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吳承恩怎麼寫的西遊記,吳承恩是怎麼寫出《西遊記》的

1.吳承恩是怎麼寫出《西遊記》的

吳承恩的家鄉,自古淮水爲患,很早就產生了與治水有關的神話傳說。無支祁就是大禹治水時收服的一個水神,他原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猴精,後來被鎮鎖在淮陰龜山腳下。而吳承恩根據無支祁的形象而演化塑造了孫悟空的形象。

吳承恩怎麼寫的西遊記 吳承恩是怎麼寫出《西遊記》的

那麼孫悟空又是從哪裏來的呢?猴子應該住在山上,可吳承恩的老家淮安看不到山,孫悟空的“老家”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吳承恩心中不明。吳承恩聽說淮安東北100千米遠的地方有座大山,叫“雲臺山”,常有人到那兒去燒香敬佛。於是,吳承恩就決定去實地看看。

吳承恩離開家鄉,聽說雲臺山在海里,與大地並不連接。他請一位老漁民幫忙,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方纔上了雲臺山,住在一座大廟裏。雲臺山,前有前雲臺,中有中雲臺,後有後雲臺,大大小小136個山頭,連綿100多千米。但他不願就此罷休,還是繼續四處尋遊。

一天傍晚,吳承恩轉到一個彎弓似的山腳下,發現這裏花草繁多,蒼松翠柏,交相掩映,有一棵松樹倚崖屹立,如同一把蓋天大傘,非常壯觀。吳承恩找到一個樵夫詢問,得知這兒叫“薔薇峯”。

吳承恩請樵夫做嚮導,打着燈籠,穿過桃樹林,進入神祕的山洞中,他被眼前各種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的大小山洞吸引住了。圓的、方的、窄的,洞與洞還互相通連。樵夫把吳承恩領到一個像間房子那麼大的山洞裏,只見裏面有很多又光又圓的大石頭。樵夫說,很久以前,一隻老猴子,帶着一羣小猴子到這兒找果子吃。老猴子看見一條瀑布從山頂直瀉下來,就叫小猴子進去看看。小猴子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敢進去。老猴子就自己衝過去,睜眼一看,原來是個大山洞,上面是山,

下面是水,洞口掛着一條透明的水簾,確實是個隱蔽安身的好地方。後來,老猴子就讓所有的小猴子都搬到這住,自己也就當起了猴王。

樵夫繪聲繪色的敘說,引起了吳承恩的興趣。他邊看邊想,邊想邊記。後來寫作時,吳承恩就把薔薇峯當做孫悟空的“老家”,那長滿花果的大山,吳承恩就叫它“花果山”,掛着水簾的山洞,吳承恩就叫它“水簾洞”。

吳承恩又結合《西遊記平話》中的故事,最終寫成了一本長篇神魔鉅著,吳承恩將它取名爲《西遊記》。

2.吳承恩爲何寫西遊記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爲生,大約活了82歲。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吳承恩像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爲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爲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爲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爲文才出衆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爲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着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着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8年。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於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着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爲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爲“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癡?”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爲猿鶴爲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爲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認爲“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醜惡,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凶”那樣的壞人當道。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只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嘆息。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餬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裏領回六鬥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品嚐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和許多詩文。前者現已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後者則嚴重散失,只有一小部分由他的晚輩編爲《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詩38首。現代學者據此整理出版了《吳承恩詩文集》。

來及百度百科

3.吳承恩到底是怎麼寫的西遊記啊

可能取經路上的一些小妖精有些實在是很神通廣大的寶物,或者是他們抓住了唐僧當作人質,孫悟空不好下手。畢竟他大鬧天宮時是他自己啊,他只是一隻有些神力的猴子,無拘無束的,他有叛逆心理,而且不受拘縛,所以他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打敗10萬天兵天將不成問題。

還有他是一隻神猴啊!雖然暫時不是神仙,但是也具有神力啊,有法力。看過《寶蓮燈》吧!那裏的沉香在聖佛洞跪了一年多,也沒吃東西,沒喝水。就是用法力抗餓,抗渴的。神話大多都是這樣啊,所以孫悟空不用進食就不奇怪了

4.吳承恩是怎麼樣寫成《西遊記》的

寫作背景

唐太宗時玄奘到印度研究佛法,歷時十七年,取回佛經六百多部,達到「信,達,雅」之境.

「西行」爲表層象徵

更重要「修身」過程,「修心」目標.

一念爲仁,便成菩薩;一念爲惡,就成妖魔.

災害實爲虛幻,將心中惡念形象話化.

作者

自幼聰穎敏慧,少年時代即以文名冠鄉里.「性敏而多慧,博極羣書,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

喜讀野史,愛聽神怪傳說,對日後撰寫西遊記有相當幫助.

中秀才後因不喜科舉八股文,故屢試不第.後因母老家貧,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後放浪詩酒而過餘生.

明朝是一個文字獄很殘酷的時代,明成祖朱棣的瓜蔓抄、誅十族,極爲有名,而且明朝特務政治盛行,錦衣衛、東廠、西廠遍佈全國,吳承恩要是寫現實生活,早就死了。吳承恩在寫西遊記時,很多妖怪都是上界仙佛的坐騎、寵物、童子,最後被孫悟空打倒後又都回到了天上,事情不了了之。這些其實都表明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廠衛特務橫行,禍害社會,最後事發不了了之

5.吳承恩簡介(最好有寫西遊記的背景)

吳承恩

吳承恩生平簡介

吳承恩,生於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於1582年(明萬曆10年),活了81歲。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我國明代著名小說家,他所創作的《西遊記》爲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吳承恩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爲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爲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少年時,就已名冠鄉里,他除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讓他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着重大的影響。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 ,忠於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着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

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爲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爲“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癡?”

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裏領回六鬥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

品嚐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離開了人世。

他雖然終身未能騰達,但他和他的《西遊記》,在中國學史上取得了光輝而崇高的地位,永將光照千秋。

《西遊記》的創作歷程

衆所周知,以唐僧西天取經爲主線的西遊記故事在宋代就流傳於民間,但很粗糙,又不連貫。吳承恩一心想在前人有關著述及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出一部完整的《西遊記》。此前,他聽說京城國子監和南都(南京)國子監(均相當於國立最高學府)都藏有全套刻印本《永樂大典》。其中收錄有元末明初的話本《西遊記》和元代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幾種不同版本。這些都是創作《西遊記》前亟需閱讀和參考的,可是一般人根本無法讀到。他尋思再三,借了盤纏,帶上好友沈伯生(已高中進士,後升任南都國子監祭酒)寫的幾封信,趕到南京,在顧樓街文友朱祠曹家住下。先後持沈的介紹信件找了幾位官場上的朋友,可是他們(包括國子監內一位官員)都表示:國子監規制嚴格,無法借出《永樂大典》中有關收錄《西遊記》版本的零本。無奈之下,只有花錢請國子監裏讀書的太學生們抄錄了。而且這還多虧得到國子監裏那位沈伯生友人的關照。吳承恩借宿的朱祠曹家距離國子監所在地的成賢街還有幾里路。吳承恩每天下午就趕到國子監大門外耐心等候,拿到抄錄好的書稿如獲至寶,惟恐失落了一頁。回住處就翻閱潛心研究。抄書稿的費用都是朱祠曹墊付的。因爲吳承恩乃是山陽一飽學寒士,根本拿不出那筆錢。這次歷時月餘的南京之行,對於吳承恩創作《西遊記》至關重要。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裏稱“南都之行”是“覓寶而得寶”。南京人文薈萃,書肆很多,也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做了多年充分準備和資料積累後,吳承恩於71歲那年才動筆創作。嘔心瀝血慘淡經營,歷時7年左右才完成了這部堪稱世界文學瑰寶的《西遊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