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出入經典爲學書路徑什麼意思

出入經典爲學書路徑什麼意思

出入經典爲學書路徑的意思是通過學習經典、古籍,走出自己的侷限,開闊視野,從而獲得學術上的發展和提升自己的修養。出入經典爲學書路徑是一句引文,出自中國清代儒學家顧炎武的《日知錄》。

出入經典爲學書路徑的意思是通過學習經典、古籍,走出自己的侷限,開闊視野,從而獲得學術上的發展和提升自己的修養。出入經典爲學書路徑是一句引文,出自中國清代儒學家顧炎武的《日知錄》。

出入經典爲學書路徑的意思是通過學習經典、古籍,走出自己的侷限,開闊視野,從而獲得學術上的發展和提升自己的修養。出入經典爲學書路徑是一句引文,出自中國清代儒學家顧炎武的《日知錄》。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書山有路勤爲徑的徑是什麼意思

書山有路勤爲徑的徑是路徑的意思。

書山有路勤爲徑出自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此句在《增廣賢文》中有收錄,原句:“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成功到達高聳入雲的知識山峯的山頂,勤奮就是那登頂的唯一路徑;如果想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裏暢遊,耐心、盡力、刻苦的學習態度將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夠載你駛向成功的彼岸。

擴展資料

書山有路勤爲徑的寓意:

書山有路勤爲徑旨在鼓勵人們不怕苦多讀書,只有勤奮才能成功。學習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是一個化平淡爲神奇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積累財富的過程,只有不斷的積累,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假如以跨越大海爲人生的目標,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過河、過湖、過江的考驗,只要你趟過了一條條的河流,心境自然變得開闊,海也就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

經典著作什麼意思

所謂經典著作,首先應該是作家本人的代表作,最能體現作家創作風格的作品,其次,經典著作之所以被稱爲經典,肯定是因爲他思想性、藝術成就極高,受到廣泛讚譽的著作。舉幾個例子,國外的比如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莫泊桑的《項鍊》等,國內的比如魯迅的《阿Q正傳》,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古代的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還有很多,就不多一一舉出了。

出入讀書法的好處

英盛觀察讀書有幾種讀書方法:

目標讀書法

目標讀書法是指在讀書中圍繞既定目標刻苦讀書的一種方法.在讀書過程中,要想獲得知識的積累,從而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最重要的是確立讀書的目標,有目標的學習最有效益,有目標的積累最有成果.在讀書中,有了目標才談得上有計劃;有了目標明確積累什麼.不是圍繞同一目標,而是缺乏內在聯繫的知識,或者雖有聯繫但彼此相隔太遠的知識,不便於積累也難以發揮作用;有了目標纔有了判斷知識價值的尺度.因爲知識的價值除具有客觀性以外,對不同目標的立志成才者來說,又具有不同的價值量.如古漢語語法對於學習歷史、中醫、文學的人價值很大,但對學現代化學的人價值就小多了.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在短期內掌握更多的知識.目前世界上學科林立,據統計約有2000 多種,確定國標、選準主攻方向是必要而明智的,怎樣確定:一是要考慮到社會的需要;二是要與自己的興趣一致;三是要根據客觀的條件和可能.不切實際選取目標、朝三暮四轉移目標、急於求成廣設目標等等,都不是真正在實行目標讀書法,而絕不會收到理想效果.《學海探珠》一書作者奚椿年提出:確定目標,“需要有點自知之明.‘曾觀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自視甚高,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只能是勞而無功,終成畫餅;自卑者‘生無擒龍縛虎力,怎當擎天托地人’,缺少信心,隨波逐流,把目標定得很低,同樣作不出什麼成就來.我們要像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那樣:挑選最有成功的希望的路走”.

讀思結合讀書法

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把閱讀和思索結合起來的方法就叫做讀思結合讀書法.具體說,有下述三個步驟:(1)閱目錄思考內容.讀一本書,先瀏覽一下書的目錄,記住篇章節標題.然後根據標題勾劃出書的結構,想像出全書的內容,邊讀邊與自己所設想的內容進行對比,思考自己同該書作者的異同.(2)正讀反思.正讀是指要正確地理解書的原義,實事求是,不拔高作者的思想,也不貶低作者的觀點.反思就是提出同作者相反的觀點、論據,進行相反的論證.在思維中和該書作者進行反覆討論,多問幾個爲什麼,最後決定取捨.這就會做到吸取作者觀點而不迷信盲從,摒棄作者的觀點則有根據,提出自己觀點則有針對性.(3)讀完全書後,再將自己的觀點同書中觀點對照進行思考,或者折服深信不疑,或者提出質疑予以修正.這是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它適合於讀科學理論書.許多科學家、思想家都採用此種讀書法.例如,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採用了此種讀書方法,並在此基礎之上寫出《問孔》、《刺孟》等文.

誦讀法

誦讀法是我國古代學者提出來的一種讀書法.宋代學者司馬光非常強調這種讀書法,他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寐時,詠其文,見其義,所得多矣.”誦讀法現在又稱爲朗讀法,就是在讀書時眼觀其文,口讀其聲,耳聽其音,腦思其義.可見,這是一種眼、口、耳、腦都動員起來的讀書方法.

誦讀法的優點是印象深刻,幫助理解,加深記憶.凡是用誦讀法讀過的書,在記憶中一般能保存很長時間,甚至終生不忘,受用無窮.司馬光運用這種讀書法,讀書收益甚大.他之所以能成爲我國古代的著名史學家,寫成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是同他的這種讀法分不開的.這種讀書法的缺點是速度太慢,閱讀量少.如果我們讀二億字的書都採用此法,那無論如何是讀不完的.同時,這種方法對他人讀書干擾太大,不宜於在閱覽室內用.誦讀法的應用範圍較窄,它最適用於詩詞歌賦之類的文藝書和極其深奧的理論書.讀其它的書,沒有必要都應用誦讀法.對於終生使用的書,最好是運用誦讀法.

“出入”讀書法

出入讀書法是宋代學者陳善提出來的一種方法.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初當求其所以入,終當求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有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於言下,惟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也.”出入讀書法又稱之爲活讀書法,它的基本要求是,既能讀進去,又能讀出來.所謂讀進去,就是完全理解所讀之書,確切把握書中的觀點、思路、結構、風格等等.所謂讀出來,就是能把所得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一方面要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用實際來檢驗所得之知識,不被書縛住手腳.讀進去是讀出來的前提,只有讀進去,才能讀出來,如讀不進去,就無所謂讀出來.無所得當然無所謂用,沒有理論當然也無所謂聯繫實際.出入讀書法是一種辯證的讀書方法,它把學和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凡是有發明有創造的科學家,都使用了這種讀書法.這種讀書法運用範圍非常廣,它適用讀一切書.

同化讀書法

在閱讀過程中,對於書中的思想內容細細理解,反覆琢磨,慢慢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思想觀點,這種方法就叫做同化讀書法.同化讀書法的優點是能夠很好地消化吸收書中的知識,特別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記得牢,用得快,甚至終生受益.麥考萊曾說過,把一頁書好好地消化,勝過匆忙地閱讀一本書.宋代思想家朱熹非常重視同化讀書法.他說:“爲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志領會,切不可粗心.”他對同化讀書法的優點和重要性說得十分透徹:“未見道理時,如數重物,包裹在裏面,無緣得見.須是今日去一重,又得見一重,明日去一重,又得見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同化法實際是精讀法的一種.同化讀書法的缺點是應用範圍比較狹窄.一般的書,是沒有必要運用同化讀書法的,只有對那些顯著影響並改變了世界的名著,才值得應用同化讀書法,譬如說,閱讀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愛國斯坦的《相對論》等名著,就必須運用同化讀書法.

掃描閱讀法

掃描法是屬於速讀類的一種讀書方法.人的眼睛在閱讀時並不是逐字識讀的,而是每次疑視幾個單字組成的“文字羣”來識讀的,規律是“凝視——跳躍——凝視”,要提高閱讀速度,達到像雷達掃描般的效果,可以縮短每一次“凝視”的時間,凝視時儘量用辨認反映方式,以識讀更多的文字,這當然要通過鍛鍊達到.不同的人閱讀目的不同,閱讀方法也不同.如讀詩就需細細品味,而管理人員就應儘量跳過無關的內容,找到“關鍵詞”.一般文中的“關鍵詞”是名詞和動詞,只要認準了“關鍵詞”,就能瞭解大概的內容.這種“掃描閱讀法”是最快的一種速讀方法.

審題閱讀法

審題閱讀法是指在讀書中強化標題概念,吃透標題精神,從而讀好全書的一種閱讀方法.文章總有標題,許多文章在大標題下還套了許多小標題,每個標題對其所屬內容都起着提示、概括作用,同樣具有揭示文章主題,提出發人深思的問題的作用.因此在讀書中可以採用審題法,首先對標題作一番分析,讀書標題指出了什麼闡述範圍,揭示了什麼主題,得出了什麼結論;最好能根據標題,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和材料積累也構思一篇文章式論著綱可.在強化了標題概念的前提下,學習意向高度集中,在閱讀中就會自覺地分析文章提出了什麼問題,闡明瞭什麼思想觀念,引進的材料和證據是否貼切、準確,是否能爲主題服務,最後解決了什麼問題,得出了什麼見解和結論,帶着題目讀完文章後,就能對全文有個清楚的瞭解,從而獲得知識,受到啓迪,引起思考.由於審題時將對題目理解的意念貫穿於讀書的全過程,還能自覺地分析每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學習別人謀篇佈局的作文方法,當然,也可以發現作者是否深入了問題的本質,是否遊離了題目和主題等等.

循序漸進讀書法

循序漸進讀書法有以下兩種涵義:其一是指按照科學發展的順序,遵照科學的階梯,先讀初等的基礎性質的書,然後再讀高等的專業性質的書,如同登山一樣,要步步升高.在各類學校的教育中,都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安排學生讀書學習的.譬如說,必須先學初等數學,在此基礎上才能讀高等數學.不先讀懂數學和邏輯學,就讀不懂數理邏輯.清朝的樑章鉅很重視這種循序漸進的讀書法,他說:“讀書須循序漸進,四部宜以次相及,昔朱子語錄謂呂東萊聰明,看文理卻不仔細,像他先讀史,所以看粗了眼耳.愚謂讀史亦須循其序,如欲考典章,察人物,則應先讀《史記》、兩《漢書》,由古以逮今;如欲知世變,究時務,則須先讀宋明各史,由近以溯遠.其實,《史記》、兩《漢書》爲史學根底,不可不急讀也.”樑章鉅在這裏說的雖是讀史學,但也完全適用於讀其他科學的書.其二是指在閱讀一本書時,要嚴格按照該書的體系按部就班讀下去,不可隨意跳躍,更不可掐頭去尾只讀中間的某一部分.沒有讀懂前面的,就不要讀後面的.宋朝的朱熹曾說:“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未得於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就是說,要步步進,穩紮穩打.循序漸進讀書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任何讀者都必須遵守這個方法,在這個意義上,又可以說循序漸進是讀書過程中的根本規律.誰違背了這個規律,誰就無法讀好書.

粗讀法和精讀法

粗讀法和精讀法是兩種對立的讀書法.粗讀法亦稱瀏覽法,泛讀法,是指以極快的閱讀速度把書通讀一遍,以求對全書內容有個概括瞭解,知道了大略輪廓,把握每一章節究竟講了一些什麼問題.這就如同看展覽一樣,先是對展覽品泛泛看一遍,知道個大概,而對每一部分展品並不仔細去看.精讀法亦稱細讀法、研讀法,是指以正常的或極慢的閱讀速度深入鑽研全書的內容,以求對全書內容有全面透徹的理解,詳細掌握書中的每一個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清晰地勾劃出全書的結構或情節.這也如同看展覽一樣,對每一部分的展品都要仔細觀看,瞭解展品的性質、結構和用途等.有些書只要粗讀就可以了,但有些在粗讀之後,還必須進行精讀.在這種意義上說,粗讀法和精讀法又是相互聯繫的.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在介紹他的讀書方法時說:“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就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知識.”當然,在精讀的基礎上也可以再進行粗讀.這時的粗讀已不再是瞭解書輪廓,而是爲了總體上把握全書的結構、情節、系統以及作者所使用的方法.馬克思在1858 年1 月14 日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談到瀏覽法的好處,他說:“我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

卡片閱讀法

卡片閱讀法是指在讀書中運用記卡片的方法來掌握知識、儲存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一種讀書方法.清代的學者十分講究讀書做卡片,許多人有着很大的資料櫃,就像中藥店時的藥櫃一樣,內分許許多多的小抽屜,並分門別類地貼上了標籤,每天讀書,每天做卡片,分類放入不同的小抽屜中去.天長日久讀書多了,卡片也積累多了,無論是鑽研學問還是撰寫論文,需索取的知識隨手可得,十分方便.著名教授王力談到,要養成讀書做卡片的習慣.在讀書中發現有重要的資料、觀點及有意義的問題,應該及時摘抄或複印下來,作成卡片分類保存,這樣既可以避免遺忘,對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是極有益的.有的同志沒這個習慣,昨天讀的,今天忘了,今天讀的,明天又忘了.這樣讀來讀去,讀一輩子也是空肚皮.著名學者蕭兵在談自學生涯時說,抄寫、積累卡片,是我的學術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細胞.我的圖書和我的卡片一起構成了我生存的一種證明,一種依據,一種動力,一種希望.我的微觀分析、宏現概括等等,都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

筆記閱讀法

筆記閱讀法是指在讀書中邊讀邊做筆記的一種閱讀方法.許多大學問家在讀書時都重視寫讀書筆記,把它作爲品評前人思想成果,磨鍊自己聰明才智,抒發自己心得創見的一種重要方法.無產階級導師列寧讀書時十分重視寫讀書筆記,他的夫人娜•康•克魯普斯卡婭回憶說:“凡是看過的書,伊里奇都要寫詳細的讀書筆記.他用自己的話,把作者的一些基本觀點記在本子上,或者把書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地方摘記下來.”家拉法格說到馬克思有一個習慣,就是經過一個長期的間歇之後,重讀自己的筆記本和書中加有標記的地方,以便增強他那十分敏捷而又精確的記憶力.讀書做筆記,雖然做起來是笨功夫,但對加強記憶十分有效,對鍛鍊思維組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精讀書做筆記,特別是縮編式的筆記,即通過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扼要地複述一遍書籍的內容,還能發現原書作者研究問題、敘述問題的方法,學習到原書作者的治學方法.總之,讀書輔之於動筆,能促使人思考,努力去融匯貫通,促使把讀到的知識儘可能發揮出來.讀書筆記種類頗多,有概要筆記、讀書隨筆、專題札記等等,比較起來,哪種形式爲好,則要根據讀書本身的理論水平及寫筆記的具體目的而論,但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有幾條共同需注意克服的問題,一些名人的體會給了很好的回答,如著名經濟學家蔣學模認爲:筆記宜簡不宜繁,記下基本觀點和邏輯即可,筆記太繁瑣,花時間多且難以複習;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認爲,最好根據自己的記憶來記筆記,然後把它跟原文對照,再根據記憶把確切的原文記下來.這樣便可提高確切轉達別人見解的技巧;英國學者羅伯特•巴拉斯提出:在做閱讀筆記時,先要確定你需要什麼信息,然後找出書籍和文章中有關內容,把從中讀到的信息和觀點與你所見所聞聯繫起來,但不必從書籍上大段地抄,因爲書籍畢竟還可以查閱到的.

對照比較法

對照比較法是指在閱讀中注意運用聯想對比,以加深學習理解的一種方法.讀書要讀活,就要培養善於對照比較的習慣.比較可以知不同,比較可以見優劣.你如研究某一問題,應找來與此有關的同一種類型的書,對比地閱讀.因爲作者的閱歷水平不一樣,對同一個問題的論述過程中,所用的論據、論或也往往不一樣,有的書文筆好,有的書資料多,有的書理論性強,有的書圖文並茂.通過比較,發現同點和異點,從異點中再進一步探討何者有理,何者無據,然後提出自己的論斷.著名作家碧野的讀書方法是“比較篩選、讀寫兼合”,他堅持從“比較”中來提高讀書效果,“篩選”出自己需要的東西.他把名著與一般作品進行比較,看名著“名”在何處;把名著與名著進行比較,找出其各自的特點;把大文學家的前後期作品進行比較,總結其藝術成熟的規律.在讀書中縱橫對照、廣泛比較之中,可以集思廣益,啓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避免認識片面,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深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如魯迅小說《孔乙己》中兩次描寫孔乙己買酒時付錢的動作,先是“排”後是“摸”,一字之差,卻反映了舊知識分子的自命清高和悲慘境界,使人進一步加強理解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羣體互利法

羣體互利法是指在閱讀中集體學習,相互交流的一種讀書方法.人們通常認爲,讀書就是一個人埋頭苦讀,這是最基本的方法,但並非是唯一的方法.在當今知識爆炸的形勢下,一個人所接觸的知識面是有限的,而採取行之有效的羣體活動方式,則是我們時代的特徵,事實證明是有效的讀書方法.在學習的熱潮中,有不少人採取了“羣體互利法”,成立諸如“讀書小組”、“業餘興趣小組”、“外語自學小組”、“專題研究組”等等,這些小組由若干人組成,這些人年齡相近,知識結構有差異,但都有共同的求知成才的願望,大家定期碰頭,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探討問題或協作攻關,互相補充,互相勉勵,在雙向交流中獲得效益.這種發揮羣體優勢的讀書方法,對於豐富知識面,擴大信息量,廣泛涉獵各門類的書本知識是很有好處的.

變速讀書法

在讀書時,以不同的速度閱讀一本書的不同部分的方法,叫做變速讀書法.任何一木書都有觀點和材料之分,有主要部分和非主要部分之別.對於一個讀者來說,任何一本書都有“信息的”和“非信息的”之分,有“關鍵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別.因此,就必須以不同速度閱讀不同的部分.對於觀點、主要部分、“信息的”、“關鍵的信息”以及難點部分和精彩部分,就要以慢速度精讀,來回閱讀,反覆體會,那就要多停留一些時間.愛默生說:“讀書時,我願在每一個美好的思想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對於材料、非主要部分、“非信息的”、“一般信息”等處,就可以粗讀,一目十行,甚至可以略過去.如果在這些平庸無奇的部分也精讀,那無異於是在浪費時間.變速法是一種科學的讀書方法.它的優點是把粗讀和精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能擴大閱讀視野,又能掌握書中的精華;既有量,又有質.許多學者、思想家都採用這種變速法讀書.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在閱讀黑格爾哲學著作時,對於黑格爾書中的精華部分即辨證法的合理內核部分反覆閱讀,精心鑽研,而對於書中的糟粕部分即唯心主義部分,則以很快的速度瀏覽過去.

“時間效應”讀書法

“時間效應”讀書法又叫做“隔時”閱讀法,是指每隔一個時期就新閱讀一本書的方法.一本書讀完後,暫擱一個時期,或幾月或幾年,然後再重新閱讀這本書,就會發現又有新的理解和心得.這是因爲在暫擱時期,經驗豐富了,知識增長了,理解能力提高了,思維的潛流經過孕育,奔放出來了;或者是因爲從不同的需要和角度去閱讀,擴大了思維的立體面.使用這種讀書法,每次都要做讀書筆記.“時間效應”讀書法是科學的方法.它的優點在於,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從那些思想博大精深、情趣深厚、藝術高妙的書中不斷地挖掘真理的寶藏.因此,我國古代許多學者都很重視這種方法.蘇軾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孔子在一生中曾多次反覆閱讀《周易》.馬克思每隔幾年就重新閱讀他曾讀過的書,也是運用了“時間效應”讀書法.這種讀書法只適用於世界名著,閱讀一般的書不宜採用這種方法.

追蹤閱讀法

追蹤閱讀法是指在閱讀中不斷追蹤問題的一種讀書方法.問題,往往是打開書籍大門的金鑰匙,是追求真理的臺階,是探索進取的路標.閱讀不追蹤問題,思維就捕捉不到既定目標,學習就難以收效.正如學諺所說,“不會讀書的讀皮,會讀書的抓題”.追蹤閱讀法的基本步驟爲:一是循“題”而讀.即用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作引導,推動閱讀的步步深入,從整體上把握全書的精髓.二是挈“題”索知.即針對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特別是帶着各個領域中的新問題,及時向對口書刊諮詢索解,直到獲得滿意的答案,以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三是覓“題”參照.即主要是從一本書中索取問題,然後參照同類的和相關的書閱讀,這有利於兼收幷蓄各書之長,捨棄書中的偏見和謬誤,逐步形成自己知識積累的優勢.四是“抱”題深究.這是一種最高層次追蹤問題的讀書方法,即抓住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索和追究,使你儘早闖入創造的大門.

設問閱讀法

設問閱讀法是指讀書中提倡多問幾個爲什麼的一種讀書方法.學問學問,學了就要問,學而不問,不成學問,學與問自古以來便是聯在一起的,如何問,問什麼,這本身也是讀書的藝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寫過一首《八個顧問》的詩.詩中曰:“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這就爲我們如何設識破題提供了很好的線索.凡書可八問,也可只有其中幾問,關鍵是看讀的什麼書以及你爲何讀這本書,問得全,瞭解得廣;問得集中,瞭解得深,這八好似八個顧問,就是提倡不盲從,不自欺,不裝懂,不苟且,對所學的重要知識不要留下不懂之處,形成知識掌握的夾生飯,要多提幾個問題,直到弄懂弄通,融匯貫通爲止,從而培養出一種“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求知美德來.

三遍閱讀法

三遍閱讀法是指在閱讀中有層次有重點,至少讀三遍書的一種讀書方法.對於三遍,可以理解爲三步.現代的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倡三遍讀書法.現代文學巨匠茅盾認爲:第一遍是“俯瞰”式,即從整體上迅速通讀一遍,使頭腦中印下文章的輪廓;第二遍是“精讀”式,即逐字逐句細心體味,有些關鍵處還得反覆揣摩;第三遍是“消化”式,即吃透整個作品的精神,從情感上的感染向理智上感動上轉移.現代作家王汶石對讀三遍是做了另一番分工的,第一遍是進入文章,盡情感受;第二遍是“大卸八塊”,即研究每個部件的性能,也瞭解相互之間的關係;第三遍是再瀏覽,以求得立體的、透徹的完整印象.著名學者蘇步青教授也認爲,第一遍爲讀大概,第二遍爲加深體會,第三遍真正消化.讀三遍其實是有步驟地讀多遍的意思,中國古話說:“溫故而知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就是書要多讀才能懂,多讀收穫才大.

三問閱讀法

三問閱讀法是指帶着問題、層層深入研讀的一種讀書方法.問是做學問者的基本功,俗話說,打破砂鍋紋(問)到底.通過問可以鞭策動腦,認真鑽研、融匯貫通、多多收穫.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說過,問號爲什麼寫成一個鉤?這鉤主要是鉤答案,問號越多,鉤的答案越多.所謂三問,即一要問寫什麼;二要問怎麼寫;三是問爲什麼寫.如讀魯迅的《狂人日記》,一問首先要弄清該書寫的是“五四”前夕覺醒的國民,揭露封建社會“人吃人”的悲慘事實,來鞭撻封建社會的腐朽的傳統和因襲的罪惡;二問要弄清該書主要借一個精神病患者的自白來表現主題,他剝開了“仁義道德”的僞裝,控訴了“易子而食”、“食肉寢皮”、“割股療親”等殘酷罪行,尖銳指出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是人吃人的歷史;三問得知魯迅在當時黑暗的社會裏,運用的是尖銳的筆觸、細緻的描寫和驚心動魄的事例,主要是揭示中國封建社會的本質,以警醒和療救麻木的國民.顯然,三問的過程,是讀書者從內容到主題,從形式到手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是符合閱讀的認知規律,是閱讀文章或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

懸測閱讀法

懸測閱讀法是在閱讀中遇懸念而猜測的一種讀書方法.寫章回小說的作者,往往在某一節骨眼上賣一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忽然打住,給人以懸念.善讀書者,讀到此處便不急於搶讀下文,而是掩卷而思:情節將如何發展?假如我寫將怎樣處理..經過這樣一番懸思猜測,不管你所思所測對或不對,然後再展卷續讀,都是有好處的.當作者與己思路相仿,則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慨嘆;當作者與己思路相悖時,便自然會權衡得失,找到差距;當作者出己所料,另闢蹊徑,別開天地之時,你會爲之拍案叫絕.因此,讀書時如能有意自設“關子”,在緊要關節處停下來,前前後後想一想,然後再讀再停再想,這不也同樣是一種可取的閱讀方法嗎,以義正名爲懸測閱讀法.

質疑閱讀法

質疑閱讀法是指在閱讀中不斷提出疑問、解決疑問的一種讀書方法.質疑,就是在掌握書中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不理解的問題,通過思考、查資料、請教教師等方法,找出正確的答案,從而使視野開闊而深入.宋代哲學家朱熹認爲,大凡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他認爲應當“開篇有疑”.疑問,通常是書中的難點或重點,也是引人更上一層樓的門檻.讀書善疑者,往往思維敏捷,思路開闊,這樣就能多思多問,深入其內,達到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目的.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是這個道理.讀書能否有疑,也是檢驗閱讀者是否真正開卷有益了,那種浮光掠影,純屬消遣性的讀書,自然也無疑可質了.讀書的過程,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提倡讀書質疑,就是要做到有疑而入,無疑而出,所以質疑的過程不僅是提問題的過程,也是解問題的過程.清除讀書疑惑,有的是經過反覆思考,洞察書中奧祕,“明己之未達”的;也有經過反覆校勘,多方查對,剔除瑕疵,糾正錯誤的.借鑑“學則需疑”的治學方法,旨在掙脫別人的思想羈絆,勇於除舊佈新,開拓前進.誰善於質疑,誰就能夠掌握讀書的主動權.

抄錄讀書法

抄錄讀書法是指邊讀書邊抄書,以加深理解和加強記憶的一種方法.我國古代的學習格言就有“目過十遍不如手過一遍”之說.抄錄閱讀法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大文學家蘇東坡讀《漢書》時,將此鴻篇鉅著抄了三遍;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讀《資治通鑑》,要求自己不僅讀完,而且一字不漏地抄寫了一遍;清末學問家張溥酷愛讀書,所讀之書必須親自抄錄,每讀一本書抄錄六七次,所以他的書房題名爲“七錄書齋”.著名學者梁啓超講到:“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錄陳,什麼辦法呢?是抄書或筆記...這種工作笨是笨極了,苦是苦極了,但真心做學問的人,總離不了這條路.”抄書顯然已是一種治學方法了,其他學者還講過抄讀的具體經驗,可作梁啓超論述的又一闡釋:“自一經手抄,當時意既專注,可使過目不忘,較之泛泛瀏覽者迥乎不同.”當然,時代不同了,今日出書量驚人,每每抄錄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一般的書瀏覽泛讀即可,但對經典著作,重要論文,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歎爲觀止的今古名篇,則仍值得抄讀.抄讀也不一定是全部抄錄,否則一生能抄多少本書呢!可以採取摘抄的辦法,在全文中加以選擇,在選擇中加深理解,對於那些哲人睿語、國粹警句,摘抄整理出來,平時誦讀翻翻,研究學問是大有裨益的.要使摘抄得法,抄有所得,就要對所學的知識做到懂、透、化,方可得其精髓、融會貫通,提高讀書效益.

大學生經典閱讀的意義

問題一:當代大學生閱讀傳統經典的重要意義? 經典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大學生閱讀文化經典,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啓迪智慧,提高道德修養,還有助於提高母語運用能力,豐富想象力,激發創新思維

等等吧 你可以聯繫實際再寫點東西

問題二:當代大學生讀書的意義作文 高爾基曾經說過: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我從小到大,書就像我形影不離的夥伴,伴我成長。

書總是從我們年幼時,便開始使我們小小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小學時,我閱讀了各色的名着,比如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書中的人物都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謀略非凡的諸葛亮,亂世奸雄曹操,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英勇孝順的武松等。讀書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

現在我已經上了七年級。在老師的引導下,我讀書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的書有很多很多,在家裏,我的書有滿滿一書櫃,桌子上,牀上,沙發上,到處都放着我的書。我對書愛不釋手,只要一有空,我都會讀書。我還經常到書店裏看書,買書,有時在書店裏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以前,我讀書總是一掃而過。囫圇吞棗。只是看看畫面的內容,而現在,我讀完以後,還會注意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什麼特點,什麼性格?我還會在心裏默默的評價他們的好與壞等等。

我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書,書可以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書可以讓我大開眼界,不做目光短淺的井低蛙,書可以讓我每天快快樂樂的。做一隻快樂的百靈鳥,書可以讓我勇往直前,做一隻勇敢的千里馬。。。

我每天都去找書看,讓書打開它那美麗的世界,帶我去暢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書就象一艘小船載着我從起點慢悠悠的划向終點,書就象一架飛機,載着我從狹窄的地方飛到浩瀚無際的天空,書就象我的影子,不管我走到哪,書就跟到哪。

我剛開始寫作文時,寫的一點兒也不好,語言不通順,詞語不恰當,只要聽到 作文 兩個字的時候我就象老鼠見了貓樣的害怕。可就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是你,書,出現在我的面前,書,你就象一位老師有耐心的一句句教會了我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作文豐富多彩,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怕寫作文了。

讀書是積累,知識的大小要靠日積月累才形成。年華如水,一去不復返,怎樣才能不讓它白白流逝呢?靠的只是自己抓,抓住了知識,抓住了今天,你就抓獲了未來。

書,是知識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必須不斷讀書,不斷充實自己。

書,是我的良師益友。讀書是我快樂,讀書讓我進步,讀書伴我成長!

問題三:對當代大學生最有重要意義的文學作品是哪部,爲什麼 閱讀經典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首先培養的是我們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經典爲什麼稱之爲經典?當然是因爲它們都有存在的價值,那些帶着作者感情的精靈~比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阿q那都是病態社會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或許在小說中,有些人物只是在無中生有的~但是作者創造它們的意義在於那些人物、那些特定時期特定的心理都是反映社會的、都是社會的縮影。我覺得經典作品應該是有現實意義的,它們或許不真實,比如阿巴貢、葛朗臺……但是以這樣極強的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現實,爲後人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多線索^^^

問題四: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讀書就是提高個人的修養,可以使一個人從無知到文明的轉變,而且可以使人對周圍和世界都有一定的認識,讀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因此問的問題也會逐漸減少。

滿意請採納

問題五:在當今社會,是"經典閱讀"還是"流行文學"更能提升大學生的內涵素質 要提升內涵自然是多閱讀經典名著了,要提升境界得博聞強識,什麼文學體裁和類型都得吸納。

問題六:當代大學生讀書的意義作文.不少於1200字 在這春華秋實的季節裏,在綠城育華小學第五屆“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讀書文化節的氛圍中,我拿起多年未從拿起的筆,重拾讀書樂趣,回味讀書帶來快樂。 “開卷有益,讀書好處多”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每一個人要想在知識的山峯上觀看壯闊的景色,就只能登得更高,就要擁有更多淵博的知識。知識是人類通向進步、文明和發展的唯一途徑,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我們要讓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必須“好讀書,讀好書”,但說實話在兒子沒誕生前,心中雖然明白以上道理,但從無付諸行動,而真正去體會,去理解,去實施,去得到昇華還是兒子的誕生後。 兒子誕生的10年是我重拾書本的十年,是學習的十年,是快樂的十年,同時也是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十年。記得在孩子剛剛誕生的時候我和孩子的媽媽就買來很多的畫冊,在不知道他能聽不能聽懂,能不能看懂的情況下每天指着畫冊講解給他聽,給他看,慢慢的感覺到多講講他也似乎可以聽懂,而且還會很專注的傾聽,似乎明白了什麼……後來慢慢他自己能主動地去翻閱,會指着圖畫依依呀呀了,然後我和孩子的媽媽會很認真的和他一起看圖講故事,這時總是能看到孩子的專注,能聽到孩子天真、爽朗的笑聲……後來慢慢地他會說了,他要講故事給我們聽了,而爸爸、媽媽、外婆是他的傾聽對象了,我們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排排坐着,聽他講故事,同時回贈他的是幸福和滿足的笑容和讚美聲,而這時候,他不知道有多得意,多自信,多自豪了!慢慢孩子在睡覺前的必修課是我們給他講故事,故事裏情節他比我們更清楚,甚至我念錯一個字,他也會睡眼朦朧的含含糊糊給我說:“爸爸你念錯了,應該是……”而且每天的故事是一個接一個地講,有時看到他好像睡着了,我輕輕走開的時候突然會:“爸爸,再講一個,我還要聽嘛!”只要是在家的日子,晚上都是陪着他一起看書、下棋、講故事,分享書中的人物、情節、內容,直到他帶着幸福的笑容,帶着讀書的快樂,帶着書中的故事進入夢鄉…… 孩子在慢慢的長大,由於書本的接觸、閱讀,很小時候就認識很多字,知道很多知識,小時候我們帶他出去,他總能很好的和陌生人溝通,非常自信,用朋友的話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雞毛蒜皮”!今年暑假他媽媽帶他出去旅遊的時候,他因爲知識面廣,瞭解很多的歷史人文,還被導遊尊稱爲“師傅”!和同團的比他高年級的姐姐成語接龍的時候,對方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那些陌生的團友都“嘖嘖”稱歎!他的媽媽不知道有多驕傲……當然這一切離不開書本,離不開平時閱讀的積累,也是真正意義的“悅讀”。 孩子隨着知識面的增加,閱讀從畫冊,到少子畫冊到多字畫冊到全文字的書本,在不斷地進步,在不斷的發展,我們也是儘可能的跟住他的腳步,儘可能的他關注什麼,他學習什麼,他讀哪本書我們都跟住他步伐。有段時間我沒跟着他一起看書,我們的溝通馬上出現障礙了,以前簡單的知識我們基本可以應付,隨着他閱讀知識面的擴展,很多問題,很多知識我們不明白,不瞭解,這樣我們做父母的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一份和孩子交流、溝通、學習的好機會,慢慢就會疏遠,就會缺少溝通,缺少交流……所以在我們牀頭櫃上都是放着他讀的書,他白天看什麼書,我晚上讀,第二天我們可以聊書中的事情,人物,還可以共同點評,真有其樂無窮,增進感情(由於工作的關係,我陪他的時間不多,以前他和我的關係有“緊張”過,但是現在由於我們可以在一起聊歷史、聊軍事、聊,現在出去散步,他不再是黏媽媽的小男生,而是我 *** 後面的“跟屁蟲”了,這些都是我能和他閱讀同樣的書本,有共同話題)!在跟着他閱讀的時候,慢慢我自我感覺也學到很多知識,甚至在工作中也能運用到書本的很多知識,而且在公司裏面還要求全......>>

問題七:開展讀書活動的意義 書籍,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是知識的寶庫,是廣大少年兒童的良師益友,也是孩子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讀書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是大家都瞭解的。教師們對如何提高讀書效率的討論也很多。多讀、精讀、帶着問題讀、分角色朗讀,有感情的讀等等,都是想用外在的形式促使學生在讀書時能有所收穫。課堂教學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渠道,而課外閱讀則可以充實和擴大課堂學習的內容。搞好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對於學生加深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開拓視野,提高興趣,培養自學能力等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開展讀書活動的意義

(一)、 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二)、 有助於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三)、 有助於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 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問題八:如何看待閱讀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在這裏,教師的態度主要指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也包括教師對工作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以及相關的心理品質和人格特性。有一句話說得好:態度決定一切。教師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學生,決定着學生的成長;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工作,決定着工作的成敗。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曾深情地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爲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啓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

當過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一臉陽光地走進教室時,學生們的心情就會很舒展、很輕鬆;當我們一臉怒氣地走近他們時,學生們則噤若寒蟬,生怕自己撞到老師怨氣的口上;我們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學生,以讚賞的眼光激勵學生,他們的心裏會充滿幸福與喜悅,表現得很興奮;我們指責、挖苦、嘲諷學生,則無疑是給他們心靈的天空濛上一片沉重的烏雲。

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的核心是對學生的關愛、尊重,態度既是內隱的,又是外顯的,其表現方式主要有:

(1)語言方式

言爲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殼。不同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態度情感,教師應該善於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情感。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應該用鼓勵性、期望性的語言;學生回答正確時,應該用肯定性、讚揚性的語言;學生回答不對時,應該用諒解性、引導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就比較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2.動作方式

“情動於中而形於外”。一個人的態度情感往往有意無意地通過外部的表情動作而流露出來。同樣的道理,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表情動作來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態度,達到學生心靈交流的目的。如讚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讚美的手勢等都可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和善意,使學生有被重視感和被關懷感。這裏要特別強調微笑的價值。微笑是最能表情達意的面部表情動作。微笑能表達友好態度,微笑能使學生的心裏感到輕鬆。藉助微笑可以表達出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態度,發自內心的微笑意味着:“我喜歡你們”,“對你們的回答我很感興趣”,“和你們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及“我相信你們也會喜歡我”。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不懂得微笑,那麼學生可能會認爲這個教師對他們並無好感,或者認爲這個教師冷漠無情,不好接近。如此,師生心靈交流也就不可能發生了。

3.眼神方式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俗語說:“眼睛會說話”,就是指不用有聲語言時,眼神也能傳遞情感和態度。課堂教學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師要積極地關注班上的每個學生,教師講課時,眼睛應該與學生保持對流,使連坐在角落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看見我了,老師在跟我點頭呢!”請同學起來回答時,教師更應全神貫注地、親切地注視着他(她)。有些教師講課時,眼睛往往只看着他的幾個最得意的學生而忽視其他學生,使這些學生感到受到了冷落;還有一些教師往往只習慣看着前排的學生,不注意看後排或角落的學生,使這些學生產生了自己不受重視的感覺。

在國內一次調查中,學生對不喜歡的教師進行了一番描述,其中有“不耐心”,“情緒不穩定”,“過於嚴厲”,“粗暴不講理、講話刻薄、譏諷挖苦人”,“表情嚴肅、不和藹,整天臉無笑容”等內容。而美國一位教育家在對九萬多名學生進行調查後,歸納出好教師的12種素質:

(1) 友善的態度――“她的課堂猶如一個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學了。”

(2) 尊重課堂上的每一個人――“她不會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戲弄。”

(3) 耐性――“她絕對不會放棄要求,直至你能做到爲止。”

(4) 興趣廣泛......>>

問題九:讀書的意義何在啊,首先現在大學生太多了沒有什麼優勢,其次花錢太多了,還有感覺學不到什麼東西,或者學 其實身爲學生的我們會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也會覺得想有些名人成功並不依靠學歷,但你仔細琢磨,既然如此,中國人那麼多爲什麼擠破腦袋想上大學?因爲它仍然是你成功的最佳路徑,一個不學無術的手藝人首先在思想道德上就和文化人不處於同一水平,他沒有一個豐富的經驗去教導後人,也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後人,那他的生活多可悲呀,再說讀書花錢那就更可笑了,記着,人永遠是最好的投資,我們應當在合適的時間幹合適的事

小議“怎樣處理讀流行作品與經典名著的關係”作文,,,是議論文哦!!!

經典名著要讀,流行作品也要讀。但是無論是哪種作品都要讀出自己的獨特的感悟。這需要我們好好考慮經典與流行的問題。經典名著可以薰陶你的情趣,培養你的正確的審美觀念,還可以幫助你形成正確的評價標準。流行作品可以讓你視野開闊,獲取更多的新知識。但是因爲流行作品沒有經過時間的沉澱所以你不能持一種完全欣賞的眼光,相反你更多需要的是批評的眼光,要做到這些沒有大量的名著閱讀積累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想閱讀大量的流行作品還是先好好讀讀經典作品。

讀圖和讀文各有什麼長處和侷限性?中學生應該怎樣處理這兩者的關係?

我覺得讀圖有利於培養寫作的畫面感和細節,並且讀圖的話應該每個人看出的東西都不太一樣,所以應該更有啓發性,而且也比較利於思維的培養。但是讀圖的時候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得到的啓發觀點比較紊亂來着。

讀文就要讀那種觀點啊寫作技巧比較新鮮而不是老生常談的那種,讀文能讓人安靜下來調整思緒,並且能讓學生有效的吸收好文中條理分明的觀點,但是了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所以也不是完美。

我覺得最好是圖文並茂吧。而且讀起來也比較有趣味性。

中學生如果要培養思維就讀圖,要吸納經典就讀文。

下面是方法、思路

處理讀流行作品與讀經典名著的關係

流行作品反映了現代的流行趨勢,富有現在的生活氣息,但是因爲現時太平,而很難有很深刻的內涵,但是也爲它向寫作技巧或者是現時社會問題的發展和討論做出了鋪墊。 經典名著很好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物刻畫寫作技巧都是當時的巔峯之作,並且很多名著都反映了當時社會之後的一些變化趨勢,也是現代的人們應該掌握並且學習的經典呢。

初三議論文練習:怎樣處理讀流行作品與讀經典名著的關係?

品經典名著,鑑流行作品

應該多讀流行作品還是多讀經典名著?我的觀點是:多讀經典名著。

理由一:時間有限,精力有限,選擇作品的時間更有限。知識浩如煙海,書籍汗牛充棟,僅中國每年出版的書籍,光書名就有幾十萬字。再如莎士比亞一人就爲我們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再如半部《紅樓夢》,幾百年來多少中國人仍津津樂道,爭論不休,紅學著作層出不窮。試以一人之力,如何從書海中披沙礫金?若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只怕一個人從生至死,一百年不眠不休,也難以閱書海之一粟。而經典名著則是歷經時間篩選留下的碩果,是古今中外的精華。讀之,有以一當十的價值,它們是軍事上的制高點,節省了我們從書海中淘金的大量時間。

理由二:精讀與略讀的要求。

首先是時間和精力有限,其次是書籍本身的價值有高有低。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培根曰:“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像那些對身體有害的東西我們當然要捨棄。而流行作品良莠不齊,未經時間檢驗,怎能保證其質量?怎麼樣才能知道哪些值得精讀,哪些只需翻閱?哪些是文字垃圾?不如讀名著保險。何況,即使都是名著,我們也難以通讀,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精讀與略讀呢。

理由三:現今中國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急功近利唯利是圖成風,流行作品成爲名著的比例更少。

從歷史的觀點看,好書應當先是流行作品,經久不衰則成爲名著。然而現今中國文壇同樣躁動不安虛誇成風。作品未出而炒作已熱,風頭過後煙消雲散。尤其是網絡作品,低級庸俗譁衆取寵者越演越烈。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仍無一人。我爲中國文壇悲哀。

理由四:經典名著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

有人說名著艱深難懂,我們可以逐步深入,循序漸進。我建議大家採用倒逆法。先讀比較淺顯易懂的明清小說,再讀元劇本——宋話本——唐傳奇——魏晉詩——漢賦——楚辭——詩經,由易到難。你會發現其中的珍貝,“輾轉反側”“君子好逑”“逃之夭夭”等詞語至今仍鮮活地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這纔是中華民族的根啊!

理由五:我推崇經典名著,並非完全摒棄流行作品。

厚古薄今並不可取。流行作品用的是現代生活中鮮活的語言,反映的是當代人的思想感情,讀起來輕鬆省力,有興趣,吸收快。像韓寒的《三重門》,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華》,不論其思想性如何,至少其語言很有特色,有不少精彩之筆值得我們欣賞。我們應從中挑選精華者,爲我所用。

總之,以經典名著爲本,以流行作品爲輔,書香陣陣,其樂融融!

 參考資料      一 書的比喻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我愛書,我常常站在書架前,這時我覺得我面前展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一個浩瀚的海洋,一個蒼茫的宇宙。(劉白羽)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都德)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是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二 書山有徑  學者陳善的“出入法”:既能鑽得進去,又要跳得出來。  理學家朱熹的“三到法”: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古文學家韓愈的“提要鉤玄法”: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勾其玄。      教育家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想家伏爾泰的“再讀法”:重新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與老友重逢。  兒童文學家冰心的“創新法”:讀書恨與古人同。  史學家侯外廬的“熱處理法”:讀書學習都應趁熱打鐵。  孟軻的“思考法”:盡信書不如無書。  史學家顧炎武的“新舊法”:每年用三個月複習舊知識,其餘時間學新書      三 關於“網上閱讀”     互聯網採用“超文本鏈接”,就是用複雜的網狀交叉索引方式將不同來源的信息鏈接在一起,所鏈接的內容不僅包括文字符號,還包括圖像、聲音、動畫、電影等多媒體信息。互聯網交全球的網上圖書館、網上報刊雜誌、網上書店、網上藏書屋、網上數據庫、信息資料中心、實驗中心、計算中心以及遠程教學機構、專家系統等鏈接成巨大的多媒體信息庫,構成一本沒有頁碼的按照多線索多層次交叉編輯的巨大的“天書”,供讀者按個人最感興趣的路徑或線索來組織瀏覽閱讀。    “網上閱讀”的主要方法有:第一,瀏覽。按照“上網閱讀→尋找資料→摘錄”的程序進行快速閱讀,查閱文獻,選取所需信息。第二,檢索。按照“提出搜索任務→確定檢索標誌→選定檢索工具→輸入檢索途徑→查找原始文獻資料”的程序搜尋查閱信息。第三,下載。把所需信息從網上下載,進行分類、整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之系統化、簡明化,便於進一步查閱。此外,還有網上討論、交際等。

文言文路徑怎麼說

1. 學好文言文有哪些途徑

1.你要對現代文句子的結構熟識,狀語定語補語要精通,這個學不好,去翻譯文言文,都是枉然。因爲文言文一般是獨字成詞。

比如“雖然”,這是典型的古今異議,古文裏“雖”和“然”是兩個詞,前者表示雖然,後者表示這樣,整個合起來作一個介賓短語,如果你按現代文理解,“雖然其亦欣然”,就只能翻譯成:雖然他也高興。很顯然這個句子是不完整的,正確的翻譯是:雖然這樣他仍然高興。這就是靠句子結構分析出的不妥。

2.熟記常見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常見的“反”其實是“返”,“只”其實是“止”……整個中學有近百個通假字,需要記的也就近二十個。翻譯通假字的機會不多,但遇見了能知道總是好。

古今異議比較重要,上面所舉的“雖然”就屬此例,再如“假”古爲“借”的意思,還有“可以”、“非常”,其實一般多字的古今異議詞,都是因爲古文一般獨字成詞,這個原則一定要牢記。所以“可以”在古是“可”(可以)“以”(用),“非常”在古是“非”(不是)“常”(平常的)。

3.熟悉詞類活用用法。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這就是正規的文言文語法了。

這些也是可以用句型結構來分析的。比如名詞動用,我給你舉個都知道的例子,孔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至少知道,一個完整的句子,主語謂語是必須的(感嘆句當然排除在外),“君君”看起來是兩個名詞,很顯然缺少謂語,也就是缺少一個動詞或形容詞,否則只能翻譯成“君主君主”,所以第二個君很顯然必須是謂語,“君君”的意思是“君主要像個君主”。

這類文言文語法相對較難,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記憶,但這些,要是做到我說的一點,掌握起來會容易許多。

再舉個例子給你,比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說某個醫生“活死人”,從字面意思看,難道是說“某個醫生是活死人”?且不說這個意思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我們先分析句子結構。“醫生”顯然是主語,謂語是什麼呢?如果按表面意思翻譯,顯然缺少謂語,即使是“是”這個詞,古文也需要動詞“乃”或者嘆詞“也”之類的表達出來。所以這個句子必須拆開,根據獨字成詞原理,“死人”是死了的人,活字肯定有單獨的意思。如果你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那麼你就知道“活死人”該翻譯成“使死人活”。即使你不知道意動用法,那也是能分析出有問題的。

大概是這麼些經驗,文言文的背誦我並不覺得很有必要,當然爲了追求寫作文引用自如的效果,如《滕王閣序》之類的經典,我覺得有必要背,別的不用背,只要學習的時候,將我上面說的三點相關的東西學好,注重積累,再加一點語言天賦.

2. "怎麼"用古文怎麼說

“怎麼”在現代漢語中有不同意義、不同用法,對應文言文的表述也就不同。

我們可以將各種不同意義歸納爲代詞性質和副詞性質兩種類型。

1、當“怎麼”表示“爲什麼”、“如何”時,詢問目的、原因,途徑、方法,屬於疑問代詞性質。

如“怎麼不說話?”“怎麼不回家?”文言文可表述爲:“曷不語?”“胡不歸?”

如“怎麼回答?”文言文可表述爲:“何以對?”

2、當“怎麼”表質疑、反問等意思時,屬於疑問副詞性質。

如:“你怎麼能輕視我?”“怎麼能這麼說?”文言文可表述爲:“爾安敢輕吾?”“豈出此言?”

總之,文言文與現代漢語之間的詞語並非絕然一對一的關係,熟練掌握了文言虛詞之後,完全可以根據語境來確定表達方法。

3. 文言文中路的翻譯是什麼

1 本義:道路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戶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禮·地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

遂迷,不復得路。——陶潛《桃花源記》

2 路程;行程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陶潛《桃花源記》

3 引申爲思想或行動的途徑

忠諫之路。——諸葛亮《出師表》

顧未有路。——《史記·魏公子列傳》

4 地區;方面;路線

甘寧等三路戰船,縱橫水面。——《三國演義》

都督諸路軍馬。——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5 比喻權位

夫子當路於齊。——《孟子·公孫丑》

6 經過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爲期。——《楚辭·離》

7 通“輅”。車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左傳·宣公十二年》

乘大路趨越席以養安。——《荀子·正論》

8 通“露”。暴露

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荀子·議兵》

9 通“露”。敗壞

國家乃路。——《管子·四時》

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

4. 不知不覺就到了這熟悉地方用文言文怎麼說

初小的語文是在家中學的。

因爲那時我家住在縣城南郊的一個山溝裏,進城上學得翻一道山,走一個多小時,對幾歲的孩子來說不相宜。正好我祖母的哥哥,一個沒趕上科舉又沒進學堂的失意文人,長年住在我家,便請他給我啓蒙,不過並非從三字經或四書開始,而是學的葉紹鈞和沈百英編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學語文課本。

這時我差兩個月滿五歲。由於在這以前,我已從認帶有圖像的方字塊,結合“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類背誦,識得了幾百個字。

(當時對背誦的這些詞句不解其意,只覺得念起來很順口,有時把詞改一改,如改爲趙錢孫李,狗吃生米;周吳鄭王,狗吃黃糖;馮陳朱衛,狗扯棉絮(四川話發音爲SUI)就更覺得有趣好記)小學課本學得很快,一年學了三本。從春到秋上課九個月後,開始作文,第一篇作文的題目是“菊花”。

我家說是要保持陶家愛菊的傳統,花園裏培植了許多菊花,這篇作文是看了這些菊花後寫的,只寫了作文本不到一頁,但大人們都很高興。作文寄給我在外面上學的父親和叔父,他們寄回新書作爲獎勵。

從此,每有新的作文就給他們寄去,不斷得到新書,巴不得多作幾次文了。我家雖是源出封建士大夫家族,但並不守舊,贊成新文化,舅公教不了新學,因此在家學了一年後,請了縣城的小學語文老師,也是我祖父的朋友程子顏先生,每週來家三次,教我繼續讀小學的語文課本。

很快這商務印書館的初小語文課本學完了,買了些別家的課本來看,程先生覺得這不是個辦法,最後找到兒童書局出版的兒童活頁文選,每次教一篇。這兒童活頁文選我覺得選得很好,都是新文學名家的作品,也有古典的白話文名著;不是全篇而是選出其中精彩的段落,加上一個標題,每篇最多隻有幾百字。

象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選出幾段,題名爲“荷塘夜遊”;從“儒林外史”選出記述王冕學畫的文字,成爲一篇“何不畫他幾枝”。很快我就喜歡起朱自清、徐志摩、冰心、郭沫若、孫福熙、朱光潛和吳敬梓這些人的文章。

魯迅、胡適、李大釗、陳獨秀、陶行知的文章,也選得有,但是到大一點後才漸漸理解其深意。讀了一些片段感到不過癮,於是去找原著,上海萬象書局出版的名家選集,正合我的要求,使我接觸到更多的新文學著作。

《回春之曲》《桂公塘》都看得使我掉淚,不過對郁達夫則不喜歡。應該說明的是,這些都是上初中以後的事。

不記得程老師講過什麼段落大意或主題思想,但對他要求我把字認清,把詞的意思弄明白,而且都要求牢牢記住,印象特別深刻。大人還教會了我查詞典。

背誦和默寫是每堂必做的功課,講課時老師大聲朗讀,抑揚頓挫,情感投入,我也跟着念,課後自己還念,雖然念這白話文總覺得不如念唐詩來勁,但念着郭沫若“夕陽燒紅了海上的天壁”,朱自清的;“沿着荷塘是一條小小的煤屑路,白天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仍感到有意思。

在那時,都講究朗讀,家中經常有孩子朗朗的讀書聲,被認爲是家庭興旺祥和的標誌。上課開始,先默寫前一次教的課文,錯一字扣一分,落一字也扣一分。

經常是得到八十幾分,沒得過一百分。我覺得那白話文不好背,要是文言,也許有得百分的時候。

就這樣經過了三年多的訓練,我進入了高小、初中、高中,老師再沒有這樣要求了,但背誦和查詞典已成爲習慣,學了古文,自己背。初中語文課本是老師油印的選本,白話文多,但講的少,讓你自己去看,實際上逐漸變成文言文爲主。

老師並不講很多,但要求多讀,說是讀多了自然能明白,對字和詞的意思,要上下文連貫起來才能正確理解。學習效果的檢查集中在作文上,不記得考過什麼問答題,一般作文的分數就是語文課的分數,平時作文的分數也累計進去。

因此當時的學生多數喜歡平時多作幾次文,平時作文好,考試就一點也不緊張。但老師大概不這樣想,修改作文的工作量是不小的,判分數,寫評語,改錯別字都馬虎不得,譬如有錯字沒看出來,告上去了,不僅丟臉,連飯碗也可能成問題。

對作文,老師說文無定法,街上賣的《作文百日通》之類千萬不要信,要會作文得自己下功夫,沒有捷徑。沒有標準答案,學生作了翻案文章,只要言之成理,老師還給加分。

在初中,從明清小品文開始,到唐宋八大家;進入高中,短小的散文減少了,變成以莊子、荀子、韓非子、史記爲主。詩經、楚辭、唐詩、宋詞要講一點,長篇大賦四六駢體都不沾,這與四川當時的文風講求樸實,主張文以載道,學語文也爲經世致用有關。

(奇怪的是對論語孟子選一點但很少,大概是老師對孔孟之道不大以爲然,而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顯然四書不如莊子)這對我,不僅是寫文章,在其他方面都產生了影響。我這一輩子總是自己使自己輕鬆不起來,就有這語文課對性格的影響。

高考的指揮棒在那時也有作用,不過沒有今天這樣大,因爲各校各有各的考題。四川大學一向以作文題的古板艱深聞名。

我畢業前一年川大的考題是“「大學之法,禁與未發之未預,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說”。考題是不斷句的,不少考生連句也斷不了,更不用說作文。

這考題。

著名文學書籍帶給人的正確思想是什麼?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的哲學思想含量,確實高於三言兩拍這類市井小說,那些就是講一個故事,但四大名著中確實有極大的哲學探討

《風雪山神廟》

《紅樓夢》高明的地方就是它的哲學思想含量

任何一個好的作者,他首先應該是一個哲學家,比如像《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紅樓夢》着重闡述和處理了幾個哲學問題,一個問題就是大和小的問題。從唐宋傳奇以來,當然更早從《史記》,包括從《資治通鑑》以來,凡是講人講故事的基本上講的是有名有姓的人,比如講英雄人物,而《紅樓夢》開始講日常生活,普通人生活。

當然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因爲《金瓶梅》也是講普通人的生活,包括林黛玉手裏看《西廂記》,講的也是普通人的生活。我覺得在說普通人生活的時候,《紅樓夢》比那幾個作品高明的地方就是它的哲學思想的含量。因爲說的是日常生活,但是他的起筆並不是從日常生活寫起的,說的是人的生活,並不是從人寫起的,我覺得曹雪芹這個思想格局要大於他同時代,包括他之前的一些作家。《紅樓夢》寫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但是他一開始入筆的時候寫的是一塊石頭和一株草,這株草乾枯了,這塊石頭從這兒過給澆了一點水,這株草又活了。當然誰把你救活了,對救命之恩,一般人的說法就是說某某對我特別好,那我下輩子就是做牛做馬報答你,這是一般人的說法和一般作家的寫法。

但是,曹雪芹他寫的林黛玉這株草說,下輩子我用眼淚來報答你,就是這一點一下見了哲學的高低,也是對於生活認識的高低,就是對於水的認識的高低,因爲河裏邊的是水,但是眼淚也是水,就是對於水的認識的這種差別性,就反映了曹雪芹他對生活的認識跟一般的作者是不一樣的。

還有就是對於清潔和骯髒的認識,這是《紅樓夢》裏從頭至尾貫穿的一個主線。因爲曹雪芹的理想人物是賈寶玉和林黛玉,賈寶玉是一塊石頭,林黛玉是一株草,這個草就是因爲澆水活了,接着用眼淚來報答你,所以他認爲世界上最清潔的東西是石頭和水。所以他寫榮寧二府都是骯髒的,但是門口的這個獅子是乾淨的,獅子是石頭。

這塊石頭就是生活在怡紅院裏邊,每天都在洗澡,這個洗澡到底這個晴雯、麝月參與到什麼樣的程度,也是紅學界一個特別值得研究的問題。怡紅院是很乾淨的,但有一次劉姥姥曾經在這塊特別乾淨的石頭的牀上,睡過一覺。劉姥姥喝多之後就躺在賈寶玉的牀上睡了一覺,但是被襲人和麝月發現之後就把劉姥姥給轟走了,同時告訴她永遠不要說你到過這個地方。劉姥姥屁滾尿流地逃出了怡紅院。

但是就這樣一個特別乾淨的石頭,最後它的去處是去到哪裏去了?去到世界上最骯髒的地方去了,因爲它被世界上最骯髒的人給架走了,一個是禿頭的和尚,一個是跛腳的道士,他們最愛乾的一件事兒是在破廟前面捫這個蝨子——身上寄生的動物。對於清潔和骯髒關係的認識我覺得是《紅樓夢》裏邊一個探討得特別別緻的一個思想體系。

《西遊記》指出中華民族這個族羣中最珍貴的是目光長遠的人

三十五歲之前我覺得《西遊記》寫得特別差,因爲它的重複性,那就是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是相同的,師徒四人走到山岡上或者山林裏邊,遇到一批妖怪,反正最後孫悟空總能戰勝。但三十五歲之後我重讀《西遊記》,我就覺得它裏邊好就好在重複,裏邊的思想含量,包括吳承恩先生,首先我覺得他探討了一個特別重大的問題。就是師徒四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其他作品裏面沒有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誰的本事最大?孫悟空,七十二變,接着是豬八戒三十六變,沙僧就是他有時候舞着扁擔和禪杖也行,最沒有本事的是唐僧。他不但沒有本事,而且他是麻煩的製造者,任何一次妖怪劫路,都不是因爲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都是因爲唐僧。都是想吃了唐僧肉長生不老。

一個製造麻煩的、最沒有本事的人,爲什麼三個人給他叫?我覺得這個哲學問題探討的不比黑格爾和維特根斯坦要簡單。作者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給過一個淺顯的答案,我覺得肯定不止於此,那就是在日常的這種往西行進的道路上,能看出來本事的高低,就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接着是唐僧。但是在遇到困難,遇到歷史重大關頭的時候,境界的高低是另外一回事,當他們往西天取經的事業受到重大挫折的時候,第一個跳出來的是誰?是孫悟空,本事最大,他說不行,我回花果山了,不幹了。接着跟着起鬨的是誰?是豬八戒,他說你要不干我就回高老莊了,他還有一個媳婦在等着呢。最後動搖的是沙僧,我還回流沙河唄。

小說寫到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在寫小說了,他是在探討人和人之間這種深刻的哲學關係,但當最困難的時候就剩唐僧一個人的時候,他仍然說我要去西天,既然都走了他一個人還要去西天,而且所有的妖怪都衝着他來,他沒有戰勝任何一個妖怪的本事,他還要迎着妖怪走。我覺得這是他能成爲那三個人的最重要的原因,能成爲他們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爲他本事比他們高多少,而是他的目光到底能看多長和多遠,這裏就出現一個特別重大的哲學問題,我特別同意吳承恩先生提出來的,這個民族缺乏什麼,他在寫《西遊記》的時候就說中華民族這個族羣最缺乏的是目光長遠的人,有本事的人比比皆是,有眼睛的人、有眼無珠的人也比比皆是,目光長遠的人太稀少了。

還有一個就是他們路上的困難是從哪裏來的?這也是《西遊記》裏邊探討的另外一個特別重大的哲學問題。原來我以爲白骨精這些人都是從山林裏出來的,但你仔細考察,絕不是從山林裏出來的,每次悟空拿着棒要把這個妖怪打死的時候,總是天上傳來了一個聲音:“悟空,住手。”這人從哪兒來的呢?這妖魔鬼怪,是從菩薩那兒來的,從玉皇大帝那兒來的,包括從原始天尊那兒來的,包括他從釋迦牟尼那兒來的。這個問題是你讓我到你那兒去取經,妖怪又是從你那兒來的,爲什麼我要取這個經?取這個經又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也很深刻,你難道自己民族就沒有一個經嗎?非到外面去取一個經嗎?這時候吳承恩先生都預料到的,這個經全世界都不信的,爲什麼你還在信?所以最後師徒四人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到了西天了,釋迦牟尼說不容易,取經去吧。幾個人來到經庫前邊,把守經庫的、看經庫的兩個的使者,給唐僧遞了一手勢,大家回去看一看《西遊記》,唐僧是個純潔的人,他說這什麼意思?豬八戒聰明,在高老莊混的時間長,,錢。他說我是要飯的,和尚是化緣的,怎麼見到給一個要飯的比這個手勢,可見這兩個至尊看着這個經的人,從裏邊取了多少的好處。

爲什麼要信這個經?是因爲這個經給好多人帶來了至高無上的既得利益。唐僧就給使者講這個道理,說我一要飯的,這兩個至尊就看唐僧身上的碗,那個碗是金碗,唐朝的皇帝給他的。他說我把吃飯的傢伙都給了你,那我接着怎麼吃飯?守經的人很厲害,把你吃飯的傢伙收走。悟空說給他吧,不給他,不白跑了嘛。他說行,把這個碗給了至尊,至尊又比了個手勢,倆人,就是至尊是兩個人,左一個,右一個,你給一個怎麼辦?唐僧說真沒了,就這一個碗。最後取的那個經是不全的,這是吳承恩先生先知先覺,說取的這個經是不全的,抱着一個殘缺的經。

我覺得這種,就是說四大名著,這種哲學和思想含量的探討,確實高於像三言兩拍的這種市井小說,那就是講一個故事,這裏邊確實有極大的哲學的探討。

《水滸傳》裏寫得最好的人物是林沖

接着我想說一說潘金蓮時代的一個人,就是林沖。我覺得《水滸傳》是對宋朝社會,這種哲學的社會的人性的分析,細緻入微,施耐庵是個非常有思想含量的作者,《水滸傳》裏邊寫得最好的人物不是潘金蓮,也不是武松,也不是西門慶,那是一個三角的故事而已,寫得最好的是出場的第一個人,林沖。

大家知道有林沖被上梁山的故事,其實後面還有一個下樑山的故事。當林沖知道這個正統社會容不得他存身的時候,他開始由這個社會跨入了另一個社會,就是江湖社會,江湖社會他曾經跟魯智深在一起談過話,談過江湖社會的語言體系、思想體系、世界觀、方是什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份分金銀,所以林沖滿懷希望,他個人解放了,反正殺過人了,我跟這個正統的社會是決裂了,所以他奔上了梁山。

沒想到梁山的話語系統跟正統的話語系統,特別是人性和爲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原來沒有任何區別。因爲梁山的領導是個心胸特別狹隘的人,誰要遇到一個領導是特別心胸狹隘的人,這算是麻煩了,王倫說林教頭,這地方容你不得。林沖特別不理解,你不是要招江湖好漢嗎?我就是江湖好漢,你不是就要摒棄正統社會的思想道德語言,我都摒棄了,我就是來投奔你的。對方說這個我都能理解,沒問題,但是我們這個地方必須有行動證明。他說怎麼證明?王倫說因爲我們的山上聚集的都是殺人犯,殺過人。林沖說我殺過人,山神廟前我殺了十幾個人。沒看見。香港拍過一個電影叫《投名狀》,真是不知道,他不知道什麼叫投名狀,就是一夥殺人犯的聚集,進來的標誌必須你殺過人,林沖說我殺過人,但我沒看見。這是維特根斯坦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殺過人,我來投奔殺人的,殺人的說你沒殺過人,我說我殺過人,我沒看見,我沒看見就等於是沒殺人。那林沖說怎麼才能證明我殺過人呢?去山下再殺一個,那林沖說我殺人原來殺的是跟我有冤仇的人,我再下山殺的話跟我沒關係。行,那你就是沒殺過人。我不知道里邊這個哲學的盤根錯節的證明,林沖說那怎麼辦?那因爲你不是殺人犯,所以你得離開這個地方。林沖說我沒地去,那你證明你殺過人。林沖最後無奈到什麼程度?那好吧,那我去殺個人吧。從一開始到現在,林沖的這種思想,是整個人格的和轉變,一開始就是說我全部承認你正統思想的這些荒謬的道理,包括對女人作爲公共資源的認識,對於能力的認識,還要把林沖給殺了,所以林沖把他們給殺了。恰恰是另外一個本來能夠承認這種價值系統的江湖社會,又把他給否定了。這個荒謬性,這個卡夫卡和加繆也不過如此,還沒有施耐庵寫得好。

那林沖說我去殺人吧,這個殺人和前邊殺人是不一樣的。第一天,後邊跟了一個小嘍囉,不是國慶節,到梁山泊旅遊的人少,路上沒怎麼有人,突然來了一幫人,成羣結隊,第一天沒殺着。王倫的話事先從哲學來講是有期限的,三天,給你的期限是三天,三天殺人,殺了人入夥,你三天之後就再殺人又不算了,你能明白這個哲學道理嗎?所以三天之內必須完成殺一個陌生跟自己無緣無故的人,所以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錯了,這就叫無緣無故。

第二天,還是沒人,第二天王倫在山崖上站着,一看林沖垂頭喪氣的,就笑眯眯地問他,今兒怎麼樣?《水滸傳》裏說林沖兀自低頭沒有言語。冷暴力,這個冷暴力的來源不比高俅和高衙內使人更輕鬆。

第三天下來的時候太陽快要落山了,要不是沒人,要不是成羣結隊。林沖就對那小嘍囉待了三天也有感情了,今兒我好晦氣,我就別上山了,我沒臉上去,我走吧。你看這個寫的我沒臉上去。什麼沒臉?殺一個跟他無緣無故的人就有面子,不殺就沒面子,這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哲學道理。小嘍囉說再等一會兒,突然出現了一個人,擔着一個擔子往前走,林沖一下子跳起來了說了一句話是什麼?哎呀,天助我也。殺一個陌生人就是天助我也,讓我能殺一個陌生人。上去殺的時候又跳出一人,楊志,倆人就打起來了,他倆武藝都好,這個時候王倫在山上看到,說了一句話,不要打了,你們倆都留下。

這又是說出來另外一個道理就是平衡,一個有本事的不行,如果倆有本事的,倆有本事的正在打仗,領導說這行。但楊志說不行,因爲他說我是楊令公的後代,我到東京還辦事呢。辦什麼事兒?是拿了一擔金銀要到汴梁去,要到東京去上下打使,恢復自己的官職。在宋朝如果想當一個官要打使,我不知道我說明白沒有。如果楊志是走親戚跟林沖打是一個概念,擔了一擔金銀到東京上下打使,他還想進入那個正統的社會,又跟林沖兩個人給打起來。

第二天楊志離開的時候,就是林沖這個腳到底是上這個船還是不上這個船,非常的糾結和猶豫。《水滸傳》寫的是一羣殺人犯,把一羣殺人犯的世界觀和方和哲學思想的這種轉變寫得是如絲如縷,如泣如訴。這裏邊寫的這些殺人犯裏邊,就是寫得最像殺人犯,最超越兩個正統社會和江湖社會這個標準的人是誰?是阮氏三兄弟,就是他打魚的時候唱的漁歌就是老子生來愛殺人。他跟林沖對比的話,非常非常是第三個世界所以他自由了,我就是生來愛殺人,我也不說跟我有仇沒仇,我也不說是不是陌生,他存在的自由感和快樂程度是當時那個社會裏面是一個強烈的反差。

另外一個快樂的人也是一個殺人犯,就是孫二孃,他們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沒文化,沒上過一天學,自由,所以孫二孃,包子基本上都是人肉餡的,反正路過的人你到這兒吃飯的話你就別走了,大體是這麼一個概念。我看美劇殺人的地方一般都是弄得特別陰森,但我看施耐庵在描寫孫二孃殺人房的時候,好像充滿了溫馨,有時候也容易殺錯,殺着殺着殺到朋友了,沒事兒,已經給他喝下去麻藥了,再給他喝個解藥。這個溫馨的程度,一縷陽光打在了殺人房了,一個社會黑暗到什麼程度才能從殺人房裏邊出來這種陽光呢?這是《水滸傳》。

我舉了這幾個例子,只是想說明認識,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哲學認識,對於一個作者是多麼的重要,他跟文學素養如果發生化學反應,又會出現多麼偉大的作品呢?

你認爲還應該如何去讀名著

我們怎樣讀名著

很多朋友不明白我們爲什麼要讀經典,要讀魯迅,讀《紅樓夢》,讀唐詩。我們既然生活在現代,卻要讀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人寫文章,有什麼用呢?錢理羣先生這篇序言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爲什麼我們要讀名著,怎樣讀,這篇文章裏都明白的交代了,希望它對青少年朋友有所幫助。

——中語

錢理羣

在進入“名作”的閱讀之前,請年輕的朋友們先讀讀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學大師巴金和一個孩子的故事》——這一株“大樹”與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時也是“人(人類)”的“文學”與“人(人類)”的“後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傳的故事。

還要請朋友們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這位世紀老人寫給你們的小妹妹(或許還有你們自己)的這段話:

“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說得多麼好啊!

我們要說的話——名作(經典)的意義,讀文學名作(經典)的目的,以及怎樣去讀……都在裏面了。

但要真正懂得它,卻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固有的文學觀念、讀書的目的、閱讀方式,以至我們的思維方式……

文學的核心,文學創作與文學閱讀的出發點與歸宿,都是“人”,是人的心靈,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實教育、出版的核心、出發點、歸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學、藝術、教育、出版……都統一起來了——這幾乎是常識,卻是人們最容易忽略、忘卻的。

讀文學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話),是陶冶我們的性情,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你坐在小屋裏,打開書,就可以突破時空的,與千年之遠、萬里之外的人與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進行朋友般的對話,你將出入於“(他)人”、“我’’之間,“物”、“我’’之間,達到心靈的冥合,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堅持讀下去,日積月累地潛移默化,你會發現,你變了,像巴金老人說的那樣,“變得更好”了。

要讀名作(經典),就是因爲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的精神的精華都凝聚於其中,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都彙集於其中。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各類學科(不只是文學,還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名作(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在這個意義上,受教育(這裏講的是識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徑就是“讀名作(經典)”。

人在受教育時期,例如中學時期,讀什麼書,不是小問題。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裏的酸酒,紅紙包裏的爛肉”,其結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爛肉”、喝“酸酒”長大,是可能成爲畸人的。魯迅因此大聲呼籲,“我們要批評家”,給青年的閱讀以正確的指引。關心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倡“讀名作,讀經典”即是一種導向:惟有用前輩人所創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下一代,才能保證他們成爲巴老所期待的“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廣西教育出版社此一舉,無論從“教育”方面,還是從“出版”方面,都是抓住了要害,做了一件大事:這直接關係到我們民族(以及人類)的後代的精神質量與生命質量,可以說是一個基本教育工程。我們抓教育固然要關心改善教學物質條件,但如果忽略了最終目的是提高教育對象的精神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爲“人”,那我們就會犯下歷史性的錯誤,而貽害子孫萬代。

讀文學作品,特別是讀名著,還要有正確的方法。那種“一主題二分段三寫作特點”式的機械、冷漠的傳統閱讀方法,是永遠也進入不了文學世界的。要用“心”去讀,即主體投入地感性地閱讀:以你之心與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會、交流、撞擊,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他們的境遇、真實的歡樂與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補充、發展作品提供的藝術空間,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義。也許你讀完作品,只有一些朦朧的感覺、若隱若現的人物身影,只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動、思緒的感悟,或者某種想象、創造的衝動,儘管你不能(其實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題呀、結構呀、寫作技巧呀……的明確分析,其實你已經“進入”了文學的世界,這樣的“第一(原初)感覺、感悟、涌動、衝動”是最可貴與最重要的,它是文學閱讀(欣賞)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後的文學分析的基礎。

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因此,文學閱讀的另一個重點,應是對作品語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學大師筆下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是應該細心地去體味、沉吟、把玩,並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的。“語言(說與寫)”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說的背後是人的心靈世界。因此,對語言的敏感和駕御能力,也應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質的重要標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變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學名作(經典)的閱讀,就是一種發現與開掘: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與開掘,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現與開掘。說到底,這乃是對“人”(他人與自我)的發現與開掘。它的魅力就在這裏。因此,他人的示範性分析(如本書點評者——他們大都是大學裏的文學碩士與博士,算是你們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作的導讀),無論怎樣精彩,都只能啓發,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閱讀。名作(經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發現,通過你的感受、體驗、想象而內化爲你的精神。一切決定於你自己。

《文學的品味》:英國著名作家本涅特的文學品位養成指南

文/雲海

《文學的品味》是一本文學品位養成指南。作者阿諾德·本涅特(Arnold Bennett,1867— 1931)是20 世紀初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以描寫英國工業小城鎮的市民生活而聞名。本涅特一生著作頗豐,共創作了30餘部小說、13個劇本。該書可以說是 本涅特的文學欣賞與創作經驗談。

閱讀和創作有着無法切割的內在聯繫,要提升文學鑑賞水平,就需要從閱讀和創作兩條路徑來培養文學品味。因此,該書由本涅特的兩部作品組成。第一部是Literary Taste:How to Form it,書中譯爲《讀書這件好事》(其實譯爲“如何養成文學品味”更爲直接),談的是如何進行文學鑑賞。第二部是《寫作這門手藝》(The Author's Craft),介紹了作者的文學創作經驗。

在“如何養成文學品味”一卷中,作者以設問的方式,解釋了文學理論、作者心理和讀者心理,並提供了培養文學品味的建議。這些問題包括,爲什麼閱讀?經典如何成爲經典?如何閱讀經典?怎樣系統地閱讀?等等。

作者指出,文學研究是爲了活着,爲了強化自己感受快樂的能力,爲了更富有同情心,爲了理解他人。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那些視野最爲寬廣,感情最爲強烈的人。因此,文學是一個巨大的水庫,裏面充滿了真實的想法和崇高的情感,而人生正是由想法和感情構成。閱讀文學,塑造自己文學品味的作用,就在於激發人們的強烈感情,提高人們的道德智慧,理解並鑑賞文學就等於理解並鑑賞這個世界。

在如何選擇書籍這個問題上,作者首先肯定了文學經典的作用。經典是作家內心的流露,是他們生命的表達,它們經受住了幾代人的不斷檢驗,而成其爲經典。我們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自身的文學品味其實也是在接受着文學的檢驗,如果你不認同經典,那不是書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 但作者 同時 也指出,經典作品和現代作品的閱讀都不可偏廢,我們尤其要警惕“現代作品無法與經典相提並論”這一類觀點 。作者認爲,如果要養成廣泛的文學品味,就必須閱讀現代作品。

作者指出,對於培養文學品味來說,最主要的核心要素就是強烈的興趣 。擁有了強烈的閱讀興趣,就會驅使我們獲取閱讀經驗,進而學會獲得樂趣的方法。

在如何進行系統閱讀一章中,作者將所有的文學作品劃分爲兩種類型,分別是增長見聞和情感共鳴。幾乎在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裏都可以發現這兩種品質,只是通常有其中一種佔據主導地位。所以,我們在選擇閱讀書籍的時候,要儘量平衡智力和情感這兩種類型,並且要花費與讀書一樣多的時間來進行主動而明確的思考。因爲若想吸取作者的思想精華,就必須付出沉思的努力,如果沒有努力從智力和情感兩個角度弄明白作者與我們交流的觀點,並且在精神上共鳴,那麼即使我們讀再多的書,也只是快樂的消遣。

在自省一章中,作者還指出,書籍之間必須能夠相互幫助,它們必須能夠彼此彌補缺陷。否則,散漫地閱讀了一些書籍以後,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終腦子裏一團漿糊,這不是一種好的讀書選擇。作者建議,在精神世界裏,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協調。讀書的目的不是爲了記住一堆事實和觀點,這些只是細枝末節(是什麼),讀書的真正目的應該是瞭解事物的本質(爲什麼)。

在“寫作這門手藝”一卷中,作者介紹了文學創作的理念,並就如何進行小說和戲劇創作提供了很多實用的建議。

作者指出,主動觀察生活是維持文學創作的活力源泉。要培養傑出的觀察能力,一是要有好奇心,二是要認識到所有物理現象都相互聯繫。需要注意的是,看見不等同於觀察。比如,迎面走過來一個女人,我們很多人都會看見她有一張漂亮的臉蛋,或者擁有美妙的身材。但是,善於觀察的人還會從舉止、姿態等,比如通過繫鞋帶等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舉止,來窺探這個人的心靈。

在談到小說創作經驗時,作者指出,有兩種品質是小說家理所當然應該具備的,第一種是美感,第二種是滿懷的強烈願景。前者是讓作家富有創造力,後者讓作家有表達的衝動。還有一種重要的品質,一個出類拔萃的作家還需要有敏銳的頭腦,即富有同情心且反應敏捷,擁有勇敢、誠實、幽默、溫柔、公正、仁慈的特質,非如此,他就無法設想出完美的世界,同時又兼顧現實世界。

此外,構思(結構)是小說創作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技巧。儘管小說裏構思的規則很少,但仍然很重要,作者提供了幾條規則,一是興趣必須集中(如必須有一至三個主角,其他人必須都是配角,而且主角都必須以讓人更加同情的方式出現),二是必須維持趣味(設置懸念),三是情節保持在同樣的規則下(遵循生活的習俗)。

(本文首發於公衆號“雲海書評”,歡迎訂閱)

文學藝術作品證史的三條基本路徑

三條基本路徑是證據指向材料或事實,把證據視作內心反思的產物,證據的“話語產物說”與歷史虛構論。

標籤:爲學書 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