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寫感想的格式怎麼寫

1. 觀後感的格式怎麼寫

大體上分爲四個部分 :

寫感想的格式怎麼寫

1、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2、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3、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繫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爲“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爲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4、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拓展資料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介紹電影內容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爲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老師的特別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繫在了一起,音樂家原來曾經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這裏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

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麥神父”因爲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的老師因爲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爲學生的鬨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羣從來不知道體會的學生,第一次因爲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知道了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補嘗。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他的善良,用他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猶如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羣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着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

2. 觀後感 的格式怎麼寫

讀後感常見的格式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3)圍繞基本內容證明觀點。這一部分要注意結合文章具體內容,不能空洞,要有具體的例子。這就要求在寫讀後感之前,你就要對內容非常地熟悉,知道那些材料能爲你的觀點服務。(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

讀《西遊記》有感

兒時的經典讀物——《西遊記》是我讀的第一本書。它那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以及生動的人物刻畫,無不吸引着我。孫悟空勇敢、忠誠、威力無窮,也使我對他充滿了仰慕之情,他也成爲了我兒時的偶像。

不過如今,隨着知識閱歷的增長,當我重新誦讀這部經典時,又有了些新的想法與疑問。

沙僧只不過打碎琉璃盞,就要下界受罰,而神仙的坐騎紛紛擾亂人間,竟還可以回到仙界,爲什麼?難道就因爲它們都有個足夠大的“後臺”?這說明了什麼?

我想,一方面是體現了佛家道義,佛家的法力無邊、大慈大悲。另一方面,也正是諷刺了當時政府的風氣!諷刺了當時的官僚制度。唐僧好似皇帝,孫悟空是掌政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只能就是這個樣子了,沒有“升職”的空間。而那些作惡的坐騎們好似社會的惡霸,因爲身後有強大的後臺,所以就可以無惡不作,即使是被發現了其所作所爲,照樣可以活得很舒坦。我想作者正是藉助這樣的比喻,表現了自己對社會的不滿。

再談談悟空的成長史吧,一開始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享天地之精華,後來又被高人收爲弟子,學習法術,再到後來王母娘娘的一路扶持,護送唐僧是觀音的教誨、衆仙家的幫助……這一切好像都是機緣巧合,促使悟空成爲一名英勇、法理高強的神猴。我想,假如其中這任意一環出了差錯,孫悟空也必然不會像今天這樣神氣。這也正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吧我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如果沒有“高人”扶持,即使再有才,天賦再高,到最後也只不過是歸隱山林,過上山水田園般的生活,爲後人留下一些經典詩作罷了,顯出自己的豁達。

另外,基本每次打敗敵人,很少靠孫悟空的單打獨鬥,更多的是請求仙家們、觀音前來相助。難道這只是想說明佛家的偉大麼?只是想說明團結就是力量?顯然不是的。我想,作者更想表達的是當時社會的狀態,要想辦大事,就必須得有上層階級的社會關係,否則門都沒有!

《西遊記》這部經典,看似只是對故事、人物的描寫,卻隱含了如此深刻的社會意義,或許我的理解有所偏差,但我相信,這部經典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所挖掘、學習的東西。

3. 讀後感的格式怎麼寫

大體上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繫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爲“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爲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4. 讀後感格式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3)圍繞基本內容證明觀點。這一部分要注意結合文章具體內容,不能空洞,要有具體的例子。這就要求在寫讀後感之前,你就要對內容非常地熟悉,知道那些材料能爲你的觀點服務。(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

5. 讀後感的格式

給你例文,你看看就知道了。

。 。

。 。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令我難以忘懷。魯濱孫的生活也令我難忘。

英國人魯濱孫喜愛航海和冒險。有一次,他和夥伴們乘船去南美洲,遇上了大風,只有他一人倖免於難,流落到了一個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從此過上了聞所未聞的寂寞生活。

他自己動手,蓋房子,獵動物,養畜生,甚至還利用僅剩的幾粒麥子種出了自己的糧食! 許多年過去了,一天,魯濱孫發現了人的腳印,這些腳印使他驚恐萬分,因爲他認爲這些腳印是附近野人的腳印!也就是說,附近有野人出沒。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跡和滿地的人骨! 在恐懼之中,他終於看到了一羣野人帶兩個俘虜上岸,魯濱孫救下了逃跑的野人星期五,他們就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後來,星期五和他一起救了一個船長,回到了英國。 魯濱孫的離奇生活,令我明白:一個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讀《老人與海》有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

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羣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裏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爲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標前進。

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着小漁船遊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着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

正因爲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在讀到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羣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並最終趕走了這羣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的時候,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

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最後,小說以一個少年看到老漁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再次描寫了這條魚的巨大,說明老漁夫所克服的困難之大,非比尋常。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駱駝祥子》讀後感 終於看完了《駱駝祥子》,腦海中不禁思緒萬千。 祥子,一個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的人。

他是一個普通的車伕,卻不安於現狀,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買上屬於自己的車,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爲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而奮鬥。

他節儉,他質樸,他堂堂正正地做人,爲自己的夢想不斷地努力後來。三年後,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但是沒過多久,車就被大兵搶走了。

很快,反動政府的偵探又騙取了他所有的積蓄。祥子,一個多麼有夢想的人,得到的卻是悲慘的結局。

另一方面虎妞對它那種推託不開的“愛情”又給她身心都帶來磨難。他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但不久,又不得不賣掉它以料理虎妞的喪事。

他的這一願望在經過多次重大挫折後,終於徹底破滅。而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更是熄滅了他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終於,他喪失了對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爲自甘墮落。

這就是當時的社會嗎?一個自立自強的人竟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

這個世界是理想與現實的,理想跟現實往往不能結合在一起,他們矛盾的存在這個世界上。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爲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的悲慘。

認識不斷在追求着的,追求成功,追求幸福,追求……而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人們一不小心,就會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來的自己,失去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就像一粒有棱有角的石子,爲了追求自己的 夢想,挑入波濤洶涌的大江裏面,隨着澆水一路前進,不斷磕碰,最後,爲了生存,原來的棱跟角都會被消磨掉。

人生也許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明。

6. 【讀後感格式怎麼寫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啓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7. 讀後感格式怎麼寫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讀了一段話,或讀了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

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

“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讀得認真,纔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啓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

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爲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

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着便是對這些衆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爲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裏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

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

這主要是因爲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

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如何寫讀後感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繫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繫實際範圍很廣泛,可以聯繫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繫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爲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爲主。

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如果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呢?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如所讀書,文的篇。

8. 讀後感的格式和內容怎麼寫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繫實際,談深談透。

標籤:感想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