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白鰭豚的鰭爲什麼是白色的?

IT科技2.45W

鰭qí 部首筆畫 部首:魚 部外筆畫:10 總筆畫:18 五筆86:QGFJ 五筆98:QGFJ 倉頡:NMJPA 筆順編號:352512111213352511 四角號碼:2416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CD 基本字義 1. 魚類的運動器官,由薄膜和硬刺組成,按它所在部位,可分爲胸鰭、腹鰭

我國特有的白鰭豚,遠在2000多年前就有記載。50?60年前一個外國人將白暨誤作“白旗”,提出中國有一種珍獸叫“白旗海豚”,傳到西方。現在我們明白,人們稱白暨是指與江豚相比它的體色較淺淡,而不是誤傳爲鰭和全身皆白色。

白鰭豚是獸類。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佈在長江中下游,數量稀少,瀕臨絕跡,其形態漂亮,被譽爲長江女神。體溫恆定,用肺呼吸,體內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樣發達的大腦。鯨類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原始哺乳動物,後

白鰭豚的鰭爲什麼是白色的?

鯨是一類完全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全世界總共約有90種,我國已發現的有30種。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裏,只有我國的白鰭豚,恆河、印度河中的恆河豚,亞馬遜河的亞河豚及拉普拉塔河中的普河豚等4?5種棲居在江河、湖泊等淡水中。

白鰭豚 白鰭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屬哺乳綱、鯨目、白鰭豚科。它的分佈僅侷限於長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的長江段爲多。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它是研究鯨類演化和生物進化的寶貴材料。它有發

我國特有的白鰭豚,遠在2000多年前就有記載。宋代孔武仲寫了一首“江豚詩”,指出江豚與白暨豚(即白鰭豚)不是同一種類,“黑者江豚,白者白暨”。白曁豚的名稱代代相傳下來。但後來卻有人把白暨誤傳爲白鰭,所以稱它白鰭豚。50?60年前一個外國人將白暨誤作“白旗”,提出中國有一種珍獸叫“白旗海豚”,傳到西方。難怪有人要問白鰭豚的背鰭、胸鰭、背面都呈青灰色,爲什麼叫白鰭豚。現在我們明白,人們稱白暨是指與江豚相比它的體色較淺淡,而不是誤傳爲鰭和全身皆白色。

這個問題是個陷阱,假如說白暨豚的鰭是四肢退化成的,那就錯了。 首先白暨豚的鰭不僅僅是“四肢”變來的,如果前肢變成了胸鰭,後肢變成了尾鰭的話,那麼背鰭就不是四肢變來的,而是部分脊椎爲了適應水生環境而產生的一種特化,部分脊椎骨隆起形成

白鰭豚的鰭爲什麼是白色的? 第2張

白鰭豚鉢呈紡錘髟,上部淺藍灰色,下部白色,長約1?2.5米,重約55?75公斤,眼小,吻狹長尖出,鼻孔單一,開口在頭頂左側,孔緣有一活瓣可以啓閉。前肢變成鰭狀,後肢退化,體背有一背鰭,尾鰭平展成兩葉,爲白鰭豚的主要運動器官。

有人用塑料和鋼做成一隻海豚模型,長1.5米,寬23釐米,用無線電控制它的活動。它的尾鰭用橡膠做成,每秒鐘擺動4.5次。這隻海豚模型的跳躍和潛水動作很像真實海豚,但它游泳的速度只有1米/秒。實驗表明,活海豚的能量利用效率高達80%!

白鰭豚常在長江中水深、流急的江段,特別喜歡在支流及湖泊入江的匯合處活動,往往3?5只或10餘隻成羣遊蕩覓食,常在淺水地段用長吻鑽到水底泥中捕食小魚,受驚時能發出牛鳴般的低沉叫聲。舂末夏初是白鰭豚懷胎、產仔的季節,每胎產1?2仔。

白鰭豚的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形狀和功能都可以說像“槳”。 順便糾正一下,白鰭豚是哺乳動物,鰭爲其前肢退化,所以不能說“魚鰭”。

北美洲曾在100萬年前的地層裏,發現過白鰭豚的化石,以後一直沒有找到過它。到了1916年,終於在我國長江流域的洞庭湖首次發現白鰭豚。幾十年來,人們一直認爲它的產地僅只限於洞庭湖及其附近的河流中。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動物學研究工作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繼1953年在上海獲得白鰭豚後,1956年、1957年和1960年又陸續在上海、南京附近發現,因此白鰭豚在我國的分佈是由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長江中游向東直到長江下游的南京、上海等地。

藏羚羊和白鰭豚都屬於哺乳動物。 藏羚羊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羚羊亞科、藏羚屬。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種羚羊。 白鰭豚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喙豚科、白鰭豚亞科、白鰭豚屬。是

白鰭豚的鰭爲什麼是白色的? 第3張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極爲罕見的珍貴動物,也是一種古老的孑遺動物,它的形態結構原始,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差,食物減少,氣候的突變……都會給它帶來巨大的威脅,甚至滅絕。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佈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

爲了進一步觀察瞭解白鰭豚的生活習性,最近,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將一頭白鰭豚從野外“邀請”到人工池中作客。主人熱情好客,照顧周到,白鰭豚在人工池裏生活得很好,相信,人們將會得到它更多的極有研究價值的資料。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佈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白鰭豚淇淇的資料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佈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擱淺死亡6頭,佔10%;誤進水閘1頭,佔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干流上,實施了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游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佈範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裏,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家必須緊急行動起來,採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冬極爲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螺旋槳的原因,並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爲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佈,是目前白暨豚分佈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游緊接洞庭湖出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於江中的磯頭,控制着水流的流向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①爲保護對象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爲干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②堅決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範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並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爲;

③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④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羣數量變化情況等;

⑤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爲羣衆的自覺行動;

⑥爲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爲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

相關故事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的幾位漁民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捕淡水魚時不料發現了一頭白鱀豚誤入洞庭湖的淺水區。隨後他們用他們的漁船堵住淺水區的出口,再用鐵鉤把這頭白鱀豚從水中勾出。捕撈時這頭白鱀豚的頸背處被捕魚船上用來把捕魚網釣上船的大鐵鉤意外勾出了兩個直徑4釐米、深約8釐米、內部連通的大洞,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後,連夜地趕到了現場,並在次日早晨,花費了5小時50分鐘的時間,成功地用幹運方式把那頭受傷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池水中。當時測量出此豚的身軀長度爲1.47米,身體體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專家們估出它的年齡約爲兩歲。

在捕撈回中科院後一星期內,其頸背處的傷口受到了嚴重的感染。中科院的專家們結合中西醫藥治療傷口,專門爲該豚製作了一個背心用來給豚背傷口處敷上雲南白藥。四個月後,其傷口癒合並且隨即康復.

白鱀豚恢復健康後不久,時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長、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獻文與時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的胡鴻釣教授給這頭白鱀豚起了個名字——“淇淇”。其含義爲三,一則“淇”字代表着此豚的珍奇與稀奇;二則“淇”爲三點水旁,適應給水生動物的起名使用;三則“淇”(qí)字與白鰭豚的“鰭”字音同。

從1992年開始,淇淇被飼養在一個封閉式,並帶有水循環過濾系統的圓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溫控制在23℃至25℃之間。這個水池直徑12米、深3.5米,內有*0.8米寬的弧形臺階。池中心底部有五個圓形的排水孔, 池壁周圍有6個進水孔。爲了保證淇淇的健康並方便觀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於3.5米。

來觀看淇淇的人們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稱作“白公館”。白公館就從此成爲中科院的一大觀點。從此中科院開始了對白鱀豚的遷位保護]研究與保護工作。“淇淇”作爲近代全世界的第一頭室內人工飼養的白鱀豚,馳名於國際水生學術屆,不少國外的學者們紛紛向中科院致電慶賀與瞭解有關淇淇的新消息。

一開始,中科院的工作人員們不清楚白鱀豚的食物習性,曾把饅頭、肉做成魚的形狀給淇淇吃。然而,後來才發現,白鱀豚只吃鮮的活淡水魚,春天到秋天主要吃白鰱,每天約6公斤;秋天到冬天主要吃鯉魚和鯽魚,每天7.5公斤。

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歲時,達到了白鱀豚的成熟年齡。身軀體長與體重分別穩定於2.2米與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進入發情期,淺灰色的背部會變得發紅,粉紅色的生殖器也常常從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斷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因此開始了爲淇淇尋找雌白鱀豚作配偶的捕撈工作。

尋找配偶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佈在長江中下游,數量稀少,瀕臨絕跡,其形態漂亮,被譽爲“長江女神”。它是中國目前最爲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從某種程度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個,1980年1月從洞庭湖口被漁民捕到,送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成爲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

1997年10月,一位貴陽人從《中國青年報》認識“淇淇”後,便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貴陽人化名“愛淇”,自1997年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成立後,每月堅持給“淇淇”寄錢,從未間斷,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當月10日, “愛淇”給“淇淇”的匯款,成了人類給“淇淇”最後的禮物。

“愛淇”一直不允許媒體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他說:“愛”是自然的,誰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他無意通過自己的行爲在報上宣傳後去影響別人,這樣也許愛才更真實、更永恆.

在中國長江污濁的泥水中、煙霧籠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長江較快的水速,人們乘船尋找白鱀豚的蹤影都還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對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較落後的科研設備來說是難上加難。1985年10月中旬還請來了西德杜伊斯堡動物學院院長格瓦爾特博士,在八百多水裏洞庭湖附近的長江流域乘船用測聽白鱀豚的聲納設備做尋捕工作,但最終並沒有取得成功。格瓦爾特博士當時還斷言在沒有更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前,要想在長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過,5個月後,1986年3月31日,當時洪湖籍漁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長江白鱀豚考察隊副隊長萬恩權與他帶領的由當地漁民組成的長江白鱀豚考察隊隊員們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級工程師華元渝的指導和幫助下,在荊州觀音洲的長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點圍網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對白鱀豚,一雌一雄。這兩頭白鱀豚用同樣的幹運方式遷運至中科院水生所內的室外水池中,作爲它們暫時的家。一開始並沒有把它們放進白公館是怕淇淇一時不適應,因爲淇淇被捕時年僅兩歲,而在白公館被人工飼養了六年從未“見”(用聲納探聽)過另一頭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後給它們作了測定,並起了名字。雌的稱叫“珍珍”,雄的稱叫“連連”,並發現連連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連連被搬進中科院水生所後一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進行了絕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發現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難,甚至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儘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動了院中的科學家們[4]。他們便開始在白公館擴建一池,供珍珍、連連父女兩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連連還沒有搬進白公館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僅僅活存了76天。

珍珍爲它過世的父親尤其傷悲。搬進了白公館內新修成的水池後便開始斷斷續續地絕食。中科院的專家們用人工灌喂特製的魚漿來維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與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牆隔離,這是因爲一開始怕淇淇會不適應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時,中間留了一個足夠一頭白鱀豚寬長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願意的情況下,可以隨時遊進另一隻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進白公館的一星期後,發現常常在那條水渠道的開口處游來游去。淇淇也是頗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開口處環繞着。一天,專家們把水聽儀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間,結果聽到了豚與豚之間交流的6千赫嘯叫聲。又過了幾日,專家們發現珍珍遊進了淇淇的水池,淇淇顯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環繞。這樣持續了一星期,珍珍與淇淇逐漸地熟悉起來了。只是當時珍珍在被捕捉時還未性成熟,所以沒能懷孕,不過專家們發現珍珍自從進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後,性特徵開始出現了。淇淇與珍珍在次年的發情期,常做過*,但因珍珍終究未能達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沒有懷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發作,不幸死亡。人工飼養了2.5年,它是繼淇淇後在人工飼養的遷位保護環境下生存最久的一頭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專家們還沒有來得及把它運至白公館讓它與“淇淇”配對,還臨時放養於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觸網遇難。

1999年初,當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長江口崇明島西部的海灘上發現了被擱淺的一頭體長2米多、體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爲那些民工當時不知道這就是中國珍稀的“水中大熊貓”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長達七日。最終通知了有關部門。第十日,專家們趕到了現場,但因它已七日絕食而導致心力衰竭,用幹運的方法剛剛運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學家們爲淇淇尋找配偶捕到的三隻雌獸,均在能夠與淇淇在白公館交配前去世,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終失敗。已經性成熟的淇淇單獨在白公館生存,尤爲孤獨,據專家們說,它每逢4至6月的發情期,總是“躁動不安,常常用身體撞擊池壁。”

內分泌失調併發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損傷導致它發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標高達15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標高達1,10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標高達900單位,這是正常值的9倍。經中外專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轉危爲安。1997年春,它又開始了短期的絕食,趙慶中等專家只好給它灌食魚漿。

2002年7月14日早晨6點多鐘,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以往一樣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館巡視,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動,沒有什麼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餵食,進食正常。8點鐘,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經過一番搶救後,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白暨豚就這樣去世了。死時淇淇的年齡約爲25歲,相當於人類70多歲的高齡。被人工飼養了22年半,淇淇是人類用近代水生科學手段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暨豚,人工飼養環境下最爲成功的一頭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後一頭人工飼養下的白暨豚。

中國還有多少白鰭鯨

長江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建成後,使長江生態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航運業的發展、河道整治、機動船隻增加、水質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漁具及有害捕撈方法等,嚴重威脅着白鰭豚的種族延續。據實測統計,現長江白鰭豚資源量已不足100頭,遠低於國寶大熊貓。爲使白鰭豚在自然界不被滅絕,國家已將其列入一級保護動物,並將長江天鵝洲古道和安徽銅陵江段劃爲自然保護區,保護和增殖白鰭豚資源,拯救瀕危物種。

白鰭豚“淇淇”資料

編輯本段一、白鱀豚淇淇的23年

淇淇,一頭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我們朝夕相處的“長江瑰寶”白鱀豚,於 2002 年 7 月 14 日早晨 ,突然而又安詳地離去了。淇淇在武漢生活了近 23 年時間。 23 年來,我國的鯨類學研究事業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目前在國際上已引人矚目。 23 年來,我國兩代鯨類學研究專家也相繼成長起來。 23 年來,世人對白鱀豚、對長江環境越來越關注,環保意識逐漸提高。這些發展和變化與淇淇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

編輯本段• 淇淇的到來

1980 年 1 月 11 日 ,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作業時,發現一頭白鱀豚誤入淺水區,遂用漁船堵住淺水區出口處,後用鐵鉤將該豚從水中鉤起,並立即報告了當地水產部門。接到當地水產部門的報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連夜趕去,次日將該豚運回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通過測量,該豚體長 1.47 米 ,體重 36.5 公斤,估計年齡約 2 歲。

編輯本段• 給淇淇治傷

漁民用的鐵鉤在該豚頸背部鉤成了兩個直徑 4 釐米 、深 8 釐米 、內部連通的洞。一星期後,傷口感染嚴重,該豚奄奄一息。經過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特別是採用了特製的“背心”和雲南白藥等,該豚經過 4 個多月的救治,傷口逐漸癒合,傷勢逐漸恢復。

編輯本段• 給淇淇命名

該豚傷勢恢復後,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 伍獻文 教授和當時的副所長 胡鴻鈞 教授給該白鱀豚命名爲淇淇。其含義有三個方面,一是“淇”與“珍奇”、“稀奇”的“奇”諧音,有珍奇的意思;二是“淇”含有三點水,即有水中動物的意思;三是“淇”與當時稱白鱀豚爲“白鰭豚”的“鰭”字諧音。

編輯本段• 淇淇適應武漢的生活

淇淇來到人工環境以後,除了治傷,就是要儘快適應人工餵養環境,習慣於進食人工投喂的食物。爲此,首先把適口的魚的尾巴剪掉,以便減少魚的遊動能力,以便於淇淇咬食,然後堅持一日多餐,定時把魚丟在淇淇的正前方,讓它逐步理解這是餵食而不會對它造成傷害。在人工環境下,淇淇的食物變得單一,導致營養不良,爲此開始曾試喂水果、蔬菜、豬肉、牛肉和魚形饅頭等多種食品,但淇淇除吃淡水魚以外,其他一概不吃。爲此還在魚肚子裏放進諸如維生素C 、 E 、複合維生素 B 、葉酸等各種營養藥品,後來改喂施爾康。

適當的食量是保證動物健康的重要因素。淇淇剛到人工環境時,我們在飼養池中放了許多活魚任其食用。開食以後,就定量餵食。爲了摸索食量標準,先是每餐敞開進食,得到每日進食量,然後取平均日食量減半作爲日進食量標準。通過計算,淇淇的日食量爲體重的 10%-11% 。不同的季節略有變動,冬天多些,夏天少些。由於白鱀豚靠皮下脂肪的厚薄來調節其體溫保持衡定 ( 約 36℃ ) ,所以,每年 9 月份開始,要喂營養價值高的底層魚類,並增加食量。開春以後,逐漸代之以鰱、鱅魚,並減少食量。

編輯本段• 定期打掃淇淇居室

白鱀豚生活在長江中,長江是流水,水質相對潔淨,到了人工環境,每天排出大量排泄物,加上地面的一些污染物,飼養池水質會迅速惡化。最初淇淇生活的池子沒有濾水設備,只能採用勤換水,定期清洗的辦法來保持水質相對潔淨。後來,在新白鱀豚館內引進了先進的水處理設備,從而保證了白鱀豚飼養池的良好水質。儘管如此,定期給淇淇打掃居室,清除池中的藻類,同時還定期給淇淇體檢也成了 23 年中雷打不動的工作。在淇淇的保健工作中,堅持以防爲主,每月定期清洗豚池和體檢,有病及時預防和治療,並建立了完整的水質、氣象、水文和餵食檔案,不但有效地預防疾病,同時,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編輯本段• 淇淇在武漢渡夏

武漢素有火爐之稱,夏天的氣溫可高達 40 多度。最初,淇淇生活的露天水泥池,水深 3.5 米 ,沒有遮陽棚,池中的水溫可達 30 多度。爲了使淇淇安全渡夏,曾經探索過一系列降溫措施。最初,用卡車拖冰塊,向池中投放,效果不理想,不經濟,也不安全。後來,給露天的池子搭上了遮陽棚,結合夏天給淇淇服用防暑降溫的中成藥,同時給淇淇沖涼,使淇淇安然渡過了一個個酷暑。 1992 年淇淇遷入新居後,池中使用的是可以降溫的循環水,渡夏就更有保障了。

編輯本段• 給淇淇找伴兒

幾乎在淇淇進入婚配年齡的同時,爲淇淇尋求配偶的工作就已經展開。 1986 年 3 月,曾成功爲淇淇尋求到一位佳麗——一頭尚未成熟的雌性白鱀豚珍珍。珍珍與淇淇相伴整整兩年半,差不多就要完婚時,因患肺炎,於 1988 年 9 月離淇淇而去了。 1995 年底,又從長江捕捉到一頭雌性成年白鱀豚,放到位於湖北省石首市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半年後,那頭雌性白鱀豚觸網而死。從那以後,受經費短缺所限,活體捕捉白鱀豚的條件和技術未能改善和提高,加上野外白鱀豚的數量越來越少,捕豚工作不得不中止,一直未能給淇淇尋求到一位伴侶。

編輯本段• 淇淇喬遷新居

1992 年 11 月,在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同志及其他領導人的關懷下,在中國科學院、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日本江之島水族館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先進的白鱀豚館落成。該館包括一個主養廳、一個繁殖廳、一套水處理系統和一棟實驗樓。主養廳和繁殖廳內有腎形的主養池、圓形的副養池、小的醫療池和圓形的繁殖池,總水量 1500 噸。最初,把淇淇遷至腎形的主養池,習慣於圓形池的淇淇很不適應,拒絕進食。後來,不得不把它遷到圓形的繁殖池中。淇淇在繁殖池中度過了他的最後十年。

編輯本段• 淇淇也會生病

儘管淇淇過着獨身生活,但淇淇的生活在飼養人員的安排下,一直是有規律的。淇淇一日三餐,每天吃掉約 10 公斤 的活魚。淇淇每天還接受訓練員給它規定的訓練任務,並完成各種科學實驗。每個月,要對淇淇進行一次例行的健康檢查。抽血化驗血相、測量體溫、檢查皮膚是否有水黴病、做心電圖等等。有時還根據情況抽取胃液進行化驗。若發現有不正常的情況,會在淇淇吃的魚中添加維生素、抗菌素或微量元素及營養藥物等。儘管如此,淇淇在 1996 年春仍大病一場。

1996 年 1~5 月間,淇淇患上了嚴重的肝損傷併發高血脂、高血糖症, GPT 指標高達 1500 單位(平常值的 150 倍!)、甘油三脂指標高達 11000 單位(平常值的 100 倍!)、血糖指標高達 900 單位(平常值的 9 倍!),病情危急、生命垂危。白鱀豚研究室緊急動員、全力救治,及時組織了有美國、香港、臺灣專家加入的大會診,並得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有關專家的直接指導。經採用滴注、灌胃等一系列高難度的操作和長達近百天的精心護理,淇淇方轉危爲安,恢復健康。

編輯本段• 淇淇成爲明星

1 、白鱀豚保護的“親善大使”

淇淇是世界上第一頭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也是生活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時間最長的白鱀豚。社會各界、世界各地關心白鱀豚的人們紛紛前來參觀淇淇,並通過淇淇來了解整個白鱀豚的現狀、探討保護白鱀豚的對策。通過淇淇,人們直接感受到白鱀豚的美麗和可愛。凡是看過淇淇的人,無不被它那美麗的體形、漂亮的顏色、瀟灑的遊姿所打動。凡是瞭解到白鱀豚瀕危狀況的人,無不爲之擔憂。淇淇的名字和身影已被傳遍世界各地,成爲當之無愧的電影明星和電視明星,也成爲人們關注白鱀豚的命運、甚至是關注中國珍稀瀕危動物保護的焦點。

2 、認識和研究白鱀豚的最佳對象

23 年飼養淇淇的歷史也是白鱀豚研究不斷深入和發展的歷史。圍繞淇淇的飼養,在白鱀豚的飼養學、行爲學、血液學、生物聲學、繁殖生物學、疾病診斷與防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有價值的資料、經驗積累和科學研究成果。這使得我國的鯨類學研究在淡水豚研究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

3 、孩子們的朋友

23 年來,淇淇已成爲無數關心大自然的孩子們的朋友,他們定期來看望淇淇,蒐集有關淇淇的各種資料和報道、注視淇淇的一舉一動。如,武漢市南望山小學成立了數年的淇淇護衛隊,培養了一批熱愛環保,關注白鱀豚的小環境衛士。又比如,武漢市育才小學潘晶同學獲全國“孩子們心中的動物世界”徵文一等獎的《讓長江重現白鱀豚的身影》一文道出了孩子們的童心,讀後感人至深。

編輯本段• 淇淇的離去

進入 2000 年以來,淇淇逐漸步入高齡,從身體外表、行爲、攝食、生理指標等方面顯現出衰老跡象。特別是 2001 下半年以來,淇淇的活動能力明顯下降,餵食時,對目標很難定位,幾乎抓不到活魚。進食量也大爲下降,食量由正常時的每天 9~ 10 公斤 減少到5~ 6 公斤 。體質下降,消化不良和呼吸道感染髮生的頻率增加。體表,特別是頸部皮膚鬆弛,皺紋增多。體重減輕。針對淇淇的衰老,研究人員採取了各種措施,以增加淇淇的抵抗力和代謝能力,延緩淇淇的衰老。經過上述努力,淇淇一度好轉,進食基本正常。特別是7 月上旬,未見明顯的進食緩慢和消化不良。 7 月 14 日早上 6 點半 ,飼養員巡視時,未見異常。 8 點 25 分,當飼養員給淇淇喂早餐時,發現淇淇已在池底“沉睡”,突然而又安詳地離去了。

2002 年 7 月 16 日 下午,我所研究人員與曾多次參加 淇淇 疾病診斷治療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醫學專家共同對淇淇的死因進行了分析,根據大體解剖、行爲、血液生化指標諸方面的情況,得出如下結論: 1 )食道和氣管周圍沒有充血、腫脹、糜爛等損傷,呼吸道沒有阻塞物,所以排除窒息或梗阻死亡的可能性; 2 )據近期心電圖檢查的結果及心臟冠脈沒有缺血壞死性改變的解剖結果,排除心肌梗死致死的可能; 3 )心、腦、腎、肝、肺、胰及胃等諸臟器均未見瀰漫性出血壞死性病變,不支持瀰漫性血管內出血; 4 )肺部無明顯出血及炎症,排除急性呼吸衰竭的可能; 5 )各臟器均未見腫瘤性病變。結論:近年來,淇淇食量明顯下降,活動能力減弱,行爲異常,體重逐漸減輕,以及一些生化指標的改變,表明淇淇已年老體弱,代謝能力持續下降,造成神經體液調節功能失調,內環境和活動規律紊亂,機體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屬高壽自然死亡。

編輯本段• 人們對淇淇的懷念

淇淇的辭世是白鱀豚研究和保護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引起了社會各界、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1 、社會各界關注淇淇的去世

白鱀豚淇淇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國內外許多關注白鱀豚命運的單位和人士紛紛表示關切之情,電子郵件、傳真、電話、手機短信紛至沓來,共有 70 餘份,對淇淇去世表示惋惜,對長期從事白鱀豚保護和研究的科研人員表示慰問,對繼續做好白鱀豚保護工作給予支持和鼓勵。單位有國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湖北省水產管理辦公室、湖北省水產研究所等;個人有中國科學院陳宜瑜副院長、陳竺副院長,日本江之島水族館館長崛由紀子(也是白鱀豚館的名譽館長),日本鯨類專家加藤秀弘、神谷敏郎、赤松友成等,美國鯨類專家湯姆•傑弗遜、亨利•苷茨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及地方等媒體的多位報道過白鱀豚的記者,長江新螺段白鱀豚自然保護區、長江天鵝洲白鱀豚自然保護區和安徽銅陵白鱀豚養護場的同志,香港海洋公園、臺灣野柳海洋世界和青島水族館的同行等。

2 、媒體紛紛報道淇淇去世消息

新華社率先於 14 日 23 : 10 分第一時間發出白鱀豚淇淇去世的消息。隨後,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科學時報以及湖北省和武漢市的多家報紙和電視臺均連續數天進行動態報道,中央電視臺*欄目的“時空連線”、“紀事”,“講述 ” 欄目 ,“走近科學 ” 欄目以及“科技博覽 ” 欄目等分別來採訪拍攝,進行深度報道。淇淇去世後的兩個月以來,除各大媒體新聞報道以外,中央電視臺推出 5 套專題節目,湖北電視臺推出“幸運地球村”專題節目,武漢電視臺推出“科技之光”專題節目,中國電影集團與日本富士電視臺推出 1 套專題節目。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報道累計已超過 100 篇次。許多網站也紛紛轉載相關文字和圖片。一時間“淇淇走了”、“別了淇淇”、“永遠的淇淇”觸目可見。

3 、淇淇去世後白鱀豚保護基金會收到首筆捐款

7 月 15 日 ,設在水生所的白鱀豚保護基金會收到深圳中臣合信息諮詢公司康鈞先生的傳真:“讓我們把對淇淇的愛,化作一種力量,讓長江變得更清澈,讓長江真正變成一條母親河,使人類和淇淇們永遠和睦相處。” 康鈞先生還特意捐助 1000 元人民幣,表示爲保護長江、保護白鱀豚盡一點綿薄之力。這也是淇淇去世後收到的第一筆捐款。

4 、環保小衛士參觀白鱀豚淇淇標本

7 月 18 日 上午, 35 位武漢市環保小衛士夏令營的營員擡着花籃來到白鱀豚館,看望剛剛製作成標本的淇淇。花籃的緞帶上寫着“淇淇,我們永遠的朋友”、“我們心中的最愛,我們永遠記着你”。

孩子們原本在 7 月初就確定了這次活動,當 7 月 14 日 白鱀豚淇淇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孩子們表示儘管淇淇離去了,他們還是要來告別一下,以表達自己關注環境保護、關注白鱀豚的心願。他們也是淇淇去世後首批前來參觀的小學生。

在淇淇的標本前,獲得“湖北省環保小衛士”稱號的武漢市育才小學六年級學生馬婕代表所有營員宣讀了一封《給淇淇的信》:……今天我們見到的再也不是你那矯健活潑的英姿。此時,我們心中不僅僅只有悲痛,還有許許多多遺憾。雖說,你是帶着人們對你的厚愛安詳地離開的,但是你的同伴們至今還生活在長江的惡劣環境之中。你的離去,給我們留下更多的是一種啓示:白鱀豚是國寶,可卻快瀕臨滅絕了……只要全世界的人們都團結起來,努力保護環境,保護動物,把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瀕危動物拯救起來,也就是拯救了全人類。放心吧!淇淇,我們會象關愛你一樣關愛你的同伴,讓他們都能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園。

5 、陳宜瑜副院長、陳竺副院長指示水生所要繼續做好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

7 月 16 日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宜瑜通過電話向水生所爲淇淇人工飼養付出辛勞的全體同志們表示慰問;同時指出,淇淇 在人工飼養下存活近 23 年,成爲 世界上飼養時間最長的淡水鯨類動物之一, 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績。 23 年來,科研人員通過對淇淇的飼養和研究, 取得了豐富的科學資料,爲保護白鱀豚這一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和其他珍稀動物作出了貢獻,使得我國的淡水鯨類研究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佔有了重要地位。

陳宜瑜副院長強調說,淇淇雖然離去,但保護白鱀豚的工作不能停止。他要求水生所的科研人員繼續努力,抓緊對白鱀豚的保護工作,同時加強對長江江豚的研究和保護,在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方面作出新的貢獻。

7 月 19 日 ,水生所又接到 陳竺副院長的電話指示,要求水生所認真研究、總結淇淇的飼養經驗和死因,形成報告。就白鱀豚今後的保護工作和思路加以研究。

6 、水生所表示要繼續做好白鱀豚保護工作

7 月 16 日 ,水生所副所長、鯨類專家王丁博士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各界表示:淇淇雖然離開我們,但並不意味着白鱀豚保護工作的終結。淇淇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們要加快保護工作的步伐,因爲長江中還生存淇淇的同伴以及近親長江江豚,它們正瀕臨滅絕的邊緣。水生所作爲長期從事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研究單位,深知任重道遠;同時也希望社會各界繼續支持和關心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

7 月 23 日 ,水生所向中科院提交了專題報告,提出了水生所今後白鱀豚研究與保護工作的思路: 1 、繼續積極與農業部等有關部門配合,堅定不移地推動“白鱀豚遷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實施; 2 、配合遷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實施,在條件適當的時候,再引白鱀豚進入白鱀豚館,展開繁殖方面的研究; 3 、繼續加強就地保護; 4 、抓緊時機,開展長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學研究與保護工作; 5 、利用已有的經驗和條件,適當開展其他珍稀鯨類動物和其他珍稀水生動物的研究; 6 、進一步開展與白鱀豚有關的科普宣傳和環保教育工作。

豚到中年 形單影隻

1999年,“三•八”剛過,從武漢中科院水生所傳來消息, “淇淇”近來食慾不好。以往一頓飯的5斤魚三口兩口就吃完了,可最近10分鐘過去了,它的飯筒裏還剩下好幾條。

原來,每年的3-6月是其發情期,它已經孤獨地在所裏生活了18年零3個月。

“淇淇”是一頭白鰭豚。它的知名度很高,因爲人工飼養的白鰭豚全世界就這一頭。白鰭豚,只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下游,它和大熊貓一樣,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說到知名度,白鰭豚當然遠遠趕不上大熊貓。不過,要論起輩份,大熊貓的存在只有五六百萬年,白鰭豚在地球上可生活了2500萬年左右了。

白鰭豚在公元2000萬年前離開海洋進入長江。公元200年前,《爾雅》中出現關於白鰭豚的描述,並稱它爲“長江女神”。科學家們相信,當時長江中的白鰭豚數量至少超過5000頭。到了1979年,中國政府將白鰭豚定爲“瀕危水生動物”。1986年,中國專家在國際會議上宣佈,白鰭豚已不足300頭。同年,白鰭豚被國際自然環保聯盟列爲世界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1993年,有關專家再次發出警告,白鰭豚數量已不足百頭。

“淇淇”是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湖北嘉魚縣漁民捕獲的。它的脖子上至今還留有被大鐵鉤子鉤上岸時留下的兩個深深的大洞。

1996年,“淇淇”得了非常嚴重的肝壞死,肝功能GPT正常值應爲十幾,“淇淇”最高時超過1000。整整4個月,“淇淇”靠中西醫結合治療才轉危爲安。

1997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了“長江瑰寶——白鰭豚”展覽,隨後,北京、江蘇、香港的一些“綠家園志願者”到武漢中科院水生所看望了“淇淇”。當時學生們問科學工作者:對“淇淇”來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科學家們回答說:趕快給它找個“女朋友”。現在“淇淇”發情的表現很明顯,特別是春夏之交時,身體都變紅了,併發出尖叫聲,煩躁不安地繞着池子很快地遊、打水,行爲比較複雜。一個動物單獨養在一個地方時間長了,可能有的*行爲,“淇淇”都出現了。據目前科學研究表明,白鰭豚的壽命是30多年,“淇淇”已是“豚”到中年。

女友“珍珍”英年早逝

幾年前,國際上一些捕海豚的專家在長江考察後宣佈:長江水面複雜,以他們的經驗看不適於江上捕豚。

不過,帶着爲國爭光的心勁兒,武漢中科院水生所的華元渝教授組織了兩支漁民隊伍,從捕江豚開始練手。到1996年,第一次一下子就圍住了9頭白鰭豚。站在嚴冬的江水裏,漁民們拉着大網,硬是在水裏和豚一起掙扎着。華教授說當時他有一個失誤,捕之前他問漁民,如果把豚圍住了,你們有沒有辦法捕起來。漁民們說:祖祖輩輩都是打漁的,只要圍住沒有起不來的?那天剛圍到豚時,人們個個開心得不得了。可圍得太大了,水流得又太快,沙灘上打不了錨,40多人怎麼也拉不動,所有的人都被豚拉到水裏了,水沒到了胸,人一個個地都浮起來了,可誰也不鬆手中的繩子,華教授的嗓子都喊啞了,拼命叫大家把網放掉。最後實在是沒有力氣,眼睜睜地看着9頭活蹦亂跳的豚捕出水面後又全都跑了,漁民們也一個個哭成淚人。好不容易圍住的呀,那麼多豚,那麼可愛。

1996年3月31日,在我們國家保護白鰭豚的大事記中,這是值得記住的一天,中國第一次用科學的方法,爲了保護白鰭豚而捕到了它們。那天,華教授帶隊發現兩羣白鰭豚,一羣9頭,一羣7頭。吸取了上次的經驗,他們用切割的辦法只圍住了其中的3頭,這顯然是一個家族。圍住後大家都非常激動,一個個忍不住往水裏跳。3月份,水溫14°,人下去渾身像刀割一樣。其中一人下去後活活凍僵了,被人救起來。

當時捕豚有指標:兩頭。儘管知道人家是一個家族,也必須放掉一頭。爲了給“淇淇”找伴,決定捕兩頭雌性的。先捕起來的一頭取名“蓮蓮”,有人說是母的;又捕上來的一頭小的,後取名“珍珍”,是母的。捕到了兩頭“母的”,皆大歡喜。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白鰭豚的家族觀念那麼強。人們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現了:兩頭豚運走後,剩下的那頭一直在那裏轉,直到第二天還在那段江裏游來游去,孤獨無助地哀嚎着。豚也是有靈性的動物,是我們人類把人家好端端的一個家給拆散了。

非常遺憾,“蓮蓮”是公的,和“珍珍”是父女。剛捕回來的“珍珍”因病沒有力氣浮出水面呼吸,“蓮蓮”怕“珍珍”憋死,就幫着女兒把它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呼。可“蓮蓮”自己卻從捕上來後就絕食,終於又餓死在我們人類的手中。在短短的時間裏,“珍珍”先失去了母親,又失去了父親,孤零零地活在人世間。

“珍珍”來到武漢中科院水生所和“淇淇”見面時,“淇淇”在池子裏已經養了4年,沒有接觸過任何同類。它初看到“珍珍”時非常緊張。一開始還沒把它們放在一塊,而是放在兩個池子裏,中間有一個過道。豚在裏面可以交換信息。剛開始兩隻豚都緊張得不吃東西。後來它們慢慢往過道邊上游,你看我,我看你,頭對頭好像互相觀察。工作人員在水裏放了一個水聽器,能在水下采集信號。在衆多信號中,有一種就是互相之間通信兒的信號,說明它們之間正頻繁聯絡,溝通信息。有一天早上,工作人員發現“珍珍”游到“淇淇”的池子裏去了。剛游進去時“淇淇”很緊張,在一個小地方使勁轉,不願意過去。大概兩三天後,它們才慢慢熟悉了,那種呼喚聲也沒有了。

“珍珍”和“淇淇”共同生活時性未成熟。在它們都還沒來得及感受“男歡女樂”時,“珍珍”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結束了她年輕的生命。當初捕到“珍珍”時,激動得跳到水裏以至於凍僵了的那位年輕的科學工作者,知道這一消息時,淚水忍不住嘩嘩地流了下來。爲了捕到白鰭豚,有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們守在江裏瞭解白鰭豚的習性。數九寒天,他們凍着過;三伏天,他們被蚊子咬得皮膚像紗窗似的。夜裏看不到白鰭豚,他們練就出了辨別江豚和白鰭豚聲音的本事:“呼哧、呼哧”的是江豚;“噓哧、噓哧”的是白鰭豚。

我國生物特有屬、種繁多,尤爲人們所注意的是有“活化石”之稱的是(  )A.白鰭、朱䴉B.揚子鱷、珙桐

A、白鰭豚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具長吻,白鰭豚已存在有2500萬年,喜歡羣居,視聽器官嚴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白鰭豚是恆溫哺乳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爲“水中的大熊貓”.朱䴉,長喙、鳳冠、赤頰,渾身羽毛白中夾紅,頸部披有下垂的長柳葉型羽毛,體長約80釐米左右.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發現7只野生朱䴉,從而宣告在中國重新發現朱䴉野生種羣,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個朱䴉野生種羣,面臨滅絕,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故此選項不正確;
B、揚子鱷或稱作鼉,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爲中生代的“活化石”.珙桐又叫“中國鴿子樹”,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是我國特產的單型屬植物.世界上著名的觀賞樹種.每年四、五月間,珙桐樹盛開繁花,它的頭狀花序下有兩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呈長圓形或卵圓形,長六至十五釐米,寬三至八釐米,如白綾裁成,美麗奇特,好像白鴿舒展雙翅;而它的頭狀花序象白鴿的頭,因此珙桐有“中國鴿子樹”的美稱.珙桐是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植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部分地區的珙桐相繼滅絕,只有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倖存下來,成爲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故此選項正確;
C、大熊貓,一般稱作“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數量十分稀少,面臨滅絕,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色爲黑白相間,被譽爲“中國國寶”.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屬熊科,現存的主要棲息地在中國四川、陝西等周邊山區.水獺,體表被有又粗又密的針毛,背部爲暗褐色,腹部呈淡棕色,喉、頸、*近白色,迎着太陽時反射油亮的光澤,裏面是咖啡色的絨毛,水不能透進反而會被彈開.水獺在我國分佈較廣泛,是二級保護動物.故此選項正確;
D、銀杏樹又名白果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因此別名“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是樹中的老壽星,古稱“白果”.銀杏樹具有欣賞,經濟,藥用價值.銀杏樹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後遺留下來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因此被當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 長白松,又名美人鬆,僅零散分佈於長白山北坡.屬長綠喬木,高25-30米,直徑25-40釐米.樹冠橢圓形或扁卵狀三角形或傘形等.樹幹下部樹皮棕褐色,深龜裂,裂片呈不規則長方形,上部棕*至紅*,薄片狀剝離,微反曲.美人鬆因形若*而得名,是長白山獨有的美麗的自然景觀.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故此選項不正確.
故選B

白 鰭豚什麼地方最多?

從三峽地區的宜昌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陽湖在內,全長約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佈。但是長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羣數量和分佈區域逐漸縮小。後來僅侷限於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的長江段爲多。

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與鄱陽湖湖區已經絕跡。在長江江水中分佈範圍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壩下游170千米處的荊州附近。其下限縮減更爲嚴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蹤跡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觀測中,在南京下游臨近的江陰以下就從未再有發現。

2000年至2004年的幾次觀測中,其分佈主要限於長江流域洞庭湖至銅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銅陵段、鄱陽湖段和洪湖段3個區域。最後一次得到證實在野外發現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的一頭擱淺死去的屍體。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到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千米江段進行地毯式搜索,未發現一頭白鰭豚,因此不少科學家懷疑白鰭豚已經滅絕。但可以推斷,長江裏還有少量殘存,然而僅憑這最後幾隻個體,已經無法延續種羣,預計白鰭豚會在十年內徹底滅絕。日臻完善的克隆和轉基因技術,或許是拯救白鰭豚的最後一絲希望。

標籤:白鰭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