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歐體條怎麼寫,初學歐體字的幾種筆畫書寫方法

1.初學歐體字的幾種筆畫書寫方法

顏體楷書書法書寫規則是,法度嚴謹,楷則井然。結字方正,向背有序,撐足園滿。用筆使鋒,藏鋒入筆,中鋒行筆。筆力雄鍵,力禿紙背,入木三分。

歐體條怎麼寫 初學歐體字的幾種筆畫書寫方法

基本筆畫寫法很多,簡單說幾句。以多寶塔爲例:

點如墜石。獨立的點多爲方筆,其大小、粗細,斜正富於變化。如唐、京字的點。頂點多作半蟻型,如密、寶字的點。相背點左園右方,方園互見,如其、與字的點。三點水,第一點回鋒收筆,第二、三點縈帶,三點連成一線,或直或斜,狐度不大。

畫如廈雲。橫畫長橫狐度較大,倆端粗,中間細,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業、果字。豎畫首端方正,一般不長。如中、生字。懸針的末端稍偏向左方。如車,邪字。撇捺一般加長撇的長度,且撇高捺低,如天、夫字。

鉤類,左鉤較長但仍顯敦厚。如木、於字。豎鉤作直向上方和鋒挑出。如也,犯字。

戈如發婁,直鉤多向上方挑出,如成,武字。中鋒行筆。

還有很多,靠書寫者自己去琢磨。

2.哪位知道,歐楷法字怎麼寫

1、自己寫,臨帖。

關於歐體的臨寫方法 2010-01-09 18:56

----歐陽中石

按 語:歐陽先生在這裏講的臨寫“九成宮”的方法,很具體,形象,很多書法愛好者從中學到了“如何臨帖,才能寫象” 的方法,獲益非淺。大家可用這個臨帖辦法臨習“九成宮”,也用此法臨習其他法帖,一定會有明顯效果。另外,多讀帖,認真領會歐體字的藝術特色,切實掌握臨習的步驟與要求。這樣,效果一定會更好。

現在介紹“九成宮”。寫此作品時年齡約七十四,五歲有各方面的追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我自己臨寫中,有個認識過程,開始感覺規矩,工整,纖細;再看覺得有粗,有細,粗細相間。結體上,規整,靈活。我看到很多人在臨寫時有的用墨太濃,要 加水調勻,洇是自然的。筆法聽其自然,出來效果就行。

先看“九”字,此字起筆很重,第一筆有彎度,儘量往左靠。因筆畫少,故寫得重些。運筆勿太快,要看得清楚,把筆畫送到,不能蒙。 “觀”字,有的筆畫很隨便,有的很着力。第一筆隨便,第二筆往上斜,兩個口字寫平。“佳”字的撇彎度不大,起筆插在兩個口字中間,豎對着第一筆開頭,一點寫成撇,豎比較粗,第一橫稍長,第二橫短,第三橫稍長,第四橫和豎接上。小筆畫也要認真對待。“見”字的最後一筆要平着過去,勾要往外。寫完第一遍,回頭檢查,看有幾個失敗的地方,找出來,再寫第二遍,寫後再檢查,修改,加工,不對的地方描一下,描出來的雖然不算,但可以幫助記憶。拿開再寫第三遍,若記不住的地方,再看看。若第三次仍寫不好,暫時放下,過些時間再寫。

“泉”字,“白”字和“水”字連成一個字,把“白”字伸長,“水”字壓扁,“水”字右邊的撇,捺是加在白字設旁邊和豎上,而不是在水上。“白”字中間的一橫寫得很小。“白”字的撇沒有大按筆,豎讓出很大筆鋒,橫不長,轉折後直下。“水”字的豎同“白”連着,撇也一樣連住,捺寫得很重。若換個寫法,把“白”字中間的一橫寫大,就象閉上了眼睛,寫小了就象眼睛睜開,很有精神。

再講幾個字,大家看,好在哪?難在哪?如“鹿”字,最後一筆變成捺,同左撇對稱。兩個豎筆又不一樣,顯得精神,第一個豎粗,第二個豎細,而不能相反。“鹿”字上的三個洞,中間一個整的,兩邊半個,左撇同三個橫都不接上,使幾個洞排得很勻稱。

“養”字,六條橫及上面兩點和底下的提都構成圖案。上面兩點納進來,省地方。三橫不一樣長。左撇輕,右捺重,重心由左轉到右。底下的提不出鋒,“良”字的豎垂直,構成平行。

“茨”字也有特殊處理,“欠”字最難處,有個取中問題。兩點重,上撇短 折,橫短,豎長,撇輕,捺從頂上出。

“持”字,“土”字過分長,克服呆板,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流”字,撇,豎都很隨便,這不是潦草,是藝術處理,使之不板。 “鳳”字,把一橫拉出去,就活了。 “龜”字,用了些隸書。

“效”字,輕重交錯,顯靈活。歐體字規整,但又用盡了很多隨便的地方。

“變”字,上細下粗,形成輕重變化。

“顯”也充分利用平行,橫,豎,撇,點都平行,但又不一致。 “應”字,三個撇和豎,四個橫,平行,最後一豎又和三個豎平行。上半很收縮,底下寫個很開闊的心字,並把字正過來。

“茨”字也有特殊處理,“欠”字最難處,有個取中問題。兩點重,上撇短 折,橫短,豎長,撇輕,捺從頂上出。

“縣”字,左邊橫平行,右邊撇平行,下面兩個“小”字也平衡。

2、電腦寫,可以用word文件打上這些字,然後選定,再在上面功能欄裏選擇“字體”即可。

如果沒有現成的字體,可到字體網站下載中意的字體,然後實現轉換。

我想直接給你,但這裏提交後顯示依舊是簡體字。

祝好!

3.怎麼樣寫好歐體字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則,許多書法愛好者將歐字作爲入門的範本,但練了幾年,收效甚微,雖有形,卻無神,觀其字,味同嚼蠟。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現象呢?

歐字法度森嚴,字存隸意,字形偏長,這些顯著的特點與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談,以下說說幾個容易忽視的方面。

(一) 用筆

歐字用筆以方爲主,但臨習時不可一味的將各個筆畫的起收筆都作刀切處理,過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圓結合。圓處用“揉筆”處理,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揉筆”--如同在疼痛處作圈形按摩。以橫爲例,收筆時輕頓之後,毛筆輕輕提起,但不離開紙,朝着回鋒的方向作圈形運動,爾後回鋒收筆。動作雖小,卻能表現出方中帶圓的形態。其它如豎畫的收筆處、橫折的折處、取法於隸的豎彎鉤的收筆處等,都帶有圓意,都可用“揉筆”。

注意細微的粗細變化。初臨歐字,便可觀察出筆畫的輕重變化,諸如橫、豎的兩頭重,中間輕等,但細察之則變化多端。比如垂露豎:一種是兩頭重,中間輕,在字中多有頂樑柱的作用,如“中”字等;還有一種是起筆輕,行筆較細,收筆重,常用於字中有多個長豎,如“澗”,“國”字的左豎等,力求多變。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仔細觀察,細處着眼,寫出細微變化,才能讓筆畫活靈活現起來。

(二) 筆勢

有的習字者,寫完一筆,停下來看一筆,再寫下一筆,將一個個筆畫“擺”在紙上,失去了內在聯繫,這就失去了筆勢。所謂"勢",就是筆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係,瞭解了這個關係,才能和諧統一,氣息貫通,不然,筆畫就會成爲一個個符號,所以古人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兩點爲例,左邊一點向右上方出鋒,以便接着寫右邊的一點,而右邊的一點帶筆向左下出鋒,以便接着寫下一個字。再如“三點水”旁,第一點收筆後奔向第二點,第二點又同樣奔向第三點,所以前兩點都是向下俯勢,收筆出鋒也都向下,而第三點寫完後的奔赴方向是右邊的筆畫,所以有上仰之勢,其出鋒也帶筆向上。另外,在橫畫中,斜度大的,收筆較重,反之,則輕等等,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明白了這些,筆畫的俯仰,頓筆的輕重,出鋒的方向等就不會是盲目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了。而筆勢又與節奏,韻律關係緊密,每一筆都有快有慢,如起筆蹲駐蓄勢時稍慢,行筆加快,收筆護尾略減慢,但較起筆略快,因爲它既是一筆的結束又是下一筆的即將開始,就這樣快慢,輕重,字字反覆着。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筆呼應,連貫,字便有了活力。

(三) 結體

要收得住,但還要放得開。歐字的確中宮緊收,工整嚴謹,但也須有“疏可走馬”之處,臨習時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於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鉤畫,極力放開,對比強烈,不能寫得縮手縮腳。

字字有“險”處。千萬不可將歐字寫得過於“平”,“均”。橫畫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厲害,但通過其他的筆畫又化險爲夷,如“懷”字,靠最後的長點求平衡。打破常規的處理,讓該居中的偏側,如“宮”的第一點,“千”的中豎等;應錯開的卻對齊,如:“長”的兩豎等。看似平整的楷書,通過“險”的結體變化,使歐字有了各種各樣的姿態。

虛實要得當。歐字中一些銜接的地方,諸如“雨”,“門”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內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與室必有門窗一般,取透氣之意,避免沉悶。

當然,以上強調的幾點,都必須要先有純熟的基本功,但這也只是解決了技術性的問題,還需要在品德修養,意境構思諸方面下工夫,才能表現出神采,“字外功”的道理就在於此

4.如何寫好歐體行楷

書法的訓練以筆法爲最基本,在各種書體中,楷書的筆法最爲豐富和完備,如果要強調書法基本功,要在書法藝術上走向更高境界的話,從楷書入手最爲可取。著名的顏體、柳體、歐體等唐楷法度嚴謹,成爲後人追逐的楷模。可是正因爲法度森嚴,難度自然不小,很多人感到高不可攀,要寫出一手漂亮的唐楷,並不是一年半截的事。而行楷的筆畫因爲書寫速度加快,很多楷書的筆法動作明顯省略掉了,書寫起來較容易得多,具體表現爲:

在筆畫起收時,楷書通常逆鋒起筆、回鋒收筆,以藏鋒爲主,而行楷常常可以順鋒起筆和收筆,用露鋒代替藏鋒,露鋒的難度顯然要比藏鋒要簡單得多。在筆畫中間運行時,楷書力求筆筆中鋒,令力量含蓄,而行楷常常可以伴以側鋒使用,力量外露,中鋒運筆要求筆鋒嚴守筆畫中心,這是書法訓練中的最高目標,不是短時間訓練就能輕易達到的。在筆畫連接處,楷書以折爲主,折鋒時提頓交錯,非細心調理筆鋒不可,而行楷書可以用轉鋒的方法代替折鋒,一轉而過。

5.請問歐體這一橫是尖橫嗎

有尖,左邊起筆這一下就是尖,您的意思是說不夠尖,那是相對而言,對比橫的右邊來說,就是尖了。

這叫短橫,尖橫倒沒怎麼見人講起,其實不必一定說要往尖裏寫,起筆尖是歐體小字的寫法,寫大字的時候,這一筆就要鈍起,因爲寫大字要有氣勢,尖起氣勢就沒了,不夠雄偉。因此,尖不尖是看字體的大小。

如果字本來是寫的是大字,縮小了,那這個尖看起來就不尖了,因爲它本來就不是寫的尖起。歐體短橫寫得短了,就像橫着寫一點差不多,用筆尖點下去,起筆很快,但寫到最後,要拿筆向下壓一壓,意思是把筆劃描圓些。

這是歐體的基礎知識,有不明白再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