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禾塘客家話叫什麼

禾塘客家話叫什麼

禾塘客家話叫禾塘。

客家話裏的禾塘即禾場、禾坪,一般用於曬穀,寬闊而平整,是客家兒童經常遊戲、玩耍的場所。

禾塘背,泛指家以外的地方,一般特指離家近的村落。

客家語,簡稱客語,是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一種聲調語言,是漢族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和進行身份辯識的工具之一,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語在非正式場合又被稱爲客家話,按不同口音可分爲梅州話、惠陽話、惠州話、河源話、贛南話、汀州話、韶關話等。

部分地區還稱土廣東話、水源音、涯話、新民話、麻介話、懷遠話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客家人是古代爲了躲避北方戰亂,從中原南遷到南方的,廣東、江西和福建三省交界地區爲客家人的大本營。

客家人說的是中原古漢語,因爲客家人最早的居住地點爲封閉的丘陵和山地,除了受到當地瑤族和畲族語言的極小部分的影響外,受到外來語言影響非常小,因而客家話保留了大部分古漢語的發音與表達特點,被稱爲古漢語的“活化石”之一。

作爲客家人,下面根據我學習所學古文古文和自己所講的客家方言做對比 ,列出了一下客家話中的古漢語詞語:

1.食(客家話讀讀音shi 第一聲或 xie第一聲):客家話是指吃的意思。

如食飯,符合古漢語名詞動用的特點。

2.嬲(liao第一聲):玩的意思。

3.驫(biao第一聲):跳的意思。

4.落(luo 第一聲):下叫落,下雨叫落雨或落水。

5.梗(gang第三聲):指植物的莖,常指菜莖。

6.調羹(tiao第二聲gang第一聲):湯匙。

7.火(fo第三聲和huo第三聲):燈。

8.攰(lai第二聲):無精打采。

9.月光(nie 第一聲guang第一聲):月亮

10.曳(ya第一聲):搖動的意思,如曳手。

11.行(hang第二聲):走路、步行。

12.轉(zhuan第三聲):指回,如轉屋卡

13.歸(gui第一聲):回。

在表示回家時和轉意思差不多。

如歸屋卡。

14.日頭(nie 第一聲tou第二聲):太陽

15.髀(bi第三聲):指大腿。

如腳髀,雞髀。

16.畀(bei第四聲也有叫ben第四聲):給的意思。

17.着(zhuo第三聲):穿。

18.偋(biang第四聲):藏匿。

19.淋(lin第二聲):澆,如淋花。

20.濩(guo或huo第四聲):加熱。

如濩菜。

21.禾(wo第二聲):水稻。

22.爺(ya第二聲)佬:指父親。

23.掇(duo第三聲):雙手擡起重物。

24.歕(pang第一聲):用口吹氣叫歕。

25.企(ki第一聲):站叫企。

26.頸(giang第三聲):脖子。

27.喙(zuoi第四聲):嘴巴。

28.圳(zun第四聲):溝。

29.翼(li或yi第一聲):翅膀。

客家話叫翅膀一般叫翼劃。

30.披(pi):被子叫披

31.碫(duan第四聲):石階說成碫。

32.崬(dong第四聲):坡。

33.拗(ao第三聲):折斷。

34.爭(zhang第一聲):相差。

如你和他爭幾多歲?

35.噍(qiao第一聲):嚼。

36.僕(bu第一聲):蹲。

37.面(mian第四聲):臉。

38.衫(shan第一聲):衣服,一般專指上衣。

39.壁(ba第一聲):牆。

40.挪(nuo第二聲):搓 。

41.喊(han):叫。

42.叫(giao第四聲):哭

43.搭(dae第三聲):客家話理,搭理的意思。

44.攬(lan第三聲):抱。

45.滿(mang第一聲):原指幼小,在客家話中表示排行。

如比父親的妹妹叫滿姑。

46.擎(kiang第二聲):舉,撐。

如擎傘。

47.朝(zao第一聲):早晨和早餐都可以叫朝。

48.晝(zou第四聲):中午和中飯都可以叫晝。

49.夜(ya第一聲):夜晚或晚飯都可以叫夜。

50.屋(wu第一聲):房子。

51.藪(ji第四聲):家禽的窩。

52.細(sei第四聲):小。

53.遽(gia第一聲):快。

54.舊年(kiu第一聲 nian第二聲):去年。

55.驚(giang第一聲):害怕,慌張。

56.幾多(gi 第三聲duo第一聲):多少

57.烏(wu第一聲):指黑

當然客家話中的古語太多太多。

網友朋友們,如果你是客家人,你們幫忙想想補充一下吧。

以前客家農村在家裏養的魚叫什麼

客家話叫:pang(二音,旁)pu(一音,浦)lai(三音,來)

我家現在還養着一條呢,從老家帶來的,暑假時去撈的,偶爾給點飯粒就可以了, 很耐養。

這些都是方言,沒看到哪有真正的書面文字哦。市場上有賣,只是那魚是放在那有氧的水裏養着,又吃魚飼料,買回來自己養不好養,不耐養。

客家話和粵語區別是什麼?

一、國內使用地區不同

1、客家話:主要是廣東珠江口東岸及粵東、粵北、福建西部、江西南部、臺灣、廣西等地使用。

2、粵語:主要是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等地使用。

二、別稱不同

1、客家話:客家話又稱爲涯話、新民話、土廣東話等。

2、粵語:粵語又稱爲廣東話、白話。

三、特點不同

1、客家話:客家話單音名詞、量詞可重疊的範圍比較大,重疊後有“每一”的意思;從附加式的不同看,客家話常用的前綴有“亞”(或“阿”)、“老”;後綴有“e”、“頭”、“公”、“嬤”、“牯”、“哥”、“兜(等)”;中綴“晡”。

2、粵語:音節比較豐富。同漢語的主流北方語系和其他方言相比,粵語有着獨自形成的音韻系統。保持大量的古漢語詞彙。

客家話>滑哥~和 湖其 分別是什麼?

滑哥就是鮎魚,至於湖其嘛,就是經常在湖岸邊或水塘邊看到的粉紅色像珊瑚蟲一樣的東西,據說會吸血。

客家話 是什麼意思?

廣東梅州地區的方言

客 家 話

客家先民是一個多民族的融合體,在近千年的五次大遷徙中,最終形成一個新民系,他們不可能光來自一兩個縣或狹窄的一片舊土,以其後來系統的完整和文化習俗的保有中原遣風而又自成一體,他們必定是源出於一個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地區羣體的龐大又表明該區域是較爲廣袤,而文化事象是趨於一體的。這種中原文化事象可由當今客家人所操行的語言和保存的文化習俗略證一二。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依據內部的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爲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爲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爲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贛縣蟠龍話爲代表的贛南客家話。進一步,可以分爲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臺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目前,普遍認爲現代客家人與漢民族其它支派有一較大區別是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其實,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佔音韻,它所保存的部份古語和古音爲其它方言所不具。清代嘉應州人楊恭恆在《客話源流多本中原音韻考》一文中說:“……考語言之特別多閤中原之音韻,尤確而有徵,試即客話之合於漢語古音者考之。‘唐逮’二字本諸漢語,出於說文,客族婦孺,最慣說此口音,外境人往往訕笑,一若‘唐逮’,爲客人獨有之土談,殊不知此客語最佔,最稚者,獨不解外人豈之,惟客人乃能存漢語也”。此外,溫仲和《嘉應州志》卷七方言篇,章炳麟《新方言》附“嶺外三州語”,黃劊《石窟一徵》,羅靄其《客方言》及林達朱泉《客說》等文,都力證客家方言與中原古語古音的淵源關係。 從上述上佔和中古漢語語音系統與客話對比看來,客話保存了大量古音,可以說它的形成應該在有中華漢民語言時己開始,至於發展和定型下來的客話,那又經過了漫長歲月。 客人由北至南大遷徙,客居幾個省區,原屬中原先祖語言,所操客家口音經沿途漢方言口語的影響,吸取了外來方音,到了廣東梅縣山區以後,口音逐漸定型下來,這就形成了今天的梅縣客家話。東南亞研究專家許雲樵教授在《客家話音韻研究》一文中說:東南亞華人的方言,常被分爲閩南、福州、客家、海南及外江等七種方言。外江幫除外,,“其它六幫中有兩大派系:一派是粵音(廣府話);一派是閩音,包括閩南話、潮州話和海南話。福州話則是介於吳語和閩語之間的一種方言。而以客家話最特別,和粵、閩二方都無關係,與中州音韻卻有不少相通的地方。”這裏講的最特別主要指兩點:一是保留了中州音韻;二是不同於粵、閩方音,也和粵、閩二方都無關係。 美國耶魯大學韓廷敦教授在《種族的品性》一書中說:“客家人原出北方,他們的方言,實在是一種官話,像中州河南的話。”所謂中州音韻、中州話,就是鄭州土話,與現在的客家話非常相似。清陳蘭甫着《均韻考》一書說:“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音韻大師章太炎又在《客方言.字》中說:“廣東稱客籍,以嘉應諸縣爲宗,大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以上說明中外學者的觀點是一致的,從語言學的角度,證明客家話源於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韻,是河南的官話,也是上話。以梅縣話爲標準的客家話更接近官話,又證明客家人來源於中原,是漢民族的一支民系,還證明這種客家話是獨特的,而且是較穩定的。儘管和少數民族(如百越族等)長期交融,形成客家話的多樣性,不同程度夾雜人畲、瑤、黎等少數民族方言成份,但從整體看,仍保持客家話的主體性。這是因爲客家人具有獨特漢民系穩定羣體的歷史淵源,特別是閩、粵爲嶺南山脈所阻隔,所受影響滲透較少,纔有可能保存着一些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話的特色,而且世代相傳至今。

求客家話常用語大全(客家話與普通話對照的那種)

1、會不會(啊計導)

2、不用多謝 (唔輸多掐 唔用多掐)

3、那裏 那邊(嗚剁韋 嗚哩)

4、這裏 這邊 (咦哩 咦剁)

5、一個 兩個 三個(咦咋 輛咋 山咋)

6、吃東西(shi 東sei)

7、東西(東sei 噶坲)

8、研究(俺 giu)

9、東南西北 (東喃sei be)

10、是(系)

11、這樣(哽嚷)

12、劈柴(噻是柴)

13、汽車(系si叉)

14、搭車 坐車(噠叉 啜叉)

15、關係(幹嘿)

16、太陽(倪頭)

17、日本(倪苯)

18、人(您)

19、世界(seigai)

20、少年夭折(打少亡你嘅)

21、一種難拉肚子的節奏(屙痢疾、屙膿夾蚯痢)

22、吃飯(食飯)

23、多謝你(好得你)

24、睡覺(歇眼)

客家人說客家話的進來下.

客家話應該是叫“蓑衣鮁”(又名蓑鯉鮁)。 又名蓑衣魚(俗稱),又稱中國鬥魚。體形偏小,一般約2-5CM,全身色彩斑斕,是一種較高的觀賞魚種。淡水魚種。一般不食用。  本人武平人,講客家話的。

廣西賓陽新民話和客家話是一種話嗎?

同屬於客家語系。新民話,爲廣西部分地區一類地方語言,有“涯話(亻厓話)”別稱。“新民”,即後遷入者,與原南下漢人以示區別。新民話流行於廣西浦北、陸川、博白等縣市;除此之外,賓陽縣等廣西地區亦有新民話分佈。在歸屬上,新民話屬客家語分支。新民話在博白、陸川二地較爲流行,屬強勢語言,在賓陽、武宣等地則是弱勢語言。

應屬於客家語系,我在桂北聽到的客語和新民話語音上沒多大分別,其實客家人是否中原人南下有多種說法!

客家話發源地在哪、人口主要分部在哪裏、話語音分爲幾種、語音一樣的是哪個地方跟哪個地方?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羣,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爲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爲梅州、贛州、汀州、惠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爲“客家祖地”。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兩種:   (1)純粹由北方的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極少數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B>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裏,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融合少部分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⑴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誌。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南遷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鄉的鄉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則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並不見得現在的北方語言已經完全不存在古漢語因素。閩語諸支系,存在一部分較爲明顯的江南古腔調(古吳語)和三國兩晉中原語表達法;粵語方言,存在一部分較爲明顯的秦漢交廣古腔調和隋唐中原語表達法;客家方言的發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粵語對南北語都有繼承,因此與閩語、客家都有相近之處。 客家方言的分片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廣東東部北部叫客話、客家話、廣東話(正因爲客家話在粵東也叫廣東話,所以四川的客家話,才被叫做土廣東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湖南瀏陽叫客姓話;在四川叫土廣東話;在浙江叫‘汀州腔’,因爲浙江的汀州客家人祖先是來自閩汀州府。但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   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類,即:嶺北、嶺南、槎語。以下將此三大類,與過去的八大片劃分法進行比較說明: 嶺北類   江汀支系。以江西省贛州地區爲中心,向東包含福建省汀州舊屬,向西包含廣東省韶州舊屬。江,指江西;汀,指汀州。此類,過去劃作五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在江西省內,一般認爲分爲客籍客家、本地客家、寧石客家等三種代表聲腔。福建省客家話分梅杭小片(屬粵臺片)和汀州片(屬嶺北類):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明溪等縣,雖受閩南語影響,諸多詞彙也發生了轉換,但客家話主體特徵基本保存,是汀州片。 嶺南類   循衍支系,過去劃作粵臺片。嶺南類中,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線的客家話,可以完全無障礙溝通,稱爲核心區口音(Cantolo )。艾話小片、饒詔小片、揭嶺小片、海陸小片的客家話,在與核心區口音初次接觸的情況下,相互間很難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福建省上杭、永定及武平等三縣的客家方言(曾經稱爲福佬客)受閩南語影響,和福建省內其餘區域的客家話,大體上不能通話,屬嶺南類。 槎語類   實際指東江本地話,亦稱縛婁話(Phok-Low-Hva),此處不是指福佬話(Hokkien)。“槎”字與“蛇”諧音,東江本地話又稱蛇羅話。因東江古名槎溪,而得名;博羅縣古稱槎城。有人認爲東江本地話應歸入粵語系,過去客家學一般把槎語劃作(兩片)粵中片、惠州片,現錄於此供參考。 關於嶺南類小片細劃分   粵臺片,過去劃出程鄉小片、新惠小片、韶南小片、興寧小片(或稱齊昌小片,含華城鎮)、紫五小片(含河婆鎮)、揭嶺小片、海陸小片、饒詔小片、艾話小片、梅杭小片(大埔永定上杭)。有些學者認爲嶺南類的客家話,可以分爲:廣府客、福佬客<這種劃分現在已不多用>。   新惠、韶南、艾話(包括廣西新民話),則屬廣府客。梅杭小片(福建省永定、上杭、武平)屬福佬客;饒詔小片(饒平、詔安)則是最典型的福建佬客;程鄉、紫五、揭嶺、海陸,也屬福佬客。興寧小片(含五華縣北部的華城鎮),雖從整體判斷仍屬嶺南類,但具有部分嶺北類的特徵。 [編輯本段]中國境內客家人分佈   中國客家人分佈   客家地區分爲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一般認爲,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話),只會講客家話的人口占該縣總人口數89%,且該縣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響,仍爲典型的客家文化的,爲純客家縣。也有認爲需達到94%以上。總之,純客家縣的數量相對較少。 江西   純客家縣市有: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大餘、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和銅鼓等18個。 非純客家縣市有:贛州、廣昌、永豐、吉安、吉水、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修水、武寧、萍鄉、橫峯、鶩源等20個。 福建   純客家縣市有:長汀、寧化、清流、明溪、連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純客家縣市有:建寧、將樂、泰寧、崇安、光澤、邵武、順昌、沙縣、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詔安等10個。 廣東   純客家縣市有:梅縣、英德、梅江區、梅州、大埔、蕉嶺、平遠、興寧、五華、河源 廣東省普寧市客家圍龍屋 、東源、紫金、龍川、和平、連平、陸河、新豐、始興、南雄、翁源、惠陽、惠城區、樂昌、惠東、博羅、乳源。   非純客家縣市有:深圳、東莞、樂昌、豐順、連南、揭西、惠來、普寧、陸豐、海豐、連山、陽山、連州、佛岡、仁化、曲江區、龍門、增城等,還有廣東西部茂名的電白、化州、高州、信宜,陽江的陽西、陽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縣區。 廣西   非純客家縣市:合浦、防城、欽州、博白、浦北、陸川、靈山、寧明、崇左、扶綏、邕寧、玉林、橫縣、北流、容縣、武鳴、貴港、賓陽、藤縣、桂平、平南、武宣、馬山、蒼梧、梧州、來賓、象州、全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鹿寨、宜山、賀州、鐘山、柳城、環江、河池、荔蒲、平樂、陽朔、羅城、融水、融安、三江、鳳山等47個縣市。 重慶市   巴縣、涪陵、重慶、合江、合川 四川   非純客家縣市:通江、達縣、巴中、儀隴、廣安、瀘縣、瀘州、內江、富順、隆昌、威遠、資中、安嶽、仁壽、簡陽、成都、新津、雙流、新都、溫江、金堂、廣漢、彭縣、什邡、西昌、會理等32個。 貴州   非純客家縣市:遵義、榕江。 湖南   非純客家縣市:臨湘、平江、瀏陽、醴陵、茶陵、炎陵、攸縣、安仁、常寧、耒陽、永興、桂東、汝城、江永、江華、郴州、宜章等17個。 海南   非純客家縣市:儋縣、澄邁、定安、臨高、瓊海、文昌、萬寧、三亞等8個。 臺灣   臺灣的客家方言主要分佈在桃園以南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一帶鄉鎮以及屏東縣一部分鄉鎮、高雄縣的美濃鎮。非純客家縣市:桃園、新竹、苗栗、南投、臺中、屏東、嘉義、高雄、彰化、花蓮、雲林、臺東、臺北等13個。 香港與澳門   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佔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 陝西   陝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區返遷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區,人口20萬,尚無法確定非純客家縣市。 河南   豫南信陽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地區返遷的客家人,還未確定哪些是非純客家縣。 該地區方言已非客家話,只保留了小部分客家話詞彙 浙江   非純客住縣有:雲和、松陽、青田、麗水(蓮都)、宣平(現爲蓮都、松陽和武義所分轄)、龍泉、遂昌、景寧、縉雲、泰順、蒼南、湯溪(金華)、江山、衢州、龍遊、常山、開化、建德、淳安、長興、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玉環等縣市。總人口100萬人以上。 [編輯本段]中國境外客家人分佈   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佈可分爲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五個地區。其中亞洲講客家方言的共有350萬人,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非洲的客屬華僑華人共有5.4萬人,分佈在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個國家。在美洲約有46萬人講客家方言,分佈在祕魯、美國等21個國家和地區。歐洲、大洋洲的客屬華僑華人有16萬和4.4萬人。 亞洲   中國 7000萬人 印度尼西亞 120萬人 馬來西亞 125萬人 泰國 60萬人 新加坡 60萬人 菲律賓 0.68 萬人 越南 15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 2.5萬人 老撾 0.5萬人 沙特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 1.2萬人 文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里蘭卡 0.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 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   美國 28.4萬人 牙買加 10萬人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0.6萬人 巴拿馬 0.5萬人 哥倫比亞 0.01萬人 危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尼加 0.12萬人 加拿大 8.1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祕魯 20萬人 巴西 0.24萬人 智利 0.12萬人 圭亞那 0.6萬人 阿根廷 0.05萬人 古巴 0.81萬人 厄瓜多爾爾 0.02萬人 蘇里南 0.41萬人 委內瑞拉 0.02萬人 墨西哥 0.01萬人 歐洲   法國 3萬人 荷蘭 0.21萬人 俄羅斯 0.12萬人 丹麥 0.12萬人 挪威 0.03萬人 英國 15.2萬人 德國 0.5萬人 意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043萬人 葡萄牙 0.05萬人 瑞典 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 0.01萬人 西班牙 0.02萬人 盧森堡 0.02萬人 非洲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桑比克 0.03萬人 尼日利亞 0.02萬人 塞拉利昂 0.006萬人 贊比亞 0.006萬人 加納 0.02萬人 留尼旺 1.8萬人 毛里求斯 3.5萬人 肯尼亞 0.01萬人 南非 2.5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 0.02萬人 塞舌爾 0.05萬人

白話、粵語和客家話三者有什麼區別?

白話是粵語的俗稱,一般情況下,白話與粵語可以看成同一種語言。粵語與客家話的區別,主要是形成的原始元素以及形成過程不同,因此粵語與客家話的發音有較大區別。

粵語是由古代中原雅言融合古越語而成,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粵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

客家話是漢族客家民系的獨特語言,保留部分畲語、古漢語發音,但它本身是多民族多語言融合的產物。客家話歷史悠久,一般認爲,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爲客家語是20世紀的事情。

擴展資料

粵語主要通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區,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雅言,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南越族相融合產生的一種語言。其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漢語,是中國現存擁有最多古漢語元素的語言。粵語共有九音,相比普通話的四音更顯古色古香。

客家話是漢族客家民系(包括粵東客家人、東江水源人、粵西-桂南涯人、四川廣東人)的母語,分佈區域非常廣泛,遍及中國東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區、臺灣、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區(如新馬泰、印尼及歐美等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粵語

百度百科-客家話

廣東客家話老婆叫什麼

嫗。根據查詢客家話顯示,廣東客家話老婆叫嫗,客家話專用詞,經常用諧音字寫成新舅,北方話叫媳婦。客家語,簡稱客語,是漢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標籤:禾塘 客家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