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托子文言文

茶托子文言文

茶托者,盛茶之具也。其以木材爲之,或以陶瓷制,或以玻璃作。盛茶之時,以託於杯底,以防茶水濺灑於桌面上。古人曾有“盛茶必用茶托”的說法。此言或非美學之觀,而義取實用而已。茶托統稱作「茶具之下」,其因茶具所落,而爲茶席之一部,似乎無可省略。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出自

這是關於茶碗的老古話,並沒有具體的人物

蓋爲天,託爲地,碗爲人,因此蓋碗也叫做“三才碗”或是“三才杯”。它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起源於唐代。在《資暇錄》卷下《茶托子》中曾有記載:“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撫啜而杯傾,乃以蠟環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人人爲便,用於世。是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

現代隨着功夫茶的傳播,用蓋碗喝茶、泡茶的人也越來越多,不過用蓋碗喝茶前必須先要用滾燙的開水衝一下碗,然後才能放入茶葉盛水加蓋。而且喝茶用蓋碗是一種優雅的講究,我還記得在老版《紅樓夢》中黛玉用蓋碗喝茶時的端方雅緻

茶船   [chá chuán]什麼意思?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麼?英文翻譯是什麼?

茶船   [chá chuán]

[茶船]基本解釋

茶托子。形如船,故名。

[茶船]詳細解釋

茶托子。形如船,故名。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五:“富貴家茶杯用托子,曰茶船。”

[茶船]百科解釋

“茶船”,又名“茶托”或“盞託”,亦稱茶托子、茶拓子。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始於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盞防燙手之用,後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清代寂園叟《陶雅》中提到:“盞託,謂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盞則託作圓形而不空其中。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可見船形茶托出現於明代。在茶具這個龐大的家族中,茶船雖處於從屬地位,卻不可或缺。此外,黃河故道還有茶船畫舫。使遊客一面觀賞黃河故道兩岸風光,一面品相片,吃茶點、茶食,享受小曲與戲曲精彩片段。相關經典名句:“一器成名只爲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更多→ 茶船

[茶船]英文翻譯

saucer for tea cups

[茶船]相關詞語

輕鬆 敏捷 頭銜 苜蓿 慢慢 質人 鎮靜 茂盛 數字 葳蕤 儘管 涅槃

蓋碗茶的寓意是什麼?

蓋碗茶”,回族傳統飲茶風俗。是成都最先發明並獨具特色。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或三炮臺,其寓意爲“天蓋之,茶蓋 ;地載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樸素的人文思想。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由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因爲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着手指,於是崔寧之子就巧思發明了木盤子來承託茶杯。爲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環上一圈,使杯子便於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後來茶船改用漆環來代替蠟環,人人稱便。到後世環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有如環底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誕生了。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點巴蜀向四周地區浸潤髮展,後世就遍及於整個南方。

川人使用茶蓋還有其特殊的講究:品茶之時,茶蓋置於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會很快過來將水續滿;茶客臨時離去,將茶蓋扣置於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遠,少時即歸,自然不會有人侵佔座位,跑堂也會將茶具、小吃代爲看管。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四川茶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平齊,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的享受。

回族的蓋碗亦稱三炮臺。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或三炮臺。蓋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等。用滾開水沏成。給客人上茶,要在吃飯前。倒茶時,要當着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後衝開水加蓋,雙手捧送,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種類]一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乾、杏幹),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乾、白糖、茶葉)等。回族講究沏茶,認爲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

[飲用]一般根據不同的季節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綠茶、冬天多飲陝青茶。驅寒和胃飲紅糖磚茶,消積化食飲白糖清茶,清熱泄火飲冰糖窩窩茶,提神補氣、明目益思、強身健胃、延年益壽飲八寶茶。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使之濃釅。然後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去吹飄在上面的茶葉,不能接連吞飲。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喝完一盅還想喝時,碗底要留一點水,不能喝乾。

茶道的文言文有什麼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爲藝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的文言文,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文言文

  普洱養心,心寬廣而氣滂沱;陳茶養性,性寧靜則無塵。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則有渠江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挹此霜華。卻茲煩暑。清文既傅於讀杜育。精思亦聞於陸羽。若夫擷此皋盧。烹茲苦茶。桐君之錄尤重。仙人之掌難逾。豫章之嘉甘露。王肅之貪酪奴。待旗而採摘。對鼎以吹噓。則有療彼斛瘕。困茲水厄。擢彼陰林。得於爛石。先火而造。乘雷以摘。吳主之憂韋曜。初沐殊恩。陸納之待謝安。誠彰儉德。別有產於玉。造彼金沙。三等爲號。五出成花。早春之來賓化。橫紋之出陽坡。復聞湖含膏之作。龍安騎火之名。柏巖兮鶴嶺。鳩坑兮西亭。嘉雀舌之纖嫩。玩蟬翼之輕盈。冬芽早秀。麥顆先成。或重四園之價。或侔團月之形。並明目而益思。豈瘠氣而侵精。又有蜀岡牛嶺。洪雅烏程。碧澗紀號。紫筍爲稱。陟仙厓而花墜。服丹丘而翼生。至於飛自獄中。煎於竹裏。效在不眠。功存悅志。或言詩爲報。或以錢見遺。復雲葉如梔子。花若薔薇。輕飈浮雲之美。霜竹籜之差。唯芳茗之爲用。蓋飲食之所資。

  茶道的程序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薰香。淨手,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燙杯溫壺是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蓋碗的由來,是誰發明了蓋碗。古書中最早記載的什麼書!

茶托”又稱“茶船”,相傳爲唐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的。始爲木託,後以漆制。蓋碗茶具常有名人繪的山水花鳥。碗內又繪避火圖。有連同茶托爲十二式者;十二碗加十二託,爲二十四式。備茶會之用。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託,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爲天、託爲地、碗爲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蓋碗茶,須用滾燙的開水衝一下碗,然後放入茶葉盛水加蓋,沁茶的時間看茶葉數量和種類約爲20秒至3分鐘。在清雍正年間,盛行使用蓋碗。

擴展資料

茶具

蓋碗茶具,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託。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爲託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 

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沖泡鐵觀音在泉州以蓋碗沖泡爲主,如果讓我來推薦沖泡鐵觀音的茶具,首選蓋碗沖泡喲。不論是人多時,還是獨自享受時都可以用蓋碗,人多時用蓋碗分杯,可以品嚐茶道,獨自品茗不想動杯,直接用蓋碗喝茶,獨樂樂喲。

茶藝

蓋碗泡茶,蓋碗也稱“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來沖泡烏龍茶。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審評師在評審茶葉等級時,通常都用蓋碗泡法。用蓋碗沖泡烏龍茶,便於觀色聞香,所以專業茶師都偏愛用蓋碗泡法。

用蓋碗泡茶,具有簡便、易學、不吸味、導熱快、實用、高雅而優美等優點。市場有售:五克、七克 、十克、等不同容量的蓋碗,很容易就能根據自己所買的蓋碗來定投茶量。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蓋碗

茶船是什麼東西

“茶船”,又名“茶托”或“盞託”,亦稱茶托子、茶拓子。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中國茶具的一種。茶船始於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盞防燙手之用,後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

茶船有盤狀、碗狀、夾層狀三種類型。盤狀的,船沿比較矮小,整體造型呈盤狀,側平視之時茶壺形態可以完全展現出來。碗狀的,船沿較高,側平視之時只能看見茶壺的上半部。夾層狀的茶船,被製作成雙層,上層有很多排水的小孔,沖泡溢出的水可通過小孔流人下層,並且有出水口,夾層中積聚的水可以很容易地倒出。

茶船除了能起到防止茶壺將桌面燙傷、沖泡茶葉的水濺到桌面的作用之外,有的時候還用作“溼壺”、“淋壺”時蓄水之用、觀看葉底之用、盛放茶渣和涮壺水的時候還用作“溼壺”、“淋壺”時蓄水之用、觀看葉底之用、盛放茶渣和涮壺水之用,還能增加美觀度。

茶船的歷史由來

清代寂園叟《陶雅》中提到:“盞託,謂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盞則託作圓形而不空其中。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可見船形茶托出現於明代。在茶具這個龐大的家族中,茶船雖處於從屬地位,卻不可或缺。

此外,黃河故道還有茶船畫舫。使遊客一面觀賞黃河故道兩岸風光,一面品相片,吃茶點、茶食,享受小曲與戲曲精彩片段。相關經典名句:“一器成名只爲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茶船始於南朝。唐代逐漸增多,由盞託演變而來,據李匡義《資暇錄》卷下記載:“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寧之女以茶盅無襯,病其燙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傾,乃以臘環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蜀相奇之,爲制名而話於賓親,人人爲便,用於代。是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狀焉。”

李匡義認爲盞託最早出現於唐代,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喝茶時防止手指被燙而設計的。不過據瓷茶船考古材料證實盞託的出現應早於唐代,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的青瓷耳杯托盤。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茶船

汝窯天青釉盞託

汝窯天青釉盞託,

瓷質,北宋,

高4.3釐米。

凸起的小圓臺直徑6釐米、

盤徑17.6釐米、圈足底徑12.4釐米。

現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鑑

汝窯天青釉盞託,整體造型就像一個高圈足的折沿盤,中部凸起了一個圓臺。圓形的凸臺用於放置杯、盞、碗等,檯面邊緣有一圈凸起,用來規範杯盞的位置,以免杯盞從圓臺上跌落。圓形凸臺下接淺曲腹平折沿盤,大而高的圈足,足牆斜直微外撇。圓凸臺的臺壁一週裝飾雙層覆蓮瓣形紋飾,檯面上有似蓮蓬一樣的凹陷。通體天青色釉,釉色淺淡,勻淨光潤,釉面有開片,層層開片如同冰裂,十分美麗。墊燒,胎色褐灰,胎質細膩堅緻。

圖1    汝窯天青釉盞託及其線描圖

由於釉層較薄,胎體突出的部位:圓臺上的凸棱、盤沿及盤折沿處,自然就略露胎色。胎體凹陷的部位:圓臺檯面的仿蓮蓬的凹陷處、凸圓臺與折沿盤接緣處,自然就略有積釉,釉色略濃。釉色清淡含蓄,濃淡相宜,不慍不火。

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窯器有芒。”南宋人葉寘的《垣齋筆衡》中記:“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爲魁。” 南宋人周煇的《清波雜誌》載:“又汝窯宮禁中燒,內有瑪瑙未爲油,唯供御檢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由文獻可知,汝窯瓷器在南宋時已經備受珍視,成爲“近尤難得”的稀世珍品。汝瓷傳世品數量稀少,這件盞託來自於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寶丰清涼寺窯址進行的考古鑽探與試掘,有確切的出土地點。[1]製作上堪稱精工細作,有古樸典雅、清雋秀美之風。

此器爲承託具,上可放置杯、盞、碗等,配套使用,如圖一清涼寺汝窯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盞託,盞託上置碗,碗有蓋。 

圖2    清涼寺汝窯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盞託

文化解讀

盞託,也可稱之爲茶托,“盞託”的命名強調了承託的器物是盞,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則強調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來飲茶時的託具,而不是喝酒、吃飯等所用。“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等俗語告訴我們,人們日常的物質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都與茶不無關係。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可以治“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湖南長沙窯有一件青釉“茶埦”,碗內底心有刻“茶埦”二字,這是此種類型的碗用作茶碗的有力證明,嶽州窯也有同類銘文的產品。

圖3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長沙窯青釉“茶埦”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長沙窯青釉“茶埦”,口徑14.5、底徑5、高5.1釐米。

盞,《博雅》解釋爲“杯也”。一般指容量相對小的杯子。用來盛茶水的就叫茶盞。唐代茶盞又叫“茶盞子”,“子”爲後綴字,例如“黑石號”沉船出水的長沙窯瓷碗,碗內有“茶盞子”三字。再如法門寺唐代真身寶塔地宮出土的越窯青瓷盤和碟,在地宮《衣物帳》碑的銘文中分別稱爲“盤子”和“疊子”,故將“茶托子”簡稱爲“茶托”。宋代,茶托又有“盞託”、“托子”等名稱。由於飲茶具有多種多樣的碗、盞、甌、杯等,若托子承託的是碗,可以稱爲碗託;托子上承託的是盞,可以稱爲盞託;托子上承託的是杯子,也可以稱爲杯託。但不管託具上承託的是什麼,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是飲茶之用。有的研究者據此認爲,茶托無疑是最合適的統稱。[2]

圖4    “黑石號”沉船出水的長沙窯瓷碗

盞託,就是用來承茶盞的。文獻中記載有盞託的由來,唐李匡乂《資暇集》謂:“茶托子,始建中(公元780~783年),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傾,乃以蠟環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蜀相奇之,爲制名而話於賓親,人人稱便,用於代。是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從這段記載來看,茶托子是蜀相崔寧之女,爲了防止茶杯燙手而發明的。

孫機老師認爲,盞託是用來承茶盞的。與現代用的碟子不同,其上有託圈,就像在盤上固定着一隻小碗。擺上茶盞後,盞腹約五分之二被納入托圈,從而使盞和託穩穩地接合在一起。[3]酒臺子的形制則不同,它的盤心沒有小碗狀的託圈,而是突起一小圓臺,酒盞擺在圓臺上。這時的酒僅稍稍加溫,並不太燙,故無須像喝茶那樣,要端着托子舉盞。在出土物中,酒臺子常與酒盞、酒注及套在注外的注碗(又稱溫碗)配套;而茶具中的茶瓶是絕對不加註碗的。正像茶盞和盞託可合稱“託盞”一樣,酒盞和酒臺子也可以合稱“臺盞”。臺盞是酒具的專名。《遼史·禮志》記“皇后生辰儀中,大臣執臺盞進酒,皇帝、皇后受盞。” 

酒臺子和盞託是用途截然不同的兩種器物,外形上雖有相近之處,但相異之點也明若觀火、不容忽視。若依據孫機老師的觀點,河南博物院所藏汝窯盞託就不能稱爲盞託,因爲院藏盞託的形制是中部起凸臺,應該稱之爲“酒臺”或“酒臺子”了。但是,古代的器物大多一器多用,可以用來盛茶水,亦可以用來飲酒水。浙江省博物館的牟寶蕾認爲由於茶托在五代至南宋時常被借作酒具,所以便有了“酒臺”之名,這實際上是古代一種器皿、多種用途的情形,且其使用時間很短。至金元時期,茶具與酒具已能清晰區分,茶托與茶杯配套,而酒杯則與承盤搭配使用。[4] 

這種中間起高臺式的託具在宋代當然可以作爲酒具,用作酒具的最明顯的例子是:1986年12月浙江省義烏縣柳青鄉遊覽亭村窖藏出土了七件鏨刻人物故事銀盞及盞託[5],現藏於浙江省義烏市博物館。

圖5    浙江省義烏縣柳青鄉遊覽亭村鏨刻人物故事

銀盞及盞託

盤託上的銀花口碗,口徑11.6釐米,底徑4.4釐米,高3.8釐米。銀碗呈六曲花瓣形,圓脣,撇口,弧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內側鏨刻一週寬約0.65釐米的鎏金珍珠地纏枝卷草紋裝飾帶。碗內底心有直徑約3.7釐米的圓形鏨刻鎏金圖案,圈足外側錘刻楷書“陳官人宅用”五字。七件銀碗碗心分別鏨刻一幅人物圖,其中五件碗心鏨刻飲酒圖。(線圖均採自:楊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卷三.中華書局.2011-1.P8-10)

第一人(線圖一)束髮包巾,袒胸露肚,手執酒杯,背靠酒甕,旁邊置酒樽,樽中有勺。第二人(線圖二)上身裸露,斜靠酒甕,身旁有樽、勺,右手執酒盞,酒盞倒置,似飲至半酣。第三人(線圖三)束髮包巾,單衫半褪,肩膀半露,身後有荷葉蓋酒甕,身旁有樽、勺、杯。第四人(線圖四)仰頭斜靠酒甕,袒胸露肚,身旁一高足杯斜置,酣睡狀。第五人(線圖五)低頭頷首,單衫半褪,袒胸露肚,背靠酒甕,身旁一酒盞斜置,樽、勺傾翻於地,酣睡狀。這五幅圖案,皆描繪了飲酒時的場景。酒盛在大甕之中,飲時先將酒倒入酒樽,再用勺將酒酌於酒盞或高足杯中。或描繪飲酒時場景,或描繪飲罷時的狀態,或描繪酒至半酣、醉態酣然的狀態。把飲酒的圖案鏨刻在銀器上,並且器物上錘刻“陳官人宅用”,這無疑表明了盞及盞託是“陳官人在家宅所用”的飲酒之具。

圖6盤託上的銀花口碗線圖

筆者認爲,這種中間起高臺式的盞託也可以用來放置茶盞喝茶,當然也可以稱爲茶托、茶盞,而不是僅僅飲酒用的酒臺。例如2008年河南省滎陽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畫圖[6],圖(7、8)中的夫婦對坐僧人作法圖。整個墓室壁畫分爲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描繪行孝圖五組。下部畫面左半部分爲僧人作法,其中三位僧人持鈸演奏,正在進行法事活動。畫面右半部分爲夫婦二人對坐,桌案上兩副盞及盞託齊列,還有一個香爐,爐內一炷香,香菸馥郁,煙霧嫋嫋。桌後面一位侍從手持執壺。在如此莊嚴肅穆的場合裏,夫婦二人不可能在這麼重要的法事活動中飲酒。由此可見,盞、盞託、執壺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器物組合,夫婦二人一定是在喝茶。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個盞託中部是起高臺的,盞託的底部很小,可以稱之爲斗笠狀。

圖7  2008年河南省滎陽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圖,

原址保存。

圖8    2008年河南省滎陽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圖,

原址保存。

比較研究

一、“百狀”盞託

圖9    唐代素面淡帶碗琉璃茶托

唐代素面淡帶碗琉璃茶托,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真身寶塔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碗口徑12.6釐米,高5.2釐米,托盤徑13.8釐米,高3.9釐米。

圖10浙江臨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帶把杯茶託

浙江臨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帶把杯茶託,口徑8.2釐米,託徑16.6釐米,爲凸起的圓形託座,座面邊沿凸起,可以防止杯子傾倒。

圖11    耀州窯博物館藏五代耀州窯青瓷帶盞茶托

耀州窯博物館藏五代耀州窯青瓷帶盞茶托。

圖12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圓盤形覆碗盞託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圓盤形覆碗盞託,高5.8釐米、託徑5.4釐米、盤徑19.2釐米、圈足徑11.2釐米。寬平折沿式圓盤中部凸起一似覆碗形臺,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狀。

圖13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圓盤形盞託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圓盤形盞託,高5.8釐米、託徑8釐米、盤徑16.3釐米、圈足徑7.6釐米。圓盤式托盤上起一碗,下部接較矮的外撇圈足。

圖14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盞託

(側視圖、底部視圖)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盞託,高6.8釐米、託口徑7.3釐米、盤徑16.4釐米、圈足徑7.2釐米。五曲花瓣式盤中部起一碗,下接外撇的高圈足。盞或碗放在這種盞託上,盞或碗的腹部以下可以穩穩當當的坐在裏面,上半部分露在外面。

圖15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盤形盞託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盤形盞託,高2釐米、託徑6.6釐米、盤徑18.4釐米、底徑17釐米。敞口式淺盤,平底,盤中心有一個凸起的圓環,用來承託碗盞。

圖16    汝州張公巷窯金代盞託

汝州張公巷窯金代盞託,高2釐米、口徑15.8釐米、底徑13.1釐米。折沿式圓盤中部起一個矮外撇口式託,託口的沿面爲澀胎。

二、《資暇集》裏,自從防止燙手的盞托出現之後,“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百狀”是指唐以後茶托造型的各式各樣,這是由配套的飲茶具的造型決定的。前文列出各種各樣的盞託,托盤爲普通圓盤式、葵花口式、花瓣式等,託臺有凹下去的,有凸出來的,凸臺也有不同,有普通的周圍略起棱式、覆碗式、蓮蓬式等。

材質也有不同,有銀質、瓷質、琉璃質地,也有漆質地等,不同質地有貴賤之別。玉、金銀材料珍貴稀有,價格昂貴,這類茶酒器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往往比較尊貴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質相對容易得到,價格也相對低廉。從古到今,人們對奢華多少有所貪戀,對權勢多少有所傾慕,這種心理造成了金銀器質地的造型成爲陶瓷質地造型追捧模仿的典範。陶瓷器的起棱分瓣等不管是造型或是刻花印花裝飾,都是在表達對金銀質地同類器物的移植和取法,雖效果不及金銀器的細緻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陶瓷質地的智慧和才華。

三、這種茶盞作爲器物在普通生活或儀式中社會功用的延續。

宋代的墓葬壁畫中,夫妻對坐或王武子行孝圖中,茶盞是重要的媒介。在當下的生活中,拜師學藝時、結婚的新人在改口稱呼對方的父母雙親爲“爸爸、媽媽”時,都要有個儀式——端茶。 若有人問,“問什麼要端茶?”你肯定會這樣說:“這沒什麼呀,很平常的,端茶是應該的,爲什麼不端茶?”很少有人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不是古老的習俗、儀式在我們生活中留下的影子呢?

法國小說《小王子》裏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端茶,這種具有強烈儀式感的風俗習慣,爲一個看似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了其背後的精神內涵,使平凡的生活散發出愛與尊敬的光芒。傳統文化就像樹根一樣植於我們內心及周圍,成爲我們司空見慣的日常。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區別於美國人、歐洲人甚至是日本人、韓國人等其他各個民族使我們成爲現在這個羣體,自遠古一路走來,我們就像是時間在這片土地上的作品,帶着自己悠久歷史積累而來的風俗、儀式、習慣等等,如同基因一般,生而具來,難以更改。

趣味猜想

現在的生活中,您會用到帶託具的器皿嗎?除了瓷器,玻璃器,還有哪些材質? 有什麼具體功用?

相關鏈接

一、河南博物院藏的七件清涼寺汝窯瓷器

(1)1987年10~12月,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對寶丰清涼寺窯址進行了考古鑽探與試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寶丰清涼寺汝窯址的調查與試掘》載於《文物》1989年第11期),確認寶丰清涼寺窯址規模在25萬平方米以上,發掘區在清涼寺村南的河旁臺地上。在200平方米的試掘範圍內,出土了大批窯具、瓷片和各類較爲完整瓷器300餘件,這次發掘雖沒有找到汝窯遺址中心燒造區,但在一個直徑不到1米的灰坑中,意外挖出了較爲完整的瓷器30件,內有10件較爲完整的宋代汝窯器,河南博物院輾轉收藏了其中的五件。除了本文介紹的盞託,還有鵝頸瓶、盤口瓶、洗、盤各一件(圖17)。

圖17    1987年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

清涼寺村汝窯址出土

(2)1989年3月29日,寶豐縣大營鎮蠻子營村農民歐陣廷、歐國政和李本顧等人在村東取土時發現一窖藏瓷器,報告了縣文化部門,窖藏共計出土了47件汝瓷(趙青雲,王黎明《河南寶丰發現窖藏汝瓷珍品》載於《華夏考古》1990年第4期)。其中有兩件汝瓷於1997年由寶豐縣文管所調撥河南博物院。  

圖18    1989年寶豐縣大營鎮蠻子營村出土

二、汝窯的發現及研究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寶丰清涼寺汝窯》,大象出版社200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汝窯與張公巷窯出土瓷器》,科學出版社2008年;

(3)故宮博物院編:《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窯瓷器薈萃》,故宮出版社2015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夢韻天青:寶丰清涼寺汝窯最新出土瓷器集粹》,大象出版社2017年;該載了最近的新發現。

爲了配合汝窯遺址展示館的建設和遺址展示的需要,自2011~201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汝窯進行的六次考古發掘,取得的新發現和重要收穫。新發現主要包括:大型瑪瑙石的出土,素燒器堆積和素燒器的出土,素燒窯爐的發現以及“類汝瓷”的出土,元明窯爐及器物的出土等等。

(5)郜現營 呂成龍主編《中國汝窯學術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該書收錄了1949年以來文博、考古等方面專家學者以及汝瓷愛好者、研究者發表的論文83篇。包括汝窯窯址發現與傳世汝瓷,相關研究成果和科學技術測試研究等,較爲全面、客觀的反映了汝窯研究的相關情況。

三、汝窯遺址的展示

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主要對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發掘的主要遺蹟進行保護和展示,於2017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集中展出了千餘件在此發掘出土的文物,有利於寶丰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文物本體保護和展示利用,使公衆能夠近距離走近汝窯,觸摸歷史,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四、現在藏於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羅漢圖》, 是南宋明州(今天的浙江寧波)惠安院僧人義紹,從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開始,化緣十年,委託畫家林庭珪、周季常兩人繪製,並舍入寺院的畫作,總數達100幅,其中《備茶圖》與《吃茶圖》兩幅畫作生動反映了南宋時期江南地區寺院僧人備茶、飲茶的情形。

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作於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線描了宋代飲團餅茶常用的茶具,並以官職相稱,加以贊文。這12種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羅、茶帚、茶托、茶盞、湯瓶、茶筅和茶巾。

求這句話的解釋

原文“人人爲便用於代是後傳者更環其底”

有兩種句讀

“人人爲便,用於代是。後傳者更環其底。”

“人人爲便,用於代。是後傳者,更環其底。”

我認爲後一種正確。“是後”,這之後。是,代詞,這。大家疑惑“用於代”怎麼回事,其實就是“用於世”,因爲作者是唐朝人,爲李世民避諱,“世”改爲“代”而已。我以爲這樣語氣還不通順,應該脫了一“遂”字,是“遂用於世”。

——懸匏居士個人看法。

另外,您的引文有誤,“取其熨指”當是“病其熨指”。

未曉說茶——蓋碗的發展史(原創)

相信愛茶之人必定聽說過,一壺一蓋碗,能泡天下茶。去過老茶館或者在清宮電視劇裏都會看到人們拿着蓋碗,直接泡茶端着喝,那一捧一刮,配上微微搖頭的聞香狀態,好一份愜意。當然,茶具的功用是隨着飲茶方式而改變,所以當下蓋碗主要成了功夫茶裏沖泡的器具,不直接捧持喝茶,倒在公道杯分茶。萬物皆有個始終,那麼,蓋碗是怎麼出現的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這裏有必要先聊聊蓋碗的基本概念,好讓大家知道這蓋碗到底是何許物事。

蓋碗,字面一看,很直白,有茶碗,有蓋,得名。往往帶一個託。蓋碗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三才杯”,何謂“三才”?天,地,人,是爲三才。蓋碗分三件,上爲蓋,中爲碗,下爲託。蓋在上爲天,碗居中爲人,託承下爲地。一蓋碗,就是一個小天地,蘊含中國哲理“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端是一份古拙大氣,沉穩如綿長春秋。

說起蓋碗的歷史,不妨先講一下茶葉飲用的淵源。茶,古時候最早是藥用,到了唐代開始形成了比較流行的飲用習慣,那時候飲茶的方式叫“煎茶”,常常用盞喝茶,因爲是煮飲,水溫較高。建中年間(唐德宗年號,公元780年——783年)時任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府尹的崔寧有一女兒,覺得直接端盞燙手,就拿了一個碟子託着,但是盞在碟中沒有固定,容易傾滑,這一聰慧女子就用蠟在碟子滴一個環,這下用着就舒服穩妥了。當即就命工匠用漆環代替蠟,做成成品。看,“三才杯”中的兩“才”盞和託有了。這就成了蓋碗最早的發展。接下來,摸索一下,那個蓋是啥時候出現的。

注:唐人李匡乂《資暇錄》卷下《茶托子》條載:“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撫啜而杯傾,乃以蠟環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蜀相奇之,爲制名而話於賓親。人人爲便,用於世。是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

蓋是咋來的?明代後給加上去的,爲什麼這時候會加上去,其實宋以後,由於煎茶和點茶方式隱沒在歷史舞臺,當時盛行厚實黑釉茶盞也從江湖消失,變成了更加輕快明朗的青瓷,白瓷等等薄壁瓷器,這類瓷器不如黑釉瓷保溫,那就加個蓋吧,又保溫,又防止塵埃的侵入。品飲時,一手託盞,一手持蓋,並可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麪上的茶葉,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蓋就來了。漸漸的,匠人們因需要就開始成套生產。接下來,講講蓋碗的選瓷問題。

要論及此問題,我是滿腹心酸淚,其實咱的泡茶熟練度基本可以忽略茶具的影響了,可還是栽在了一隻油滴蓋碗上。問題出在哪?還沒使勁加水,就滿了,拿起來又重又滑,燙了個嗷嗷叫不說,屢次手滑差點摔了,所以就此說說蓋碗的選瓷要素。

這裏要講的是蓋碗興盛於清雍正年間,清朝的康乾盛世之中,景德鎮的瓷業得到了巔峯的發展,無論是擺件還是用具,薄胎重彩得到了時代的認可。所以蓋碗那時候的普遍材質是青花瓷,鬥彩,琺琅彩等重手工瓷器。從景德鎮之外,當時的龍泉窯,汝窯皆早衰於明末,制瓷胎質粗糙,釉色不純,所以景德鎮窯成了蓋碗的最主要的輸出。時至今日,蓋碗做得最好的依然是景德鎮。

那麼,我們說說當今幾大瓷繫於蓋碗的優缺點。

1,景德鎮白瓷,青花瓷等,以薄胎薄釉,重彩著稱,所產蓋碗,輕便易持,釉色繪圖古樸大氣,蓋與碗咬合得當,且在傳承的蓋碗燒製,經驗豐富,當爲蓋碗用瓷首選。

2,北方窯口,汝系窯,汝窯多以釉色著稱,大部分產品將就厚重大氣,因而在蓋碗的生產中,依然沿襲,其實汝窯一直以文房和擺件爲主,所以在蓋碗的經驗中比較牽強,所做蓋碗沉重難持,開口不夠細膩,不宜多選。

3,南方龍泉窯等青瓷系和建窯等黑釉瓷系,這兩種瓷皆於宋以後受過重創,制瓷早期幾乎絕跡,後由國家組織恢復,所以在蓋碗的製作經驗相當欠缺,只知蓋碗型而難精其韻,亦不宜多選。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成了歷史上一道清香四溢的畫卷,每每捻一小抓鮮嫩的茶葉,撒入蓋碗,注滿七分水,這一分來自悠久傳承的愜意,賽似人間一回仙。(完)

茶船它作用有哪些?

茶船也被稱爲茶盤,如船一樣,承託着茶壺、茶杯、濾網等茶具,存放或導出廢水,雖然在茶桌上是配角,但作用卻非常大。茶船的種類非常多,材質有木質,如花梨木、雞翅木、檀木或是竹木;有陶瓷的;有各種石頭製成的,如各種硯石、烏金石、玉石等。茶船的形狀、裝飾各異,選擇餘地很大。選購時注意,茶船有2、3人用的,也有4、5人或6人以上用的大茶船,購買時應考慮自己安置茶船地方的大小、使用人數的多少。另外還要考慮茶船的使用壽命,各種材質茶船的特殊性,考慮木質茶船可能開裂的問題、石茶盤質地堅硬的情況、倒出水或導出水是否方便、順暢等。隔熱的作用。上放置水壺,茶壺和茶杯三在高溫物體過程泡茶,起到保溫的作用,可避免桌面因爲溫度過高而燙壞的情況,有效地保護了茶几。

標籤:茶托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