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聖朱利安醫院的傳說

聖朱利安醫院的傳說

聖朱利安醫院的傳說是指這家醫院有着許多鬼故事和神祕事件。這個傳說起源於20世紀初,當時這家醫院還是一家神經病院,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在這裏接受治療。據說,醫院裏曾經發生過一些可怕的事件,例如病人的屍體會突然出現在地下室或牆壁內,而且有些病人會突然消失,再也找不到。

另外,一些人還聲稱他們在醫院裏見過鬼魂或幽靈。有些病人的家屬聲稱他們的親人在醫院裏被咒了,而且很多人都遭遇了不幸的結局,例如在醫院裏死去或變成精神病廢人。

這家醫院現在已經關閉了,但仍然吸引了大量的探險家和恐怖愛好者前來探訪。由於這些神祕的事件和鬼故事,聖朱利安醫院成爲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恐怖旅遊景點。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紀念一戰結束100週年的35個地方

從1914年到1918年,西方富強的國家和帝國不得不統治全球,他們在一場空前的毀滅中毀滅了自己。帝國覆滅,數百萬人死亡,世界永遠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尋求適當形式的公開哀悼和悼念,以悼念和悼念死者。在盟國和敵人中,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就是永遠不要再發生這樣的戰爭了,“任何事都不要戰爭!什麼都可以!法國小說家、和平主義者羅傑·馬丁·杜加德(Roger Martin Gard)在1936年寫道:“……沒有審判,沒有奴役就不能被削減爲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確定的視覺歷史”

“這個故事是在DK出版公司的許可下改編和轉載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確定的視覺歷史”“的。文字版權©Dorling Kindersley有限公司。

今天購買“KDSP”,在所有巴丹特國家都可以找到一戰紀念館、紀念碑和博物館。從愛爾蘭的玫瑰園到在主要戰場上或附近修建的巨大的戰爭墓地,這些遺址確保了對戰爭的記憶和那些失去生命的人的犧牲永不褪色。 澳大利亞澳新軍團紀念館,如在“反射湖”對面看到的那樣,晚上(列奧尼德·安德羅諾夫/伊斯托克)

位於悉尼海德公園,這是新南威爾士州主要的戰爭紀念碑。由C.Bruce Dellit以裝飾藝術風格設計,由花崗岩製成,雕像和淺浮雕由藝術家Raynor Hoff創作。建築物外面的扶壁上各有一個哀傷的人像,而bas浮雕則描繪了澳大利亞在加利波利和西線的戰役場景。紀念日星期日(11月11日)和澳新軍團紀念日(4月25日)在紀念館舉行儀式。

悉尼海德公園

堪培拉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ijeweb/iStock)

澳大利亞戰爭死難者國家紀念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造的,儘管它是爲了紀念在所有衝突中喪生的澳大利亞軍人。紀念館的主要部分是紀念區(包括紀念館)、澳新 *** 和雕塑花園。在主樓一樓的博物館裏,新增加的高科技展覽空間“澳新航空展廳”包括一個永久性的展覽,講述了一戰中的空中蝙蝠的故事,其中包括五架來自戰爭的原始飛機,紀念品,個人遺囑和一個聲音和燈光表演。

紀念公園,堪培拉

紀念罌粟種植在紀念神龕前,作爲紀念日(Kokkai Ng/iStock)

的一部分,爲紀念1914-18年維多利亞戰爭死難者而建,這是澳大利亞最偉大的紀念館之一。受土耳其哈利卡納蘇斯卡里亞國王陵墓的啓發,聖殿於1934年11月落成。聖所內有一塊紀念石,上面刻着“大愛無主”的字樣,其設計使每年11月11日上午11點舉行的“愛”一詞上都有一縷陽光(或人造光)。每年都有120多個儀式在聖殿舉行。

墨爾本聖基爾達路

比利時弗蘭德斯菲爾德美國公墓和紀念弗蘭德斯菲爾德美國公墓和紀念館(哈瓦那1234/伊斯托克)

是比利時唯一的美國戰鬥紀念碑委員會公墓,這是爲了紀念美國對西線戰爭的貢獻。它比比利時的大多數戰爭墓地都要小,也更私密,由368個墓穴組成,墓碑圍繞着一個禮拜堂布置。埋葬在這裏的許多傷亡者來自1918年10月和11月在這一地區的戰鬥中喪生的美國第91師。這座小教堂的牆上有43個失蹤者的名字,玫瑰圖案是士兵的名字,他們的遺骸後來被找到並確認身份。瓦雷根東南部的

,沿着里爾根特公路E-17

在F蘭德斯菲爾德博物館弗蘭德斯菲爾德博物館(史蒂夫泰勒通過Flickr)

布大廳在市場廣場的中心,伊佩爾(Ypres),三場戰爭的最重要的戰鬥,已成爲一個一戰文物和文件的主要收藏博物館。展覽和互動式視聽展示涵蓋了1914年入侵比利時和戰爭最初幾個月的情況,特別強調了伊普爾周圍的戰爭以及戰爭對該鎮的影響。文獻中心包括大量原始戰壕地圖、攝影圖書館、明信片收藏和當代報紙報道。

遊客還可以爬上鐘樓,俯瞰城鎮和周圍戰場的遺址。進入中心是免費的,儘管有些收藏品只能通過預約查看。

Lakenhallen Grote Markt 34,Ieper

Langemark德語戰爭公墓Langemark德語戰爭公墓(vau902/iStock)

德國戰爭公墓官方委員會網站,Langemark公墓包含40多個,從1915年到1930年,共發現了1000個士兵的墓葬。1930年,這座墓園被正式命名爲123號德事墓園,兩年後正式落成。埋葬在墓地裏的士兵中有24917人躺在亂葬坑裏。德國學生紀念館附件列出了1914年蘭格馬克戰役(第一次伊普爾戰役的一部分)中3000名遇難學生的名單。在德國被稱爲Kindermord(兒童),第一批YPRE包括許多年輕的德國志願者,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接受了兩個月的軍事訓練。公墓裏矗立着埃米爾·克里格的悼念士兵雕塑。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小土丘上的玄武岩熔岩十字架,標誌着三個原始戰場掩體之一。

位於Langemark村北部,距離Ieper

梅寧門梅寧門(lucentius/iStock)東北6公里(4英里)

是西線遊客最多的景點之一,伊普爾的梅寧門紀念館由雷金納德·布洛姆菲爾德設計,1927年揭幕。這標誌着大多數英國士兵從該鎮出發,前往伊普爾凸臺的戰場。紀念堂的牆壁上刻着1917年8月16日前在伊普爾突出部陣亡的54896名英聯邦士兵的名字。每天晚上8點,交通停止,最後一根柱子在紀念碑的拱門下播放。

Meensestratat,Ieper

Messines Battlefield和Memorials Messines Battlefield和Memorials(維基媒體公域)

環繞Wystchaete村,St Eloi,Peckham Farm,St Yvon,克魯斯特拉特和斯潘布羅克莫林火山口證實了在梅西內斯德國戰壕下引爆的19枚巨大地雷。村裏的一個信息板給火山口指路,在距離主廣場不遠的Wytschaete軍事公墓裏有1000多個墓穴。斯潘布羅克莫林附近的一個較小的公墓,孤樹公墓,有88個墓穴,主要是來自愛爾蘭皇家步隊的士兵。

陣亡將士紀念館包括一個在Wytschaete和梅西內斯之間的N365號倫敦蘇格蘭軍團,標誌着他們第一次行動的地點。在梅森(Messines)本身,這是在戰鬥中被完全摧毀,有新西蘭紀念公園和梅西恩嶺軍事公墓。據說阿道夫·希特勒是在1914年在梅森教堂(重建)接受蝙蝠傷治療的。在梅森的南部是現代愛爾蘭島和平公園,於1998年開放,爲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愛爾蘭士兵,

在梅森周圍(梅西內斯)

帕斯琴代爾戰場帕斯琴代爾新英國公墓(邁克爾·戴通過Flickr)

很少有戰場地區比帕斯琴代爾更能喚起Ypres的悲劇,帕斯琴代爾周圍的現代村莊。該地區到處都是個人戰鬥和團的紀念館,包括85號(新斯科舍高地人)克雷斯特農場的加拿大紀念館)營紀念館、法國士兵紀念館和英國第七師紀念館,均位於Denseseinde。

墓地包括Passchendaele新不列顛公墓,其中包括2101個不列顛和英聯邦公墓,以及Passendale西南部廣闊的Tyne Cot公墓。在宗貝克,1917年帕森代爾紀念館收藏了大量的軍事文物。

在宗內貝克和帕森代爾附近的不同地點

皇家武裝部隊和軍事歷史博物館皇家武裝部隊和軍事歷史博物館(Wikimedia Commons)

這個博物館收藏了有關整個比利時的軍事歷史,不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它還包括一個永久性的1914-18年展覽一戰文物,文件和紀念品的大量收藏。展品包括fi車、火炮、、裝甲車,甚至一輛福克三車道。

Jubelpark 3,1000布魯塞爾

聖朱利安紀念館

這座花崗岩紀念館由英加建築師弗雷德裏克·查普曼·克萊梅沙設計,高11米(36英尺)。它被稱爲沉思的士兵,其特點是在其首腦加拿大步兵的頭和肩膀,他的頭鞠躬哀悼。紀念館還記得在第二次伊普爾戰役中,加拿大軍隊在聖朱利安附近陣亡。許多死者是在西線第一次使用毒氣(氯氣)致死的,正如紀念碑文所證明的:“這一縱隊標誌着英國左翼的18000名加拿大人在1915年4月22日至24日經受了德國第一次毒氣襲擊的戰場。2000年倒下,這裏被掩埋。

位於伊珀爾東北7公里(4.3英里)處,從N313出發,向魯勒

保護區木材墓地和博物館山62號山62號保護區木材博物館方向,1914年保存的壕溝系統(邁克爾·戴通過Flickr)

,聖所樹林是英國和英聯邦軍隊與前線之間的防護屏障。然而,在1915年至1916年間,這裏也陷入了激烈的戰鬥之中,主要是加拿大和德隊之間的戰鬥。

當時在該地區建立了三個盟軍公墓。其中一具遺骸爲現在的墓地奠定了基礎,由埃德溫·盧特延爵士在戰後設計。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墓地從更廣闊的西線擴建。如今,這裏有1989座墓葬(分佈在5塊地上),其中只有637座被確定爲

,在離墓地不遠的地方,是一傢俬營機構,保護區木材博物館山62號。博物館外可以看到一系列廣泛保存的壕溝線,全部開放供人穿行。森林保護區的另一個特色是位於62號山的加拿大紀念碑,紀念1916年6月在奪回62號山的徒勞戰鬥中犧牲的數千名加拿大人。

位於伊珀鎮以東5公里(3英里)處,在N8“KDSPE”聖喬治紀念教堂(維基媒體公會)“KDSPs”陸軍元帥,普拉默,英國陸軍第二軍在佛蘭德戰爭期間,奠定了聖喬治教堂在Ieper 1927的基石。這座建築兩年後開始服役,至今仍是一個活躍的禮拜場所。雖然這座教堂主要是爲了紀念英軍和英聯邦的伊普爾之死——它的彩色玻璃、牆飾板、橫幅和下跪者反映了英軍的各個兵團——但它現在是紀念所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佛蘭德斯戰役中犧牲的人的教堂托特公墓泰恩托特公墓(哈瓦那1234/iStock)

是世界上最大的英國戰爭公墓,泰恩託 *** 有11953座墓葬,大部分是英軍和英聯邦軍隊,也包括四名德國士兵。埋葬在這裏的大多數人是在1917年的第三次伊普爾戰役中被殺的。泰恩·科特這個名字被認爲起源於英國。根據當地的一個故事,諾森伯蘭德福西耶認爲這裏山脊上的穀倉看起來像是他們在泰恩河上的小屋,就在英國的家裏。墓地的標誌性建築包括祭奠紀念碑十字和失蹤者的弧形紀念碑,上面列出了35000名士兵的名字,這些士兵沒有任何已知的墳墓。帕森代爾西南的

在東經宗內貝克

弗拉茲洛德國戰爭公墓弗拉茲洛德國戰爭公墓後,在N332上簽名,悲傷的父母(Wikimedia Commons)

這個德國公墓是25644名士兵的埋葬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20世紀50年代從其他地方遷到這裏(該地點從1914年起用作蝙蝠公墓)。雖然有些墓碑可以追溯到戰爭時期,但大多數都是在戰爭之後刻的。每一塊平坦的花崗岩板上都有20個名字,上面寫着名字、等級和死亡日期。悲傷的父母,一對德國雕塑家KäThe Kollwitz製作的雕像矗立在墓地裏。1914年10月,科爾維茨的兒子在伊佩爾第一次去世。弗拉茲洛東北方向3公里(1.8英里)處的

從第363號公路上的比爾斯特

Ypres突出戰場戰鬥仍在伊佩爾突出戰場(安德魯納什通過Flickr)

後,在伊佩爾突出周圍的地區,以現代城鎮伊佩爾爲中心,是戰場遊客最常光顧的目的地。鎮內有梅寧門和聖喬治紀念教堂,這兩座教堂都是爲了紀念那些在伊普爾附近失蹤的人,還有佛蘭德斯菲爾德博物館。城外還有許多其他名勝,包括140多個軍事墓地和軍事墓地。僅英國的墓地就有4萬個身份不明的墳墓。公墓由英國、比利時、法國和意大利的戰爭墓穴任務管理。

在伊佩爾周圍的一些有趣的博物館中,有聖殿木博物館山62號、霍奇火山口博物館、帕斯琴代爾紀念博物館(位於宗內貝克)和梅西內斯歷史博物館(梅森)。波佩林奇位於伊佩爾以西13公里(8英里)處,是英隊前往前線的中心。鎮上的塔爾博特之家博物館是英隊的俱樂部。它是由軍隊牧師菲利普·克萊頓開設的,作爲鎮上那些比較放蕩的地方的另一個休閒場所,向所有階層開放。休假的警官們也可以在這裏過夜,然後再趕火車回英國。

Neuville St Vaast出口,從A26高速公路,跟隨D49

法國杜奧蒙特骨庫和凡爾登紀念杜奧蒙特骨庫和凡爾登紀念館(九個喇嘛廟通過Flickr)“KDSP”這可以說是西線最強大的紀念館之一。1920年開始修建一個臨時骨灰庫,用來存放死者的屍骨,爲散佈在凡爾登戰場上的數十萬具屍骨提供避難所。1920年開始建造一個永久性的骨灰庫,1927年從戰場轉移到這裏。骨灰龕裏有13萬名身份不明的士兵的屍骨,根據他們被發現的凡爾登戰場的面積來安排。

Douaumont

匜taples軍事公墓匜taples軍事公墓(Wikimedia Commons)

匜taples周圍的許多英營和醫院意味着該地區需要一個大型的英國和英聯邦公墓。從1915年5月開始使用,它包含了10733個一戰時期的墓葬,其中包括35個無名士兵的墓葬,以及二戰期間的墓葬。博洛涅和埃塔普勒之間的

弗裏考特德國戰爭公墓弗裏考特德國戰爭公墓(Wikimedia Commons)

雖然不是索姆地區最大的德國戰爭公墓-韋爾曼德維爾有26000個墓葬-弗裏考特有17027名德國士兵,約10名,其中有1000人在1916年的索姆戰役中陣亡(葬禮的日期是從1914年到1918年)。只有5057個墓穴有單獨的墳墓;另外11970個墓穴包含在四個亂葬坑中。

在弗里科特附近,Somme

Meuse Argonne American公墓和Memorial Meuse Argonne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9年第三次阿富汗戰爭中犧牲的印度士兵。這座拱門原名全印度戰爭紀念館,高42米(137英尺),上面刻着7萬多人的名字。拱門下面是阿馬爾·賈萬·喬提(不朽戰士的火焰)和無名戰士的墳墓。紀念碑周圍有四個不斷點燃的火把。

位於德里Rajpath

愛爾蘭國家戰爭紀念園愛爾蘭國家戰爭紀念園(Wikimedia Commons)

是爲紀念一戰中犧牲的49400名愛爾蘭士兵而建的,這些花園是由埃德溫·盧特延斯爵士在20世紀30年代設計的,佔地8公頃(20英畝),包括一個下沉的玫瑰園和兩個書房,裏面有列出死者姓名的榮譽卷。這裏還有金奇十字勳章,一座由愛爾蘭第16師士兵建造的木製紀念碑,最初建於索姆戰場。在花園北端的利菲河畔的圓頂神廟的地板上刻着魯珀特·布魯克的《戰爭十四行詩2:安全》的節選,

島橋,都柏林

以色列拉姆萊赫CWGC公墓拉姆萊赫CWGC公墓(新西蘭檔案館通過Flickr跟進)“KDSP”於1917年12月建立,爲該地區建立的野戰醫院服務,拉姆萊赫(現拉姆拉)的公墓後來被從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其他公墓移到這裏的墳墓所擴充。1917年11月起,拉姆勒被澳大利亞第一輕馬旅佔領。該公墓包括一戰時期的3300座英聯邦墓葬,加上二戰時期的近1200座墓葬以及其他一些非英聯邦和非蝙蝠人員的墓葬。另外還有一座英聯邦、德國和土耳其軍人紀念碑,埋葬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其他地方,墓地已不再維修。紀念館建於1961年,

附近的拉姆拉

意大利薩卡里奧米利迪雷迪普利亞薩卡里奧米利迪雷迪普利亞(Hect/iStock)

建於墨索里尼統治下,1938年開放,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個軍事聖地,位於蒙特塞布西山坡上,在伊索前線的東端。它保存着超過10萬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意大利士兵的遺骸——光是通往聖殿頂部的22級臺階就有4萬名士兵的遺骸。神龕內還有五位將軍的陵墓和第三軍司令奧斯塔公爵的陵墓。該遺址包括一個小教堂和一個博物館,其中收藏了意大利前線的文物和一些原始的壕溝防禦工事。

Monte Sei Busi

意大利/斯洛文尼亞Isonzo前線戰場Isonzo前線戰場,Kluže(Wikimedia Commons)

戰場旅遊遺蹟,在法國和比利時戰場上,伊索陣線往往被忽視,但它同樣擁有豐富的遺產和名勝古蹟。遊覽伊索前線面臨的挑戰是所涉及的距離和艱苦的地形。一條典型的路線可能是從斯洛文尼亞西北部的克拉恩斯卡戈蘭(Kranjska Gora)到意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杜伊諾(Duino),儘管還有很多其他選擇。亮點包括索卡山谷,在岩石面上有許多陣地和炮臺;1916年由俄羅斯囚犯建造的Vrsic山口;以及帶有軍事隧道的克魯茲要塞。在斯洛文尼亞的科巴里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卡波雷託),沿着以前的戰壕線行走是可能的。該鎮還擁有一個極好的博物館,專門用於沿伊森佐前線的激烈戰鬥,有大規模的地圖,地形模型,文物和照片。

沿斯洛文尼亞/意大利邊界

新西蘭奧克蘭戰爭紀念館奧克蘭戰爭紀念館(Onfokus/iStock)

建於19世紀50年代,等等這座博物館通常被稱爲奧克蘭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新西蘭歷史的一般收藏品,而不僅僅是軍事歷史。現代的附屬建築1929年爲紀念奧克蘭省一戰陣亡將士而建。一戰避難所的牆壁上刻着陣亡將士的名字,他們的墳墓不爲人知。在彩色玻璃天窗下是他們的部隊和團的徽章。

戰爭紀念館和軍械庫信息中心展示了大量與戰爭有關的收藏和研究設施,博物館經常舉辦活動、講座和展覽,特別是在紀念日前後。該數據庫包含了自19世紀末以來在戰爭中喪生的35000名新西蘭人的書目記錄。

奧克蘭

羅馬尼亞馬拉塞斯蒂陵墓馬拉塞斯蒂陵墓(Wikimedia Commons)

建於1923年至1938年間,是國家統一戰爭中的英雄陵墓,以賦予其完整的名稱,是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羅馬尼亞人。1917年的馬拉塞斯提戰役是羅馬尼亞被佔領前羅馬尼亞前線的最後一次重大戰役。陵墓高約30米(100英尺),墓穴內藏有6000名羅馬尼亞士兵的遺骸。陵墓還包括1919年去世的格里戈雷斯庫將軍的石棺和一個圓形大廳,裏面有在馬拉塞斯蒂戰鬥的羅馬尼亞部隊的旗幟。主樓的頂部是“榮耀穹頂”。圓頂上的一幅巨大的淺浮雕描繪了馬拉塞斯提戰役的場景,福克薩尼和阿賈德之間的

,Vrancea縣。

土耳其加利波利戰場加利波利戰場(Clay Gilliland via Flickr)

加利波利半島歷史國家公園是最值得軍事歷史遊客和研究人員參觀的地方之一。佔地約33000公頃(81500英畝),包括31個CWGC公墓,包括22000個墳墓,其中大多數容易接近,以及許多紀念館。

“KDSP”有三個主要的興趣區域:海勒角公墓(V-海灘公墓、海勒斯紀念墓和雷道布公墓);松嶺(海灘公墓,2號前哨公墓,考特尼和斯泰爾的郵政公墓、Chunuk Bair公墓和紀念館、第四營閱兵場公墓和Lone Pine公墓和紀念館;以及Suvla(青山公墓和Anzac公墓)。主要的遺址可以在一天內被覆蓋,但是爲了更徹底的勘探,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在海勒斯角,還值得一看的是卡納卡萊烈士紀念館,這是加利波利土耳其死者的主要紀念館。

特別服務於4月25日的安扎剋日在加利波利舉行,紀念1915年加利波利戰役的第一天,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在安扎克灣登陸。

加利波利半島

英國布魯克伍德軍事公墓布魯克伍德軍事公墓(Wikimedia Commons)

這個公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但戰爭墓地的土地是在1917年授予的,主要是爲了埋葬在倫敦地區死於戰傷的軍人的墳墓。它現在是英國最大的英聯邦軍事公墓。儘管大部分墓葬是1939-1945年,但仍有1601座一戰時期的墳墓。布魯克伍德1914-18紀念館紀念了200多名一戰期間死去但找不到墳墓的英聯邦傷亡者。在布魯克伍德的墓地裏,一戰時期美事公墓共有468座墳墓,紀念563名美人,他們的墳墓不爲人知。

布魯克伍德,薩里郡

美國自由塔在國家一戰博物館和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紀念館。(Sean Pavone/iStock)

堪薩斯城這座高聳的紀念碑是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1926年11月11日,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以埃及復興風格設計了這座建築,哈羅德·範布倫·馬戈尼格爾(Harold Van Buren Magonigle)在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的 *** 書中贏得了這項任務。

遺址的中心是217英尺的紀念塔。它的四個數字代表勇氣、榮譽、犧牲和愛國主義。在夜晚,一股被橘燈光照亮的蒸汽從塔裏噴涌而出,看起來像一堆燃燒的柴堆。長城描繪了從戰爭到和平的過渡,而另一座紀念牆則展示了五位盟軍領導人的銅像出席紀念儀式。

紀念館於2006年開放,是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研究的最好中心之一。除了大量展示文件和照片外,展品還包括一輛雷諾FY-17坦克、複製戰壕、保羅馮辛登堡的野戰夾克和宣傳海報。

密蘇里州堪薩斯市

古今中外著名探險家的故事

探險家的故事

面對困難險阻,還是有探險者知難而進。挪威的阿蒙森、英國的斯科特,他們衝破狂風暴雪,在冰天雪地的南極點上插上了祖國的旗幟。中國的王富州,劉連滿等人,在缺乏氧氣的情況下,登上了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峯。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探險者爲人類邁向大自然邁出了大大的一步探險者們抱着堅定不移的信念,懷着不可摧毀的毅力踏上了路途。探險過後的那種勝利的喜悅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使他們突破了人類的極限。

1、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於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爲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爲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爲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着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裏,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2、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爲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羣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羣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爲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爲西班牙開闢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啓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裏格處(1裏格約爲5千米)。繞過卡布弗裏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爲“太平洋”。船員們忍受着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祕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纔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羣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羣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羣島的馬薩瓦登陸,爲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週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

3、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 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麼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是中國商人帶着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爲“絲綢之路”。

探險的好處

雖然會冒很大的風險,但對於人生來說也會很有意義

會使人永不自滿 探索更多的奧祕雖然會冒很大的風險,但對於人生來說也會很有意義

對反方的一些提問的反駁

最有力的正方觀點就是:沒有人類的一次次探險,人類能走到今天嗎?!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第一次,我們怎麼可能生存發展下去

1、問:探險會破壞環境

答:反駁:我們探險是爲了更好的保護環境,通過對那些人類尚未深刻了解的地區進行科學探險,是爲了如何更好的保護這些針箍一的自然遺產,我們去南極是爲了研究它,並探索如何避免南極環境遭到破壞,因此現代意義上的探險是爲了更好的保護環境,如果對方辨友非要講二者混淆,那麼請問對方辨友是探險給環境破壞的大還是不探險破壞的更大呢?

2、問:浪費錢財

答:人類走的每一步就是不斷探索的歷史,我們不能夠把這種探險與金錢對等起來,我們在探險中所獲得的寶貴資料和經驗,所給人類帶來的福祉遠不是金錢能衡量的,更何況,人類發明錢財的最終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是爲了人類的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如果因爲我們對自然的無知而導致人類的災難,那麼到時候錢財又能有什麼用,人類都滅亡了,錢還能用來幹嗎

3、問:危險

答:人類如果在危險低頭恐怕也不會有今天,我們的先人在洪水猛獸面前低頭將不會有我們的今天,探險家所付出的危險將是廣大人民的幸福,更何況,在現代科技下,人類探險的危險性已經大大降低,我們不贊成盲目的探險,我們所要的探險精神是一種科學理智的探險精神

4、問:殖民統治

答:在現代社會,這還是問題嗎?退一步說,即使在近代,由於人類的探險帶來了殖民統治,但是對方辯友不要忘記,殖民統治的背後也是人類現代化的擴張,他們給殖民地同樣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爲這些國家的近代化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儘管它充滿了血腥,但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歷史,即使沒有探險,這種血腥也不會消失,而且,在近代歷史上也有不是殖民統治的例子,比如鄭和下西洋。

5、問:少一些“征服自然”的悲劇

人們在追問攀登的意義,人們在反思人與自然到底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人們在省察一次次的登山悲劇背後的社會心理誘因是什麼?究竟是一種什麼情結在作祟?

20世紀人們最愛說的就是“征服自然”,還愛說“顯示了人類的力量”。自然就像一個大智若愚的長者,不屑於與人類斤斤計較,因爲她只要動一個指頭,就可能讓人類碰得頭破血流。沙漠化、水源枯竭、旱魔、洪水、氣候變暖、太陽黑洞等,這些災害只是自然對人類無知狂妄的一種回敬抑或說是一種懲罰。這也是不情願的報復。因爲自然與人類總希望和諧相處相互依存,而只有這種相互依存纔是雙贏的結局。

深諳此理,於是一記者在“珠峯日誌”中寫道:“‘也許登山者來時抱的是一顆征服自然的心,但走時帶去的卻是顆被大自然征服的心。’這是登山者的感悟。”多次走過地球三極的李樂詩,無以表達這種摯愛心跡,竟說出:“大自然,是我的情人。”意大利女探險家獨自穿越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後,面對沙漠跪下靜默良久,回答記者提問時她說:“我不認爲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謝它允許我通過。”

是的,面對一座聖潔的高山,人們放棄登頂,而是停下來欣賞她神祕且寧靜的美麗;面對一棵參天的古樹,人們放下斧鋸,而是剷除雜草追肥澆水,讓它長得更大更高;面對一池清潔的湖水,人們拒絕排放污穢,使之“春來江水綠如藍”,那時,人類纔算真正懂得了什麼是力量,什麼叫征服,什麼叫智慧,什麼叫和諧。(劉效仁)

回答:首先,我們要糾正對方辯友一個詞彙的錯誤,探險不是爲了征服自然 ,而是爲了認識自然。

探險,我以爲不必因爲“征服自然”而衝動。人永遠征服不了自然。認識自然已屬不易。我敬佩登山隊員的精神,他們是認識自然的英雄,但是千萬別說是征服自然的英雄。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沒有冒險精神就沒有人類文明

當有人問英國一個登山運動員爲什麼要登山時,他的回答是“因爲山在那裏”。對於登山家來說,山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召喚,我把登山運動作爲自己的崇高事業,全力以赴。

人類不斷探險的精神是永恆的。正是由於人類的探險精神,纔有今天的文明。許多人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對後來者,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培育探險精神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都有積極意義。一個具備探險精神的人,會不斷尋求新的征服目標,不斷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相反,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探險精神,就不會有什麼前途。。

在攀登高峯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生與死的考驗,名利與奉獻的選擇,因而對生活中的名利看得很淡泊。生死都能置之度外,名利還算什麼?如果這麼艱難的條件我都挺過來了,人生中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6、問: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雖說老王山的海拔只有區區的2130米,在登山運動中只屬於健身運動的範疇。但學子們所去的月亮洞卻不折不扣地位於懸崖正中,離崖頂和崖腳各有200米的距離,在攀巖運動中屬於難度較高的一類。面對這樣的險地,登山隊員們需要的不只是經驗或者設備這麼簡單,對地形做起碼的勘察,並且積蓄充足的體力是完成攀登活動的必要條件。

然而學子們在7月2日凌晨3點纔到達六枝縣並因此在無法得到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居然只花了一天的時間做準備工作。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他們居然選擇正午的時間開始攀登,以致下午六時才能開始返回。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此時天色近晚,已經不適合再進行攀巖運動。倘若學子們不是頭腦發熱,惟一合理的解釋便是他們對攀登活動所需要的時間估計嚴重不足。懸崖上的石頭不結實固然是天災,但算來算去,這場悲劇在天災方面也只能歸因三分。

回答:  學子登山遇難是否等同於大學生不把生命當回事,我看未必。從新聞報道的事實來看,此次由三名大學生組成的登山隊,其所攀登的六枝縣毛口鄉板瓶村老王山,並不太高,只是很陡峭,但我特別注意到,三名學生的登山隊伍,是專門配備了兩名導遊的,當地導遊張浩、盧光靜自始至終陪同着他們登山。由此可見,大學生們自我保護意識並不差,不存在盲目登山,將自己生命與死神開玩笑的說法。

以高山探險運動爲代表的登山運動從來是人類探索精神和奮鬥精神的象徵,多少人,雖千險而不拒,雖萬死而不辭,選擇了登山探險。因爲,登山的過程,實質上是對自己心靈的考驗,“會當凌絕頂”後,“一覽衆山小”只是一個方面,是對外界而言的;另一方面,內心生出的敬畏天地的意識,纔是最關鍵的要素。

再說,探險活動又豈是阻止得了的。因爲今天,不少大學生已正在路上,還有不少學生準備出發,但我們相信,他們心中都已烙上這句話:生命無價、安全第一。

7、問:大學生事故

回答:探險不是玩命之舉

因爲攀登而導致大學生死亡的事故,發人深省。於是這一生命的慘劇,再一次引起了公衆對於“攀登的意義”的追問和思考。

但是用“不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以“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言來教誨大學生,對其探險行爲橫加指責,顯然失之偏頗,同樣如果以不把自己學生生命當回事,聽之任之,來指責高校,同樣是不恰當的。

探險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和不可預見性,但儘管如此,探險運動依然是人類探索精神和奮鬥精神的象徵。

只要準備充分、方法得當,探險的經歷,絕對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教材。相反,因爲一起學生登山遇難事件,而對探險活動橫加責難,扼殺學生的探險精神,豈不是因噎廢食嗎?

8、問:探險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冒險,拿自己的生命當賭注。也許成功了,你會從此被人讚頌,但這種情況畢竟還是少的。而如果失敗了,那就是賠上自己的生命還不討好!

答:人類不斷探險的精神是永恆的。正是由於人類的探險精神,纔有今天的文明。許多人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對後來者,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培育探險精神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都有積極意義。一個具備探險精神的人,會不斷尋求新的征服目標,不斷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相反,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探險精神,就不會有什麼前途。。

探險的意義(好處)

探險成功可以樹立強大的自信,因爲探險往往是難以做到的事情.探險可以切身體驗到人的渺小,從而珍惜生命.探險也是一種探索,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如果人沒有這種精神,不可能進化爲人.

一些研究人類探險行爲的專家認爲,探險不但會將人的勇氣和品格激發出來,增加自信和創意,讓生活中增加活潑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探一點險,踏出習慣的生活方式,才能讓我們真正知道自己的極限和成長的機會。

正方觀點

在失敗的情況下探險活動仍要繼續

我認爲,衝動的褒貶都是可鄙的,喝彩者和喝倒彩者其實都是把自己擺在了看客的位置上。我讚賞那種理性的態度,通過這個事件對我國的探險活動進行一番認真的反省,使它今後能夠以一種規範的方式發展。

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國的探險活動無論在參加的人數上還是在開展的項目上都仍處於較低水平,我絕不希望因爲這次事故而把它的水平降得更低。在任何名副其實的探險活動中,都不可能完全排除不可預測的危險因素,絕不存在萬無一失的安全,否則還叫什麼探險呢。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不鼓勵探險的,皮膚毛髮因爲受之父母,不允許損傷,更不用說冒生命的危險了。這個傳統至今仍很有力量。我曾感到奇怪,各國派往南極的考察隊多有人員犧牲,爲何中國沒有。後來,我才明白,發現我們國家隊裏最強調的是安全第一,冒險絕對是大忌,也就解開了這個謎。

我不反對講究安全,但認爲過分講究安全不是一個好傳統。當我這麼說時,前提當然是肯定了探險的意義。我把探險的意義概括爲:它是用身體實現的精神事業。我的意思是說,探險主要是爲了獲得精神上的收穫,包括對未知的探索,與大自然的交流,生命力的激發,意志的磨鍊,對日常平庸生活的超越,精神視野的拓寬,等等。

國外航海探險家故事

意大利航海家。生於意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 Valladolid。一生從事航海活動。先後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說,認爲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先後4次出海遠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發現了美洲,他也因此成爲名垂青史的航海家。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後到達巴哈馬羣島、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達等島。在帕里亞灣南岸首次登上美洲。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達連灣2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認識了巴拿馬地峽;發現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緯度吹東風,較高緯度吹西風的風向變化。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與新的聯繫。他誤認爲到達的新是印度,並稱當地人爲印第安人。

哥倫布十分崇拜曾在熱那亞坐過監獄的馬可.波羅,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嚮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闢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爲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遊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識英雄,他說服了國王,使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着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爲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羣島,他當時爲它命名爲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複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爲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意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爲人知的新的。哥倫布發現了新。但是,這塊卻用證實它是新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爲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爲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爲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的事實。

[編輯本段]時代的影響

1451年哥倫布生於意大利的熱那亞。哥倫布在青年時代沒有受到過多少正規教育。雖然他的父親是一個著名的紡織匠,但哥倫布對航海和來往於地中海之上的商船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哥倫布25歲那年,也就是1476年,滿頭紅髮,身材高大的他隨着一艘沉船的殘骸安全地游到了葡萄牙。以後的幾年,他就住在葡萄牙並且結了婚,有了孩子。可是不幸的是,他的年輕的妻子不久就死了。本可以在葡萄牙近海的商船上繼續穩穩當當地做水手度日的哥倫布卻總是夢想得到財富和榮譽,憧憬着西邊的神祕的地方。

《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是哥倫布少年時代就喜歡讀的,後來他不僅精讀了此書,並且還做了研究。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行紀》至今還保存在坐落於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書上還保存着許多哥倫布的眉批。哥倫布喜歡讀這本書的緣故不僅是此書像《天方夜譚》一樣有趣,更是由於這本書合乎他的做爲一個拜金狂的理想。他對書中描寫的地方非常仰羨,他仰羨中國和印度的珠寶金銀,但使他最欣羨不已的是其中對日本的描述。

沒有到達日本的馬可·波羅是根據傳聞寫了關於日本的幾章。根據他的記述,日本位於距中國海岸2400公里的海上,國內有取之不盡的黃金。但是,因爲國王不允許輸出黃金,所以到那裏做生意的商人很少。在那個充滿黃金的日本國裏,用黃金蓋成了國王的宮殿,在宮中用4釐米厚的金磚鋪起了道路以及房間的地板,甚至用金子做窗戶框。並且在那裏還到處都能採集到玫瑰色的珍珠,人們要把一顆珍珠放在土葬時死人的嘴裏。書中記敘了元帝國皇帝發動對日本的戰爭是由於聽信了傳聞所致。

哥倫布處心積慮地要闖出一條搶先到達東方的航路,夢想達到忽必烈沒有達到的目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說自己日夜祈求從上帝那裏得到產金的土地,在信中他寫道:“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佔有黃金,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了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並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

另外,哥倫布的好奇心也被他博覽羣書和長期的航海實踐所搏動着。在他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自年輕的時候出海以來,至今還不曾離開海上的生活。這種職業,似乎使所有幹這一行的人,都產生了一種想知道世界奧祕的心情。”

1476年,哥倫布加入了一隻法國的海盜船隊。在一次攻打意大利船隻的戰鬥中,他所乘的船起火下沉,他跳海逃生,在海中他遊了很長時間到達了葡萄牙。哥倫布認爲他能大難不死並且到達了葡萄牙都是上帝對他做的安排。

在葡萄牙這一“探險者”的國度裏,哥倫布學到了很多航海知識,知道了怎樣使用羅盤、海圖和各種新航海儀器,獲得了怎樣利用太陽、星星的位置來確定船的位置的方法,並且隨船參加了多次的遠洋航行。有一次,他獲得了一個航行到冰島的機會,他到達冰島後又繼續航行了160公里,這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哥倫布後來西航的志向。但對他有更大感召力的可能是關於北歐海盜的故事。

北歐海盜原意是“居住在海灣的人”,由於北歐海盜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許多書上也譯作“維京人”。公元800~1500年間,由於人口增長很快再加上內部,北歐地區一些善於航海的瑞典人、丹麥人、挪威人,往往結隊出海去尋求新的生路。他們在海上橫行一時,攔截來往商船,襲擊別國海岸進行掠奪,有的人也經商和探險。所謂“海盜時代”就是歐洲中世紀史學家對這一時期的稱呼。

公元900年左右挪威的維京人到達格陵蘭並且把居民點建在了西海岸,這是他們的許多探險活動的一次。公元1000年前後,由冰島人萊夫·艾列克遜帶領的一批人乘船從格陵蘭出海,到達了北美海岸。由於他們在那裏發現一種很像葡萄樣的藤科植物,就把這兒稱爲“酒的土地”音譯就是“汶蘭”,現在的聖勞倫斯河的河口一帶可能就是那時“汶蘭”一帶。由於遭到當地土著人的襲擊使他們要在那裏建立居民點的打算沒能實現。

對於許多人只當故事聽的艾列克遜探險到汶蘭一事,哥倫布卻深信不疑。他堅信橫跨大西洋可以到達陸地,並且認爲“汶蘭”就是東亞的某一國家。從一些傳聞中,哥倫布更堅定了他的想法。那就是在連續強西風的時候,海上有時飄 來一些屍體,這些屍體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對此,哥倫布認爲那就是居住在大洋對面亞洲人的屍體。

除了哥倫布認爲自己是上帝選定的神舟——載運者,要去完成一項發現“新天新地”的使命這些神祕的,妄自尊大的靈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古希臘學者波昔多尼指出的大地的球形說以及中世紀思想家培根關於地球概念的影響,這一切都促使他去冒險。

在1474年哥倫布從故鄉意大利寫給著名的天文學家、兼地理學家託斯康內利的信中,他就曾詢問過從海上到達印度的最短航線。這位學者指出:“通過大西洋到達黃金和香料的王國是一條比葡萄牙人所發現的沿非洲西海岸的道路更短的途徑。”隨信還給他寄來了一幅示意圖,並且對路程進行了推算。哥倫布根據《舊約》經外書中記載的:“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的六個部分乾涸。”對地球的大小做了比託斯康內利的估計小得多的判斷。哥倫布認爲歐亞非三個的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6/7,而海洋只有1/7。在把托勒密、馬可·波羅和達伊(1350~1420)的著作作了研究後,哥倫布得出結論:整個地球經度爲360度,從西非往東到達廣闊的亞洲陸地佔280度 (按托勒密的設想,非洲南端和亞洲相連),從西非向西到東亞岸邊的海洋佔不到80度。

由於托勒密的《地理學》譯文中的“海里”阿拉伯的計量單位,而哥倫布未經換算成歐洲的“海里”就進行了計算,所以哥倫布又犯了錯誤。假使從加納利羣島出發朝正西航行,由於該地的經度比赤道經度距離短,這樣每個經度的距離將減至50海里 (合80公里)。這樣,由加納利羣島向正西航行6400公里,那麼中國、日本和印度就到了。

哥倫布也因此聲名遠揚。

五位中外探險家的探險故事(要求:真人真事 每個100~200字左右) 或寫出五個以上的探險家人名

1.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羣島的香料羣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着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另外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啓航。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羣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由於他的陣亡,使麥哲倫失去了成爲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機遇。

2.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裏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險家烏姆伯託·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3.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麼遠的地方。張騫回來後,使大漢皇帝第一次聽到了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的中國商人帶着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爲“絲綢之路”。

4.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祕密進行的,因爲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主要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險峻的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爲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5.徐霞客的故事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

6.劉雨田的故事

劉雨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

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捨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爲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走完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崑崙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

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足跡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港臺及世界數百家報刊、雜誌、電視臺報道了他探險事蹟,人稱他爲“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風風雨雨!近十年來,他隻身闖大漠,走戈壁,攀險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淚水和汗水爲祖國填補了一個以一個的探險空白。

生生死死!他用自己的雙手拍攝了一萬多張黑白彩色照片,寫下了兩百多萬字的探險日記,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文學、哲學、藝術和考古等多種領域。他的幾部作品已陸續發表,曾多次獲得全國大獎,有的還作爲愛國主義教材選進初中課本,待出的書目是《長城漫記》《絲路紀行》《神祕的羅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極探險記》《探險生涯》等

?一個讓人望而卻步的詭異島嶼,墨西哥的娃娃島,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傳說?

娃娃島也叫玩偶島,由於一千多個“鬼娃娃”遍佈於全島。所以人們都說這裏是一個極爲詭異的地方。其實這裏應該也沒有什麼太恐怖的。

由於墨西哥的鬼娃娃島被譽爲世界十大恐怖地之一,每年都有上百位攝影師和喜歡追求刺激的遊客來此處探險。我想如果真有那麼恐怖這些人也不會敢來的。

所以應該是人們把事情誇大了。傳說這個地方不光只有神祕那麼簡單,還讓去過這個地方的人們感覺很詭異。說是在這個島上面遍佈着無數的玩偶娃娃,而且最讓人感覺害怕的是這個上面的娃娃由於長時間的存放着都時間很久了,有的被風吹着掛到了樹上、地上哪哪都是。而且隨着時間的增長,這些娃娃有些都沒有了胳膊,沒有了腿部,沒有了頭部的星星點點地散落在各處,讓看到這一幕的人們都感覺到好想到了鬼故事的拍攝現場一樣的,如果再加上雷雨交加的時候,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恐怖。

其實,這裏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島嶼,被這些謠傳包裝成了很神祕的樣子。只是當時的人們對於平安的一種追求,纔會把這種追求寄託在娃娃上面。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就看起來是那麼的恐怖。在恐怖氣氛的烘托之下難免爲生出惡靈之類的傳聞。

不過我想這個島嶼雖然沒有什麼,但是這些傳聞倒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於傳聞的恐怖感,吸引了不少的喜歡獵奇的人來到這裏,現在的“娃娃島”還成爲了旅遊的聖地了。

一部電影 10多年前看過一部關於聖誕節的電影。 大概故事情節是 一個男人 快過聖誕節的時候

天堂來客

劇情簡介

一涉及到食物問題,天使們就會出現問題。當他們像喬那森一樣,吃得過多,無法控制,他們就會被送到人間,作爲懲罰。回到天堂裏的唯一機會,就是積德行善,距離聖誕節越來越近了…

經過了一系列奇怪的、尷尬的遭遇之後,喬那森又遇到了醫生加布里拉與他的兒子朱利安,朱利安在車禍之後,只能依靠輪椅行動了。喬那森與朱利安很快就互相熟悉了,朱利安一直認爲父親的死自己難辭其咎。當喬那森正要治癒朱利安的時候,一個狂妄自大的神經科醫生將喬那森抓住,聲稱終於找到了逃跑的精神患者。無助的喬那森眼睜睜的看着自己失去將朱利安引導到新生活中,使自己重返天堂的機會…

朱利安是在多少歲成爲海皇人間體

朱利安是在16歲成爲海皇人間體。  

朱利安是《聖鬥士星矢》中的角色,一名女性海鬥士,她的責任有作爲海皇特使到世界各地活動、擔任情報工作、輔佐海皇以及作爲其祕書等,有着敏捷的身手,但自身戰鬥力並不高,所以行動時需要有海鬥士雜兵護衛隨行。  

正體是被朱利安兒時所救過的一條魚,曾因被魚線纏住而困於沙灘上,差點死掉,是年幼的朱利安救了她,對此狄蒂絲一直想報答朱利安。所以在朱利安16歲生日時正體將朱利安帶入海界,讓他成爲海皇的人間體。  

朱利安戰鬥經歷  

在動畫《聖鬥士星矢》一百集中與星矢和瞬交手,101集在加隆的指示下告訴了星矢和瞬拯救雅典娜的方法,使其開始與海鬥士交手。  

102集中對付貴鬼與紫龍,在貴鬼掩護下紫龍順利脫身。  

103集中抓捕貴鬼,因遭遇莎爾娜而失敗,而莎爾娜拒絕了兩位聖鬥士的援助,堅持與之單挑,兩人隨後交手。  

110集,莎爾娜決定直接找波塞冬算賬,狄蒂絲企圖阻止她,結果莎爾娜使出雷電蛇爪一擊美人魚狄蒂絲,昏迷前,她向莎爾娜發出了“警告”。

聖朱利安是哪個國家

聖朱利安是塞舌爾共和國的一座小島,位於印度洋西南部。該島以其美麗的海灘、清澈的海水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而聞名。塞舌爾是一個位於非洲東部的島國,擁有許多熱帶島嶼和自然保護區,吸引着衆多遊客前來探索和放鬆。聖朱利安島是塞舌爾的一個熱門旅遊目的地,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海灘活動、潛水和浮潛體驗,以及迷人的自然風光。

朱利安的出生日期

1813年7月12日 1813年7月12日生於羅納省的聖朱利安;1878年2月10日卒於巴黎。

2個簡短的探險故事

探險家的故事

(一)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於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爲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爲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

他攻讀氣象學。

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

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

爲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着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

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裏,他失去了蹤跡。

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

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二)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出身於旅行世家。

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

他倆於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

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並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

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

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

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併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附: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一集):魔幣被竊

故事發生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即將卸任回國,中國古城香都國王忽必烈汗召見宰相福林,命他去寶庫取一枚魔力金幣,準備贈予馬可,不料早有叛意的福林竊走了那枚金幣,逃之夭夭。

忽必烈汗遂將胸前的另一枚金幣一掰爲二,將半枚交給馬可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二集):家族祕密

若干年後的一個夜晚,爺爺發現東方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新星,便決意將家族的祕密告訴年輕的馬可,交給他珍藏的半枚金幣,囑咐他準備遠航去中國香都,探索那半枚魔力金幣的奧祕。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三集):叛臣婚

福林篡奪了香都的王位,狂喜不已。

他濫施 *** ,迫荷花公主與他成婚,這樣他才能成爲合法的君王。

然而公主堅貞不屈。

她仰望星空,盼望救星的到來。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四集):海上風暴

福林惱羞成怒將荷花公主關進了塔樓。

又藉助火神的威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風巨浪,把馬可的帆船沉入海底。

海鷗瑞傑憤怒呵斥:“你以大欺小算什麼本事!”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五集):身陷海盜

爺爺的囑咐喚醒了馬可,他頑強地與海浪搏鬥,被一艘大船救起。

不料這是一艘被海盜侵佔的戰艦,馬可在船上淪爲苦力,而海盜船長垂涎的卻是馬可脖子上掛着的半枚金幣。

(三)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爲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

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羣島的香料羣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

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

接着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

有一艘船調頭返航。

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啓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羣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

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四)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

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

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

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裏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

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作者: eali 2007-1-13 23:16 回覆此發言

--------------------------------------------------------------------------------

2 探險家的故事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

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險家烏姆伯託·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

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六)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

他的使 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

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

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

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麼遠的地方。

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是中國商人帶着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

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爲“絲綢之路”。

(七)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

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

他的旅行是祕密進行的,因爲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

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

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

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

爲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八)古奇人--徐霞客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

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

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

(九)歷史選擇了我 我選擇了苦難――劉雨田

劉雨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

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

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捨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爲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

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崑崙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

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

足跡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港臺及世界數百家報刊、雜誌、電視臺報道了他探險事蹟,人稱他爲“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

風風雨雨!近十年來,他隻身闖大漠,走戈壁, 攀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淚水和汗水爲祖國填補了一個以一個的探險空白。

生生死死!他用自己的雙手拍攝了一萬多張黑 白彩色照片,寫下了二百多萬字的探險日記,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文學、哲學、藝 術、氣功和考古等各種領域,他的幾部作品已 陸續發表,曾多次獲得全國大獎,有的還作爲 愛國教材選進初中課本,待出的書目是《長城漫記》《絲路紀行》《神祕的羅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極探險記》《探險生涯》等。

探險家的故事

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爲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

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

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

被認爲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

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 *** 勢力,也從 *** 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

爲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

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

但還需要向香料羣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羣島探險。

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

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爲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

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爲西班牙開闢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

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

1519年9月20日船隊啓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

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

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裏格處(1裏格約爲5千米)。

繞過卡布弗裏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

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

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

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

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爲“太平洋”。

船員們忍受着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祕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纔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羣島的普卡普卡。

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羣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

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

後在今菲律賓羣島的馬薩瓦登陸,爲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

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們皈依天主教。

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

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

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

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

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

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

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週回到原地。

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

標籤:朱利安 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