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有哪些呢?不知道的小夥伴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第一章

1、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研究對象)

2、  教育心理學研究範圍: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

包括五要素:學生(學習主體)、教師(指導地位)、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教學媒體(載體,表現形式)、教學環境(物質和社會)

三過程:學習過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

3、  作用: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問題;爲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4、  發展狀況 :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桑代克《教育心理學》: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後又發展爲《教育心理大綱》:奠定了教心發展的基礎,西方教心的名稱和體系確立。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爲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正在形成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第二章、中學生的心理髮展與教育

1、心理髮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四個基本特徵: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2、階段特徵

   少年期(11、12歲到14、15歲)初中階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歲到17、18歲)高中階段

3、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髮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髮展的水平和特點。

4、關鍵期:2歲—口頭語言發展;4歲-形狀知覺形成;4-5歲-學習書面語言

5、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皮亞傑)

   感知運動階段(0-2歲):感覺和動作分化

   前運算階段(2-7):語言出現和發展

   具體運算階段(7-11):抽象概念,邏輯推理

   形式運算階段(11-15):命題之間關係,假設-演繹推理,抽象邏輯思維,可逆與補償,思維的靈活性。

5、  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關於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現有水平和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過渡狀態)

6、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爲和內隱行爲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爲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7、  人格發展理論:埃裏克森

8、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家庭教養模式(專制型、放縱型、民主型);學校教育;同輩羣體

9、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意識(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是讓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10、              自我意識的發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歲);社會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              認知過程:是指學生藉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

12、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差異表現:場獨立(自己內部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與場依存(外部參照)

沉思型與衝動型(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輻合型(輻合思維,唯一正解)與發散型(發散思維,非唯一正解)

13、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納量表(S-B量表)比納,西蒙,推孟

14、              韋克斯勒量表

15、              智力:個體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16、              智力的差異:個體差異和羣體差異

17、              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因材施教

       首先,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斯托達德-雙重進度方案);其次,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最後,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斯金納-程序教學)

18、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爲方式。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9、              性格的差異表現在:性格特徵差異(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性格的理智特徵,性格的情緒特徵,性格的意志特徵)與性格類型差異(一類人共有的,外傾型和內傾型,獨立型和順從型)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第2張

第三章、學習的基本理論

1、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爲或行爲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學習是後天習得的活動,是由經驗或實踐引起的。

2、人的學習是指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以語言爲中介,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的和個體的經驗的過程

3、學生的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並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

4、學習的一般分類

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信號學習(巴普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刺激-反應學習(桑代克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連鎖學習;言語聯結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或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學習

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態度

5、我國學習分類: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爲規範的學習

重要的學習理論

一、聯結學習理論

1、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做中學)         

桑代克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實驗-貓     基本規律: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

2、巴普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實驗-狗     基本規律:獲得與消退,刺激泛化與分化

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實驗-白鼠     基本規律:強化(主要),逃避條件作用與迴避條件作用,消退,懲罰

  程序教學與機器教學:20世紀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學改革運動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結構

二、認知學習理論

1、苛勒的完形-頓悟說(最早)實驗-黑猩猩

   基本內容: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

2、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認知-發現說)

 學習觀: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最終目的是構建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

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3、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學習分類: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

   意義學習的實質: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爲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接受學習的實質: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是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途徑

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行爲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

       基本觀點:知識觀,學習觀(學習是主動的),學生觀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第3張

第四章 學習動機

1、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其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強化功能

2、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爲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其基本成分:學習需要(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是學習的內驅力);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是學習目標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

3、學習動機的分類

   高尚的動機(核心-利他主義)與低級的動機(核心-利己,自我中心)

   近景的直接性動機(興趣)與遠景的間接性動機(社會意義,個人前途)

   內部學習動機(內在需要)與外部學習動機(外部誘因)

4、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行爲、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決定學習活動的唯一條件

5、學習動機的理論

  強化理論:行爲主義

  需要層次理論:人本主義,馬斯洛,生理需要-自我實現

  成就動機理論:人類獨有的,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華、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力求成功的動機,避免失敗的動機),阿特金森

  成敗歸因理論:維納,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自我效能感理論:班杜拉,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爲的主觀判斷。強化: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自我強化。期待:結果期待,效能期待。影響因素:個體自身行爲的成敗經驗

5、學習動機的培養: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係培養學習動機;利用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認知內驅力是最穩定、最重要的學習動機)

6、學習動機的激發: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啓發式教學;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第4張

第五章、學習的遷移

1、學習遷移:也成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聞一知十)遷移不僅存在於某種經驗內部,而且也存在於不同的經驗之間

2、遷移的種類:正遷移(促進)與負遷移(干擾阻礙);水平遷移(橫向遷移,同一水平)與垂直遷移(縱向遷移,自下而上-歸納式,自上而下-演繹式);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同化性遷移(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順應遷移(新的科學概念的建立)與重組性遷移

3、遷移的作用:遷移對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遷移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遷移規律對於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的培訓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4、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早期 形式訓練說:心理官能訓練的結果;官能-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遷移時無條件的,自動發生的

   共同要素說:桑代克;遷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經驗類化理論:賈德

   關係轉換理論:格塔式;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關係的理解

  現代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奧蘇伯爾

5、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認知結構,學習的心向與定勢(促進,阻礙;陸欽斯“量杯實驗”;定勢是先於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

6、促進遷移的教學:精選教材(經驗加事實材料);合理編排教學內容(結構化,一體化,網絡化);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最直接);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第5張

第六章、知識的學習

1、知識:就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其實質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徵與聯繫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徵

2、知識的類型: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描述性知識,用言語,事物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與程序性知識(操作性知識,藉助作業形式,包括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

3、知識學習的類型:符號學習(詞彙學習)、概念學習(特徵和本質)和命題學習(概念之間的關係);下位學習(類屬學習)、上位學習(總括學習,綜合歸納)和並列結合學習

4、知識學習的過程:知識獲得、知識保持、知識的提取

5、知識學習的作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知識學習是創造性產生的必要前提。(創造態度和創造能力是個體創造性的主要標誌)

6、知識的獲得:通過直觀和概括兩個環節完成

7、知識直觀的類型: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優於實物)、言語直觀

8、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靈活運用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加強詞與形象的配合;運用感知規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強度律,差異律,活動律,組合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9、知識概括的類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概括指主體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體徵與內在聯繫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

10、如何有效地進行知識概括:配合運用正例與反例;正確運用變式;科學地進行比較;啓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

11、記憶系統:瞬時記憶(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12、遺忘進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先快後慢

13、遺忘的理論解釋:痕跡衰退說(最古老);干擾說;同化說;動機說

14、運用記憶規律,促進知識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運用記憶術;進行組塊化編碼;適當過度學習;合理進行復習(及時複習,分散複習,反覆閱讀結合嘗試背誦)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第6張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其基本特點: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於本能行爲;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於動作經驗,不同屬於認知經驗的知識;技能中的各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

2、技能的分類:操作技能(動作技能或運動技能;客觀性、外顯性、展開性;音樂,體育);心智技能(對象具有觀念性、執行具有內潛性、結構具有簡縮性;閱讀、運算、記憶)

3、技能的作用:能夠對活動進行調節與控制;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

4、操作技能形成的階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練

5、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準確地示範與講解;必要而適當的練習;充分而有效的反饋;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6、心智技能形成理論

   加里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最早)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擬-   我國:創擬確立模型(關鍵)和檢驗修正模型

8、心智技能的分階段形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

9、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徵,正確使用言語

第八章、學習策略

1、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爲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複雜的方案。可分爲: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

2、認知策略

   複述策略(保持信息,重現):利用隨意記憶和有意記憶;排除相互干擾;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多種感官參與;複習形式多樣化;畫線

   精細加工策略(新知識加已有知識,深層加工):記憶術(位置記憶法、縮簡和編歌訣、諧音聯想法、關鍵詞法、視覺想象、語義聯想);做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利用背景知識,聯繫實際

組織策略(新加新和新加舊的聯繫,形成新的):列提綱;利用圖形(系統結構圖、流程圖、模式或模型圖、網絡關係圖);利用表格(一覽表、雙向表)

3、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視策略;調節策略

4、資源管理策略

學習時間管理:統籌安排學習時間;高效利用最佳時間;靈活利用零碎時間

學習環境的設置:自然條件;學習空間

學習努力與心境管理

學習工具的利用

社會性人力資源的利用

5、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主體性原則;內化性原則;特定性原則;生成性原則;有效的監控;個人自我效能感

6、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指導教學模式;程序化訓練模式;完形訓練模式;交互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

第九章、問題解決與創造性

1、問題:是指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分類:有結構問題,無結構問題

2、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其基本特點: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分類:常規性問題解決,創造性問題解決

3、問題解決的過程: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算法式和啓發式),檢驗假設(直接,間接)

4、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問題的特徵;已有的知識經驗;定勢與功能固着;個性心理特徵

5、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

   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重視知識間的聯繫,建立網絡化結構)

   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

   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6、創造性(核心是發散思維):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其基本特徵: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7、影響創造性的因素:環境;智力;個性(高創造者的個性特徵:具有幽默感;有抱負和強烈的動機;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喜歡幻想;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獨立性)

8、創造性的培養

   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餘地;改革考試製度與考試內容

   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保護好奇心;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開設培養創造性地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發散思維訓練;推測與假設訓練;自我設計訓練;頭腦風暴訓練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第7張

第十章、態度與品德的形成

1、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爲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其結構:認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成分),行爲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爲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其心理結構:道德認識(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義務感,責任感等),道德行爲

3、品德發展的階段理論: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10歲爲界);柯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兩難故事法)

4、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徵

      倫理道德發展據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自我意識增強;道德行爲習慣逐步鞏固;品德結構更爲完善

      品德發展由動盪向成熟過渡

5、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依從(從衆和服從{自願和被迫【順從】});認同(實質上是對榜樣的模仿);內化

6、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

   外部: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羣體

   內部: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知

7、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有效的說服;樹立良好的榜樣;利用羣體約定;價值辨析;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爲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爲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2、心理健康的標準:對現實的有效知覺;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自我調節能力;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3、中學生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焦慮症:是以與客觀威脅不相適合的焦慮反應爲特徵的神經症。常見的是:考試焦慮。

   抑鬱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爲特徵的神經症

   強迫症: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爲,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爲指當事人反覆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

   恐怖症: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情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可分爲單純恐怖症,廣場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方法:系統脫敏法

   人格障礙:是長期固定的適應不良的行爲模式,這種行爲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適當的壓力應對或問題解決方式所構成,是個人先天素質和後天教養的產物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發育過程中不良適應

   進食障礙:包括神經性厭食、貪食和異食癖等,其中神經性厭食是一種由於節食不當而引起的嚴重體重失常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過度思睡、睡行症、夜驚、夢靨等

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5、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蒐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行爲表現進行評鑑,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並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兩種參考架構:健康模式與疾病模式。評估意義: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檢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6、心理測驗:是爲心理評估蒐集數量化資料的常用工具,是測量一個行爲樣本的系統的程序。各種標準化測驗,都要求由經過專門培訓的施測人員來進行

7、會談:是心理諮詢與輔導的基本方法。可分爲評估性會談與影響會談

8、會談技術:傾聽;鼓勵;詢問;澄清;面質;

9、其他的評估方法:觀察法(記錄方式:項目檢核表,評定量表,軼事記錄);自述法

10、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係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於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係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11、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學會調適,包括調節與適應(基本目標,調適性輔導);尋求發展(高級目標,發展性輔導)

12、做好心理輔導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原則、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學生主體性原則、個別化對待原則、整體性發展原則

13、良好的輔導關係的特點:積極關注、尊重、真誠與同感

14、行爲改變的基本方法: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爲塑造法、示範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

15、行爲演練的基本方法:全身鬆弛訓練(緊張、鬆弛對照訓練是最常見的),系統脫敏法,肯定性訓練(自信訓練、果敢訓練)

16、改善學生認知的方法:理性情緒輔導方法(艾里斯);理性情緒教育教程(吳麗娟)

教師資格證考試之一《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歸納 第8張

第十二章、教學設計(設置教學目標,任務分析,組織教學過程,選擇教學策略)

1、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其意義是:有助於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測量和評價、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學習

2、教學目標分類(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

   認知目標: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

   情感目標: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觀念系統和價值體系個性化五個等級

    動作技能目標:知覺、模仿、操作、準確、連貫、習慣化

3、教學目標的表述

   行爲目標:具體目標、產生條件、行爲價值

   心理與行爲相結合的目標:一般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

4、任務分析:指將教學目標逐級細分成彼此相聯的各種子目標的過程

5、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

   教學事項(教師安排的程序性事項):引起學生注意、提示教學目標、喚起先前經驗、呈現教學內容、提供學習指導、展現學習行爲、適時給予反饋、評定學習結果、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教學方法: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爲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它是整個教學過程整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學媒體:非投影視覺輔助,投影視覺輔助,聽覺輔助,視聽輔助。順序:從經驗的直接動作表徵、經驗的圖像表徵直到經驗的符號表徵

   課堂教學環境:課堂物理環境和課堂社會環境

6、教學策略:指教師採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

7、教學策略分類

  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是以學習成績爲中心、在教師指導下使用結構化的有序材料的課堂教學)

   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策略:發現教學(啓發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現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布魯納);情境教學(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合作學習(指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五個特徵: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盡力,社會互動,團體歷程)

個別化教學(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程序教學(普萊西,斯金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掌握學習(布盧姆)

第十三章、課堂教學

1、課堂管理: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係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其功能:促進和維持

2、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教師的領導風格,班級規模,班級的性質,對教師的期望

3、羣體:是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爲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合體。

4、正式羣體:班級、小組、少先隊

5、羣體動力的表現(勒溫):羣體凝聚力,羣體規範,課堂氣氛,課堂裏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吸引與排斥,合作與競爭)

6、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爲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類型: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自我促成的紀律

7、課堂三要素: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

8、課堂結構: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包括課堂情境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

9、課堂情境結構:班級規模的控制,課堂常規的建立,學生座位的分配。

10、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課程表的編制,教學過程的規劃

11、問題行爲: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爲規範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爲

12、課堂問題行爲的處置與矯正:正確對待學生的課堂行爲,行爲矯正與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