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旅遊指南 > 

浚縣十大旅遊景點

浚縣十大旅遊景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1、大伾山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峯。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 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爲“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 餘株。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臺樓閣、寺廟宮觀遍佈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 已1600餘年, 全國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歎。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爲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爲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蹟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 長達月餘,朝拜者蜂涌而至,人如潮涌,熱潮日達20萬人,爲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瀾。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峯。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爲“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風景區旅遊觀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會使您回味無窮,留戀忘返,優美的山頂風光又會使您如入仙境,飄飄欲仙。

2、浚縣興國寺

太平興國寺(簡稱興國寺)坐落於浚縣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趙光義以自己的年號“太平興國”賜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歲了。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興國寺猶如隱居的高士,深沉清寂。

廟宇猶如山林的眼睛,出山的意韻、山的文化精神。一座山,因爲有了廟宇,更顯山林的靜謐與遼遠。林立的廟宇道觀給大伾山增添了幾多神祕。我走在清晨霧靄的山間,感受着獨自行走的樂趣。和大伾山古廟會的喧嚷相比,今日歸於沉寂的山林是沉靜的。我正與那些零星的遊客一同走進這早春的大伾山畫卷……

大伾山上有洞穴8處,興國寺內集中了兩處——鑿於民國初年的觀音洞和明代的朝陽洞。朝陽洞位於觀音洞的北邊,因朝陽而得名,又名紫陽洞。朝陽洞是大伾山上最大的鑿洞,券形頂,洞深4.1米,寬3.46米,高2.5米,洞內塑有三尊佛像及十八羅漢。據說,天將雨時,洞內四壁便會有水滲出,天將放晴時,洞內又先幹,是天然的“晴雨表”。

3、浚縣大石佛

大佛樓是天寧寺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因樓內依崖雕鑿跏趺式彌勒大像一軀,兩腳地面以下丈餘,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說,爲浚縣一大奇觀。

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據明代《浚縣誌》記載,後趙皇帝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饞崖石爲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大石佛又俗稱“鎮河將軍”。

4、太極宮(八卦樓)

太極宮是大伾山的標誌,爲八角攢尖建築,樓高33米,三層,八面,每面寬2.5米,八面牆上按方位飾以八卦符號。故又稱"八卦樓"。宮門爲卷形,門額上刻"衆妙之門"。樓內有梯可供攀登,底層塑呂洞賓像,中層爲文昌帝君,上層爲三清列真。

5、萬仙閣

萬仙閣爲硬山灰板瓦建築。閣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牆壁及樑、檁、椽、柱上嵌掛大小塑像萬餘,疏疏密密,錯落有致。這些塑像,高的1米有餘,小的只有幾寸,但個個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南極仙翁率領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萬仙陣羣仙爭鬥。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過海赴瑤池盛宴,囚文王、進妲己、訪姜尚、三仙島借寶,姜太公封神等傳說中的神仙故事,也在萬仙閣裏展現的淋漓盡致。玉皇大帝執圭端坐,身穿蟒龍袍,腰繫紫玉帶,頭戴峨冠冕旒,神態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臨天下,主宰萬物的王者之氣。他的身後,彩雲繚繞,玉宇仙闕,笙蕭悠揚,白鶴齊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談經論道,或爭強鬥法,天上人間,其樂融融。

萬仙閣是道教泥塑藝術的寶庫,在華北地區尚不多見,它的修復爲大伾山又增添了新的亮點。

浚縣十大旅遊景點

6、浚縣陽明書院

系呂祖祠建築羣之部分,院內有"三豐嘯臺"爲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

東門面對陡壁懸崖,摩崖題記遍佈其間,諸如"舊地重遊"、"瞻彼淇澳"、"千仞崗"等等,內容豐富,字體蒼勁雋秀。崖下有一長方形水池,入夏積水於此,明麗如鏡。據云:"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雖小且水流時斷時續,後乾涸而泉絕"。院內古柏參天,詩詞歌賦之碑碣林立,顏、柳、歐、趙各具風格。北牆壁嵌有劉德新書之"似瀛洲"硅刻。院內存有王守仁(號陽明)的"大伾山賦","大伾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故後人稱之"陽明書院"。

7、碧霞宮

俗稱"奶奶廟",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共87間殿宇。面積11116平方米。碧霞宮座北向南,分前、中、後院,建築藝術精湛,集我國南北建築之長,自成獨特風格。

前院中間有一長方形瑤池,磚砌拱形石橋跨其上,東西兩側有帥殿四座和鐘鼓二樓。

中院爲碧霞宮主體建築,院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大殿爲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結構是歇山捲棚頂的拜殿與懸山頂的正殿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大殿前檐下彩繪"二十四孝"圖。殿內供奉着泰山神碧霞元君、紫霞元君、和佩霞元君。

後院爲寢宮樓,樓中鐫刻雕飾之巨型佛龕式是項牀。牀上塑元君臥像,牀前置有梳妝長桌一張,陳列梳妝用品。

8、浚縣千佛寺石窟

從殘存碑刻和清代碑記考稽,千佛寺當建於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餘,故稱"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覆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捲棚頂拜殿爲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峯,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級。供遊人攀登。峯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峯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

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爲我國石窟藝術瑰寶。1963年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志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與大石佛一起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呂祖祠

建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面積5600平方米。主要建築佈於一軸線上,巧妙連接,渾成一體。崖壁鑿洞,洞內鑿就石桌與呂洞賓坐像。洞口陰刻"呂祖祠"。

祠左側山徑曲折優美,歷"杏花巖",經"張仙洞",過"雲渡橋",達"吹月嶺"上之圓門。門上磚雕"純陽洞天"。附近崖壁佈滿詩詞題記"山河一望"、"步虛聲"、"第一峯"、"東皋舒嘯"、"懷禹"等題記,含意深刻,書世精湛。越圓門,山勢陡峭,拾級而登,即達大伾山絕頂文"太極宮"。宮前石坊曰"小壺天"。坊左右建高臺,左爲"代天監察之臺",右爲"五雷號令之臺",臺高丈餘,爲古掛燈座式。

10、浚縣文廟

又稱"孔廟"、"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縣衙東。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整。文廟座北向南,院落宏敞,佈局緊湊。門前牆上嵌有"以應文武-至此下馬"石碑,以示尊孔。頭門之內有唐槐一棵,幹粗4米餘,中空,生機盎然,鬱鬱蔥蔥,內生一徑尺榆樹,俗稱"槐抱榆"。院正中爲"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賢諸牌位,東西廊房內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大成殿"和廊房建築規模宏大,式樣古樸,莊重大方。爲浚縣著名古建築,現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