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戚姓的來源

戚姓的來源

1、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2、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3、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2來自、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臺懷培計徑品質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宗原血春特發稱漢化爲氏。

3、來自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1、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2、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年封排局機孩信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3、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來自個具有3000年曆史的古老姓氏。

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規次下杆吃舉口不多。

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

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衛大夫食採大叫跑於戚,其支庶以爲氏,望出東海。

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國,以封地爲姓,後來,成爲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

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

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

書中並附註說:戚,衛邑部氧草財幾作。

這個地方是後來中國盡跳孔戚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濮陽縣還保修系倒代條味生存着古戚城的遺址。

故戚早的酸步氏後人奉孫林父爲戚姓的得姓始祖。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1、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2、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3、源於其他少來自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得姓始祖: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曆史的古老姓氏。

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

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

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衛大夫食採於戚,其支庶以爲氏,望出東海。

”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神糧國,以封地爲姓,後來,成爲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

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

在《春秋》一書上準革銀革座危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

”書中並附註說:“戚,衛邑。

”這個地方是後來讓祖出認阿少錢預中國戚姓的發源地。

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着古戚城的遺址。

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爲戚姓的得姓始祖。

戚姓的來源和歷史

戚姓的來源是姬姓,歷史如下:

戚姓源流分爲前源與後繼兩個時期,前源是戚氏始源於高陽氏顓頊帝之八子仲容爲遠祖世系一世祖,傳至三世祖清迎賜姓姚又以姚姓傳世,至三十六世姚輔國之子玉星配姫壽昌之女騰英又被賜姓姫。以姫姓傳世,至四十二世康公楚宋交戰桐柏山衛侯命公往說,兵罷和平20年。

公有功,衛侯以戚邑之地爲封地於大夫康公,戚邑是一個繁華小鎮是衛國北大門戶,是各諸侯國交通要衝,封邑之後建戚邑城。戚邑城建成後衛桓公就派其堂弟姫耳去管理戚城,在戚城收糧納稅上貢食採於戚。姫耳之子姫乙爲紀念其祖父公子惠孫(衛武公之子),賜姓爲孫氏,即孫乙爲孫氏一世祖。

從此孫氏和戚氏先祖就有戚城之糾紛,也是衛晉兩國爭奪之城邑。在晉國稱霸期間,由於戚城地理位置重要,晉總是通過控制戚來控制衛國。並通過控制衛國來駕馭東方諸侯,分別在魯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魯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和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先後四次奪取戚地。

家譜文獻

江蘇泰州延令戚氏重修族譜十五卷,首一卷,()戚穩壽編輯,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餘姚戚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戚維高主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享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戚氏宗譜四卷,(清)戚茂燦、戚茂源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梅江戚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戚茂珊、戚茂校等纂修,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東陽戚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懷魯鄉八字牆村。

戚姓的來源介紹

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33位。以下是我爲你精心整理的戚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戚姓簡介

  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七位,在臺灣則名列第二百十四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8%左右。戚姓出自姬姓,爲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之後,以封邑名爲氏,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省東海郡,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爲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郡。

  戚姓源出

  源出一:出自姬姓,爲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之後,以封邑名爲氏。據《姓譜》、《萬姓統譜》、《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戚姓源於姬姓孫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戚姓的始祖是衛國大夫孫林父。春秋時衛武公有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惠孫的子孫稱爲孫氏。惠孫的七世孫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孫林父因在國內失寵,先後出奔晉國和齊國,衛殤公時歸國,受封於戚邑(今河南省濮陽市戚城)。當時,戚邑是晉、鄭、吳、楚各國交通要塞,瀕臨黃河,有險可據,平原沃野,堪稱樂土。孫林父的支庶子孫戀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個,即孫氏的戚邑。後衛國滅亡,戚姓族人逃往東海,形成望族。

  源出二: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戚,就是斧子,非劈鑽砍柴的斧子,而是專指作戰用的兵器戰斧,後亦稱行刑之斧、儀仗之斧。戚衛,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專門執掌戚的親軍侍衛,多用於君王儀仗和護衛,以及軍營中司職執行軍法的劊子手。戚衛是一種非常榮耀的職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書典籍《軍禮司馬法》中記載:“殷執白戚。”在典籍《詩·大雅》中也說明:“干戈戚揚。戚,斧也。”在典籍《釋名》中也有解說:“戚,戚也。斧以斬斷,見者戚懼也。用以戚衛。”在戚衛的後裔子孫中,又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爲姓氏者,稱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三: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源出四: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戚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孫林父。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 歷史 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衛大夫孫林父食採於戚,其支庶以爲氏,望出東海。”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國,以封地爲姓,後來,成爲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書中並附註說:“戚,衛邑。”這個地方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現在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着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爲戚姓的得姓始祖。

  戚姓遷徙分佈

  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十三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8%左右。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彭城(徐州)一戰,劉邦戰敗,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廟東,今無)戚員外家。戚員外把其女兒戚姬許配給他。戚姬後來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都洛陽後遷長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宮。如意10歲時,封爲趙王。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后爲皇太后,大權獨攬。她下令將戚姬做成“人彘”。戚姬被害,戚家被剿,爲避族滅之禍,戚姓人曾改姓齊,遷徙別居。漢文帝劉恆即位,爲戚姬昭雪,並在戚家寨修廟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復原姓。當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候,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其支系子孫就世代以封地名“戚”爲姓。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省東海郡,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爲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戚姓家族 文化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亦稱海州堂。

  戚姓家族名人

  戚勰:漢代時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爲表臨侯,顯赫多年,他的爵位一連傳了七代。

  戚袞:字 公文 ,南北朝時吳郡(今江蘇省)鹽官人。祖顯,齊給事中。父霸,樑臨賀王府中兵參軍。少聰慧,遊學京都,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備。仍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尋兼太學博士。樑簡文在東宮,召戚袞講論。尋除員外散騎侍郎,又遷員外散騎常侍。仍兼國子助教,除中衛始興王府錄事參軍。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歲。戚袞於樑代撰《三禮義記》,值亂亡失,著有《禮記義》四十卷行於世。

  戚仲:宋代畫家,畫院祗候。畫山水平遠頗工,常於畫上反手題其名字。

  戚夫人:漢高祖的寵姬,故又稱戚姬,山東菏澤人,生趙王如意。高祖屢欲立爲儲君,不果。高祖崩,呂后酖趙王;殺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廁所中,稱爲“人彘”。

  戚逍遙:唐代冀州南宮(女子)人。 傳說 幼好道,父以女誡授逍遙,逍遙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經誦之。年二十餘,適同邑蒯潯。不爲塵俗事,惟獨居一室,絕食靜想,作歌云云。人悉以爲妖。一夜,聞室內有人語聲。又三日,忽聞屋裂聲如雷,仰視天半,逍遙與仙衆俱在雲中,歷歷聞分別語。觀望無不驚歎。

  戚同文:北宋初與范仲淹所創高平學派。戚同文幼年父母雙亡,由祖母帶着投奔外祖父之家。來到學舍,見到《禮記》,過目成誦,楊蔥十分驚異,即收留爲徒,不到一年,畢誦五經,很快即遠近聞名。當時正值晉末喪亂,他絕意仕進,思見 天下 統一,因取名爲同文。後來依趙直,築室聚徒,講學於眼陽(今河南省商丘),求學之人,不遠千里而來,絡繹不絕。高平范仲淹亦聞名而至,依之爲學,繼而授徒傳業,其學更爲繁盛,遂形成高平學派。

  戚文秀:宋代畫家,善畫水,史稱畫水名家。嘗畫《清濟灌河圖》,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通貫于波浪之間,與衆毫不失次序。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年—萬曆十五年1587年),定遠(現山東半島一帶)人。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傑出的 軍事 家、民族英雄。其祖爲明朝開國將領戚祥,曾任朱元璋親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終病逝,授世襲明威。

  戚延齡:明萬曆年間考中歲貢後,任順天府薊州平谷縣知縣。在任多年,爲人正直,體恤民情,後升任薊州知州。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間,薊州有個壯男名張差,拿着大木棒闖入太子常洛的慈慶宮內,打傷看門者多人,被捕歸案。巡視皇城御史劉廷元以張差“有瘋癲”奏於皇帝,遂有“挺擊之案”。戚延齡因處理得當頗得薊州百姓的敬重和稱頌。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國 留學 ,人加利福尼亞斯但福大學,攻讀英國文學。 畢業 回國後自16年(1927年)起,先後在上海大廈大學、安徽大學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系主任。抗戰勝利後,赴浙江大學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3年起,任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譯有菲爾丁:《湯姆·瓊斯衝》(合譯稿本),稿本有《論湯顯祖與(牡丹亭》、《讀(紅樓夢)筆記》、《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試譯》等。

  戚慶隆:當代著名 書法 家。曾任淮安市書協,今移居南京,其 魏碑 楷書 相當精彩。耿立軍,是一位 自學 成才的書法名家,現任安徽省 書法家 協會副,其書得力於王鐸、傅山大氣、拙重。

  戚先初:(1918-1991),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黨。

  土地戰爭時期,1931年參加安徽團,後編入紅25軍73師,任223團副排長。先後參加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至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任紅15軍團保衛局科員,第73師直屬隊特派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後任中國人民第16軍幹部,第186師 委員,高炮101師委員,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任中國人民高炮101師委員,1959年後任空2軍部主任,瀋陽軍區空軍部副主任、後勤部委員。1966年任空軍後勤部副委員兼修建部委員。1955年被授予,1964年晉升爲少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1年3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3歲。

戚姓的來源

1、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2、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3、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得姓始祖:追溯起來,戚姓應該是一個具有3000年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戚姓是發源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姓氏,關於戚姓的來源,據《萬姓統譜》上有這樣的記載:“衛大夫食採於戚,其支庶以爲氏,望出東海。”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時代的衛國,以封地爲姓,後來,成爲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東海的望族。另有一說是衛大夫孫林父當初被封的采邑“戚”地並不在山東境內,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書中並附註說:“戚,衛邑。”這個地方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着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爲戚姓的得姓始祖。

姓"戚"是怎麼來的

起源於春秋時期,始祖爲衛中大夫孫林父,以封地戚(今河南濮陽戚城)命姓。據《姓譜》、《萬姓統譜》、《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春秋時衛武公後裔孫林父,衛獻公時任上卿,衛殤公時受封於戚邑,其支庶子孫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後衛國滅亡,戚姓族人逃往東海,形成望族。

戚姓的起源?歷史上有哪些姓戚的名人?

戚姓,主要起源於姬姓。歷史名人有戚繼光、戚仲、戚同文等。

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戚城附近),公元前626 年晉國攻打衛國並俘虜了在戚城的守臣孫昭子,戚城變成了晉國城邑,當年秋,因戚城與魯國相鄰,魯國的大夫公孫敖會見晉侯,雙方簽定了盟約。戚城地處黃河東南岸,東有齊、魯,西有秦、晉,南有宋、曹、鄭、陳、吳、楚,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被各諸侯國定爲會盟聖地。

據我國最早的史書《春秋》《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中,各國諸侯及卿大夫,在戚城舉行會盟就有七次。衛成公遷都後按周王嫡系傳姓制,衛穆公時周王以戚邑之封地賜姓和公爲戚,戚氏誕生,和公爲戚氏一世祖,配衛氏育三子,未幾十載,定公時孫良父因病早逝,把爵位和權力交給兒子孫林父。

戚家源於什麼地方

戚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六位(206)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0.04%≈47.32萬)

一、尋根溯源 戚姓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據《萬姓統譜》、《姓氏考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春秋時衛大夫孫林父食採於戚(故城在今河南濮陽北戚城),其支庶以邑爲氏。此支詳情:黃帝--玄囂--橋極--帝嚳--棄--不窟--鞠---公劉 --慶節--皇僕 -- 差弗 -- 毀渝 --公非 --高圉 -- 亞圉 --公叔祖類 --古公稟父-- 公季-- 昌(即周文王)-----康叔(文王第八子,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衛國)------ 康伯-----考伯---- 嗣伯--疌伯 ------靖伯------- 貞伯----- 頃侯------釐侯------武公(公元前813--前758)----惠孫(武公之子) ....林父(惠孫七世孫)---戚

2、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公族之後有戚姓。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景頗族泡戚氏,漢姓爲戚;今滿、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 孫林父。

即孫文子,春秋時衛國公族,武公子惠孫之七世孫,孫良夫之子。衛定公五年(公元前五八四年)冬,時任大夫的孫林父因得罪定公,而出奔晉。十二年,依仗晉國支持,定公不得已而復其職。獻公時與寧殖同列,獻公曾藉口與二人同進午餐,而使二人空腹從上午一直等到日落西山。遭到戲弄的孫林父遂與寧殖合力驅逐獻公,迫獻公出奔齊。立定公弟,是爲 公, 公因孫林父爲自己繼君位立下大功,遂封孫林父食邑於戚。後孫林父與寧喜爭權, 公使寧喜攻之,他出奔晉,並借晉之力量使獻公復位。孫林父左右逢源,得以保全封邑,其支庶以封邑爲氏,稱戚姓,並尊孫林父爲其始祖。

三、繁衍播遷

戚姓發源於河南濮陽,戰國時衛國滅亡,戚姓子孫有避居今山東、江蘇間地者。西漢初,漢高祖劉邦有寵姬戚夫人,她是濟陰定陶人,可見在秦漢之際,已有戚姓落籍於魯西南。並有以中尉封臨轅侯的戚鰓,其子孫襲爵,榮耀非常,傳至七世孫戚少時改封爲關內侯,關內侯是秦漢時的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級,有侯號而居京畿,無封地,而有封戶,戚少子孫遂落籍今陝西西安。東漢至魏晉時,繁衍於江蘇、山東間地東海郡的戚姓人丁興旺,族大人衆,昌盛爲戚姓東海郡望,併爲此爲中心,在魏晉南北朝時分衍至安徽、江蘇南部、浙江等地。隋唐兩代,戚姓已廣佈黃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的,導致北方戚姓再次徙奔江南,今江蘇、浙江成爲戚姓人的首選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兩宋時,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今浙江金華和江蘇常州一帶,其名人輩出,世代書香,爲後世所敬仰。元代以後,戚姓散居於華東、華南各省,連西南之廣西、雲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湖北等地。此際,戚繼光之先祖仕宦山東,遂由祖籍濠州定遠(今屬安徽)定居東牟縣(今山東萊蕪)。明末,戚姓有渡海赴臺者,張獻忠屠川后,有湖北、湖南之戚姓入遷今四川、重慶。清康熙年間及其以後,有山東半島之戚姓渡海經旅順島入遷東北三省。歷至今,戚姓分佈之地愈廣。 如今,戚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山東、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戚姓約佔全國漢族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65%≈30.76萬)。

四、郡望堂號 戚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與堂號主要有:

東海郡——秦代設置。楚、漢之際亦稱郯郡。治所在郯(故城在今山東郯城北)。南朝齊移治漣口(即今江蘇漣水)。轄境相當今山東費縣、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江蘇宿遷以北地區。

堂號:“東海堂”、”積善堂”.“三禮堂”、“止止堂”、“雙溪堂”、“七候堂”、“體仁堂”等。

五、宗族特徵

①戚姓是一個具有三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可謂人才濟濟,尤以抗倭英雄戚繼光最爲有名。

②戚姓來源比較純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與戚姓的主源相比,無論是影響還是人口都有很大差異。

六、名人精粹

1、戚夫人:濟陰定陶人,漢高祖寵姬。生趙王如意,高祖欲廢太子,立趙王爲太子。呂后用張良計得以保全太子地位。高祖駕崩,呂后殺趙王,囚戚夫人,斷其手足,去眼薰耳,飲以啞藥,置於廁所,名曰人彘。

2、戚 鰓:西漢初將領。初從劉邦爲郎,以都尉守蘄城,後以中尉封臨轅侯。

3、戚 袞:吳郡鹽官(今浙江餘杭)人,南朝陳學者。通《三禮》,梁武帝策爲高第,除揚州祭酒從事史,不久兼太學博士。梁敬帝時升爲江州刺史。陳宣帝時卒於始興王府尋事參軍任上。有《周禮音》等。

4、戚同文:宋州楚丘(今河南滑縣)人,宋代學者。聚徒教授,門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義,好施與,不言人短。藏書甚富,好爲詩,有《孟諸集》。長子戚維,出身進士,官至職方郎中、太常少卿;次子戚綸,亦進士出身,官至樞密直學士,有《論思集》。

5、戚 仲:常州毗陵(今江蘇常州)人,宋代畫家。善絳色山水,師楊士賢,兼畫虎,師李迪。多喜作江海團扇面,有《江潮涌月圖》最佳。

6、戚文秀:常州毗陵人,宋代畫家。工畫水,筆力調暢。所畫《清濟灌河圖》,中有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超騰四折,通貫于波浪之間,與衆毫不失次序。

7、戚如琥: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宋代官吏。篤於修身齊家之道,見諸實用,不爲空言。以進士授郴州教授,遷國子博士。出知台州,尋改袁州,政績大著。

8、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元代學者。詩文精麗綿密,後潛心性理之學。自奉清約,不以時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書儀對》和《復古編》等。

9、戚 賢:滁州全椒(今屬安徽)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任吏科給事中時,多次直言劾佞臣。官至刑科都給事中。

10、戚繼光:山東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將,著名軍事家。嘉靖間承襲父職,因於浙閩沿海滅倭有功,升都督同知,代總兵官。最後官至左都督。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止止堂集》。

11、戚麟祥:浙江德清人,清代官吏。康熙進士,官侍講學士,能占卜,時人謂頗靈驗。有《瓶谷筆記》。

12、戚學標:浙江太平人,清代學者。乾隆進士,官河南涉縣知縣。精考證,有《漢學諧聲》、《鶴泉文鈔》。

13、戚發軔: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14.戚延權 修訂江蘇沭陽戚家譜

戚姓起源和來歷:孫林父是戚姓始祖屬於姬姓孫氏後代

戚姓的主要來源是姬姓,可以追溯到衛武公姬遫的後代孫林父,他是姬姓孫氏,在衛獻公在位的時候孫林父任職了大夫,後來由於犯事失寵之後,便逃到了晉國,直到事情過去,他重新回到衛國的時候,便被衛殤公封於戚地,後代有一脈逃之東海,以戚地爲姓,最終發展成望族。

戚姓起源和來歷

1. 戚姓始祖:孫林父

孫林父是衛武工的後代,雖然姓孫,但是卻是姬姓後代,主要是因爲衛康叔生下了惠孫,惠孫的後代就以他的字“孫”爲姓了,從此就形成了姬姓孫氏的分支。而孫林父被封爲衛國大夫之後,非常蠻橫無禮的性格使得他經常欺君壓下,最終和衛定公發生了不合,選擇叛逃到晉國,在晉國的壓力之下,衛定公只能將孫林父復位。

等到衛獻公上位的時候,孫林父害怕衛獻公的報復,於是便舉家搬到了戚地,不過在公元前559年,孫林父和衛獻公的矛盾還是激化了,於是孫林父幫助後來的衛殤公發動了政變,想要驅除衛獻公,最終迫使衛殤公將其封於戚地,而之所以他如此想要戚地,主要也是因爲戚城在當時是一個交通要道。而之後他的後代出逃後,戚地也就此瓦解,最終後人爲了紀念便以“戚”爲姓。

2. 源自官職-戚衛

在春秋時期的真納國中有一個君職叫做“戚衛”,於是之後任職“戚衛”的人的後代幾乎都以該官職爲姓了,也就延伸出了戚姓的另一個分支。真納國其實當時並不是中原地區,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位於現代的柬埔寨附近。

3. 源自少數民族改姓

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戚姓也有部分族人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其中包括了傣族、土家族、高山族以及侗族等,最主要的還是滿族,明朝時期的時候,女真諸部就進行了漢化,最終齊達哷氏就通過簡化和音譯將姓氏漢化爲“戚姓”。

"戚"在姓氏中怎麼讀?

戚,讀音作qī。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207位。

戚姓是一個具有3000年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國人口當中,當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這個少數姓氏卻在明朝出現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將戚繼光。戚姓來源比較純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與戚姓的主源相比,無論是影響還是人口都有很大差異。 

在《春秋》一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公孫敖會晉侯於戚。 ”書中並附註說: "戚,衛邑。"這個地方就是後來中國戚姓的發源地。在河南省濮陽縣還保存着古戚城的遺址。故戚氏後人奉孫林父爲戚姓的得姓始祖。

擴展資料:

戚姓來源: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的封地戚邑,屬於以居邑名爲氏。所以戚氏族多尊奉孫林父爲得姓始祖。

2、源於官位,出自春秋真納國時期軍制戚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在戚衛的後裔子孫中,又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爲姓氏者,稱戚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佈。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戚姓

戚姓的來源研究報告300字

戚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以邑名爲氏。據《姓譜》所載,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食采邑於戚邑 ( 河南濮陽市 ) ,其後有戚氏。國亡後,子孫逃往東海。

家族名人

戚夫人 生卒年不詳。漢高祖的寵姬,生趙王如意。高祖屢欲立爲儲君,不果。高祖崩,,呂后酖趙王;殺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廁所中,稱爲「人彘」。

戚繼光 (1528~1585?)明代定遠人,一說蓬萊人。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好讀書,通經史大義,歷官浙江參將、福建總兵官等,平倭寇,功最著,總理蘇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節制嚴明,邊備修飭,後改官廣東,罷歸,卒諡武毅。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記、止止堂集等。

地望分佈:山東東海郡。

戚姓起源參考之二

戚姓在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時候,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城(今天的河南濮陽),其支系子孫就世代以封地名“戚”爲姓。 發展和演變:戚亡國以後,其子孫後代逃到山東東海,並且逐步在當地發展成爲望族,因此,戚姓世稱東海望。

戚姓的介紹

戚姓源流單純,出自姬姓,爲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之後,以封邑名爲氏。據《姓譜》、《萬姓統譜》、《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戚姓源於姬姓孫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戚姓的始祖是衛國大夫孫林父。

標籤:戚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