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學習教育 > 

史記的故事集錦

史記的故事集錦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史記的故事,方便大家學習。

史記的故事1

袁盎:真理就是狗皮襪子

歷史就是這樣讓人不可捉摸,論才氣、口才、權術,晁錯都在同時代的袁盎之後,更關鍵的是,二人關係一直非常僵化,更更關鍵的是,晁錯被腰斬於市,就是袁盎的主意。然而,這麼重要的一個人物,在後世的人氣指數居然一直屈居晁錯之下,匪夷所思啊。

袁盎和晁錯年齡相差無幾,只是兩個人素不相能,以至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袁盎不喜歡晁錯,只要有晁錯在的地方,袁盎就離去;只要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錯也就離開。兩個人從來沒有在一起談過話。

呂后時期,袁盎曾經當過呂后侄呂祿的家臣。漢文帝時期,在哥哥的保薦之下,袁盎做了中郎。袁盎爲漢文帝所看重始於這樣一件事:

當朝丞相周勃很受皇帝敬重和禮遇,對此大家早已習慣和接受。有一次早朝之後,也許是尿急,周勃顧不上散朝不能疾走的禮節,急匆匆走出朝堂,顯得十分躊躇滿志。漢文帝是個厚道人,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但袁盎卻受不了,他話中有話地問漢文帝:“陛下對丞相有何評價?”皇上說:“他當然是國家的重臣。”袁盎想也沒想就答道:“在我看來,丞相最多算是常說的功臣,根本稱不上是國家的重臣。國家的重臣能與皇上生死與共。當年呂后的時候,諸呂掌權,擅自爭相爲王,以至使劉家的命運氣若游絲。那個時候的周勃正做太尉,手握重兵,他卻沒有任何作爲。等到呂后逝世,在大臣們共同發難,反對諸呂之時,周勃順應形勢,利用所掌握的兵權,最後纔有功於朝廷,所以他只是功臣而已,離國家之重臣還有相當的距離。他連國家的重臣都算不上,可我在他的臉上經常可以察覺對皇上所流露出的驕傲和不屑,而陛下您卻謙虛退讓,我認爲這樣很不正常。”一席話說得恰如其分,剛上臺的漢文帝正愁沒機會給丞相以臉色,恰逢袁盎適時進諫,文帝也樂得從諫如流。從此,漢文帝漸漸端起了架子,丞相周勃也漸漸對皇上敬畏起來,袁盎也漸漸被漢文帝重視起來。

周勃終於失勢,不久之後就被免除了丞相的職位,灰溜溜地回自己的封地去了,不久就因人告發,被皇帝下入大牢,在“世人皆曰殺”的氛圍之下,只有袁盎力排衆議,證明周勃無罪。周因此重獲自由。

這一招更高明,袁盎的名聲更加如日中天。

不久,袁盎又做了一件令皇帝刮目相看的事情。

淮南王劉長爲人驕橫,袁盎建議漢文帝應及時削減諸侯王封地,只是皇上沒有聽取。後來淮南王更加肆無忌憚,終因牽連到謀反的事情要被貶謫到蜀地。袁盎對此不以爲然,勸諫說:“陛下向來嬌縱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讓他落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如今又突然貶謫他,萬一淮南王承受不了打擊,有個三長兩短,大家就會認爲這是您容不得自己的弟弟淮南王。”皇上不聽,終於那樣辦了。

果不其然,淮南王到了雍地就病死了,消息傳來,皇上表現得有些慚愧,甚至連飯也不願意再吃,無人可以勸解。漢文帝如同祥林嫂一樣,每天唸叨着,“如果聽從袁盎的意見,怎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解鈴還需繫鈴人,在最需要的時候,袁盎再次出現。聽,袁盎就是這樣讓漢文帝高興起來的:“人死不能復生,我認爲皇上無須再爲此痛苦。在您的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面前,此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在皇上期待的目光之下,袁盎娓娓道來:“是誰,在太后患病的三年間,夜不能寐,和衣而眠?是誰,面對衆臣的擁立,兩次面向西辭讓天子大位,面向南又三次辭讓天子大位?那就是您啊!”皇上終於找到了臺階,屁顛屁顛地下來了。

袁盎又趁機建議皇上分封淮南王的三個兒子,於是,袁盎的名聲如日中天。

花無百日紅,漢文帝崩,漢景帝立,袁盎的死對頭晁錯當上了御史大夫,就找了機會查找袁盎的腐敗問題,很快就抓到了袁的把柄,漢景帝詔令將袁盎貶爲平民。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真乃此一時彼一時也。

袁盎與晁錯雖然感情不合,但二人卻又相同的政治見解,那就是他們都認爲應該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以免地方威脅中央,所不同的是,袁盎的建議沒有被漢文帝接受,晁錯的建議卻被漢景帝接受了。

漢景帝接受晁錯削藩的建議不久,吳楚就公開叛亂。袁盎爲防晁錯陷害,立即趕往京城,要求面見皇帝,呈獻解決危機的方案,得到了漢景帝的破例接見。通過一番深刻的分析,袁盎斷定,吳王謀反的真實原因就在於晁錯的削藩建議,因此,只有殺掉晁錯,才能讓吳軍找不到繼續反叛的理由。

於是,曾和袁盎一樣持削藩見解的晁錯被漢景帝誘騙到東市,腰斬示衆。袁盎因獻策有功,被任命爲太常,成爲長安城中官吏追捧的對象。據說,當時,跟隨在袁盎駕車後面的粉絲官吏的公車每天都達幾百輛。塞車,那是一定的!

【個性點評】

我們需要注意袁盎的出身:袁盎是楚地人,其父親曾與強盜爲伍,後來因劣跡斑斑,被強制搬遷到安陵。在黑暗的呂后時期,袁盎曾趨炎附勢,做過呂后之侄呂祿的家臣。這些經歷,說明袁盎和其家庭都一樣沒有操守。若與強盜爲伍有利可圖,袁盎的父親不會拒絕;若爲呂氏服務有利可圖,袁盎同樣也不會拒絕……這些人生經驗是致命的,它直接讓袁盎成爲一個忠實的機會主義者、利己主義者。機會主義者、利己主義者會最大限度地利用真理,但卻不會堅持真理。真理在袁盎手裏如同狗皮襪子一樣沒有所謂的反正,真理變成了他家的走狗,需要時放出咬人,不需要時關在家中。

因此,我們看到了袁盎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解釋,對於同一個政治主張的不同使用。譬如,同樣主張削藩,他卻可以用這個理由將晁錯殺掉,以保自己步步高昇。

作爲一個機會主義者,袁盎最大的特點是不人云亦云,他習慣在所有問題上與所有人唱反調,以此顯示自己的一貫正確。因爲沒有是非標準,所以他總是可以化腐朽爲神奇。作爲一個利己主義者,袁盎處理所有問題只從一點出發,那就是利益的最大化,有了這樣的追求和前提,袁盎每天都彷彿口含天憲,滔滔不絕,八面玲瓏,令人歎爲觀止。

大哉,袁盎!

史記的故事2

優孟:倡優的歌聲有些刺耳

倡優在古代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人,司馬遷曾憤憤地抱怨自己的先人被當作倡優一類人“畜”養。一個“畜”字,幾乎等同於家禽。而戰國時期楚國的樂人優孟卻是一個高智商的倡優。

優孟,優是身份,指倡優;孟是他的字。此人身高八尺,侍奉在楚莊王身邊。楚莊王有一匹愛馬,愛到什麼程度呢?衣—給它穿上紋飾繁複的繡花衣服;食—吃的是蜜餞醃製的棗幹;住—養在富麗堂皇的大屋子裏,還專門做了一張沒有帳幔的大牀供它睡覺;行—根本就不讓它走路,生怕碰着傷着了。如此養下來,這匹馬居然因爲過於肥胖而病死了!

楚莊王讓大臣們成立了一個愛馬治喪委員會,親自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席,並擬訂以大夫的高標準待遇,盛斂在棺材裏厚葬。在講究名分和等級制的古代,這可就了不得了,大臣們羣起發對。楚莊王發話:“誰要敢再拿葬馬這件事進諫,判處死刑!”

優孟聽說後,跑到殿門外仰天大哭,像死了親人一樣。楚莊王驚問其故,優孟止住哭聲,裝模作樣地說:“這可是大王您的愛馬啊,楚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又是大王您治下的盛世,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用大夫的禮節把它埋了,實在是對它太薄了,我建議用人君的禮節厚葬。”

楚莊王問:“那葬禮應該怎麼舉辦呢?”

優孟回答說:“那就用雕刻着花紋的美玉做棺材,用質地精細的梓木做外面的大棺,用楩、楓、豫、樟這些名貴木料做護棺的木塊,徵發披甲的士兵給它挖掘墓穴,讓老人小孩背土築墳,讓齊國和趙國的使節在前面陪祭,韓國和魏國的使節在後面衛護,給它建祠立廟,用牛、羊、豬三牲祭祀,再賜以萬戶的封邑來供奉它。這樣的厚葬儀式,諸侯聽說了之後,人人都知道大王您賤人而貴馬了。”

楚莊王聽了這一番話,仰天長嘆:“難道我的過失竟然這麼大嗎?那現在應該怎麼辦?”

優孟出主意說:“像對待畜牲那樣把它埋了就行了。在地上堆個土堆當外面的大棺,拿個銅鍋當棺材,把調味的姜棗和木蘭這樣的香料灑到它身上,用稻米作祭品,用火焰給它當衣服,把它厚葬到人們的肚腹之中。”

楚莊王聽完,再也不提這件事了,悄悄地讓宮中的膳食官兒把馬擡走了。

優孟就這樣兵不血刃地攪黃了楚莊王的“馬大夫”葬禮。

楚國的宰相孫叔敖平時很看重優孟,兩人私交甚好。孫叔敖快死的時候,把兒子叫到病牀前,囑咐他說:“我死了之後,你肯定會很窮,你去找優孟,就說你是我孫叔敖的兒子就行了。”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貧困至極,只好去賣柴火維持生計。有一次遇見了優孟,就對優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我爸死的時候,特意囑咐我窮的時候就去找您。”

優孟聽了說:“你不要遠走,等我的信兒。”

於是優孟利用自己的模仿特長,開始了一樁耗時一年多的行爲藝術:他到處蒐集孫叔敖生前的音容笑貌,做了和孫叔敖生前的穿戴一模一樣的衣帽,和人談話的時候也刻意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

一年以後,優孟變成了孫叔敖的特型演員,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像極了孫叔敖。於是優孟開始行動了。

有一天,楚莊王請客吃飯,優孟上前祝壽。楚莊王大吃一驚,還以爲孫叔敖死而復生了呢。那時的人都比較迷信,楚莊王就請這個復活的孫叔敖繼續做宰相。優孟說:“等我回去跟老婆合計合計。”可能孫叔敖生前懼內,優孟把他這一點也學來了。

三天後優孟回來告訴楚莊王:“我老婆說千萬別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

楚莊王很奇怪,問這個冒牌的孫叔敖爲什麼楚相不值得做。

優孟說:“像復活前的那個孫叔敖,做楚相的時候,又忠誠又廉潔,把楚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楚王您才能夠稱霸天下。可是死了以後,他兒子卻無立錐之地,窮得賣柴爲生。要是還像孫叔敖那樣做楚相,那還不如自殺好呢!”

說完,優孟的唱歌癮又犯了,當場給楚莊王來了一個現場直播。只聽優孟唱道:“在山裏耕田啊真苦,肚子都填不滿;好不容易當了個小官啊,又是個無恥的貪污犯;死了以後啊又被秋後算賬,貪來的財富呢又還給了政府;你說貪官有什麼好當?想當個清官吧奉公守法,可是孫叔敖卻是個壞榜樣;你孫叔敖廉潔了啊,老婆和孩子卻喝西北風!”

優孟真是一個寓教於樂的高手,這首原創歌曲唱完,楚莊王在受到藝術薰陶的同時,幡然悔悟,意識到自己不能人走茶涼,卸磨殺驢,過河拆橋,應該善待元老們的後代,畢竟江山是他們打下來的。於是召回孫叔敖的兒子,賜給他封地四百戶,子子孫孫繼承這份遺產。

優孟的歌曲流行到現在,仍然是貪官污吏們受審時拿來使用的辯護詞。

【個性點評】

《史記》中只記載了優孟的這兩個故事。

優孟毫無疑問是中國最早的歌唱家和行爲藝術家。看來用歌聲影響朝政、取悅當權者的傳統,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存在了。不過和今天的歌唱家、藝術家不同的是:優孟是利他主義者,他把自己的藝術行爲無私地拿來爲別人服務,不僅沒有報酬,甚至冒着殺頭的危險;而今天的藝術家是利己主義者,我唱歌你得付費,我做藝術你得付費,付得少了還罵你沒有藝術鑑賞力。

還有一點不同:優孟的歌聲是諷刺,諷刺的是至高無上的君王;今天歌唱家和藝術家們的歌聲是取悅,取悅的是豎起耳朵的大衆和掌管錢櫃鑰匙的洋鬼子。

史記的故事3

張湯:小時候給老鼠判刑,長大就成了酷吏

張湯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出門回來,發現老鼠偷吃了肉,就遷怒於張湯,把他打了一頓。於是張湯挖開老鼠的巢穴,活捉了老鼠,把老鼠當作犯人一樣嚴加審訊拷打,並記錄下審訊過程,最後把老鼠和老鼠吃剩的肉都當堂呈供,作爲證據,宣判老鼠應當受磔刑,然後親自把老鼠分屍。

張湯的父親看到這份審訊記錄,大吃一驚,因爲這份判決書簡直就像一個資深法官的作品,於是讓張湯學習斷案的文書。父親死後,張湯當上了長安的官員。

張湯工於心計。他的好朋友趙禹擔任少府,廉潔傲慢,公卿去拜訪他,他卻從來不回訪,甚至和知心朋友都斷絕了來往,一心一意秉公辦理公事。張湯覺得他的做法不可取,於是廣泛結交官員,哪怕自己討厭的人也裝作親熱的樣子。

張湯後來做到了九卿的大官,他善於揣摩漢武帝的喜好,每次有疑難案件,都先向漢武帝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漢武帝認爲對的,張湯就記下來,作爲以後判決的法規。如果辦案沒有順着漢武帝的意思,受到譴責之後,張湯就把別的同事擡出來,說:“哎呀!他們早就向我提過跟皇上您一模一樣的意見,我這人太笨了,竟然沒有采納。”既恭維了漢武帝又推卸了責任,漢武帝也就既往不咎了。他還善於籠絡人心,漢武帝對他辦的事很滿意的時候,張湯就說是誰誰誰出的主意。凡是他辦的案子,揣摩是漢武帝想要治罪的,就交給執法嚴酷的官吏去辦;揣摩是漢武帝想寬大的,就交給執法公正的官吏去辦。所以張湯辦的每件案子都很符合漢武帝的口味。

當然,該邀功的時候,該表示鐵面無私的時候,張湯也會表演得像一個堅持原則的法官。他辦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謀反的案件時,漢武帝本想寬恕同案犯嚴助和伍被,張湯卻說:“伍被是策劃者,嚴助是出入禁宮受您寵信的人,他們倆竟然和諸侯私交同謀,如果不殺了他們,後果不堪設想。”這一番替漢武帝設想的大道理,讓漢武帝沒了辦法,只好殺了二人。

當時漢朝和匈奴連年征戰,這一年匈奴提議和親,博士狄山上奏說和親有利。漢武帝就問他爲什麼有利。狄山回答:“刀兵乃兇器,不能輕舉妄動。漢高祖劉邦伐匈奴,結果被困在了平城,答應和親後才被放回來。孝惠和高後時期,沒有和匈奴打仗,結果天下太平。到了孝文帝時期,想征伐匈奴,結果天下不得安寧。孝景帝遇到了七國之亂,打來打去,民不聊生,平定七國之亂後,孝景帝終生不再提打仗之事,因此天下富足。現在皇上您如果攻打匈奴,一定會導致國庫空虛,百姓貧困,所以還是和親的好。”張湯一聽,當場就反駁說:“這是腐儒之見。”狄山面子下不來了,乾脆和張湯聽上了:“你說我是愚忠,我看你是詐忠。你處理淮南王和江都王案子的時候,深文周納,誣陷諸侯,離間皇上和諸侯骨肉之親,諸侯的大臣們也寢食不安,這不是詐忠是什麼!”這句話一下戳到了漢武帝的痛處,他馬上變了臉色,問狄山:“你丫牛逼哄哄的,我讓你去管一個郡,你能擋住匈奴嗎?”狄山回答:“不能。”漢武帝又問:“那一個縣呢?”狄山仍然回答說不能。漢武帝又問:“那一座要塞呢?”狄山心想,如果再說不能,皇上肯定會把我治罪,於是只好說能。這一下不打緊,漢武帝真的派狄山去守要塞了,一個多月以後,手無縛雞之力的狄山就被匈奴砍去了腦袋。於是羣臣大驚,再也不敢和張湯公開辯論了。

張湯做了七年御史大夫,後來失勢了。這時,被他整治過的人開始對他實施報復。

河東人李文曾經同張湯有矛盾,做了御史中丞後,開始整張湯的黑材料。張湯有個手下叫魯謁居,爲了討好張湯,就向漢武帝造謠告發李文。這件事正好落到張湯手中,張湯就把李文給殺了。漢武帝問他:“那個匿名告發李文的人是誰啊?”張湯故作驚訝:“啊?可能是李文的老朋友乾的吧。”事後魯謁居生病,張湯親自去探望,居然替魯謁居按摩雙腳,以報答魯謁居。這件隱私被趙王偵知,上書說:“張湯是朝中大臣,魯謁居是他的手下,張湯竟然替他按摩雙腳,他肯定指使魯謁居幹了什麼大壞事。”

這件事交給了廷尉處理。魯謁居一病嗚呼,他弟弟也被牽連了進來,下獄。恰好張湯去審理別的囚犯,看到魯謁居的弟弟,就想私下裏開脫他,當面卻裝作不認識。沒想到魯謁居的弟弟會錯了意,還以爲張湯故意不理他呢,一怒之下就告發張湯和魯謁居是共謀。正好丞相莊青翟和他手下的三個長史都忌恨張湯,於是聯手陷害張湯。漢武帝終於認清了張湯的真面目,派了八批使者,像張湯小時候審訊老鼠一樣審訊張湯。張湯不服,漢武帝於是派張湯的好朋友、鐵面無私的趙禹審訊。趙禹責備張湯以前辦案子的時候殺了多少人,現在你的案子有根有據,皇上很難處理,就想讓你自己自殺算了,你還想多方對質幹嗎呀?

張湯一聽原來是漢武帝的意思,沒辦法,只好自殺了。

張湯死後,抄家時發現,他的家產只有五百金,而且全是皇上賞賜給他的,沒有別的任何產業。親戚們想厚葬張湯,張湯的母親說:“張湯是被誣告而死,幹嗎要厚葬?”於是葬得非常寒酸。漢武帝聽說後,感慨說:“沒有這樣的母親,哪能生出這樣的兒子呢。”於是下令窮究此案,殺了那三位長史,丞相莊青翟也像張湯一樣自殺了。張湯即使死了也報了仇。

【個性點評】

張湯是一個典型的清官,可是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厭之人厭之的酷吏。看來,一個人緣很好,能爲手下人謀福利的貪官更受官場的歡迎。這也是官場的潛規則之一吧。

史記的故事4

趙襄子:玩的就是冷幽默

“英雄真本色,名士自風流”,但很多時候,“英雄”和“名士”卻分列兩個陣營。青史之上,英雄和名士“夥矣”,但既是“英雄”又是“名士”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兼而得之者,趙襄子是其一。

春秋晚期,晉國政事爲智、趙、韓、魏等六家大臣把持,此即“六卿專晉政”。趙襄子出身於其中的趙氏家族,其曾祖父乃是聲名顯赫的趙氏孤兒。然而,趙襄子的生母地位卻異常卑賤,是一個來自少數民族的婢女。因此,即使在被父親趙簡子確立爲“太子”之後,趙襄子依然不能獲得應有的尊重。在伐鄭途中,趙襄子就領教了有生以來最大的蔑視:貴爲趙氏家族的太子,卻有人強迫他喝酒,他稍有不從,就被那個人狠狠地打了一頓。真是見過欺負人的,沒見過這樣欺負人的,無論對誰,這都算是奇恥大辱。

這侮辱來自智伯,智伯當時爲晉國政壇六卿中實力最強者,亦是此次伐鄭的統帥。在突如其來的侮辱面前,趙襄子表現出了大將風度,他面無慍色,以自己的低調,將可能的兩敗俱傷瞬間化解。趙襄子的退讓卻使他成了智伯的心腹大患,歸國之後的智伯成了名副其實的“倒襄”派,他不厭其煩地動員趙簡子廢除趙襄子的名分,以消除自己家族的隱患。這個智伯是不是做得有些過分?好在趙簡子耳根並不太軟,任憑智伯說得天花亂墜,他依然打定主意,要讓趙襄子接班。

趙襄子的英雄氣概在若干年之後才得以大露崢嶸—一家獨大的智伯後來終於糾集韓魏兩家向趙家發起進攻,襄子退守晉陽。智氏引汾水灌晉陽,一時間城內“懸釜而炊,易子而食”。趙襄子一邊嬰城自守,一邊大施反間計,有效地瓦解了“倒趙聯盟”,並且成功說服韓魏兩家陣前倒戈。智伯由“倒趙聯盟”的總盟主瞬間成了過街老鼠,智氏在晉國的勢力很快灰飛煙滅。趙襄子以其大智大勇,滅智氏,報大仇。

滅了智伯之後,趙襄子作出了最有創意的舉動:智伯的頭顱被他改造成了夜壺。他將這隻人頭夜壺置於自己臥室一隅,先在昔日仇人頭顱骨前表演春宮,完事後再在它上面澆上一泡熱尿。趙襄子對仇敵的報復行爲如此另類,如此個性,他的冷幽默在他的名士風度中表露無疑。

然而,趙襄子的冷幽默卻徹底激怒了豫讓,此人是智伯的門人。

豫讓是個偏執狂,他每天嘟囔着“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如癡如醉,若癲若狂,拙劣的劍術也阻擋不了他刺殺趙襄子的步伐。然而,作爲一個刺客,豫讓卻是不成功的,無數次機會總是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他曾有獨自一人面對趙襄子白花花的屁股卻行刺不成的臉紅紀錄。千載難逢的機會都會這樣與豫讓失之交臂,成功的大門似乎已對豫讓關閉。

但是,豫讓依然賊心不死,並和下鄉視察的趙襄子在一座石橋上狹路相逢。二度相見,彼此之間已沒有了拘謹。應豫讓的請求,趙襄子慷慨脫下自己的名牌外套,順手拋去,他看見自己的衣服如同一片樹葉靜靜地躺在地上。他同時也看到,消去了緊張感的豫讓是如此瀟灑—他拔劍四顧,神情肅穆,然後高高躍起,輕輕落下。他動作飄逸,劍法嫺熟,招招皆中要害,只用了一會工夫,就將外套刺成蜂窩。豫讓以自己臻於完美的舉動彰顯了一個事實:自己的幽默指數並不遜於對方。最後,他在清淺的微笑中飲劍自刎,一個刺客的生命在模糊的血色中定格。

只是圍觀者和後人只顧得了唏噓,卻忘記了這是趙襄子和豫讓聯合獻演的街頭劇,更沒人願意認真體會其中的冷幽默。

【個性點評】

趙襄子智勇雙全,有個性,有魄力,能屈能伸,可柔可剛,是春秋趙國時期少見的人物。趙襄子的過人之處還表現在其具有強烈冷幽默效果的處事風格上,把敵人的腦殼改造成尿壺就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想得出的點子;應要求脫下外衣,聽任刺客帶着意淫的快感狂刺猛刺也不是每一個都能接受的行爲。因此,我們在趙襄子的背影裏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幽默,一種強烈的冷幽默。這種冷幽默來自於強烈的自信,來自於對敵人強烈的蔑視,這是一種出於天性的幽默。

趙襄子之後,世界上多了淺薄的搞笑,多了自虐般的僞幽默,卻少了那種大氣磅礴的幽默,更少了不動聲色的冷幽默。

史記的故事5

郅都:司馬遷,你弄得我比竇娥還冤

郅都之揚名事出偶然。

郅都本來是漢文帝的普通侍從武官,漢景帝時,他的官職一仍其舊。雖官不高位不顯,但郅都有郅都的原則,那就是,他認爲真理的力量無敵。因此,他敢不時犯顏直諫,至於當面指斥朝臣更是家常便飯。就這樣,郅都的機會來了。

某日,漢景帝和衆嬪妃暢遊上林苑,上林乃皇家遊獵場,一天下來,自是人困馬乏。一泡屎作祟,漢景帝愛妃賈姬終於顧不得體面,急匆匆奔往廁所,事有湊巧,一隻野豬也急匆匆奔往賈姬所在的廁所。可以想像賈姬該是如何花容失色。賈姬可不是無名之輩,她是後世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劉勝之母。驚慌失措的漢景帝急令郅都救急,誰知作爲侍從武官隨駕的郅都卻置若罔聞,拒施援手。孤立無援的漢景帝只好披掛上陣,準備挺身救美。而郅都此時卻變本加厲,撲通一聲跪在漢景帝腳下,力阻漢景帝搭救,並且隨時準備攔住皇帝的去路。面對盛怒的皇帝,郅都不卑不亢地公佈了自己的原則:天下美女無數,而皇帝只有一人,皇帝無權把自己看輕。皇帝的莽撞行事,是對社稷、宗廟和太后的最大犯罪。因此,作爲侍從武官,我必須確保皇帝的安全。看着正義凜然的隨從武官,漢景帝只好讓步。儘管那隻野豬最後放過了賈姬,但漢景帝的鬱悶和懊惱可想而知。

作爲皇帝遊獵途中最刺激的新聞,此事迅速傳遍皇宮。有人笑郅都呆,有人說郅都莽,只有竇太后獨具慧眼,明白無誤地體察到了郅都的忠。她獨擋滔滔衆議,決定以黃金百斤獎勵郅都。從此,郅都走進了太后的政治視野,走上了政治康莊大道。先任濟南太守,後任專司首都治安的中尉。升遷之後的郅都,原則更加分明,莫說接受賄賂,就是連私人請託的來信他也從不拆看。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出來做官,照顧父母已無可能,只有爲國鞠躬盡瘁。弄得同級別的官員對待郅都如同對待上級領導。

郅都威名大震,在濟南的時候,當地的壞人聽到他的名字就會噩夢連連。他治理濟南才過了一年,當地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所有的壞人都跑到外地去了。周圍十多個郡的郡守畏懼郅都就像畏懼上級官府一樣。

郅都的名聲遠播,甚至達到了匈奴的地盤。當他任雁門太守時,匈奴乾脆領兵離開了漢朝邊境,直到郅都死去時,一直沒敢近雁門。據說,匈奴內部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樣的木偶人,讓騎兵們奔跑射擊,以培養士兵的心理素質。可是,連續幾年,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射中木偶。匈奴士兵看到那個木偶就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哪還有心再練射術。也許這裏面有誇張的成分,但匈奴害怕郅都卻是真的。

很顯然,郅都的發跡全賴竇太后賞識,但他並不因此就對竇太后方面的人網開一面。漢景帝的兒子、竇太后的孫子臨江王劉榮因被人指責建造房屋時佔用了宗廟土地而被召回京師接受訊問。依據漢律,京城和各諸侯國、各郡都建有開國皇帝劉邦和太祖文帝的廟,宗廟享有至高無上的政治地位,其尊嚴不容侵犯,誰動了宗廟的一草一木都會受到嚴厲的懲處。因此,劉榮被控佔用宗廟土地就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情,不論控告是否屬實,劉榮都必須接受訊問。臨來的時候,劉榮的車軸突然折斷更讓他心裏充滿了不祥的預感,雖然他似乎並沒有侵吞宗廟土地。

劉榮是慄姬的兒子,曾被漢景帝立爲太子。當他身爲太子之時,他的母親慄姬曾經大義凜然地拒絕過長公主劉嫖的求婚,長公主的女兒阿嬌終沒做成他的未婚妻。因此,長公主對於慄姬和劉榮心存不滿,經常在漢景帝面前詆譭慄姬和劉榮。最後,慄姬自殺,劉榮被廢,讓皇帝給趕到了臨江。劉榮和竇太后方面的人有私交,竇太后侄子竇嬰當時就是太子傅,雖然後來劉榮因事牽連失去了太子地位,但他和竇太后非同尋常的關係卻是公開的祕密。也許是考慮到和郅都的特殊關係,皇后點名讓郅都負責處理此事。

劉榮顯然也沒有把郅都當作外人,他見到郅都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郅都索要刀筆,準備向父皇上書解釋。但是郅都的原則讓劉榮感到了絕望,郅都認爲劉榮私下上書皇帝不合律條,因此嚴禁任何人爲劉榮提供方便。最後還是身爲故交的竇嬰費盡一番周折才把刀筆送到劉榮手中。

受盡屈辱的劉榮用竇嬰提供的刀筆竹簡刻完給父皇的書信之後,隨即自殺。

長期爲竇太后所推崇的郅都的原則此時卻害慘了竇太后,此事真讓她大跌眼鏡,氣不打一處來。盛怒之下的竇太后隨即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將郅都免官。若干年之後,竇太后依然餘怒未消,找了個機會將郅都殺掉了。

真乃成也“原則”,敗也“原則”。

然而,事猶未了,若干年之後,司馬遷作《史記》之時,郅都再次被拉了出來,以“酷吏”的形象被寫進青史,從此定型。

【個性點評】

郅都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廉潔奉公,執法如山,心無邪念,不懂權變。治理郡縣,能讓所轄地區夜不閉戶;治理邊事,能讓匈奴望風而逃。這樣的幹部無疑極其難得,尤其是在家天下的體制內。然而,郅都卻被司馬遷列進酷吏之中,且名列酷吏之首,也許司馬遷自有其深意,但對於當事者郅都來說,卻有失公允。

郅都之錯在於矯枉過正,矯枉過正總比法外施恩要好得多。黃震在《黃氏日鈔》裏曾說過這樣的話:“郅都非酷吏也,而酷吏實自郅都始也。”非酷吏而榮膺酷吏之首,郅都實在比竇娥還冤。

標籤:史記 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