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利他怎麼寫

1. 關於利他的作文,,,,

1、利他的劃分。

利他怎麼寫

關於利他的劃分,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浙江大學張旭昆教授認爲,利他行爲包括四個維度:純度、程度、廣度和頻度。

從純度考慮,利他行爲分爲軟利他和硬利他。前者主要是指在利他行爲背後隱藏了希望日後回報的動機,其根本出發點仍是利已主義,包括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以及一些經濟中的互惠關係。

後者是指行爲者並不指望從受惠者的回報中取得滿足,只是單純從利他行爲本身獲得滿足,是純粹的利他主義。從程度考慮,“硬”利他行爲又可以分爲有限的硬利他行爲和無限的硬利他行爲。

前者是指利他行爲是有限的和適度的,也就是經濟主體在實施利他行爲時,所付出的利益損失必須在一定限度之內,不可能做到自身利益的完全讓渡,即這種行爲服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後者主要存在於非經濟領域,指一些人爲了他人可以犧牲個人的一切,並且他的行爲服從邊際效用遞增規律。

利他行爲的廣度取決於人的認同感的範圍和對象,主要是指每個人認同的範圍和對象往往有一個認同感最強的核心,然後隨着範圍的逐步擴大,認同感逐步遞減。利他行爲的頻度主要是指利他行爲是偶爾爲之還是經常爲之。

浙江大學的葉航提到利他行爲共有三種表現形式:親緣利他、互惠利他和純粹利他。親緣利他是從生物的角度出發,是指有血緣的生物個體爲自己的親屬做出的某種犧牲,不含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又被稱爲“硬核的利他”。

但是生物學的研究表明,所有生命體的行爲看上去好像總在設法使某一目標函數最大化,與經濟學所包含的內在邏輯相當一致。互惠利他是指沒有血緣關係的生物個體爲了回報而相互提供幫助,類似於某種期權式的投資,又被稱爲“軟核的利他”。

由於施惠與回報存在着時間差,使得這種期權式的投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要存在於一種較爲長期的重複博弈中,而且還要求形成某種識別機制,以便抑制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傾向。純粹利他是指沒有血緣關係的生物個體,在主觀上不追求任何物質回報的情況下采取的利他行爲。

對於這種利他的存在,葉航運用博弈論給予了模型化的解釋。在生存條件極其惡劣、選擇壓力特別巨大的環境中,個體間的合作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選擇,不合作即意味着死亡使得純粹利他的存在成爲可能。

2.利他的本質。對照前面關於利己的闡述,我們就會發現,軟利他行爲和硬利他行爲仍擺脫不了利己的本質。

軟利他行爲之所以被飾以“軟”字,關鍵在於它要求一定的回報,體現了利己特徵,並且更多地體現在物質上的利己。硬利他行爲似乎披有純粹利他的外衣,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它實際上收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利己。

所以,無論賦予了軟、硬作爲修飾,這種從純度上劃分的利他行爲仍不過是利己類型中的一種。從程度劃分的有限與無限的硬利他,它們的道德含義要遠遠大於它們的經濟含義。

有限的硬利他是把部分經濟利益直接轉移給對方,似乎自身一無所獲,其實獲得的是間接利己和作爲手段的利己,這種形式很具有隱蔽性,也是目前最受歡迎、最爲普遍的一種行爲。無限的硬利他行爲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

如果從物質利益上來講,行爲人的物質利益是無限地讓出,但是在整個行爲中他並不是一無所獲,在他的價值天平上,他認爲精神上的獲得要大於物質上的付出,所以他從自身行爲中獲得了精神上的利己。總之,無論利他是從何種角度來劃分,利他只不過是利己的一種變形,從本質上講仍歸屬於利己。

當然在這裏,我們把利他歸屬於利己,並不是否認利他存在的必要,利他之所以長期獨立於利己而存在,關鍵在於它在維繫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方面功不可沒,爲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而不是動盪的環境,推動了經濟主體擺脫動物追求“物質本能”的進程,進化到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同時,由於經濟主體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所有行爲必須寓於整個社會體系當中,既然存在羣體,勢必要提倡公平,而利他在促進公平方面推動社會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文:自利還是利他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32636333度。

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彆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

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論語·衛靈公》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不忍害大義”;民間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養太和”的諺語。唐代張公藝寫的《百忍歌》中說:“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大堂。

2. 關於 利己與利他 的議論文 怎麼寫昂

長期以來,利已與利他被視爲經濟學中的兩個不同範疇,實質上利他是利己的一種表現形式,利他的本質仍爲利己。

生產力發展的低級階段側重於研究物質福利即物質上的利己,生產力發展的高級階段側重於研究人們的精神幸福即精神上的利己。 經濟學中的利己與利他關係最早是在斯密的着作中體現的。

斯密在他的倫理學名着《道德情操論》中,從人的“同情心”出發,用同情的原理來解釋人類正義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認爲“同情心使得利他行爲存在,是社會得以維繫的基礎。斯密在他的經濟學着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經濟人的“利己”是積累財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究竟是利己推動了社會進步還是利他推動了社會進步,後人迷惑不解,引發了“斯密問題”。其實究其根本,問題的實質在於利己與利他是否矛盾,如果矛盾當然就會存在所謂的“斯密問題”,如果不矛盾那麼又該如何解釋利己與利他的關係。

在斯密時代,雖然已出現了利己和利他這對術語,並引發了一些爭論,但對利他的冷淡卻並不弱化經濟人對經濟行爲的解釋。繼斯密之後,西蒙和貝克爾對利他主義又進行了一些模型化的闡述,再加上近年來實驗經濟學和行爲經濟學的發展,利己與利他關係已成爲經濟學不可迴避的問題。

利已和利他的關係通常被人們以經驗常識去判斷,並在倫理學和哲學層面上去認識,容易陷入形而上學的思辨之中。在現代經濟學中,說“經濟人是自私的”,僅僅是就使“偏好函數最大化”而言的。

這裏的“自利”超越了生物本性意義上的自私和利他,而獲得一種新的含義:人之所以“自利”,皆因爲人被置身於一個各種資源都稀缺的社會中謀求生存。而對利他而言要區分兩個層面的“對他人福利的關心”。

一方面是基於血親機制的行爲,直接構成行爲者的效用源泉。出於這種偏好機制的行爲意味着,爲了改善親朋好友的處境,自願放棄自己的部分財富和資源,且他人處境的改善本身就會給你帶來某種收益。

另一層面是基於互惠機制的弱利他主義行爲,可以把它定義爲:個人雖然暫時犧牲了某些資源,但通過強化自己的未來適應性,卻收到間接的長期回報,且這一回報大於其直接付出的代價。這樣,自利這一概念仍然可以很好地表達包含利他偏好的“私人偏好”,刻畫出它們共同的本質。

在他的效用函數中,當把利他行爲納入經濟人模式時,排除了那些不能給行爲者本人帶來明顯的個人利益的利他主義情形,也就是排除了純粹利他、純粹利己的形式,給利他行爲作出了明確的界定,而利他的程度要視個人的偏好而定。總之,利他與利己共處於效用函數這個屋檐下,而至於是利己多一些還是利他多一些要視個人的偏好而定。

浙江大學的張旭昆教授認爲,利他動機對於分析純粹的經濟現象可能沒有多大用處,尤其是在分析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的時候,利他動機可以被抽象掉。蒲勇健則用人與人之間的互補性來解釋利他行爲。

他認爲,當人口密度較低時,由於資源的稀缺性不明顯,人與人之間的互補性佔據了主要地位,容易產生利他行爲;而當人口密度較高時,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明顯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性佔據了主要地位,容易產生利己行爲,也就是資源的稀缺性程度與利他行爲的頻度之間是負相關的。浙江大學的葉航認爲自私或自利並不是經濟學內在邏輯不可缺少的前提,既然經濟學假設人的行爲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無需界定偏好的性質是否具有利己性或利他性,只要這些偏好能滿足完備性、自返性、傳遞性和連續性假定,就可以完成對經濟學的分析。

利己 1、按照利己實現的途徑可以劃分爲直接利己和間接利己。直接利己是指經濟活動主體在交易中面對面不通過第三者交易實現的,經濟交易主體各自獲得所需的物質利益,實現了物質上的利己,如斯密筆下的經濟人。

間接利己是指並不是一步就能實現利己目的,當利己目的不能通過直接途徑實現,必須通過採取非利己的表現形式如利他來完成,但最終的目的仍是要實現利己。一種情況爲,經濟主體在交易活動中,甲方不能在當時獲得物質的全部利益,把局部利益讓渡出去,做出了局部利他行爲,如在簽訂合同時,對合同條款利益的讓渡,使乙方暫時在利益上佔據優勢,但甲預期會在將來與乙有更多的合作,利益的讓渡是排擠競爭對手的一種策略,那麼這種利己被稱爲未來利己。

另一種情況爲,經濟主體在非交易活動中,甲方做出了利益上的完全讓渡,做出了全部利他行爲,如慈善捐獻,物質利益的讓渡無論在現在還是在將來都沒有收穫任何物質上的回報,收取的是精神上的雙重利己:一方面是自我愉悅的獲得;另一方面是社會輿論的讚揚等外部效應,爲未來物質上利己的獲取奠定了一條玫瑰色之路。雖然楊春學力主經濟學的最終目標應爲促進人類的物質福利,而不是直接滿足人內在的精神需要,並說因爲“經濟人假說並不是低估這種精神需要的重要性纔將其目光主要集中在物質福利方面,而是經濟學的目標就在此!……經濟學,除了爲人內心生活的發展創造一個外部的物質條件之外,應該別無所求。

即使是從理論上來說,那也應該是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目標。

3. 請以利我利他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義與利的關係,自古以來,備受爭議.人們都不斷地思考着,想要找出一個支點,來平衡兩者的關係.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聖人孔子早已將這一利義觀納入君子之風,讓弟子們好好繼承發揚.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面對義,孟子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至於遠不及生的利,則更不必言之了.

《呂氏春秋》載: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孟嘗君,可謂逐利的一把好手.一次他派門客馮諼替他去討債.臨行前,馮諼問他是否需要帶些東西回來,孟嘗君隨口說,你看我缺什麼就帶什麼吧.馮諼到了地方,將契據燒燬,並假託孟嘗君之命,將債款賞賜給了百姓.次日,他回齊向孟嘗君交差,孟嘗君倍感意外.馮諼說:“我爲您買了義.您只有一塊封邑,卻漁利百姓,我將債全部放還,這就是我爲您買的義.”次年,孟嘗君因不受賞識而被貶回封地.離地百里,便見百姓上前相迎,不禁感嘆:先生替我買的義,真是重於利百倍啊!以此可見,信義的價值之深.

不過,朱熹在《孟子集註》中說,君子不言利並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過是不唯利是圖而已.孟子之所以說的那麼堅決,是因爲當時的人唯利是圖,不知世上有“仁義”二字,所以才“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也曾說過“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

由此可見,義與利也並不是一定要站在對立面上.並不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就一定能體現大

4. 大連市利他“美少年”評選的光榮事蹟怎麼寫啊

爭做利他美少年

個人文明一小步 社會進步一大步,做利他美少年,我覺得我們應該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輪到我值日,我在走廊裏拖地的時候,發現教室裏沒人值日。我心想今天就算只有我一個人值日,要把教室打掃乾淨。我拖完了地又去屋裏掃地,然後又去倒垃圾,最後雖然我有點累,但我心裏很高興,

在學習上,我是一個努力勤奮人,一日之計在於晨;我每天早上6點半起牀,開始早讀;我每天都做好預習、複習,上課認真聽講,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我知道只有努力勤奮地學習,才能成取得優異的成績,掌握豐富的知識。

我認爲做一個利他美少年,還要品德優良,尊老愛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向雷鋒叔叔學習,很多時候幫助的是別人,快樂是自己。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坐公交車的時候主動給老人讓座。在家裏孝敬父母,幫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

5. 關於利己與利他的議論文怎麼寫昂,要有古今中外事例的

意外地,母貓相繼產下兩隻幼崽。我第一次見過兩隻剛出世的貓,眼睛還沒睜開,像是沒睡醒,走起路來搖搖晃晃。我天真的以爲它是因將產下幼崽才獨吞食物的,所以,我又去了次河邊,依舊如此,它又“不負衆望”吃掉了所有的食物。兩天後,有一隻小貓死亡,正是我喜愛的,所以,我不想幫它了。由於母親的勸告,我便又萌發了幫助它的念頭。在此期間,那隻母貓整晚的慘叫,那聲音,是有些許像嬰兒的啼哭,可是又如此撕心裂肺,難以忘懷,我再次送去了魚,一如既往,它又吃光了。我曾萌發殺掉母貓的念頭,可惜,我做不到。有一隻母貓被木板砸傷,我正想去幫助,它卻露出閃亮的牙齒,發出咕嚕的聲音,我不敢靠近。

結局毫無意外,小貓自然都死了,母貓也離開了。離開的前一晚,我在瓦片上聽到了那聲音,撕心裂肺,猶如刺骨之寒,化骨之灼。

至於結尾,怕是大家已經知曉,我還有寫下去的必要嗎?

標籤: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