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養生保健 > 

仰韶文化是什麼時期的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一種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1-3] ),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

仰韶文化是什麼時期的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在2000年左右,分佈於整個黃河中游,因首次發現是在河南省仰韶村發現,故稱其爲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在中國第一個朝代夏之前。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爲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爲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

1916年6月當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銅礦資源的時候,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這一發現結合當時礦藏資源勘探工作難以爲繼的狀況,安特生教授以及當時地理測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先生隨即調整了工作重心,轉而進行對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時這一工作也得到了當時農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於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開了帷幕。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期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爲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

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陝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狹長地帶爲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佈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爲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爲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裏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裏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圖一、彩陶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圖二、彩陶甕(半山類型) 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一系列5000—6000年前的城址和文字、銅器等“文明”史蹟不斷被揭示,給傳統“中原三代中心論”提出了新的挑戰. 最近10多年,中國考古學再度成爲世界人文學

聚落建築的佈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週大壕溝,溝外北部爲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蹟,有一座大房子爲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佈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甕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爲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佈局,則表明當時維繫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仰韶文化是目前所知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種文化。它的年代約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主要分佈於黃河流域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仰韶文化是我國曆史上哪個時期的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國曆史上哪個時代中期的文化?新石器仰韶文化 是 黃河 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期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 000年至3 000年。它的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 甘肅省到 河南省 之間。今天在 中國 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 陝西省 爲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 河南省 澠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 農業爲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佈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爲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爲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裏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農耕 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製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 狗和豬 的骨格,羊比較少。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爲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爲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啓發。

對於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對仰韶文化的社會結構也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今天認爲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早期的母系社會的論點現在只有比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來自西方的論點。 1960年 左右在陝西的考古發掘對這個論點提出疑義。現在一般認爲陝西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繼 老官臺文化 之後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爲半坡類型、廟底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龍山文化 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

仰韶文化是哪個時期

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經河南省到山東省之間。當前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

仰韶文化是我國曆史上哪個時代中期的文化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

仰韶文化作爲中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考古文化,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地區及其邊緣地區,大約處於32~41度、東經106~114度之間,仰韶文化絕對年代在4933BC~2923BC左右,其延續時間約2000年。加上零口二期一類遺存的年代,其上限當爲5000BC。其地位十分顯赫,影響也十分久遠。

新石器時代(英語:neolithic),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爲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

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仰韶文化的文化狀況

仰韶文化作爲中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考古文化,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地區及其邊緣地區,大約處於32~41度、東經106~114度之間,仰韶文化絕對年代在4933BC~2923BC左右,其延續時間約2000年。加上零口二期一類遺存的年代,其上限當爲5000BC。其地位十分顯赫,影響也十分久遠。

從1921年澠池仰韶村遺址發現到2000年,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013處,其分佈範圍,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陝東一帶。分佈省份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寧夏9個省區。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佈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爲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爲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裏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裏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聚落建築的佈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週大壕溝,溝外北部爲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蹟,有一座大房子爲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佈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甕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爲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佈局,則表明當時維繫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但也有學者認爲,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到父系社會早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 。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與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說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趨增多並佔據統治地位;“灰坑葬”說明非自由民(奴隸)的存在。體現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圖,以及表現“貴族的感情”的遺蹟、遺物,則是父權與君主(世襲酋長)統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種種跡象表明,中原地區在仰韶文化早期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中期則普遍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農業

仰韶文化各個部落繼承了前仰韶時期各種文化的傳統生產方式,農業生產仍以種植粟類作物爲主。粟的遺存在各重要遺址中經常發現,如西安半坡一座房子內的罐、甕中都盛放着粟,另一座房子的小窖穴中也發現了粟殼遺存,特別是有一個窖穴中粟殼堆積達數鬥之多。在重要遺址北首嶺、泉護村、下孟村、王灣,也都發現了或多或少的粟殼。臨潼的姜寨遺址,還發現了另一種耐旱作物黍。靠近長江北岸的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發現了稻穀痕跡。此外,在洛陽孫旗屯、鄭州林山砦、淅川下集等遺址,也都發現了糧食遺蹟。上述情況表明,仰韶文化範圍內的農業生產比較發達,糧食作物品種不僅是一種粟。同時,人們還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半坡遺址的一座房子內,一個陶罐裏裝滿了已經炭化的白菜或芥菜之類的茶籽。

仰韶文化處於原始的鋤耕農業階段,採用刀耕火種的方法和土地輪休的耕作方式,生產水平仍比較低下。早期階段可能有尖木棒等木質工具及石鏟、石鋤等挖掘土地。這時的石斧大多形體厚重,橫斷面呈橢圓形,適於砍伐林木以開墾荒地。收割農作物則用兩側有缺口的長方形石刀和陶刀。加工糧食使用石磨盤、石磨棒和木杵、石杵等。中晚期的廟底溝、大河村類型,出現了大量舌形或心形的石鏟,磨製得比較平整光滑。在臨汝大張村、鄭州大河村等遺址,還出土一種大型、通體磨光的長條形石鏟或有肩石鏟。這一時期收割穀穗改用磨光的長方形石刀,有的還帶穿孔。這些工具都比早期的半坡類型有所進步,生產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

家畜飼養業比新石器時代早期也有一定進步,飼養的家畜有豬、狗和羊,馬的骨頭也有少量發現。雞骨發現較多,可能已經馴化爲家禽了。

採集和漁獵

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游各部落的採集和漁獵經濟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根據考古發現的資料,當時的採集品中有榛子、栗子、鬆籽和朴樹籽等,還有水中的螺螄。其它如植物塊根、鳥蛋、蜂蜜以及昆蟲等,也是採集的對象,這些與過去沒有多大區別。

各氏族營地附近,都有大小河流和比較寬闊的水域,水產十分豐富,利於捕撈活動。遺址中普遍發現了石、陶製網墜和骨制魚鉤、魚叉等工具,說明當時氏族先民的捕撈方法既有網捕,也有垂釣和投叉擊刺。許多遺址的彩繪陶器上都有魚網的描畫。半坡類型的彩陶盆內及其它一些彩陶器皿上常有魚網紋和魚紋,顯然是長期捕撈活動的真實寫照。

狩獵主要是男子從事的活動,一般集體圍獵較大和較兇猛的野獸。半坡遺址出土的獵獲物骨骼較多,有斑鹿、水鹿、竹鼠、野兔、狸、貉、獾、羚羊等等,有的遺址還出土了一些飛禽的骨骼。狩獵所用的工具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用骨、石、角磨製的箭頭,有三角形、柳葉形、帶翼和圓錐狀等十多種不同的形式,都磨製得很鋒利。還發現了較多石、角制的矛頭和投擲用的石球。從這些遺物可知,當時的狩獵方法包括射擊、投擲和集體圍打等幾種,鹿是狩獵的主要對象。

手工業

仰韶文化的手工業經濟與農業、畜牧業經濟一樣,主要從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活動,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已普遍存在,商品經濟的萌芽還沒有產生。在各個部落裏,氏族成員從事的生產勞動主要是以性別和年齡爲分工的。手工業生產中的一些專業性技術,開始由氏族內部長期從事、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成員掌握,這些專業分工尚不十分明確和規範。當時的手工業生產,主要是製陶業和制石、制骨、製革、紡織、編織等。

仰韶文化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製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狗和豬的骨格,羊比較少。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爲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爲當時的生活方 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啓發。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爲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 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爲慄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竈、鼎、碗、杯、盆、罐、甕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爲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製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多采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鉢、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甕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爲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鉢口沿黑寬帶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

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爲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 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面呈紅色,表裏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是當時最聞名的。細泥陶反映了當時製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爲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發掘的彩陶盤也是屬於仰韶文化的產品。

製陶業

仰韶文化的製陶業比較發達,製陶技術最能代表當時的手工業經濟發展的水平。從考古發現看,各部落都掌握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包括選用陶土、塑坯造型、燒製火候等一系列技術和繪畫、貼塑裝飾的工藝。

不過,製坯還停留在手製階段,不少小件器物仍採用直接捏塑的簡易方法。仰韶文化中期以前,一般都採用泥條盤築法制坯造型,後來出現了用慢輪修整口沿部分的技術。製陶的工匠能夠在器物表面施加各種紋飾,有的用特製的模具拍打,有的用工具刻劃,有的裝飾主要是爲了加固器體,有的則僅僅是爲了美觀。其中裝飾作用最明顯的是彩陶花紋。

仰韶文化各種類型遺址發現的彩陶花紋形式與風格互有區別,但也有它們的共同特點。早期以紅地黑彩或紫彩爲多,中期流行先塗繪白色或紅色陶衣爲地,再加繪黑色、棕色或紅色的紋飾,有的黑彩還鑲加白邊,十分美麗。繪畫所用的顏料、磨硯、研磨錘等工具,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遺址的營地、墓葬中都有發現。從彩陶圖案紋飾的痕跡分析,當時繪畫已經使用毛筆一類較軟的工具。

各地的居住營地中,有專門燒製陶器的窯場和作坊。已發現仰韶文化各時期的陶窯上百座,構造分爲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以橫穴窯最爲常見。橫穴窯是較原始的一種陶窯,由火膛、火道、窯箅和窯室四部分組成。其特點是火膛、火道與窯室作橫向排列,窯室在火膛後方並略傾斜向上,兩者通過兩條或更多的火道相連。窯室底部爲窯箅,上有箅孔(即火眼),火苗經過火道和火眼進入窯室。橫穴窯還可依其火道和箅孔的長短、形狀而細分爲四種形式。至於豎穴窯,主要特點是火膛位於窯室的下部,兩者基本相垂直。如在偃師湯泉溝所見的一座典型的豎穴窯,火膛中還立木柱以支撐上部有 7個火眼的窯箅。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質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幾種,也有一些泥質黑陶和夾砂灰陶器。半坡類型的陶器主要是夾砂陶罐、小口尖底瓶、鉢和卷沿彩陶盆。器表多飾繩紋、線紋、錐刺紋、指甲紋和絃紋,彩繪圖案是在鉢的口沿外繪畫一週紫色、紅色寬帶紋、盆的內外繪畫人面、魚、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紋和三角形、圓點組成的幾何形圖案。在圜底鉢口沿的寬帶紋上,發現有二十多種不同的刻劃符號,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字的淵源。廟底溝類型的陶器主要有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斜沿罐、釜、竈等,彩陶紋飾除象生性的蛙紋外,最富特徵的是大量以圓點、曲線、渦紋、弧線、三角渦紋、方格紋組成的繁雜圖案。西王村類型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遺存,彩陶已很少,出現了一批形制較小的泥質紅陶平沿盆。後岡類型的陶器以紅頂碗、鉢、圜底罐形鼎居多,彩繪紋飾流行成組的平行短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徵。

大河村類型的仰韶文化分爲早晚兩個發展階段,早期階段的文化特點基本上與廟底溝類型一致,陶器種類與彩陶紋飾也大體相同,不過更多的彩陶施以淡黃或白色陶衣;這種類型的晚期文化堆積很典型,陶器主要有各式鼎、盆、鉢、壺、甕、罐、豆、甑、缸及大口尖底器,彩陶花紋有六角星紋、太陽紋、星月紋、網紋、~紋、X 紋等等。大河村類型發展到最後階段,有許多因素與相鄰的山東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嶺文化相同或相似,表現出向龍山文化過渡的同一趨勢。

大司空村類型是在後崗類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存,這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爲主,紅陶降於次要地位,代表器型的直口圓脣折腹盆、敞口淺腹盆、斜腹或折腹鉢、碗、罐等,刻劃與拍印紋飾與仰韶文化其它類型一致,彩陶風格如紋樣則較爲特殊,在暗褐色地上施黑、紅二種色彩,花紋爲弧線三角、曲線、波浪等,斷續構成帶狀圖案,其間並綴以葉紋、S 紋、同心圓紋、睫毛紋等。下王崗類型是仰韶文化早期階段最南部的一個類型,分佈於豫南唐河、白河流域和鄂北漢水中游一帶,可能是裴李崗文化移民的後裔創造的一種古老文化。這種類型的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紅陶爲主,種類包括罐形錐足鼎、鉢、罐、盆等,有些器物與半坡類型的極爲近似,鼎與長頸壺與裴李崗文化有一定淵源。這種類型的晚期階段陶器種類增加,彩陶也以紅地黑花或灰衣紅彩居多,紋飾有條帶紋、三角紋、斜十字紋、葉紋、渦紋和方格紋。

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各種類型的製陶業,在近二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非常穩定。總的趨勢是泥質紅陶和彩繪陶器逐漸減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來越大,最終發展到以黑陶爲主的龍山文化時期。

石器製造業

仰韶文化的石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早期打製的多,使用直接打擊法,製出的砍砸器和刮削器往往不加修整即行使用,比較粗糙。中期以後,磨製石器已明顯佔居主導地位,器形也有很大改進,數量大批增加。各類型遺址中出土的磨製石器,都是先打出初坯然後細緻研磨成器的。與磨製相聯繫,切鋸石材和穿孔的技術普遍使用,穿孔石斧在各遺址都有發現。穿孔主要使用鑽穿,但往往先鑿出淺窩再施鑽,也有的是先磨出凹槽而後施鑽的。穿孔石器是爲了更好地裝柄以製成複合工具,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由於仰韶文化內涵豐富,分佈地域遼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類型。依據新發現的考古資料,參照學術界傳統看法,將仰韶文化劃分爲六區、五段、19個類型(或遺存):在仰韶文化區系中,關中豫西晉南區是仰韶文化分佈的中心區,已發現遺址約2000多處。自1921年發掘仰韶村開始至2000年,已開展80年的工作,發掘遺址最多,揭露面積最大,發現遺蹟遺物最爲豐富。區內有5個文化類型:零口二期遺存、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及西王村類型;甘青區位於仰韶文化分佈的西區,已發現遺址1000處左右,主要分佈在隴東地區。區內有3個文化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豫中區是仰韶文化分佈的東區,已發現仰韶文化遺址數百處。主要分佈在鄭洛一帶。區內有4個文化類型:石固五期遺存、後崗類型、廟底溝類型、秦王寨類型;豫北冀中南區是仰韶文化分佈的東北區,發現遺址很少,約100處,其中豫北約30 ~ 40處、冀中南約50處左右。區內有4個文化類型:北福地一期甲類遺存、後崗類型、釣魚臺類型、大司空村類型;豫西南鄂西北區是仰韶文化分佈的南區,已發現遺址較少,不足百處。區內有4個文化類型:大張莊遺存、下王崗類型、八里崗類型、趙灣類型;陝晉冀蒙長城區是仰韶文化分佈的北區,已發現遺址較少,約100多處。區內有3個文化類型:石虎山遺存、王墓山類型、海生不浪類型。

典型類型舉例:

半坡類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圓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長頸大腹壺、圓脣直口鼓腹罐

風格:樸實厚重 彩繪紋樣:動物紋(人面紋、魚紋、 魚鳥結合紋、 鹿紋) 幾何紋 (寫實紋飾-抽象幾何紋)編織紋

作品:1、人面魚紋彩陶盆

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一條小魚附於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爲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爲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爲夭折的兒童招魂。

鹿紋彩陶盆 人面魚紋盆 魚鳥紋細頸瓶

2、彩陶船形壺

這件陶鉢的底部有布紋印痕,是製陶時把未乾陶坯放在麻布上襯墊所致。

廟底溝類型

代表:河南陝縣廟底溝和陝西華縣泉護村出土的彩陶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風格:挺秀飽滿、輕盈而穩重

彩繪紋樣:紋樣多爲兩端相交組成的新月形、葉形、花瓣形紋(植物紋),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構成的三角形紋(幾何紋),還有少量的動物紋和編織紋。

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紋盆、勾葉紋彩陶盆、植物紋彩陶盆、魚鳥紋彩陶盆、彩陶鯢魚紋瓶、漩渦紋曲腹盆、鸛魚石斧缸。

仰韶文化代表的是什麼早期的考古學文化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當前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爲最多,共計2040處,佔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標籤: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