輯體系,通過爲自己工作,把衡量一個工作是否是好的判斷標準轉移到這個工作能否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能否讓自己換個地方同樣可以大展宏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建議繼續在這個工作上不斷加強。當然,也要考慮一個機會成本問題,這就是這個工作的同時有沒有其他工作能夠給你更多的提升。儘可能讓自己的每一分鐘工作時間都在成長的過程中,這樣的話,工作就有可能做的更好。

其實,工作的風險是無處不在的,學會在風險中生存,這纔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