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IT科技 > 

處暑有什麼習俗

IT科技3.01W

【處暑】告別夏天 《月令七十二候解》說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至矣。” 今天,是告別夏天的日子。 南方高溫此消彼長,北方多地秋意漸濃。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習俗各有不同。 下面就讓小編來說一說這處暑有哪些習俗。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

處暑有什麼習俗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那麼處暑的習俗大家瞭解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處暑習俗有出遊迎秋、放河燈、開漁節、潑水習俗。 1、出遊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

對於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一個大好時節,每年的這個時候,在浙江省沿海一帶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處暑就是太陽到達黃經150°時,處暑主要就是反應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有着躲藏、終止意思,也就是說炎熱的暑天結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我國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每當這個時候,人們經常攜家帶口,一起出遊,欣賞秋景。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

1、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 2、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在這一天人們要祭奠逝去的親人,或上墳掃墓,或在門前或巷口焚燒紙錢。還有放河燈的習俗,夜幕降臨,將一盞盞提前做好的河燈放置於河水中,讓其順水漂流,用以表達對死去的親人的悼念以及對活着的人的祝福。

1、出遊迎秋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

除了這些之外,處暑還有煎藥茶的習俗。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都有煎涼茶的習慣,大家會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處暑,即爲“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 暑氣至此而止矣。”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有什麼區別?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有3點不同:

一、六者的節氣時間不同:

1、立秋的節氣時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即七月節令。

2、處暑的節氣時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時間點爲公曆8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150°。

3、白露的節氣時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爲白露。

4、秋分的節氣時間: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四個節氣,時間一般爲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

5、寒露的節氣時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結束;時間在公曆每年10月7日~9日。

6、霜降的節氣時間: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二、六者的含義不同:

1、立秋的含義:標誌着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2、處暑的含義:意味着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3、白露的含義: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水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

4、秋分的含義: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

5、寒露的含義: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6、霜降的含義: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也意味着冬天即將開始。

三、六者的習俗不同:

1、立秋時的習俗:每年立秋,隨着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2、處暑時的習俗: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便是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3、白露時的習俗:祭禹王,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爲“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裏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爲最大,歷時一週。

4、秋分時的習俗:送秋牛,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

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爲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5、寒露的習俗:寒露時正值晚稻抽穗灌漿期,要繼續加強田間管理,做到淺水勤灌,乾乾溼溼,以溼爲主,切忌後期斷水過早。寒露時節,北方正值玉米豐收,種植冬小麥的農忙時節。霜降前後,玉米收穫,過冬小麥種植完成。

6、霜降時的習俗: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有一種小範圍的菊花會,是富貴人舉辦的,不必出家門的。

在霜降前就採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廣廈中,前軒後輕,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後喝酒賞菊,賦詩潑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舉行菊花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立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處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寒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霜降

24節氣每個節氣的風俗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1.立春

立春爲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後,草木復甦,萬物始生,春天到來。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2.雨水

雨水後,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樹梢多了一絲綠意,忙碌的春耕也開始了。

“雨水節,回孃家”,出嫁的女兒要帶着老公,提着兩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孃家看父母,有孩子的,還要爲自己的兒女拉保保。

3.驚蟄

“驚蟄至,雷聲起。”正如其名中的“驚”,轟轟轟,冬眠的小動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爲莊稼防蟲,這一天,還要“打小人”驅走黴運。

因爲“梨”與“離”同音,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驚蟄這天,吃梨成了保留節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晝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會在這一天校對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樣一個遊戲:讓圓滾滾的雞蛋立起來。這個看似簡單又高難度的遊戲延續了數千年。

5.清明

清明是入節日的特殊節氣。這天的很多習俗與郊遊踏青有關:盪鞦韆、放風箏、蹴鞠、插柳。

清明這個節氣很糾結,既有思念故人的悲傷,又有踏青賞景的愜意,黃庭堅就寫了“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穀雨

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巴蜀等地開始下起夜雨。

除了農作,古人們在穀雨做的事情還很多:青年婦女要“走穀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採穀雨茶,傳說可以清火、明目,還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槐柳陰初密”,立夏之後,萬物從初生進入了繁茂。其實,按氣象學意義,立夏並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愛吃的茶葉蛋是因“立夏”而來,它可是這天最經典的食物,聽說立夏日吃了雞蛋可以祈禱夏日平安。

不過,很多胖子應該很不喜歡這個立夏,因這一天要“秤人”,這個殘忍習俗的“始作俑者”據說是諸葛亮。

8.小滿

“滿”,此時,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經開始飽滿。不過,又有個“小”字,所以它們還要等段時間才能成熟。

“立夏小滿正栽秧”,小滿正是插水稻的季節,而農民們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稻田裏的水的充足,“小滿不滿,乾斷思坎”。

9.芒種

芒種很忙,既有大麥、小麥等要搶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種。

此時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從夏朝開始,芒種時節便有了煮梅的習俗,酸梅湯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達最長,之後就慢慢縮短。

雖然如此,夏至卻還不是最熱的時候,不過,由於空氣對流旺盛,尤其是午後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陣雨,就像劉禹錫筆下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11.小暑

“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小暑有多熱,看陸游這句詩便知。小暑的標誌是出梅、入伏。

過後,就是三伏天。不過,小暑也是個碩果累累的日子,農民勞作半年終於可以嚐到新稻穀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極端天氣如旱、澇、風災也十分頻繁,因此,農民們要看準時機,搶收搶種,抗旱排澇。不過,他們也會忙裏偷閒,用吃來犒勞自己。

浙江台州人吃薑汁來去除體內溼氣,廣東人則吃燒仙草來消暑,而福建莆田人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熱性的荔枝、羊肉來“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也預示着豐收的開始。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這一天的風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可在夜裏到田園摸索摘取瓜豆。

摸南瓜,易生男;摸扁豆,易生女;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14.處暑

“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

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15.白露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間,各地的習俗也有不同。

例如,舊時南京人十分青睞“白露茶”,而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氣溫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古人認爲雷是因爲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17.寒露

寒露時節,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此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從中醫的角度講,此時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應該注重養生,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這時,養生保健尤爲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脣都會裂開。有些地方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

漢族民間以冬至爲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另外老話常說“今冬麥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

20.小雪

小雪時,醃臘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所謂“冬臘風醃,蓄以御冬”,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

另外吃餈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習俗,餈粑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1.大雪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到了這個時段,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而凍雨(雨凇)、霧凇等特殊氣候現象也成爲該時節的獨特景觀。

此時,“觀賞封河”也是北方獨特的景觀。到了大雪節氣,北方河裏的水往往都被冰凍起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22.冬至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點到達一年的最南端,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

民間有從冬至日開始“數九”的習俗,宮廷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冬至也是養生的大好時節。

23.小寒

小寒標誌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着寫春聯、剪窗花,購置年貨,爲春節做準備。

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爲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

24.大寒

大寒是最後一個節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

這一節氣中,比較重要的一環就是“食補”,八寶飯,芪杞燉子雞,羊肉燉白蘿蔔,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

拓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一等份爲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區成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

秋天都有哪些節氣?分別有什麼特點?各地在這些日子的習俗又是什麼?

秋天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

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初秋溼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

冷。

習俗:

1、立秋,8月8日,許多地方到了“立秋”的時候都有“貼秋膘”的習俗;

2、處暑,8月24日,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放河燈;開漁節;潑水習俗;

3、白露,9曰8日,白露茶;米酒;

4、秋分,9月24日,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

5、寒露,10月9日,登高節;

6、霜降,10月24日,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

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立秋、處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的大概日期和習俗

立秋8月7--9日 處暑8月22--24日 白露9月7--9日 秋分9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 霜降10月23--24日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呢?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國學經典苑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歷史上這些別稱您都知道嗎?【月令(農曆)別稱】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徵月,初月,泰月,楊月,寅月,孟陽,春陽,初陽,首陽,新正,月正,開歲,獻歲,芳歲,華歲,歲歲。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陽,如月,杏月,麗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蠶月,花月,桃月,桃浪。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維夏,槐夏,仲月,梅月,陰月,乏月,麥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呂,麥候,麥秋。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陽。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蘭秋,申月,蘭月,巧月,相月,霜月。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壯月,酉月,獲月,仲商,南呂。九月:暮秋,晚秋,季秋,涼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十月:初冬,孟冬,上冬,開冬,吉月,良月,坤月,陽月,小陽春,亥月,應鐘。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龍潛月,葭月,暢月,黃鐘。十二月:嚴冬,季冬,殘冬,末冬,暮冬,窮冬,臘冬,嚴月,臘月,冰月,大呂。【季令別稱】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春:陽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豔陽,陽中。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寧。

標籤:處暑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