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90後養老數據曝光,有人39歲住進養老院:人一生要賺多少錢,纔敢安心養老

文/樛木

90後養老數據曝光,有人39歲住進養老院:人一生要賺多少錢,纔敢安心養老

最近,「90後養老大數據」、「三成年輕人選擇抱團養老」等話題,在網絡上引起大家熱議。

事實上不止90後,00後的年輕人都已經在考慮養老問題了。

微博上有一條高贊留言是這樣說的:才二十幾歲,已經覺得這輩子不會遇見最愛的那個人了,甚至開始瀏覽養老院。

雖然是調侃,但年輕人在認真考慮養老,並不是一句玩笑話。

“年輕加油賺錢,老了才能瀟灑養老”;

“當代90後被逼無奈不得不早做打算”。

近日還有一則新聞報道,重慶39歲的“空巢青年”IT男古月,成爲養老院最年輕的住戶。他因爲身體問題提前開啓養老模式,每天和老人們一起曬太陽、聊天、追劇。

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年輕時以爲金錢是最重要的。等到我老了才知道,原來真的是這樣。”

當你老了,眼眉低垂,未來變得昏黃不定。

在我看來,“養老焦慮”絕不是無病呻吟,因爲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裏,如何安心變老,也成爲了一場比賽。

1、社會決定上限,能力決定下限

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做“灰犀牛”,根據MBA智庫百科釋義,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養老問題對於80,90這些“夾心一代”來說,是必然需要面對的灰犀牛。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9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已經達到2.5億,佔總人口的18.1%,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3億人。老齡化加速的社會現實,是引發“養老焦慮”的主要背景。

大環境如此,“養老”問題更像是懸在年輕一代頭頂上的一把刀。

針對年輕人的現狀,前段時間對1217名18-35歲青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9.6%的青年認爲有必要從現在就開始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在年輕一代中(18-34歲),有51%的受訪者說他們今年已經開始儲蓄,這一比例高於2019年的48%和2018年的44%。

對於個人而言,陷入“養老困境”,其實是對未來的恐懼,並且直接和金錢掛鉤。

北大才女劉媛媛在書中所說的:“對大多數漂泊在北上廣的年輕人來說,在頭幾年的奮鬥中,錢和理想幾乎是可以劃等號的。這並不是簡單的拜金,而是存身立命需要錢,維持尊嚴和承擔責任也需要錢。”

知乎上曾有個熱門問答:“如果時光倒流,你最想做什麼?”

底下有一條高贊回答:“如果時光倒流,我只有一個念頭——存錢。我不希望起早貪黑一個月,房租一交,就回到解放前。在大城市永遠都是漂着,沒有房子沒有存款,老了連養老院都住不起。”

數據來源: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

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如果從30歲開始儲蓄,平均每月只能存下1334元人民幣。年輕的受訪者大多把儲蓄目標定在150萬左右,退休的目標年齡在57歲左右,有27年的時間來儲備資產。這樣算下來,一個月應該存下4629.63元才能達到目標。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年輕人的養老壓力也由此而來。

豆瓣上有個組織叫做“喪心病狂攢錢小組”。在這裏,隱藏着一羣存款10萬+的90後,這羣年輕人每天談論的話題,都圍繞着“搞錢”。

“退休前應該存夠多少錢?”

“你的存款能夠在突遭變故的時候支撐你嗎?”

這樣的硬核儲蓄執行力纔是應對“養老困境”的有力武器。

像那句流行語錄說的:“只要賺錢的速度比老去的速度快,「養老焦慮」就追不上我。”

2、擺脫養老困境,堅持長期主義

前段時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美國少女RobynBri的故事。同樣作爲95後的她,從八歲開始就具備理財意識,在前兩年還給自己做出了完美的養老計劃。

8歲,她幫鄰居遛狗;10歲,幫鄰居看小孩,期間還順利積累了四名客戶,對自己的時間做了詳細的規劃,按月向客戶們結賬。很多青年做零工賺的錢,大多都用在了買衣服和娛樂上,Robyn的選擇不同,她將賺來的錢全部存下來,用來投資,以及支付自己的日常開銷。

Robyn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她對自己的規劃。每年通過儲蓄存下來的錢,她都存在一個高收益率的儲蓄賬戶裏,能存多少就存多少。同時,她還在美銀旗下Merrill Edge開設了兩個投資賬戶,其中一個是隻要滿足條件就不徵稅的RothIRA退休金計劃賬戶。另一個是她準備在28歲用來買房的專項賬戶。

根據退休規劃網站Newretirement的測算,如果Robyn能以每個月2000-3000的速度存錢,她到五十歲時的養老金數額將接近或超過300萬美元。

由此可見,普通人的努力,在長期主義的複利下,擺脫養老困境只是時間問題。如果你不願意花時間規劃,甚至還有負債的傾向,那麼大概率逃不了“養老困局”。

因爲當你還沒開始爲養老做任何儲蓄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已經通過資產配置,實現了長期的“錢生錢”。

朋友小J畢業後,順利進入杭州某大廠,工資很高,工作待遇也很好,美中不足的就是工作強度實在太大。

作爲一個90後,小J堅信,只有提前做好規劃與投資,養老纔不會成爲一個大問題。經過三年的積累和努力,她已經擁有11萬的存款,還有了裸辭的底氣,並且在三個月後順利找到了一份比之前更輕鬆、工資更高的工作。

她說:“提前規劃讓我的人生更自由,擁有更多主動選擇。”

有自我規劃意識的人最後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都是有自我規劃意識的。

面對來自未來的種種壓力,主動規劃就是“正面剛”。學會給自己做加法,疊加你的優勢資源,讓你的錢更有價值、讓你自己更有價值。

3、內卷時代,不確定性中求穩定,是唯一出路

NHK在2016年拍過一個紀錄片《團塊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

它講述的是生於1947-1949日本嬰兒潮時代的人,他們中80%屬於工薪階層,是支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脊樑骨,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度過青春時光,卻在日本經濟衰退時期步入老年,面對着吃不飽飯、做不起車、無人社交、積蓄清零的殘酷現實。

看了這部紀錄片,很多年輕人都恍然大悟:“這並非和我無關”、“不趁現在攢錢,將來我也會這樣。”

作爲普通人的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做一些未雨綢繆的養老打算呢?

網友@豹子根據自己的經驗分享了自己的“養老規劃”。他說:“我是一個‘風險厭惡型’的人,養老對我來說是一個雙線並行的事情。”

一方面要分散風險,系統地學習理財知識,不要跟風買理財產品,但可以在長期的考察和調研之後出手,選擇穩健的基金;學會自我投資,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精神健康,如果有情緒高壓的問題,要及時調整。

另一方面,要永遠保持自己的能力,保持能夠學習、工作和輸出的能力。他說:“對於養老我還沒有一個完全確定的形態,但總之,我想讓自己不斷朝着能有更多選擇的路徑走去。”

80、90一代就像夾心餅乾一樣夾在中間,一邊承受資源被瓜分的現實,一邊還要面對未來的巨大不確定性。

養老預期已經開始影響年輕人的職業選擇,無論是回家考公務員,還是繼續堅持996。

選擇哪一條路,只要堅持,都能在這個越來越多元化的賽道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惟有得過且過、自我放飛纔是死局。

寫在最後

有人說:“老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階段。但優雅地老去,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權。”

所謂的“養老困境”不過是在激烈的競爭下,年輕人對自己未來的恐慌。那麼,應對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早打算、早規劃,要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

80、90一代,夾持着歲月往前走,要在應該奮鬥的年紀努力,不辜負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