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聖人詩歌

聖人詩歌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4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樂論蘇洵禮之始作也,難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難久。天下未知君之爲君,父之爲父,兄之爲兄,而聖人爲之君、父、兄;天下未有以異其君、父、兄,而聖人爲之拜、起、坐、立。天下未有肯靡然以從我拜起坐立,而聖人身先之以恥。嗚呼!其亦難矣。天下惡夫死也久矣,聖人招之曰:來,吾生爾。既而其法果可以生天下之人,天下之人,視其向也,如此之危,而今也如此之安,則宜何從?故當其時雖難而易行。既行也,天下之人,視君、父、兄,如頭足之不待別白而後識,視拜、起、坐、立,如寢食之不待告語而後從事。雖然,百人從之,一人不從,則其勢不得遽至乎死。天下之人,不知其初之無禮而死,而見其今之無禮而不至乎死也,則曰:“聖人欺我”。故當其時雖易而難久。嗚呼!聖人之所恃以勝天下之勞逸者獨有死生之說耳死生之說不信於天下則勞逸之說將出而勝之勞逸之說勝則聖人之權去矣。酒有鴆,肉有堇,然後人不敢飲食;藥可以生死,然後人不以苦口爲諱。去其鴆,徹其堇,則酒肉之權固勝於藥。聖人之始作禮也,其亦逆知其勢之將必如此也,曰:告人以誠,而後人信之。幸今之時,吾之所以告人者,其理誠然,而其事亦然,故人以爲信。吾知其理,而天下之人知其事,事有不必然者,則吾之理不足以折天下之口,此告語之所不及也。告語之所不及,必有以陰驅而潛率之。於是觀之天地之間,得其至神之機,而竊之以爲樂。雨,吾見其所以溼萬物也;日,吾見其所以燥萬物也;風,吾見其所以動萬物也;隱隱谹谹而謂之雷者,彼何用也?陰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溼,日之所不能燥,風之所不能動,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曰雨者,曰日者,曰風者,以形用;曰雷者,以神用。用莫神於聲,故聖人因聲以爲樂。爲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禮也。禮之所不及,而樂及焉。正聲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則禮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聖人之說,又何從而不信乎?1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則其勢不得遽至乎死 遽:立即,馬上B. 其亦逆知其勢之將必如此也 逆:預先C. 藥可以生死 生:活着D. 物蹙而不遂 蹙:緊縮1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 視其向也,如此之危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 故當其時雖易而難久 秦王恐其破壁C. 而聖人爲之拜、起、坐、立 爲之奈何D. 吾見其所以溼萬物也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1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本文主要論及了樂的產生以及其作用,認爲樂還能夠彌補聖人說教中的不足,顯示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B. 蘇洵認爲禮的權力維繫在死生之說上,貪生而畏死是人之天性,人正是因此而趨附於禮,也因畏懼死亡而安於禮法。C. 聖人深知“勞逸”勝過“生死”的情況遲早會發生,目前天下人相信自己的禮法,乃是因爲告語與實情暫時相符。D. 聖人以雷喻禮,因聲作樂,以其潛移默化之功,使禮得以作爲內於人心的信念而被相信,而不僅僅是作爲外於人心的法度而遵守。17.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聖人之所恃以勝天下之勞逸者獨有死生之說耳死生之說不信於天下則勞逸之說將出而勝之勞逸之說勝則聖人之權去矣。1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於是觀之天地之間,得其至神之機,而竊之以爲樂。(2)則禮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聖人之說,又何從而不信乎?:

[答案]14. C 15. A 16. D17. 聖人之所恃以勝天下之勞逸者/獨有死生之說耳/死生之說不信於天下/則勞逸之說將出而勝之/勞逸之說勝/則聖人之權去矣。18. (1)於是通觀天地之間,得到最神明的機運(奧祕),竊取它來作爲樂。(2)那麼禮是我心中原本就有的,這樣一來對待聖人的言說,又怎麼會不相信呢?[答案]19. 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長駐。20. (1)前兩句寫景,借“遊蜂、新柳、啼鴉”等意象抒發思鄉之情。(2)三四句寫人事,由“尋思舊事”而“睡起生情”。(3)最後兩句以景作結,美好事物不能青春常駐,更增思鄉的悵惘。整首詩景、事、情融爲一體。[答案]21. 對父母和顏悅色22. 怎樣纔是“孝”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聖人的詩句

1.形容聖人的句子

聖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也〈管子〉

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唐·孟郊)

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老子〉

聖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宋·朱熹)

聖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舉;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淮南子〉

聖人爲天下興利也。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聖人之言,因時而變。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論家 唐甄

聖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春秋時期家,史稱管子 管仲

2.有關聖人的名句

聖人無常師。

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老師。比喻無論是誰,只要有長處,就向他學習。聖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常:永久的。常師:固定的老師。這句話突出了要勇於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去學習。

唐代文學家 韓愈

聖人爲天下興利也。 聖人名言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食者,聖人之所寶也。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聖人之言,因時而變。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論家 唐甄

聖人……行不言之教。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聖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關於聖人的名言春秋時期家,史稱管子 管仲

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唐·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十九。聖人:指賢明的君主。憂濟:關心,救助。元元:黎民百姓。這兩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從不考慮個人的私利,他們只關心如何救助百姓,武則天尊崇佛教,她當權後,大肆揮霍國庫,役使百姓修造佛像佛寺。此詩旨在批評武則天這種行爲既不符合聖主賢君“尚儉愛民”的美德,又不符合佛家“清淨慈悲”的宗旨。這開頭的兩句,首先強調了英明君主所應有的品質。可化用以歌頌那些全心全意爲人民謀利益的偉人。

唐代文學家 陳子昂 《感遇詩三十八首》

聖人不曾高,衆人不曾低。

明·李贄《焚書·復京中朋友》。聖人:有道德學問的賢人。曾:特別。這兩句大意是:聖人不比常人特別高明多少,人也不比聖人特別低能多少。李贄這兩句話的原意是說,天下之人,本與仁者一樣,聖人與衆人本沒有多大差別。作爲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能將“衆人”與“聖人”相提並論,這是很可貴的。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 李贄 《焚書·復京中朋友》

聖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南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 陳亮

聖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聖人名言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現書。

宋·蘇軾《李氏山房藏》。本句大意是: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他的學識也一定從讀書開始。古人著述、說理常受“宗經”、“徵聖“傳統的影響,要麼引經據典,要麼直接附會聖人或託名聖人,以增強自己說理的權威性。此條爲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而找出最有說服力的例證,從而使讀書的作用得以強化,是一種常用而有效的手法。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李氏山房藏》

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列子·說符篇》聖人不注重國家興亡成敗的表面現象,而要考察研究所以興亡成敗的內在原因.

戰國思想家 列子 《列子·說符篇》

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聖人不能爲時,時至而弗失。 關於聖人的名言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

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西漢學者 揚雄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爲心。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春秋時期家,史稱管子 管仲

3.關於“一山一水一聖人”的三個詩句

一水一聖人 “一山一水一聖人”這句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自東平籍進士劉公瓘之口,劉公瓘從小家裏很窮,他發奮苦讀後來成了大學問家,他年輕時曾經在東平湖畔率衆講學,後來劉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聯佳做在那裏有不小的轟動,據說他剛到南方的時候,當地的許多學者都想考一考難爲難爲他,給他出對聯對對聯,當地有些才子和他對對聯,其中有個才子說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劉公瓘對到:“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

“一山一水一聖人”,是山東的一個旅遊口號。“山”即泰山,“水”指黃河。

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江南科考,因應試的舉子都是當地名士,一連換了幾個主考官,都被舉子一個個頂了回來。乾隆又命王爾烈到江南主考。舉子聽說主考官是個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爾烈的館驛門上貼出一個上聯:“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爾烈提筆續寫下聯:“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

這下把衆才子們驚呆了:多少才子也頂不上一個聖人哪!

這聖人,就是山東的另一個旅遊招牌:孔夫子。

4.一山一水一聖人的古詩詞及名言

“一山一水一聖人”的古詩詞:

1. 《賀聖朝·留別》

宋代:葉清臣

滿斟綠醑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2.《聖泉宴》

唐代: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蘭氣薰山酌,鬆聲韻野弦。

影飄垂葉外,香度落花前。

興洽林塘晚,重巖起夕煙。

3.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唐代: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雲裏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爲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4. 《開聖寺》

唐代:溫庭筠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

出寺馬嘶秋色裏,向陵鴉亂夕陽中。

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

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

5. 《奉和聖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唐代: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5.【關於“一山一水一聖人”的三個詩句】

一水一聖人 “一山一水一聖人”這句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自東平籍進士劉公瓘之口,劉公瓘從小家裏很窮,他發奮苦讀後來成了大學問家,他年輕時曾經在東平湖畔率衆講學,後來劉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聯佳做在那裏有不小的轟動,據說他剛到南方的時候,當地的許多學者都想考一考難爲難爲他,給他出對聯對對聯,當地有些才子和他對對聯,其中有個才子說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劉公瓘對到:“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 “一山一水一聖人”,是山東的一個旅遊口號.“山”即泰山,“水”指黃河. 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江南科考,因應試的舉子都是當地名士,一連換了幾個主考官,都被舉子一個個頂了回來.乾隆又命王爾烈到江南主考.舉子聽說主考官是個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爾烈的館驛門上貼出一個上聯:“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爾烈提筆續寫下聯:“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 這下把衆才子們驚呆了:多少才子也頂不上一個聖人哪! 這聖人,就是山東的另一個旅遊招牌:孔夫子.。

6.關於“一山一水一聖人”的三個詩句

一水一聖人 “一山一水一聖人”這句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自東平籍進士劉公瓘之口,劉公瓘從小家裏很窮,他發奮苦讀後來成了大學問家,他年輕時曾經在東平湖畔率衆講學,後來劉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聯佳做在那裏有不小的轟動,據說他剛到南方的時候,當地的許多學者都想考一考難爲難爲他,給他出對聯對對聯,當地有些才子和他對對聯,其中有個才子說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

劉公瓘對到:“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 “一山一水一聖人”,是山東的一個旅遊口號。

“山”即泰山,“水”指黃河。 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江南科考,因應試的舉子都是當地名士,一連換了幾個主考官,都被舉子一個個頂了回來。

乾隆又命王爾烈到江南主考。舉子聽說主考官是個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爾烈的館驛門上貼出一個上聯:“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

王爾烈提筆續寫下聯:“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 這下把衆才子們驚呆了:多少才子也頂不上一個聖人哪! 這聖人,就是山東的另一個旅遊招牌:孔夫子。

有關聖人孔子的古詩詩句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 教育 家。如果你想知道一些有關描寫孔子的古詩,那麼你就更加不能錯過了,趕緊和我我一起來了解吧!

描寫孔子的詩句

  1、《孔子》——宋·王安石

  聖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

  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

  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鑽仰忘身勞。

  2、《悲哉孔子沒》——宋·王安石

  悲哉孔子沒,千歲無麒麟。

  蚩蚩盡鉏商,此物誰能珍。

  漢武得一角,燔烹誣 鬼神 。

  更以鑄黃金,傳誇後世人。

  3、《經魯祭孔子而嘆之》——唐·唐玄宗

  夫子何爲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4、《池州夫子廟麟臺》——唐·韋表微

  二儀既閉,三象乃乖。聖道埋鬱,人心不開。上無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爲來哉。周雖不綱,孔實嗣聖。詩書既刪,禮樂大定。勸善懲惡,奸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聖與時合,代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窮道存。於昭魯邑,棲遲孔門。吁嗟麟兮,孰知其仁。運極數殘,德至時否。楚國浸廣,秦封益侈。牆仞迫厄,崎嶇闕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世治則麟,世亂則麇。出非其時,麋鹿同羣。孔不自聖,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 歷史 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爲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 教學方法 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啓發式”的方、注重童蒙、啓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 學習態度 ,要謙虛好學、時常 複習 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爲道德規範,“仁”爲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 社會實踐 。

  他最早提出啓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啓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爲感 化學 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衆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爲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 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 法律 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衆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衆有利的事情纔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爲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爲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裏麪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經典語錄

  1)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

  5)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6)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沉怨矣。

  7) 言而無信,不知其可。

  8)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9) 道不同,不相爲謀。

  10)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

猜你喜歡:

1. 關於老子與孔子的故事

2. 和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介紹

3. 簡述聖人孔子的經濟思想

4. 跟孔子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5. 孔子和孟子的傳說故事簡短一點

6. 概括聖人孔子的偉大之處

聖人的詩詞聖人的詩詞是什麼

聖人的詩詞有:《孟子·聖人人倫之至》《感遇詩·聖人去已久》。

聖人的詩詞有:《思聖吟·不逢聖人時》《孟子·聖人人倫之至》。詞性是:名詞。結構是:聖(上下結構)人(獨體結構)。拼音是:shèngrén。注音是:ㄕㄥ_ㄖㄣ_。

聖人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爲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聖人shèngrén。(1)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2)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二、引證解釋

⒈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引《易·乾》:“聖人作而萬物睹。”《孟子·滕文公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淮南子·_真訓》:“下揆三泉,上尋九天,橫廓六合,揲貫萬物,此聖人之遊也。”唐韓愈《原道》:“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出,然後教之以相生養之道。”明王鏊《震澤長語·經傳》:“餘始讀《易》,至《_辭傳》,曰:大哉言乎!天地陰陽造化之_,盡在是矣,非聖人孰能作之?”《黨內團結的辯證方法》:“有些人似乎以爲,一進了黨都是聖人,沒有分歧,沒有誤會,不能分析。”⒉專指孔子。引《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唐陸龜蒙《復友生論文書》:“六籍中獨《詩》、《書》、《易象》與魯《春秋》經聖人之手耳。”明李東陽《詩話》:“荊楚之音,聖人不_,實以要荒之故。”《青年運動的方向》:“中國古代在聖人那裏讀書的青年們,不但沒有學過的理論,而且不實行勞動。”⒊君主時代對帝王的尊稱。引《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是以聖人不親細民,明主不躬小事。”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仇兆鰲注:“唐人稱天子皆曰聖人。”宋歐陽修《豐樂亭記》:“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元白樸《梧桐雨》楔子:“叵奈楊國忠這_好生無禮,在聖人前奏準,着我做漁陽節度使,明_暗貶。”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二:“側聞宮中聖人又_減膳持齋,對天涕泣。”⒋稱皇后、皇太后。引宋蔡_《鐵圍山叢談》卷一:“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謂至尊爲官家,謂後爲聖人,_妃爲娘子。”《續資治通鑑·宋光宗紹熙五年》:“_關禮_入見太皇太后而泣,問其故,禮對曰:‘聖人讀書萬卷,亦嘗見有如此時而保無亂者乎?’”⒌泛稱佛、菩薩等得道者。引《涅_經·聖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爲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聖法故。”北魏楊_之《洛陽伽藍記·融覺寺》:“_西域_沙門常東向遙禮之,號__最爲東方聖人。”隋王通《中說·周公》:“或問佛。子曰:‘聖人也。’”元耶律楚材《<楞嚴外解>序》:“學至於佛,則無可學者,乃知佛即聖人,聖人非佛。”明唐寅《釋迦如來贊》:“西方有大聖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亂,巍巍乎獨出三界之外,名之爲佛。”⒍對有異術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稱。引《晉書·藝術傳·郭_》:“百姓聞_起兵,鹹以聖人起事,事無不成,故相率從之如不及。”唐李復言《續玄怪錄·辛公平上仙》:“二人相顧方笑,而臻適入,執其手曰:‘聖人矣。’”《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九年》:“隴西處士王嘉,隱居倒虎山,有異術,能知未然;秦人神之。秦王堅、後秦王_及慕容衝皆遣使迎之。十一月,嘉入長安,衆聞之,以爲堅有福,故聖人助之。”⒎清酒的別稱。亦指酒之清者。參見“中2聖人”。引《太平御覽》卷八四四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太祖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爲賢人,清酒爲聖人。”《三國志·魏志·徐邈傳》:“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爲聖人,濁者爲賢人,邈性_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宋楊萬里《和蕭伯和春興》:“聖人枉索方兄價,我與賢人也一中。”

三、國語詞典

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

四、網絡解釋

聖人(洪荒流網文中的術語)網絡虛擬小說洪荒流的設定,聖人是洪荒流世界觀中宇宙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又稱天地聖人、天道聖人。即混元大羅金仙。聖人(漢語名詞(對人物稱呼))得道的人是聖人,知名的人是聖人。比如馬克思總結出貨幣是一般等價物,那麼他就是市場經濟學方面的聖人。牛頓總結出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他就是力學方面的聖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這個詞語最初出於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聖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完美的。但後來的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種宗教、學派,也都有自己認定的聖人,但道家的黃老列莊;儒家的堯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聖人是受到後世公認的。在先秦古代聖人一詞非儒家專有。所謂“聖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衆;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爲王之_,德行遍處施行。《說文解字》曰:“聖者,通也。《邶風》:「母氏聖善。」傳雲:聖、_也。《小雅》:「或聖或不。」傳雲:「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_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按:耳順之謂聖。彼教所言耳根圓通亦此意。”

關於聖人的近義詞

賢人仙人至人偉人

關於聖人的反義詞

凡人小人凡夫

關於聖人的詩句

聖人哭賢人人誤聖人人不少聖人哭賢人

關於聖人的單詞

sagemanofGod

關於聖人的成語

至聖至明聖人之徒絕聖棄智_聖棄智聖人之年君聖臣賢

關於聖人的詞語

出聖入神東方聖人聖帝明王至聖先師_聖棄智聖人忘情君聖臣賢絕聖棄智神功聖化聖人之徒

關於聖人的造句

1、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爲也,不可執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爲而成。

3、聖人之所以爲聖人,正因爲他們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4、要是認爲聖人的境界,常人不能達及,那是自暴自棄的說法。

5、意思是自然之道依靠聖人來表達在文章裏邊,聖人通過文章來闡明自然之道。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聖人的詳細信息

讚美孔子的詩詞

讚美孔子的詩句如下:

1、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該詩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意思是孔子所說的都被成爲齊桓公、管仲等輩,百姓受到恩惠。

2、世久無孔子,指畫隨其方。該詩句出自曾鞏的《讀書》,意思是世間已經很久沒有像孔子那樣的人了,讀書學習有其規矩和方法了。

3、孔子之文滿天下,孔子之道滿天下。該詩句出自宋代詩人馮京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答伯庸》,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名滿天下,孔子爲人處世之道也遍佈天下。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該詩句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用來讚美孔子。意思是孔子的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5、孔子聖之詩,善學即鄒孟。該詩句出自陳著的《次韻戴成叔》,意思是孔聖人的詩詞,如果善於學習和吸收,也就能有鄒孟這樣的成就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短歌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讀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答伯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次韻戴成叔

標籤:聖人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