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舊時新人是什麼意思

舊時新人是什麼意思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其位置和在人們心中的感覺不一樣。

舊人:指人們相當熟悉和比較瞭解的人,人們和這種人經常廝混也就沒什新鮮感,會產生比較乏味的感覺,不過還是有好多人念舊情的,比如他們經常唸叨舊朋友、舊藝人等。

新人:是人們剛接觸或者剛認識的人,由於對新人不甚瞭解,所以有一股新鮮感和神祕感,覺得新的總比舊的好。

新人往往也形容和比喻剛結婚的人,比如:一對新人歡天喜地去逛街。

舊時新人的意思是過去新娶的妻子或新嫁的丈夫。舊時指過去的時候、從前、昔時。《樂府詩集陌上桑》:著我舊時裳。《項脊軒志》:舊時欄楯,明歸有光。《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閒饗衛士於南宮,因閱視舊時衣物。新人的意思是有新娶的妻子或新嫁的丈夫,對先前的妻子或丈夫而言,某方面新出現的新手、新人物等。唐杜甫《佳人》: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韓非子內儲說下》: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悅愛之甚於寡人。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三折:請新人出廳行禮。

舊時新人的意思是過去新娶的妻子或新嫁的丈夫。舊時指過去的時候、從前、昔時。《樂府詩集陌上桑》:著我舊時裳。《項脊軒志》:舊時欄楯,明歸有光。《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閒饗衛士於南宮,因閱視舊時衣物。新人的意思是有新娶的妻子或新嫁的丈夫,對先前的妻子或丈夫而言,某方面新出現的新手、新人物等。唐杜甫《佳人》: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韓非子內儲說下》: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悅愛之甚於寡人。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三折:請新人出廳行禮。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得虧舊編時人去新人來意思:古代男人三妻四妾,男人娶妾的時候,新人(妾)笑,而妻子就傷心地哭。出自《佳人》。會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的不幸遭遇。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全轉封滑種難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來自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歲煙奏降特雷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措員固帶才領策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

舊時人新模樣什麼意思

這個詞語就是模樣,也就是說他還是你以前見過他時的那個樣子,也就是說是你記憶裏他還是那個樣子,沒有改變。這句話很有意思誒,我覺得應該就是說不要管以前熟悉的人,現在的模樣是好是壞都已經和你沒有關係了,知道了,可能反而不好,可以這麼說,這句話說出來總有些藕斷絲連的感覺。

舊時的意思

舊時的意思:過去,從前。

讀音:jiù shí。

引證:《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閒饗衛士於南宮,因閱視舊時衣物。”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二》: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唐·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宋·辛棄疾《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五年前,我同一位知縣到廣東赴任去,在三牌樓找着一箇舊時老鄰居。”

舊時造句

1、舊時廟裏的彌勒佛形象十分逗人喜愛,他袒胸露肚,笑口常開,從不像別的菩薩那樣做出正襟危坐的樣子。

2、依着舊時的軒窗,捻一朵相思的花,借一滴晶瑩的淚爲你隔簾癡望。

3、舊時文人喜歡孤芳自賞。

4、舊時商界,投機活動幾乎是無孔不入的。

5、舊時人們總是用口如櫻桃、齒若編貝等詞語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6、前的風景固然跟舊時一樣,只是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哪一樣不給我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

7、秋天像經歷滄桑的中年人,回頭欣賞舊時的美麗,他回想着。

舊時是什麼意思解釋

舊時的解釋

[old times]

過去的時候;從前;昔時 著我舊時裳。——《樂府詩集·陌上桑》 舊時茅店社林邊。——宋· 辛棄疾《西江月》 舊時欄楯。——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詳細解釋 過去, 昔日 。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閒饗衛士於 南宮 ,因閱視舊時衣物。” 唐 劉禹錫 《 烏衣 巷》 詩:“舊時 王 謝 堂前燕,飛入 尋常 百姓家。” 《 儒林 外史》 第二七回:“五年前,我同一位知縣到 廣東 赴任去,在 三牌樓 找着一箇舊時老 鄰居 。” 柳亞子 《<燕子龕遺詩>序》 :“邑廟新闢商場極 絢爛 ,顧求舊時擔餳粥者弗可得。”

詞語分解

舊的解釋 舊 (舊) ù 過時的,與“新” 相對 :舊式。舊俗。 東西 因 經過 長 時間 而變了樣子:舊衣服。舊書。 原先曾有過的,過去很長時間的:舊居。舊友。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舊(指老 朋友 )。 念舊 (懷念舊日情誼)。 時的解釋 時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斷髮展變化所 經歷 的過程:時間。時不我與。 較長的時間:時代。古時。 泛指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現在的,當前的:當時。時下。時務。 時宜 。 常常:時常。學而時習之。 一年

偶逢故友說舊時是什麼意思

偶逢故友說舊時是指與昔日的老朋友難得一見,一起聊起過去在一起的日子和回憶,久別重逢的感覺

結婚認親是什麼意思告訴你結婚認親的流程怎麼走

      結婚並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結婚需要兩個家庭好好準備,從此兩家人成爲一家人,那麼結婚認親是什麼意思?結婚認親舊時是指結婚時男女雙方的家屬初相訪問,大家通個氣,共同商量結婚事宜,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家庭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那麼你知道結婚認親的流程怎麼走嗎?

      一、結婚認親是什麼意思

      結婚認親是指舊時結婚時男女雙方的家屬初相訪問,即婚禮男女雙方的戚屬初次晤對。出處可見《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還有舅母合親家媽得認親呢,勞動你再磕倆罷!”。

      通俗來說,就是見見對方的父母和親屬,原本的意思是讓你在正式結婚前更瞭解對方,現在來講就是走個形式。

      二、結婚認親流程

      認親是在雙方確定了結婚意願之後,也是在媒人把雙方的思想工作做通之後,雙方就可以開始準備認親了。

      而“認親”就是互相見對方父母,有的地方叫“看家”,大部分地區的認親是女方去男方家。認親當天,女方、介紹人和女方親戚要一起去男方家,去時給男方的父母拿上點東西就行。見了面,男方父母得給女方紅包,一般不低於200元。認親後不是馬上就舉行婚禮,在“看家”時就商量結婚的日期,也不一定當時就決定,主要是意向。

認親敬茶流程:

      男左女右跪下,新郎跪於父親面前,新娘跪於母親面前;

      先敬新娘父母,再敬新郎父母;

      新郎新娘先後給父母敬茶;

      長輩喝過茶後,會送上紅包或首飾之類的,作爲對新人的祝福,新人應雙手承接。

      結婚並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結婚需要兩個家庭好好準備,從此兩家人成爲一家人,那麼結婚認親是什麼意思?結婚認親舊時是指結婚時男女雙方的家屬初相訪問,大家通個氣,共同商量結婚事宜,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家庭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那麼你知道結婚認親的流程怎麼走嗎?

      一、結婚認親是什麼意思

      結婚認親是指舊時結婚時男女雙方的家屬初相訪問,即婚禮男女雙方的戚屬初次晤對。出處可見《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還有舅母合親家媽得認親呢,勞動你再磕倆罷!”。

      通俗來說,就是見見對方的父母和親屬,原本的意思是讓你在正式結婚前更瞭解對方,現在來講就是走個形式。

      二、結婚認親流程

      認親是在雙方確定了結婚意願之後,也是在媒人把雙方的思想工作做通之後,雙方就可以開始準備認親了。

      而“認親”就是互相見對方父母,有的地方叫“看家”,大部分地區的認親是女方去男方家。認親當天,女方、介紹人和女方親戚要一起去男方家,去時給男方的父母拿上點東西就行。見了面,男方父母得給女方紅包,一般不低於200元。認親後不是馬上就舉行婚禮,在“看家”時就商量結婚的日期,也不一定當時就決定,主要是意向。

認親敬茶流程:

      男左女右跪下,新郎跪於父親面前,新娘跪於母親面前;

      先敬新娘父母,再敬新郎父母;

      新郎新娘先後給父母敬茶;

      長輩喝過茶後,會送上紅包或首飾之類的,作爲對新人的祝福,新人應雙手承接。

新人不知舊往,舊人不知現在。在愛情裏面是什麼意思?

舊朋友不知現在,也就是說以往的老朋友不知道自己現在的情況,新朋友不知過去,就是說新交的朋友並不知道自己的以前的情況。

在愛情裏,你自己把舊朋友老朋友換成前任與現任即可

新娘和新郎的稱呼以及婚慶的習俗

新郎新娘的稱呼要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了。

而新郎新娘由來其實也有兩個傳說的。

婚慶的習俗在 舊時,當地娶媳婦的“紅事”,西北源上歷時三天,第一天娶人,第二天待客,第三天送客;東南源上歷時兩天,第一天娶人、待客;第二天送客。講究繁多,步步有禮,兩三天下來,新郎新娘人困馬乏,但要硬撐到底,否則,會落人譏笑。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就逐漸改爲一天了。在這一天內,主要的禮儀必須進行完畢。

從迎娶工具看,近代已經歷了許多變化。20世紀50年代以前,迎娶用花轎,也有用大車、轎車的;60年代多騎馬、驢(公),迎娶忌用騾子,因騾子不“坐胎”,俗以爲娶來的媳婦不生娃;70年代坐自行車;80年代末就開始乘坐汽車或其他機動車了。

1.發轎:到了完婚吉期這一天,打發花轎去迎親,就開始“過事了”。清晨及早招呼親友和辦事人吃過早飯,便準備出發迎娶。

室內外衛生打掃乾淨;大門小門都貼上紅紙對聯;該貼“喜喜”字的地方貼上“喜喜”李;窗上糊上新白紙,貼上窗花;嗩吶開始響動,農家小院頓時顯出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的氣氛。

新郎要去祖塋或父母(已故的)墳上燒紙、祭奠並“告慰”他們,自己已經長大了,要娶妻成家了。接着剃頭,身着長袍短褂,新鞋新襪,借頂“禮帽”或買頂新“襯帽子”,插上金箔花,從頭到腳裏外全新,然後端上喝酒盤子,伴着嗩吶,給老、小外家敬酒、磕頭恭請其爲新郎“披紅”,兩個肩頭各搭一條,胸前背後呈“X ”狀,“披紅”算是老、小外家的殊榮和權利,他人不能代之。

“娶女”時要提一個“迎衣”包袱,裏面除了包有“蓋頭”等衣物外,還要包上少量的麩子、食鹽、大蔥等象徵物。因爲麩與“福”諧音,包麩子象徵着“五福臨門”;鹽與“緣”諧音,包鹽象徵着“天賜良緣”;蔥與“聰”諧音,包蔥象徵着新娘“聰明賢惠”等。更重要的是“迎衣”包袱裏一定要包上《娶狀》(有的縫在被子裏)。《娶狀》用一塊紅紙書寫,內容一般是:

一推嫁娶甚吉祥,併合周堂永不將。

妊娠之婦不相忌,娶送人等永無妨。

馬前三煞宜相避,上下轎門向吉方。

路逢井石宜紅蓋,若遇鴻禧禮相讓。

銅錢草豆迎門撒,新人進房大吉昌。

天地氤氳

鹹恆慶會

金玉滿堂

長命富貴

XX年X月X日

《娶狀》的用意是喝令凶煞遠避,消除各種妨忌,維護花轎順利通行。在當地人看來提“迎衣”包袱不是小事,一定要由懂禮數的細心人經管,樣樣都得包上,不然,去時女方一看缺了東西,不但丟人而且會受到刁難。

花轎門兩旁貼上“花枝招展一路香,轎慢輕撩喜滿門”或“笙管引來閨中秀,彩轎接過名門嬌”等語的紅紙對聯。轎裏放個鬥裝點麥,以備新娘坐,俗叫“坐鬥麥”,表示新娘娶來后豐衣足食;還要放一隻大花公雞,俗叫“押轎雞”,表示新郎親迎。花轎臨發前,新郎坐上轎,擡上走一段下來,也是表示新郎親迎的意思。接着嗩吶開道,花轎在前,車馬相隨,排成一串,浩浩蕩蕩,去娶親了。

迎娶的當天下午,老公公要爲洞房燒炕,同時在炕裏燒一塊木墩墩,以應“今年燒墩墩,明年抱孫孫”之兆。婆婆或嫂子要親手將核桃、棗兒、花生等乾果壓在新郎新娘炕上蘆蓆下四角里,根據諧音,寓意“早生貴子,白頭到老”。

花轎在迎娶返回的路上,若與別家花轎相遇,以互換小禮物讓道,表示互不干擾,各自平安。遇喪棺,則要改道,或以紅綢遮轎,放炮前行,以求避兇。若兩親家相距太近,還要繞道多走,以招搖過市,顯示體面和排場。一村同時兩家和幾家娶親,花轎競相早回,意思是誰的媳婦進村早,誰就早生貴子,幸福和睦。

2.迎花:就是迎親花轎返回後迎接的禮儀。過去,花轎返回大都掌握在太陽壓山、時近黃昏之際。古時,把“婚”作“昏”。《白虎通》上說:“婚者,昏時成禮,故曰婚;姻者,婦人因夫,故曰姻。”爲什麼先民要在黃昏舉行婚禮?民俗家對此說法不一。一說是和奴隸制時代出現的搶婚現象有關,既然是搶,就得掩人耳目,趁黑遮醜,暗成其婚,這樣就相延成習。又一說是取男(陽)迎女(陰)之意。《儀禮·士昏禮》中雲:“士娶妻之禮,以昏爲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可見古時婚娶成禮在昏時,就意味着陽往陰來的意思,若不在此時迎娶,則婚不以時,不吉。

花轎離家門不遠,便有“前行”回來報信說,轎將回來了,趕快準備迎花。頓時嗩吶聲聲,鞭炮齊鳴,觀者如堵,花轎按“婚書單”上規定的方向落定(下轎方向有的按轎到時辰而定,成規爲:寅卯辰宜向西,巳午未宜向北,申酉戍宜向東,亥子醜宜向南),儐相帶領新郎繞橋順轉三匝逆轉三匝,向轎門作揖後,由“押轎”人從新娘手中接過一朵小紅花,轉交給新郎,新郎拿回去壓在洞房炕上蘆蓆下。新娘由伴娘(俗稱“攙媳婦的”)扶下轎,足不染塵,踏在鋪在地上的氈上,兩塊氈轉換前行,就是所謂“新人離娘不沾土,來到婆家氈上走”的舊習,新郎新娘並行,至拜天地的花堂前。執客招呼送女的“大客”到鄰居飲茶稍息,待後上席款待。

3.拜天地:拜天地時,花堂的設置也有許多講究,一般在莊子正中牆壁上掛幅帳慢貼上“喜喜”字;桌上擺列香表供品,紅燭高照;有的還供奉“天地三界紅鸞天禧周公、桃花之神位”的牌位;還要放上鬥、秤、尺、擀杖、算盤、鏡子。爲什麼要放這些東西?顯然和神話傳說及象徵吉祥有關。據傳,周公(非西周時的周公旦)與桃花原是天宮玉帝身邊的兩位仙童,因男童兒屢犯戒律,被貶下凡轉生爲周公。他在凡間每每參透天機,觸犯天條。玉帝曾多次派兵遣將,欲將其收服治罪,都被他預知先逃。後來便密派女童兒下界,轉生爲桃花,與他配爲夫妻伺機降服。不料又被他識破,他與桃花恩愛相處,二人反成爲美滿夫妻。流傳下來被民間尊爲“天賜良緣”之神。人們常把情場得意稱之爲“走了桃花運”,也源於此。至於桌上放鬥、秤之類,傳說很多,如象徵“公平合理”、“秤平斗滿”、“三媒六證”、“夫妻同心”、“肝膽相照”等等。過去拜天地時儐相還有許多說唱詞,如“進堂詞”、“拜堂詞”、“完婚告文”,文詞各異,繁簡自便,這裏各舉其一:

進堂詞:

花堂設置多輝煌,五色雲彩呈吉祥。

青鸞對舞千秋會,鸞鳳和鳴百世昌。

拜堂詞:

尋得桃園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桃園仙魚逐水流,只等漁郎來問津。

一拜天地日月星,二拜東方甲乙木,

三拜南方丙丁火,四拜西方庚辛金,

五拜北方壬癸水,六拜戊己土,

七拜三代老祖宗,八拜父、母、伯、叔、嬸孃、衆兄弟,

九拜師長情意重,十拜親友一禮行。

完婚告文:

維。

XX年XX月XX日,承命嗣XX謹以牲酒之儀,敬告於本宗X氏歷妣之神前日:

天地交泰,保合太元,人間二美,星會橋邊。XX,XX夫婦團圓,合巹大吉,齊拜祖先,華堂吉慶,美語喧然,天配良緣,互敬互愛,合好百年。吾祖在上,諒亦歡焉。伏希吾祖,祜啓後賢,百世其昌,瓜瓞綿綿。敬告。

後來這些說唱詞、告文之類,均已廢止。拜天地時,只由儐相唱道: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對拜,新郎新娘按此跪拜行禮即可。當地習俗以爲拜了天地就成爲正式夫妻了。

4.入洞房:洞房者,深邃的內室也。語出陸機《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闥,洞房結阿閣”。以後稱新婚夫婦的臥室爲洞房。

拜完天地人洞房時仍要踩氈而行,新郎在前新娘在後,各拉紅布,相互牽引,取“千里姻緣一線牽”之意。進洞房門時,新郎先人,曰“先人爲主”。新娘進門時,一人端着升子盛着銅錢、大棗、核桃、麩子、穀草節,從內向外拋撒,謂之“撒帳”。邊撒邊唱:

一撒麩子二撒料,三撒媳婦下了轎;

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

新媳婦,好腳手,走路好像風擺柳;

今年娶,明年發,生個胖娃會叫大(爸爸)。

有的唱道:

一撒麩子二撒料,三撒媳婦下了轎;

四撒金子五撒銀,六撒媳婦進了門;

七撒核桃八撒棗,九撒夫妻百年好;

十撒一把滿堂紅,日月長存家道興。

這時,娃娃一鬨而人,搶拾核桃、大棗和銅錢,擁擁擠擠,熱熱鬧鬧。在撒帳的同時,新郎用擀杖揭去新娘的蓋頭,新娘上炕面向煙囪盤腿而坐,據說是意味着煙火不斷的意思。接着娃娃們捅破窗紙(過會兒另糊)向新娘討核桃、棗兒吃,俗以爲吃了新娘的核桃、棗兒牙不疼。

新娘坐定後,新郎就很快點燃“長命燈”。所謂“長命燈”,就是在燈裏添清油點燃後放在洞房內高處,通宵不息,只能自滅,不能吹滅,象徵“長命富貴”。

新娘的嫁妝擡人洞房時,都還鎖着,鑰匙由送女的“裝鑰匙”的娃娃帶着,新郎用錢換回方能啓開,俗謂“贖鑰匙”。新娘向伴娘報出從孃家帶來的“歲數錢”的數目,然後,由男家添補,習俗上是添多不添少,添雙不添單,男家再困難也得添夠應添的數量,俗叫“添歲數錢”。

有的地方在新娘入洞房後,由婆婆用笤帚把在其背上點一下,叫“施家法”;臨睡前新娘要爲新郎脫襪子,襪筒裏別有錢歸新娘;第二天清早新郎新娘要起得很早,同到公婆房裏問安,問:“炕熱着了沒有?”,還要爲公婆倒尿盆,爲公公裝煙點火,以示“晨昏定省”。洞房三日內,忌寡婦進入。現在這些體現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早已被人們廢除。

5.待客:通知親友、鄰里、家族共同操辦,都要力所能及地籌辦筵席,款待賓客。禮品有“官情”,即親友族人合辦,一般爲牌、匾、嶂、屏等;也有“單情”,個人自帶禮物或禮金,前去賀喜,俗稱“行(xing )情”或“戴禮”,亦稱“行門戶”。過去“行情”,,一般“情”僅帶16個、24個、48個白麪蒸饃,8個算“一碟子”。“行情”帶的饃饃叫“禮饃饃”,主人退回2至5個饃饃叫“回盤”。此外,根據親朋關係親疏,紅事送梳妝物、衣料、賀聯等。事主設“禮簿”逐人“上禮”,以備還禮。送禮也有許多忌諱,一般不送鏡子,有認爲對方難看之嫌。不送鐘錶,有“送終”之諱。

筵席名堂很多,當地常見的有“八挎五”、“十圍子”、“十二樓”、“十三花”、“九碗”、“八碗”、“四柱子”等等,都是根據上桌菜的多少、主次、擺法而得名。近年筵席的形式和內容,正在不斷改革和變化,過去的“一盤端”已被一道道名菜所代替,酒菜上若干道,酒足以後,再上吃飯菜,以使飯飽。席上要有魚有雞,即常說的“吉慶有餘”,纔算完滿。事先吃湯(恰烙面),後吃席,湯一般由“家門父子”管。俗話說:“客七主八,便宜不過當家。”過事當日早飯先由主家、族人、知客吃開席,對飯菜味道進行評論改進後,再接待來客。過去一席8人,現在一席10人。客人邊來邊就餐,叫“流水席”或“插腿子席”;客人來了先吃湯(恰烙面),吃過以後等客人基本到齊,再統一“坐席”,叫做“聚口席”。事上對孃家、外家來客要再吃一席,叫“重席”,表示重視和恭敬。過事飯都要請廚師掌勺,在一些出飯菜的關鍵環節上要給廚師端“花紅”(錢、煙、毛巾等),表示尊重他們的辛勤勞動。因家貧辦不起筵席,就只好放點清油燒一鍋豆腐、洋芋、蘿蔔湯,四碟涼拌素菜,客人邊吃邊喝或泡摸,各隨己便,這種吃法叫“豆腐操酒”,是最簡單的過事飯。當地習俗,都要用筷頂蘸上紅顏色,在蒸摸頂上蝨個紅點,以示吉慶祥瑞。

6.進門:是指新娘入廚拜竈、“試前程”、做“試刀面”等禮儀。這大概來源於“三日人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唐王建《新嫁娘詞》)的習俗。

新娘進廚房門時,門楣吊個蒸摸,要求新娘吞一口,象徵進門時就有吃的。麻利的新娘並不用嘴去咬,而是伸手一把揪下,進門後丟在水甕裏(待後撈出,烤乾後夫妻分食)。接着在竈前磕頭拜竈神,磕頭起來時在地上拾起一雙筷子,插在筷簍裏,表示正式成爲家中一員。

拜竈畢,便有人在新娘面前扣三個碗,碗內分別扣有鹽、錢、肉,讓新娘去揭,以此預卜其命運,俗叫“試前程”。如果揭開的是鹽,預示有緣,夫妻恩愛;揭開的是錢,預示新娘今生不缺錢花;揭開的是肉,預示新娘是饞嘴懶婆娘。一般頭一碗揭開的是鹽或錢,那新娘就不再揭了,也滿足了她的希望。如果頭一碗揭開的是大肉,那新娘還要揭第二碗,以挽回自己的命運。但三碗不能全揭開,最多隻能揭兩碗。當然,這只是一種圖熱鬧、耍媳婦的形式,哪能試出什麼“前程”。

“試前程”之後,新娘就洗手捋袖開始做“試刀面”了。親鄰姑嫂、大人小孩圍得水泄不通,前呼後擁,嬉戲捉弄。新娘在和麪時,有的故意多加水,使粘得騰不出手來;有的故意多加面,使幹得揉不到一塊;有的在新娘排面時,在面上撒些鹽,使擀不開。一個個指手畫腳,出題刁難,評頭論足,說說笑笑,其樂無窮。遇上靦腆的姑娘,就會被耍得手足無措;聰明大膽、手腳利索的則能沉着應“戰”。一會兒面擀好了,下在鍋裏盛在碗裏,每人一碗,大家品嚐一番,誇讚一番,特別是老人們更樂得合不上嘴,說是吃了新媳婦的“試刀面”“增福增壽”。新郎新娘共同盛一碗各吃一半,謂之“吃和氣面”。這時好耍的人,這個再給倒點醋,那個再給放點鹽,但無論怎樣怪味,新郎新娘都得把這碗麪共同吃完,既不能剩,又不能倒。也是當地一種“合巹”形式。

7.拜大小:開始先把祖宗“影”掛起來,新郎新娘先拜祖宗,接着向家人、親朋、鄰居長輩磕頭。由儐相一人手裏端着盤子,按輩分遠近、關係親疏、有先有後地喝禮:“給XXX磕頭了”。給誰磕頭,誰就要在盤子裏給新郎新娘放些錢或禮物。拜大小的頭不能白磕,回報有輕有重,量力而行,有的放些零錢,有的則是放鞋、襪、帕、巾、帽、枕頭頂子等物。拜大小的錢物,夫妻同數均分,以示辛勞共得。

過去,當地還有拜莊的習俗。爲什麼要拜莊?看來大概是爲了讓新娘認人、認門、認輩分。拜莊一般由嫂子陪同,有一小弟捐拜氈。早先,新娘一出家門,挨門過,見了長輩磕個頭,見了平輩行一拜。俗語說:“新媳婦過門三天沒大小”。有些平輩好鑽空子,硬說他是長輩,也要人家磕頭。爲了熱鬧,領媳婦的嫂子也幫着村裏人一起耍,她一會兒指着剛學走路的小男孩說:“這叫小叔,快磕!”新娘就只得磕了。一會兒又指着那家正在吃奶的小女孩說:“別看她年齡小,輩兒高着哩,叫她小姑。”新娘照樣磕,惹得圍觀的大人小孩哈哈大笑。新媳婦也明知自己吃了虧,上了當,但也毫無辦法。受了拜的長輩,常送一些小禮物給新娘,如手帕、香皂和錢幣之類。那些同輩們爲了耍得更開心,有的給兩個紅辣子,表示兩口永遠“拉住”,表示白頭到老不分離的意思;有的給一個雞蛋,希望新娘來年生個“乖蛋蛋”。因而,疼愛媳婦的婆婆們,在新娘出門前,一再叮葉她嫂子要多個心眼,不要使新娘太難堪。

8.謝客:婚事辦完,設宴席歡送女方“大客”,致謝老、小外家和在事上幫忙代勞的“執客”。席坐齊以後,新郎新娘在席前磕頭恭謝。過去,有些總管或儐相還編一些詼諧有趣、逗人發笑的順口溜,在謝客席上說唱,惹得賓客鬨堂大笑,給喜事增添了親切、熱烈和歡樂的氣氛。這裏選錄幾段答謝客人的說唱詞。

謝老小外家:

老小外家是己親,人老幾輩心連心。

啥事都要麻煩你,禮當重來情意深。

事上人多沒吃好,禮儀不周莫在心。

今天萬一留不住,吃飽喝好再起身。

娃娃給你磕頭相謝哩!

謝廚子:

事上席場做得好,都誇廚子手藝高。

省肉省菜省調和,事主心裏也受活。

兩把油手一頭汗,煙熏火燎把夜熬。

酸甜麻辣巧搭配,吃了誰也忘不了。

娃娃給你磕頭相謝哩!

謝吹手:

吹手嘴上功夫硬,吹得合村都轟動。

曲子多,調兒正,是誰聽了都高興。

不是當面恭維你,南北二塬有名聲。

這回事兒顧得好,一杯水酒表心情。

娃娃給你磕頭相謝哩!

謝執客:

事主費心擺席場,喜事辦得真漂亮.。

大小事兒沒麻達,多虧衆位來幫忙;

出了力,操了心,閒話都莫放心上。

執客個個好勤快.,都誇總管本事強。

還有那—

拉馬的,擡轎的,點火的,響炮的;

接客的,瞭哨的,還有招呼不到的;

梳頭的,扶女的,司儀的,知己的;

看客的,上禮的,四面八方賀喜的;

鋪席的,掮氈的,還有人堆裏胡鑽的;

切菜的,揉麪的,燒鍋破柴砸炭的;

摘蔥的,剝蒜的,擔水吹驢磨面的;

掃地的,看院的,提水倒茶抹案的;

抱娃的,收蛋的,買菸灌酒上縣的;

端盤的,拾饃的,專門招呼看座的;

還有門口閒站的,爬到牆頭逛眼的;

沒有事情發尷的,出來進去遊轉的;

新媳婦臉上亂看的,吃得褲帶掙斷的……

一併行禮相謝,娃娃給你們磕頭哩!

孃家“大客”飯罷臨行時,還要由一主事人向女兒的婆婆叮嚀、道謝、

客套一番,內容一般都是:

女娃靦腆言語少,針線茶飯做不了。

禮數不到你莫惱,好言好語多指教;

不對你就當面說,一定聽話錯不了。

一看你家啥都好,回去我也放心了。

婆婆也要向客人表白幾句心願:

回去你對親家說,我把媳婦當女兒;

吃喝穿戴不勒肯,咱家也沒多少活。

粗茶淡飯席也薄,你們都沒吃喝好。

以後親戚常來往,過門可莫繞着過。

互相道謝以後,新郎、家人、親鄰爲孃家“大客”拉馬、推車、提包,嗩吶吹奏,熱情地歡送他們上路返回。

9.耍房:許多地方叫“鬧洞房”。據考證,這一婚俗,早在漢魏時代就已經形成。傳說,從前一塾師先生,有個兒子書畫文章都好,遠近聞名,未婚媳婦也是精通詩文的才女。高先生一則想顯揚兒、媳的才華;二則想讓女兒跟着哥嫂學些見識,於是就在兒、媳的新婚之夜,請來當地詩書名流,設筵於新房之內,以慶新婚爲題,吟詩對句,唱和飲酒。從此鄰里爭相仿效,後來演變爲“鬧房”的婚俗。按有些人迷信的說法是古時洞房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祟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因而有“人不鬧鬼鬧”之說。鬧洞房從積極意義講,有四方面作用:一是表示新郎成家立業,新娘結束少女生活,從此開始新的天地;二是圖個吉慶熱火,認識親朋族人,密切親鄰關係;三是過去包辦婚姻,男女陌生,互不熟悉,通過鬧洞房,增進感情,消除生疏羞澀之感;四是早先農村文化生活單調枯燥,人們藉此可以娛樂開心。

當地把“鬧洞房”叫“耍房”,是傳統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結婚三五日內,每天夜裏都有人來“耍房”。既有平輩的弟、姐、妹、姐丈、妹丈、表兄、表弟、表姊妹;又有祖、孫輩的男男。除了“耍房”之外,還有“聽房”、“偷房”的習俗。

“耍房”主要是“耍新媳婦”,探試新媳婦的性格脾氣、智慧口才和應變能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方法奇特,打趣取樂。當地過去“耍房”常有五種形式:

一是讓新媳婦說繞口令。

女口:

棚底下一個盆,盆上頭一個棚,棚塌啦,盆打啦,

你看,棚賠盆呀麼?還是,盆賠棚呀?

又如:

一個白鼻疙瘩貓,一個鼻白疙瘩貓,

白鼻疙瘩貓咬了鼻白疙瘩貓的腿,

鼻白疙瘩貓咬了白鼻疙瘩貓的嘴。‘

你看,白鼻疙瘩貓賠鼻白疙瘩貓的腿呀麼?

還是,鼻白疙瘩貓賠白鼻疙瘩貓的嘴呀?

這些繞口令也確實饒舌拗口,難說清楚,口齒不清的新娘露了白,則

滿屋鬨堂大笑。

二是讓新媳婦猜謎語。

女口:

上邊毛,下邊毛;中間兩顆黑葡萄

晚上睡覺毛對毛。

(眼睛)

一個女子醜是醜,相公拉住不鬆手;

口對口,吃舌頭,妹妹吃得大張口。

(磕瓜子)

一個物,四寸長,小姐請它入洞房;

半夜三更流白水,只見短來不見長。

(蠟燭)

肉山對肉縫,白水往進送;

尻子拍嘎吱,往進偎嘎吱。

(嬰兒吃奶)

對這些似帶“醜”、“酸”味的謎語,新娘聽了都是臉紅不語,羞羞答答,扭扭捏捏,並不開口去猜。於是“耍房”的人便“勒令”新郎動員新娘猜謎,新娘還是不開口,大家就“嘲笑”新郎“怕”媳婦,嬉鬧一番,最後有人挑明瞭謎底,大家一笑。

三是讓新娘說出一些有關愛情的順口溜:

女口:

南牆一朵花,妹妹要戴它;

自己奔不着,哥哥扶一把。

又如:

蕎麥皮,篩子底,小妹睡覺摟着你;

席匠編席席不光,睡在妹妹身子上。

有人把此類順口溜的題目一出,“耍房”的人都開懷大笑,新娘含羞不語,但心裏充滿甜蜜,暗暗憧憬日後的美滿生活。

四是讓新郎新娘作遊戲。

要求夫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某種動作。諸如:一杯酒,新郎新娘各喝一半,美其名曰“交盅酒”;把一片肉吊起來,讓兩人同站在一個小凳上用嘴去咬,叫做“猴上樹”;在小碟裏放些荏籽或芝麻,讓兩人同時用舌頭去,稱爲“狗碗”;還有“攤煎餅”、“掏虼蚤”、“雙”、口對口吃糖等等。這種活動,一般新郎倒挺願意做,新娘則害臊躲避,執意不爲。於是人們便向新郎施加“暴力”,輕則“推掀”,重則用鞋底“敲打”,使新郎向新娘懇求,或是新娘“不忍”新郎“受刑”,只好依從。

五是讓新娘裝煙點火。

抽菸的人去“耍房”都要讓新娘裝旱菸或遞紙菸,並要親手點着,說是新娘裝點的煙抽了牙不疼。爲了耍笑,新娘在點菸時,有的人故意將煙鍋或菸頭顫顫巍巍,搖搖晃晃,使新娘無法點燃,並佯裝眼花手抖,以試新娘的靈巧程度和動作捷鈍。但是有的新娘也趁抽菸人不注意,有意燎了他的鬍子,逗得人們哈哈大笑。“耍房”完了人們散去,已是更深夜半,“春宵一刻值千金”,新郎新娘也要度過他們甜蜜的“花燭之夜”。這時,“聽房”和“偷房”就開始了。

“聽房”是年輕人湊熱鬧的耍笑事。新婚夫婦的事情越神祕,有人就越好奇,站在洞房窗外,屏聲斂息,悄悄“偷聽”,聽出了故事來,便到處宣揚、耍笑。過去還有“人不聽鬼聽”、“人聽傳喜,鬼聽傳憂”之說。

一些好戲謔的青年人,趁新郎新娘“夢見周公”時,潛人洞房,裏應外,施展‘’絕技”,“盜”去新娘卸下的首飾,脫掉的衣物鞋襪等。待小兩口一覺醒來之後,才發現遭了“浩劫”,但又束手無策。天亮了,嬸孃、姑嫂 “偵察破案”,落實了“所失”東西,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達成“協議”,纔將原物歸還。有的竟成了多年的笑料和樂道的趣事。

當地習俗以爲“耍房”的人多,是人緣好的反映,越鬧越喜,越耍越吉。所以,儘管有些人行動莽撞、語言粗俗,新郎新娘都得笑臉相迎,不能流露出厭煩和不滿情緒,否則就是“失禮”。

從古到今,“耍房”都是熱鬧有趣的事,但必須要有禮有節。古人早就告誡人們“耍房”要講文明、講道德,絕不可粗俗不堪。漢代著名學者仲長統在《昌言》一書中說過:“今嫁娶元會,捶令以督之戲謔,酒禮以趨之情慾,宣淫佚於廣衆之中,顯陰私於親族之間,污風詭俗,長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者也。”晉代著名學者葛洪也在《抱朴子·疾謬篇》中說:“世俗有戲婦之法,於稠衆之中,親屬之前,問以醜言,責以漫對,其爲鄙瀆不可忍論,不知,致使有傷於流血折肢體者,可嘆也。”這兩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在“耍房”時有人不知節制,故意在衆人之前說髒話,亂開玩笑,借酒發瘋,暴露新人的隱私,千方百計讓新人難堪,甚至動手動腳,造成傷害,這種過頭的作法,絕不可取。

現在“耍房”的習俗依然盛行,但在語言、行爲、耍法上比過去文明多了,增加了文化內涵,特別是“偷房”已被徹底廢止,這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日日舊時路 不逢舊時人什麼意思?

跟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差不多的意思。感嘆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嘗試鞦韆索。

總之就是物是人非的意思。

紹興的婚嫁婚俗有哪些?

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爲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爲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舊時,紹興有指腹爲婚習俗。清末民初,此俗雖基本絕跡,但將兒女自幼許字者爲數不少。男女婚事大我由父母包辦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宣傳貫徹,婚姻法》,男女青年取得婚姻自主權,但事先多徵求父母意見。

婚姻,一般經歷做媒、訂婚和結婚等階段。

做媒 舊時,紹興有以說合婚姻爲業之中介人,我爲中老年婦女,俗稱媒婆,亦有尊稱大婚太太者。間有男性媒人,俗稱媒公、大媒先生。

男媒取得媒條後,約女媒同去女家。如女家願開媒條至男家,則爲女家允婚之非正式表示。婦家所開媒條格式與男家同,僅將令郎改作令媛。媒人見女家開出媒條,即取出隨身所帶書有“茶儀”字樣、內裝錢之紅封筒送給女家,俗稱收茶錢。

訂婚 男女雙方經媒人撮合,略有頭緒後,即須“合肖”。

男女雙方如合肖,且均願意結親,即須互相送帖。訂婚吉日由女方揀送,婚日則由男方擇定。女方揀定吉日後,男家出“求帖”,連同“拜帖”送至女家;女家則出“允帖”,連同“拜帖”於當日帶交男家。

結婚前夕,男家須送三盤彩禮,用於女家置辦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須致送孝敬錢及禮品。花轎臨門迎娶時,男家還須送“開門錢”、“上轎錢”等。

調親,即換婚。雙方各將女兒許配對方爲媳,藉此省卻彩禮及節約婚禮費用。

老親結親。舊時,此俗普遍流行,多爲姑表、姨表、舅表親聯姻。除爲增強戚誼,亦可少花彩禮,但近親結婚,常禍延後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雖多自由戀愛,自主結婚,但大都仍賴介紹撮合。80年代,共青團、工會、婦聯、事處、居委會等團體、機構組織婚姻介紹所,爲男女青年樂當“紅娘”。戀愛成熟,即至當地政高爾夫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舊時婚姻陋習基本不存,但婚時水辦酒席之內甚熾,靡費之習未止。

結婚 舊時,新人眠牀之棕棚暫用木棒擱架。婚禮前,男家須擇吉“安牀”,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紹俗,新人眠牀不可空,自安牀之日起至結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須睡新人眠牀。陪郎須爲童男或夫妻雙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發送嫁妝至男家。婚前,新人須舉行淴浴儀式。同時,男方須剃頭。先點燭,供茶食。婚前一日,男女雙方均須祀神(俗稱祝喜福)、祭祖(俗稱請大人羹飯)。紹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輿。 不坐花轎者我爲妾或再醮之婦。男家在發轎迎娶前,須請兩位夫婦齊眉、兒孫繞膝之長者作“福星”、“祿星”,至花轎內借燭光以鏡映照一遍,再以滿燃檀香之慰鬥薰轎,俗稱“搜轎”,意在驅逐轎內妖魔鬼怪。 男家發轎時,新郎身穿吉服至門口向花轎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稱“送轎”。花轎臨門,女家有“哭轎”之俗。除惜別外,尚有爲免新娘所產子女致啞之意。男方迎親隊伍臨門前,女家須請兩位“順流”婦女將新娘衣裝入箱,稱“疊箱”。送嫁老嫚爲新娘梳太婆頭、穿耳嵌等,此舉均須伴以吉語。新娘兄弟則須爲新娘準備行裝,稱“打鋪陳”。婚禮在鼓樂聲中舉行。接着,拜堂成親。禮生依次高贊“行合巹禮!”“奏樂!”“請新貴人登堂!”“請新玉人降彩輿!”(各請3次)新郎、新娘各由兩位“順流”太太接到廳堂“福祿壽”星像前恭立。鞭炮聲中,新郎 、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內拜“三星”,最後行交拜禮。婚禮主持人爲禮生,副禮生讀祝詞(花燭詩)。平民亦有請廚師權充禮生者。此後,新郎 、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舉行“晉福杖”禮儀。進入洞房,“扶郎”、“舅爺”須幫新郎、新娘搶坐新牀。

婚日,男女雙方均大辦喜灑,宴請賓客。男方發轎迎娶前,辦“發轎酒”、“暖房酒”。婚禮日俗稱“好日”,須辦“正酒”。中午,女方辦“女酒”,邀女方親友參加喜筵。晚上,男方設筵,丈人(即岳父)、舅爺循例坐首位,新郎 、新娘均須向尊長、賓客一一敬酒。紹興各地婚禮一般於冬季夜間(多爲寅卯時F)舉行。循序履行繁縟禮儀,往往於半夜,故有“舅爺怕日光”之說。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門“送子”。即將一紅衣綠褲木質“小人”送入洞房,置於牀上,焚香燭奏樂祝禱,謂之送子。 是日早飯爲新人首次會食,俗稱頭聚飯。新娘須坐上首,新郎則屈居下席。

紹興婚姻觀念與習俗亦有變化。時期,城區開明士紳曾倡導簡化禮儀,文明結婚,但城區平民及農村依然如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婚俗趨向文明、簡約。結婚時間多在五一勞動節、國慶、元旦或春節,並出現集體婚禮或旅行結婚等形式。

紹興雖說是個歷史文化古城,但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心其實已不古。就婚姻上說,紹興的男女青年有着較大的自主權利,當然事先也徵求父母意見。在農村,可能還稍落後點。整個婚姻一般經歷做媒、訂婚和結婚三個階段。

做媒在紹興曾經帶有很濃的行業味,當然現在更多帶“兼職”味。跑這行的以中年婦女居多,稱媒婆。這些人能說會道,完全具備把地上跑的鴨子說成是天上飛的天鵝這樣的嘴上本領。她們能把醜女變成公主,醜男變成帥哥。男性媒人,則稱媒公。一般農村的青年男女結婚,大多須有媒婆和媒公。現在則稱介紹人,性別上也不再講究。如果是爲自由戀愛的男女雙方做媒的,則稱做“現成媒”。

不經自由戀愛的男女雙方,須經媒人撮合了。經過接觸(不是“親密接觸”哦),包括相親和側面瞭解,如雙方覺得滿意,則要“合肖”,也叫合“時辰八時”。這“八時”講究的是“五行相剋”,什麼“金克木”啊,什麼“木克土”啊等等,反正有一大套,一般請算命先生來合。這步其實最爲關鍵,尤其在有些迷信的紹興農村,男女雙方如果是媒人撮合的,“八時”不合,婚姻大多就成泡影了。如是自由戀愛,而八時又相剋,怎麼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父母尊重孩子意願的,事情還好辦。另一種則是,長輩迷信,固執己見,堅決不同意婚事。這樣,“羅迷歐與朱麗葉”故事的“紹興版本”就很有可能上演了。

男女雙方“合肖”後,表示願意結親的,就須訂婚了。這時,女家就要把索要“財禮”(也叫聘禮)的事情擺上桌面,有女方媒人出面講條件,要什麼什麼等等。通行的是由男方在婚前發送“財禮”到女方。一般地,“財禮”往往作爲女方今後的嫁娶費用,如置辦喜酒和嫁妝什麼的。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有些封建觀念重一點的父輩是不願在女兒身上“倒貼”的。這樣,男方的經濟壓力就比較重了。還有,那些訂婚考究的,或講點排場的,雙方就操辦個二三十桌,大擺酒席,宴請親朋好友。算是公開對外宣佈,又一門親事定了。不過,現在因繁就簡,要是男女雙方父母同意,訂婚似可有可無了。

訂婚後,男方就成準女婿了,不過我們當地更多叫男方爲“毛腳女婿”。至結婚前,女家如長輩尚健在,逢年過節,男方須送菸酒禮品等。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有的女家親戚眷屬多,男方往往每過一個節,要花費很多錢。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發送嫁妝至男家。至婚日,男女雙方均大辦喜灑,宴請賓客親朋。結婚當日也稱“好日”,辦的宴席則稱“正酒”。一般中午女方辦喜酒,參加對象爲女方親友。晚上則由男方設筵,丈人佬、舅爺到男方正堂前大桌子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須向長輩們、賓客們一一敬酒。迎娶新娘在前些年一般都到後半夜,由男方車隊(再以前是花轎)至女家,女方在上車(轎)之前,必須哭轎,哭意味着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哭聲的響亮程度和感謝程度是成正比的。要是不哭,難免背後被一些婦人指指點點,斥爲不孝。當然,思想開派的,通達的,不在此列了。

女方被迎至男家後,在過去還須履行一整套的繁縟禮儀。不過,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些和時代不甚合拍的禮數也逐漸被歷史淘汰了,婚姻也逐漸走向時尚與現代。所以,現在紹興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婚姻搬到了酒店裏,結婚時間則多選擇“五一”、國慶、元旦或雙休期間,集體婚禮或旅行結婚等形式也較普遍了

新昌的嫁娶風俗?

舊時,紹興有指腹爲婚習俗。清末民初,此俗雖基本絕跡,但將兒女自幼許字者爲數不少。男女婚事大多由父母包辦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宣傳貫徹《婚姻法》,男女青年取得婚姻自主權,但事先多徵求父母意見。

婚姻,一般經歷做媒、訂婚和結婚等階段。

做媒 舊時,紹興有以說合婚姻爲業之中介人,多爲中老年婦女,俗稱媒婆,亦有尊稱大媒太太者。間有男性媒人,俗稱媒公、大媒先生。媒人平時十分留意小官人(未婚男子)、大姑娘(未婚女子),遇有年齡、財產等條件相當者,即於男女雙方遊說。上虞等地俗爲:媒人至男家先行試探:“我來向××官人討杯糖茶吃吃。”主人如同意其爲媒,則泡糖茶以待,並付予“媒條”。媒條以中介人口吻書有“××老爺令郎年××歲大吉”字樣。若小官人之叔伯較其父有聲名,則改令郎爲令侄。即男家以最具身份者出面託媒。開媒條之時,須擇逢雙之黃道吉日,且日支須與小官人生日相合。媒條字數須成雙配對,書寫不得錯漏。

男媒取得媒條後,約女媒同去女家。如女家願開媒條至男家,則爲女家允婚之非正式表示。女家所開媒條格式與男家同,僅將令郎改作令嬡。媒人見女家開出媒條,即取出隨身所帶書有“茶儀”字樣、內裝錢幣之紅封筒送給女家,俗稱收茶錢。

訂婚 男女雙方經媒人撮合,略有頭緒後,即須“合肖”。舊時以爲生肖不合則不能相配,如龍與虎、蛇與鼠均會發生爭鬥,雞與犬、羊與鼠均素不相和,虎羊相配會“羊落虎口”,羊鼠相配會“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齡相距及屬相亦有忌諱。男女年齡相差六歲稱“大六沖”,相差三歲稱“小六沖”。“小六沖”尚可,“大六沖”則忌婚配。紹興有諺雲:“男子屬羊鬧堂堂,女子屬羊守空房”,以爲男子屬羊命佳,女子屬羊運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屬羊女子爲妻,屬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爲“填房”。此俗表明舊式婚姻不僅須門當戶對,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須獲得迷信認可。

昔日,紹俗同族不許通婚,同姓亦不能聯姻。金、劉兩姓雖不同姓,但據稱金姓來自劉姓,故金、劉兩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呂兩姓爲世仇,通婚視爲有違祖訓。

男女雙方如合肖,且均願意結親,即須互相送帖。訂婚吉日由女方揀送,婚日則由男方擇定 。女方揀定吉日後,男家出“求帖”,連同“拜帖”送至女家;女家則出“允帖”,連同“ 拜帖”於當日帶交男家。拜帖書有“全福”或“正肅”字樣,落款爲“忝姻年家眷愚弟×××莊敬頓首誠拜”。求帖除書“全福”或“正肅”字樣外,另附“敬求臺允”四字大紅籤條一紙。允帖與求帖相同,但籤條上改寫“敬遵臺命”。

男家送帖時,須隨送荔枝、桂圓、核桃、紅棗、蓮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禮物。女家出“允帖”後擇日,男家“發盤”(即送彩禮),過禮訂婚。

男家發盤有“頭盤”、“二盤”、“三盤”之分。頭盤彩禮,爲姑娘身價錢,含有償付女家養育費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齡計價:清道光前,“越風,貧女許字,婿家聘以錢,按女齒每歲貳仟文”計;清同治後,“女稀,錢增數倍”;8年(1919)前後,紹興“女子每歲須洋錢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訂婚付的聘金,在鄉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歲”。範寅《越諺》“發盤”條雲:“結婚姻行聘盛,備錢銀、綢緞、喜花、紅帖、釵鐲、粘果、結果、響果、雞鵝、魚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禮,回贈龍糕、鳳餅、袍褂料子、文房四寶、錫酒壺等物。禮品中,男家必備花雕酒,女家必備茶葉,故有“男酒女茶”之說。此禮儀,即“三茶六禮”。新昌、嵊縣等山區農家貧女訂婚,男方一般準備一籃外貨、兩壺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

男家發送頭盤彩禮後,即向女家“請庚”,請問女方生日時辰,再將男女雙方生辰送至擇日店,請星相家排“八字”,揀定“安牀”及“合巹”吉日。請庚時,男家備兩份紅全帖及一對提盒送至女家。紅全帖亦稱拜帖或求帖,只是求帖書有“敬求淑造”字樣。提盒內盛湘蓮、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還茶料,將拜帖與允帖送至男家。

此後,男家發送二盤彩禮至女家,用於置辦嫁妝。禮儀與發送頭盤時大致相同。所送帖爲紅綠帖,分別書安牀與合巹日辰,格式通常爲“謹詹×月×日×時安牀(或合巹)大吉”。同時,男家須送成雙“緞頭”(綢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禮。

少數男家頭盤、二盤同時發送,俗稱“隨盤進”。

結婚前夕,男家須送三盤彩禮,用於女家置辦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須致送孝敬錢及禮品。花轎臨門迎娶時,男家還須送“開門錢”、“上轎錢”等。貧素之家有以下幾種節省聘金辦法:

以勞動力代聘金。經媒人從中周旋說妥,並立下條規:男方須至女家無償勞動若干年,期滿男家不必籌辦彩禮,只須張羅一筆結婚時所需費用即可完婚。

調親,即換婚。雙方各將女兒許配對方爲媳,藉此省卻彩禮及節約婚禮費用。

老親結親。舊時,此俗普遍流行,多爲姑表、姨表、舅表親聯姻。除爲增強戚誼,亦可少花彩禮,但近親結婚,常禍延後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雖多自由戀愛,自主結婚,但大都仍賴介紹撮合。80年代,共青團、工會、婦聯、事處、居委會等團體、機構組織婚姻介紹所,爲男女青年樂當“紅娘”。戀愛成熟,即至當地登記,領取結婚證書。舊時婚姻陋習基本不存,但婚時大辦酒席之風甚熾,靡費之習未止。

結婚 舊時,新人眠牀之棕棚暫用木棒擱架。婚禮前,男家須擇吉“安牀”,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紹俗,新人眠牀不可空,自安牀之日起至結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須睡新人眠牀。陪郎須爲童男或夫妻雙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發送嫁妝至男家。嫁妝中梳頭桌等稱方件,腳盆等稱圓件,並須有火熜等銅器,飯錫鍋等錫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飾、衣箱等。除首飾等少數 嫁妝於婚日隨花轎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妝均由執喜役者(俗稱“行郎”)用“眠橋”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爲男女雙方親友、傭工,人數視嫁妝多少而定,但務必成雙。

婚前,新人須舉行�淴浴儀式。儀式由兩位夫妻雙全、多子多女之夫婦主持。一人手拿礱篩,上放紅色喜果、鴨蛋,下接大腳盆,另一人以熱水自礱篩淋入腳盆,再以毛巾浸盆內熱水,絞乾後讓新人揩拭,如此重複三次,儀式即算完成。

同時,男方須剃頭。先點燭,供茶食。理髮匠進門須恭喜道賀,口唸“七子保團圓”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語,並拔下7根或10根長髮,挽成花結,準備送至女家。女方則須“開臉 ”,僱用老嫚用紗棉線絞除臉上汗毛。開臉時,亦須拔下7或10長髮,與未婚夫之長髮混合搓線,扎於髮髻,稱“發線”,爲結髮夫妻象徵,系婦女珍貴之信物。

婚前一日,男女雙方均須祀神(俗稱祝喜福)、祭祖(俗稱請大人羹飯)。祀神禮儀與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禮儀與平時相同,但最後跪拜者應爲新人。

紹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輿。不坐花轎者多爲妾或再醮之婦。花轎頂有“五嶽朝天”的錫制飾物,遍置燈綵,嵌空玲瓏。花轎多向轎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賃定。

男家在發轎迎娶前,須請兩位夫婦齊眉、兒孫繞膝之長者作“福星”、“祿星”,至花轎內借燭光以鏡映照一遍,再以滿燃檀香之熨斗薰轎,俗稱“搜轎”,意在驅逐轎內妖魔鬼怪。

男家發轎時,新郎身穿吉服至門口向花轎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稱“送轎”。迎親儀仗隊伍,轎前爲對鑼、銃手、吹鼓手,後有行郎手執各種燈傘、紅繩束腰之木柴(俗稱膛柴)等,並有樂隊隨行。女家收受膛柴後,換上紅繩束腰之木炭送還男家,即所謂“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財兩旺之意。紹興城內有以“五福”、“大慶”、“寶�”、“長安”、“萬安”、“福祿”等吉語命名之橋,花轎自男家擡出,須繞道至少擡過其中兩座橋,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轎與花轎不得迎頭相遇,故迎親隊伍前面、手持肩頭燈之兩行郎,不僅帶路,且負有設法迴避其他花轎之責。花轎不得途中停頓,且前進時必奏樂,轉彎時必鳴鑼,過橋時必放銃,爲驅邪亦爲顯示隆重。俗稱結婚爲“小登科”,即使亦須讓道。

花轎臨門,女家有“哭轎”之俗。除惜別外,尚有爲免新娘所產子女致啞之意。

男方迎親隊伍臨門前,女家須請兩位“順流”婦女將新娘衣裝入箱,稱“疊箱”。送嫁老嫚爲新娘梳太婆頭、穿耳嵌等,此舉均須伴以吉語。新娘兄弟則須爲新娘準備行裝,稱“打鋪陳”。

女家於新娘上轎前亦須搜轎,儀式與男家相同,惟“福、祿”兩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轎時,不能隨帶剪刀之類快口,以免衝犯“轎?”,招惹不測之禍。

女家發轎前,男家行郎不時狂敲大鑼,催促新娘上轎。新娘上轎前循俗進上轎飯,叩別祖宗,辭別父母親友,扎“兜腳綢”,穿紅羅大袖、全紅太婆衣,戴花冠,蓋袱,由兄弟抱入花轎並挽轎槓送出大門。花轎須連繞三個圓圈(俗稱望娘彎)。此時,其母須坐於房內馬桶上按“哭嫁調”即興吟唱,多爲勸誡、祝頌之辭。繞罷望娘彎,兄弟將轎槓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與扎“兜腳綢”後,即不能接觸地面,以免帶走孃家財運。新昌、嵊縣一帶,哭嫁之俗爲新娘之母邊哭邊上樓梯。新昌,新娘上轎前有腰插銅鏡避邪之俗。諸暨,姑娘出嫁,須隨嫁兩箱上鎖素衣。嵊縣山區,新娘則穿素服上轎,至夫家方易吉服舉行婚禮。

花轎循原路擡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轎子應接踵而至。男家鋪牀,按規矩疊放“鋪陳”。送嫁老?�獻妝:向男家點交新娘首飾等物。親送新娘之兄弟通常爲4位,亦可以侄輩湊數。男家出門恭候,並須放銃與奏樂歡迎。

婚禮在鼓樂聲中舉行。男家所僱老嫚代婆母向轎內新娘獻三道茶。此時“禮生”(司儀俗稱)呼:“行親迎禮!”“奏樂!”“請新貴人登堂!”4位手執“褲腳燈”、“子孫燈”行郎步入內室請新郎。新郎身穿“開氣袍”,腰束“扣帶”,腳登粉靴自右邊步入廳堂。面南、向北各作3個大揖,於禮生贊“請新貴人回玉”後從左邊步入內室。

接着,拜堂成親。禮生依次高贊“行合巹禮!”“奏樂!”“請新貴人登堂!”“請新玉人降彩輿!”(各請3次)新郎、新娘各由兩位“順流”太太接到廳堂“福祿壽”星像前恭立。鞭炮聲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內拜“三星”,最後行交拜禮。婚禮主持人爲禮生,副禮生讀祝詞(花燭詩)。平民亦有請廚師權充禮生者。

此後,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舉行“晉福杖”禮儀。其時,請長者扮“南極仙翁 ”,由行郎迎至廳堂,以束紅繩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頭上輕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一團和氣”、“五子登科”之類祝詞。其後,由行郎送出廳堂。

待禮生呼“請新貴人、新玉人喜綰同心”、“鳴鑼升炮送入洞房”時,鼓樂聲、鞭炮聲大作,即行“牽紅”。新人至新房途中,須鋪放米袋、酒盅,新人行過其上,從人即須將米袋、酒盅拿起越過新人頭頂,又鋪放於前面地上讓其走過,如此重複,直至洞房。此舉名曰:傳宗接代(“宗”與“盅”、“代”與“袋”均諧音)。

進入洞房,“扶郎”、“舅爺”須幫新郎、新娘搶坐新牀。俗謂佔坐位置多者,日後在家權力亦大。此外,新郎須設法將衣襟覆蓋於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權力大於妻。坐定後,兩位“順流”太太給新郎、新娘各喂7顆小湯糰,俗稱“喂子孫湯糰”,“七子保團圓”。新昌、嵊縣、諸暨一帶,則讓新人食糖拌飯、團圓果。此後,“順流”太太各給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換後又各呷一口,兩小盞混合後再一分爲二讓新郎、新娘呷完,是稱“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飲畢,新郎以一對同樣長短、紅繩束腰之甘蔗將新娘蓋頭袱及花冠挑起並拋至牀頂。“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帳門,以防“熱臉衝熱臉”。此時,撒出喜果,賀客競相拾取。

婚日,男女雙方均大辦喜酒,宴請賓客。男方發轎迎娶前,辦“發轎酒”、“暖房酒”。婚禮日俗稱“好日”,須辦“正酒”。中午,女方辦“女酒”,邀女方親友參加喜筵。晚上,男方設筵,丈人(即岳父)、舅爺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須向尊長、賓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滿筵”之習,即男家在廳堂臨時搭臺爲新娘設專座。送上第二道菜餚後,新娘開始“脫通換通”,即脫去一件外衣,另外換穿一件。至第九道菜餚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從東首第一桌至西邊末一桌,依次一一敬酒,此後方可進房。宴後,按俗鬧新房。

紹興各地婚禮一般於冬季夜間(多爲寅卯時)舉行。循序履行繁縟禮儀,往往至半夜,故有 “舅爺怕日光”之說。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門“送子”。即將一紅衣綠褲木質“小人”送入洞房,置於牀上,焚香燭奏樂祝禱,謂之送子。

是日早飯爲新人首次會食,俗稱頭聚飯。新娘須坐上首,新郎則屈居下席。

頭聚飯後,新婚夫婦循俗至附近寺廟、當坊土穀祠(土地廟)和宗祠拜謁,祈求神靈先祖保 佑。回家後至廳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長輩及受晚輩拜見。

婚後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門”,拜見尊長,俗稱“過三朝”。禮儀與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務必當天返回夫家,絕不能在母家過夜。

入夜,新娘須向各尊長請晚安,而且須到婆母房間“坐夜”。婆婆啓齒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

至“正三朝”,新娘又須與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見面禮。此時,方可開口按稱謂呼叫家人(俗稱開金口)並操持家務。至廚房應先添柴燒火,取其火紅、興旺之意;裁剪縫製應先做褲、襪,取“褲”“富”,“襪”“發”諧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褲;若要發,先做襪”之說。

紹興婚姻觀念與習俗亦有變化。時期,城區開明士紳曾倡導簡化禮儀,文明結婚,但城區平民及農村依然如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婚俗趨向文明、簡約。結婚時間多在五一勞動節、國慶、元旦或春節,並出現集體婚禮或旅行結婚等形式。

參考資料:wou

標籤:新人 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