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摩洛哥有沒有雙胞胎

摩洛哥有沒有雙胞胎

摩洛哥有雙胞胎,例如摩納哥的阿爾貝親王二世和夏琳王妃有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兒女。雙胞胎,指胎生動物一次懷胎生下兩個個體的情況,簡稱雙胎。雙胞胎一般可分爲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兩類。在人類社會,全世界雙胞胎平均出生率爲1:89,屬於親兄弟姐妹的一種。同卵雙胞胎一般會有相同的性別遺傳因素,甚至外表看起來也會極其相似,讓外人無法分辨。異卵雙胞胎的性別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而且外表和遺傳因素也都和其他不同時間出生的親兄弟姐妹大同小異。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至今爲此,世界上最多子女的人是誰?巴西首富有多少子女?

女的:巴西農婦名叫莎達路,於1964年4月20日一胎生下8男2女計10胎。這10位兄弟姐妹個個活潑健康.

男的:摩洛哥國王伊斯邁爾,他一共生育了525個兒子和342個女兒,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收錄爲人類歷史上生育最多的男人。

距離我們時間較近的生育巨人是沙特阿拉伯開國君主伊本·沙特(1932—1953年在位),他總共結婚300多次,去世時子孫160多人,雖然僅經歷了幾代人,但他的男性後裔到今天已發展到5000多人,成爲世界上最龐大的王室。

特奧和盧卡斯是雙胞胎嗎

是。

特奧想爲盧卡斯贏得冠軍事件:

小組賽首輪法國對陣澳大利亞,第9分鐘左後衛盧卡斯·埃爾南德斯的受傷間接導致法國先失一球,弟弟特奧·埃爾南德斯替補披掛上陣,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二次出現“兄弟替補”。上一次發生在2018年世界盃,摩洛哥的阿姆拉巴特兄弟先後上場。

接過左路重任的特奧愈戰愈勇,獻上全場最高的成功爭頂次數並送出一記助攻。賽後經檢查,法國宣佈盧卡斯右膝十字韌帶撕裂,提前退出世界盃。在受傷後的當晚,盧卡斯一度萌生退役的念頭,隊友和教練輪流安慰他,而特奧更是陪伴至凌晨,讓哥哥振作起來。

兩兄弟與母親通了電話,手術成功後的盧卡斯重新變得積極,和隊友開起了玩笑:“我會在決賽前復出”。

盧卡斯和特奧是法國隊史第二對一起參加世界盃的兄弟,上一對還得追溯到1930年的第一屆世界盃,打入世界盃歷史首球的呂西安·洛朗與兄長讓·洛朗共同入選。

埃爾南德斯兄弟非常相像,常會有人誤以爲是雙胞胎,但實際上盧卡斯出生於1996年,特奧出生於1997年。

兄弟倆在2007年共同加入馬德里競技青訓營,2019年盧卡斯加盟拜仁慕尼黑,如今已成爲主力後衛。近兩個賽季,盧卡斯出戰45場俱樂部比賽,僅2場不是首發。

在拜仁,他更多出現在中衛位置上,但法國主帥德尚認爲他當左後衛也能有所作爲,因此本賽季他在拜仁更多地嘗試這個位置:“與踢中衛的位置完全不同,左後衛的跑動會更加頻繁,我對這兩個位置都瞭如指掌。”

儘管盧卡斯確認將缺陣6個月,但拜仁仍然希望與盧卡斯續約。可惜盧卡斯因傷結束世界盃之旅,不然兄弟兩人的競爭上崗將成爲法國左路的雙重保障。

特奧在輾轉阿拉維斯、皇家馬德里、皇家社會之後,目前在AC米蘭站穩腳跟。他一直專注於左後衛位置,但進攻比哥哥更勝一籌。小組賽次輪對陣丹麥,特奧再送助攻,成爲自1966年有數據統計以來,法國首位在世界盃連送助攻的後衛球員。

代表法國上陣9場造1球6助攻,特奧成爲繼齊達內後隊史首位前9場參與7球的球員。特奧透露,每天都會和盧卡斯通話,盧卡斯要特奧要爲自己贏得世界盃,而他也希望兄弟歸來時更加強大。

最多的生孩子是多少

摩洛哥國王伊斯邁爾是摩洛哥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55年(1672—1727年在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衆,但他的生育能力更是令人歎爲觀止。他一共生育了525個兒子和342個女兒,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收錄爲人類歷史上生育最多的男人。

1971年7月22日,意大利婦產科醫生蒙坦寧博士,從一位35歲婦女的子宮中剖取10女5男計15個胎兒,這是一胎生育最多的世界紀錄,但由於胎兒體重太輕,全部沒有存活。另一名巴西農婦名叫莎達路,於1964年4月20日一胎生下8男2女計10胎。這10位兄弟姐妹個個活潑健康,現在全都滿30歲併成家立業,成爲世界上多胎一次存活的最高記錄。

最多產的女人一生出生69胎。據報道,按照2001年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記載,有官方統計數字的世界上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應該是18世紀的俄羅斯女農民瓦西里耶夫娜。在1725年至1765年40年期間,她一共生兒育女27次,計69人。這其中包括16次雙胞胎、7次3胞胎和4次4胞胎,69胎中有67個子女生存下來。

世界上誰生的孩子最多

生孩子是作爲女人最光榮的事情也是偉大的工程,當一個女人作爲69個孩子的媽媽這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世界上生孩子最多的女人,一共懷孕了27次,作爲69個孩子的媽媽這壓力是有夠大的。

英國女子將生第17胎 揭祕老婆最多男人和生孩子最多女人

女性一生中最多可以擁有的孩子數量是69個,這是18世紀農夫瓦西爾耶維的妻子創造的紀錄。在她的一生中,一共有27次懷孕經歷,其中包括16對雙胞胎,7組三胞胎,4組四胞胎。令人稱奇的是,瓦西爾耶維太太的一生中沒有單胎生產的經歷,而且69個孩子中有67個孩子順利存活並長大。

與此相對,一個男性擁有孩子的最多數量是1042個,這是摩洛哥謝里夫王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嗜血的伊斯梅爾王所創下的紀錄。正如很多古代統治者那樣,他擁有數量衆多的後宮妃嬪,並擁有至少700個兒子和342個女兒(伊斯梅爾一生中所擁有的子嗣的 確切數字早已不見諸歷史,因爲關於其子嗣的記載曾一度中斷)。

歷史以來,生孩子最多的女性一共生了69個。沒錯,真的有69個。

這位偉大的俄羅斯女性叫爲瓦倫蒂娜·瓦西爾耶娃,她一定有一個鋼鐵般的子宮,而且她的丈夫完全沒辦法拒絕。她的丈夫費奧多爾·瓦西爾耶維(1707-1782)的名字也名垂千古,不爲別的,就爲他超人般的造人技術。夫婦倆本是農夫,寒舍空間肯定不大。可以想象一下,他們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完成如此大的工程,一定冒了不少險。另外,爲了養活如此多的孩子,口糧上一定也是精打細算。

女性的生育期一般是30年,這位母親戰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她的壯舉呢?她一共生了16對雙胞胎,7組三胞胎,4組四胞胎。所以,這個名副其實的遭人工廠沒有采用“各個擊破”的策略。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的69個孩子中,最後存活下來的有67個,這個存活率在當時也算是個奇蹟。

一生生最多孩子的是哪裏人

女性: 1971年7月22日,意大利婦產科醫生蒙坦寧博士,從一位35歲婦女的子宮中剖取10女5男計15個胎兒,不過全部沒有存活。 巴西農婦名叫莎達路,於1964年4月20日一胎生下8男2女計10胎。這10位兄弟姐妹個個活潑健康,現在全都滿30歲併成家立業. 美國羅得島州婦女多麗絲·麥克杜安於1994年11月15日,一胎生下17個嬰兒,創下了一胎生育最多的世界新紀錄。這17個嬰兒中有12個男嬰和5個女嬰。� 另一個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收錄的生育巨人是18世紀時俄羅斯婦女瓦西里耶芙,她一共分娩27次,其中有16胎是雙胞胎,7胎三胞胎,4胎四胞胎(沒有一胎是單胞胎),一共69個孩子,成爲人類歷史上生育最多的婦女。 男性:摩洛哥國王伊斯邁爾是摩洛哥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55年(1672—1727年在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衆,但他的生育能力更是令人歎爲觀止。他一共生育了525個兒子和342個女兒,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收錄爲人類歷史上生育最多的男人。 距離我們時間較近的生育巨人是沙特阿拉伯開國君主伊本·沙特(1932—1953年在位),他總共結婚300多次,去世時子孫160多人,雖然僅經歷了幾代人,但他的男性後裔到今天已發展到5000多人,成爲世界上最龐大的王室。 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生育最多的人是西漢時中山靖王劉勝,他是漢景帝劉啓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兄弟,總共生育120多個兒子(女兒數目不詳)。蜀漢開國君主劉備就是他的直系後裔。“劉”這個姓在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還是一個十分罕見的姓氏,但經過兩漢400多年的發展,竟一躍成爲中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姓之一,劉勝對此功勞甚大矣。 中國歷史上另一個生子過百的是明朝的慶成王朱濟炫,是明太祖第三子晉王朱棡的後代,生有兒子約100人,除長子繼承王位之外,其他全部封爲鎮國將軍。由於兒子太多,彼此之間很多都不認識。

歷史上子女最多的男人和女人分別是誰,最多的多達800多個孩子?

歷史上子女最多的男人,就是這位曠古絕今的統治者,是摩洛哥阿拉維王朝第二位素丹:穆萊·伊斯梅爾。他的孩子多達800多個。他在位55年(1672—1727年在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衆,但他的生育能力更是令人歎爲觀止。他一共生育了525個兒子和342個女兒,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收錄爲人類歷史上生育最多的男人。

這位皇帝,在治國理政和軍事外交方面還都是很不錯的。但他的個人生活讓人難以置信。伊斯梅爾通過對南方的擄掠、對貿易的抽稅以及對人民的搜刮,積聚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他的王宮大門的門栓和廚房用具都是用純金製成的。他生活放縱,在後宮養有五百多名各種膚色和出身的妻妾,這項紀錄空前絕後,至今無人能打破。按照史料記載,伊斯梅爾活到了80歲,一共867個孩子,這一數據令人難以置信,但他所在的國家的歷史是這樣記載的。

按照2001年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記載,有官方統計數字的世界上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應該是18世紀的俄羅斯女農民瓦西里耶夫娜,在1725年至1765年期間,她生兒育女27次69人,包括16次雙胞胎、7次3胞胎和4次4胞胎,其中的67個活了下來。截止2020年1月,在當代的世界紀錄裏,生兒女最多的當屬智利的萊昂泰娜,她現在已經65歲,已經生了64個孩子,其中的55個有出生檔案可查。

看到這些,讓人不可思議的世界紀錄,不禁讓人感嘆,真的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呀。

摩納哥的人口和國土面積

摩納哥公國,歐洲的一個城邦國家,是世界第二小的國家。 摩納哥地處法國南部,除了靠地中海的南部海岸線之外,全境北、西、東三面皆由法國包圍,主要是由摩納哥舊城和隨後建立起來的周遭地區組成,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旅遊業,先後有利古利亞人、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在摩納哥居住,1993年,摩納哥成爲聯合國的正式成員國。景點有:摩納哥公國、拿破崙紀念館、蒙特卡洛海洋溫泉浴場等。

國土面積

2.02平方公里

簡稱

摩納哥

人口數量

38300人(2017年)

先後有利古利亞人、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在摩納哥居住。後來腓尼基人在此建立城堡。中世紀成爲熱那亞共和國保護下的市鎮。

1215年,摩納哥再次被作爲熱那亞的殖民地創建。

1297年,弗朗索瓦·格里馬爾迪喬裝成聖芳濟會的修道士,奪取了摩納哥城堡,開始了該家族對摩納哥長達700年的斷斷續續的統治。

14世紀形成公國雛形,1338年成爲公國。

1525年,受西班牙保護。1641年9月14日,摩納哥同法國簽訂條約,趕走西班牙人。1793年,摩納哥併入法國並與法國結盟。

1814年,摩納哥脫離聯盟自治。

1854年,摩納哥同法國簽署睦鄰和行政互助協定。

1860年,摩納哥再度處於法國保護之下。

1861年,摩納哥同法國簽署協定,法國承認摩納哥,同時摩納哥放棄對芒通、羅克布倫兩大市鎮的所有權,領土由20平方公里縮小到1.98平方公里。同年,法國與摩納哥建立關稅同盟。

1911年,摩納哥頒佈成爲君主立憲國,法國負責保障摩納哥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摩納哥親王承諾在完全尊重法國的、經濟、航海和軍事利益的前提下行使主權。

1918年7月,摩納哥同法國簽署了一份條約,條約規定法國在摩納哥提供有限的保護。這條約被寫入凡爾賽和約,建立了摩納哥的應該按照法國的、軍事、和經濟利益進行調整。

1919年,摩納哥同法國簽訂的條約規定,一旦國家元首逝世而沒有男性後裔,摩納哥將併入法國。

1949年,蘭尼埃三世在其祖父路易二世去世後繼承了王位。1962年頒佈了一部新的,廢除了死刑,保護了女性的投票權,並建立了最高以保證基本的自由。

1956年,第27屆奧斯卡影后格蕾絲·凱利嫁給國家元首雷尼爾三世親王殿下,使得摩納哥這個小國聞名於世。

1993年,摩納哥成爲聯合國的正式成員國,具有完全投票權。

2002年,摩納哥與法國另立新條約,當摩納哥國家元首無人繼承,摩納哥仍然爲國家,法國亦繼續提供防衛。

2002年10月,摩法簽署了新的雙邊關係條約,再次確認法摩間傳統特殊友好關係,同時賦予摩納哥更多的主權和權力。2005年摩法又簽署一系列條約,兩國關係實現重大突破:摩擁有自行任命包括國務大臣在內的所有成員的權力;摩法加強司法、行政、稅收等領域的合作。

2005年3月31日,蘭尼埃三世長期臥病在牀,其子阿爾貝王子開始負起監國的任務。2005年4月6日,蘭尼埃親王身故,阿爾貝王子即位,成爲阿爾貝二世。2005年7月12日,阿爾貝二世正式成爲摩納哥的統治者,即位慶典在其父親蘭尼埃三世舉行葬禮的大教堂舉行。2005年11月9日,阿爾貝二世又舉行了一次即位慶典。

摩納哥是一個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城邦國家,是世界第2小的國家(面積最小的是梵蒂岡),國土面積爲1.98平方公里。摩納哥地處法國南部,除了靠地中海的南部海岸線之外,全境北、西、東三面皆由法國包圍,主要是由摩納哥舊城和隨後建立起來的周遭地區組成,邊境線長4.5千米,海岸線長5.16千米。作爲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摩納哥也是一個典型的微型國家。摩納哥國內水域率0%,其國土約0.4平方公里爲填海造地,是世界上不多的“國中國”之一。

地形地貌

摩納哥地形狹長,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最窄處僅200米。境內多丘陵,平均海拔不足500米。[1]

氣候特徵

摩納哥屬帶地中海氣候,夏季乾燥涼爽,冬季潮溼溫暖。年均氣溫爲16℃,年均降水量爲500-600毫米。

摩納哥全國爲1個市鎮單位,下轄4個區(非行政單位):摩納哥城區、摩奈蓋提區、楓維葉區和蒙特卡洛區。

摩納哥公國(準確譯名應爲摩納哥親王國;法文La Principauté de Monaco;英文名The Principality of Monaco)簡稱摩納哥。

摩納哥國家與首都同名。摩納哥的地名源自於約公元前6世紀,由來自希臘福基斯(Phocaea)地區的福基斯人於該地區附近所建立的希臘殖民地——摩諾伊科(Monoikos)。根據希臘神話,相傳大力士海格力斯曾途經這裏,因此福斯基人在此地建了一個神廟祭祀海克力斯,稱爲“Monoikos”(希臘語:Μνοικο,意指獨棟的房屋或神殿),並逐漸轉變成此處的地名。

摩納哥國旗啓用於1881年4月4日。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爲5:4或3:2。旗面由上紅下白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紅、白兩色來自公國大公旗的顏色,也是國家的傳統顏色。大公旗底爲白色,繪有親王王徽,王徽上的盾形圖案則由紅、白兩色構成。

摩納哥國徽是一枚由紅、白菱形小塊相間而成的盾徽,周圍墜有珍珠鑲嵌金色十字的聖查爾斯勳章綏帶。後徽兩側分別站立着一位天主教僧侶,他們是居統治地位的格里馬爾迪家族的傳統標誌;相傳這個家族祖先曾經衣藏寶劍裝扮成僧侶,奪取了一座城堡。國徽的背景是一頂耀眼華麗的羅馬帝國王冠下敞開的紅、白色貂皮帳篷,下端的白色飾帶上寫着格里馬爾迪家族箴言:“天助我治”。

時區

時區位於UTC+1(夏時制UTC+2)

國歌

國歌:《摩納哥頌》(法語:Hymne Monégasque)

格言

國家格言:主的幫助,與我相隨(拉丁語Deo juvante)

國鳥

國鳥:雄雞

截至2017年,摩納哥全國總人口爲38300人,其中摩納哥籍8378人,其他人口來自100多個國家,以法國人、意大利人居多。官方語言爲法語,通用意大利語和英語,另有摩納哥方言,僅爲老人及在初級教育中使用。91%的人口信奉天主教。[1]居民總數預計在2024年達到15萬4328人,2012年人口密度爲1萬6398人/平方公里,其中摩納哥籍佔16%,無計劃生育,人口問題非常緊張。

摩納哥沒有個人所得稅吸引了數量可觀的富裕避稅移民,主要是來自其他歐洲國家,他們透過在摩納哥以外的事業賺得其大部分的收入;著名人士如F-1賽車賽車手吸引了大多數的注意,但是大多數的移民是商人。

1962年12月17日,摩納哥現行頒佈生效。2002年4月2日修改。規定摩納哥爲君主立憲制,親王爲國家元首,王位由親王的合法直系子嗣繼承,按照年齡順序排列,男性優先。在沒有合法子嗣的情況下,親王的兄妹及直系子女亦可繼承王位。繼承的法定年齡爲18歲。親王對外代表國家,有權簽署和批准條約。親王在和刑事上享有不受侵犯權和豁免權,並擁有最終決定權、特赦權、大赦權、批准入籍權及授予勳章和名譽稱號的權力。親王與國民議會共同行使修改權和立法權。每項法律均由親王提議,起草,提交國民議會審議和表決,再由親王批准頒佈。親王有權簽署敕令、批准內閣法令並任命法官、外交使節、國務大臣和國務委員。親王簽署並批准對外條約並將其通知國民議會。[1]

議會

摩納哥一院制,稱國民議會。根據2002年修憲,議員將由原來的18人增加到24人,議員通過直接普選和名單投票選舉制產生,任期5年。年滿18歲的公民有選舉權。議長和副議長任期一年,由議員選舉產生。國民議會與親王共同行使修改權和立法權,但制訂和修改須經國民議會三分之二多數表決通過。每項法案均由親王提出,議會進行討論和投票,最後由親王頒佈生效。國家對外簽約時必須通知國民議會。國民議會還負責審議和批准稅收和國家預算。本屆議會於2013年2月選出,議長洛朗·努維永。

摩納哥正式名稱爲委員會,由親王任命,除國務大臣外,還有祕書長羅貝爾·高樂, 裝備、環境與城市規劃大臣瑪麗-皮埃爾·格拉馬格里亞,內政大臣保羅·馬斯隆,對外關係大臣羅斯·巴迪亞等。

摩納哥親王擁有最高司法權,以其名義執法,審理案件。司法機構包括初審、上訴、最高和重罪。此外還有勞工法庭、房租仲裁委員會和高等仲裁等專門法庭。最高有5名正式法官及候補法官,分別由議會、國務委員會、樞密院、推薦,負責審理行政訴訟和引用的法律條文是否適當。最高院長由親王指定。現任最高院長爲羅蘭·特拉哥。摩納哥於1962年廢除死刑。[1]

樞密院

摩納哥樞密院爲親王的諮詢機構,由7名摩納哥籍人組成。親王指定和3名成員,其他成員由議會提名、親王任命。樞密院每年至少召開2次會議,對涉及國家最高利益的問題提出處理意見。親王在簽署重要國際條約、解散議會、審理入籍申請及特赦、大赦等問題上必須諮詢樞密院。現任夏爾·巴勒里奧。[1]

國務委員會

摩納哥國務委員會由親王挑選並任命的12名成員組成,負責就親王提交議會的法律草案提出諮詢性意見,也可就行動提出意見。[1]

政黨

摩納哥政黨無固定組織和黨派。在議會選舉期間,一些政見相同或相似的人臨時組成團體參加競選。[1]

政要

摩納哥大公阿爾貝二世。1958年3月14日生於摩納哥。美國馬薩諸塞州阿姆赫斯特大學畢業,學學士。喜愛體育。1983年任摩納哥游泳聯合會。1984年任摩遊艇俱樂部和摩田徑聯合會。1988年任國際奧委會田徑委員會副。1996年任亞特蘭大奧運會協調委員會委員。此外,還擔任摩紅十字會、摩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團團長。1993年6月和1999年6月分別以國際奧委會委員和摩王儲身份訪華。2002年11月來華參加摩駐上海名譽領事館開館儀式。2004年11月率經貿代表團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2005年3月31日任攝政王,7月12日繼位。[1]

2007年4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8年8月來華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0年10月來華出席上海世博會摩納哥國家館日活動。2014年8月來華出席南京青奧會開幕式。2015年8月來華出席世界田徑錦標賽。酷愛體育,曾代表摩參加奧運會比賽。有姐妹兩人。2010年6月與南非游泳選手威茲托克(Charlene WITTSTOCK)訂婚,2011年7月完婚。2014年底,王室龍鳳雙胞胎誕生,男孩雅克·奧諾雷·蘭尼埃(Jacques Honoré Rainier)爲王儲。

摩納哥國務大臣(首相)米歇爾·羅傑。1949年3月9日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2010年3月29日出任摩納哥國務大臣。[1]

元首

蘭尼埃一世(1297-1301)——(熱那亞佔)——夏爾一世(1331-57)——(熱那亞佔)——路易和讓(1395)——(熱那亞佔)——路易(1397-1402)——(熱那亞佔)——安布魯瓦斯、安東尼、讓一世(1419-27)——讓一世(1427-54)——卡塔蘭(1454-57)——克洛蒂娜(1457-58)——蘭貝爾(1458-94)——讓二世(1494-1505)——呂西安(1505-23)——奧諾雷一世(1523-81)——夏爾二世(1581-89)——埃爾居勒(1589-1604)——奧諾雷二世(1604-62)——路易一世(1662-1701)——安託萬一世(1701-31)——路易絲-伊波利特公主(1731)——雅克一世(1731-33)——奧諾雷三世(1733-93)——(法國佔)——奧諾雷四世(1814-19)——奧諾雷五世(1819-41)——弗洛雷斯坦一世(1841-56)——夏爾三世(1856-89)——阿爾貝一世(1889-1922)——路易二世(1922-49)——雷尼埃三世(1949-2005)——阿爾貝二世(2005-)

摩納哥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稀少。20世紀50年代以來,摩採取多元化、高附加值和無污染的經濟發展方針,積極推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其中尤以金融業發展最爲突出。除本國銀行外,許多世界著名的銀行均在摩設有分支機構。摩在房地產、廣告、保險、諮詢、貿易、服務業等領域發展迅速。摩有少量工業,主要是化工、醫藥、化妝品等。摩納哥一年一度的國際汽車“F1(一級方程)”大獎賽較爲著名。摩納哥是歐洲著名旅遊勝地。2016年摩納哥國內生產總值爲58.5億歐元,同比增長3.2%。摩國民經濟統計還習慣使用“國民經濟營業額”概念。2017年摩國民經濟營業額爲136.3億歐元,同比增長4.2%,其中批發業營業額46.5億歐元,零售業營業額14.4億歐元,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6.7億歐元,工業部門營業額8.5億歐元,建築業營業額5.6億歐元,運輸和倉儲業營業額5.8億歐元,科技和行政部門營業額14.6億歐元,信息和通訊業營業額8億歐元。

沒有針對個人的收入課稅。多年來採取多元化、高附加值和無污染的經濟發展方針,積極推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房地產業、廣告、保險、諮詢業發展迅速,旅遊業和金融業發展尤爲突出,賭場和郵票舉世聞名。第三產業營業額佔全國各行業營業總額的絕大部分。工業較爲薄弱,無農業。

在許多工業部門保持壟斷地位,包括菸草和郵政服務。 電話網絡由所擁有。摩納哥電信持有45%的股份,還有摩納哥銀行持有6%的股份,但是仍然是壟斷的。

1865年,蒙特卡洛賭場成立後,摩納哥從窮國變成富國。[1]

總值

摩納哥無國際通行的國民生產總值統計數字,只有“國民經濟營業額”。2006年爲131.5億歐元,同比增長19.72%,其中貿易和零售業營業額爲58.76億歐元,同比增長37.81%;公共工程及不動產營業額爲9.66億歐元,同比增長0.35%;旅館業營業額爲4.28億歐元,同比增長15.21%;運輸業營業額爲2.98億歐元,同比下降8.29%。

摩納哥共有從業人員45636人(2006年),其中公務員3962人,佔總從業人員的8.68%;私營企業從業人員41674人,佔總從業人員的91.32%。總計:61.09億美元/2009年。以下資訊是以2008年估計,總計:65.81億美元(第142名),人均:186242.93美元(第1名)

貨幣

摩納哥貨幣爲歐元,摩納哥不是歐盟的成員,但是通過與法國的關稅聯盟使用和與法國一樣的貨幣——歐元,摩納哥與歐盟有非常緊密的聯繫。摩納哥獲得了歐元硬幣的鑄造權,即有在硬幣的國家面上使用摩納哥自己的設計的權利。[1]

工業

爲支持工業發展,積極給予企業財政支持,並克服國土狹小的困難,努力爲工業發展提供地皮。鼓勵建立高增值、無污染的出口型企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主要工業部門有化工、醫藥、化妝品(2004年,這3類產業共有20家企業,僱傭1094名工人,佔工業營業額的43.35%)、塑料加工(29.11%)、電器和電子元件(10.30%)、印刷和包裝品(4.67%)、機械(3.94%)、紡織和服裝、食品、首飾製作等。至2004年,共有各類工業企業106家,提供3792個就業機會。2004年,工業部門營業額爲8.62億歐元,同比增長了4.64%。[1]2017年,摩納哥工業部門營業額爲8.5億歐元。主要工業部門有橡膠和塑料加工(佔2017年工業營業額的34.4%)、化工產品(16.8%)、醫藥(5.4%)、成衣加工業(5.3%)等。

銀行業

銀行業發達,除本國的19家銀行外,世界上一些大銀行均在摩設有分支機構。2006年,共有銀行和營業所40個,金融公司3個,提供2919個就業機會。截至2006年,吸收儲蓄額達234.5億歐元,證券479.4億歐元,發放貸款56.7億歐元。[1]2017年,共有銀行和營業所31個,金融公司4個,吸收儲蓄額達234億歐元。

旅遊業是支柱產業之一。摩是歐洲著名旅遊勝地,每年都有許多人被摩納哥的賭場和舒適的氣候所吸引,每年都舉行許多文體活動吸引遊客,其中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國際禮花節、一級方程式汽車大獎賽等聞名世界。娛樂、住宿設施完善。2001年,一個新的建築項目擴展了主要港口碼頭,主要用於停靠豪華遊輪。[1]2017年接待遊客36.7萬人次。

國民收入主要來自旅遊業、不動產、中小企業、銀行、保險、郵票、等。菸草、郵票等由國家專賣。稅收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逐漸增大。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企業徵收稅率爲33.33%的利潤稅。摩不是歐盟成員國,但根據有關協議,被視作歐盟關稅區內的實體。制及稅率與法國相同,普通稅率爲19.6%,優惠稅率爲5.5%。此外還徵收遺產稅等。

摩納哥的賭場收入在國民經濟總收入中佔有較大比例,被稱爲“世界”。

2017年國家財政收入12.26億歐元,支出11.89億歐元,財政盈餘3660萬歐元。

對外貿易

2017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約23.03億歐元,其中進口額約爲14.36億歐元(自歐進口占58.7%),出口額約爲8.67億歐元(對歐出口佔61.2%),逆差5.69億歐元。主要進口商品有:化工產品、交通運輸設備、電子設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化工產品、電子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食品等。

語言

摩納哥官方語言爲法語,通用意大利語、英語和摩納哥語。

宗教

摩納哥90%以上的人口信奉天主教。

根據法摩有關雙邊條約,法國承諾保護摩、主權和領土完整。摩納哥無軍隊,截至2013年,摩納哥只有450名治安。[1]截至2018年,摩納哥有554名治安,人均數量排名全球第一。

摩納哥公路總長50公里,與歐洲高速公路網連接。鐵路總長1.7公里,併入法國鐵路網,由法國國營鐵路公司管理。有2個港口,主要用於停靠各類遊艇,商船則可在錨地短期停泊,有直升機航班往返於法國尼斯和摩納哥之間。

摩納哥對6~12歲的兒童實行義務教育,教育與法國相同。公立學校包括7所幼兒園及小學、1所初中、2所高中;私立學校有1所小學和1所小學至高中混合學校。摩納哥國際大學有工商管理學士和碩士培訓課程。課程設置方面,摩納哥歷史是必修課,小學、初中開設摩納哥語課程。2004年,各類在校生總計5900人。2005年,入學率和教育普及率均達99%。[1]2016/2017學年,中小學在校生6328人,教師629人。

媒體

摩納哥主要報刊有《尼斯晨報摩納哥專版》和《摩納哥週刊》等。蒙特卡洛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收聽、收視率較高,是西歐重要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用36種語言播音。[1]

此外,摩每年都舉辦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動。摩納哥海洋博物館和研究所享譽世界,此外還有拿破崙紀念館、國家博物館、卡羅琳圖書館、蒙特卡洛歌劇院等文化設施。

世界拉力錦標賽、一級方程式摩納哥大獎賽

世界汽車拉力賽、F1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賽道都是重要一站,可見蒙特卡羅賽道與賽車運動的淵源之深長。摩納哥大獎賽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的賽站,比賽是在封閉的蒙特卡羅的街道上進行的。半個世紀以來,這個賽道的模樣幾乎沒有改變過,蒙特卡羅的街面賽道仍是F1賽道中最具挑戰性的之一。因此只有最頂尖的車手才能在此賽道獲得勝利,而車手也以贏取摩納哥大獎賽冠軍盃當作是畢生的願望。單圈長度僅3.367公里、整個比賽要進行78圈的摩納哥大獎賽以賽道狹窄、多彎、超車困難爲主要特點,對車手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舒馬赫在此拿到冠軍時平均時速僅147.354公里,1997年他在一場傾盆大雨中第一個駛過終點後平均時速僅106.937公里。車速較慢意味着檔位變化較多,車手在這場比賽中平均要換檔3000多次。

在摩納哥站歷史上,最成功的賽車手無疑是有“車神”之稱的已故車手塞納。塞納在這裏曾6奪桂冠,是在同一分站取勝最多的紀錄,其中更包括了1989年至1993年的五連霸!另一次取勝則是在1987年。1993年塞納和曼塞爾在終點前的激戰是摩納哥大獎賽的經典鏡頭之一,結果塞納以0.215秒的優勢領先曼塞爾衝過終點,這也是賽車史上其中一個最小的冠亞軍差距。

法國甲組足球聯賽球會摩納哥俱樂部

摩納哥足球俱樂部是位於法國南部臨地中海的摩納哥大公國的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919年,在1948年轉爲職業球隊,現時在法國甲組足球聯賽中角逐。摩納哥是最成功的法國球隊之一,曾奪得七屆甲組聯賽冠軍及五次法國杯。 中文隊名:摩納哥足球俱樂部外文隊名:AS Monaco運動項目:足球角逐賽事:法甲所屬地區:摩納哥大公國成立時間:1919年主場館:路易斯二世球場容納人數:18500人。

路易二世體育場

路易斯二世球場位於地中海岸邊,在Fontvieille的郊區俯瞰蔚藍海岸。儘管它只能容納20000名觀衆,但特殊的位置和傑出的設計仍使它成爲法國最令人震撼的球場之一。

路易斯二世球場是以摩納哥王子雷尼爾的爺爺的名字命名的,他於1985年啓用了這座球場。這是摩納哥俱樂部的主場,這座球場上演過不少歐洲足球的經典之戰,其中在1998年和2004年,摩納哥隊在這裏打進了歐冠的半決賽。此外這座球場還主辦了1986年的歐洲優勝者杯決賽,基輔迪納摩在這裏奪得了冠軍。從1998年開始,這座球場成爲歐洲超級盃的指定球場,至少將延續到2008年。路易斯二世球場還經常主辦國際田徑大賽,因此在草皮球場周圍有田徑跑道。

路易斯二世球場建造在舊摩納哥球場的附近,是雷尼爾三世的創造物,他從巴黎引入了頂尖建築師設計了這座裝備完善的多層綜合體育場。球場大部分的設施在地下,包括停車場、游泳池和健身館等。球場所在的土地是80年代早期經過大約5年的時間從地中海填海得來的。球場中最好的做爲位於北看臺的上層,不過下層位置也很好,是當地球迷的最愛。南看臺的中層也很受歡迎。客場球迷則一般被安排在Cap d'Ail角。

奧運會

1920年,摩納哥首次參加奧運會賽事,作爲三面被法國國土包圍的小國,僅有足球受到本國的歡迎。摩納哥因故缺席了1932年、1956年和1980年奧運會,除開這3屆,在總共所參與的18屆奧運會中,從未獲得一枚奧運獎牌。

民生

2016年,摩納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2091歐元,位居世界前列。摩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因此吸引了數量可觀的富裕避稅移民。

摩納哥主張普遍裁軍、維護世界穩定、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十分重視世界環保事業,特別是海洋、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研究。[1]

摩納哥努力同各國保持和發展友好關係。重視地區合作,通過法摩關稅同盟與法國組成共同關稅區。由於地緣和歷史原因,與法國和意大利關係特殊。1918年法摩關係條約規定,摩在國際關係中採取任何行動,均須事先與法國協商一致。2002年10月24日,摩法兩國簽署新的雙邊關係條約,取代1918年摩法關係條約。該條約首次明確區分摩、法兩國領土,進一步確認了摩地位;摩首次獲得對外正式建交權,無須徵得法國同意。

截至2006年初,摩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梵蒂岡、德國和列支敦士登設有10個大使級外交代表機構,並向歐盟和聯合國派有3個常駐外交代表團,在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04個領事代表處。共有71個國家向摩派駐外交代表,其中法國、意大利爲大使,其他國家爲名譽總領事或兼任總領事。

1993年5月28日加入聯合國(第183個成員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電信聯盟、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下屬世界旅遊組織等近70個國際組織的成員國。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國際體育總會、國際業餘田聯等10餘個國際機構總部設在摩納哥。蒙塔納經濟論壇、能源峯會等國際會議在摩舉行。持申根簽證可赴摩。摩主張在保護本國經濟利益的同時加強與歐盟的關係。2004年10月加入歐洲委員會。[1]

同中國關係

中國與摩納哥於1995年1月16日建立領事關係。2006年2月6日,中摩關係升格爲大使級。中國駐法國大使兼任駐摩納哥大使。現任中國駐法國大使兼駐摩納哥大使翟雋。[1]

建交以來,中摩關係平穩發展。重要互訪有:阿爾貝王儲訪華,和國家副分別予以會見(1999年6月);唐家璇外長訪法期間應邀出席摩國務大臣午宴(2001年4月);阿爾貝王儲赴滬主持摩駐滬名譽領館開館儀式(2002年6月);副總理、吳儀國務委員率上海申辦世博會代表團出席在摩舉行的國際展覽局大會(2002年12月);阿爾貝王儲率經貿代表團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2004年11月);李肇星外長對摩納哥進行正式訪問(2006年2月);2007年4月,摩元首阿爾貝二世親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2017年6月,摩納哥與支付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MOU),舉國商戶將接入支付寶。這是螞蟻金服第一次與主權國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爲第12個接入支付寶的歐洲國家。

誰知道瑪雅人和亞特蘭蒂斯人事一回事嗎?

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Atlantis, Ατλαντις),又譯阿特蘭蒂斯,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衆國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過類似的敘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第一代人類是一代巨人,他們毀滅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毀滅於巨大的火災。第三代人類就是猿人,他們毀滅於自相殘殺。後來又出現了人類,即處於“太陽與水”階段的人類,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在梵蒂岡圖書館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對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類文明也有所談及。

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這片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沉沒在大西洋中。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蹟,似乎在印證着這個假說。在民間的說法中,人們把這片陸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個國度叫做“大西國”。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祕消失的命名了,那就是沿用 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神祕的伊卡黑石

半個多世紀以來,祕魯小城伊卡的居民們在城郊發現了一些被稱之爲“伊卡黑石”的東西。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頭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達100公斤。令人費解的是,在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種神祕的畫面:有的畫面是一些人或類人生物正在做心臟手術;有的畫面是表現他們用望遠鏡遙望星空的情景;還有的畫面是他們騎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游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畫面是,一些人或類人生物正乘坐着一些古怪的飛行器遨遊太空。祕魯共和國學者哈·卡勃雷爾收藏了大量雕有這種神祕畫面的“伊卡黑石”,對其進行了分類,拍了照,並對其進行仔細研究後寫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書。他收藏了大約2.5萬枚這樣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祕畫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畫面雖然顯得粗糙,但畫意明白易懂。有些畫面很像是地球的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圖,在這些刻出的地圖上,不僅有今天已知的各,還有像雷米利亞、亞特蘭蒂斯等這樣一些早已蕩然無存的,而且這些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在傳說中它們在幾百萬年前所處的地理位置上。這些“伊卡黑石”上的畫面除地圖外,還發現有騎着史前大象和多趾馬的人的形象,這種多趾馬則是現代馬最遠的祖先;還發現有這樣的畫面:騎者坐在一些巨大動物的脊背上,這些動物長着類似長頸鹿一樣的頭和脖子,它們的身體很像駱駝,這些巨大的古代動物早已在幾百萬年前就滅絕了。此外,還有一些人正在獵殺恐龍的場面。

考古學家認爲,這些表現純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畫是按一定的嚴格順序排列的。它們以一個獨特的、大自然科學“圖書館”的風貌展現在現代人的面前,它們成爲了地球上某一個偉大而古老的超級文明昔日輝煌的歷史見證。

亞特蘭蒂斯傳說

傳說中,創建亞特蘭蒂斯王國的是海神波賽冬(Poseidon)。在一個小島上,有位父母雙亡的少女,波賽冬娶了這位少女並生了五對雙胞胎,於是波賽冬將整座島劃分爲十個區,分別讓給十個兒子來統治,並以長子爲最高統治者。因爲這個長子叫做“亞特拉斯”(Atlas),因此稱該國爲“亞特蘭蒂斯”王國。

的衛城中,有獻給波賽冬和其妻的廟宇及祭祀波賽冬的神殿,這個神殿內部以金、銀、黃銅和象牙裝飾着。亞特蘭蒂斯的海岸設有造船廠,船塢內擠滿着三段槳的軍艦,碼頭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亞特蘭蒂斯王國十分富強,除了島嶼本身物產豐富外,來自埃及、敘利亞等地中海國家的貢品也不斷。

十位國王分別在自己的領土握有絕對的權力,各自採行不同的國家組織,彼此間爲了保持溝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賽冬神殿齊聚一堂,討論彼此的關係及其統治權力,當協議成立後就割斷飼于波賽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賽冬神殿的柱子上寫下決議條文,以增添決議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性。

十位國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國家也都很富強。不幸的是,這些國家不久以後便開始出現腐化現象。衆神之首宙斯爲懲罰人們的墮落,引發地震和洪水,亞特蘭蒂斯王國便在一天一夜中沒入海底。

亞特蘭蒂斯文明

在亞特蘭蒂斯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學成就就是能源系統。

凱西在這方面留下了十分詳盡的催眠透視記錄。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它是六面體(橫斷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圓柱體狀的玻璃樣物質,它能吸收陽光,將其轉變爲能源。它被設置在波塞迪亞(亞特蘭提斯的首都)太陽宮的能源所內,創造出20世紀人類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將它集中、增強,以不可直視的強光向世界傳播。

亞特蘭蒂斯人不只有將那光線發展成動力能源的文明,同時他們也能使人體再生及返老還童,這一切致使亞特蘭蒂斯人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地生活於那個天堂裏。

而這超文明卻在公元前16000年時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歐石爲中心的能源系統發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搖動,巨大的就陸沉了,只剩下遷移到別處的人們,而亞特蘭蒂斯人則消失了。可是,亞特蘭蒂斯並非真的就此消失,因爲這個承擔着不可思議的命運。凱西的催眠透視如此預言:“亞特蘭蒂斯被水淹沒的地域,是在佛羅里達外海比米尼島附近,人們將會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積的泥沙下發現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羅里達比米尼島的附近,將重新浮出亞特蘭提斯,它的一部分會在1968年至1969年之間被發現”——凱西在1940年時做下的此預言,當時沒有一個人相信。

不過,就在1968年,確實在比米尼島附近海底發現了兩座石造建築。這就是今天被稱爲“比米尼大牆”的海下遺蹟。1969年7月,人們又在北比米尼發現了古代希臘樣式的裝飾用大理石圓柱。自此以後,海底部分開始隆起,凱西的預言似乎開始實現了。

海神的傳說

沒有任何事情能像亞特蘭蒂斯之謎那樣長久地挑起人們的幻想。

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首次將此向外介紹以來,人類就被那謎樣的所迷住了。

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描繪了亞特蘭蒂斯的全貌。柏拉圖將希臘共和國共和國賢人之一梭從埃及祭司那裏所聽到之事寫成了故事介紹給世人。

在這個故事中,柏拉圖說,亞特蘭提斯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神話中海神波塞頓的廣大島嶼。這座島嶼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頓的5對雙生子共同統治。而長子亞特蘭斯,當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爲王中之王了。而這座島嶼也以第一代國王亞特蘭斯之名,被稱爲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島位於“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積則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至於其強大的權力則並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而是遠達歐洲、非洲及美洲。

亞特蘭蒂斯在其特有的下保持着繁榮與富裕,且居住於此的人民也很溫和、賢明,不會沉溺於鉅富,凡事以德爲尊。可是,隨着時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漸淡薄,終於有一天,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略他國了。

勇敢地抵抗亞特蘭提斯進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戰後,擊退亞特蘭提斯軍,保衛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慘命運卻立即發生了。

因爲當時爆發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下,而亞特蘭蒂斯島也沉沒於海中,從地上消失了。這是發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圖做此記述以後,理想之都亞特蘭蒂斯就成了衆人所向往之地。尤其是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圖所記述之事的可信度。因爲在“真正的海”的對面,果真是有“真正的”。許多進入美洲探險的探險家認爲,在那裏所看到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預言與埃德加·凱西的預言有些細節非常一致,但也有相異之處。特別是有關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有很明顯的不同。柏拉圖認爲,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在“一日及悲慘的一夜”發生的;而凱西卻認爲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經過前後三次(從時間上來說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間)大激變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時發生了最初的異變。雖失去了的一部分,但還持續着亞特蘭蒂斯的繁榮文明。接着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發生的第二次異變。這時被分成數座巨島,人民紛紛遠走他鄉。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後的異變發生了。以超文明爲譽的亞特蘭蒂斯,終於經不起如此大的激變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變後的移民及逃過最後異變大難的亞特蘭蒂斯人,卻廣佈在世界各地。亞特蘭蒂斯超文明的遺產渡過了遠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的興盛。

大西國的地理位置之爭

前面說過,大西國,也就是亞特蘭蒂斯,是一塊島嶼。最先提到亞特蘭蒂斯的柏拉圖對它的敘述可以歸納爲這樣幾句話:

在昔日被人稱爲“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間,橫展着一塊陸地,叫做亞特蘭蒂斯。它由一個大島和一系列小島組成。亞特蘭蒂斯人把首都設在陸地的東南海岸波塞多尼亞,那裏有爲該國締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宮、壯麗的建築物。

從柏拉圖以後,有關大西國的書數以千計,其中大部分純屬空論。不過,有一些書籍是有科學根據的。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真正的科學發現使大西國這塊消失了的陸地逐漸擺脫了神話的色彩,成了歷史中更引人入勝的事實。

立志探索大西國奧祕的嚴肅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同大西國的地理位置有關。1675年,瑞典人魯佈德克認爲這個被水淹沒的陸地就在他的國家裏。另有一些人說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國人博克認爲南非一帶是大西國的地方,而法國人德利爾·德薩爾則提出高加索就是從前的大西國。後來,177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時期成爲巴黎的巴伊曾斷言,大西國在現在的斯匹次卑爾根羣島。

1855年,雅克布·克魯格自認爲解決了這個問題,說大西國就是北美洲。然而這種觀點遭到貝利烏的反對,後者在1874年發表的著作《大西國人》中說,大西國這塊陸地的位置應該在目前的北非這個地方。他的這個觀點受到了大家的重視,於1893年被德國人克內泰爾多次援引,並得到了他的發展。後來,這一觀點還啓發了皮埃爾·伯努瓦,給了他寫出《大西國》這部著名小說的靈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說得更爲確切,說大西國就在突尼斯的鹽湖地帶。他的說法博得了阿爾貝特·赫爾曼的支持,此人於1927年說,博查特的假設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託利和拉特埃宣佈說,大西國不在別的什麼地方,就是希臘共和國!還有一些理論認爲大西國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爾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還說在南太平洋……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于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蹟。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麼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麼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爲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着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爲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着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着。毫無疑問,這裏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於海中。1967年,希臘共和國共和國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託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蹟。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部位炸燬,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蹟,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着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至今,地理爭議點最多的爲如下幾處。

塞浦路斯說

一名自稱神話學及古代研究專家的美國探險家羅伯特·薩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書《發現亞特蘭蒂斯》中則認爲有其事,並以柏拉圖的描述作爲其研究的主要依據。

他說柏拉圖提供了亞特蘭蒂斯的“具體線索”,當中45個線索顯示它位於塞浦路斯南部海域,並稱海洋影像圖顯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與柏拉圖描述相符合。薩氏更說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圖曾提及過的地點,包括一個長方形平原,中間就是亞特蘭蒂斯城。

他的理論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時曾發生“洪水大災難”,令到地中海於現時直布羅陀海峽的地方連接大西洋。這個說法同柏拉圖說有個大洪水“吞沒”阿特蘭蒂斯島,以及聖經大洪水的說法相符合。其中,人們猜測亞特蘭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築源於亞特蘭蒂斯,是亞特蘭蒂斯毀滅後,亞特蘭蒂斯人將此文明傳播於世界的。

克里特說

另一個說法,認爲亞特蘭蒂斯在克里特島。

因爲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蹟,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席拉島(又名聖多里尼/桑多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爲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爲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錫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爲,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隆)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雷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爲代表。

此說是認爲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爲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直布羅陀說

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地理學教授科林那·吉亞德(Collina-Girard)認爲柏拉圖在書中描述的“亞特蘭蒂斯”位於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帶。

科林那研究了人類於19000年以前從歐洲向北非移民的歷史,認爲在亞特蘭蒂斯存在的時期,直布羅陀海峽有高於海平面的陸地存在,而亞特蘭蒂斯就在今日的安達魯西亞(Andalusia)與摩洛哥之間。

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爲,愛爾蘭島即爲亞特蘭提斯。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爲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爲毀滅性的災難。

科學的證據

第一次提出亞速爾羣島和加那利羣島是大西國遺蹟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爾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這位聖職人員的看法是正確的,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都一一證實了他的設想。

1898年夏,有一條船在佈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搶修工作。出事地點是北緯47°,巴黎以西西經29°40′,在亞速爾羣島之前900 公里處,那裏的水深達3100米。在打撈的時候,人們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面除谷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了一塊岩石,這塊“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國地質學家的極大興趣。這位學者就是皮埃爾·泰爾米埃。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沒有能變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氣中它卻堅硬起來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從3100 米深水中採來的這塊石頭曾受到過大氣的壓力,因爲在這個地方,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一度露出水面 ;顯然,不久以前發生的地殼激變(這裏的“不久以前”,應該從地質學角度來理解)使這裏下陷了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有過一塊陸地,這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不見了。

比米尼大牆

羅伯特·布拉什是個飛機駕駛員,同時,他又是一個酷愛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飛越過百慕大地區巴哈馬羣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在飛行途中,他發現在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它的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過不多久,他把這些照片送到了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裏。後者原籍爲,是專門研究海底攝影的大學者,他發明了許多攝影器材,其中有電子閃光燈。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極大興趣,但沒有使他感到過分的吃驚,因爲他自己從飛機上也看到同一海域裏有一個約400米長的長方形的東西,另外,他還見到有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和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着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邁阿密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曼森·瓦倫丁。曼森·瓦倫丁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同時他又是研究哥倫布發現新以前的美洲文化的專家 。他看到照片後,毫不猶豫地當即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探險隊乘一架水上飛機在安德羅斯島海域上空來回盤旋搜尋。

在巴哈馬羣島的大礁帶,水並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隱藏的東西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的隊員們果然找到了羅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個物體:一道30釐米厚的“牆”,周圍積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爲了仔細觀察這道“牆”,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了一支專門的小組使用。對比米尼島寫過一部材料十分豐富的著作的皮埃爾·卡納克把這個航行器稱做爲“M114E”,這是一架名副其實的潛水飛機,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有了這樣的裝備,探索工作才能夠真正順利地進行了。探測工作持續了好幾個月,不少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工作,其中有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馬約爾。

探測隊在1968年9月2日出發。隊員們發現水底有一片寬闊的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 成的石板地面,這個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釐米到150釐米之間不等,估計每塊石頭有25噸重。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岩石 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後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物起了個名字:“比米尼大牆”。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發表於《另一個世界》雜誌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談到1968年9月發現的大牆時寫道:“這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面的石塊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築牢固平穩。”

“石塊的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那是工具鑿琢留下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麼多年來,這些牆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又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們再也沒有懷疑的餘地了,他們發現的肯定是人的建築物。”

後來,人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是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岩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纔有多少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蹟。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羣靜臥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牆、門洞……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祕魯共和國的史前遺蹟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 石城牆十分相像。

今天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於何年,但是根據一些長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的 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些海底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 ,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佐治亞、南卡羅萊納羣島沿岸執行任務時,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奔馳在平坦的馬路上一樣前進。1974年,蘇聯的一艘“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這些照片足以證明,這裏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同時,美、法科學家在百慕大三角區的西部海域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它的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曾經有過一個古代以及文明社會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這就產生了 一個疑問:12000年前,難道人類文明就如此發達了嗎?

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學者和探索者們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即亞特蘭蒂斯。

的確,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很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亞特蘭蒂斯的文明該是多麼發達。現在,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都告訴我們: 從亞速爾羣島到百慕大島,人們在大西洋的這部分海底發現有大片大片的陸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這些陸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揭祕俄羅斯世界盃十大“祕密武器”

世界盃歷來藏龍臥虎,羣雄比拼的不僅是世人皆知的明牌和王牌,在關鍵時刻更要比拼手中緊握的暗牌!

從法國世界盃上追風般晃過查莫特和阿亞拉的歐文,到巴西世界盃上打出驚天動地的凌空一擊的J羅,總有“祕密武器”在世界盃上一球成名,本屆世界盃也同樣如此。

一、東道主之“雙刃雙胞胎”——米蘭丘克兄弟

在6月14日俄羅斯與沙特阿拉伯隊的揭幕戰中,東道主陣中的一對年輕雙胞胎攻擊手阿列克謝·米蘭丘克和安東·米蘭丘克可能會有聯袂進攻的表演,這對22歲的雙胞胎效力於莫斯科火車頭俱樂部,是俄羅斯陣中罕見的攻擊利器,也是除了前鋒斯莫洛夫和22歲的天才中場戈洛文之外,東道主陣中最值得關注的進攻選手。

踢前鋒的哥哥阿列克謝擁有相當出色的突破和射門功力,17歲就爲火車頭隊征戰俄超聯賽的他是俄羅斯近些年來難得的足球天才,19歲時便首次身披俄羅斯隊球衣在對白俄羅斯隊的友誼賽中上陣並打入一球。

踢進攻中場的弟弟安東相對於哥哥似乎要稍遜色,其在國家隊的地位也暫時不如哥哥,但安東不容小覷,他的假動作非常有特點,控球和傳球能力絲毫不輸給哥哥,只是比起阿列克謝經常踢前鋒,安東場上位置稍稍靠後,在射門機會上要少於哥哥,因此在普通球迷看來沒有那麼搶眼。更有意思的是阿列克謝擅長左腳,而安東擅長右腳,對分不清這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國腳的球迷來說,只需看他們盤帶更多用哪隻腳就可以了。

阿列克謝比較有可能競爭俄羅斯隊的首發位置,而安東則更多可能是踢替補,一旦這對攻擊型的雙胞胎組合同時出陣,他們或將成爲俄羅斯隊一柄銳利的“雙刃劍”,他倆左、右腳的突破和射門將令對手難以防範。

二、烏拉圭新10號之“穿襠小王子”——阿拉斯卡埃塔

能在21歲就穿上烏拉圭國家隊10號球衣,阿拉斯卡埃塔絕非凡人。2015年美洲盃時,烏拉圭老帥塔瓦雷斯令人驚訝地將迭戈·弗蘭的10號球衣交給了當時年僅21歲的新星阿拉斯卡埃塔。然而,今年24歲的阿拉斯卡埃塔有着配得上這樣榮耀的天賦和實力,這位目前巴西克魯塞羅隊的中場發動機有望在本屆世界盃上成爲烏拉圭隊的最大底牌,延續自弗朗西斯科利以來的烏拉圭隊10號傳統,成爲蘇亞雷斯、卡瓦尼等一衆明面王牌背後的殺器。

弗朗西斯科利是烏拉圭曾經的足球王子,而阿拉斯卡埃塔則是烏拉圭足球的“穿襠小王子”,擁有華麗技術的他尤其擅長穿襠過人,在克魯塞羅隊他被球迷授予“穿襠阿拉斯卡”的綽號,可見這一技能已成爲他的招牌,本屆世界盃上,如果塔瓦雷斯可以在關鍵時刻使用阿拉斯卡埃塔,他一定會向世界展現他的招牌絕技,當然,他的精湛傳球和射術也會令世人驚歎。

三、葡萄牙“新魯伊科斯塔”——布·費爾南德斯

爲什麼戈麥斯、桑切斯都未能入選本屆世界盃的葡萄牙隊陣容?只要看看費爾南德斯和馬丁斯兩名23歲新星的實力,你就大致會明白。這兩人中馬丁斯的風格比較像剛出道時的C羅,其招牌是邊路的連續假動作高速突破。而更值得一提的則是非常具有大將風範的布·費爾南德斯,這名效力於葡萄牙體育、此前曾在烏迪內斯和桑普多利亞踢球的球員有望成爲葡萄牙隊的新魯伊科斯塔。

費爾南德斯擅長中場組織,其球風瀟灑、視野極佳,突破和傳球精湛,尤其是右腳外腳背抽射已爐火純青,在本屆世界盃上有望在葡萄牙隊需要增強中場攻擊和組織時成爲超級替補,或能起到奇效。

四、摩洛哥中場奇才——貝爾漢達

28歲的貝爾漢達不算年輕,且在基輔迪納摩、沙爾克04和尼斯等中上等強隊都效過力,然而這位中場奇才直到2018年才迎來展示其真正才華的舞臺:俄羅斯世界盃,此前他的名氣一直不大。不過貝爾漢達作爲一名前腰位置上的奇才,其實際能力要遠強於他的名氣。目前在土耳其加拉塔薩雷隊踢中場核心位置的他,有望在本屆世界盃上大放異彩。

貝爾漢達過人動作十分有創意,其假傳真扣、假傳真拉的動作出神入化,各種優雅的過人動作令人賞心悅目,繼承了自1998世界盃上哈吉、巴希爾以來的摩洛哥技術流的特質,本屆世界盃上在挑戰看似不可戰勝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時,貝爾漢達若能放開其想象力,或會有震驚之舉。

五、法團之拉球大師——費基爾

一談到奪冠熱門之一的法國隊,世人多半會對格列茲曼、姆巴佩和登貝萊等新星報以很大希望,但真正令記者驚訝的卻是馬夏爾和科芒等人的落選,這可能意味着法國隊板凳席上的年輕人中已有更爲優秀之輩取代了他們的地位,而看了費基爾和勒馬爾近兩個賽季的表現後,記者對德尚的選擇多了不少理解:有費基爾這樣的優秀攻擊手,馬夏爾反倒顯現不出優勢了。

今年24歲的里昂前腰/前鋒費基爾是法國隊陣中的祕密武器,其犀利的拉球突破足以列入天才之列,如果說除蘇克外再找一個左腳可拉小提琴的球員,費基爾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齊達內都對其技術讚歎不已,可見費基爾之技術水準已入一流之列。本屆世界盃上一旦法國隊的攻擊不順,費基爾或勒馬爾便可能獲得出場機會,而技術更爲華麗的費基爾一旦獲得表演時間,或會上演一球成名的好戲。(未完待續)

六、祕魯“變向怪傑”——奎瓦

要說本屆世界盃上最讓人期待的一對一突破高手都有誰,祕魯隊的左翼鋒奎瓦絕對是最有神祕感的一位。這位26歲的聖保羅隊突破好手,在盤帶風格上非常像缺席本屆世界盃的智利射手桑切斯,尤其是其在高速帶球中突然變向和改變節奏的詭異能力令人驚歎,作爲祕魯隊絕對主力的他,雖然知名度不高,卻可能成爲本屆世界盃上人氣很高的球員,因爲他的變向突破能力觀賞性十足,堪稱“變向怪傑”。

七、阿根廷“小魔術師”——洛塞爾索

世人都知道目前這支阿根廷隊缺中場發動機,但洛塞爾索的出現卻有可能改變這一點,這位年僅22歲的中場“魔術師”,有望在蘭奇尼臨陣傷退後,和梅西、馬斯切拉諾、比格利亞一起撐起阿根廷隊的中場進攻。而如果說目前這支阿根廷陣中有誰可與梅西比技術的話,洛塞爾索將是唯一的人選,這位效力於巴黎聖日耳曼隊的天才中場踢球的優雅度甚至要略勝梅西一籌。

緩慢的挑射、藝術的馬賽迴旋、伊涅斯塔式的微幅假動作洛塞爾索集一些大師級球員的技術優點於一身,如果他願意,甚至可以讓阿根廷重溫古典大師時代的足球。目前在桑保利手下得到重用的他,或將在本屆世界盃上迅速揚名。

八、塞爾維亞“全能核心”——米林科維奇

塞爾維亞歷來不乏技術型天才,但像米林科維奇在擁有1米92身高的同時、還能這麼全能和瀟灑的卻十分罕見,更何況他有一個挑球過人的絕技。今年23歲的米林科維奇被視作是亞亞·圖雷類型的全能中場,不僅有防守型後腰那般的身材和對抗能力,又有大師級的組織進攻才能和破門得分的能力,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全能的中場核心。目前在拉齊奧效力的米林科維奇有望在本屆世界盃上爆發,其熱衷於挑球過人的絕技也很有希望引來一衆新的崇拜者。

九、墨西哥“內切王”——洛薩諾

在本屆世界盃32強喜歡在前場邊路一路內切走向中路射門的球員中,墨西哥的洛薩諾堪稱集大成者。這位埃因霍溫隊的左翼是右腳選手,看家本領便是從左翼邊線開始向中路一路內切然後射門,速度奇快、突破犀利的洛薩諾將是墨西哥隊打開勝利之門的利器。

十、在梅西和J羅之間的哥倫比亞發動機——金特羅

哥倫比亞隊擁有一個融合J羅和梅西風格爲一體的球員:河牀中場金特羅。

這位身高1米68的小個子球員一直被視作“哥倫比亞梅西”,但其實除了在多名對手圍追堵截下依然有在狹小空間裏高速盤帶的能力之外,他還有着J羅一般的超強中場組織能力。金特羅在本屆世界盃上若受到佩克爾曼的重用,或將成關鍵人物,金特羅有一腳不遜J羅的左腳任意球絕活,而其突破和控制能力將和J羅相得益彰。

如果佩克爾曼在中路重用金特羅組織,而將J羅移向偏右側區域的位置,則哥倫比亞的中場將因爲兩大“發動機”的共存而變得更加強大。金特羅如果不能首發,無疑將是哥倫比亞隊在需要加強中前場攻擊力時的重要選擇。

傅雷的健康情況很差最苦惱的是什麼?

在《第三個家》一書中,傅聰告訴他的父母這個朋友有什麼不可理解的苦惱,幸運和痛苦往往是如影隨形的雙胞胎。20歲的傅聰是一個令人羨慕甚至嫉妒的幸運男人。他連音樂學院的門口都沒去過,卻在個體戶導師和汗流浹背的琴凳的幫助下,辛辛苦苦拼出來。況且1954年留學就像是稀有元素,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有這樣的希望。他實際上是被文化部選中,送到波蘭深造的。那時候,他正處於初戀。離別帶給他無盡的思念。他在回顧往事時,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初戀的感情:“只有初戀纔是真愛!”青梅竹馬,那種純粹的愛情,永遠會給他留下“美好的回憶”。傅雷知道兒子在波蘭苦練鋼琴後陷入感情痛苦。的確,瞭解你的兒子就像瞭解你的父親。而傅雷,則用自己深刻的戀愛教訓引導着兒子。傅雷告誡兒子:“熱情是美好的火花,美好是美好的,但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有如火如荼的戀人能幸福到白頭偕老。”很快,命運的旋律急轉直下,父子倆都遭遇厄運,沒有時間討論愛情的概念。傅雷,遭受歷史誤解,被錯誤地劃爲“右派”;傅聰因爲他女朋友的一封信,從波蘭逃到了英國,並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有一場國家災難。傅聰不得不住在英國倫敦,靠彈鋼琴謀生。“雲山相隔千里,消息千里。”失去了祖國,失去了家信,失去了愛人,傅聰陷入了深深的孤獨。幸運的是,在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外長的關心下,傅雷繼續與傅聰交流。傅聰從家信中得到安慰,也稍稍緩解了他對相思之苦的渴望。以世界爲舞臺,傅聰“跑碼頭”,在一個又一個國家演出。他遇到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經常同臺演出。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使傅聰傾倒。他的率真、幽默和深厚的音樂修養讓他們念念不忘。同時,傅聰與這位著名小提琴家的家庭也有着不尋常的關係。他愛上了梅紐因前妻諾拉的女兒米拉。當他來到倫敦一年零八個月時,傅聰在一封家信中向父母透露了這個好消息,這立即使傅雷和他的妻子感到難以形容的喜悅和激動。充滿父愛和對兒子關愛的翻譯家傅雷放下筆耕,給傅聰寫了一封長信,告訴他如何選擇一生的伴侶:“好好想想,再決定,不要僅憑一時衝動”;“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本質上的善良,溫柔的天性,開放的心態。有了這三個,其他的就可以逐步培養了”;“對方把你當成她的整個世界,這很危險,但也很珍貴。”三個多月後,26歲的傅聰和21歲的米拉結婚了。這對年輕夫婦最初的共同生活是甜蜜的。Mila是一個天真的女孩,對世界沒有什麼經驗,但她的脾氣有點急躁。傅聰刻苦的訓練和繁忙的演出經常讓她感到孤獨。結婚三年多後,Mila很幸福。在寶寶出生前,傅雷已經給寶寶起好了名字——男孩叫凌霄,女孩叫凌雲。凌霄是一種豔麗的花朵,傅雷非常喜歡。傅雷太太正忙着給她未來的孫子們織毛衣。一箇中西混血兒誕生了。小傢伙給小家庭帶來歡樂。傅雷夫婦期待着有一天能和從未謀面的兒媳、孫子團聚。他們經常夢見米拉和凌霄突然出現在他們位於上海江蘇路的家中。撕碎了所有的夢想。1966年9月3日凌晨,戴着沉重精神枷鎖的傅雷夫婦自殺離開了這個世界,團圓的夢想破滅了。兩個多月後,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裏得知了這個壞消息,他的眼睛在打轉,眼淚在打滾。十年後,傅聰和米拉的家庭破裂了。用傅聰的話說,原因是“東西方差異太大”。傅聰在極度抑鬱中草率結婚。他選擇了一個東方女人——韓國駐摩洛哥大使的女兒。傅聰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用他自己的話說:“結婚三個月我們就不能在一起生活了……三個月,短暫的婚姻。”草率的結合導致迅速的離婚。他,再一次成爲了一個孤獨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最後,一箇中國女人的鋼琴聲引起了他的共鳴。她,卓一龍,出生於“琴島”——廈門鼓浪嶼的女鋼琴家。她是一個從小彈鋼琴長大的女人。她的父親是當地的富商,曾經是亞洲石油公司的經理代理人。母親叫周默詩。後來她隨父母去了香港,繼續練琴。她最終獲得了獎學金,去了皇家音樂學院和巴黎音樂學院深造。秦是媒人,是鋼琴家,是炎黃子孫。傅聰和卓一龍相愛了。他們開始同居。1974年,她和傅聰有了第二個兒子。傅聰不能要求父親再給兒子起名,所以他用父親“備用”的另一個名字凌雲作爲第二個兒子的名字。傅聰一家四口住在倫敦。1979年,祖國擺脫“”噩夢後,傅聰回到上海,參加了上海文聯和上海作家協會爲傅雷夫婦舉行的追悼會。1982年,傅聰帶着妻子卓一龍和次子凌雲從英國來到北京。時光飛逝。現在,傅聰年60多歲,和卓一龍一起住在倫敦的一棟三層樓房裏。他喜歡在彈完鋼琴後看網球。他對兩個兒子的成長感到高興。可惜,從小彈琴長大的兩個兒子都沒有繼承他。

標籤:雙胞胎 摩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