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北方的小年有什麼講究

北方的小年有什麼講究

1、掃塵:因爲塵與陳有着諧音,所以掃塵也是在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擦洗桌椅、沖洗地面

2、貼窗花:在北方,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

窗花的內容多種多樣,有各種動物、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

3、吃火燒:小年祭竈這天除吃竈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4、吃糖瓜、飴糖、麻糖: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爲給竈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所以會吃糖瓜。

5、祭竈王: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竈的日子。

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北方的小年是指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除夕前的一天。

在北方地區,小年有一些特殊的講究和習俗。

1. 掃房:小年這天,人們會徹底清掃房屋,掃除舊年的塵埃和不祥之氣,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2. 貼春聯:人們會在小年貼春聯,春聯上通常寫有吉祥的對聯,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3. 貼門神:人們還會在小年貼門神,門神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形象,被認爲可以驅邪避禍,保佑家庭平安。

4. 守歲:小年晚上,家人會守夜等待新年的到來,一直到除夕的零點。

守歲期間,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邊吃邊聊天,以表達對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5. 吃年糕:小年這天,人們通常會吃年糕,年糕寓意着年年高(糕)升,象徵着新年的發展和繁榮。

6. 祭竈神:小年這天,人們還會祭拜竈神,向竈神祈求來年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以上是北方小年的一些講究和習俗,這些傳統習俗代代相傳,體現了人們對新年的熱切期望和祝福。

1、掃塵。

塵與陳諧音,故而掃塵旨在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來自戶都要不留死角地徹底清掃,做到所寫整育量窗明几淨。

2、貼窗花。

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等。

3、吃餃子。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志治老曲汽激娘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4、除了以上的習俗,北方小年還會吃糖瓜,吃火燒等等。

北方小年習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在這一天要祭竈王爺,這也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竈王爺掌管着全家的生死禍福,觀察這家人的功過是非並記錄在案,到年底會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讓玉皇大帝賞罰。民間傳說,竈王爺專門告發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因此,竈王爺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備受崇拜。

祭竈的風俗由來已久,先秦時期,祭竈位列“五祀”之一。所謂“五祀”,就是祭祀住宅內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五位大神,即竈、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

舊時,家家竈間(廚房)的鍋臺附近牆壁上都設有“竈王爺”神位。祭祀時,在神位上供奉竈王爺、竈王奶奶畫像,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爲天”,所以人們把竈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爲一家之主。

祭竈就是恭送竈王爺離開人間,前往天庭“履職”,因此又稱爲“送竈”。履職完畢,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接竈”“接神”。過完年,其餘諸神迴天庭繼續當自己的逍遙神仙,只有竈王爺最辛苦最認真,繼續留在人間記錄人間善惡。

祭竈時,除上香、送酒、放糖果之外,還要供上清水、料豆和秣草,這是爲竈王爺的坐騎準備的飼料。同時,案桌上需擺上幾枚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竈王爺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

許多人家還會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用意是甜一甜竈王爺嘴,希望他向玉皇大帝彙報時只報喜不報憂。有道是:“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竈王爺吃了人家的竈糖,也得有點表示,於是有人模仿竈王爺的口氣,寫了一首生動的打油詩《竈君怨》:“一年沒吃一點啥,臨走竈糖粘嘴巴。你這一戶好人家,叫我咋給玉帝誇?”竈王爺想添點好話,可嘴巴被黏上了,顯得無可奈何。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有哪些民間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主要有除塵、貼窗花、沐浴理髮、祭竈王、吃餃子等風俗。除了大年初一開始過新年之外,在北方還有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臘月二十三雖不比新年的熱鬧,但是在北方也是大家一起慶祝的日子。那麼臘月二十三被稱爲是北方小年,在這一天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在北方有這樣一首人人傳唱、家喻戶曉的年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真正的過新年並不是從大年初一開始,並不是從大年三十的那一場你那也飯開始,真正的過年是從忙碌的小年開始。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的風俗,被稱爲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其實,在傳統的習俗中,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在南方的一些地區仍然秉持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但是從清朝開始,就有了在臘月二十三祭竈王的的習俗。於是就有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和風俗。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就開始了忙碌的日子。在小年的風俗有除塵、貼窗花、沐浴理髮、祭竈王、吃餃子等。除塵,“陳”與“塵”諧音,而且在一年即將開始的時候,全家人在一起打掃一個家,是爲了更好得迎接新的一年。除塵主要得寓意是除塵迎新、拔除不祥。貼窗花,這是最盛行得民間活動。將想要貼在窗戶上得圖案,用紅色的紙剪下來,剪出想要的圖案,貼在窗戶上。沐浴理髮,有一句話叫做,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寓意用新面目迎接新的一年。祭竈王,在這一天祭竈王也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願望的嚮往。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出現在每一個節日,在小年吃餃子寓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樣的歌謠,完美的展現了小年的風俗,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北方小年的習俗有哪些

在北方有句俗語叫做“二十三,糖瓜粘”,在這一天,人們會吃“糖瓜”或”關東糖“,意爲粘住竈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到了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爲給竈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此外,還有貼竈神畫像、剪窗花、大掃除、放鞭炮、吃火燒等習俗,熱鬧非凡。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爲“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北宋時,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節”,意爲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南宋時則稱爲“小節夜”。 [1]  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竈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爲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爲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北方小年有什麼習俗

北方小年習俗是什麼?

1、掃塵

“塵”與“陳”諧音,故而掃塵旨在除舊迎新,拔除不祥。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擦洗桌椅、沖洗地面……各家各戶都要不留死角地徹底清掃,做到窗明几淨。同時小年的這一天,也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爲“掃房日”。

2、貼窗花

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等。貼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來越好。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裏,自然爲家中增添不少喜氣。

3、沐浴理髮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髮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4、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爲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爲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5、祭竈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的坐騎備料。

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6、吃餃子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7、吃糖瓜、飴糖、麻糖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爲給竈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8、吃火燒

祭竈這天除吃竈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竈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東北過小年有哪些風俗

東北過小年有祭竈神、打掃房間、蒸饅頭、烙火燒、包餃子、置辦年貨等風俗。按照傳統的習俗,在小年這一天要“掃塵”,也就是家家戶戶都會對自己的家中各個角落進行徹底的清掃,爲的就是除舊迎新。

傳說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竈王爺就會駕着自己的坐騎飛上天去,飛到玉皇大帝面前,然後稟報一下這一年來人們都做了哪些善事、哪些惡事,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描述做出相應的賞罰。所以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就在竈王爺的神像前擺上各類糖果以及料豆,這些東西是竈王爺坐騎愛吃的東西,然後在竈王爺的嘴上塗上一些糖水。因此爲了讓竈神多美言幾句,很多人都會在大年二十三的時候,祭拜家裏的竈神,爲了能讓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裏過得更加快樂一些。

北方小年的風俗有哪些

北方小年的風俗有祭竈王、吃竈糖、掃灰塵等。

1、祭竈王

祭竈,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在古時候,我國多數地方家家戶戶的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其爲“竈君司命”。竈神的職責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小年這天,也是傳統意義上民間祭竈的日子。小年這一天人們不僅會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點等,也會把舊的竈神畫像換下來,貼上家家戶戶“請”回來的一幀新竈王像。祭竈前後,掃塵除垢。

2、吃竈糖

小年這一天,還有吃竈糖的習俗。竈糖起初爲祭竈、辭竈時的供品,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還有一種是江米磨粉加飴糖所制。因竈糖多做成圓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稱“糖瓜”。竈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故又稱“膠牙糖”。北京俗稱“關東糖”,因是按關東傳統制法做成。上海、江蘇的竈糖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

3、掃灰塵

小年這一天,還是掃塵的日子。過小年意味着離過春節不遠了,小年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徹底打掃室內衛生,俗稱爲掃塵。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傳統年俗之一,源於古人驅除病疫的一種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人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南北方人民都在過小年,小年主要有一些什麼習俗?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春節、中秋節、重陽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小年在我國農曆臘月當中則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在小年這天,我國南北方的百姓家中紛紛增添了許多年味,開始過上了小年。小年還分爲南北方,北方的小年是在農曆的臘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則是在農曆的臘月二十四。不同的環境氣候,不一樣的生活習性,也造就了南北方過小年的差異,形成了許多關於小年的民間習俗。那麼,小年主要有一些什麼習俗呢?接下來,跟隨我的腳步開始“盤”起來。

貼窗花對聯:在小年這天,百姓們紛紛拿起剪刀剪起了紙,一張方正的紙在人們的手中轉了起來,一圈一圈的剪下,然後展開形成了窗花。窗花的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大部分都是關於動植物的,如三羊開泰、獅子滾繡球、孔雀牡丹戲等等。每家每戶還會買對聯或者自己寫對聯,對聯上的語句都蘊含着百姓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望。剪好了窗花,寫好了對聯,便用糨糊貼在透明的窗玻璃上邊和正門門前,紅紅的對聯和窗花增添了許多喜氣。

禪塵:在小年這一天,百姓們都會進行大掃除,將家裏上上下下都打掃乾淨。“塵”與“陳”相諧音,掃掉塵土,意味着除舊迎新,祈求拔除不詳。

吃餃子:俗話說“送行餃子迎風面”,在這一天,北方人民會包餃子吃餃子,可以將上一年的黴運送出去,祈求來年好運連連。在部分山區還會吃糕和蕎麥,晉東南地區還會吃上炒玉米,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一說。

祭竈王:小年這天,民間祭竈。傳說在小年這一天,竈王會上天向玉帝稟報人間每家每戶的善惡。而百姓們則會在這一天,祭拜竈王,在竈王像前放上許多貢品,請求竈王多說好話,還會用蜜糖糊上竈王的嘴巴,讓竈王的玉帝面前多說好話,祈求來年平平安安。

除了上邊說的這些小年習俗,主要的小年習俗還有吃火燒、吃糖瓜、沐浴理髮等等。在現代社會,交通的發展,信息的流通促進了不同地域間交流頻繁,形成了中國人民的小年習俗活動大致相同,也保留了部分具有地區特色不同的民俗文化。不管是一樣還是不一樣,中國人民對於新年的美好願望是相似的。

北方小年的風俗有哪些

北方小年風俗有祭竈王、吃竈糖、吃餃子、剪窗花、掃房等。

1、祭竈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竈神的職責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竈神信仰是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2、吃竈糖: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竈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3、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爲給竈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

4、剪窗花:

剪貼窗花是北方最盛行的民俗活動之一。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貼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來越好。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裏,自然爲家中增添不少喜氣。

5、掃房:

小年這天要把房間徹徹底底的打掃乾淨,俗稱掃塵,掃塵是爲了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塵與陳諧音,寄託着人們除陳布新、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傳統的小年,在這一天北方有什麼樣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的傳統小年,在這一天,人們一般都會要求祭竈王,不僅要供奉食品還要將竈王的畫像換成新的,並且每年都要請新的竈王,因爲有傳說,每年小年的時候竈王都要上天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進行處理,所以在送竈王的時候,人們也會準備一些貢品,爲了讓竈王能夠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還有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到除夕都要進行打掃衛生,將家裏面打掃的乾乾淨淨,寓意除舊迎新。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不管有沒有錢都要過年,所以也要將自己洗乾淨,來迎接新春,小孩子的話也要由父母將小孩子清洗乾淨,不能髒兮兮的,而且這段時間也被大家認爲是非常好的時間,所以到這個時候也有非常多的人結婚,這段時間並沒有什麼禁忌,不用專門的挑日子去舉行一些事情,所以像搬家,結婚,訂婚一般都會在這個時間裏面舉行。

但是同樣小年也會有一些禁忌,比如說在祭拜竈王的時候,不能女子去祭拜,必須由男子祭拜,還有就是過小年,很多人家都開始蒸花饃,但是花饃只可以用來祭奠祖先或者祭奠各路神仙,不可以施捨給別人,包括一些糖果,小孩子也不能過多的吃,吃過多的糖,包括過多的鹽,對小孩子的身體都不好,也不能保證小孩子健康的成長。

在有些地區也有相關的禁忌,比如說湖南的地區過小年的時候不可以殺羊,不可以見血,但是在一些地區就沒有這個禁忌,所以還是得根據地區,但是河南有一些地區,是認爲過小年的時候不能搗蒜,這樣會把家裏搗窮,這是一種很迷信的說法,就相當於是諧音一樣,搗蒜會搗窮,所以其實關於過小年的說法和習俗都有非常的多,而各個地區的文化不一樣,延伸出來的傳統也不一樣。

北方小年的來歷和習俗及小年應該怎麼過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爲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

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熱鬧僅次於過年。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爲“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結束。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關於小年的這個時間差別,可能與過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關,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小年吃什麼呢?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竈王爺的節日。2015年小年是2月11日即(2014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曆是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竈。除此之外,還有吃竈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麼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爲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竈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竈,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祭竈,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爲“竈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竈的由來

祭竈的風俗,由來甚久。竈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竈”的話。

先秦時期,祭竈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爲祀竈、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爲門、井、戶、竈、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竈、中雷)。祭竈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爲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竈君的傳說

廿三竈神,也稱竈王、竈君、竈王爺、竈公竈母、東廚司命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竈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後則列爲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着社會生產的發展,竈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竈神也就成爲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爲羣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爲“竈”,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竈神的。魏晉以後,竈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竈書》稱,“竈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竈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竈中出”。竈神初爲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竈全書》則稱,竈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竈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竈君和竈君夫人的畫像。

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竈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竈君爺爺,又有竈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裏,竈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着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竈王爺的民間傳說:傳說竈王爺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監察官,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去向上天的玉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帝聽後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送竈”之時,要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較,竹篾紮成的紙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爲的就是讓竈王爺天甜甜嘴,上天說好話,入宮降吉福!

過小年吃什麼?

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民間傳說,竈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裏,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竈君,算爲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裏,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竈時,要打點一下竈君,求其高擡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着“臘月二十三 、竈君爺爺您上天,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標籤: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