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主要爲了什麼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主要爲了什麼

導語:瞭解我國古代歷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古代君王會自稱寡人或者朕。有些朋友對寡人這個稱呼感興趣,那麼,大家清楚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主要爲了什麼?古代君王自稱寡人是爲了什麼?有不知道的小夥伴趕快跟着小編來學習一下吧,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主要爲了什麼

主要爲了警醒自己德行淺薄。寡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即爲寡德之人,意爲“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君主自稱寡人爲了警醒自己要以德治國,以德服人,爲了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要爲百姓們謀福利,要成爲一個賢君。

寡人從另一方面理解就是爲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中國古代君王對自己的虔誠。在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的權威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權力給有德行的人。

君主如果師德就會失去皇位而謙遜也是一種美德。所以古代的君主就謙稱自己爲寡人。寡人是一個極度謙虛的說法,也就是寡德之人。

這一種稱呼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比較常見,因爲那個時候國家比較小,相互征伐,所以每個君王都有一種危機感,他們非常渴望人才,遇到人才常常會自謙說寡人怎樣,意思就是說我的水平不行,你得過來幫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禮賢下士的一種稱呼。

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得出的結論是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自稱不孤,而較弱的諸侯自稱爲孤,孤獨的孤。

秦末漢初項羽分封所有的諸侯王,此時的諸侯王也自稱寡人。而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人都習慣稱自己爲孤。

曹操稱魏王,孫權爲帝仍然自稱孤而不是寡人。而北魏北周隋朝時期的諸侯王常自稱自己爲寡人,自唐朝以後少有自稱爲寡人者。到了明朝之後,孤和寡人這兩個稱呼就用的非常少了,基本上就用朕。

我國古代的君主

在我國古代,君主其實分爲皇帝和國王兩種,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例如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等等。但是到了唐朝以後就很少有君主自稱自己是“寡人”了。

寡人是一句自謙的說法,也就是寡德之人。在古代的時候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這種稱呼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比較常見,因爲那個時候國家比較小,互相征伐,所以每個國王都有一種危機感,而且對待人才都是很歡迎的,遇到人才常常會自謙說寡人怎麼樣。意思就是我水平不好,你得過來幫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禮賢下士的一句話。

所以你不要把寡人理解成現在的孤家寡人的寡,就像我們老百姓以前稱自己的老婆叫做賤內道理是一樣的,不是老婆賤,而是一種謙虛的說法,這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習慣,現在年輕人很難理解,現在講究的是表現自己,自謙這兩個字已經很遠很遠了,可能字典裏也找不到了。

皇帝自稱寡人的並不多見,實際上稱自己爲朕的是最常見的,或者稱自己爲孤的。朕這個詞語的話,從秦始皇開始就成了皇帝專屬的用詞了。

寡人的說明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

第一,“朕”作爲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我們認爲,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摻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爲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標籤:寡人 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