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生活常識 > 

大年初一的習俗有什麼

1、大年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聚財等。而

現在很多人都很注重新年,那麼大年初一的習俗有哪些呢?今天爲大家講講。

方法

問候

早上起來,見到父母,兄弟姐妹,親人等,要立即問好,如:新年好,身體健康,恭喜發財,好運連連,馬上找對象,馬上生寶寶等之類,

春節大年初一的習俗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一,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

大年初一的習俗有什麼

祭神,吃早餐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洗好臉之類,然後再穿好新衣服,先祭神,然後再開動吃早餐,早上北方吃水餃,南方是湯圓。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大年初二,傳統的習俗,今天是女婿回丈母孃家的日子 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

大年初一的習俗有什麼 第2張

祠堂拜神

清早看好時辰,然後去祠堂拜神,第一次出門的人,一般都要打鞭炮。回來時,一定要拆一枝銀樹枝回來,代表拿銀子回來。

四川省也是一個有着自己獨特風俗的省份。在大年初一,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習俗也是不同的,北方人會一家坐在一起吃餃子,吃很多好吃的,然後再去挨家挨戶的拜訪,中午和晚上都是吃餃子。四川省則是不一樣的,他們會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吃湯圓,湯圓寓

大年初一的習俗有什麼 第3張

去長輩家

初一都是先去最大長輩家拜年!

一、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各個地方的習俗雖然相差不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區區別,四川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最近動刀子,不能掃灰塵,據說這樣做的話,可能會給家人帶來不好的影響。避免動刀“過年動了刀剪,舌頭就難免了”,春節期間,切忌砸刀剪,刀剪

大年初一的習俗有什麼 第4張

不要倒垃圾

初一最好不要掃地,如果更髒,可以掃,但是不要把垃圾往外倒。

春節的習俗中一般都會有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的說法,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大年初二:迎婿日--出嫁的女兒會帶着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

大年初一的習俗有什麼 第5張

做事要小心

初一第一天,做事要小心,千萬不要打破什麼東西,還有不要說錯話,有些詞不要亂講,要忌諱。

四川省也是一個有着自己獨特風俗的省份。在大年初一,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習俗也是不同的,北方人會一家坐在一起吃餃子,吃很多好吃的,然後再去挨家挨戶的拜訪,中午和晚上都是吃餃子。四川省則是不一樣的,他們會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吃湯圓,湯圓寓

大年初一的習俗有什麼 第6張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春節的習俗中一般都會有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的說法,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zd不外潑。

大年初二:迎婿日--出嫁的女兒會帶着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

大年初三稱爲“小年朝”,也稱爲“赤狗日”,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一些街坊會乾脆選擇足不出戶。

大年初四是竈王爺回民間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裏,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燃放鞭炮,以示恭迎。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

大年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回家家戶戶喜迎財神,是過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民間傳說,財答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爲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大年初六,宜開市交易與出行祈福。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爲財神聖日,認爲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大年初七這天,人們會過“人日”,即人的生日。漢民族認爲,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這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各地風俗不同,四川大年初一有哪些習俗?

四川省也是一個有着自己獨特風俗的省份。在大年初一,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習俗也是不同的,北方人會一家坐在一起吃餃子,吃很多好吃的,然後再去挨家挨戶的拜訪,中午和晚上都是吃餃子。四川省則是不一樣的,他們會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吃湯圓,湯圓寓意新的一年圓*滿,甜甜蜜蜜,有着很好的寓意哦。

已經出嫁的女人不可以在大年初一回到孃家。這一條習俗是每個省都會共同有的吧。大年初一已經出嫁的女人如果回到孃家的話,寓意着會把孃家吃窮,所以在大年初一這一天是要在婆婆家服侍婆婆的。一般都會在大年初二或者是大年初三才會回孃家,具體的時間要根據自身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431366361所處的省份來決定了吧。不過這一條習俗倒是大部分省份都有的。

在晚上的時候,四川人會去看燈會。很多人都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家家戶戶坐在一起看春晚,伴隨着陣陣笑聲和窗外的爆竹聲,讓人覺得其樂融融。在四川,大年初一的晚上人們並沒有坐在一起看春晚的習慣,相反,他們會走出門去看自己獨有的燈會,燈光映照着一張張開心的面孔,也是讓人覺得非常的有年味呀。

各省的風俗習慣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異。在四川這個省份,大年初一不吃餃子,會吃湯圓,寓意着新的一年美美滿滿,甜甜蜜蜜。另外,已經出嫁的女兒不能夠在這一天回孃家,這是不吉利的。到了晚上,四川人不會去看春晚,而是會出門去看燈會,這是屬於他們的獨特的春晚,對於這些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要給予尊重。

過年有什麼習俗。大年初一該什麼過,初二呢?初三呢…?

■除夕

這天家家戶戶遠遊在外的、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過團圓夜,圍爐吃年夜飯,年夜飯裏最不可少的是一條大魚,但不可吃完,以象徵「年年有餘」。年夜飯吃完,家中最大的長輩坐在正廳,小輩依次拜年,拜年時發給壓歲錢,通常發完壓歲錢,一般人家就准許開場賭小錢了,不管賭不賭錢,一般都要守歲,守到夜裏十二點,鞭炮一放,新的一年正式開始。還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準備「搶頭香」。

■初一

根據干支來定開正時刻,一到時刻就鳴放爆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並燒金紙一同祭拜,天亮時,把春聯貼在門上,點蠟燭和燒香,以清茶、甜茶、花生糖、蜜

▲祭祖

柑、飯、發粿、甜粿、雞鴨魚肉爲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後,全家一同禮拜,此即開正或稱開春。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還可到所信仰的寺廟上供祭拜。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爲了能有個好彩頭,一家人不能講不吉利的話、斥責、宣譁、毆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準破壞東西,全家男女老幼均着新衣,或去給親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參加各種遊戲與*。

□初一禁食菜湯和甜粿

初一早上要吃素菜,及不吃葷也不煮,把前天的飯菜蒸來吃,不喝菜湯,只能飲冰砂糖茶,臺灣人認爲如果喝菜湯,出外旅行會遇大雨,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過這樣的生活。元旦也不吃甜粿,初二才能吃,油稞要在鍋中煎,臺灣有句俗諺雲:「煎赤赤赤」,赤有貧的意思。

□家中垃圾的處理

初一到初五這幾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門外丟,要集合在一起,這是認爲把家中的東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帶出去。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裏。

■初二

出嫁的女兒本來哪一天都可以回孃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孃家會導致孃家貧窮,所以要等到初二纔回去。另有一說,初二回孃家是一種硬性規定的社會規範,因爲以往女人地位不高,擔心女子嫁出去後,遇到惡婆婆,可能一輩子都不准她回家,故有此習俗。初二,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們攜帶一些禮品回孃家拜年,回到孃家後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而這些長輩也要分贈紅包給女兒帶回來的孫子。如果家中有弟妹,當然有要分贈紅包。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孃家充滿一片喜氣與熱鬧。

■初三

▲老鼠嫁女(陝北高原剪紙藝術)

正月初三俗信爲赤狗日,「赤」字的臺語發音和赤貧的赤字相同,爲凶日,故不宜外出或宴客。據民間另一傳說,初三晚上爲老鼠的結婚日,在這一天的半夜要避免點燈,每個人都要早點入睡,灑一些食物在家中角落,表示一年的收成與老鼠共享。早期農夫並相信這一天與老鼠結緣可因此減少鼠害造成的損失。

■初四

【接神日(農曆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至正月初四會再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的善惡,因此該日必須非常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稱爲「接神日」。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諸神都在送神時*向玉帝拜年並報告人間行爲的善惡,於正月初四再度下凡。俗諺雲:「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鐘左右,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並焚香、燒金紙、放鞭炮以示恭迎。據說臘月二十四日到正月初四這段期間,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邏,監視一切事物然後上奏天神。

■初五

【迎財神(開張)】

因爲這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獲得吉祥如意,也期望來年生意更爲興旺,財源廣進。 正月初五一般都是商人開始營業,迎接財神,稱爲開市或開張。先選吉祥的時辰,把大門打開並燃放鞭炮。另以牲禮供拜「關老爺」,關老爺被商人稱爲財神爺。初五隔開即是一個過年的段落,從開正以來的新春假期一般至年初五告一段落,一切恢復正常。

■初六

正月初六挹肥,清理家中的水肥到田間灌溉作物,是開始工作的日子。現在雖然不必再挹肥了,不過工商業還是在今天開工,這是一種傳統的演化。另外正月初六是清水巖祖師的生日,在這一天,各祖師廟都要張燈結綵準備牲禮或演戲來祭祀。

■初七

正月一日爲雞日,二日爲狗日,三日爲豬日,四日爲羊日,五日爲牛日,六日爲馬日,七日爲人日,八日爲穀日。傳說造物者在今日創造人類,人日以七種菜爲羹,日本爲了驅逐邪氣和疾病,學習中國在正月七日食七種菜,正月七日的七草由此而來,只是臺灣現在已沒有這種風氣了。

■初九

【天公生(農曆正月初九)】

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正月九日乃玉皇大帝的生日,臺語稱爲天公生。玉皇大帝在佛教稱爲「帝釋」,道教稱「元始天尊」,儒家稱爲「昊天上帝」,民間信仰叫「天公」,認爲是萬物的創使者,最偉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5303462大的神。半夜十二點到凌晨四點舉行祭典。祭拜時焚燒天金,天金俗稱太極金,爲極高貴的金紙,是祭拜天公與三界公時所用的。

■十五

【元宵節(上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是延續農曆過年的熱鬧氣氛的節日,因此又有「小過年」之稱。

大年初一有什麼習俗???

各民族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7a64e59b9ee7ad9431333264623862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爲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爲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爲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着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着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着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着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進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爲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糉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裏揹回“吉祥水”。認爲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麪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裏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着做餈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裏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緻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爲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爲快。同時,帶着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羣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着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裏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竈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裏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爲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糉子,糉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

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的獨龍族,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爲歲首,因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爲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雲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曆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爲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爭結束後,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纔回家。家鄉人就把這一天定爲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羣衆多以臘月初六爲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並吹海螺。然後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勒墨人(白族的稱謂)——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碧江縣,他們有自己的推算節令的方法,春節日期也有差異。如桃花發苞時稱三月,漆樹發葉到五寸左右稱五月,這樣的推算結果,一年是十三個月,三月稱三月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基諾族——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羣衆把公曆六月稱作過年月,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嚐酒餚,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仡佬族——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纔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穀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爲仡佬年,也就是春節。

瑤族——每年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大年初一的習俗

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裏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大年初二的習俗

正月初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孃家的習俗。中國民間認爲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孃家吃窮,只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36161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大年初三的習俗

豬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爲雞日,初二日爲狗日,初三日爲豬日,初四日爲羊日,初五日爲牛日,初六日爲馬日,初七日爲人日。傳說這是因爲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大年初四的習俗

正月初四,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

大年初五的習俗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初六的習俗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爲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七的習俗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標籤:習俗 大年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