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白鹿原》創作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看過或者聽說過《白鹿原》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本書創作背後的故事。

      《白鹿原》是陳忠實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爲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陳忠實是一個爲文學而生的人,他從23歲發表作品開始,他的一生都在苦苦地追尋他的文學夢想。陳忠實是一個從中國社會最底層奮鬥出來的作家,《白鹿原》出名或許只用了幾天,但這本書創作卻花了6年之久。

       1973年隆冬,西安郊區的街角,《當代》雜誌社編輯何啓治攔住陳忠實,約他寫一部長篇小說。但直到1988年,陳忠實結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到西安,才準備償還積壓多年的“文債”。

但此時,陳忠實已過知天命之年,爲了專心寫作這部“墊棺作枕”的長篇小說,他拒絕了其他所有的稿約,也辭去了工作。只有擔任陝西省作協副主席所得的每月150元的收入,根本無法應付日用花銷,他的生活已是極爲狼狽。

除了經濟上的窘迫,寫作方面也是困難重重。隨着寫作深入,他進入一種“走火入魔”的狀態,很長一段時間裏,他根本無法休息,一閉眼全是白鹿原上的男人和女人。這是一項極其孤獨的事業,因爲其中甘苦只有他一個人能體會到,沒有人能幫到他,這段路,只能他一個人去走。

陳忠實計劃一年完成草稿,結果只寫了八個月。不過此後四年間,他開始對小說進行潤色和刪改,幾乎把初稿全部改光了。這幾年裏,陳忠實如同隱居山林的高士,日子過得極其清苦。幾位朋友對他的境遇很是同情,推薦雜誌社約他寫稿子。不過,他不希望自己被分心,執意過這種“苦行僧”式的生活。

《白鹿原》創作背後的故事

這項浩大工程即將“完工”時,妻子給他送補給品——擀好的麪條和蒸熟的饃。走出他的書房時,妻子突然停住腳步問:“要是發表不了咋辦?”陳忠實沒有任何遲疑地說:“我就去養雞。”這句話,或許是陳忠實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不過,他沒有停下腳步,依然在白鹿原上不停地奔走。

1992年農曆臘月二十五,《白鹿原》最終定稿。陳忠實眼前突然一片黑暗,腦子裏也是一片空白。過了好一會兒,他長舒了一口氣,走出屋子去河堤邊坐了許久。那一刻,壓抑和憋悶全部抒發出來了。

他立刻把稿子寄給《當代》雜誌社,幾天後收到編輯來信,評價之高他連想都不敢想。讀完信後,他從沙發上躍起,對着妻子大喊道:“我不用去養雞了。”1992年底,《當代》第6期刊登了《白鹿原》的上半部,一時“洛陽紙貴”;1993年初,《當代》登出下半部,依舊大熱。同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白鹿原》,4個月後已經是第7次印刷,迄今的總印數已高達120多萬冊。1993年,陳忠實當選爲陝西省作協主席,這一干就是14年。1997年12月7日,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活動揭曉,《白鹿原》成功獲此殊榮。可以這麼說,《白鹿原》這本書,徹底改變了陳忠實的命運。

人生,就是在選擇中成長。面對困境,陳忠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堅定地選擇前行。正是這次選擇,誕生了《白鹿原》——這部被譽爲“當代中國最好的長篇小說”的作品,也讓陳忠實迎來了燦爛輝煌的人生。

《白鹿原》創作背後的故事 第2張

《白鹿原》創作背後的故事,我們就瞭解到這啦!

標籤:創作 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