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古代於字怎麼寫

1. 古代一字怎麼寫

一,甲骨文

古代於字怎麼寫

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號“一”既代表最爲簡單的起源,也代表最爲豐富的渾沌整體。造字本義:最小原始單位,最小的正整數。

金文

、篆文

承續甲骨文字形。一 ,代替混沌太初的整體;二 ,上面的一橫代表“天”,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三 ,上下兩橫代表“天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擴展資料

一,讀作yī,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爲最小原始單位,最小的正整數,後引申爲相同的,無二至的、整體的、全部的、整個的、所有的等。

文言版《說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弌,古文一。

白話版《說文解字》:一,開天闢地之初、萬物形成之始,道立於一體化的渾沌,然後造化分出天地,化成萬物。所有與一相關的字,都採用“一”作邊旁。弌,這是古文寫法的“一”。

“一”在古文中的含義:

①。《狼》:“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一個屠戶在晚上回家,擔子裏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

②一邊;一面。《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③專一。《勸學》:“用心一也。”(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一

2. 古代的“從”字怎麼寫

【子集中】【人字部】從·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2 《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從,向陰爲比。士之趨向,不可不慎。 (從)《廣韻》疾容切《集韻》《韻會》《正韻》牆容切, 俗平聲。《說文》本作從。相聽也。《書·益稷》汝無面從。《說命》後從諫則聖。又《廣韻》就也。《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禮·曲禮》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又《爾雅·釋詁》自也。《詩·小雅》伊誰雲從。《箋》言譖我者,是言從誰生乎。《晉書·明帝紀》不聞人從日邊來。又姓。《廣韻》漢有將軍從公。《何氏姓苑》今東筦人。又《廣韻》《集韻》七恭切,促平聲。《廣韻》從容也。《正韻》從容,舒緩貌。《書·君 》從容以和。《禮·中庸》從容中道。又《集韻》書容切,音舂。從容,久意。《禮·學記》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又《集韻》將容切,音蹤。東西曰衡,南北曰從。《詩·齊風》衡從其畝。《史記·蘇秦傳》從合則楚王,衡成則秦帝。又與蹤通。《史記·聶政傳》重自以絕從。《前漢·張湯傳》從跡安起。又《集韻》祖動切,音總。太高貌。《韻會》髻高也。《禮·檀弓》爾無從從爾。又《集韻》鋤江切,浞平聲。義同。又《唐韻》慈用切《集韻》《類篇》《韻會》才用切,俗去聲。《說文》本作。隨行也。《詩·齊風》其從如雲。《論語》從我者,其由與。又《韻會》從天子曰法從,侍從。《書·囧命》其侍御僕從。《前漢·揚雄傳》趙昭儀,每上甘泉常法從。《注》師古曰:以法言當從耳。一曰從,法駕也。《後漢·百官志》羽林郞掌宿衞侍從。又《集韻》《類篇》似用切,音頌。同宗也。《爾雅·釋親》父之世父,叔父爲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爲從祖,祖母。《釋名》從祖父母,言從己親祖別而下也,亦言隨從己祖以爲名也。又《集韻》子用切。與縱同。《禮·曲禮》欲不可從。《論語》從之純如也。[

3. “信”字在古代有哪些寫法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爲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爲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爲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爲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爲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爲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爲尺素,後來“素”成爲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爲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爲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爲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 漢書•蘇武傳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 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八行書:舊時信件每頁八行,故稱爲八行書.。

4. 古代的了字怎麼寫

2、草木之葩也-康熙字典。

【申集上】【艹字部】 康熙筆劃:10 部外筆劃:4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

【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

【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

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

【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

【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幹,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

從艹??,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虧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於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

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

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

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於魏晉以下之新字乎。越來越簡化 古代 華”通 “花”。

5. 【"吃"字在古代怎麼寫】

吃”的說法的本字是“吃”,《廣韻》苦擊切. “吃”可能來自於“?”(毄).”“?”,《廣韻》苦擊切:“攻也,《漢書》雲‘攻苦?淡’”.“攻苦?淡”見於《漢書》卷四十三《酈陸朱劉叔孫傳》和《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今本皆作“攻苦食啖”.《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爲天下笑.……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污地.”裴駰《史記集解》:“徐廣曰:攻,猶今人言擊也.啖,一作淡.駰案:如淳曰:‘食無菜茹爲啖.’”“攻”,《說文》:“擊也”.毄,《說文》:“相擊中也.”“攻苦?淡”裏“攻”、“?”二字都表示飲食的行爲,可能是由“擊打”之義衍生而來.明代焦竑《俗書刊誤》卷五“毄”下雲:“《漢書》‘攻苦毄淡’,俗作‘吃’.杜詩‘樓頭吃酒樓上臥’,皆當作‘毄’.”焦竑已認爲“毄”即“吃”.“吃”另一個較早的用例是劉義慶《世說新語》:“友聞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吃”表“吃東西”到唐代以後開始迅速發展,普遍使用.口語化程度較高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裏都用“吃”. 也有人認爲“吃”跟“齧”相關.齧,《集韻》倪結切,說有文噬也;又訖結切,噬也.中古之時,訖結切和苦擊切祇有韻尾的不同,前者是 -t ,後者是 -k .《大唐新語》有則記錄:“侯思止出自皁隸,言音不正,以告變授御史.時屬斷屠.思止謂同列曰:‘今斷屠宰,(雞雲)圭(豬雲)株(魚雲)虞(驢雲平)縷,(俱雲)居不得(吃雲)詰. 空(吃)詰(米雲)弭(麫)泥去.(如)儒何得不飢!’侍御崔獻可笑之.思止以聞,則天怒謂獻可曰:‘我知思止不識字,我已用之,卿何笑也?’獻可俱以雞豬之事對,則天大笑,釋獻可.”這個侯思止因爲不識字,語音不正,混淆了許多區別,而遭人恥笑.他將“吃”讀爲“詰”,將 -k 尾混入了 -t 尾.吃,苦擊切,中古本收 -k 尾,是個四等字;詰,去吉切,收 -t 尾,是個重紐四等字.。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