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野生茶樹

野生茶樹

野生茶樹是生長在自然環境中,未經人工種植、管理的茶樹。它們生長在山林、峽谷、河岸等地,自然環境中受到的風吹、日曬、雨打和土壤等各種自然力的影響,使得野生茶樹具有比人工栽培茶樹更爲天然、健康、生態的特點。野生茶樹採摘下來的茶葉,經過野生綠茶、鮮葉青、白毫銀針等工藝,最終制成的茶葉不僅具備茶葉的香氣、味道, 還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野生茶樹種植在茶山地帶,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護茶文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野生型茶樹有什麼特徵特性?

野生型茶樹亦稱原始型茶樹。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徵特性:喬木、小喬木樹型,嫩枝少毛或;越冬芽鱗片3~5個;葉大,長10~25cm,角質層厚,或稀毛,側脈8~12對,脈絡不明顯,葉面平或微隆起,葉緣有稀鈍齒;花冠直徑4~8cm,花瓣8~15枚,白色,質厚如絹,,雄蕊70~250枚,子房有毛或,柱頭以4~5裂爲多,心皮3~5室全育;果呈球、腎、柿形等,果徑2~5cm,果皮厚0.2~1.2cm、木質化、硬韌,果軸粗大呈四棱形,種膈明顯;種子較大,種徑1.5~2.6cm,球形或錐形,種脊有棱,種皮較粗糙,黑色,,種臍大;芽葉中氨基酸、茶多酚、兒茶素、咖啡鹼等俱全,茶氨酸和酯型兒茶素含量偏低,苯丙氨酸偏高;萜烯指數多在0.7~1.0;成品茶多數香氣低沉,滋味淡薄,缺乏鮮爽感;花粉粒大,爲近球形或扁球形,極面觀3裂,赤極比大於0.8,外壁紋飾爲細網狀,萌發孔呈狹縫狀或帶狀溝,花粉Ca含量在15%以上;葉片柵欄細胞1~2層,硬化細胞多,多爲樹根形或星形等;染色體核型爲對稱性較高的2A型(原始類型)。長期生長在特定的相對穩定的生態條件下,且多與槲鬥科、木蘭科、樟科、桑科、樺木科、山茶科等常綠寬葉林混生。由於保守性強,人工繁殖、遷徙成功率較低。但較少罹生病蟲害。形態分類上多屬於大廠茶(C.tachangensis)、大理茶(C.taliensis)、厚軸茶(C.crassicolumna)等,代表的有師宗大茶樹、巴達大茶樹、金廠大茶樹等。

野生型茶樹有什麼特徵特性?

茶樹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區經長期自然選擇所保留下來的茶樹類型。自然選擇是生物界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現象,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解釋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由於自然選擇是自然界通過生存鬥爭方式進行,保留的主要是對生物體本身有益的變異,沒有人爲活動的參與,沒有明確的目標、計劃性,故進程是十分緩慢的,自然界一個新物種的產生往往需要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時間。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樣,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種的茶樹,也是在某一歷史年代,由起源於某一地區的原始野生種栽培馴化而來的。而這種“原種”據考證起源於距今6000萬年~4000萬年(沈德緒編,《種質資源的調查與保存》,《困樹育種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8頁~22頁。),早已不復存在,至多隻能以遺體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層中。高大的喬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發現它則更是機會極少。然而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這一原種的後代,經受自然選擇,不斷演化、衍生、進化,造就了今天茶組植物43個種7個變種或訂正歸併成的12個種6個變種(閔天祿,《山茶屬茶組植物的訂正》,《雲南植物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5頁~132頁。),其中除栽培品種所隸屬的茶種外,其餘則是我們稱之爲人們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樹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據進化的不可逆性,現存的進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復其原始祖先的形狀,即便將它重新置於其祖先所處的環境,在進化過程中已滅絕的生物將永不再現(李難,《進化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21頁~338頁。)。這使人不難理解爲什麼印度阿薩姆邦的茶樹曾一度被自認爲是野生的茶樹。南糯山的茶樹王亦應是栽培型,因爲它們業已進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類,返祖現象偶有出現,但不是主流,繫個別)。同時,對於那些初步定爲野生型或其它類型的“茶樹王”級的珍稀茶樹,由於實際上尚未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確應妥善保護,否則一旦死亡,難以再現

野茶屬於什麼茶呢?

野茶屬於野生茶樹的原生態茶。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因此在荒山野嶺中,常常會有一些不知名的茶樹在生長着,沒法追溯它們的來源,只能統稱其爲“野生茶樹”,而產自這些茶樹上的茶葉,自然就被稱作“野茶”。這類野茶來自完全野生、沒有經過人類任何干涉、自生自長的茶樹,這也是傳統意義上說的“野茶”。

其他資料

野生的茶樹,除了上面提到的純天然的情況外,還有一類是有經過人工栽培的,這當中包括人們特意將某種茶樹種植在荒山野嶺中,或是曾經種植過,但後面又遺棄不管了,讓其自生自滅。這就屬於有經過栽培的半野生型茶樹,因此這部分茶樹上產的茶葉,也叫“野茶”,這是目前市場上炒作的“野茶”的主要來源。

野茶和其它茶葉不同之處,就在於名字裏帶有個“野”字,而“野”這個字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野生的、純天然的、沒有經過人工過多幹預的。由此還可以聯想到野菜、野雞、野果等等。而野茶的本質,就可以理解爲是一類來源於野生茶樹的茶葉。

野生山茶古樹分佈最集中的地區在哪裏?

中國野生山茶古樹較集中地分佈在雲南騰衝、浙江舟山、山東嶗山沿海島嶼以及江西黎川、四川峨眉山和邛崍山等地。在離雲南騰衝18千米的雲華鄉境內相鄰的五個村,境內多山,山脈縱橫,溪河交錯,氣候溫溼,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土壤肥沃而偏酸性,古老的騰衝紅花油茶林多分佈在海拔1900~2200米之間的山脈,每一片林中,都有數量不等的古老山茶大樹,有的胸徑達76釐米。1982年,在騰衝雲華調查山茶資源時,發現一株特高的山茶大樹,品名爲“仙葉茶”,樹高20米,胸徑90.5釐米,估計樹齡700~800年。雲南省鳳慶縣洛黨鄉海拔2100米處的一株野生雲南紅花油茶古樹,樹高6.5米,基徑99釐米,樹齡500年左右。這是中國野生紅花油茶樹中最粗的一株,也是極珍貴的植物種質資源母樹。

野生紅山茶古樹分佈最集中的地區,是浙江省舟山羣島朱家尖島和沿海島嶼。朱家尖島位於舟山羣島的東南,全島15座山,其中海拔387.6米的大青山是野生紅山茶的主要分佈地。因島上氣候惡劣,常年海風較大,山體自然土層較淺,所以紅山茶樹長不高,成片野生紅山茶從岩石縫隙中長出,只能以灌木形態生長。一般高度在1.5~2.5米,基部分枝較多。基幹徑在20~30釐米,冠幅普遍在1~2米或2~3米,長勢茁壯而挺拔,稀疏的蓓蕾和花朵掩映在油亮的翠葉之中,一派蔚然景象。

青島地區現存野生耐冬古樹590株,其中長門巖島保存最多,共有535株。黃海北部的大關島、小關島和馬耳島,面積都不足半平方千米,島南殘留幾十株耐冬,爲山茶的原始種,花單瓣,深紅色,與舟山羣島的野生紅山茶屬同一個種。長門巖島是由大小兩個不同島嶼組成的。小島上耐冬樹很少,大島卻另是一番景象。這裏很少有其他雜樹,唯有蒼鬱茂密的山茶羣落遍佈全島。在坡地岩石縫隙的腐殖土中長出山茶樹粗大柯幹,一般幹徑爲10~30釐米,最粗的達40釐米,樹幹一般只有3~4米高,一律向右傾斜着,比起日本分佈最北的青森縣平內町山茶山上的“風衝型”山茶樹,還要蒼勁威武。

四川的野生川茶古樹資源之豐富,令人驚喜。在峨眉山脈、邛崍山脈和龍門山脈,竟發現數以萬計百年以上的野生川茶古樹。僅峨眉山腳洪雅吳莊鄉孔壩村一帶,就有逾百年的野生川茶古樹9000餘株。邛崍山脈不僅有大批油茶,而且有近萬株百年以上的川茶原始種。其中已發現9個花色不同、葉形葉脈各異的種。有大紅、深玫紅、粉、淡粉、白帶粉底和純白。最早的種爲白色,分佈地都在海拔1500米的深山中。大紅的多在海拔700~800米的山中。成都西南山區的雅安、樂山、眉山所屬各縣有上萬株百年以上的野生紅山茶原種。邛崍市除南寶鄉有大量野生山茶古樹分佈外,玉靈山脈一帶的高何鎮也有不少山茶原種。高何鎮邊有一風景秀麗的天台山,入山門幾千米,盤入山谷小徑,沿溪而上5千米,兩旁密生野生紅山茶,大者幹粗如盤,小者如臂,樹齡多在100~400年。從高何鎮西山九曲十八彎的沙石路到玉溪河,經寶順到太平鎮,驅車鄉間大道近1小時就到大河村。大河村海拔1400米,冬季最低溫度爲-12℃。距農戶家300米處即有野生紅山茶。從大河村再往上約5千米,到海拔1700~1800米的木坪子。此地多爲鐵桿小白花品種,葉小花小,粗略統計約10萬株,胸徑多在20餘釐米,樹高6~7米。太平鎮向北,經中林到大川,海拔1500米,山高路險,路兩旁野生山茶處處可見,大者胸徑在50釐米以上,小者胸徑20釐米。此地人煙稀少,高10餘米的大山茶古樹甚多,均爲白花。大川鎮再經毗盧寺到木姜林,進入黃水河流域。路兩旁古樹參天,此地野生紅山茶又高又大,老鄉告知尚有幹徑1米以上、樹高18米的千年古山茶樹。邛崍市南寶鄉發現一株樹高13米、主幹直徑62釐米、樹齡600多年的野生山茶。野生紅山茶在四川分佈極廣,不僅雅安、蘆山、名山、寶興很多,而且蒲江、大邑、崇州也不少,眉山市的洪雅(玉屏山區)、丹棱,樂山市的峨邊、馬邊、沐川,都有大量分佈。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古藺以及與雲南毗鄰的會理、會東、米易、鹽源也都有大量分佈。

雲南、四川、浙江舟山羣島和山東青島嶗山等地有這麼豐富的野生山茶古樹資源,確實是中國一筆巨大的財富。

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的簡介

勐庫大雪山位於雙江縣城的西北部,是孕育勐庫大葉茶的搖籃,主峯海拔3233.5米,從縣城所在地遠遠望去,重巒疊嶂,形成了一道面向西北方向的綠色屏障。古茶樹羣落就分佈在大雪山海拔海拔2200至2750米的山腰上,這裏年均溫度低於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這裏的自然條件正好是茶樹生長的天堂。 人跡難至的原始森林中,分佈着目前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大部分樹齡在千年以上。 經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茶葉研究所等科研部門的植物專家和茶葉專家的鑑定,雙江縣大雪山野生古茶園是茶樹起源中心之一。 在那次乾旱發生之前,大雪山的植被非常茂密,特別是生長在山裏的一叢叢竹林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擋着人們對大雪山更深處的探索,別說是人,就連野生動物都很難在這些竹林裏穿行。正因如此,隱藏在山上的古茶樹羣落始終保持着與世隔絕的狀態。1997年的乾旱給這些竹林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由於嚴重缺水,竹林逐漸乾枯死亡,大雪山原本密集的植被也慢慢出現了空隙,周邊的村民開始更爲自由地在山上活動,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發現了除了單株的古茶樹以外,還存在着其他大量的古茶樹,分佈面積達到了1.2萬畝。這個重大的發現很快傳遍全球,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被專家一致認爲是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分佈面積最廣、種羣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雙江縣城也霎時間變得小有名氣。

在發現的古茶樹中,樹齡爲2700年的1號大茶樹無疑最爲搶眼,這也是迄今爲止人們發現的樹齡最大的古茶樹。據專家考證,這棵古茶樹位於海拔2720米處,株高16.8米,基圍3.25米,胸圍3.1米。“站在樹下擡頭望着茂密的茶葉,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一棵茶樹正常生長500年,才能長到與成年人一樣的高度。”

勐庫野生古茶樹是一個野生茶樹物種,在進化上比普洱茶種原始,具有茶樹一切形態特徵和茶樹功能性成分,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是世界茶樹起源中心之一。古茶樹專家馬躍華介紹,在數百年前,居住在大雪山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偶然間拾到了掉在地上的野茶籽,並用於人工栽培。隨後,人工種茶的傳統以雙江爲源頭,通過茶馬古道傳到了雲南保山以及更遠的地方。

1998年,雙江縣成立了古茶樹資源保護機構,並在古茶樹羣落所在的大雪山山腰上修建了雙江孟庫古茶樹羣落保護管理所。

爲查清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的地理位置,環境生態,野生茶樹的生化成分,進一步開發利用這一自然資源,並對其保護.對野生古茶樹羣,除雙江縣內有關部門及地縣組織初步調查外,縣對此先後作了詳細考察的大量工作.  2002年9月20日,縣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向臨滄行署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提交《關於對雙江自治縣勐庫古茶樹羣落進行科考鑑定實施方案的請示》.10月,縣茶葉創新辦張遠來撰文《雙江自治縣勐庫古茶樹的發現與保護利用開發建議》,《勐庫古茶樹的發現與保護利用  開發的思考》.2002年11月28日,雙江自治縣委、縣成立勐庫古茶樹羣落科考鑑定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組織實施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的科考鑑定工作.  2002年12月5—86,由縣組織,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茶業協會、臨滄地區茶業協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野生古茶樹考察組,對雙江自治縣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進行了現場考察、調查和採訪,結合當地羣衆提供的相關資料,經充分分析研究,對勐庫野生古茶樹分佈,環境生態、樹齡形態特徵得出科學結論。12月9日,在縣招待所會議室召開科考鑑定彙報會,並形成會議紀要.10日,作出科考鑑定總結,同時由科考組成員張建邦向省創新辦主任書面彙報考察結果,鑑定會議紀要全文爲:  1、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地處雙江自治縣西北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座標爲東經99°46′, —99°49′,北緯23°40′ —23°42′,分佈面積約12 000多畝,海拔高度爲2 200—2 750米.羣落所處環境條件和植被主要特點是:  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的植被類型屬於南帶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標誌:①板狀根較發達(樟科、殼鬥科);⑦木質藤冠羣落十分顯著(如南五味子屬);③附生植物豐富(蘭科、杜鵑花科和蕨類等).羣落結構:主要建羣樹種爲木蘭科、樟科。殼鬥科的種類並構成了一級喬木層;二級喬木層以勐庫野生古茶樹爲優勢.此外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林下大面積箭竹全部枯死,草木層主要有蕁麻科等.在調查地塊內,古茶樹整個羣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未受人類破壞,自然更新力強,生物多樣性極爲豐富.在雲南省內保存如此完好原始植被實屬少見,具有極爲重要的科學和保存價值,是珍貴的自然遭產和生物多樣性的活基因庫.

2009年雙江縣出臺文件,規定除了科研需要以外,勐庫野生古茶樹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採摘行爲。

野生型茶樹是怎樣演變成栽培品種的?

我國雖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道利用茶葉,對“品種”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如夏、商、西周時代稱良種爲“嘉種”(《詩經大雅生民》),但作爲農作物大面積栽培還是在唐代以後的事。當時先民是以挖掘野生苗木和採收種子種植的,隨着栽培區域的擴大和世代的繁衍,久而久之形成相對封閉、集中的羣居。這就是最原始的農家品種(羣體品種),也是人們選育品種的初級基因源。我國曆史上栽培的絕大多數品種均屬於此,如雲南的鳳慶大葉茶、湖南的雲臺山種、安徽祁門種、浙江龍井種等,它們不僅有固定的栽培區域,而且有相應的適製茶類。據傳,利用地方品種選種最早始見於宋代的武夷山,有“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僅一株”之說,明代有了白雞冠,清代出現了大紅袍、肉桂等。1780年福建安溪人魏飲選擇優良單株用枝條扦插繁殖,育成了聞名中外的鐵觀音品種。繼而福建茶農又先後育成了福鼎大白茶、水仙、梅佔、毛蟹、黃棪、佛手等目前仍在推廣或栽培的無性系品種。但利用地方品種較大規模地選育新品種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的事。如以雲南鳳慶大葉茶作親本育成的國家審定品種就有17個,從南糯山大葉茶、祁門種、龍井種中採用單株選擇法育成了雲抗10號、安徽1號、龍井43等主要推廣品種。因此,追本溯源,現代栽培的品種都是來自於野生資源。

據推論,從野生型茶樹演變成栽培品種大體上是沿着這樣兩條路線:一是從喬木大葉、子房5室無茸毛的大廠茶向小喬木大葉、子房3室無茸毛的禿房茶演化;二是從喬木大葉、子房5室有茸毛的厚軸茶、大理茶向小喬木大葉、子房3室有茸毛的白毛茶、普洱茶演化;隨着自然選擇和輻射範圍的擴大(北移),逐步演變成灌木中、小葉、子房3室有茸毛的茶。之後,在人類長期的栽培活動中,又產生了不同水平的分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園藝品種。

我國自1969年至2003年共有32個單位育成國家審(認)定品種66個,其中從自然雜交後代或地方羣體中採用單株選擇方法育成的品種有51個,用人工雜交法育成的有14個,用輻照等誘變手段育成的有3個(皖農111、中茶108、矮豐20號)。此外,安徽農業大學(2000)利用N<+離子誘變技術,獲得了6個優良品系。

普洱茶原料之茶樹品種

雲南茶樹資源豐富,按照演化進程,分爲野生型茶樹和栽培型茶樹兩種。 

野生型茶樹,亦稱 原始型茶樹 ,典型特徵爲樹體高大、花大質厚、果大皮厚、葉片革質,在植物分類學上多屬於大廠茶、大理茶、厚軸茶等。

栽培型茶樹,亦稱 進化型茶樹 ,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與人工馴化的條件下形成的,典型特徵爲樹體變小,花、果、葉變小,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增加。在植物分類學上多屬於茶、普洱茶和白毛茶。

製作普洱茶的原料多爲普洱茶種,按繁殖方式又可分爲 有性 和 無性 兩大類。勐庫大葉、邦東大葉、勐海大葉等均屬於 有性羣體種 ;雲抗10號、紫娟等則屬於 人工選育的無性扦插種 。

栽培型的茶種與白毛茶種也被用來製作普洱,野生型的大理茶種亦被廣泛利用。

邦崴,那棵著名的茶樹,枝葉芽梢爲栽培型,花果特徵爲野生型,1992年被定義爲 過渡型茶樹 ,目前存在學術爭議。

參考文獻:

[1]蔣會兵,唐一春,陳林波,王平盛,蔡新,虞富蓮,楊柳霞,王興華,李崇興,江鴻鍵,王本忠,段學良,李靜,何月波,王東,李少峯,卜保國. 雲南省古茶樹資源調查與分析[J/OL].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1-16[2019-11-29].

[2]蔣會兵,汪雲剛,唐一春,宋維希,李友勇,季鵬章,黃興奇. 野生茶樹大理茶種質資源現狀調查[J]. 西南農業學報,2009,22(04):1153-1157.

[3]唐一春. 野生茶樹種質創新利用實踐探討[A]. 中國茶葉學會.全國茶業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茶葉學會:,2007:5.

千家寨有着二千年以上茶王樹,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千家寨有着二千多年以上的茶王樹,它是迄今爲止最古老的野生茶樹,大約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是稀世的珍寶。

每年春季,到了春茶萌發的時候,千家寨景區附近的村民就會來到山裏面,搭上棚子去摘野生茶葉,千家寨景區的深山裏面,盛產野生茶葉,村民們每年大概可以摘到野生茶葉兩千多克,野生茶葉相比起人工種植的茶葉,那可就不是一個檔次了,不僅更加珍貴,價格昂貴,而且口感也更好。能摘到野生茶葉的地方就是位於千家寨景區內的白草地原始茶樹林,這些野生的茶樹,都是”茶樹王“繁衍的後代。

千家寨景區位於鎮沅縣,這裏有連綿的羣山,有壯觀的瀑布,有着原始的森林,更有千年的古茶,這裏的村民們都很淳樸,民俗濃厚,不論是科考,還是旅行,都是一個不錯的去處。在這裏,不僅可以欣賞到優美的風景,還可以放鬆身心,增長見識,體會傳統的民風民俗,感受到此處的文化精髓,走累了就來一杯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味道,真的是非常愜意了。說到千家寨,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千家寨原始森林裏的兩株茶王樹。

在千家寨景區內有兩株非常古老的茶樹王,它們一公一母,非常高大魁梧,而且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在其周圍就是其”繁衍“出來的野生茶樹林。經過專家的測定,這兩株茶王樹距今已經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在春秋時期它們就已經破土而出了,這一公一母兩株茶王樹,是歷史的見證者,經歷上千年的風雨洗滌依舊挺拔,依舊生生不息,是稀有的珍寶。如果你有幸來到千家寨,一定要看一看這飽經風霜的茶王樹,一定要品一品這野生茶的味道。

「關注」雲南,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

資料顯示,我國古茶樹有5600多萬株,約97%分佈在雲南

作爲世界茶樹原產地,雲南分佈有大量野生茶樹羣落、栽培型古茶園和數千萬株古茶樹,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

據云南省林草局介紹,初步資源調查結果顯示,雲南有古茶樹91萬畝、約5400萬株,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和野生茶樹羣落保存數量最多的地方。

古茶樹是雲南茶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2021年,雲南古樹茶產量約1.2萬噸,綜合產值達120億元。目前,雲南茶產業已成爲年產值過1000億元、涉及近1000萬人的富民產業。

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

茶界已基本形成共識,樹齡100年以上的茶樹可稱爲古茶樹。

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雲南省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藍增全教授介紹,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我國古茶樹有5600多萬株,約97%分佈在雲南,貴州有120萬株以上,廣西、四川、重慶、福建、海南等也有少量分佈。

“雲南是茶樹起源地、多樣性中心和種質資源寶庫,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青元介紹,全球茶組植物共有31個種4個變種,其中雲南有23個種3個變種,以雲南茶樹作模式標本定名的有16個種2個變種。

何青元說,茶樹在從起源地向其他地域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從形態水平到細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從而形成今天豐富多彩的種質資源。雲南茶樹資源的特點是種類多,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類型俱全,熱帶、帶、溫帶、寒帶都有分佈。多數茶種以局部分佈爲主,大理茶種、普洱茶種等在全省分佈廣泛。

雲南古茶樹分佈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分佈廣闊,全省16個州市中13個有古茶樹;二是密集分佈於“一流域二山脈”,即瀾滄江流域、哀牢山脈和高黎貢山南端,其中瀾滄江流域的古茶樹資源佔全省90%以上,集中在瀾滄江流域大理至西雙版納區間。

中國種茶、飲茶 歷史 悠久。存世第一部茶學著作、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藍增全介紹,雲南境內發現的幾棵典型古茶樹,分別是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的代表,爲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提供了有力證據。比如,1951年在勐海縣南糯山發現的栽培型古茶樹,樹高8.8米、基徑138釐米,樹齡約800年。1961年在勐海縣巴達山發現的野生型古茶樹,樹高32米、基徑100.3釐米,樹齡約1700年。1991年在瀾滄縣邦崴村發現的過渡型古茶樹,樹高11.8米、基徑78.9釐米,樹齡1000多年,這棵茶樹的照片後來登上了中國郵票。

此外,在臨滄市鳳慶縣香竹箐發現的一棵古茶樹,樹高10.7米、基徑185釐米、基圍582釐米,是已知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樹,要4個人手拉手才能圍起來。鳳慶縣委陳禮軍說:“目前這棵樹仍然枝繁葉茂,每年進行保護性採摘。”

特別珍稀的野生茶樹羣落

藍增全介紹,雲南不僅擁有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還擁有特別珍稀的古茶生態系統——野生茶樹羣落,目前報道的已有88個。

一棵茶樹存活上千年很難得,一個野生茶樹羣落則可能延續幾千年。大量野生茶樹羣落的存在,不僅爲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提供了“活化石”,也爲茶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種質資源。

如鎮沅縣千家寨野生茶樹羣落,位於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大理茶種分佈的東界、哀牢山野生茶樹羣落的典型代表。資源調查顯示,該茶樹羣落分佈面積2.3萬畝,有胸徑5釐米以上的野生茶樹47萬餘株,胸徑30釐米以上的3411株,樹高30米以上的18株。其野生茶樹密度之大、大徑級茶樹之多,極爲罕見。

雙江縣勐庫鎮邦馬大雪山野生茶樹羣落,1997年才被當地村民發現,集中分佈面積約1.27萬畝,海拔2200米到2750米,是目前國內外已知分佈海拔最高的野生茶樹羣落。據專家考證,該羣落茶樹爲大理茶種,在進化上比較原始,但具有茶樹的全部形狀特徵和茶葉功能成分,能夠製茶飲用。

巧合的是,當今雲南栽培範圍最廣的茶樹品種勐庫大葉茶(屬普洱茶種),原產地在邦馬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島村和公弄村。專家認爲,勐庫野生茶樹羣落與勐庫大葉茶同出一山,對研究茶樹的來源、演化、分類和種質創新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勐庫野生茶樹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是抗性育種的重要資源。

如寧洱縣困鹿山古茶園,是精細管理種茶模式的典範,是茶葉栽培從粗放型、分散型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的例證。困鹿山古茶園在小範圍內聚集有古茶樹327株,兼具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是茶葉種質資源和茶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案例。

藍增全說,瀾滄江孕育了茶文明,瀾滄江流域的古代濮人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對茶的認識過程中,濮人先認識到茶可以“解毒”,於是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後來認識到茶還可以解膩、助消化,進而發現了茶的品飲價值。經廣泛傳播,茶最終風靡世界,成爲與咖啡、可可並列的世界三大飲料。

撰文:伍曉陽 嚴勇 趙彩琳

野生茶樹會流血嗎?

野生茶樹不會流血。

野生型茶樹有什麼特徵特性?

野生型茶樹亦稱原始型茶樹。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徵特性:喬木、小喬木樹型,嫩枝少毛或;越冬芽鱗片3~5個;葉大,長10~25cm,角質層厚,或稀毛,側脈8~12對,脈絡不明顯,葉面平或微隆起,葉緣有稀鈍齒;花冠直徑4~8cm,花瓣8~15枚,白色,質厚如絹,,雄蕊70~250枚,子房有毛或,柱頭以4~5裂爲多,心皮3~5室全育;果呈球、腎、柿形等,果徑2~5cm,果皮厚0.2~1.2cm、木質化、硬韌,果軸粗大呈四棱形,種膈明顯;種子較大,種徑1.5~2.6cm,球形或錐形,種脊有棱,種皮較粗糙,黑色,,種臍大;芽葉中氨基酸、茶多酚、兒茶素、咖啡鹼等俱全,茶氨酸和酯型兒茶素含量偏低,苯丙氨酸偏高;萜烯指數多在0.7~1.0;成品茶多數香氣低沉,滋味淡薄,缺乏鮮爽感;花粉粒大,爲近球形或扁球形,極面觀3裂,赤極比大於0.8,外壁紋飾爲細網狀,萌發孔呈狹縫狀或帶狀溝,花粉Ca含量在15%以上;葉片柵欄細胞1~2層,硬化細胞多,多爲樹根形或星形等;染色體核型爲對稱性較高的2A型(原始類型)。長期生長在特定的相對穩定的生態條件下,且多與槲鬥科、木蘭科、樟科、桑科、樺木科、山茶科等常綠寬葉林混生。由於保守性強,人工繁殖、遷徙成功率較低。但較少罹生病蟲害。形態分類上多屬於大廠茶(C.tachangensis)、大理茶(C.taliensis)、厚軸茶(C.crassicolumna)等,代表的有師宗大茶樹、巴達大茶樹、金廠大茶樹等。

野生型茶樹有什麼特徵特性?

茶樹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區經長期自然選擇所保留下來的茶樹類型。自然選擇是生物界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現象,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解釋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由於自然選擇是自然界通過生存鬥爭方式進行,保留的主要是對生物體本身有益的變異,沒有人爲活動的參與,沒有明確的目標、計劃性,故進程是十分緩慢的,自然界一個新物種的產生往往需要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時間。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樣,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種的茶樹,也是在某一歷史年代,由起源於某一地區的原始野生種栽培馴化而來的。而這種“原種”據考證起源於距今6000萬年~4000萬年(沈德緒編,《種質資源的調查與保存》,《困樹育種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8頁~22頁。),早已不復存在,至多隻能以遺體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層中。高大的喬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發現它則更是機會極少。然而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這一原種的後代,經受自然選擇,不斷演化、衍生、進化,造就了今天茶組植物43個種7個變種或訂正歸併成的12個種6個變種(閔天祿,《山茶屬茶組植物的訂正》,《雲南植物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5頁~132頁。),其中除栽培品種所隸屬的茶種外,其餘則是我們稱之爲人們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樹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據進化的不可逆性,現存的進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復其原始祖先的形狀,即便將它重新置於其祖先所處的環境,在進化過程中已滅絕的生物將永不再現(李難,《進化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21頁~338頁。)。這使人不難理解爲什麼印度阿薩姆邦的茶樹曾一度被自認爲是野生的茶樹。南糯山的茶樹王亦應是栽培型,因爲它們業已進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類,返祖現象偶有出現,但不是主流,繫個別)。同時,對於那些初步定爲野生型或其它類型的“茶樹王”級的珍稀茶樹,由於實際上尚未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確應妥善保護,否則一旦死亡,難以再現

野茶屬於什麼茶呢?

野茶屬於野生茶樹的原生態茶。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因此在荒山野嶺中,常常會有一些不知名的茶樹在生長着,沒法追溯它們的來源,只能統稱其爲“野生茶樹”,而產自這些茶樹上的茶葉,自然就被稱作“野茶”。這類野茶來自完全野生、沒有經過人類任何干涉、自生自長的茶樹,這也是傳統意義上說的“野茶”。

其他資料

野生的茶樹,除了上面提到的純天然的情況外,還有一類是有經過人工栽培的,這當中包括人們特意將某種茶樹種植在荒山野嶺中,或是曾經種植過,但後面又遺棄不管了,讓其自生自滅。這就屬於有經過栽培的半野生型茶樹,因此這部分茶樹上產的茶葉,也叫“野茶”,這是目前市場上炒作的“野茶”的主要來源。

野茶和其它茶葉不同之處,就在於名字裏帶有個“野”字,而“野”這個字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野生的、純天然的、沒有經過人工過多幹預的。由此還可以聯想到野菜、野雞、野果等等。而野茶的本質,就可以理解爲是一類來源於野生茶樹的茶葉。

野生山茶古樹分佈最集中的地區在哪裏?

中國野生山茶古樹較集中地分佈在雲南騰衝、浙江舟山、山東嶗山沿海島嶼以及江西黎川、四川峨眉山和邛崍山等地。在離雲南騰衝18千米的雲華鄉境內相鄰的五個村,境內多山,山脈縱橫,溪河交錯,氣候溫溼,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土壤肥沃而偏酸性,古老的騰衝紅花油茶林多分佈在海拔1900~2200米之間的山脈,每一片林中,都有數量不等的古老山茶大樹,有的胸徑達76釐米。1982年,在騰衝雲華調查山茶資源時,發現一株特高的山茶大樹,品名爲“仙葉茶”,樹高20米,胸徑90.5釐米,估計樹齡700~800年。雲南省鳳慶縣洛黨鄉海拔2100米處的一株野生雲南紅花油茶古樹,樹高6.5米,基徑99釐米,樹齡500年左右。這是中國野生紅花油茶樹中最粗的一株,也是極珍貴的植物種質資源母樹。

野生紅山茶古樹分佈最集中的地區,是浙江省舟山羣島朱家尖島和沿海島嶼。朱家尖島位於舟山羣島的東南,全島15座山,其中海拔387.6米的大青山是野生紅山茶的主要分佈地。因島上氣候惡劣,常年海風較大,山體自然土層較淺,所以紅山茶樹長不高,成片野生紅山茶從岩石縫隙中長出,只能以灌木形態生長。一般高度在1.5~2.5米,基部分枝較多。基幹徑在20~30釐米,冠幅普遍在1~2米或2~3米,長勢茁壯而挺拔,稀疏的蓓蕾和花朵掩映在油亮的翠葉之中,一派蔚然景象。

青島地區現存野生耐冬古樹590株,其中長門巖島保存最多,共有535株。黃海北部的大關島、小關島和馬耳島,面積都不足半平方千米,島南殘留幾十株耐冬,爲山茶的原始種,花單瓣,深紅色,與舟山羣島的野生紅山茶屬同一個種。長門巖島是由大小兩個不同島嶼組成的。小島上耐冬樹很少,大島卻另是一番景象。這裏很少有其他雜樹,唯有蒼鬱茂密的山茶羣落遍佈全島。在坡地岩石縫隙的腐殖土中長出山茶樹粗大柯幹,一般幹徑爲10~30釐米,最粗的達40釐米,樹幹一般只有3~4米高,一律向右傾斜着,比起日本分佈最北的青森縣平內町山茶山上的“風衝型”山茶樹,還要蒼勁威武。

四川的野生川茶古樹資源之豐富,令人驚喜。在峨眉山脈、邛崍山脈和龍門山脈,竟發現數以萬計百年以上的野生川茶古樹。僅峨眉山腳洪雅吳莊鄉孔壩村一帶,就有逾百年的野生川茶古樹9000餘株。邛崍山脈不僅有大批油茶,而且有近萬株百年以上的川茶原始種。其中已發現9個花色不同、葉形葉脈各異的種。有大紅、深玫紅、粉、淡粉、白帶粉底和純白。最早的種爲白色,分佈地都在海拔1500米的深山中。大紅的多在海拔700~800米的山中。成都西南山區的雅安、樂山、眉山所屬各縣有上萬株百年以上的野生紅山茶原種。邛崍市除南寶鄉有大量野生山茶古樹分佈外,玉靈山脈一帶的高何鎮也有不少山茶原種。高何鎮邊有一風景秀麗的天台山,入山門幾千米,盤入山谷小徑,沿溪而上5千米,兩旁密生野生紅山茶,大者幹粗如盤,小者如臂,樹齡多在100~400年。從高何鎮西山九曲十八彎的沙石路到玉溪河,經寶順到太平鎮,驅車鄉間大道近1小時就到大河村。大河村海拔1400米,冬季最低溫度爲-12℃。距農戶家300米處即有野生紅山茶。從大河村再往上約5千米,到海拔1700~1800米的木坪子。此地多爲鐵桿小白花品種,葉小花小,粗略統計約10萬株,胸徑多在20餘釐米,樹高6~7米。太平鎮向北,經中林到大川,海拔1500米,山高路險,路兩旁野生山茶處處可見,大者胸徑在50釐米以上,小者胸徑20釐米。此地人煙稀少,高10餘米的大山茶古樹甚多,均爲白花。大川鎮再經毗盧寺到木姜林,進入黃水河流域。路兩旁古樹參天,此地野生紅山茶又高又大,老鄉告知尚有幹徑1米以上、樹高18米的千年古山茶樹。邛崍市南寶鄉發現一株樹高13米、主幹直徑62釐米、樹齡600多年的野生山茶。野生紅山茶在四川分佈極廣,不僅雅安、蘆山、名山、寶興很多,而且蒲江、大邑、崇州也不少,眉山市的洪雅(玉屏山區)、丹棱,樂山市的峨邊、馬邊、沐川,都有大量分佈。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古藺以及與雲南毗鄰的會理、會東、米易、鹽源也都有大量分佈。

雲南、四川、浙江舟山羣島和山東青島嶗山等地有這麼豐富的野生山茶古樹資源,確實是中國一筆巨大的財富。

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的簡介

勐庫大雪山位於雙江縣城的西北部,是孕育勐庫大葉茶的搖籃,主峯海拔3233.5米,從縣城所在地遠遠望去,重巒疊嶂,形成了一道面向西北方向的綠色屏障。古茶樹羣落就分佈在大雪山海拔海拔2200至2750米的山腰上,這裏年均溫度低於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這裏的自然條件正好是茶樹生長的天堂。 人跡難至的原始森林中,分佈着目前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大部分樹齡在千年以上。 經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茶葉研究所等科研部門的植物專家和茶葉專家的鑑定,雙江縣大雪山野生古茶園是茶樹起源中心之一。 在那次乾旱發生之前,大雪山的植被非常茂密,特別是生長在山裏的一叢叢竹林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擋着人們對大雪山更深處的探索,別說是人,就連野生動物都很難在這些竹林裏穿行。正因如此,隱藏在山上的古茶樹羣落始終保持着與世隔絕的狀態。1997年的乾旱給這些竹林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由於嚴重缺水,竹林逐漸乾枯死亡,大雪山原本密集的植被也慢慢出現了空隙,周邊的村民開始更爲自由地在山上活動,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發現了除了單株的古茶樹以外,還存在着其他大量的古茶樹,分佈面積達到了1.2萬畝。這個重大的發現很快傳遍全球,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被專家一致認爲是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分佈面積最廣、種羣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雙江縣城也霎時間變得小有名氣。

在發現的古茶樹中,樹齡爲2700年的1號大茶樹無疑最爲搶眼,這也是迄今爲止人們發現的樹齡最大的古茶樹。據專家考證,這棵古茶樹位於海拔2720米處,株高16.8米,基圍3.25米,胸圍3.1米。“站在樹下擡頭望着茂密的茶葉,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一棵茶樹正常生長500年,才能長到與成年人一樣的高度。”

勐庫野生古茶樹是一個野生茶樹物種,在進化上比普洱茶種原始,具有茶樹一切形態特徵和茶樹功能性成分,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是世界茶樹起源中心之一。古茶樹專家馬躍華介紹,在數百年前,居住在大雪山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偶然間拾到了掉在地上的野茶籽,並用於人工栽培。隨後,人工種茶的傳統以雙江爲源頭,通過茶馬古道傳到了雲南保山以及更遠的地方。

1998年,雙江縣成立了古茶樹資源保護機構,並在古茶樹羣落所在的大雪山山腰上修建了雙江孟庫古茶樹羣落保護管理所。

爲查清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羣落的地理位置,環境生態,野生茶樹的生化成分,進一步開發利用這一自然資源,並對其保護.對野生古茶樹羣,除雙江縣內有關部門及地縣組織初步調查外,縣對此先後作了詳細考察的大量工作.  2002年9月20日,縣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向臨滄行署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提交《關於對雙江自治縣勐庫古茶樹羣落進行科考鑑定實施方案的請示》.10月,縣茶葉創新辦張遠來撰文《雙江自治縣勐庫古茶樹的發現與保護利用開發建議》,《勐庫古茶樹的發現與保護利用  開發的思考》.2002年11月28日,雙江自治縣委、縣成立勐庫古茶樹羣落科考鑑定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組織實施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的科考鑑定工作.  2002年12月5—86,由縣組織,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茶業協會、臨滄地區茶業協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野生古茶樹考察組,對雙江自治縣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進行了現場考察、調查和採訪,結合當地羣衆提供的相關資料,經充分分析研究,對勐庫野生古茶樹分佈,環境生態、樹齡形態特徵得出科學結論。12月9日,在縣招待所會議室召開科考鑑定彙報會,並形成會議紀要.10日,作出科考鑑定總結,同時由科考組成員張建邦向省創新辦主任書面彙報考察結果,鑑定會議紀要全文爲:  1、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地處雙江自治縣西北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座標爲東經99°46′, —99°49′,北緯23°40′ —23°42′,分佈面積約12 000多畝,海拔高度爲2 200—2 750米.羣落所處環境條件和植被主要特點是:  勐庫野生古茶樹羣落的植被類型屬於南帶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標誌:①板狀根較發達(樟科、殼鬥科);⑦木質藤冠羣落十分顯著(如南五味子屬);③附生植物豐富(蘭科、杜鵑花科和蕨類等).羣落結構:主要建羣樹種爲木蘭科、樟科。殼鬥科的種類並構成了一級喬木層;二級喬木層以勐庫野生古茶樹爲優勢.此外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林下大面積箭竹全部枯死,草木層主要有蕁麻科等.在調查地塊內,古茶樹整個羣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未受人類破壞,自然更新力強,生物多樣性極爲豐富.在雲南省內保存如此完好原始植被實屬少見,具有極爲重要的科學和保存價值,是珍貴的自然遭產和生物多樣性的活基因庫.

2009年雙江縣出臺文件,規定除了科研需要以外,勐庫野生古茶樹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採摘行爲。

野生型茶樹是怎樣演變成栽培品種的?

我國雖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道利用茶葉,對“品種”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如夏、商、西周時代稱良種爲“嘉種”(《詩經大雅生民》),但作爲農作物大面積栽培還是在唐代以後的事。當時先民是以挖掘野生苗木和採收種子種植的,隨着栽培區域的擴大和世代的繁衍,久而久之形成相對封閉、集中的羣居。這就是最原始的農家品種(羣體品種),也是人們選育品種的初級基因源。我國曆史上栽培的絕大多數品種均屬於此,如雲南的鳳慶大葉茶、湖南的雲臺山種、安徽祁門種、浙江龍井種等,它們不僅有固定的栽培區域,而且有相應的適製茶類。據傳,利用地方品種選種最早始見於宋代的武夷山,有“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僅一株”之說,明代有了白雞冠,清代出現了大紅袍、肉桂等。1780年福建安溪人魏飲選擇優良單株用枝條扦插繁殖,育成了聞名中外的鐵觀音品種。繼而福建茶農又先後育成了福鼎大白茶、水仙、梅佔、毛蟹、黃棪、佛手等目前仍在推廣或栽培的無性系品種。但利用地方品種較大規模地選育新品種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的事。如以雲南鳳慶大葉茶作親本育成的國家審定品種就有17個,從南糯山大葉茶、祁門種、龍井種中採用單株選擇法育成了雲抗10號、安徽1號、龍井43等主要推廣品種。因此,追本溯源,現代栽培的品種都是來自於野生資源。

據推論,從野生型茶樹演變成栽培品種大體上是沿着這樣兩條路線:一是從喬木大葉、子房5室無茸毛的大廠茶向小喬木大葉、子房3室無茸毛的禿房茶演化;二是從喬木大葉、子房5室有茸毛的厚軸茶、大理茶向小喬木大葉、子房3室有茸毛的白毛茶、普洱茶演化;隨着自然選擇和輻射範圍的擴大(北移),逐步演變成灌木中、小葉、子房3室有茸毛的茶。之後,在人類長期的栽培活動中,又產生了不同水平的分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園藝品種。

我國自1969年至2003年共有32個單位育成國家審(認)定品種66個,其中從自然雜交後代或地方羣體中採用單株選擇方法育成的品種有51個,用人工雜交法育成的有14個,用輻照等誘變手段育成的有3個(皖農111、中茶108、矮豐20號)。此外,安徽農業大學(2000)利用N<+離子誘變技術,獲得了6個優良品系。

普洱茶原料之茶樹品種

雲南茶樹資源豐富,按照演化進程,分爲野生型茶樹和栽培型茶樹兩種。 

野生型茶樹,亦稱 原始型茶樹 ,典型特徵爲樹體高大、花大質厚、果大皮厚、葉片革質,在植物分類學上多屬於大廠茶、大理茶、厚軸茶等。

栽培型茶樹,亦稱 進化型茶樹 ,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與人工馴化的條件下形成的,典型特徵爲樹體變小,花、果、葉變小,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增加。在植物分類學上多屬於茶、普洱茶和白毛茶。

製作普洱茶的原料多爲普洱茶種,按繁殖方式又可分爲 有性 和 無性 兩大類。勐庫大葉、邦東大葉、勐海大葉等均屬於 有性羣體種 ;雲抗10號、紫娟等則屬於 人工選育的無性扦插種 。

栽培型的茶種與白毛茶種也被用來製作普洱,野生型的大理茶種亦被廣泛利用。

邦崴,那棵著名的茶樹,枝葉芽梢爲栽培型,花果特徵爲野生型,1992年被定義爲 過渡型茶樹 ,目前存在學術爭議。

參考文獻:

[1]蔣會兵,唐一春,陳林波,王平盛,蔡新,虞富蓮,楊柳霞,王興華,李崇興,江鴻鍵,王本忠,段學良,李靜,何月波,王東,李少峯,卜保國. 雲南省古茶樹資源調查與分析[J/OL].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1-16[2019-11-29].

[2]蔣會兵,汪雲剛,唐一春,宋維希,李友勇,季鵬章,黃興奇. 野生茶樹大理茶種質資源現狀調查[J]. 西南農業學報,2009,22(04):1153-1157.

[3]唐一春. 野生茶樹種質創新利用實踐探討[A]. 中國茶葉學會.全國茶業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茶葉學會:,2007:5.

千家寨有着二千年以上茶王樹,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千家寨有着二千多年以上的茶王樹,它是迄今爲止最古老的野生茶樹,大約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是稀世的珍寶。

每年春季,到了春茶萌發的時候,千家寨景區附近的村民就會來到山裏面,搭上棚子去摘野生茶葉,千家寨景區的深山裏面,盛產野生茶葉,村民們每年大概可以摘到野生茶葉兩千多克,野生茶葉相比起人工種植的茶葉,那可就不是一個檔次了,不僅更加珍貴,價格昂貴,而且口感也更好。能摘到野生茶葉的地方就是位於千家寨景區內的白草地原始茶樹林,這些野生的茶樹,都是”茶樹王“繁衍的後代。

千家寨景區位於鎮沅縣,這裏有連綿的羣山,有壯觀的瀑布,有着原始的森林,更有千年的古茶,這裏的村民們都很淳樸,民俗濃厚,不論是科考,還是旅行,都是一個不錯的去處。在這裏,不僅可以欣賞到優美的風景,還可以放鬆身心,增長見識,體會傳統的民風民俗,感受到此處的文化精髓,走累了就來一杯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味道,真的是非常愜意了。說到千家寨,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千家寨原始森林裏的兩株茶王樹。

在千家寨景區內有兩株非常古老的茶樹王,它們一公一母,非常高大魁梧,而且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在其周圍就是其”繁衍“出來的野生茶樹林。經過專家的測定,這兩株茶王樹距今已經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在春秋時期它們就已經破土而出了,這一公一母兩株茶王樹,是歷史的見證者,經歷上千年的風雨洗滌依舊挺拔,依舊生生不息,是稀有的珍寶。如果你有幸來到千家寨,一定要看一看這飽經風霜的茶王樹,一定要品一品這野生茶的味道。

「關注」雲南,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

資料顯示,我國古茶樹有5600多萬株,約97%分佈在雲南

作爲世界茶樹原產地,雲南分佈有大量野生茶樹羣落、栽培型古茶園和數千萬株古茶樹,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

據云南省林草局介紹,初步資源調查結果顯示,雲南有古茶樹91萬畝、約5400萬株,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和野生茶樹羣落保存數量最多的地方。

古茶樹是雲南茶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2021年,雲南古樹茶產量約1.2萬噸,綜合產值達120億元。目前,雲南茶產業已成爲年產值過1000億元、涉及近1000萬人的富民產業。

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

茶界已基本形成共識,樹齡100年以上的茶樹可稱爲古茶樹。

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雲南省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藍增全教授介紹,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我國古茶樹有5600多萬株,約97%分佈在雲南,貴州有120萬株以上,廣西、四川、重慶、福建、海南等也有少量分佈。

“雲南是茶樹起源地、多樣性中心和種質資源寶庫,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青元介紹,全球茶組植物共有31個種4個變種,其中雲南有23個種3個變種,以雲南茶樹作模式標本定名的有16個種2個變種。

何青元說,茶樹在從起源地向其他地域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從形態水平到細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從而形成今天豐富多彩的種質資源。雲南茶樹資源的特點是種類多,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類型俱全,熱帶、帶、溫帶、寒帶都有分佈。多數茶種以局部分佈爲主,大理茶種、普洱茶種等在全省分佈廣泛。

雲南古茶樹分佈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分佈廣闊,全省16個州市中13個有古茶樹;二是密集分佈於“一流域二山脈”,即瀾滄江流域、哀牢山脈和高黎貢山南端,其中瀾滄江流域的古茶樹資源佔全省90%以上,集中在瀾滄江流域大理至西雙版納區間。

中國種茶、飲茶 歷史 悠久。存世第一部茶學著作、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藍增全介紹,雲南境內發現的幾棵典型古茶樹,分別是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的代表,爲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提供了有力證據。比如,1951年在勐海縣南糯山發現的栽培型古茶樹,樹高8.8米、基徑138釐米,樹齡約800年。1961年在勐海縣巴達山發現的野生型古茶樹,樹高32米、基徑100.3釐米,樹齡約1700年。1991年在瀾滄縣邦崴村發現的過渡型古茶樹,樹高11.8米、基徑78.9釐米,樹齡1000多年,這棵茶樹的照片後來登上了中國郵票。

此外,在臨滄市鳳慶縣香竹箐發現的一棵古茶樹,樹高10.7米、基徑185釐米、基圍582釐米,是已知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樹,要4個人手拉手才能圍起來。鳳慶縣委陳禮軍說:“目前這棵樹仍然枝繁葉茂,每年進行保護性採摘。”

特別珍稀的野生茶樹羣落

藍增全介紹,雲南不僅擁有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還擁有特別珍稀的古茶生態系統——野生茶樹羣落,目前報道的已有88個。

一棵茶樹存活上千年很難得,一個野生茶樹羣落則可能延續幾千年。大量野生茶樹羣落的存在,不僅爲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提供了“活化石”,也爲茶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種質資源。

如鎮沅縣千家寨野生茶樹羣落,位於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大理茶種分佈的東界、哀牢山野生茶樹羣落的典型代表。資源調查顯示,該茶樹羣落分佈面積2.3萬畝,有胸徑5釐米以上的野生茶樹47萬餘株,胸徑30釐米以上的3411株,樹高30米以上的18株。其野生茶樹密度之大、大徑級茶樹之多,極爲罕見。

雙江縣勐庫鎮邦馬大雪山野生茶樹羣落,1997年才被當地村民發現,集中分佈面積約1.27萬畝,海拔2200米到2750米,是目前國內外已知分佈海拔最高的野生茶樹羣落。據專家考證,該羣落茶樹爲大理茶種,在進化上比較原始,但具有茶樹的全部形狀特徵和茶葉功能成分,能夠製茶飲用。

巧合的是,當今雲南栽培範圍最廣的茶樹品種勐庫大葉茶(屬普洱茶種),原產地在邦馬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島村和公弄村。專家認爲,勐庫野生茶樹羣落與勐庫大葉茶同出一山,對研究茶樹的來源、演化、分類和種質創新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勐庫野生茶樹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是抗性育種的重要資源。

如寧洱縣困鹿山古茶園,是精細管理種茶模式的典範,是茶葉栽培從粗放型、分散型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的例證。困鹿山古茶園在小範圍內聚集有古茶樹327株,兼具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是茶葉種質資源和茶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案例。

藍增全說,瀾滄江孕育了茶文明,瀾滄江流域的古代濮人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對茶的認識過程中,濮人先認識到茶可以“解毒”,於是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後來認識到茶還可以解膩、助消化,進而發現了茶的品飲價值。經廣泛傳播,茶最終風靡世界,成爲與咖啡、可可並列的世界三大飲料。

撰文:伍曉陽 嚴勇 趙彩琳

野生茶樹會流血嗎?

野生茶樹不會流血。

標籤:茶樹 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