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魅力湖北景點導遊詞範文

魅力湖北景點導遊詞是怎樣的?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魅力湖北景點導遊詞一般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開場白,向大家打招呼以及簡短的自我介紹即可,主要內容以介紹湖北景點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故事爲主,最後結尾表達美好祝願。

魅力湖北景點導遊詞1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王承鬆,大家可以叫我王導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武漢,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華中重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長江和漢江交匯於此,將武漢一分爲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漢的市花。接下來我帶大家瀏覽的是坐落在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家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20餘萬件,接下來大家就憑手上的門票跟隨我進館去參觀吧,

現在我們正前方的是博物館的三座主要建築,如果從高空俯瞰,他們呈現一個品字形的格局,一主兩翼,中軸對稱,具有濃郁的楚文化建築風格。位於我們左手邊的是楚文化館,中間的是綜合陳列館,右邊的是編鐘演奏館,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楚文化館參觀。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楚文化館,館內的這面牆展示的是楚國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間的那個符號了麼?可以猜一下它是什麼字,它是一個“水”字,周圍的是四個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荊州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簡上,其大意講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論。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在荊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大家可能會問,爲什麼越國的國王佩劍爲什麼會在楚國呢?目前歷史學家有兩種觀點,一說是作爲楚越兩國連姻的嫁妝帶到楚國來的,另一說是楚國發兵攻打越國時作爲戰利品帶到楚國來的,這把劍因爲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時期越國高超的鑄劍技術。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二件鎮館之寶,位於綜合陳列館的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編鐘是1978年於隨州出土的,隨州在古文獻記載中屬隨國,爲什麼在這裏會有一位曾國國君的墓出現呢?歷史學家們考證出曾國和隨國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隨爲“一國兩名”的判斷,但是因爲沒有直接證據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曾侯乙編鐘已經被列爲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每件銅鐘敲打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被稱爲“一鍾雙音”,也許是鑄造過於複雜的緣故,漢代以後編鐘的製造技藝就失傳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三件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這個梅瓶的形狀,肚子很大口很小,這就好比我們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們常說的宰相肚裏能撐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話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是一件在湖北鍾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來裝酒的容器,後來因爲體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漸漸轉變爲陳設觀賞用的藝術瓷。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第四件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在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徵,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也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各位遊客,今天下午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在參觀瀏覽過程中給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歡迎大家對我的導遊服務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以後能有緣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後,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謝謝!

魅力湖北景點導遊詞範文

魅力湖北景點導遊詞2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炎帝神農故里景區的一名導遊,我叫___,大家可以叫我小_,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參觀遊覽神農故里,遊玩中,大家有什麼需要和建議可以提出來,在可能又合理的情況下,我會盡全力滿足大家,同時預祝各位玩的開心,遊的盡興。

炎帝神農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位於隨州城北18公里,乘3路公汽18分鐘即到,是連接316國道和漢丹鐵路的一條紐帶,交通十分便利,區內設施齊全,我們偉大的名族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烈山石室裏。炎帝神農是中國上古時期一個強大、先進的氏族部落首領,有他開創的新石器時期的原始農業,是人類有遊獵走向農業,有矇昧走向文明。因此,他和另一個先進的氏族部落首領皇帝軒轅氏先後創造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開創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新紀元,被海內外炎黃子孫尊奉爲中華民族的始祖。

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炎帝神農牌坊,它是炎帝神農故里的大門,牌坊高8米,寬10米,四柱三間四樓式,雕樑畫棟,盤龍繞鳳,橫匾上雕刻着“炎帝神農故里”六個金色大字。經過橫跨在龍脈河上的神農橋,就進入炎帝神農文化廣場,廣場由前後烈山門和四角角樓及四面文化長廊組成,廣場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廣場中央巍然屹立着高9米的漢白玉帝神農雕像,他左手執五穀,右手拿靈芝,傲然挺立,氣宇軒昂,象一棵搏風擊雨的不老鬆。在廣場四周的文化長廊里布展着中央領導和海內外名人名家到此參觀時留下的墨寶。

穿過文化長廊,就到了神農紀念館,紀念館有五個展廳。

第一展廳,懸掛着炎帝神農的巨幅油畫像,兩旁配着“華裔仰始祖,天晴賴奇功”的對聯,在大廳左面懸掛着神農祭文,展廳中央陳列着炎帝神農烈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方案模型。大家請看:這是神農大道也就是316國道,在國道旁邊的是神農牌坊,我們穿過神農橋,就到了神農文化廣場,這裏是我們所在的位置——神農紀念館。

現在我們來到文史展廳,也就是紀念館的第二個展廳,從歷山歷史沿革表中可以瞭解到:歷山舊時期稱烈山,排列的“列”,因從隨州至棗陽之間有九十九重山崗,依次排列非常整齊,故爲排列的“列”,稱“烈山”,西周以後稱歷山,它們在讀音上一字一聲之轉變,作爲通假字之通用,一直沿用至今。大家請看這邊,這是神農功績的圖片,在遠古時代,古代的先民認爲走禽是難以久養的,不知道耕種。於是,神農斫木爲耜,揉木爲耒,製造生產工具,發明了犁和耙,那時的青年到丁壯時,還不知道耕種,而神農自耕以教天下。神農在烈山驅獸,放火燒山,刀耕火種,而天下食之,男耕女織也分得非常清楚,故天下有受寒者,而神農自織,以道民也。

接下來,我們來到謁組堂,裏面懸掛着神農畫像,兩邊對聯是“華裔仰始祖,天下共烈山”。四周布展烈山五姓宗親會的會旗和會徽,這是我們專門供遊客朝拜炎帝神農的地方,各位可以去祭拜一下我們的祖先,讓神農的靈氣保佑我們,從紀念館出來,順着九龍山蜿蜒的大路,前去拜謁神農的出生洞,神農洞座落在九龍山的第七座山的東麓,現建有古式四合院的小型廟堂。首先看到的是廟中大門兩旁“古洞載日月,神農傳九州”的對聯,表明了炎帝生於此地,並在此傳揚古代文明之意。大家請隨我前行到神農洞的院內,大家第一眼所見的就是院中央的這個香鼎,這兒每天煙霧繚繞,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炎帝生辰祭日,海內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憑弔,感謝其植五穀,嘗百草的功德,都來朝拜,祈求祖宗保佑。香鼎左邊的這個洞府就是我們的祖先,炎帝出生的地方——神農洞,洞門半天,可以看見古洞的幽深,由於歷史的久遠,歲月的滄桑,這個洞現在只有幾米深,說到神農洞,這裏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龍被分到天上,蟒則留在了地下,地下有九十九條蟒,經過七七四十九萬年的修煉,想昇天爲龍,但龍總歸是龍,蟒仍是蟒,蟒升不了天,,這升不了天的九十九條蟒,因此就在人間興風作浪,危害人間,玉皇大帝知道後,就派天兵天降搬來九十九座大山,把那九十九條蟒鎮壓在山下,一字排開,就成了現在的隨州至棗陽之間九十九重山崗,玉皇大帝還不放心,又命東海龍王把他的九個兒子派出鎮守這九十九條蟒,九個龍子遵從父命,來到鎮壓九十九條蟒的地方,選中了中間的九座山,住在山中,所以這九座山又叫九龍山或九烈山,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九龍山之一的洞天山,也就是七龍子所住的山脈。

又過了七七四十九百年,九龍山下住着一個氏族部落,這個氏族的首領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嬌氏的女兒,叫安登,安登是一個漂亮的姑娘,她天天上山放養和採集食物,一天,她趕着羊羣,提着籃子上山了,此時正是陽春三月,風和日麗,安登來到山上,頓時覺得心曠神怡,看着紅的花,綠的草,不一會,籃子就被裝滿了,此時,太陽還沒有當頂,安登就想:找一個地方歇一會吧,她順着彎彎的山路,穿過樹林,在半山腰發現了一個洞穴,洞很寬敞,洞口邊盛開着豔麗的映山紅,好奇心驅使她進入山洞,洞裏清爽怡人,安登放下籃子,依着洞壁休息,不一會就睡着了,這洞原來是七龍子住的地方。因爲九個龍子鎮蟒有功,王母娘娘把他們請到瑤池參加蟠桃宴會,七龍子多喝了點酒,回來後把洞門打開透氣,自己卻睡着了,第二天醒來,發現洞口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彎彎的柳葉眉,挺直的鼻樑,紅紅的小嘴……看着看着,七龍子頓生愛意,抱起安登就和她親熱起來……,事後,七龍子深感後悔,回龍宮向父親請罪,再也沒有回來,而自此以後,安登就感到肚子有一個什麼東西在跳動,九龍子和她親熱的場景也屢屢出現夢中,每天她都去洞口坐一坐,一天,她走向洞裏,發現裏面很寬很亮,有石牀、石凳、石桌石碗,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於是她住進了山洞。第二年,又是一個山花爛漫的日子,安登在洞中生下了一個七斤重的肉球,這時只聽“砰”的一聲,肉球炸開了,從中跳出一個胖小子,安登給他取名叫“石年”,這個石年就是後來教種五穀,品嚐百草的神農了,這個洞後來叫“神農洞”。

好了,各位朋友,參觀遊覽了炎帝神農故里,使我們瞭解到我們偉大的始祖炎帝神農用自己的雙手和簡陋的原始工具,含辛茹苦,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爲人類文明大廈奠定了基石。那麼我的講解也就先到這兒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大家對我的服務有什麼不滿意之處請指出來,你們的提議是我工作的財富,現在請大家自由活動,20分鐘後我們在炎帝神農像前集合,祝大家玩的開心,謝謝!

魅力湖北景點導遊詞3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學旅行社的導遊員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爲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爲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並有所收穫。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於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雲,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昌東湖之濱,佔地面積9100平方米,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同時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下湖北省博物館的歷史,他籌建於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並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63年1月正式更名爲湖北省博物館。

他擁有着屬於湖北獨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們武漢市楚文化的故鄉,所以該館建築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這三個館分別是在99年、20_年和20_年對外開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四大鎮館之寶爲: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可是由於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只能重點遊覽被稱爲“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好,說話間我們現在來到的展有越王勾踐劍的楚文化館。請大家跟緊我的腳步。

楚文化館作爲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於20_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0_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掘了五千餘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爲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爲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那麼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該劍於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釐米,劍格寬5釐米,劍型挺拔、莊重,製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着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爲“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瞭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裏,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讚歎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裏看到閃着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

經現代儀器分析測定,勾踐劍爲青銅鑄造,其主要成分爲銅、錫、鉛、鐵、硫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劍脊的含銅量高,劍因此而具有較強的硬度,劍刃含錫量高,劍因此而更爲鋒利。越王勾踐劍是一把採用複合金屬鑄造工藝製作的青銅劍。複合金屬鑄造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合金冶煉技術方面的重要創造,其工藝過程大致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然後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大家知道銅的熔點高於錫,按熔點高低依次澆鑄,既不會使先澆鑄部分熔掉,又可將兩部分複合爲一體,使劍剛柔相濟,既堅韌有加又鋒利無比。也許大家在見到越王勾踐劍之前,就已聽說此劍削鐵如泥,這並非誇張之說。雖然我們現在不能用這件國寶去削鐵,但我們在稿紙上測試時,驚奇的發現提劍輕輕一劃,便有數十張紙破開,真可謂名不虛傳,不愧爲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傑作。

越王勾踐劍作爲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於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於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在位期間,正值個諸侯兼併戰爭連綿不斷的春秋晚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國當時在楚國的幫助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越王勾踐曾經戰勝吳軍,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立志爲父報仇。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淪爲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後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每天夜裏,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時,就嘗一嘗苦膽以激勵自己,經過十年忍辱負重、十年韜光養晦,終於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刎,並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

他發奮圖強的精神經過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繼承和發揚已經匯入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寶庫。

越王勾踐劍,是迄今爲止所發現的越王青銅兵器中唯一一件與勾踐有關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國文物、考古、歷史界的廣泛關注。在對越王勾踐劍的深入研究中,出現了有關越王勾踐劍的兩大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的第一個難解之謎是,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的自用劍,爲什麼沒有留存於越國故地,卻出土於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所察覺並有此疑問。一部分學者認爲,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被楚國國君繳獲作爲戰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爲,江陵望山1號墓的年代在楚滅越之前,因此,勾踐劍不可能是戰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聯姻的禮品。據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確實是楚昭王的寵姬,勾踐劍也有可能是作爲嫁妝入楚的。兩種觀點,誰更符合實際目前尚無定論。

越王勾踐劍的第二個難解之謎是千年不鏽之謎。它埋入地下兩千四百多年爲何不生鏽?根據現代科學測定,劍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銅。硫化銅可以防鏽。因此,有的專家認爲,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運用硫化銅進行表面防鏽處理的先進工藝,這是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鏽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卻認爲,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真正原因在於其特殊的密封條件,並且浸泡於酸、緘適度的中性水中。專家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踐劍曾作爲首批文化使者東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間引起了日本國內巨大的轟動。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先生,對這件中國文物珍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並給予高度評價。日本《朝日新聞》社除廣泛宣傳報道外,還特意要求複製了一件,陳放於該社陳列室中,作爲永久的收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這件文物珍品後,感慨萬分,曾賦詩一首: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

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兩千四百年前,我們祖先用智慧、血汗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作爲今人的我們,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再創造出新世紀的現代文化,向世人證明中國無愧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爲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裏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後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