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禮記《祭統第二十五》原文及賞析

【經文】

禮記《祭統第二十五》原文及賞析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 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①。霜露既降②,君子履之,必有悽愴 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③, 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今注】

①禘、嘗:古代天子、諸侯在春季和秋季分別舉行的宗廟祭祀。參見《王 制》篇。②據鄭玄注云:“禮說在秋,此無秋字,蓋脫爾。” ③怵惕:心中有 所震動的樣子。

【今譯】

祭祀不可太頻繁,太頻繁就倦煩,倦煩就失去了敬意;但祭祀 又不可太疏闊,太疏闊就怠慢,怠慢了就要遺忘。所以君子按照天 道運行的規律,春天舉行禘祭,秋天舉行嘗祭。秋天霜露覆蓋大 地,君子踏上這霜露,心中產生悽愴的感情。這倒並非因爲天氣的 寒冷,而是想起了死去的親人。春天雨露滋潤大地,君子踏上這雨 露,必然會有所震動,疑惑將會見到死去的親人。人們以喜悅的心 情迎接春天到來,以哀傷的心情送別秋天歸去,所以禘祭奏樂而嘗 祭不奏樂。

【經文】

致齊於內,散齊於外①。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 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爲齊者。祭之日,入室, 僾然必有見乎其位②;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 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 乎耳,心志嗜慾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③。著存不忘乎 心,夫安得不敬乎?

【今注】

①齊:讀爲“齋”,齋戒。致齊:指祭祀前三日開始,晝夜居於室內,嚴格齋 戒。散齊:指祭祀前十日開始,連續七天的初步齋戒。②僾然:恍惚可見的 樣子。其位:《說苑》作“其容”。下“聞其容聲”的“容”衍文。今依《說苑》翻 譯。③愨:誠實。著:指死者的形象清晰地出現。

【今譯】

祭祀之前必須進行齋戒。致齋三天必須晝夜居於室內,散齋 的七天則可以出外。在致齋的日子裏要時時思念死者生前的起 居、談笑、思想、愛好、口味等等情形。致齋三天之後,眼前就好像 真的見到所要祭祀的祖先了。到了祭祀的那一天,進入室內,隱隱 約約似乎看見祖先容貌;轉身出門,心中一驚,似乎真的聽見了祖 先說話聲;出門再聽,似乎還可聽見祖先的喟然嘆息聲。所以先王 是那樣的孝敬,以至於祖先的容顏時刻在眼前,祖先的聲音時刻不 離耳,祖先的思想愛好時刻記在心上。對祖先的愛戴達到極點,所 以祖先總是活在心上;虔誠之心達到極點,所以祖先的形象赫然出 現在眼前。祖先的存在和形象時時不離心頭,怎能不恭敬呢?

【經文】

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①,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 喪,忌日之謂也②。忌日不用③,非不祥也;言夫日誌有所至,而不 敢盡其私也。唯聖人爲能饗帝,孝子爲能饗親。饗者,向也;向之 然後能饗焉。是故孝子臨屍而不怍④。君牽牲,夫人奠盎。君獻 屍,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⑤,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 其忠也,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⑥

【今注】

①享:這裏指進獻祭品供祖先。②忌日:指每年親人去世的紀念日。 ③不用:不用來做其他事。④怍:面色不和悅。⑤以上六句,詳《禮器》 篇註釋。⑥齊齊乎:整齊的樣子。愉愉乎:和悅的樣子。勿勿諸:勤勉的樣 子。

【今譯】

君子在父母生前盡心奉養,父母死後則誠心祭享。終身都想 着不可辱沒父母。君子終身要爲父母服喪,這就是指每年父母的 忌日。忌日裏不做其他事情,並非這個日子本身是個不吉祥的日 子,而是說在這個日子裏,對父母的思念到了極點,不敢再爲自己 做私事了。只有聖人才能使上帝來饗用他的祭祀,也只有孝子才 能使父母來饗用他的祭祀。因爲“饗”就有“向”的意思,只有誠心 嚮往,鬼神纔會來饗。所以孝子在屍前站立,不會有不和悅的顏 色。諸侯祭祀時,國君親自牽牲,夫人獻上盎齊之酒。殺牲後,國 君親自以血毛獻屍,夫人也獻上盛放在豆中的祭品。大夫們協助 國君,有封號的婦人們協助夫人,整齊而又恭敬,和悅而又誠心,非 常勤勉地忙碌着,希望鬼神來饗用。

【經文】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稱 諱如見親①。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 《詩》雲:“明發不寐,有懷二人②”,文王之詩也。祭之明日③,明發 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 必哀。

【今注】

①諱:指父母的名諱。②引《詩》見《小雅·小宛》。明發:從夜裏到天 亮。二人:這裏借指雙親。③祭之明日:指正祭的第二天還將舉行繹祭。

【今譯】

文王祭祀時,事奉死者就好像事奉活人,思念死者好像不想活 了。每到忌日,一定十分哀傷,提到父母的名諱,就好像看見了父 母。文王祭祀時心中是多麼忠誠啊,就好像見到父母生前所喜愛 的東西一樣,又好像世俗之人喜好美色一般,也只有文王才能這樣 吧! 《詩經》上說:“天明尚未眠,心中想雙親。”這就是寫文王的詩 啊! 正祭的第二天,直到天亮還沒有入睡。進獻祭品請雙親來饗 用,又因此更加思念雙親。祭祀的日子裏,又是喜悅又是哀傷。迎 接雙親來饗時,心中十分喜悅;雙親既來之後,想到馬上又要離去, 心中就又十分哀傷。

【經文】

仲尼嘗①,奉薦而進,其親也愨,其行也趨趨以數②。已祭,子 贛問曰③:“子之言祭,濟濟漆漆然④,今子之祭,無濟濟漆漆,何 也?”子曰:“濟濟者,容也,遠也⑤;漆漆者,容也,自反也⑥。容以 遠,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濟濟漆漆之有乎?反饋 樂成⑦,薦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君子致其濟濟漆漆,夫何 慌惚之有乎⑧?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今注】

①嘗:秋祭於祖廟。②趨趨:讀如“促促”,指步伐短促。數:讀如“速”, 迅疾。③子贛:即子貢,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④濟濟:儀表整齊的樣 子。漆漆:神情矜持的樣子。⑤遠:疏遠。⑥自反:注意自我形象。⑦ 反饋:指薦血毛之後,屍出來到堂上,主人再薦熟食於室中,然後屍再返回室 中受饋。⑧慌惚:指與神明交接時的精神狀態。

【今譯】

孔子在嘗祭時,親自捧着祭品獻屍,老實忠厚的樣子,走得很 快,步子急促。祭祀之後,子貢問道:“您曾說祭祀時君子應該儀態 從容、神情矜持,而您今天祭祀卻不是這樣,這是爲什呢?”孔子說: “儀態從容,是一種疏遠的表現;神情矜持,是自我專注的表現。疏 遠而又注重自我,怎麼與神明交接呢? 在這時怎麼還能儀態從容、 神情矜持呢? 而當國君祭祀,我們作爲賓客去參加時,反饋之禮完 畢,奏起了音樂,薦上了牲體,按照禮樂的次序,大夫百官濟濟一 堂,這時君子便可以儀態從容,神情矜持,這時怎麼能像與神明交 接時那樣恍恍惚惚呢?說話豈能一概而論?應當針對各不相同的 情況呀。”

【經文】

孝子將祭,慮事不可以不豫①;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②;虛中 以治之③。宮室既修,牆屋既設,百物既備,夫婦齊戒沐浴,奉承而 進之。洞洞乎,屬屬乎④,如弗勝,如將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與! 薦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奉承而進之。於是諭其志意⑤,以 其恍惚以與神明交。庶或饗之! 庶或饗之! 孝子之志也。孝子之 祭也,盡其愨而愨焉,盡其信而信焉,盡其敬而敬焉,盡其禮而不過 失焉。進退必敬,如親聽命,則或使之也。

【今注】

①豫:預先準備。②比時:指到祭祀之時。③虛中:心中不存雜念。 ④洞洞乎:誠懇的樣子。屬屬乎:專心的樣子。⑤諭其志意:通過祝詞向 鬼神表達意思。

【今譯】

孝子將要祭祀,考慮事情不可不預先準備。到了祭祀時,一切 器物不可不準備齊全,而且要心無雜念地去做這些準備。宮室修 理一新,牆屋整飾停當,各種物品都準備好。然後主人夫婦就穿上 禮服齋戒沐浴。捧着供品獻屍,神情是那樣虔誠恭敬,小心謹慎, 好像承受不了手中供品的重量,好像擔心會從手中失落,其孝敬之 心真是達到極點了吧! 薦上牲體,奏起了音樂,百官賓客也按照禮 節來協助。這時便通過祝詞表達主人的心意,恍惚中彷彿真在和 神靈交接,希望神靈來饗用! 希望神靈來饗用! 這便是孝子的心 意。孝子的祭祀,能盡心於誠篤,因而行動也無不誠篤;盡心於相 信,因而鬼神如在眼前;盡心於恭敬,因而舉止也無不恭敬;盡心於 禮儀,因而禮節沒有過失。一進一退,都一定恭恭敬敬,好像真的 在父母跟前,聽命於父母的使喚。

【經文】

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詘①;其進之也,敬以愉;其 薦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將受命。已撤而退②,敬齊之色不絕 於面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詘,固也④。進而不愉,疏也。薦而不 欲,不愛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撤而退,無敬齊之色,而忘 本也⑤。如是而祭,失之矣。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 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執玉,如奉盈,洞洞屬 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⑥。

【今注】

①詘(qū):彎曲。這裏指身體向前微曲。②撤:將饌食撤下。③敬 齊之色:恭敬莊重的神色。④固:鄙陋。⑤“而”字衍,當刪去。⑥嚴威 儼恪:威嚴肅穆,一本正經的樣子。

【今譯】

從孝子的祭祀,可以知道他的心情。他站立時,恭敬地彎曲着 腰;走上前時,恭敬地面帶喜悅;獻上祭品時,恭敬地滿懷希望。退 下來站定後,好像還將上前聽候吩咐。直到撤掉祭品退下來時,恭 敬莊重的神色仍未從臉上消失。相反,如果祭祀的時候,孝子站在 那兒不彎腰,那就顯得太鄙陋了;上前時臉上不愉快,那就和鬼神 疏遠了;獻上供品時並不懷着鬼神來饗的希望,那就說明對祖先不 是真心愛戴;退下來後並不像還要聽候吩咐的樣子,那就是傲慢的 表現;撤掉祭品退下來,便失去了恭敬的神氣,那就是忘記了祖先。 像這樣的祭祀,便失去了意義。孝子對父母有深深的愛戴,必然表 現出和悅之色;有和悅之氣,必然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的神色,必 然有溫順的容止。孝子祭祀時好像手上捧着一塊玉,又好像是捧 着一碗水,虔誠而又專心,彷彿自己力不勝任,生怕從手中落下。 相反,那種威嚴肅穆、一本正經的樣子,不是孝子用來事奉父母的 態度,那只是大人對小輩的態度。

【經文】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 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貴有德,何爲也?爲其近於道也。貴 貴,爲其近於君也。貴老,爲其近於親也。敬長,爲其近於兄也。 慈幼,爲其近於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①,至弟近乎霸②。至孝近 乎王,雖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雖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 弗改③,所以領天下國家也。

【今注】

①王:王道,指像堯、舜、禹那樣以道德感化人心,取得天下。②霸:霸 道,指像春秋五霸那樣依靠武力使天下順從。③因:遵循,沿襲。

【今譯】

先王用來治理天下的原則有五條:重視有德的人,重視有地位 的人,尊重年老的人,敬重長輩,愛護幼輩。這五條就是先王用來 定天下的。重視有德的人,是爲了什麼呢? 因爲有德的人接近天 道。重視有地位的人,是因爲他近似於君王。尊重老年人是因爲 他近似於父母。敬重長輩,是因爲他近似於兄長。愛護幼輩,是因 爲他近似於子女。因此,孝的極點,也就接近於王道;悌的極點,也 就接近於霸道。孝的極點接近王道,是因爲即使是稱王的天子也 一定孝其父母;悌的極點接近霸道,是因爲即使是稱霸的諸侯也一 定敬其兄弟。先王的禮教,就是遵循上述原則而不加改變,所以能 夠領導天下國家。

【經文】

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 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①。孝以事親,順以聽 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②。”

【今注】

①用命:服從尊者、長者的命令。②錯:通“措”,置。

【今譯】

孔子說:“建立仁愛之心,應從孝順父母開始,用以教導人民慈 愛和睦。建立恭敬之心,應從尊敬兄長開始,用以教導人民順從命 令。教導人民慈愛和睦,人民就會以事奉雙親爲美德;教導人民尊 敬兄長,人民都會以順從命令爲光榮。以“孝”心來事奉雙親,以 “順”的態度來聽從命令,這個方法放到天下任何地方,都不會行不 通的。

【經文】

郊之祭也,喪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國門,敬之至也①。祭 之日,君牽牲,穆答君②,卿大夫序從。既入廟門,麗於碑③,卿大夫 袒④,而毛牛尚耳⑤,鸞刀以刲⑥,取膟䒿⑦,乃退。爓祭、祭腥而 退⑧。敬之至也。

【今注】

①郊天屬於吉禮,所以喪者、服喪服者應迴避。②穆:這裏指子輩。父 輩爲“昭”時則子輩爲“穆”。答:對。答君:在君的對面協助。③麗:系的意 思。④袒:指袒開衣襟、準備宰牛。⑤毛牛尚耳:取血毛告屍時,毛以牛 耳部的爲上等。 ⑥鸞刀:已見《禮器》篇註釋。刲(kuī):割。 ⑦膟䒿(lǜ liáo):血和腸子間的脂肪。⑧爓(xún):在開水中煮過的肉。

【今譯】

舉行郊祀祭天時,有喪事的人也不敢哭,穿喪服的人連國門也 不敢進。這是對天帝極其恭敬啊! 祭祀的日子,國君親自牽牲,他 的兒子輩在對面協助他。卿大夫依次跟隨。進了廟門,便把牲系 在石碑上。卿大夫袒開左臂,動手殺牲。先取下告屍用的牛毛,以 耳部的毛爲最好。用鸞刀割牛,取出血和腸子間的脂肪。然後卿 大夫就退下去,再等到生肉和熟肉相繼獻上去之後,國君才退下 去,真是極其恭敬啊!

【經文】

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①,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②,殷人祭其 陽③。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 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 於西④,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今注】

①日爲天上衆神之首,所以祭天以日爲主。②闇:指黃昏。③陽:指 中午日在天中時。④月生於西:指每月的新月先在西天出現。

【今譯】

郊天之祭,是爲了報答天上的衆神,但以日神爲主,以月神配 祭。夏代人在黃昏祭日,商代人在中午祭日。周代人祭日,則從早 晨到黃昏。祭日是在壇上,祭月是在坑中,以此區別幽暗和光明, 劃定上與下。祭日面向東,祭月面向西,以此來區分內與外,端正 各自的位置。旭日從東方升起,新月在西天出現,日月一陰一陽, 晝夜長短不斷變化,終而又始,循環反覆,使得天下和諧。

【經文】

天下之禮,致反始也①,致鬼神也,致和用也②,致義也,致讓 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 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 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③。

【今注】

①致:同“至”,到達。②和用:依下文當作“物用”,指物質資源的利用。 ③奇邪:奇異、邪惡。

【今譯】

天下的禮有五項作用:追懷初始,溝通鬼神,開發物資,樹立道 義,提倡謙讓。追懷初始,不忘本,用以增厚根基;溝通鬼神,使人 懂得要尊重在上者;開發資源,建立人民的生活保障;樹立道義,使 上下的人不致於背叛作亂;提倡辭讓,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爭奪。如 能結合這五個方面的作用來運用天下的禮,那麼即使還有奇異邪 惡不聽從治理的人,也一定只是極少數了。

【經文】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 也;魄也者,鬼之盛也②。合鬼與神,教之至也。衆生必死,死必歸 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爲野土③,其氣發揚於上爲昭明④,焄 蒿悽愴⑤,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製爲之極,明命鬼 神,以爲黔首則⑥,百衆以畏,萬民以服。

【今注】

①宰我: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②魄:形體。③斃:通“弊”, 腐爛敗壞。下陰:地下。④昭明:光芒。⑤焄(xūn):氣味。蒿(hāo):氣 味蒸騰的樣子。悽愴:指鬼神給人一種精神悚然的感受。⑥黔首:指老百 姓。則:法則。

【今譯】

宰我說:“我聽到鬼神這個名稱,但不知它指的是什麼。”孔子 說:“氣,便是由神的充盛而產生的;魄,便是由鬼的充盛而產生的。 把鬼與神合起來祭祀,這是達到禮教的目的。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都是要死的。死後其體魄必然歸土,這就叫做鬼。骨肉在地下爛 掉變成田野裏的土,而它的氣卻升騰而上,煥發出光芒,蒸發出氣 味,使人悚然有所觸動。這就是衆生物的精靈,神的顯示。聖人根 據萬物的精靈制定了極其尊嚴的稱呼,明確命名爲鬼神,用來作爲 老百姓的法則。於是衆人因此而敬畏,萬民因此而順服。

【經文】

“聖人以是爲未足也,築爲宮室,設爲宗祧①,以別親疏遠邇, 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衆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二端 既立,報以二禮②。建設朝事③,燔燎羶薌④,見以蕭光⑤,以報氣 也,此教衆反始也。 薦黍稷⑥,羞肝、肺、首、心⑦,見間以俠⑧,加 以鬱鬯,以報魄也。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今注】

①祧(tiāo):遠祖的廟。宗祧:這裏泛指宗廟。②二端:指上文的“氣” 與“魄”,尊稱則爲“神”與“鬼”。二禮:指下文“朝事”和“薦黍稷”兩種祭禮。 ③朝事:朝踐之禮,在祭祀之日的早晨進行的獻血腥之祭。④羶:牲畜的 氣味。 薌:穀物的氣味。 ⑤見:通“”,是夾雜的意思。 蕭光:燃燒蕭蒿發 出的煙火之光。⑥薦黍稷:朝事後舉行的饋食之禮。⑦羞:進獻。⑧ 見間:二字當合爲“”字,也是夾雜的意思。 俠:雙。(wǔ):盛酒的瓦器。

【今譯】

“聖人認爲這樣做還不夠,於是又築起宮室,設立宗祧,以區別 鬼神的親疏遠近,教導人民懷古尋根,紀念祖先,不要忘記自己是 從哪裏來的。民衆由此而服從教化,並且很快地聽從命令。鬼神 二者的地位已經確立,就用兩種禮儀來報答鬼神。一是行朝踐之 禮,燒烤肉類和穀物,讓它們的香氣和蕭蒿燃燒的煙火一齊上升, 這是用來報答‘氣’,也就是‘神’的,可以教導民衆追懷初始。二是 獻上黍稷,以及牲的肝、肺、頭、心,夾以兩鬱鬯之酒,這是用來報 答‘魄’,也就是‘鬼’的,可以教導民衆相親相愛。這樣對上對下都 盡了情,禮也就十分完善了。

【經文】

“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 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是故昔者天子爲藉千畝①,冕而朱 紘②,躬秉耒。諸侯爲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 社稷先古,以爲醴酪齊盛③,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今注】

①藉:即藉田,名義上由天子諸侯親自耕種,實際抽調農民助耕,所以稱 藉田。藉,助的意思。藉田的收穫,供祭祀所用。②紘:冠冕上的繫帶。 ③齊盛:即粢盛,盛放在器皿中用作祭品的黍稷。

【今譯】

“君子追古尋根,不忘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所以要向鬼神表達 自己的敬意和感情,竭力工作,來報答親人,不敢不盡心盡力。所 以從前天子也有一千畝藉田,戴起繫有紅帽帶的冠冕,親自拿起農 具去耕種。諸侯也有一百畝藉田,戴起繫有綠帽帶的冠冕,親自拿 起農具去耕種。所收的穀物用來事奉天地山川、社稷之神和列祖 列宗。祭祀所用的醴酪齊盛,就是從他們的藉田裏收穫而來的。 這是多麼恭敬啊!

【經文】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歲時,齊戒沐浴而躬朝之, 犧牷祭牲①,必於是取之,敬之至也。君招牛,納而視之,擇其毛而 卜之,吉,然後養之。君皮弁素積②,朔月月半,君巡牲③。所以致 力,孝之至也。

【今注】

①犧牷祭牲:牲是祭祀用的牛羊豕的總稱。犧是毛色純一的牲,牷是身 體完整的牲。②皮弁:用白鹿皮做成的帽子。素積:白綢的裳。積:摺子。 裳都有摺子,故稱積。皮弁素積:是視朝之服。③朔月:每月的朔日。

【今譯】

“古代天子諸侯都設有養獸的官,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天子諸 侯齋戒沐浴,然後親自去察看所養的牲口。祭祀所用的牲畜就是 從這裏取來的。這真是十分恭敬啊! 君主事先派人把牛牽來,由 他親自察看,選擇毛色,進行占卜,得到吉利之兆,然後加以特別飼 養。君主還穿上朝服,於每月初一、十五去巡視這些牲畜,表示他 是很盡力的。這是多麼孝敬啊!

【經文】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爲之。築宮仞有三 尺①,棘牆而外閉之②,及大昕之朝③,君皮弁素積,卜三宮之夫人、 世婦之吉者④,使入蠶於蠶室,奉種浴於川⑤,桑於公桑,風戾以食 之⑥。

【今注】

①仞:七尺爲一仞。②棘牆:布有荊棘的牆。③大昕之朝:三月初一 的早晨。④世婦:即命婦。⑤種:指蠶種。⑥風戾:讓風把桑葉上的露 水吹乾。

【今譯】

“古代天子諸侯都有公家的桑園和養蠶的宮室,臨近河邊建 造。築起的宮室有一丈高,外面佈滿荊棘的圍牆。每年到了三月 初一的早晨,君主穿上朝服,通過占卜,在三宮夫人和命婦中挑選 有吉兆的人到蠶室去養蠶。她們捧着蠶種到河裏去漂洗,到公家 桑園去採桑,讓風吹乾桑葉上的露水,然後用來喂蠶。

【經文】

“歲既單矣①,世婦卒蠶,奉繭以示於君。遂獻繭於夫人。夫 人曰:‘此所以爲君服與!’遂副褘而受之②,因少牢以禮之。古之 獻繭者,其率用此與! 及良日,夫人繅三盆手③,遂佈於三宮夫人 世婦之吉者,使繅。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爲黼黻文章。服既成,君 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今注】

①歲既單矣:單,通“殫”,盡。歲,《釋名》:“越也。”越四時謂之歲,越一季 亦謂之歲。此指春已盡,蠶事結束。②副褘(huī):夫人的首飾和禮服。 ③繅:抽繭繅絲。繅三盆手:將手浸入泡繭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一根絲頭。 比亦形式而已,與帝之親耕同。

【今譯】

“等到春季已盡,命婦們蠶事結束,奉上新結的蠶繭讓君主過 目,隨後把蠶繭獻給君主的夫人,夫人就說:‘這是用來給君王做衣 服的吧?’於是穿着禮服把蠶繭收下,並用一羊一豕來招待獻繭的 命婦。古代獻繭的禮節,大概都是這樣。以後再選定吉祥的日子 開始繅絲。先由夫人三次把手伸入泡着蠶繭的盆裏。抽出絲頭, 然後把蠶繭分發給有吉兆的貴族婦人去繅絲。此後還要用紅、綠、 黑、黃等顏色,染上黼黻花紋。製成禮服後,君王便穿着這樣的禮 服祭祀先王先公。這真是恭敬到極點了啊!”

【經文】

君子曰①: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 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 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 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 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 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 而不與爭也。望其容貌,而衆不生慢易焉。

【今注】

①從此處到“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一段,已見於《樂記》篇,文字略 同。參見《樂記》篇註釋。

【今譯】

君子說:禮樂是人們不可片刻離開的。推廣樂來治理內心,平 和正直慈愛誠實的心情就自然產生了。有了這樣的心情就會快 樂,快樂就能平安,平安就能長久,長久就能上通於天,上通於天就 能與神交會。天不必說話,就能使人相信;神不須發怒,就使人敬 畏。這就是運用樂來治理內心。運用禮來修治自己的容貌儀表, 就會使人莊重恭敬。莊重恭敬就會有威嚴。心中如有片刻不平和 不快樂,卑鄙奸詐的心思就會侵入。外貌有片刻不莊重不恭敬,輕 率怠慢的念頭就會出現。所以樂是發動於內心,禮是作用於外表。 樂極其平和,禮極其恭順。內心平和,外表恭順,那麼民衆看到他 這樣的臉色,也就不會跟他爭執了;看到他的容貌,衆人也就不會 產生輕率怠慢的作風了。

【經文】

故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乎外,而衆莫不承順。故 曰:致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錯之無難矣。樂也者,動於內者 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 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 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 反,其義一也。

【今譯】

所以道德的光輝發動於內,民衆就沒有人會不聽他的命令;禮 的準則表現在外表,民衆就沒有人會不順從他的領導。所以說:運 用禮樂教化,使之充滿天下,治理國家就不難了。樂,是發動於內 心的;禮,是作用於外表的。禮的意義在於減損,樂的意義在於充 盈,因爲禮教人剋制、減損,做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加以鼓勵,以 努力去做爲美。而樂使人抒發、充盈,做起來比較容易,所以要有 所控制,以有所控制爲美。禮是減損的,如果不鼓勵,就會漸漸消 亡。樂是充盈的,如果不控制就會走向放縱。所以禮應該有鼓勵, 樂應該有控制。禮有了鼓勵人們就樂於實行,樂有了控制人的情 感纔會安穩。對禮的鼓勵,對樂的控制,道理是相通的。

【經文】

曾子曰①:“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 問於曾子曰②:“夫子可以爲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 是何言 與! 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③,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 能爲孝乎?”

【今注】

①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參,字子輿。②公明儀:曾子的弟子。③ 先意承志:指父母的意志還沒有表示出來,孝子就預先知道,並按照父母的意 志去做。

【今譯】

曾子說:“孝可分爲三等:上等是尊敬父母,次等是不使父母羞 辱,下等是隻能贍養父母。”公明儀問曾子道:“你可以算是行孝道 了吧?”曾子說:“哪兒的話! 哪兒的話! 君子的孝,應該能在父母 的意志沒有表示之前就預先知道,並且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同 時又能曉喻父母,使他們的意志合於正道。我只不過做到贍養父 母罷了,怎能算是孝呢?”

【經文】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 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①;朋友不 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②。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 亨孰羶薌,嘗而薦之③,非孝也,養也。

【今注】

①蒞:臨。蒞官:做官。②戰陳:即戰陣,指在戰場上作戰。③亨孰 羶薌:亨,同烹。指煮熟牲肉和黍稷。嘗:嘗祭。

【今譯】

曾子說:“身體是父母的遺物,用父母的遺物來行動,敢不慎重 嗎? 日常起居不莊重,不是孝;爲君主做事不忠誠,不是孝;做官不 慎重,不是孝;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不是孝;打仗不勇敢,不是孝。 這五個方面不能做到,也就等於給父母帶來了禍殃,能不慎重嗎? 如果只是在祭祀的日子裏,煮一點牲肉黍稷奉獻一下,那也不能算 作‘孝’,只能叫做‘養’。

【經文】

“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願然曰①:‘幸哉! 有子如此。’所 謂孝也已。衆之本教曰孝②,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爲難;敬可 能也,安爲難③;安可能也,卒爲難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 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⑤,義者宜此 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今注】

①願:仰慕。②衆之本教:用來教化衆人的根本道理。③安:指安然 行之,不勉強。④卒:指終身孝敬父母。⑤履:實踐。

【今譯】

“君子所說的孝子是全國人都稱讚羨慕他,好像在說:‘有這樣 的兒子多幸運啊!’像這樣纔算是孝。教化民衆的根本是孝,而行 動則是從養開始。養是容易的,有敬意則不容易了;有敬意能做 到,不帶勉強則不容易;能做到不帶勉強,終身孝敬則不容易。父 母去世之後,依然十分小心自身的行爲,不使父母蒙上惡名,這樣 可以算是終身孝敬了。仁,就是要以孝爲本;禮,就是要實踐孝; 義,就是行動要合乎孝;信,就是要用行動證實孝;強,就是要勉力 做到孝。歡樂是由於順着孝道而產生的,刑罰是由於違反孝道而 招致的。”

【經文】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①,施諸後 世而無朝夕②。推而放諸東海而準③,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 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④。’此之謂也。”

【今注】

①塞:充滿。溥:通“敷”,散佈。②無朝夕:沒有時間限制,永恆。③ 準:平正、正確。④引《詩》見《大雅·文王有聲》。思:語助詞。

【今譯】

曾子說:“孝道精神樹立起來,可以充滿天地;散佈開來,可以 流行四海,傳播到後代必將永遠存在。推廣到東海是正確的,推廣 到西海是正確的,推廣到南海是正確的,推廣到北海也是正確的。 《詩經》上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無不遵從。’就是說的這個情 況。”

【經文】

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 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 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 不匱矣。父母愛之,嘉而弗忘①;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 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②。此之謂禮終。”

【今注】

①嘉:當是“喜”之誤。②仁者之粟:謂仁者自己種的粟,如天子諸侯籍 田中的收穫。

【今譯】

曾子說:“樹木要在適當的時節去砍伐,禽獸也要在適當的時 節去捕殺。夫子說過:‘砍一棵樹,殺一頭獸,如果不適時,便是不 孝。’孝有三等:小孝出力氣,中孝建功業,大孝無所欠缺。能思念 父母的慈愛,因而忘掉自己的勞苦,就可以算是出力氣了;能尊尚 仁德,安然地按照正道行事,就可以建立功業,爲父母爭光了;如果 德澤普施於天下,使天下萬物豐盛,以此來祭祀父母,那便是無所 欠缺了。父母喜愛他,他便很高興地記在心上;父母厭惡他,他於 是戒懼謹慎,但卻沒有一點怨恨。父母有過錯,他婉言規勸卻不違 逆。父母死後,他一定以自己勞動的收穫來祭祀。這樣,孝的禮節 纔算終結。”

【經文】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①,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 “夫子之足瘳矣②,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

【今注】

①樂正子春:曾子弟子,姓樂正,名子春。②瘳(chōu):病癒。

【今譯】

樂正子春一次從堂上下來扭傷了足,於是他一連幾個月不出 門,臉上帶着憂慮的神色。他的弟子說:“您的足已經好了,您一連 數月不出門,現在臉上還有憂慮的神色,這是爲什麼呢?”

【經文】

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 善如爾之問也! 吾聞諸曾子, 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爲大①。’父母全而生 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 子頃步而不敢忘孝也②。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壹舉 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 故道而不徑③,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 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 親,可謂孝矣。”

【今注】

①無人爲大:沒有比人更大。②頃步:跬步,邁出一隻腳爲“跬”,再邁 一隻腳合爲“步”。③徑:走捷徑。

【今譯】

樂正子春說:“你問得很好! 你問得很好! 我曾聽曾子說過, 而曾子又是聽孔子說的:‘天所生、地所養的一切生物,沒有比人更 偉大的。’父母把我們完整地生下來,我們也要使自己完整地還給 他,這樣纔算是孝。不損傷自己的肉體,不辱沒自己的人格,這樣 纔算是完整的。所以君子哪怕是走半步路,也不敢忘記孝。而我 一時竟忘了孝道,以致於傷了足,所以我很憂慮。君子每擡一次足 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擡一次足都不 敢忘記父母,所以總是走大路而從不抄捷徑,總是乘舟而從不遊 水,不敢用父母給我的身體去冒險。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 所以從來不口吐惡言,自然也就不會招惹別人的辱罵。我自身不 受侮辱,也不會給父母帶來羞恥,這樣可以算是孝了。”

【經文】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①,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 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 者②,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今注】

①尚齒:尊重年長的人。齒:年齡。②年:即上文所謂“齒”。

【今譯】

從前虞舜的時代,重視道德,同時尊重年長的人。夏代則重視 官爵,同時也尊重年長的人。殷代重視財富,同時也尊重年長的 人。周代重視親屬關係,同時也尊重年長的人。虞、夏、殷、週四 代,是天下王道全盛的時代,這四代都沒有忽視對年長者的尊重。 可見天下對年長者的尊重是由來已久。這僅次於孝敬父母。

【經文】

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 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行肩而不併,不錯則隨①。見老者, 則車徒闢②;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達乎道路矣。居鄉 以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古之 道,五十不爲甸徒③,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獀狩矣④。軍旅什 伍⑤,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 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軍旅,衆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今注】

①錯:指同輩人一起行走時,應按長幼次序斜錯雁行。隨:指不同輩分的 人一起行走時,晚輩應跟隨在長輩身後。②車徒:乘車者和徒步者。闢:通 避。③甸徒:打獵的差役。④獀:同“蒐”,春獵。狩:冬獵。⑤什伍:指 軍隊中士卒的編制,五人爲伍。二伍爲什。

【今譯】

所以在朝廷上,官爵相同的人則以年長者爲上,七十歲可以拄 着手杖上朝,君王如有問,就要給他設坐席。八十歲的人上朝,行 了朝見禮之後不必等朝事結束就可以先回去。君王如有所問,則 親自到他府上去。這就是悌道行於朝廷。在道路上行走,不同年 齡的人不能並肩而行,不是斜錯雁行,就是跟隨在後。見到老年 人,不論車輛行人都要讓路;頭髮斑白的人,不可以讓他揹負重物 在路上走。這就是悌道行於道路。居住在同一鄉中,也應以年長 的人爲尊,即使是貧窮的老人也不可遺棄。不可以強凌弱,以衆欺 寡。這樣悌道就行於鄉間了。古代有規定,五十歲以上的人在田 獵時就不充當徒役了。而分配獵獲的禽獸,則長者多分。這樣悌 道就行於田獵之中了。軍隊的編制,官階相同的人以年長者居上, 這樣悌道又行於軍隊中了。孝悌之道從朝廷開始,實行到道路上, 傳播到鄉黨間,田獵的時候也照樣實行,軍隊裏也遵守,大家都願 死守孝悌之道,而不敢違背。

【經文】

祀乎明堂①,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②,所以 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於西學③,所以教諸侯之德也。耕藉④,所 以教諸侯之養也。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 也。

【今注】

①明堂:周文王的廟。②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禮供養德高望 重的老人。三老爲三人,五更爲五人,象徵三辰五星。一說老人更知三德(正 直、剛、柔)。五事(貌、言、視、聽、思),故名。③西學:即瞽宗,周大學四部 之一,在西,故稱西學。④藉:藉田。

【今譯】

在明堂舉行大祭,用以教導諸侯實行孝道;在太學裏宴請“三 老五更”,用以教導諸侯實行悌道;在西學裏祭祀前代賢人,用以教 導諸侯樹立賢德;天子親自耕種藉田,用以教導諸侯供奉祖先;安 排朝覲之禮,用以教導諸侯臣服於天子。這五個方面,是天下最重 要的教育。

【經文】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①,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 而㧾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是故鄉里有齒而老窮不遺,強不犯 弱,衆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天子設四學②,當入學而太子 齒③。

【今注】

①從“食三老五更於大學”至“所以教諸侯之弟也”,亦見於《樂記》。註釋 詳《樂記》。②四學:周代太學分虞庠、瞽宗、東序、成均四個部分,故稱四 學。③太子齒:指太子和同學們按年齡排定次序,不因太子身份而有所特 殊。

【今譯】

在太學供養三老五更,天子袒開衣襟親自割牲,捧着醬給老人 進食,又捧上酒爵請他們漱口,還戴上冠冕,手執盾牌,爲他們起 舞。這就是教導諸侯要尊敬長者的悌道。於是鄉鄰里都按年齡排 列上下,老人中的貧窮者也不會被遺漏。強不凌弱,衆不欺寡。這 種風尚就是從天子的太學裏傳下來的。天子設置了四處學校,到 了年齡入學,即使是太子也和同學們一起按長幼排列位置。

【經文】

天子巡狩,諸侯待於竟①。天子先見百年者。八十、九十者東 行,西行者弗敢過②;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 也。壹命齒於鄉里,再命齒於族,三命不齒,族有七十者弗敢先③。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與之揖讓,而後及爵 者。

【今注】

①竟:通“境”。②東行、西行:指走在大路的左右兩邊。不敢過:不敢 一走而過,不去拜謁。③這幾句亦見於《周禮·地官·黨正》。天子之下士一 命,中士再命,上士三命。

【今譯】

天子巡狩,諸侯要在邊境上迎候。天子到了一國,要先會見百 歲老人。八十九十的老人行走在大路的一側,即使在大路另一側 的行人,也不敢超越而行。老人如果要發表政見,君主應親自登門 就教。鄉間飲酒時排列座次,有一命官爵的人,仍然要和鄉里人一 道按年齡排次序。二命的人,在自己的族人中還須按年齡排次序。 三命的人,不必按年齡排次序了,但遇到自己族中七十歲以上的人 還是不敢越前的。七十以上的人沒有大事是不用上朝的;如有大 事上朝,君主應該先跟他拜揖謙讓一番,然後才顧及爵位高的人。

【經文】

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薦 於諸侯①;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②。祿爵慶賞,成諸宗 廟③,所以示順也。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爲易。易抱龜 南面④,天子卷冕北面⑤,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 以尊天也。善則稱人,過則稱己,教不伐⑥,以尊賢也。

【今注】

①薦:進。②存:當作“薦”。③成諸宗廟:在宗廟完成其禮儀。④ 易:指掌卜筮之官。南面:面朝南,本是天子之位。⑤北面:面朝北,本是臣 子之位。卷:通“袞”。⑥不伐:不誇耀。

【今譯】

天子有善行,應該把功德歸之於天;諸侯有善行,要歸功於天 子;卿大夫有善行,要進獻於諸侯;士、庶人有善行,要歸功於父母 的養育和長輩的教誨。頒發爵祿,施行獎賞,都是在宗廟裏舉行, 表示歸功於祖先,對祖先表達敬順之意。從前聖人依照陰陽、天地 的情況制定了“易”。掌卜筮的人抱着用來占卜的龜南面而立,天 子卻穿着冕服北面而立,恭聽神的意旨。即使天子有聰明智慧,也 要請神來作出決斷,表示自己不敢自專,而是尊重天意。有善績, 則歸功於他人;有過錯,則歸咎於自己。教導民衆不要驕傲自誇, 而要尊重賢人。

【經文】

孝子將祭祀,必有齊莊之心以慮事①,以具服物,以修宮室,以 治百事。及祭之日,顏色必溫,行必恐,如懼不及愛然②。其奠之 也,容貌必溫,身必詘,如語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③,其立卑靜以 正,如將弗見然。及祭之後,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④。是故愨善 不違身⑤,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⑥, 孝子之志也。

【今注】

①齊莊:謹慎而莊重。②慎不及愛:擔心不能見到所愛的人。③宿 者:指應邀前來助祭的賓客。④陶(yáo)陶:神情恍惚的樣子。遂遂:隨行 的樣子。⑤不違:不離。⑥術省:追憶、反省。

【今譯】

孝子將要祭祀時,必定懷着謹慎而莊重的心情來考慮事情,準 備祭服和祭品,修整宮室,處理各項事務。到祭祀的日子,臉色必 須很溫和,但走路卻很緊張,好像擔心見不到親人的樣子。祭奠的 時候,面容一定要溫和,身體要前屈,口中好像要說話而沒有說出 的樣子。助祭的賓客都已出去時,孝子還沉默地躬身站在那兒,好 像沒有看見別人出去。祭祀結束後,孝子神情恍惚地跟着出來,又 好像隨時還要再進去的樣子。孝子的忠厚善良時時表現在身上, 耳目的功能完全受心情的支配,心中的思慮總不能離開親人。這 種感情鬱結在心中,流露於外表,回憶和深思着,這就是孝子的心 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