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啊喔鵝的啊怎麼寫

1. 啊喔鵝正確的拼音怎麼讀

啊喔鵝拼音字母正確讀法如下:

啊喔鵝的啊怎麼寫

1、聲母表(23個)

b 播 p 潑 m 摸 f 佛

d 得 t 特 n 訥 l 勒

g 哥 k 科 h 喝 j 雞

q 氣 x 西 zh 知 ch 吃

sh 獅 r 日 z 字 c 刺

s 絲 y 醫 W 屋

2、韻母表(24個)

單韻母(6個):

ɑ 啊 o 喔 e 鵝 i 衣

u 烏 ü 迂

複韻母(8個):

ai 愛 ei 欸 ui 威 ao 熬

ou 歐 iu 優 ie 耶 üe 約

特殊元音韻母(1個):

er 兒

前鼻韻母(5個):

an 安 en 恩 in 因 un 溫

ün 暈

後鼻韻母(4個):

ang 昂 eng 亨 ing 英 ong 轟

3、整體認讀音節(16個)

zhi(織) chi(吃) shi(獅) ri(日) zi(字) ci(刺) si(絲) yi(衣) wu(烏) yu(魚) ye(爺) yue(月) yuan(圓) yin(因) yun(雲) ying(鷹)

2. 爲什麼漢語拼音打頭的三個字叫 啊 喔 鵝

語拼音 漢語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 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呢?說來有趣,是一個外國人。

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采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

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

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徵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一、漢語拼音運動與國語和普通話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漢民族標準語的拼音方案。

漢民族標準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

清末民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準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爲正式書面語的運動。

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係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係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

其後,國語標準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範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

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鉅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臺灣和澎湖等地。

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衆,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爲“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爲“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

各界人士羣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爲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

被當時稱之爲“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爲“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

非如曏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範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爲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爲“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

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

《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

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佔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爲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持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

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爲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

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範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