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什麼叫東漢

IT科技2.05W

1、東漢之後出現的是三國時期的魏(都城洛陽)、蜀(都城成都)、吳(都城建業)。 2、之後蜀被魏所滅。司馬家族家裏的晉又滅亡了魏,之後又平定了江南,完成了三國的統一,建立了西晉王朝(都城洛陽)。 3、西晉末年,北方遊牧民族大舉入侵中原

什麼叫東漢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195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1、首先先從國家的建立者上看:西漢,是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爲漢王,後在楚漢之爭獲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史稱西漢。 東漢,是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

重新建立劉氏漢家王朝的劉秀是漢高祖的九世孫,爲漢室皇族,而表示合法和正統,建立新政權的劉秀繼續延續漢高祖“漢”的國號。因劉秀所建的漢朝都於洛陽,和劉邦所建的漢朝都於長安,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稱劉邦所建漢室爲西漢,劉秀所建漢室爲東漢。又因爲劉邦建立的政權和劉秀建立的政權一先一後,所以又稱呼西漢爲前漢,東漢爲後漢。

茂才 即“秀才”。東漢時,爲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爲“茂才”,後來有時也稱“秀才”爲“茂才”。 茂才,又作茂材,是漢代的另一種察舉常科,西漢時原作秀才,到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而改爲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

在東漢,鐵工具的普遍推廣和牛耕技術的提高,增強了人們向自然界鬥爭的能力,特別是它使江南河網沼澤地區的大規模開發成爲可能。加上當時各種社會原因,東漢時期的經濟區域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東漢以前,中國經濟的先進區域主要在淮河以北,特別是包括關中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到了東漢後期,這種情況開始有了較大的變化。黃河流域的某些地區人口減少,出現了衰落的跡象。而南方出現了新的經濟發展地區,人口在急劇上升。

人家就叫漢朝,西漢東漢是後世的區分。 但兩漢中間,畢竟斷代了20幾年。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雖然也是宗室,但是和西漢的亡國之君,血緣關係已經非常遠了。 漢景帝之後,皇室一直在武帝劉徹一脈傳承。 光武帝劉秀的直系祖先是漢景帝的第六子長沙王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西漢到東漢是怎麼回事?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西漢到東漢期間有一個朝代,叫做新朝,由王莽建立。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爲安定公,改國號爲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歷農民戰爭後,劉玄建立玄漢政權。

地皇四年(23年),新朝皇帝王莽的大軍與漢朝宗室、以後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昆陽(今葉縣)爆發了一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決定着未來歷史進程的戰役——昆陽大戰。

劉秀在昆陽(今葉縣)以少勝多,殲滅了王莽軍隊主力;九月,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鬆攻武關,三輔震動。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秋天,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爲商人杜吳殺死於未央宮的漸臺,從而結束了新莽政權的統治。

擴展資料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因爲傳統史觀相對於通過戰爭*取得政權,比較鄙棄禪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國史學家誤認爲是“僞君子”。

中國古代史學家對新朝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尤其是《漢書》視王莽爲逆臣賊子。後世史學家不承認新朝和玄漢合法性,所以一般將其合併到漢朝歷史裏。後世亦是按漢書觀點評價王莽,直到清末之後,評價纔有所改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朝

東漢和西漢有什麼關係嗎?

東漢和西漢的關係:劉秀是漢室後裔,延續“漢”的國號,建都洛陽,由於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之東,故稱東漢,又西漢在前東漢在後,又稱後漢。 東漢開國皇帝是劉秀,西漢開國皇帝是劉邦,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暫都洛陽,三個月後定都長安,西漢諸多制度上承襲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

擴展資料

漢武帝繼位後,推行推恩令、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拓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朝基本疆域;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繫。西漢自武帝之後,皆以外戚輔政。

漢昭帝繼位後,霍光輔政。漢宣帝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漢元帝即位後,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又歷經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劉秀定都洛陽後,把南陽設爲陪都,並開始東漢統一戰爭,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稱王的隗囂與盤踞西蜀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

經過十一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公元36年掃滅了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歷經新莽末年長達近十九年的紛爭混戰,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漢

百度百科-東漢

東漢時期,羅馬叫中國什麼

塞里斯國,早期歷史中,西方對中國的稱呼都與絲綢有關,而與陶瓷無關。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甚至還不知道中國的存在。當時他們知道在很遠的東方,有一個生產“絲綢”的國家,當時被稱爲“塞里斯國”(seres)。亞歷山大大帝到達阿富汗後,面對向東而去的萬重雪山,終於失去了勇氣,掉頭南下,前往印度。東西方在那個時候,失去了一次可能的直接交流機會,雙方都只存在於各自的想象之中。 有一點是確定的,西方對中國最初的瞭解完全來自絲綢,西方關於“塞里斯國”的所有描述,都與絲綢有關。但是,當時西方對於“塞里斯國”的絲綢描述也都是錯誤的。公元前37年,羅馬著名的詩人維吉爾在《農事詩》中,提到了生產絲綢的“塞里斯國”,他認爲絲綢的絲是產於一種長着柔軟絨毛的樹。羅馬另一位著名的詩人賀拉斯也歌頌了絲綢的柔軟和精細。在那個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對於絲綢的故鄉,有很多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想象,例如,認爲“塞里斯國”的人可以活到140歲,200歲,甚至還有人說壽命長達300歲。他們只知道“塞里斯國”是在比印度更遠的東方。 現在西方對中國所用的“支那”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公元1世紀以後。公元1世紀中葉,一本用希臘文寫成的《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首次提到了“支那”這個名字。這本書的作者不詳。在這本書裏,專門提到了“支那人”(thinae),並且明確說到,絲綢就是從這裏來的。所謂“厄立特里亞海”大致是指今天的印度洋。

東漢末年吃什麼

主食主要是小米、麥做成的飯和點心;蔬菜和肉食基本都是採取煮食的方式。炒菜是明代之後纔開始出現並流行的,宴會上很流行“炙”這種做法,也就是燒烤。還有就是各種“羹”“醬”,也就是各種原料做成和羹湯和糊糊。

擴展資料:

州牧形成:

除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制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羣雄割據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官員監察等級高的官員,以達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制衡官員),儘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

於是,刺史成爲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爲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爲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爲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時期貴州叫什麼名字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省會貴陽市。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市。轄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安順市、銅仁市、畢節市六個地級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裏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和仁懷市、威寧縣兩個省直管縣級單位。

以下是貴州歷史:

東漢時,沿襲西漢建置。三國時,西南大部地區蜀漢政紅崖古蹟權佔有。貴州屬牂牁郡、朱提郡、興古郡、江漢郡、涪陵郡。兩晉南北朝,今貴州境內,除置牂牁郡外,邊遠地區又分屬朱提、江漢等郡。隋時,在貴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陽郡。此外,今貴州東北地區分屬黔安郡和沅陵郡。

唐代,在今貴州地區推行經制州與羈縻州並行的制度。唐在貴州建置的經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羈縻州有矩州、蠻州等。從地域上看,烏江以北多系經制州,烏江以南多系羈縻州。

宋代,今貴州地域分別隸於夔州路、荊湖北路、潼川路、廣南西路、劍南西路、劍南東路等,而主要屬夔州路。

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

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佈政使,正式建制爲省,以貴州爲省名。廢思州宣慰司與思南宣慰司,保留水東土司與水西土司,同屬貴州布政司管轄。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將四川屬遵義府,廣西屬荔波及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湖廣屬平溪、天柱,劃歸貴州管理轄。將貴州屬永寧州劃爲四川管理轄。

元代在今貴州地區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貴州境內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蠻安撫司、烏撒烏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別隸屬於湖廣、四川、雲南3行省。

明代是貴州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成爲省一級的行政單位。明末,貴州布政司領貴州宣慰司及貴陽、安順、平越3軍民府並都勻、黎平、思州、思南、銅仁、鎮遠、石阡7府。

清代前期,貴州的行政建置有較大的變化。雍正五年(1727年),將四川所屬遵義府及其所屬各縣改隸貴州,同時,將畢節以北的永寧全境劃歸四川,將廣西紅水河、南盤江以北之地置永豐州,與廣西的荔波、湖廣的平溪、天柱一併劃歸貴州管轄。至此,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貴州建置設有12府、2直隸廳、13州、13廳、43縣。[5]

*2年(1913年),貴州地方政區進行了一次調整,以前的府、廳、州,一律改爲縣。全省設3道觀察使。1920年廢道。1937年,貴州置6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管各縣。1941年置貴陽市。至1948年,貴州設1個直轄區、6個行政督察區、下轄78個縣(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貴陽,12月26日成立了貴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設1個直轄市、8個專區、1個專區轄市,共置79縣。1956年4月,撤銷貴定、鎮遠、都勻3專區,設置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67年,設置六盤水地區。1978年12月,撤銷六盤水地區,設置六盤水市,爲省轄市。1981年9月,撤銷興義地區,設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銷遵義地區,設立地級遵義市。2000年,撤銷安順地區,設立地級安順市。2011年,撤銷銅仁地區,畢節地區,設地級銅仁市,地級畢節市。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省設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7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13個市轄區、2個特區。

標籤: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