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論文選題

茶文化論文選題

1. 淺談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影響力

2. 從茶道到茶藝:茶與日本文化的交融與演變

3. 茶文化與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遷——以歐洲和美洲地區爲例

4. 傳統茶文化的現代轉型與發展——以茶文化節爲例

5. 茶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及其可持續發展——以中國西南茶區爲例

6. 茶和健康:科學探究與文化反思

7. 從茶葉產業到茶文化產業——以茶文化旅遊爲視角

8. 現代人的茶文化消費心理與市場營銷策略分析

9. 基於社會心理學的茶文化創新研究

10. 茶文化的全球傳播與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茶文化》教學設計推薦度:美術的論文推薦度:論文後記推薦度:論文自述推薦度:本科畢業論文論文致謝推薦度:相關推薦

茶文化論文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茶文化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茶文化論文1

摘要:古今中外,對於“文化”這一概念的定義就達好幾百種。實則,文化是一種極爲微妙的東西,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與咖啡,本爲兩種飲品,卻成爲了一種文化現象。從茶與咖啡的起源到興盛,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與咖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這兩種飲品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更值得我們深入關注。其中,代表中國的茶文化與代表西方的咖啡文化的差異,更體現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內在差異。本文主要分析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異同,進而能夠讓讀者從這兩種文化的視角下探出中西方文化的潛在關係。

關鍵詞:茶文化;咖啡文化;差異

衆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經成爲風靡世界的主要飲品。茶的清香讓人心靜神怡,喝茶時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讓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癡迷,它的滋味更是讓人在舌尖回味無窮。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滲入到人們的思想精神領域。同樣,咖啡對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對中國人一樣,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經被衍生爲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們都象徵着追求優雅、放鬆、靜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種生活文化。然而茶與咖啡除了具有這些共性外,還存在着許多不同之處,這些差異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一、茶與咖啡的起源說

1、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大家沒有疑義的。在中國的飲食中,茶有着非同尋常的地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在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獨立的領域。同時,在我國曆史上,有一種說法在談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時用“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普通人家則過着“粗茶淡飯”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曉知,不管是富貴還是貧窮,人們都離不開茶,茶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茶究竟來源於何時呢?

中國歷史上對於茶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包括神農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等,其中最爲我們所熟知的則爲神農說。在《史記》、《淮南子》、《本草衍義》、《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均有“神農嘗百草而得茶”的相關記載,唐代茶學專家陸羽也曾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1]相傳神農在採藥時偶然發現一種植物,後來便將其定名爲“茶”。此後茶樹漸被髮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由此,這一偶然的發現使得後人將茶這種飲品不斷髮展,並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成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後來茶不僅是舉國之飲,更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歡迎的飲品,其得到人們接受的程度並不亞於茶在中國的暢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種植煌的傳說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據羅馬一位語言學家羅士德.奈洛的記載:大約公元六世紀時,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爾代某日趕羊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發現羊羣吃了某種紅色果實後興奮不已,卡爾好奇地嚐了一些,食後自己確實也覺得精神十分爽朗,從此他就時常趕着羊羣一同去吃這種美味果實。後來,一位回教徒經過這裏,便順手將這種不常見的紅色果實摘回家,並分給其牡慕逃衙淺裕他們發現這種果子能令他們在祈禱時保持清醒,此後這種具有神奇效力的漿果便廣泛地流傳開來。據後來研究證實,這些漿果就是咖啡的種子。隨着人們越來越多的食用,這種苦中帶甜,又極爲醇香的飲品被西方人所欲罷不能,成爲日常生活中極爲重要的一部分。

關於起源之說,兩者都帶有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和神話色彩,爲茶與咖啡的文化發展帶來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時在傳播過程中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得到衆人的普遍認可。

二、 簡述茶與咖啡特徵之差異

中國人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而且茶葉被分爲多種類型,不同場合還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時,需要注意茶葉適當拼配,要隨喝隨添,水溫適宜。同時,配着點心、乾果等一起飲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藥物療效,還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現在比較流行的咖啡種類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濃縮咖啡,是一種口感強烈的咖啡類型。用意式咖啡作爲基底,熟練的咖啡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其與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種精美的拉花圖案,使之成爲一種拉花審美藝術。同時飲用咖啡還可以振作精神、增強思考能力,恢復肌肉的疲勞,還能幫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膽結石等疾病。

茶與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製作方法和品嚐方式,它們帶給人們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時,人們也可根據二者不同的種類和功效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使其疲憊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緩。

三、茶文化與咖啡文化

1、中國茶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茶最開始是其藥用價值在民間流傳,隨着歷史的進展,逐漸轉爲人們生活中的飲料,後更是成爲一種文化。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們已開始飲茶,文人已與茶結緣。有文字記載曰“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纔有分茶”,即認爲在社交活動中以茶待客始於三國時代,而禮儀化、程式化的飲茶一分茶確立於晉代。在晉代茶己成爲人們的日常飲料,人們在飲用過程中開始賦予茶葉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品性。

“茶”蛻變爲“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謂,其中“客來敬茶”自古就被尊奉爲一則禮儀信條,不言自明,婦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其中雲南白族“三道茶”就較爲有名,它以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時被白家用來敬待客交友之道,並逐漸成爲一種禮儀。至於後來鬥茶品茗過程中嫺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態,精美的茶具,都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名揚四海,爲各國所效仿。 除了上述顯在的文化禮儀蘊意外,還不得不提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源頭???儒、釋、道。 儒家向來強調一個“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和諧氣氛,增進友情等等。 說到佛家,就必須要說禪與茶之間的奇妙關聯。 茶之味苦,飲後若甘,而參禪打坐,自明心性,最終也得出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結論。 也就是說,禪和茶都是一個先苦後甜的過程,都是在苦澀中蘊藏着真諦的古樸文明;而老莊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歸真,道法自然,超凡脫俗,清靜無爲,喝茶能使心境變得恬淡自然,彷彿和宇宙萬物合爲一體,達到忘我、與世無爭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茶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合一,同時也是天地人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高雅與通俗的統一。 而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盛世唐朝,茶史專家朱自振說道:“在唐代,荼去一劃,纔有茶字;陸羽作經,纔出茶學;茶始收稅,才建茶政;茶始邊銷,纔有茶的貿易”,總之,是在唐代,茶葉生產才發展壯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劉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闢地道出了物質及精神文化,使我們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內涵。[3]之後,人們又賦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懷,將茶品與人品,茶德與人德聯繫起來,以茶的“君子性”來使茶文化與道德文化相聯繫,用茶和飲茶的禮儀程式來達到使人修身養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茶的品飲藝術,使飲茶向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演進,對茶樹、茶葉、茶具及品飲過程都賦予美的意義和形式,使茶文化成爲了一種“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達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於茶葉生產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茶區的不斷擴大、茶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數量就達到200種左右。飲茶風俗在宮廷貴族和文人之間更爲流行,而且也深入地傳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王安石《議茶法》記載:“茶之爲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無。”茶因此成爲宋代社會普遍接受的飲品,由此茶肆、茶坊與茶館也漸漸興起。茶與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聯繫,出現了很多與茶有關的社會現象、習俗或觀念,使茶文化的內容更爲豐滿。

茶文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飲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並漸漸形成頗具特色的制度、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儀式禮節、修身養性等相對規範的茶文化,進而發展成爲人們社會交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着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爲精神文化的載體。

2、 咖啡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在全球範圍內,咖啡被認爲是消費最多的飲料。至21世紀以來,咖啡在中國也得到了人們普遍的接受。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人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這片以飲茶爲主的土地上興然而起了對咖啡的熱愛,尤其得到了年輕一代的認可,逐漸而興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風。在各個城市咖啡館、咖啡書店成爲了人們看書、休息等悠閒生活的好去處。而這種最初只流行於西方國家追求自由、舒適、新穎、實效內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樣逐漸形成的呢?這值得我們的深入瞭解,以便將這種文化更好的傳遞豐富起來。

產生於非洲埃塞爾比亞的咖啡,隨着全球交通的發展,信息交流的暢通,逐漸被世人所認識。目前,咖啡的出產地涵蓋了中西非、中東、東南亞、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等50多個國家。咖啡逐漸流行於整個西方國家,從上流社會的裝飾演變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

而真正開始傳播咖啡“力量與熱情”文化內涵的則爲法國,據說法蘭西民族中那種自由、浪漫的氣質與咖啡品質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後又在法國咖啡文化基礎上,演變出了定位爲“您的鄰居”的爲我們所熟知的美國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興然而起的“真鍋咖啡文化”。這裏以美國爲例,由於美國咖啡文化追求的是親切、輕鬆、休閒和大衆化,所以美國人的這種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咖啡熱浪。[5]美國人喝咖啡像進行一場無規則的遊戲,隨性放任,百無禁忌,咖啡同時也深入到他們的生活而難以分離,影響之深甚至達到沒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的情景。

現今,咖啡文化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快速的傳播,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適應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覺,更把其看成是時尚的標誌,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讓咖啡暢行於世界。

結束語

茶文化有着含蓄內斂又不失高貴的品性,咖啡文化則象徵着一種隨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內涵。本文僅從粗略的層面將茶文化與咖啡文化進行了比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無限魅力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相信會隨着世界各國人民的不斷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響,擦出更爲美妙的火花。(作者單位: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曉樹.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xx.

[2]王建萍.淺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異[J].上海:科技世界,20xx(30).

[3]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社會生活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xx.

[4]王士文.咖啡精神??咖啡與咖啡館的文化記憶[M].長沙:嶽麓書社,20xx.

[5]敬一兵.“咖啡文化”舊話新談[J].天津:世界文化,20xx(2).

茶文化論文2

一、湛江茶文化旅遊存在的問題

(一)對茶文化在旅遊業中的價值認識不夠

茶文化對城市旅遊發展的價值,不僅僅是豐富了城市旅遊資源所帶來的直接經濟價值,還有在旅遊基礎設施、城市形象和產品品牌等方面形成的不可估量的連帶價值,這必將帶來旅遊目的地的長遠利益。現在湛江的茶文化作爲一種文化資源已經存在,只是沒有跟旅遊業很好地結合。事實上,旅遊也是傳播文化的有效手段,旅遊業的發展水平越高,對文化的挖掘就越深入、越徹底,方式也會越多樣化。反之,沒有旅遊業發展的需要,文化特別是古老文化的價值就很難體現出來,人們也很難關注到。但湛江的茶文化旅遊發展與本地得天獨厚的茶文化資源不甚匹配,關於茶文化的旅遊項目少之又少。原因之一是湛江長期以來都是以“碧海藍天”作爲自己的旅遊王牌,根本忽略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其實“碧海藍天”很多地方都有,特別是一海之隔的海南島,湛江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意識到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纔是湛江旅遊業振興的轉折點,而茶文化無疑是湛江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茶文化特色體現不明顯

在國內“茶文化”熱潮的涌動下,湛江也興起了一些茶文化旅遊景點和線路。如本地企業投資300多萬建成的“茗上茗茶文化休閒旅遊區一期”,並計劃投入8 000萬建二期。但是現有的茶文化旅遊線路,大多停留在遊覽茶園的層次上,最多安排一些摘茶炒茶的體驗項目。這些“茶家樂”的旅遊形式在別的產茶地很常見,一些發展成熟的茶區甚至做得更好。湛江的茶文化特點在於它的早茶文化、茶點文化、涼茶文化,這種飲食文化已經深深滲入到民衆之中,成爲當地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湛江的茶樓與整個城市是融爲一體的,既是本地百姓生活需要的產物,也是他們日常生活的普通場所。茶樓裏最古樸原始的文化沒有因爲追逐經濟效益而變得舞臺化、庸俗化,這纔是最吸引旅遊者的地方。

(三)專業技術設施和服務不成熟

茶文化旅遊重視的是遊客物質享受之外的精神體會。這種精神體會的效果不僅取決於遊客自身素質的高低,更與旅遊服務的專業水平息息相關。專業導遊人員的適時引導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會給遊客帶來知識收穫和愉悅的心情。現在湛江缺少專業的茶文化講解員,也沒有針對線路專門設計的解說詞和導遊詞。就算遊客來湛旅遊,也對湛江的茶文化知之甚少。這種狀況嚴重製約了遊客對於本地茶文化的認識。

(四)缺乏品牌意識,宣傳不到位

地理品牌代表着某種特色的歷史傳統、資源稟賦以及聲望,而這些特色通常既是無法複製又是能夠持續傳承的。所以原產地品牌能夠向消費對象提供的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湛江涼茶文化深厚,街頭巷尾的涼茶鋪很多,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本土品牌如“龜老闆”、“拾爹”、“八爹”等。這些品牌的涼茶深受本地羣衆信任和喜愛,但由於缺乏品牌意識,沒有形成規模銷售,更錯失機會申請遺產保護。2006年國務院正式批准並公佈將涼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粵港澳的21家涼茶生產企業、18個涼茶品牌、54個涼茶祕方以及涼茶術語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其中有“王老吉”、“鄧老涼茶”、“白雲山”、“黃振龍”等市民熟悉的老品牌,但湛江本土知名品牌卻榜上無名,湛江無一家企業被列入此次的遺產保護。究其原因在於大部分的湛江涼茶鋪都是以祖傳自制的涼茶配方在生產銷售本土品牌,以“賣多少算多少”爲經營目標,缺少品牌經營意識。更由於外來品牌的介入,本土的涼茶生意越來越不好做。這無疑會導致湛江涼茶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減弱。湛江茶葉也有一些自己的品牌如“茗皇茶”、“茗上茗”等,也曾在2011年獲得廣東省第九屆名優茶質量競賽金獎,但在全國範圍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還是很弱。其實在2006年瑞典哥德堡號巨型帆船重返中國時,湛江出產的金萱茶被選爲禮品茶贈送給瑞典國王。這些重要信息都沒有被有效宣傳,使湛江茶的知名度一直停留在省內,沒有走向全國。總之,湛江的茶文化旅遊雖初見端倪,但是發展定位、支撐條件等都不完善。湛江茶文化旅遊未來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二、湛江茶文化旅遊發展建議

(一)樹立正確觀念,重視茶文化在旅遊中的作用由於缺乏對茶文化價值的充分認識,湛江每次舉辦茶文化活動,都更注重茶葉的經濟效益。以湛江每年都舉辦的“茶博會”爲例,主題都是茶葉貿易及旅遊購物。雖然看似茶葉與旅遊也有聯繫,但是這種聯繫很淺顯,主要是以茶葉展示帶動參展人數,進而促進展會的旅遊特產銷售,帶動地方經濟。這種方式使得茶博會的後續效應十分微弱,更不可能真正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文化纔是旅遊的靈魂,旅遊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屬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才催生了人們旅遊的動機與行爲。所以我們要拓展思維,轉變觀念,重視茶文化在旅遊中的作用。在茶博會中要多展示和宣傳茶文化,在文化旅遊中深入挖掘本地茶文化的真正內涵,使茶文化旅遊在帶動經濟效益的同時彰顯更大的文化效益。

(二)自然與人文相結合,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

既要推介自然風光也要展示人文風情,這應該是湛江旅遊業的發展方向。把湛江茶文化與碧海藍天的美景結合起來,讓旅遊者一邊欣賞這一方水土的美景,一邊體會這一方百姓的生活,形成從生理享受到精神滿足的全方位旅遊產品。“碧海藍天遊”與“茶文化遊”應當相互支撐、相互促進、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湛江的旅遊吸引力。

(三)設計體現湛江特色的茶文化旅遊

真正有特色的事物纔是遊客認可的旅遊吸引物。我們應當從這個角度出發,把湛江的茶文化旅遊從親近自然的鄉村茶園拉回到熙熙攘攘的都市茶樓中。因爲湛江的茶文化與衆不同之處就在這裏。熱氣騰騰的早茶市最能體現湛江人對生活的熱情,對他人的情義,對身外之物的淡然。精明的湛江人怎會不知“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他們看似悠閒的品茶生活是生活方式,實際上也是工作方式。約上生意夥伴,一壺濃茶几件美點,邊吃邊談,既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在這種輕鬆的環境中做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走馬觀花的大衆旅遊經常使遊客在景點與景點之間奔波不停、疲憊不堪,如果我們適時地安排遊客到茶樓中去放鬆一下,慢慢品味生活原來的味道,細細體會本地文化的細節,那麼旅遊就不再是一種形式,而是找尋自我的昇華,我們才真正抓住了旅遊的意義。

(四)深挖茶文化內涵,多角度開發茶文化旅遊產品

茶文化貫穿在茶葉的採摘、製作、選水、煮茗、列具、飲用、禮儀以及茶詩、茶畫、茶俗、茶歌、茶舞等各個方面。將茶文化的內涵融入實景或民俗當中,才能形成豐富多樣且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旅遊產品。湛江現有的茶文化旅遊線路如“萬畝茗皇茶大觀園之旅”、“廉江茗上茗文化休閒旅遊區”、“湖光茶廠品綠茶”等都是以自然觀光爲主的生態茶園遊,雖然也算得上茶文化旅遊,但其內涵未免單薄。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結合茶文化各個方面,多角度開發茶文化旅遊產品。

1、茶歌、茶戲欣賞遊 比如徐聞民間婚嫁風俗改編的舞蹈“打盤茶”就是茶與歌舞民俗結合的好作品。在2006年的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上,“打盤茶”被列爲粵西地區唯一推介和保留的民俗風情項目。這項本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我們很多啓迪,不妨依據此類資源開發茶文化印象實景劇或者茶民俗風情園、茶文化民俗村落等。

2、茶藝品鑑遊 通常人們都是用沸水沖泡茶葉,這樣容易使茶葉中富含的營養物質受破壞。近年來,茶學專家們紛紛嘗試用各種辦法來解決既保留茶葉口味,又保留茶葉營養成分的雙重問題。在2010年湛江茶博會上,用雷州畫景天然鹼泉冷水在短短几分鐘之內泡出口感細滑甘甜的好茶的演示,堪稱一絕,在業界引起不小的轟動。“冷水泡茶”這一亮點,實爲湛江茶藝特色,值得遊客品鑑。

3、湛江茶點、茶食遊 在湛江飲茶早已不限於茶的本身,更多已演變成以吃茶點爲主的休閒小聚。茶點都是湛江一些地方特色小食,有香甜可口的大樹菠蘿包、馬蹄糕、涼粉糕、椰汁果凍、酥皮蛋撻……也有傳統的蒜香排骨、豬腸粉、燒賣、鳳爪、肚片、蝦餃、豬腸粉、牛肉丸、蘿蔔牛雜等等。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精神興奮、體力消耗大,旅遊宴席上又往往營養搭配失衡,動物脂肪過多,維生素供給不足,旅遊者極易出現“上火”的生理反應。茶膳清淡、爽口,茶水助消化,可以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因此非常適合旅遊者的需要,受到旅遊者的喜愛。

4、涼茶館體驗遊 依據遍佈城鄉的各色涼茶店鋪開發涼茶館體驗遊,有些湛江本土涼茶品牌如“龜老闆”、“拾爹”、“八爹”都有着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並且到今天還保持着原有的品質和風貌。參觀百年老店,親口喝一杯湛江的涼茶,“百聞不如一見”,這種體驗方式給遊客的感受和印象是別的方式無法比擬的。

5、茶文化節慶遊 如開發與現代節慶結合的茶博會、茶文化節、“全民飲茶日”等,深入挖掘茶文化,多角度開發茶文化旅遊產品,帶給遊客更豐富的體驗。

(五)茶文化旅遊軟環境的完善

應立即着手聘請有關專家人士針對不同的茶文化產品編寫專業導遊詞,一方面把茶文化旅遊的相關內容融合到本地的歡迎詞以及城市導遊詞當中,讓遊客在初到湛江時就迅速對湛江的茶文化有大致的瞭解;另一方面展示本地茶文化內涵,讓遊客在導遊詞的引導下,達到視覺、聽覺、味覺乃至心靈的文化洗禮。還要培訓一批高素養的茶文化導遊和講解員,能深入淺出講解茶文化,兼具知識性、趣味性,使遊客易於接受。

(六)樹立品牌戰略,創新營銷模式

一方面,要樹立品牌戰略。如對於湛江涼茶的本土品牌,要深入挖掘品牌背後的故事,尋找它們深受羣衆喜愛的原因,並積極聯繫相關文化部門,有條件的應儘快申請非遺保護項目。在這方面,不僅企業自身需要有積極主動的品牌意識,地方政府也應適當加以引導。同時應當規範市場,制定涼茶的生產銷售標準,規範企業競爭行爲,做好不同涼茶生產與銷售的對象分化策略,在保護本地文化遺產之外也要努力避免那些街頭巷尾的涼茶鋪被競爭的洪流擊垮。另一方面,在傳統營銷策略的基礎上應注重網絡營銷。目前旅遊網絡銷售規模不斷擴大且平穩增長,網民數量也不斷增加,旅遊網絡日益成爲國內外遊客瞭解出遊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在湛江旅遊宣傳片中加入茶文化的內容,通過各播放平臺對外宣傳。還可以把茶文化與其他文化形式相結合,創造出更具表演性質的新節目,通過圖片、聲音和視頻的形式製作出豐富多彩的信息內容。茶文化企業、旅遊局等也可以建立官方微博,與廣大網友就茶文化的歷史、人物、典故交流互動,分享茶文化情懷。總之,湛江的茶文化旅遊發展潛力巨大。我們應當轉變觀念,重視茶文化在旅遊中的作用,深入挖掘本地茶文化的真正內涵,開創“碧海藍天遊”與“茶文化遊”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多角度開發茶文化旅遊產品,創造湛江文化旅遊再上臺階的新契機。

茶文化論文3

摘要:隨着當前人們對體育活動開展的價值作用認知日已成熟,如今整個體育活動水平不斷提升,整個體育活動日益體系化,結合當前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具體要求來看,亟待融入文化理念內涵,創新體育文化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的理想目標。本文擬從當前體育文化模式應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入手,結合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容,根據體育文化的價值作用分析,從而探究融入茶文化要素開展體育文化模式創新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茶文化;理論視角;體育文化;模式創新;價值思路

結合當前人們對體育活動的價值認知日益成熟,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具體的體育運動理念,還是其具體體育活動發展方向,均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極大差距。尤其是隨着現代體育運動的競技化發展水平日益提升,必須結合當前體育活動開展的的具體狀況和存在問題認知入手,通過融入多樣理念,從而實現體育人才的綜合、全面培養。

1當前體育文化模式應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體育運動在開展過程中,其往往受體育理念,體育運動方法等一系列因素影響,而整個體育運動體系。隨着當前體育活動開展日益成熟,如今整個體育運動逐漸朝着競技化、大衆化等方向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其實際上就對體育活動機制建設提出了全新要求,雖然我國體育運動在開展過程中,實現了系統化發展,但是整個體育運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相應問題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對體育運動的具體開展狀況和具體要求的全面認知,就使得整個體育運動工作亟待改進和創新。目前我國整體構建了涵蓋所有專業、多個水平層級的體育運動體系,通過開展專項體育訓練和興趣俱樂部,從而爲我國體育運動全面開展提供了重要推動力。而在現代體育運動開展過程中,要充分注重組織和參與各種體育賽,優化體育運動元素,從而大大提升了體育運動開展的綜合水平。可以說,目前體育運動開展過程中,已經初步實現了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具體體系,爲我國現代體育運動事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目前在我國體育運動推進過程中,其實際上也存在一定問題和不足,具體而言,集中表現爲:首先,就體育項目開展實施來說,多數體育運動愛好者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其對體育項目訓練更有興趣,其將學習的重點和精力放在了項目技能的學習上,忽略了文化知識等其他環節和過程的學習。不僅如此,多數人才在參與培訓過程中,其更多將重點和精力放在了體育項目的訓練和學習上,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學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運動項目的文化理解和內涵認知。其次,對於體育項目的實施理念來說,其在體育活動推廣時,缺乏針對性訓練方案和策略,特別是多數教練和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時,無論是具體的體育運動方案,還是體育運動目標和具體的運動量,都缺乏於參與體育活動者實際體育水平之間的有效銜接。實際上,對於體育活動開展來說,想要實現理想的體育運動效果,需要充分融入體育運動者對體育運動項目的具體理解和內涵認知。因此,對於體育運動來說,想要實現理想的體育運動發展效果,必須創新體育運動模式。最後,目前在整個體育活動模式構建和具體應用過程中,整個模式體系上缺乏有效銜接,更多情況下,體育文化與體育訓練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兩者未能形成統一、高效的互動關係。對於體育活動開展推進來說,只有完善文化元素融入,創新體育運動機制,創新體育活動中體育訓練與體育文化的有效融入。事實上,在該體育活動推進過程中,無論是具體的實施理念,還是相應思路,都未能與當前整個體育活動的具體開展相結合。應用體育文化模式,實際上,其反映的是體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不斷提升,所以想要實現體育文化的有效推廣,就必須結合該模式的具體應用要求,創新體育文化應用機制。

2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容分析

我國有着豐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而茶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與關鍵,通過對傳統茶文化的具體理念內涵進行分析,能夠從中尋找到值得我們當前傳承的具體元素和理念內容,當然,如果能夠將傳統茶文化元素系統化融入到整個體育活動中,其不僅能夠豐富和完善整個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同時更重要的是其實際上爲體育文化機制的創新與應用,提供了實質性幫助。想要有效應用傳統茶文化理念,就必須對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進行系統化分析和認知。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內涵,也是我國整個文化體系傳播過程中的關鍵,如果能將傳統茶文化體系中的具體內涵融入到體育活動推廣過程中,其能夠幫助我們有效瞭解和認知體育文化的具體內涵,甚至加深對體育項目的具體理解,從而實現體育文化模式創新的理想效果。對於體育文化模式創新來說,融入傳統茶文化元素,不僅是一種價值理念創新,更是一種內容結構的重塑,因此想要實現傳統茶文化傳播的理想效果,就需要通過有效融入文化元素,從而豐富整個體育活動推廣過程中的具體元素,實現體育運動推廣與體育文化傳播的理想效果。對於體育活動開展來說,融入文化要素,其不僅能夠豐富體育活動理念,同時也能優化文化模式。因此體育活動想要實現理想效果,需要融入文化要素,通過系統化創新和結構內容優化,從而實現體育文化模式創新。結合當前體育活動開展的具體狀況來看,無論是教學,還是社會推廣,都未能充分認識到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和價值內涵,加上當前在整個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人們更傾向於體育元素的應用,從而大大限制了體育活動的價值。

3體育文化的價值作用分析

體育文化的價值是理解和應用體育項目的基礎,也是詮釋體育運動項目特點和內涵的關鍵。隨着當前人們對體育運動的作用價值認知日益完善,如何既能提升體育運動水平,又能增進人們對體育運動的價值認知,就逐漸發展成爲體育文化開展的必要前提。體育文化的融入和應用不僅豐富了體育運動素材的有效融入,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整個體育活動開展的水平。當然以往體育運動開展過程中,其更多關注的是體育運動的具體技能學習,忽略了體育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因此隨着當前體育運動開展日益體系化,大衆化,體育文化理念的價值應用就極爲必要。體育活動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其崇尚競技理念,但同時也倡導合作精神,因此可以說想要實現體育活動傳播開展的理想效果,必須倡導完善的文化理念。在現代體育運動日益科學化、體系化、完善化的今天,開展體育活動需要融入全新模式,尤其是訓練與文化之間的融合程度不斷提升,掌握文化素養對推動體育文化開展效果的實質性提升有着重要影響。融入體育文化,創新體育活動開展的具體模式,不僅是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同時更是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表現。當然,在體育文化創新應用過程中,想要實現理想的應用效果,就需要系統化探究適合體育活動開展的文化理念,通過全面融入和整體性提升,從而實現體育文化應用的理想效果。因此,體育文化模式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需要認知體育文化的價值作用,融入全新價值理念,通過構造全新體育文化模式,從而實現體育運動水平的實質性提升。

4融入茶文化要素開展體育文化模式創新的具體思路

我國有着豐富的茶文化內涵,而茶文化與體育文化之間有着諸多內涵上的一致性,尤其是茶文化和體育文化所倡導的精神理念都是體育運動推廣普及過程中所必需充分注重的內容,因此如果能夠將體育文化與茶文化理念相融入,其不僅能實現整個體育活動的創新,更重要的是能夠大大豐富體育文化的應用與具體融入。文化不僅是一種元素,同時也是一種內涵詮釋和理念表達。因此,在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體育文化的融入,不僅能夠詮釋體育運動的精神內涵和本質,更重要的是體育文化從根本上體現了整個體育運動的價值和作用。因此,將茶文化理念與體育文化相結合,其必然能夠在創新體育運動開展形式的基礎上,完善體育運動的文化元素,從根本上推動體育運動開展。當然能否將茶文化理念與體育運動開展相結合,其不僅需要探究體育文化開展的具體要求,同時也要尋求體育文化與茶文化之間的結合點。茶文化作爲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無論是具體的物質元素。還是文化理念,其實際上都是整個文化體系展現自身價值作用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如果能夠將茶文化融入到體育文化理念中,其必然能夠豐富體育活動開展的形式與價值,從根本上提升體育文化的完善度。在融入茶文化元素,創新體育文化模式時,要在兩者內涵一致性的基礎上,探究時代元素,尤其是要充分激發社會大衆的關注度和興趣點,通過具體瞭解和系統化融入,從而爲體育文化模式創新提供實質性幫助。要細化體育活動開展的各項要素,通過制定有針對性的體育文化融入對策,從而實現體育文化模式的全面創新與發展。在融入茶文化理念,創新開展體育文化過程中,其對該活動的界定標準是以文化內涵的完善性爲衡量基礎,然而在具體的體育運動開展時,可以看到當體育運動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其會遭遇一定瓶頸,而想要對其進行實質性突破,就必須對整個體育運動文化的具體特點及內涵進行認知,通過有效融入茶文化內涵,從而實現體育文化模式的有效創新。

5結語

結合具體的體育實踐,我們可以看到,想要實現體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具有體能素養和人文素養教育等一系列元素內容。在長期的體育實踐中,可以看到無論是體育運動理念的完善性,還是其文化水平及價值內涵日益豐富,而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其實現了形式化創新與優化,但是在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由於缺乏文化內涵的有效融入,其更多融入的是體育運動項目學習和體能訓練的開展,忽略了文化價值理念的詮釋與表達。

參考文獻

[1]吳國盛.競技走向健美:大學體育人文精神重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127-129.

[2]馮勝鋼.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社會科學,20xx(15):119-123.

[3]宋亨國.中國當代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xx(3):232-234.

[4]宋會君.茶文化的興盛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xx(19):126-129.

[5]向玉貞.關於茶文化跨界融合特徵與當代核心理念的思考[J].比較教育研究,20xx(11):182-185.

茶文化論文4

摘要:本文首先對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內涵和發展特徵進行簡要闡述,並就現代藝術設計與中國茶文化的主要關係進行具體說明。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內涵指的是一種區別於“前現代藝術設計”和“後現代藝術設計”的特殊藝術設計理念。其發展特徵包括實用主義的價值核心導向、設計手法的人性化、設計理念的時代性和創新性等。現代藝術設計與中國茶文化的主要關係體現爲三點:中國茶文化爲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人文內涵、爲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尤爲豐富的表現元素、爲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可行的變革理念。

關鍵詞:現代藝術設計;中國茶文化;關係;文化融合

從管理學、藝術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組織行爲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來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個共同的學科發展趨勢就是“文化分析範式”的形成。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理論都紛紛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解決人們在後現代時期面臨着的諸種問題。中國茶文化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至今,初步形成了以“茶文化學”(人文社會科學)、“茶學”(偏向於自然科學)和“茶產業學”(偏向於茶葉經營和管理學)這樣三個主要的學科羣。其中,茶文化學由於其知識來源的多元性,尤其是其與我國傳統文化的關聯度甚高,與人們的行爲交際等聯繫甚廣,普遍成爲現代藝術設計推陳出新、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知識來源。

1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內涵和發展特徵

在藝術學或工藝美術學上,“現代藝術設計”(Modernartdesign)一般也被人們稱爲“功能主義藝術設計”,指的是一種區別於“前現代藝術設計”和“後現代藝術設計”的特殊藝術設計理念,內在地它指的是出現於人類工業化時期一種注重實用化、功能化、快節奏化、目的導向、可批量複製刻錄的一種設計思想。現代藝術設計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相對穩定的藝術特徵:1.1實用主義的價值核心導向任何藝術思想和藝術流派都有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和立場,這一標準也是區分不同流派藝術思想的根本指標。傳統的藝術設計思想根植於慢生活節奏的農業社會,因此,人們對於藝術設計的基本價值立場是注重突出作品的“審美核心導向”,在對待特定的傳統藝術作品時,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都將審美功能作爲藝術設計的基本主軸。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由於工業化、城市化、消費主義文化等潮流的興起,人們在看待特定的藝術作品如工藝品時更爲注重其“商品屬性”特質,而商品屬性的基本價值主軸是“實用主義價值”;再加上現代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消費形態下,消費者普遍出現了審美疲勞,因此,現代藝術設計的核心價值觀念以鮮明的實用主義價值爲核心。1.2設計手法的人性化傳統的藝術設計受制於特定歷史時代的物質手段和落後的生產力等因素,在設計手法上儘管具有一定的人性價值關懷,但設計語言、設計材料、設計手法等還談不上徹底的人性化特徵。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工業化、技術化、人機交互尤其是信息化、數字化等藝術設計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作爲將“科學”和“藝術”融合爲一體的現代藝術設計在手法上更爲注重人性化,即在設計觀感上更爲注重作品的美感和質感、更爲突出“以人爲本”的設計理念使作品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功能、設計的個性化特徵等,總的原則就是不斷通過人性化的方法更好地、更充分地滿足個人消費者的個體需求。1.3設計理念的時代性和創新性誠然,任何一種設計理念都在隨着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但是,區別於傳統設計理念創新性緩慢的特徵,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產生的現代藝術設計思想比如波普設計思想,其時代性、創新性的設計理念特徵尤爲突出。例如,在對待藝術設計方面現代設計理念更爲大膽地開展藝術想象力,用古今中外的各種藝術元素開展融合和創新,以求尋找出一種極其富有藝術張力的設計理念作品,正如有設計師所指出的那樣:“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象力必須得到發展,因爲想象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又如現代藝術設計思想廣泛地運用現代科技、現代文化元素、流行文化等更好地適應了現代生活。

2現代藝術設計與中國茶文化的主要關係

藝術設計的本質是關於文化內涵與實用功能相結合、關於技術與審美相結合、關於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結合的一種過程,因此,從一開始產生,藝術設計就被打入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我國文化語境中,受獨特的東方文化氣質之影響,現代藝術設計傳入我國後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東方文化特色,而中國茶文化正是特色的內涵之一。現代藝術設計與中國茶文化的主要關係表現爲這樣幾個方面:2.1中國茶文化爲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人文內涵不同於西方或其他國家的消費主義的茶文化,我國的茶文化從一開始產生是一種“道德文化”。按照現代文化範式提倡的分析結構,一個文化體系從核心到外延主要包括“集羣性假設”(指向價值觀念體系)、“文化實踐”(指向文化行爲儀式等)和“外顯事物”(指向文化的物質載體等)這樣三個部分。我國茶文化體系正是這樣一種典型的文化結構,居於其最核心位置的是茶文化的集羣性假設部分,轉換爲茶語就是“尊禮重道”、“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爲貴”,即提倡用茶德消除對立和衝突,走向人與外界的自然和諧統一。圍繞着儒家思想提倡的這種人文內涵,緣起於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現代藝術設計思想在現實中存在着過於注重實用化而忽視人文內涵的傾向,因此我國茶文化的存在可以爲現代藝術設計提供豐富的人文內涵,諸如儒家思想提倡的“君子之交”、“天人合一”、“道德文章”等都可以注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去。2.2中國茶文化爲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尤爲豐富的表現元素現代藝術設計儘管依靠科學技術和一些先進的表現手法獲得了生命力,但是它的發展也面臨着“後現代主義”的危機。比如說,緣起於西方現代文化的現代藝術設計雖然標榜其人性化設計理念,但是,在表現元素上,如果不能從我國本土的語境中尋找到相關的人性化表現元素,就很難真正融入到我國的文化生活中去。所以我們看到,近些年來,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積極地向傳統文化邁進,挖掘其中蘊含的表現元素。我國的茶文化知識體系的主要構成是傳統社會中的茶文化,傳統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徵。茶詩、茶曲、茶藝、茶道、茶具、茶戲等不同的茶文化形式中都蘊含着豐富的表現元素,這些元素可以爲精神空虛的現代人提供一種來自於傳統社會的文化鄉愁之滿足感。2.3中國茶文化爲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可行的變革理念應當看到,現代藝術設計本身正處於裂變和創新的過程之中,一個重要的變革方向就是從“主體性設計哲學”走向“共同主體性哲學”,例如,當前正在進行着的“情感化設計”,便是這種轉變的一個生動體現。緣起於西方的現代藝術設計由於因循着主體性的設計思路,在實踐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極端化,形成了人與作品、人與人、人與自然等的張力狀態。中國的茶文化內在地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爲精神內核,其內在地並不是以尋求人與外物的緊張張力關係爲導向,而是尋求“天人合一”式的“共同主體性”哲學。因此,未來包括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思想變革在內的過程都可以從孔子式的茶文化當中尋找到這種和諧的文化模因,並將其作爲自身的變革理念借鑑。

3結語

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和思想,是人類社會上由於科學技術進步和工業化進步等進程帶來的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並且爲現代生活的內涵式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知識武器。但是,面向以碎片化、個性化、反叛化等爲特徵的後現代社會時期,人的消費觀念、審美觀念、人文內涵渴求度等都在發生某些積極的轉變。在經歷了以西方社會設計理念和設計語言爲壟斷的“知識模仿”階段之後,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開始尋找自身的“知識定位”階段,因此,從包括茶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中尋找優秀的文化元素、文化手法、文化內涵、文化理念等不斷地爲現代藝術設計注入新的內涵和靈魂就成爲一種創新手段。面向未來,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出路之一就是要從人們的生活世界出發去尋找想象力,茶文化內嵌於中華文化生活之中,幾千年綿延不斷,是一種優秀的想象力來源。

參考文獻

[1]陶德臣.試論中國茶文化的研究現狀與科學發展[J].農業考古,20xx(5):15-22.

[2]王彤靈.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徵及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J].蘭州學刊,20xx(3):295-296.

[3]伍燕靈.淺論現代藝術設計的意識[J].武漢理工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90-92.

[4]姜薇薇.茶文化的藝術價值對藝術設計發展的應用研究[J].福建茶葉,20xx,39(10):72-73.

[5]王君.論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新趨勢[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xx,18(7):16-20.

茶文化論文5

摘要:瞭解傳統藝術,認識傳統藝術就成爲我們利用該藝術的關鍵所在。正是因爲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所具體詮釋的文化屬性和藝術理念,使得我們在發展當代油畫創作藝術時,通過充分融入多樣化的藝術理念和文化思維,從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應用價值和實際影響力。本文擬從美術教育的問題不足認知入手,結合當前油畫藝術的創作訴求理解,通過具體分析茶文化元素的整體內涵,從而研究吸收應用茶元素開展美術教育活動與油畫創作藝術的具體實施思路。

關鍵詞:美術教育;油畫創作;茶文化元素;吸收機制;應用體系

在藝術與文化之間深度融合、全面發展的今天,藉助多種元素,助力當代藝術迎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因此,在這一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繪畫藝術元素,不僅能夠有效豐富當代油畫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具體素材,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其也實現整個茶文化機制發展應用的最大價值,當然這也是實現該藝術全面傳承的關鍵使然。

1美術教育的問題不足認知

在當前整個教學機制日益成熟的時代背景下,諸多元素都能夠具體應用於具體的學生培養活動之中,無論是文化素材本身,還是其背後所詮釋和表達的精神,不僅僅是教學活動所關注的重點,更重要的是立足當前學生培養訴求下的創新要求。對於美術教育活動來說,其中所需要的,絕對不僅僅是美術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的審美意識和美學情感。但是在傳統的美術教學活動實施進程中,缺乏對美術創作內涵的深度理解與認知,從而影響了該教學活動的全面、合理化實施。就當前美術教育的具體開展來說,其中所需要具體融入和充分傳遞的,不僅是具體的美術繪畫思維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選擇合適的文化元素,提升整個美術教育活動的人文屬性和生態內涵。客觀的看,在美術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之所以能夠發揮茶文化元素的具體優勢,一是因爲整個茶文化機制中包含了諸多能夠被具體應用與美術教育的內容元素,無論是茶畫藝術,還是茶文化中所詮釋的精神理念和創作思維,客觀地看,都是目前美術教育活動中,值得我們傳遞和融入的重要內容。

2當前油畫藝術的創作訴求理解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中,繪畫藝術無疑是人們內心情感詮釋與表達的重要方式,油畫藝術不僅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對油畫藝術的具體展現和藝術創作所展現的內涵進行集中分析,我們看到在油畫藝術創作過程中,其本質恰恰就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諸多世界級的油畫藝術作品中,其都蘊含着濃厚而成熟的文化機制。同時在油畫藝術具體創作過程中,通過多種藝術元素的融入和借鑑應用,實現了油畫繪畫者自身情感的生動形象表達。事實上,隨着當前油畫藝術日益成熟,如今在具體的油畫藝術創作過程中,其生活化訴求和內涵化的應用要求逐漸提升,比如:油畫藝術中,以反映宗教故事爲主要創作素材的比重不斷降低,其中以闡述情感的藝術作品日趨多樣,同時在這一具體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大批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油畫作品。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成爲時代訴求的發展背景下,油畫藝術與我國文化之間形成了新的融合與創造,就不同油畫藝術的風格理解和藝術展現看,其中形成了不同藝術流派,不管是具體的油畫寫實,或者是新畫派等等,客觀上看,這些都是油畫創作內涵化的集中表達與藝術呈現。當然,在我國油畫藝術的具體發展進程中,正是文化藝術環境影響,從而使得該藝術並未能形成獨立化的風格內涵,特別是在當前油畫藝術的具體創作背景中,其中缺乏合理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思維融入,尤其是油畫藝術的傳承與應用缺乏合理的文化環境及氛圍,從而影響了油畫藝術自身風格的詮釋與內涵思維的合理表達,限制了其融合與提升。

3茶文化元素的整體內涵分析

就我國本身來說,其有着豐富而完善的茶文化機制。在該茶文化體系發展傳承時,其中不僅包容了豐富的物質元素,同時也系統化的詮釋了相應的精神內涵和人文理念,並且通過不斷應用,從而形成了內涵化的文化體系。因此,就當前多元文化融合傳承的時代背景下,如果我們能夠將茶文化的整體內涵以合理的形式,通過系統化的開發活動,使其能夠系統化融入到油畫藝術的創作以及美術教育過程中,其自然能夠實現茶文化應用的吸收的理想效果。我國有着濃厚的文化氛圍,無論是具體的茶文化理念,還是茶文化體系的價值元素,其中所傳遞的都是一種精神認知和成熟的人文理念,所以在當前教學體系日益完善的時代背景下,其需要我們通過文化理念的合理詮釋與表達,從而在全面理解和認知茶文化內涵和應用價值的同時,通過合理的吸收和借鑑,從而實現整個美術教學體系的深度發展。

4吸收應用茶元素開展美術教育活動與油畫創作藝術的具體實施思路

油畫藝術雖然不是由我國所發明的藝術形式,但是其在近些年融入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也實現了全面而有效的融入與詮釋,無論是油畫創作的素材,還是整個油畫藝術創作的整體理念和融入的思維都得以全面提升。在當前我們具體利用茶文化元素豐富美術教學體系時,其中需要的不只是從整個茶文化元素體系中,探究其中所具體包含的藝術內容和繪畫素材,尤其是結合精神理念的合理表達與詮釋,從而實現美術創作過程中的精神思維展示。當然,更爲重要的是必須合理認識茶文化元素與美術教育活動之間的結合點,通過深度融入,從而實現當前整個美術教育活動的全面提升。在具體吸收茶文化元素時,其關鍵在於通過對茶元素中所具體包含的精神理念及思維進行深層次理解,在具體融入的關鍵前提下,通過集中融入,從而來具體豐富美術教學活動。特別是對於美術教育活動本身來說,其需要通過具體融入茶學元素內涵,從而構建極具文化氣息的美術教育機制。結合美術教育活動的實際訴求看,如何才能更爲充分、有效的去挖掘學生在參與美術學習過程中的本質關注點和興趣訴求,這恰恰是當前我們在實施美術教育活動過程中的重點與關鍵。對於美術學科來說,其中所使用的教學素材和方法,都詮釋了藝術理念的融合價值和應用特色,尤其是任何一幅美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其需要學生將自身的理解與認知情感融入其中。就我國茶文化的內涵詮釋與具體表達看,其中無一例外地詮釋了茶文化體系的情感思維,因此,在美術教育機制全面創新時,如果想要合理有效的去利用整個茶文化,就必須從根本上探尋美術教育活動中學生培養的實質性訴求。當然,就茶文化體系本身來說,其中所集中傳遞的藝術思維和情感理念,恰恰是提升學生審美意識的關鍵所在。美術教育作爲學生培養活動的重要組成,其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也有着深遠影響。當然,對於今天整個文化藝術環境看,傳統文化的復興、西方文化的傳入,實際上都讓學生充滿期待,因此,在美術教育時,我們不僅能夠充分發揮茶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可以將茶文化體系中的茶畫藝術,以及西方的油畫藝術等內涵融入其中,通過實際素材,從而讓學生自身能夠繪畫藝術的內涵形成本質性期待和理解。因此,在當前美術教育活動具體實施進程中,其不僅需要我們細化認知整個茶文化體系的內涵所在和人文認知,同時也需要對茶文化元素的內涵理念進行本質化詮釋,從而使得學生對藝術應用與文化理念,形成情感化認知。就當前美術教育活動的實施訴求看,完善的藝術融入更是立足當前美術教學機制創新與提升的關鍵所在。在具體吸收和應用茶文化元素,創新美術教育活動時,其中所具體需要的不僅僅是藝術理念的集中融入,同時也需要通過深度解析其中所詮釋的精神思維,進而提升學生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和人文情感。事實上,在研究美術教學機制全面創新與吸收應用時,其從本質上看,正是立足學生視角所實施的美術教學活動創新與提升。

5結語

就當前文化傳承與內涵優化的時代背景看,我們必須認識到: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茶文化不僅能夠被有效應用其中,同時也能夠通過發揮茶文化的內涵價值和深遠影響力,來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美術教學的本身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歡;羅來兵;童福洲.借信息技術之力翱翔智慧課堂———淺談信息技術與中學美術學科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06):136-139.

[2]王叢;黃金程;史芳.基於“文化理解”的美術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以《富陽祠堂建築》教學案例研究爲例[J].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15):191-955.

[3]肖菱;李紅菊;李燕芳.民間美術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評《民間美術與學校教育》[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2):321-325.

茶文化論文6

隨着喜愛飲茶人數的增多,馱運隊的數量每年也大量地增加,因此人們爲茶葉的運輸建設了專門的道路,並於1880年竣工開放了西伯利亞鐵路線的第一部分,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從印度和錫蘭購買茶葉,通過水路運輸方式到達敖德薩運輸線。對茶的需求在全國範圍內不斷增加,飲茶已經成爲俄羅斯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在1886年俄國沙皇下令把茶葉列入軍隊供給的生活食品清單中。直到這個時期飲茶之風在俄國各階層纔開始盛行,茶葉真正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在20世紀初,俄羅斯對茶的需求量之多,躍居世界的首位,與此同時茶的種類也增加了,茶貿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俄羅斯人飲茶階段及特色

1.貴族階級的飲茶

在大城市中生活的貴族們,他們曾一度效仿英國的飲茶習俗,這樣相似的飲茶風俗曾風靡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沙龍,相似的貴族飲茶方式“ворянскийчай”不僅體現在購買相似的食物上,還體現在相似的交際方式上。

2.商人階級的飲茶

那時的飲茶必須搭配有甜食和食品。甜食:糖、蜂蜜、餅乾,食物:各種餡的小餅(пироги)蔬菜的、蘑菇、野果、奶渣、魚肉和其他種類的肉、蜜糖餅乾(пряники)、掛鎖形白麪包(калачи)、麪包圈(улики)。喝茶的時候經常添加酒精—濃烈的酒精(репкиенастойки)和香樹脂(альзамы)。類似的喝茶方法是獨出心裁的方法,無節制的飲食好像什麼都沒吃,但一小碟七個小餡餅已經被津津有味地吃完了。

3.平民階級的飲茶

平民—古板官僚、有工作的人、小鋪老闆、平民知識分子。在這一階級的人觀察和模仿貴族和商人的飲茶習慣。他們模仿商人喝茶時搭配豐富食物,效仿貴族一邊觀看文藝節目一邊喝茶,就是這樣一種一邊喝茶一邊聊天的娛樂形式在小市民中形成了一種浪漫音樂抒情詩的飲茶形式。

4.俄羅斯公共飲食階段

俄羅斯在這時期開設了許多茶餐廳,在每一家餐館都設有茶桌,顧客們吃完正餐之後將繼續享用高級的茶點。

5.農民的飲茶

在那個時期,飲用真正的茶對於這個特殊的階級———工人和農民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通常他們飲用的是混合產品,在茶中常常添加草一類的混合產品。

古俄羅斯的飲茶習俗與禮儀

《俄羅斯編年史》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在品嚐這種神奇的飲品時一定要緩慢的,因爲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會給你帶來味覺上的享受,而且在精神上也會讓你從瑣碎紛雜的煩惱中獲得解脫。”在古代俄羅斯人喜歡擺上茶炊喝茶,這樣的場合很多:如當親人朋友歡聚一堂時,當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訪時;清晨早餐時,傍晚蒸浴後,炎炎夏日農忙的田頭,大雪紛飛人馬攢動的驛站;在幸福快樂欲與情人分享時,在失落悲傷需要安慰時;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歡慶的佳節……在有客人來時,主人應當擺上茶炊,並陪客人一起喝茶,客人與主人的家人們一起圍坐在桌子周圍喝茶聊天、關於就坐的次序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尊貴的客人應當坐在中間的位置,其餘的人按照輩分的高低依次就座。類似斟茶和敬茶的工作通常由女主人來做,時而大女兒也會幫忙,敬茶人在敬茶時應當雙手端着茶杯並面帶微笑地說些祝福的話比如“讓我們爲了健康而喝茶!”(Назоровье!),按照慣例客人們應當回答:“感謝上帝的饋贈”(СпасиБогвас)或“感謝您的款待”(Благоарювам),在喝茶時這些話經常被提及,那時的人們認爲這種真誠的感謝會通過空氣的瀰漫繼而產生神奇的魔法,會給人們帶來福報。據記載,人們認爲茶有保健作用。那時俄羅斯關於茶的成分的研究大多是來自愛好喝茶的女主人,他們把茶按照保健功能、性別、製作時間進行分類。有許多祕方,對於姑娘只能飲用“少女茶”(евичийчай),這種茶添加了曬乾的帶有種子的蘋果,這樣的飲品可以幫助姑娘擁有白皙的皮膚和紅潤的氣色。塔季揚娜茶(Татьянинчай)是由三種不同種類的三葉草構成的,據說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加長久地擁有美貌,可以加固愛情,幫助人們實現願望。男人茶(мужскиечаи)通常添加旋覆花(евясила)、歐芹петрушк、金絲桃(зверооя)等植物的根莖。

俄羅斯的茶炊之路

18世紀隨着茶落戶俄羅斯,茶炊製造也逐漸盛行。大量的茶炊的生產興起於烏拉爾地區,19世紀初,莫斯科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年產量約3000個。到19世紀20年代,離莫斯科不遠的圖拉市則一躍成爲生產茶炊的基地,僅在圖拉及圖拉洲就有幾百家加工銅製品的工廠,它們都生產茶炊和茶壺,到1912—1913年,俄羅斯的茶炊生產達到了頂峯階段,當時圖拉的茶炊年產量已達到66萬隻,可見茶炊市場的需求量之大。茶炊的樣子是多樣化的。有球形、桶形、花瓶狀,小酒杯形,以及一些不規則形狀的茶炊。從事茶炊事業的工匠們,不僅僅展示了高超的技藝,而且體現出高雅的審美能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這充分體現了俄羅斯民族的智慧。

茶與文化

茶文化是俄羅斯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俄國的作家和藝術家的作品裏有對俄羅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有這樣的詩句:天色轉黑,玩茶的茶炊閃閃發亮,在桌上噝噝響,它燙着瓷壺裏的茶水;薄薄的水霧在四周盪漾。這時已經從奧爾加的手下斟出了一杯又一杯茶,濃湮的茶葉在不停地流淌。詩人筆下的茶炊及烘托出的時空意境,體現着俄羅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圍。俄羅斯的著名畫家巴庫斯托季耶夫以飲茶爲題材作有油畫《商婦品茗》,畫面左邊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銅製茶炊,畫家通過畫面,傳遞俄羅斯茶文化的信息。

現代俄羅斯的飲茶方式

對於現代俄羅斯人來說,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飲品,也是三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俄羅斯人喜歡簡單的生活方式,對於他們來說一杯茶加幾塊餅乾就是一餐,但再簡單的一餐也不可以缺少茶,在他們中有“無茶不成席”的俗語。從功能上看俄羅斯人喝茶常常是爲三餐墊補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當然,喝茶之際談天說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羅斯人把飲茶當成一種交際方式,飲茶之際可達到一種最好的溝通效果。飲茶一般配有大盤小碟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麪包、餅乾、糖塊、果醬、蜂蜜等等“茶點”俄羅斯人酷愛紅茶,從飲茶的味道看,俄國人更喜歡喝甜茶,喝紅茶時習慣於加糖、檸檬片,有時也加牛奶。俄羅斯民族一向以“禮儀之邦”而自豪,許多家庭都有以茶待客的習慣,當你去俄羅斯人家中做客時,主人會問:“您想喝點什麼,是喝茶還是咖啡?”假如你選擇喝茶,主人會說:“馬上去煮。”喝茶可謂是他們的一大嗜好。

在俄羅斯,人們不能一日無茶。作爲最普及的大衆熱飲,無論在家還是做客,無論在食品店還是咖啡館,無論在影劇院的小吃部還是賣熱狗的街頭小攤上,只要有賣食品的地方,都能喝到茗香四溢的熱茶。每個超市都設有專門的茶葉區,琳琅滿目的茶葉根據不同的包裝、不同的種類、不同的產地擺放在貨架上,方便顧客選擇。在飲品區你也可以發現許多茶飲料,由此可見,茶是現代俄羅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茶文化論文7

摘要:隨着社會發展, 各種社會道德問題不斷地涌現, 大學生作爲社會的未來主力, 其心理健康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爲了更好地健全大學生的人格, 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教師可以加強對大學生的茶文化教育, 通過發揮茶文化的積極作用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本文就茶文化在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茶文化; 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方案;

1 前言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 與其他時期的大學生相比, 當代大學生處於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 也正是由於這樣的生活環境, 造就了當代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極差。在浮躁的二十一世紀, 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質量, 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學中引入茶文化教學有着積極的作用, 因爲茶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理念和精神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

2 茶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2.1 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加強茶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茶文化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 包含着豐富的文化思想內涵, 通過提高大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 可以更好地健全學生的人格。我國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和精神是十分豐富的, 例如我國茶文化精神中就包含有“理”、“清、“敬”以及“融”, 在茶文化中, “理”主要是指喝茶品茶之人具有和氣明理的特點;“清”是指清白廉潔;“敬”是指和人相處要以禮待人;“融”是指和人相處要和睦融洽。可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正是我們做人的道理, 加強對大學生的茶文化教學, 能夠更好地健全學生的人格。

2.2 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

通過對大學生開展茶文化教學, 能夠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說到喝茶, 許多人腦海中立刻反應出來的是“功夫茶”, 在泡功夫茶的時候, 講究的是“慢”, 從煮水到茶葉的沖泡再到茶葉的品嚐, 都要慢慢地進行, 從而更好地、細細地品味茶。我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這種“慢文化”, 教導人們要“寧靜以致遠”、“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讓當代大學生靜下心來, 戒驕戒躁, 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調節自身的心理。

2.3 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行爲控制能力

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茶文化教學, 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行爲控制能力。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 當代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都比較差, 自我堅持能力不強。我國茶文化體現出來的“堅韌”的特性, 種茶人在種植茶葉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特性, 恰恰能夠進一步地提高大學生自我堅持的能力, 提高學生的行爲控制能力。

2.4 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我國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 其包含的內容是極爲豐富的, 我國茶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通過加強對大學生的茶文化教學, 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通過學習茶文化知識, 大學生可以學習茶葉種植、茶葉製作、茶藝表演和茶禮茶俗等相關知識, 從而有效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3 茶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案

3.1 結合茶文化制定心理健康課程標準

要發揮出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作用, 在制定心理健康教學內容時就應當結合茶文化的相關知識, 加強茶文化的導入課程教學。首先, 學校要明確規定茶文化課程教學的時間, 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來學習茶文化。其次, 從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角度出發, 在開展茶文化課程教學時, 應當將其作爲一個完整的模塊開展教學, 而不是將茶文化穿插在日常的教學當中, 這樣無法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全面認識, 無法有效地發揮出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影響作用。第三, 要發揮出茶文化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可以將茶文化的課程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後, 並且是獨立開設課程。最後, 教師要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 結合當前茶文化的教學素材, 向學生闡述加強茶文化教學對於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學生對於茶文化教學的重視程度。此外, 在教學過程中, 應結合實訓的方式來進一步構建學生的心理狀態。

3.2 加強教育資源場地的建設

爲了有效地發揮出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作用, 學校應當加強茶文化教學資源場地的建設。學校可以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訓教室作爲茶文化的教學課室, 進一步加深茶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聯繫。在進行教室佈局的時候, 爲了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 提高師生之間的平等性, 教師可以將課桌圍成圓形或者是弧形, 從而更好地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 提高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最後, 我國茶文化最主要的內容是“靜”, 所以在進行教室佈局的時候, 應該主張比較樸素的風格, 並且選擇偏暗的色調, 從而更好地營造寧靜的課堂氛圍, 更好地體現出我國茶文化的特點。

3.3 結合知行開展茶文化教學

在進行茶文化教學時, 爲了更好地突出茶文化的特點, 教師應當遵循知行結合的原則來開展教學, 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來開展茶文化教學, 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於茶文化學習的重視程度。爲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於茶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在課堂上,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演示教學以及實踐教學, 比如, 在課堂上, 教師可以演示如何泡功夫茶, 將泡茶的步驟清晰明瞭地展示在學生面前, 學生掌握好相關的步驟後, 可以在課堂或者在課後進行自我學習, 進一步提高對我國茶文化的認識。除此之外, 教師還應當加強對學生關於品茶、茶藝相關知識的教學, 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來加強茶知識的交流, 提高自己對於茶文化的全面認識。

3.4 結合實際引入有效的教學模式

爲了提高茶文化教學的有效性, 加強對當期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 學校以及教師應當結合實際來引入有效的教學模式。首先, 在開展茶文化教學時, 應當進行專題教學, 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通過開展專題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於茶文化的深刻認識, 比如結合心理健康教學的內容, 教師可以着重結合茶文化理念對學生開展爲人處世的警示專題教學。其次, 加強對學生開展案例教學, 通過列舉相關的案例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習, 提高學生對於茶文化的深刻認識, 提高學生對於茶文化精神內涵的感悟。比如, 可以針對當前大學生校園借貸的事件進行專題討論學習, 結合茶文化所包含的理念來進行警示教育, 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3.5 提高學生的茶文化修養

不管是加強對大學生的茶文化教學, 還是心理健康教學, 都需要將教學內容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這樣才能更好地將茶文化的理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價值體現出來。所以,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讓學生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更好地認識到茶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精神內容。比如, 通過學習品茶, 能夠有效地平復大學生的浮躁心情, 更好地調節學生的心理。此外, 爲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茶文化學習的重視程度, 學校可以引導學生組成相關的茶文化社團組織, 爲學生開展茶文化的學習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 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茶文化修養。

3.6 注重對學生的啓示教學

在進行茶文化教學的過程中,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就要注重對學生的啓示教學。首先,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發揮出引導作用, 通過引入身邊常見的人際交往問題, 讓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 在討論過程中, 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指導。其次, 爲了更好地開展啓示教學, 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課堂上, 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 比如教師可以在最後總結的時候纔將茶文化的文化理念講述出來, 並且結合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情況給予相應的警示和啓示。

4 結束語

茶文化蘊含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以及處世智慧, 所以加強對當代大學生開展茶文化教學, 可以更好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提高學生的處事能力, 有利於學生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因此, 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時, 教師應當結合實際, 適當地引入茶文化教學, 提高學生對於我國茶文化理念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劉茜.茶文化在高職學生德育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與實踐[J].農業考古, 20xx (5) :118-120.

[2]謝文才.傳承茶文化, 茶香滿校園[J].貴州教育, 20xx (8) :14-15.

[3]魏鵬程.中國茶文化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 20xx (12) :234-235.

[4]鮑娜.茶藝對學生素養的提升研究[J].中國培訓, 20xx (24) :278.

茶文化論文8

【摘要】在現代旅遊市場中,各地茶文化旅遊因其生態、健康、養生的形象,迎來蓬勃發展。廣西昭平縣茶文化旅遊資源賦存豐富,初步打造了有一定影響力的茶文化旅遊產品。但目前,茶文化旅遊產品的體驗性不強,不能深化遊客體驗,體驗不鮮明,參與性不強。要打造滿足深刻體驗的茶文化旅遊產品,當地開發者要開發極具茶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深化遊客體驗;圍繞茶文化旅遊體驗主題,構築茶文化體驗平臺;精心策劃茶文化旅遊參與性項目,滿足不同類型遊客的需要。

【關鍵詞】體驗式旅遊;昭平;茶文化旅遊

隨着旅遊的發展以及遊客旅遊需求的不斷提高,滿足遊客深層次感受的體驗式旅遊成爲趨勢。希臘學者斯塔波力斯與斯凱尼斯認爲體驗式旅遊是一種預先設計並組織的、有一定程序的,顧客需要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參與的,追求舒暢而獨特的感受的旅遊方式,它能給旅遊者帶來一種新的附加價值。[1]體驗式旅遊追求一種個性化的、獨有的、有內涵的行程,遊客通過與旅遊產品間的互動,所經歷的參與性和親歷性活動,全身心感受消費的每一個細節,體會旅遊產品的內涵和魅力,獲得更直觀和深刻的旅遊體驗,從感悟中感受愉悅,也就避免了“到此一遊”或走馬觀花式的旅遊結果。而且一次別開生面的旅遊體驗會使遊客回味無窮,“這表明在中國的旅遊背景下,一個愉悅、新奇、參與感強的旅遊體驗更容易讓消費者觸發關於旅遊體驗的記憶再現”。[2]茶文化旅遊是以茶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厚重的人文景觀爲依託,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製作、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茶文化內涵融爲一體而進行開發,是集自然旅遊、人文旅遊於一體的旅遊產品,滿足遊客觀光、休閒、高品位的精神需求。在現代旅遊市場中,各地茶文化旅遊因其生態、健康、養生的形象,迎來蓬勃發展。廣西賀州市昭平縣是著名茶葉產地,旅遊業發展快速,茶文化旅遊資源獨具特色。2017年昭平縣南海茶園被評爲4A景區,昭平茶文化旅遊發展勢頭雖好,但總體是爲遊客提供觀光旅遊產品,茶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大多仍停留在比較粗淺的層次,體驗性不強,難以滿足遊客日益成熟的消費心理需求,旅遊效應不顯著。本文從體驗式旅遊的視角研究昭平茶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與創新,探析促進昭平茶文化體驗式旅遊產品開發的對策。

一、昭平茶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昭平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轄縣,地處廣西東部、桂江中游,縣域面積3273平方公里。當地旅遊資源深厚而具特色,在2013年入圍“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創建名單後,昭平縣因地制宜,乘勢而上,大力發展旅遊業。2016年列入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該縣把旅遊產業作爲戰略型支柱產業進行投入建設,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效。近年來,昭平縣以“長生福地,美麗昭平”爲定位,着力打造古鎮尋夢、田園觀光、民宿體驗、茶海度假、山水養生、溫泉休閒六大產品體系。昭平縣茶文化旅遊資源賦存豐富。昭平縣種茶歷史悠久,產量高、品質優。昭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在310天以上,土壤肥沃,十分適合茶葉的生長。宋淳熙年間,茶葉就成爲廣西進貢朝廷的貢品。宋代官修的《宋會要輯稿食貨》記載“昭州產朝廷貢茶七千五百斤”。昭平縣茶葉開摘時間早,採摘時間長,產量高,品質優。2013年12月,昭平茶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4年“昭平紅”、“昭平綠”取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先後榮獲“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有機茶之鄉”、“國家有機認證示範區”、“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的榮譽稱號。所建成的具有示範帶頭作用的茶葉示範園區有大腦山茶葉標準園示範基地、馬聖茶葉標準園示範基地、臺水茶葉標準園示範基地、裕益茶葉標準園示範基地等。全縣現有茶園面積達21萬畝。目前,昭平縣初步打造了有一定影響力的茶文化旅遊產品。茶文化旅遊產品是根據市場要求,對茶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人力資源及景點進行規劃設計、開發和組合的活動。昭平縣將生態健康旅遊與茶產業發展相結合,致力打造南山茶海、故鄉茶博園、合水茶葉生態休閒旅遊景區、昭平大腦山旅遊區等景區,不斷打造集體驗、品鑑、觀光、養生等於一體的旅遊項目,致力構築“生態健康旅遊+茶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把昭平縣打造成全國最有魅力的茶鄉。其中,充分利用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和廣西現代特色茶產業(核心)示範區的機遇,重點打造南山茶海項目,將種植茶樹標準化、有機茶文化體驗與旅遊觀光深度融合,打造茶旅結合的新典範。2017年南山茶海景區獲評爲國家4A景區。始於2004年的昭平茶王節逐步成爲地方特色旅遊節慶。茶王節是昭平縣通過舉辦茶藝比賽評選採茶、製茶王以及其他茶事的節慶活動,至今已舉辦14年。茶王節的最初宗旨是“文化搭臺、經貿唱戲”,以茶文化帶動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對外交流,把昭平茶推向全國。2008年後,地方逐步將茶產業與旅遊業結合起來,緊扣“生態旅遊縣”、“中國綠色茶都”的主題,茶文化旅遊價值日漸彰顯。2014年地方政府舉辦昭平茶王節暨黃姚旅遊文化節,推動茶產業、生態旅遊業和文化產業齊頭並進、融合發展。

二、體驗式旅遊視角下昭平茶文化旅遊開發的不足

(一)茶文化挖掘不夠深入,未能深化遊客體驗。體驗式旅遊注重人本主義和情感特徵,所開發的旅遊產品要能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產生共鳴,觸動遊客內在的情感和情緒。中國茶文化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遊客們通過茶文化旅遊不僅可以放鬆身心,還可以從中瞭解茶史、茶藝、茶道,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對遊客的精神洗滌。從目前昭平茶文化旅遊開發來看,對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及當地文化進行了一定的挖掘。賀州黃姚秋歌三茶文化有限公司創作了中國首臺茶道體驗劇“黃姚茶宴歌會《且坐?瞬琛貳保?ü?菰鋇難菀錆凸壑詰牟斡胩逖椋?黴攀?省⑽璧浮⒁衾幀⑸礁璧冉岷系纈啊⒋┰降仍?兀?萌嗣僑鮮讀舜雍捍?兩癲煌??肥逼詰牟璧籃筒櫪瘢?財肺讀蘇啞講櫛幕?突埔?耪虻奈幕?9氏綺璨┰霸蟶涎萘嗣褡宸縝樾恪恫杳喂氏紜罰?鎂緗?啞矯覽齙淖勻簧剿?團ㄓ艫牡胤椒縝榧暗自躺詈瘛⑻厴?拭韉牟櫛幕?⒊な儻幕?⒗?肺幕?ㄋ醭梢懷「咚?嫉囊帳跏泳跏⒀繒瓜衷諶嗣敲媲啊5?幼艿睦此擔?災泄?櫛幕?誥虻牧Χ炔還弧2璧撈逖榫緙懊褡宸縝樾悖?蘼鄞穎硌菡呋故槍壑誒此凳?坎歡啵?諶薟還環岣唬?跋熗Σ淮蟆6?帕Υ蛟斕哪仙講韜H狽ξ幕?餼常?慰兔歉惺艿降囊步黿鍪遣韜5淖徹邸⑸??蝗唬?巖隕罨?慰吞逖欏?/p>

(二)體驗旅遊主題不凸顯,遊客體驗不鮮明。個性與特色是避免旅遊產品千篇一律,吸引遊客參與的關鍵。人們到景區遊覽,是爲了放鬆身心或者追求與平常生活不一樣的體驗,爲了加大旅遊吸引力,體驗開發者不僅要提供遊客所需的旅遊景觀,還應根據地方資源、文化爲遊客營造獨具特色的主題,儘可能調動遊客的感官,使遊客留下深刻的、難以忘懷的印象。茶文化旅遊應以自然景觀和茶業生產爲基礎,融合當地的特色文化,爲遊客提供觀光、參與、娛樂、度假的旅遊產品。昭平茶王節特色鮮明,以評選採茶、製茶、烹茶王爲契機,打造特色節慶品牌,但其主要作用仍是打造茶葉品牌,擴大茶葉的銷售。自2004年起,昭平縣每年舉辦“茶王節”茶事活動,到南寧、北京、廣州、深圳等地舉辦茶葉品牌宣傳推介活動,不斷提升昭平茶的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從昭平南山茶海和故鄉茶博園開發來看,目前體驗旅遊主題不凸顯,未能滿足遊客個性化的需求。就南山茶海來看,景區打造的養生、休閒旅遊,突出的主題是自然景觀與茶葉生產,遊客旅遊活動仍然是觀光、採摘茶葉。旅遊產品缺乏鮮明主題,未能根據地方特色文化進行統一佈局、策劃,旅遊產品難以達到令人震撼、爲之一新的效果。

(三)體驗旅遊項目薄弱,遊客參與性不充分。體驗旅遊強調遊客參與性、親歷性的行爲,通過與旅遊產品的互動,豐富感知,獲得愉悅感。開發者應根據旅遊主題,事先設計遊客參與的旅遊項目,讓遊客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增強對旅遊體驗中某種事物、情節和情緒的回憶,獲得美的享受和心靈的豐盈,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昭平茶文化體驗旅遊項目主要體現在採茶、炒茶、泡茶等方面。故鄉茶博園的茶文化中心主要以茶文化與農業生態休閒觀光爲核心,注重休閒功能的深度開發,結合風景、茶文化、互動式體驗於一體,讓遊客在生態景觀中觀景,跟着採茶女工“賽”採茶,在茶廠製茶師傅的指導下親自動手炒茶,親手沖泡自己炒出的新茶,或是體驗製作餈粑和油茶,聆聽茶藝師關於昭平茶文化和各類茶品鑑。然而,這樣的參與性項目未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尤其是已升爲4A景區的南山茶海,體驗旅遊項目尚顯薄弱。此外,體驗旅遊項目不夠新穎,“在體驗式旅遊中,旅遊者的終極目標是爲了追求快樂的體驗。快樂是由新鮮感、親切感和自豪感三要素組成的,其中,新鮮感源於差異,旅遊者對旅遊產品感到新奇、獨特”。[3]即便是故鄉茶博園的體驗活動,也缺乏新意。三月三的南山茶海騎遊活動,也僅僅吸引了小部分騎遊愛好者。

三、促進昭平茶文化體驗式旅遊產品開發的對策

(一)打造極具茶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深化遊客體驗。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它的`內容既包括茶的歷史、生產、茶與風土人情、茶藝,也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倫理、思想文化精髓。旅遊開發者應深入挖掘我國茶文化內涵,圍繞茶葉生產、製作工藝進行探討;強調擇茶、擇水、擇具、泡茶方法和品茗藝術以及品飲的環境;展示茶與詞、書法、琴棋、歌舞、戲曲、工藝等,薰染濃烈的茶文化氛圍,讓遊客享受樂趣,增廣見識,領悟茶道精神,陶冶情操,修養身心。南山茶海是昭平縣最主要茶文化旅遊景區,景區可以通過建立茶文化景觀,點綴茶園,增加人文氣息;建立茶文化博物館,以細緻形象地反映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和幾千年茶葉文明的歷史軌跡,營造濃郁的茶文化氛圍。旅遊開發者還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民俗,以地方文化特色吸引遊客。昭平是客家人、瑤族的居住地,素有喜歡油茶、擂茶的飲食習慣。這些獨特的飲食風貌,會給遊客帶來新鮮的感受。茶王節是地方政府爲了推動茶產業發展打造的地方特色活動,加大力度,在原有的茶王擂臺賽、茶園風光攝影大賽、茶藝表演、品茶會等系列活動的基礎上,融入採茶舞、茶歌,打造茶飲食文化,舉辦全國性的茶文化論壇等,有利於樹立茶文化旅遊節慶品牌,深化遊客體驗。

(二)圍繞茶文化旅遊體驗主題,構築茶文化體驗平臺。旅遊主題是統領旅遊規劃與開發的主線,是將旅遊地的設施、景觀、體驗產品、服務及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形象的關鍵。缺乏主題的體驗會給旅遊者帶來雜亂無章和無特色的負面印象,而好的主題不僅是細化項目設計的指導性綱領,更是避免旅遊產品雷同、千篇一律問題的關鍵。對遊客來說,好的主題應該是獨樹一幟、與衆不同的、令人矚目,充滿旅遊的吸引力的,這是體驗旅遊主題化成功的關鍵。旅遊開發者應立足地方地脈、史脈、文脈,根據遊客的需要,科學制定旅遊體驗主題,並圍繞該主題,構築全方位體驗平臺,爲遊客提供身臨其境的時空,獲得與日常不一樣的體驗。昭平縣地處山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爲當地居民長壽養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2010年昭平縣就獲得了“長壽縣”的美譽。2017年賀州市獲得世界長壽市的殊榮,昭平縣的地位更顯舉足輕重。地方政府將茶文化、旅遊業、長壽文化進行有機結合,着力打造生態昭平、長壽茶鄉、養生之都。因此,在茶文化旅遊開發中,長壽茶鄉不僅是旅遊品牌,也是統領旅遊規劃與開發的主線。從觀賞性的茶園,到茶藝展示、茶飲食體驗的文化中心,茶葉加工廠、茶葉展覽館,以及附屬的運動功能區,都要圍繞長壽茶鄉的主題,提供給遊客不同的體驗場景,使遊客通過參觀、製作、研討、品嚐、運動等活動,從文化、長壽養生的層面,多角度地獲得一種整體統一的美好感受,形成深刻的記憶。

(三)精心策劃茶文化旅遊參與性項目,滿足不同類型遊客的需要。體驗式旅遊以遊客體驗旅遊爲基礎,遊客親自參與活動是重點。開發者要針對遊客需要,事先設計體驗項目,開發參與性、親歷性的獨特、新穎的活動,吸引遊客積極主動地投入時間和精力,滿足其內在的需求與情感。昭平茶文化旅遊開發已有較好的基礎,爲了進一步發展茶文化旅遊,開發者應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充分考慮自然、人文因素,以打造新、奇、特的旅遊產品。首先,開發者在挖掘傳統茶俗的基礎上,策劃一系列的茶俗體驗活動,讓遊客親自動手採茶、製茶、品茶、製作茶食品以及練習茶歌、採茶舞等,讓遊客在觀賞茶園,學習茶文化知識之餘,不是作爲一個觀者,而是模仿着當地人生產、勞作、生活,體會當地人的文化、人際交往、情感等。其次,利用茶園優質的生態環境,秉承極致生態的理念,運用生態木屋、帳篷酒店,推出茶香生態民宿度假產品;依託茶園生態開發高端度假養生產品,如茶園度假酒店、茶香SPA等,爲追求高端品質的遊客提供個性化的旅遊產品。此外,繼續利用昭平成爲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之機,圍繞茶文化,整合當地其他特色旅遊資源,打造多樣性的旅遊產品。走馬觀畫之南山茶海騎行活動不僅是茶文化之旅,更是美麗的桂江之旅、體育之旅。在南山茶海晉升4A景區的基礎上,低碳綠色、享受自然、運動康體的南山茶海騎行將成爲極具影響力的旅遊項目。

四、結語

目前,昭平縣正全力推進百億元茶產業工作,充分發揮昭平縣茶產業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打造知名品牌,推進茶旅融合發展。打造滿足深刻體驗的茶文化旅遊產品,有助於適應旅遊市場的需要,促進旅遊產品的供給側改革,提高旅遊產品市場競爭力,把昭平縣建設成爲全國茶葉產業發展大縣和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長壽養生旅遊名城,打造“長生福地,美麗昭平”。

參考文獻:

[1]徐林強,黃超超,沈振燁,朱睿:我國體驗式旅遊開發初探[J].經濟地理,2006(12):24.

[2]潘瀾,林壁屬,王昆欣:探索旅遊體驗記憶的影響因素——中國旅遊情景下的研究[J].旅遊學刊,2016(1):53.

[3]李翠微:論體驗式旅遊的創新思路[J].稅務與經濟,2010(5):49.

茶文化論文9

摘要: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原先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真正的達到教育的目的,更無法適應時代的腳步。因此,新課程改革不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體育作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課程,在新課改的推動下,也應該真正的做到實處,成爲一門可以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課程。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之一,若將其精神內涵運用到體育教學當中,必將爲我國的體育教學事業帶來嶄新的生命力。本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先對傳統茶文化的基本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其次對體育教學的現狀做出了具體的闡述,最後對在新課改下,如何促進茶文化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對於我國的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啓發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茶文化;體育教學

近年來,國家對於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斷地加大,對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也勢在必行。全面實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爲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實施新課程的改革不僅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更極大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進步。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珍寶,其精神的指導使我國的衆多領域受益匪淺。爲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我國的體育教學工作,在新課改下,如何促進茶文化體育教育工作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應該緊緊地圍繞新課改的要求開展一系列的體育教學工作。

1傳統茶文化的基本內容

經過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沉澱,茶文化早已經成爲了系統而又完整的文化體系,也成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爲一種極具風格的文化標誌,茶文化也以其豐富的文化內容和深邃的內涵指引影響着中華兒女的言行,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甚廣,與茶文化在世界上傳播與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推開茶文化的大門,更多的人踏上了一趟關於中華文化與精神的旅程。茶文化的內容以“和”爲主引,並完美的融合了儒家、道家、釋家以及各大家的文化精髓。它篩選精良的文化種子,力求打造出最深刻、最具韻味的文化格局。“和”的內容包含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它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更注重尊重人內心的感受,注重實現人與自我的和諧。因此,飲茶不僅能夠讓人的心境更加的平和,更能夠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到昇華與淨化。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茶文化的這一精髓也顯得尤爲珍貴,更特別的難得。因此,如果能夠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有意的加入茶文化的內容,不但能夠全面的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會爲人處世的道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新課改的目的所在。

2體育教學的現狀

體育教學不僅要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爲目標,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體育教學應該面對全體的學生,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精神方面的灌輸。目前來說,我國的體育教學工作還存在着很多的問題。2.1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枯燥的教學內容。教育應面向所有的學生,而不是爲了選拔個別方面的精英。因此,爲了最大程度上面向所有學生,教學的模式絕對不能一成不變,教學的內容也絕對不應該千篇一律。而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師自身都沒有受到過科學的、系統的體育教學方面的培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本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更無法設計出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課程項目。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興趣都有所差別,在結果上學生必然會有不同的表現。而針對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並不專業的教師也無法做出精準的判斷,更做不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此,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枯燥的教學內容不僅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對於體育的學習興趣。2.2單一的教學目的和淡薄的文化意識。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爲了讓學生學習一些生硬的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健全身心的發展纔是體育課程存在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對於體育課程國家已經表現出了關注,但是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教師仍然不能從根本上提起對於體育教學的重視。而教師情緒的不高漲也無法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由於學習最開始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的,可如果學生缺少了獲得學習能力的主動性,就無法真正的學好一門功課,哪怕那只是一個簡單的握球的動作。再言之,體育也絕不僅僅是一門室外活動課,只有將文化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延伸出去,學生才能夠記得更加的牢固。而在這方面,現在的體育教學所做的是遠遠不夠的。學習的目的一旦偏離,就很難找回。而錯誤的學習目的無疑會讓更多的學生進入痛苦的學習旅程之中。

3結合新課改促進茶文化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思路

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如果想要將體育教學的工作開展的更加徹底,就必須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加大對於文化知識的滲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只有這樣,體育教學的工作纔算得上是成功的。3.1設計茶藝活動項目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原有體育項目的基礎上,學校應該設置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體育課程。這樣不僅有利於引起學生的關注,也可以爲學生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途徑。茶藝活動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在衝、泡、品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動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可以讓學生在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茶文化氛圍,進而體會到茶文化的韻味所在。而在舒緩和諧的氛圍之下,學生的學習壓力會得到了釋放,也會獲得平和的心境。通過這種親身實踐,學生能夠對中華的傳統禮儀有更深的瞭解,也可以糾正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一些偏見。尤其在現在的社會中,有許多媒體都抱怨說中國的青少年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非常冷淡,有的甚至對於一些基本的禮儀都不清楚。而崇洋媚外絕不全是學生的責任,在各國文化的共同衝擊之下,我們自身也並沒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示範和親身實踐的機會,也許這纔是阻礙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只有讓學生親自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加他們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夠讓他們更加重視和信仰自己的文化。3.2加強茶文化內涵的滲透全面掌握體育運動的技能。體育教學具有很大的開放性,而這個開放性絕不僅是因爲體育是一門室外課程。開放的環境、開放的心理環境使得體育教學的氛圍變得相對輕鬆。因此,在如此輕鬆的體育環境之中滲透傳統的茶文化,其實是一件並不困難的事情。加強文化內容和體育運動的合作教學,不但能夠促進文化知識的吸收,也可以讓學生對於體育運動有全新的認識和了解。體育教學並不單純是動作的示範,更要加強對技巧的指引和技能的培訓,只有真正掌握了體育運動的技能,學生纔有可能真正的愛上體育運動。同時,在體育活動中,處處都體現着合作的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也應該及時的向學生傳達茶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團結與協作的精神。完善學生的品格和完健學生的身體對於教育來說是兩件同等重要的事情。當然,茶文化的內涵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也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內心的感受。就像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一樣,對於每個學生的評價,教師不能一概而論。每一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和不適合的地方,如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摒除思想上的觀念,尊重每個學生內心的感受,並願意分享和傾聽,纔是在新課改要求下所需要的教師的品格。3.3尊重茶道精神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具有很強的競技性,因此如果能夠將茶道精神加入其中,會大大的中和它的這一特性,使它變得更加的文明。對體育來說,贏絕對不是唯一目的,而它的目的是爲了讓人的身心更加的健康。因此,不管在何時,教師都絕不能將結果作爲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對過程的注重和對過程中學生們努力的肯定纔是老師應該關注的地方。如果偏離了這一主題,就很難將新課改的工作落到實處,教師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教學突破。茶道主和,也尊重對方的感受。而在大型的體育賽事中,能夠贏得觀衆喝彩的絕不僅是運動員的技能與速度,而更多的是運動員的人格。技能與能力可能引起一時的名聲大噪,而只有具備真正的體育精神纔可以贏得世界的認同。因此,只有在平時養成良好的體育精神,纔可以具備良好的心態,也可以真正發現體育運動的意義所在。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體育運動中完全的釋放自己的潛力,發現自己真正所擅長的體育運動,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4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新課改促進茶文化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非常及時,而且十分的有必要。茶文化的內涵隨着時代的進步不斷的精進,而在其指引下,我們的體育教學工作也一定會得到理想的效果,我們的教育也會更加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而作爲未來的主導者,我們的學生不僅會獲得健康的體魄,更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的品格。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夠迴歸正途;學生才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和發展。相信通過本文的分析,對新課改下茶文化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希望我們國家可以早日成爲教育強國,走在世界的前列。

參考文獻

[1]唐文玉.傳統和新課標下學生體育成績評價對體育興趣的影響之比較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2):47-49.

[2]範軍平.論新課改背景下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09(S1):38-41.

[3]劉愛霞.新課改下如何提高中學體育與健康課課堂教學效果[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4):47-49.

[4]張德洪.新課改下高中體育教學思路與方法創新[J].當代體育科技,2013(1):49-50.

[5]陳照年.茶文化的內涵及其歷史使命[J].人文奧運與中華茶文化高峯論壇文集,2006(10).

茶文化論文10

一、傳統茶文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我國飲用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氏,茶葉是中國的國飲,中國人有“來客敬茶”的傳統習慣,“茶”屬於“開門七件事”之一,在民間有“茶祖節”的習俗。茶文化正是中國樹立文化產業特色,區別於其他各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標誌。然而,茶文化在中國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倒是鄰國日本卻將茶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以免再次出現中華傳統被別國剽竊的現象。

(一)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參與世界文化產業競爭的需要

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優勝劣汰。茶文化可以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中的影響力。

(二)培養茶文化人才是社會溝通發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談到其話劇作品《茶館》時曾說到:“茶館裏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會友于茶館,也有商賈老闆談生意於茶樓,更多的中下層市民將茶館作爲聚集休閒之所。近現代以來,人們通過茶館聊天聚會、娛樂休閒,達到溝通交流、瞭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見,茶館成爲社會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公共場所。

(三)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

中國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由茶聖陸羽所著的最早的茶專著《茶經》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飲茶器具、民俗、行爲、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陳出新,內涵不斷豐富。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傳統茶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嘗試讓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現代元素,使其發揚光大。

(四)培養茶文化人才是促進茶葉經濟發展的需要

各種茶文化活動的舉辦,如茶文化節、茶藝大賽、茶具展覽、茶葉博覽會、國際茶文化交流會等文化活動,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品茶、愛茶。這些文化活動能對茶文化起到交流、昇華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國茶文化和茶葉推向市場,帶動茶葉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傳統茶文化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隨着茶葉產業的不斷擴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整體來講,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後於茶葉產業的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茶文化存在着散、亂、雜的現象。一些地方、企業各自爲政,唯利是圖、惡性競爭,爲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茶文化的發掘和傳承,隨意杜撰、抄襲模仿,擾亂了市場環境,同時也降低了自身信譽。目前,我國茶文化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培養專業少

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設立了我國至今唯一一個茶文化本科專業,從20xx年的招生計劃來看,該專業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數幾個高職高專院校也在培養茶文化的專科學歷人才。人才培養的數量顯然不能滿足茶文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專著和論文少

從國內最大的購書網站噹噹網,以“茶文化”爲主題搜索圖書,只能找到113本圖書;從CNKI上以“茶文化”爲篇名搜索相關期刊論文,也只能找到2272條搜索結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條記錄。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與茶文化相關的職業目前僅限於茶藝師。茶藝師分爲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主要是對茶藝操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藝方面創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國仍然缺乏生長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

(一)外部保障機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茶文化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爲茶文化專業人才培養創造有力的政策環境。從人才培養方面,在產茶大省的農業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和應用科學研究,支持茶葉企業和研究院所定向培養茶文化專業人才。從人才應用平臺方面,在旅遊開發、外賓接待等場合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促進市場對傳統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資金保障

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方面講,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養在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也必須堅持和發展下去。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包括人才培養經費、課題研究經費和適當的企業補助等。只有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傳統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勵茶文化研究人員和支持茶文化發展的企業。

3.社會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關人才的培養不是自娛自樂,不能閉門造車。它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實現文化傳承,而是要走向社會、面向市場、實現價值,促進和推動茶文化產業以及茶葉產業的繁榮發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養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須走出去,與茶葉企業或行業協會等進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課題小組,採取項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學校的學術成果轉化爲產品。

(二)內部保障機制

1.活躍茶文化的科學研究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茶文化研究嚴重缺乏學術性乃至嚴肅性,自科學者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學者也沒有把實踐操作與學術研究聯繫開來,這就導致茶文化一直處於被動的傳承階段,而幾乎沒有學術創新。要培養傳統茶文化的高層次人才,把高層次人才留在傳統茶文化領域,就必須活躍傳統茶文化的研究氛圍,以學術研究帶動人才培養。

2.創新課程體系

農業院校可以在茶學專業加大對茶文化相關課程的教育力度,將原有的選修課升格爲必修課。也可以在全校開設茶文化和茶藝方面的公共選修課,讓學生了解茶的故鄉在中國,充分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學習茶藝。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創新能力的培養

茶文化屬於應用學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論的掌握,還要強調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多方位培養茶文化發展所需創意設計、茶藝表演、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複合人才。

茶文化論文11

摘要:隨着對外開放的不斷髮展,加上溝通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如今語言的溝通與交往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發展時代。可以說,漢語已經進入“國際化”發展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希望瞭解中國,融入中國發展,這就使得以漢語爲紐帶的國際教育成爲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發展的精華和核心,也是對外交往過程中,重要的傳播內容,如何在漢語國際教育時代背景下,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至關重要。本文擬從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和潮流出發,結合茶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與推廣。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學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爲基礎的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中國文化交往進入空前發展時期。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知道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爲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項生活要素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們願意瞭解中國文化。

2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與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與知識掌握的重要階段。以往在接觸世界教育時,更多的瞭解到的是以英語文化爲核心歐美髮達地區文化,中國的漢語文化事實上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屬於東亞地區的區域性語言。在以往,對漢語這門語言來說,無論是其傳播地區,還是掌握人羣,實際上都較爲有限。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爲核心的意識影響,瞭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礎是語言,無論是聽,還是看,都需要用語言做保障。同時隨着語言交往範圍的逐漸擴大和語言體系化的不斷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認同感也進一步明顯。事實上,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語言是保障,但經濟溝通才是重點。只有國家強大了,發展了,纔會有地區和國家願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經濟發展落後,基本沒有對外溝通和交往,那麼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沒有開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社會發展不斷成熟,使得中國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在這一背景下,漢語作爲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作用更加明顯。隨着我國文化建設不斷完善,如今對外溝通、文化交往已經成爲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考量。我國逐漸完善對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徑,無論是文化年建設,還是向全球多個國家開設孔子學院,加大留學生選派及交往人數,完善留學服務政策,豐富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等等,都是國家針對漢語教育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要舉措。從其發展方向來看,在未來,漢語教育的國際化、複合化程度將進一步明顯。而這一過程也將是讓世界各地區瞭解和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過程。同樣正是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更有保障和基礎。這就爲我們豐富普及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完善茶文化研究體系提供了重要幫助。

3以茶文化爲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行性———基於二者融合點分析

茶文化並不是一種獨立於傳統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中對做人、處事的相關要求和規範,對人們掌握道德、禮儀規範的客觀約束等等,實際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其落腳點只能是文化內容的宣貫與傳播,通過充分發揮漢語的工具性指導作用,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而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選擇以茶文化爲切入點,實際上是可行。

3.1文化縮影———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反映,也是一個地區幾千年傳承發展的寶貴繼承。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一個文化傳承未出現斷層的國家和地區。在今天,隨着文化傳播形式的不斷髮展和變化,要想將我國傳統文化有效、體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們選擇有效的切入點進行推廣和宣傳。而在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被有效傳播。究其實質,則是因爲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茶文化是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了解的內容。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成熟發展,如今通過茶文化,就能從客觀上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整體內容。

3.2核心涵蓋———茶文化有效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之所以說茶文化可以代表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要點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體現。我國是禮儀大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我國是禮儀典範,無論是客人,還是親屬,以及各種事物的處理規範都做了相應的要求。這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傳統文化所提倡的謙讓、靜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繼承和成熟應用。同時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的要求與約束,包括個人性格、喜好、正確的處事方式,如何做人與做事等等,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體的體現。茶文化所倡導的生活理念與我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核心涵蓋,恰恰說明了因爲茶文化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通過推廣茶文化,可以很好闡述中國傳統文化。

3.3實質一致———兩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

實質一致,是評判兩個內容是否一樣的重要標準。對於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茶文化能否代替傳統文化,其依據和前提就是兩者的實質與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開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廣傳統文化,就必須選擇能夠集中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夠代表中國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斷髮展的中國文化的見證。正是二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爲傳播的接入點。通過充分融入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背景,在傳播茶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發展。

4結合漢語國際教育背景有效實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區和人們瞭解該地區風俗、風情面貌的基礎,也是展示一個地區形象的窗口。通過文化展現,能讓人們對該地區形成相應的直觀瞭解。如今,隨着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不斷成熟,傳播茶文化,推廣傳統文化的機遇日趨完善,這也使得我們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的客觀變化,調整傳播形式,豐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過變革茶文化的認知方式、認知思維,從而實現對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構建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

所謂開放的思維,實質上講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貫通的。要打破傳統的舊觀念和封閉思維。我們必須清楚隨着時代的發展,如今文化之間的隔閡與界限逐漸模糊,文化的融合與互通可能逐漸明顯。所謂開放的思維,實際上是一種理論認知基礎和前提,也是處理茶文化傳播的基本思維。隨着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核心,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也有了更爲直觀的瞭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實質,想要達到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就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思維來看待這一文化傳播與溝通過程,實現文化的融合發展,通過漢語國際教育這一渠道,爲茶文化的“國際化”打下堅定基礎。

4.2以中外結合的方法———構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實上,中國的茶葉很早以前就已經先於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曾經一度,茶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爲我國貿易順差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隨着茶葉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事實上,在國外,也形成了相應的茶文化,而這也應該屬於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學院這一漢語教學渠道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國家、本地區瞭解中國文化。而人們在接觸中國茶文化的同時,也必然會形成相應的理論認知和體系化感受。而這些認知也屬於研究茶文化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時,必須融入這一新渠道,通過將中外研究思路相結合,實現對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動、溝通的形式———構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維

任何文化都不是單純的講解,卻不接受反饋的過程。講解與反饋,互動、溝通才是文化交往、溝通發展的重要橋樑。一直以來,我們在進行文化傳播時,由於語言溝通存在一定障礙和困難,使得整個交往過程並不徹底,但隨着文化溝通進程不斷加快,想要發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須重視其他人和地區對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通過文化溝通的不斷深化,實現茶文化研究的昇華與發展。

4.4以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構建茶文化推廣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與推廣要充分結合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特點,通過充分融合,實現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就需要我們樹立長遠發展思維,超前佈局。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使得我們在進行文化繼承和推廣發展過程中,必須以“超前量”的思維來對外自身發展。只有超前佈局、提前謀劃,才能爲茶文化成功推廣奠定堅實基礎。而梳理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也是在文化溝通交往程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客觀要求。而這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所在。

5結語

隨着文化溝通與交往形式的不斷髮展與變化,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當前已經進入國際化文化溝通、交流時代,而漢語的國際教育也成爲趨勢和方向。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的傳播,就需要我們在對茶文化進行深入瞭解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潮流,實現其傳播與推廣。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對國外茶文化的內容進行了解。正是語言溝通障礙的有效解決,實現了茶文化交往的創新與發展,成功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林海.漢語國際教育與茶文化傳播[J].傳播科學,20xx,8(15):36-39

[2]範存智.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思路[J].文化論壇,20xx,4(7):44-49

[3]姜飛.結合漢語傳播的茶文化研究[J].漢語教育,20xx,8(16):29-32

茶文化論文12

作爲一種在古詩文中較爲常見的修辭手法,通感在部分文獻資料中也被稱之爲"移覺",作爲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翻譯過程中也同樣出現了大量通感修辭方法的運用情況,這對於我們研究通感相關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語料。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茶文化中通感現象論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茶文化論文13

摘要:茶文化被看成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茶文化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尚和、重德、貴真與崇儉等都屬於它的核心理念。長時間以來,茶文化被人們當作培育高尚德行、增強修身養性的關鍵性內容。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將茶文化的德育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傳播茶文化的相關內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課;茶文化傳播

茶的種植源於中國,迄今爲止業已超過了千餘年的悠久歷史。歷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如何種植茶樹、加工茶葉產品、製作各種茶具、茶葉烹煮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獨特的飲茶方式。它的背後蘊含着我國儒釋道等多種領域的精神傳統和思維方法,體現出了顯而易見的民族特色。隨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廣,循序漸進地促進了茶文化的外傳,眼下已成爲了國內外的一種時尚。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着諸多思想潮流的影響,筆者認爲可以藉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傳播茶文化的相關內容。

1茶文化傳播積極影響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

1.1茶文化具有較強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蓋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內涵、概念、茶藝表演過程中的各種禮儀、禮俗活動。它們能夠引導高校學生遵守理解,講究禮儀,培育他們具備優良的社會公德。茶文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生活與個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觀與思想觀念的傳播,可以培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傳統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們的怡真和靜的理念,將原本並不複雜的飲茶活動和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密切聯繫起來,提高到哲理層面和人生高度,產生了系統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領域中的至高層面,是它的核心內容。在實際的茶事活動中,賦予了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與品性,它既能夠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又能夠怡情修身,促進人們心態的動態平衡,化解當代人們的精神困惑,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養[1]。

1.2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衆所周知,茶文化形成於林林總總的茶事活動中,是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它涵蓋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內容,體現出了深遠的意蘊、幽靜的意境。茶文化的具體內容涵蓋了茶德、茶道、茶詩、茶藝、茶與茶故事等多歌方面。這些元素異彩紛呈,成爲了國內優秀茶文化的菁華。我國茶文化的鮮明特徵是重德、崇儉、尚和、貴真,這種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重德是傳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關注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對大學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牢固地確立科學的行爲準則與道德標準。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間的和諧關係,茶文化的這個特徵可以促使大學生盡最大努力,靈活地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爲其交往和活動提供價值尺度與標準。崇儉的字面含義是崇尚勤儉,高校學生會受到茶事崇儉、以儉育德思想的強烈影響,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清廉的道德品質、樸實無華的思想理念。貴真立足於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培育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夠有效地矯正和塑造學生羣體的人生觀與世界觀。[2]

1.3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大學生學習和接受茶文化,領悟茶德思想,有利於他們調節自己的心態,幫助他們調整自己所面臨的複雜人際關係,化解他們的精神困惑,能夠爲構建和諧社會與紮實地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促進樂觀積極、奮發向上的當代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磚加瓦。

1.4茶道精神對於學生強化思想道德修養非常有利

茶文化內容應該以茶德爲核心,大力提倡無私奉獻,堅決反對唯利是圖與見利忘義,倡導義重於利,關注人與人關係的協調與和諧,尊敬他人,強化養德修性的理念。增強學生的心態平衡能力,化解學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礎上,儘可能地增強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學生積極地調節心態,聚精會神地靜下心來,既能夠樂觀,又積極地迎接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的諸多挑戰。茶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3]。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傳播途徑

2.1積極創新茶文化傳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豐富多彩、深厚淵博的文化內涵,所以如果採取單調的課堂講述,確實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無法體現出妙趣橫生的課堂講述效果,弱化了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的傳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開展茶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必須積極地採取多樣化的茶文化傳播教育形式[4]。強化學生的自主體會以及自主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方能內化這些茶文化知識,儘可能發揮茶文化積極影響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品行的作用。在創新茶文化教育領域中,高校應該採取茶藝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識競賽、開設相關的知識講座等,大力普及和宣傳我國的茶文化,打造優良的茶文化傳播氛圍。很多高校教師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茶文化的教學,但是並未進行鍼對性較強的製作和設計,缺乏良好的實用性。因此在推廣、宣傳與教育茶文化的相關內容和知識時,必須緊緊地依靠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以此爲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將茶文化的相關內容製作成精彩紛呈的視頻文件、圖片等多種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讀性強、便於觀賞的茶文化知識和內容,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刺激學生的感官,創新傳播茶文化知識的渠道和途徑。[5]

2.2培訓茶文化中的茶藝

不少大學紛紛組織茶藝表演,組建了相關的社團,爲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娛樂、休閒場所,因此也是校園文化領域中的一個亮點。這些社團的主要內容是茶藝訓練和運用。組建了相應的茶藝表演組織,定期開展茶道、茶藝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學生紛紛關注茶藝表演活動,積極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團中去。很多學校每年都設立茶道文化周,開展茶藝培訓。接受茶藝培訓的主體是廣大學生,比如邀請不少茶學學者或者專家開設相關講座,幫助他們積極地理解和宣傳傳統茶道文化及發展脈絡,爲國家做過的貢獻等,增強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學校必須科學地宣傳優秀的茶道文化內容,引領廣大學生摒棄其中的諸多陋俗與惡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茶宴活動,比如品茶或選茶,感受茶道的深層次內涵。在舉行茶宴的過程中,應該添加相應的茶文化活動,比如茶詩歌,茶音樂、視頻賞析與茶書法方面的比賽。這樣以來,既可以發揚光大我國的茶道優秀文化內容,又能夠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羣體的道德情操與審美情趣[6]。

2.3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紮實學風

爲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求大學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論知識,傳承茶文化內在的優良品質。要強化理論指導的作用,在茶文化實踐過程中充分體現茶的內在精神和價值追求。爲了讓學生深層次地瞭解歷史悠久、理論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學生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親自參與茶的烘焙、種植、採摘與烹製等環節中,接觸從種植到品茶的具體流程。這樣以來,學生在循序漸進地瞭解茶文化的過程中,使自己具備學習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嚴寒、肯於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豐富茶文化知識,以理論指導自身的各種茶文化活動,將紮實的學習風氣和正確的實踐結合起來[7]。

2.4開展豐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動

在茶道文化專業教師的精心指導下,有條件的大學應該開展與茶道文化相關的活動,讓學生了解茶道、茶藝的相關理論。還可以帶領學生去茶館品茶,在茶館中舉辦文化活動。如此以來,可以有效地弘揚和光大優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夠聯繫茶道的內容。學校應該積極地鼓勵學生結合本專業的知識,調查和研究與茶道文化關係密切的相關內容。擴展茶文化傳播的領域,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積極地影響學生羣體的思想政治素養。

2.5錘鍊學生具備茶文化的內在品質

不少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茶文化認識,然而僅僅將其當成普通的日常活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茶文化既是樸素的外在表現形式,又是具有深層次內涵的高雅活動,讓學生領略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在品質。當前社會發展呈現出快節奏的態勢,不少大學生心浮氣躁,缺乏平常心,不能從容地看待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具備深厚的個人修養,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讓學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內在品質與背後的價值理念、精神傳統和道德素養,積極地培育他們的良好品行和綜合素養。在逐步學習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過程中,使他們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保持淡定輕鬆、從容不迫的穩定心態,體現出茶文化的內在品質和氣魄[8]。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佔據着重要地位,體現出了與衆不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德育功能和顯而易見的教化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傳播茶文化的相關內容,既能夠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過茶文化來陶冶學生的性情,增強他們的文化底蘊。教育工作者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結合,藉助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轉變高校學生的錯誤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效地發揮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導高校學生羣體形成靈活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3],[4]趙曉峯.淺談茶文化與大學生文化素養[J].教育教學論壇,20xx,(8):252-253.

[2]胡雅娟,夏達.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影響研究[J].福建茶葉,20xx,(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福建茶葉,20xx,(5):58-60.

[6]孟丹.中國傳統茶道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xx,(06):277-278.

[7],[8]任傑.以茶文化爲切入點淺析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積極作用[J].福建茶葉,20xx,(7):244-245.

茶文化論文14

(一)茶文化的概念與範疇

1、茶文化的定義

中國是茶的故鄉,擁有數千年的種茶、飲茶歷史,隨着時代的不斷變遷和更迭,逐漸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且底蘊深厚的茶文化。中國茶文化開始形成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此時正值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政局大動盪、思想大碰撞時期,文人雅士無處施展抱負,清談之風漸興,茶有提神益思的功效,便成爲文人清談必不可少的媒介,自此,茶逐漸走入文化領域。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則是在唐朝時期。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政治經濟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受到佛教興盛、科舉制度、詩風大興、貢茶制度、禁酒策略等方面的綜合影響,不斷髮展走向成熟。公元 760 年,陸羽《茶經》的問世標誌着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由此看來,中國已有數千年的茶文化歷史,然而現代學術意義上的中國茶文化研究則開始於上世紀 80 年代。在臺灣,1982 年,婁子匡在爲許明華、許明顯的《中國茶藝》一書的代序—“茶的新聞”裏,首次使用“茶文化”一詞;在大陸,1984 年,莊晚芳先生在發表的論文《中國茶文化的傳播》中,首倡“中國茶文化”。1此後,不少學者都對茶文化的概念和定義進行了不同層面的闡釋。

陳文華在《中國茶文化學》一書中指出:“茶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2劉勤晉在《茶文化學》一書中說明:“茶文化是生活在華夏大地的中國人,3000 年以來在發現、種植和利用茶作爲食品、飲品、禮品、貢品和祭品的過程中,以茶作爲載體,表達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各種理念、信仰、情感、愛憎等思想觀念的各種文化形態之統稱。”1姚國坤在《茶文化概論》一書中提出:“一般認爲,茶文化就是人類在發展、生產、利用茶的過程中,以茶爲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識形態的總和,所以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以物質爲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2程啓坤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一文中說“一般認爲,茶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解釋(根據《中國茶葉大辭典》),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解釋,茶文化是有關飲茶的文化,即對各種茶的欣賞、泡茶技藝、飲茶的精神感受以及通過飲茶創作出的文學藝術作品等。”3綜合上述學者們對茶文化定義的表述來看,雖然表述的角度和側重點各不相同,但是都表現出一個共同點—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本文所理解和使用的是廣義層面的茶文化,包括與茶葉相關的所有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內容。

2、茶文化的結構層次劃分

茶文化包羅萬象,內涵外延相當豐富,包括與茶葉有關的所有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內容。因此,瞭解茶文化的層次結構劃分,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茶文化的概念。對於茶文化結構層次的劃分,學界目前主要流傳“四個層次說”和“三個層次說”。姚國坤、陳文華、丁以壽等持“四個層次說”,他們把廣義的茶文化劃分爲物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爲文化、心態(精神)文化四個層次。陳文華還指出,心態文化層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而程啓坤、楊江帆二人則主張茶文化結構的“三個層次說”。他們認爲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與茶有關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以及處於中間狀態的制度層面。除了對茶文化進行文化學意義上的層次劃分外,還有部分學者持茶文化的“中介文化說”。王玲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認爲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它以茶葉爲物質載體,同時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是一種典型的“中介文化”。1這裏不再對茶文化進行明確的屬性層次劃分,而是把茶文化看作一種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相互交融、和諧統一的中介文化形態。茶文化內涵豐富,涉及廣泛,實難進行清晰明確的劃分界定。本文所研究的茶文化採用廣義的茶文化內涵,並着重研究其物態文化層、行爲文化層、心態文化層的開發利用。

(二)文化產業概念的表述與界定

1、文化產業概念的起源與表述

從概念層面來說,文化產業一詞最早起源於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的“文化工業”概念。“文化工業”這一名詞在 1947 年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兩人合着的《啓蒙辯證法》中首次提出,二人用“文化工業”代替“大衆文化”的專門概念,指稱大衆文化的產品和過程。2隨着文化產業概念的出現,各國都在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實際應用的前提下對文化產業作了不同的引申和界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是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準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的,即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英國政府把“文化產業”稱作“創意產業”,強調的是文化創意的重要性。4美國把“文化產業”叫作“版權產業”,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歐盟將“文化產業”定義爲“內容產業”,指那些“製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及其服務的產業”。5在日本,“文化產業”被稱爲“娛樂觀光業”,是因爲日本的娛樂業及觀光旅遊業較爲發達。

2、國內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的界定

文化產業的概念引入中國後,相關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學者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產業進行了定義,這裏將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來做一些探討:

江藍生等在《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中指出“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存儲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現代文化產業是一個巨大的‘產業羣’,它們建立在大規模複製技術之上,履行最廣泛的傳播功能,經商業動機的刺激和經濟鏈條的中介,迅速向傳統文化藝術的原創和保存兩個基本環節滲透—將原創變成資源開發,將保存變成展示,並將整個過程奠定在現代知識產權之上”。1這個觀點詳細描述了我國現代文化產業生產的主要方式,並且突出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花建將文化產業概括爲“以生產和經營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爲主要業務,以創造利潤爲核心,以文化企業爲骨幹,以文化價值轉變爲商業價值的協作關係爲紐帶,所組成的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結構”。2這一觀點,將文化產業生產的目的、核心表述的很明確。

李江帆認爲“文化產業就是國民經濟中生產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務產品和實物產品的單位的集合體”。3這一定義,是從產業概念的角度提出的,存在的缺陷是隻重視了文化產業的生產環節,而忽視了流通、銷售等重要環節。

鄧安球認爲“文化產業是指爲市場進行創造、生產、流通、銷售具有文化含量的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之有聯繫的各種支撐、參與等活動的集合”。4該定義明確了文化產業是爲市場服務的本質,同時將文化創意納入了產業構成環節。

綜上所述,不同國家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和所包含的行業範圍都不盡相同,文化產業的概念範疇是隨着社會文化的不斷髮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而不斷演進的,其內涵豐富,包羅萬象,實難給出一個精準的定義。本文所理解的文化產業是指以工業化、信息化、商業化以及標準化方式,生產和傳播既能創造良好社會經濟效益又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三)茶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與特徵

1、國內學術界對茶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

隨着近年來文化經濟的發展,文化不斷向產業滲透,我國文化產業在市場經濟領域異軍突起,各地不斷涌現出茶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實踐,於是關於茶文化產業的理論描述也持續出現。

茶文化產業的概念,首次出現於 20xx 年龔永新、張*光、蔡烈偉等的《三峽茶文化產業建設的研究報告》一文。文中對茶文化產業下了廣義和狹義上的兩個定義;廣義的茶文化產業是有文化內涵的茶產品和以茶文化服務爲主的產業集合,泛指與茶文化產品和茶文化服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直接相關的行業以及其它能夠較多體現茶文化特徵的行業,狹義的茶文化產業則是指與茶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直接相關的行業。

無論是狹義的茶文化產業,還是廣義的茶文化產業,它都強調的是茶文化的體現性,把茶文化在產業中的作用,定位爲增加茶葉產品附加值的工具。

詹羅九在《中國茶葉經濟的轉型》一書中對茶文化產業進行了簡單的說明:“茶文化產業系統是藝術產業與休閒產業之集合,具有感染性和怡情性。茶文化是發展茶文化產業的深層次動力”。2這裏的茶文化產業已漸有脫離原有茶產業範圍之勢,在信息、創意、科技等生產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漸發展成爲獨立於傳統茶產業而存在的新型產業形態。

舒曼等在《競爭環境與茶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所謂茶文化產業,是指從事茶文化產品和茶文化服務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爲這種生產和經營活動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基本上有以下內容:茶葉經營、茶具經營、茶藝館經營、茶藝師培訓、茶文化產品廣告傳媒和各類茶文化活動(包括茶文化旅遊、茶文化藝術節等)”。

此時的茶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內部關聯性及外圍輻射性,茶文化處於這個輻射圈的核心位置,其他一些既體現茶文化特徵又兼具其他文化屬性的產品與服務行業是圍繞這個核心的外圍相關層,同時也輻射到那些具有茶文化內容的行業。

夏良玉在《論我國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選擇》一文中對茶文化產業做了如下界定:“茶文化產業是一個集合型概念,是指生產和提供具有茶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行業門類的總稱,泛指通過工業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進行的茶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直接相關的行業或領域,並把茶文化產業基本分類如下:茶文化產品(茶文化藝術之都、茶文化生態園、名茶、茶具、茶畫、茶書等)、茶包裝設計、茶館業、茶會所、茶文化旅遊、茶文化藝術節、茶器設計經營、茶業職業培訓、名茶營銷模式開發、茶文化動漫業、茶文化廣告傳媒、茶文化音像製品開發等和各類茶文化活動”。1夏良玉學者所指的茶文化產業內涵豐富,門類多樣,不僅把以茶產業爲基礎的傳統茶文化產業行業囊括在內,還將以創意、信息、科技爲支撐的新型茶文化產業門類納入其中。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不難看出,茶文化產業是茶文化與文化產業各行業門類的融合,本質是茶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基本立足點是茶文化,而茶文化自身內涵豐富,涉及歷史、文學、民俗、科技、美學、養生等學科,所以茶文化產業必然是一個綜合型概念,泛指那些和茶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直接有關的行業以及其它較多地體現茶文化特性的行業。

2、我國茶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

茶文化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領域的一個新分支,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我國茶文化產業處於起始階段,與傳統茶產業經濟的聯繫十分緊密。茶文化的宣傳普及,推動了茶葉消費的增長,最終帶動了茶業經濟的發展。茶文化貫穿茶業經濟發展過程的始終,茶文化產業與茶產業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晰。

2.傳統茶文化產業已有一定基礎,創意茶文化產業發展欠缺。在現有的人才、技術以及資源環境條件下,以茶館業、茶文化節慶會展、茶文化培訓等爲代表的傳統茶文化產業已有較好發展,但對創意和科技等要求較高的茶文化動漫遊戲、茶文化影視傳媒、茶文化創意設計等新型茶文化產業發展不足。

3.茶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滯後於實踐發展。目前,關於茶文化產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探討階段,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發展指導理論,很多地方的茶文化產業實踐走在理論研究的前面。我國茶文化產業的概念特徵決定了本文研究的特殊性,它不是一個由理論研究到指導實踐的過程,而是一個從實踐分析到規律總結再到指導實踐的過程。

茶文化論文15

摘要: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言文學重點包括文學史、語言學和文論。漢語言不僅能夠維繫中國的統一,而且能夠傳播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豐富,傳統茶文化作爲傳統文化的一支,在漫長的歲月中沉澱下來,成爲華夏文明的一大代表。在這個過程中,漢語言文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漢語言獨特的韻味賦予了傳統茶文化深刻的內涵,因爲漢語言文學發揮它的作用,使得傳統茶文化不斷傳播開來。在時代發展與變化的同時,傳統茶文化也隨之改變,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傳統茶文化形成了一種新的概念。漢語言文學在時代的發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對傳統文化影響很大,把很多傳統文化宣揚開來。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漢語言文學;文化傳播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中國是以漢語作爲其標準語言的國家,由此產生了許多與漢語教學相關的內容。漢語言文學就是以漢語學習爲核心的一門學科,通過漢語言文學的發展使得傳統文化也得以發揚壯大。漢語言文學對於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將結合漢語言文學的作用和傳統茶文化的特性將漢語言文學對傳統茶文化的傳播的作用進行一個分析。

1發展歷程

1.1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歷程

漢語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我國是以漢語爲標準語言的國家,我國從一百多年前就開設漢語言文學。在五四運動爆發之前,我國的漢語教學的目的在於爲政府培養它所需要的從業機關人員,而非培養具有良好漢語能力和語言能力的人。漢語言文學從產生到現在經歷了不少的變革,它的發展與社會的變化是相互關聯的。經過歷史的風雨洗禮,漢語言文學的形態特徵已經形成。各大高校也紛紛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文學作品也開始流行起來,漢語言文學教育也越來越有它獨特的價值。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歷經了滄桑與曲折,也擁有過輝煌和燦爛。漢語言文學在沒落的時代裏記錄了最黑暗的故事,在最美好的日子裏敘寫了最榮耀的篇章。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可以見證時代的變遷,它的發展過程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濃縮。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而且是我們民族靈魂的象徵。

1.2傳統茶文化的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蘊含豐富,其中包括傳統茶文化、戲曲文化、京劇文化等等。傳統茶文化當中又蘊含許多珍貴的文化元素,包括採摘茶葉的相關內容,泡茶的相關流程,與茶有關的典故傳說,以茶爲題吟詩作賦,茶具的挑選,關於茶的品鑑......與茶有關的文化自幾千年起就有,茶與中華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雖然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種類的茶,但在中國茶不僅是供人飲用的飲品,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它代表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也是中國能成爲四大文明古國的依據之一[1]。

2賞析漢語言文學與傳統茶文化相關的內容

2.1古代詠茶詞的內容

歷史上不乏名人寫下關於茶的詩文,關於茶的詩書典籍數不勝數。宋朝時,許多文人墨客飲茶會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品令茶詞》中寫道:恰如燈下,古人萬里,歸來對影。詞人在獨自一人獨立與稀疏光影之中,喝了茶之後的情緒類似於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用語言來表達,只有飲者才能體會這其中的滋味。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漢語言文學作品中有此番對於茶飲的讚譽。同樣是與黃庭堅並稱爲宋代大書法家的米芾也寫過許多關於茶葉的詞句。他曾寫過一篇《滿庭芳詠茶》裏面有許多文字都在刻畫沏茶時的優美畫卷,細膩傳神地再現煮茶的各道工序,沏茶時的火候以及用以沏茶的泉水的清澈透亮,都通過詞句展現出來。這不失爲一首極有情韻的詠茶詞。中國古代還有許多意境豐富內容細緻意蘊悠長的詠茶詞,這些漢語言文學作品都對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2]。

2.2近現代詠茶作品

中國著名人民藝術家老舍有一篇代表作叫做《茶館》,這部作品看似是一篇不長的漢語言文學作品,但實則續寫了中國三個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遷情況,茶館見證了時代的革命,這部漢語言文學作品也爲中國傳統的休閒活動做了宣傳,因爲這部作品的推廣,許多現代人又對茶館的休閒氛圍更感到新奇。作家林清玄寫了一本名爲《非常茶非常道》的散文集,其中富含很多禪理。文章文字清雅,意境深遠,內涵豐富睿智。這本書關於禪茶文化,作者看似漫不經心地講故事,實則故事蘊含深刻意義。

3漢語言文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繫

3.1漢語言文學與傳統的關聯

從漢語出現到現在,漢語言文學作品已經多得數不勝數,漢語言文學涉及的方面廣博,與傳統文化也聯繫密切。古代文學作品到當今的社會中也依舊被人們熟知,很多名家的作品都被作爲漢語言文學作品展示在大衆面前。可以說,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揚壯大離不開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推廣,傳統習俗傳統節日傳統禮儀傳統觀念都以不同的形式被記錄在漢語言文學作品中。

3.2漢語言文學發揮的作用

漢語言文學包括許多方面,包括文學史、語言學等等,漢語言文學中有不同風格流派,導致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新的思想觀念會融入文學作品之中,對於啓發民智有一定的作用。漢語言文學作品也涉及到社會生活中社會現象,筆者會有隱晦的角度去揭露時代的問題,對於社會發展來說起到重要的影響。漢語言文學中語言具有藝術性,在語言表達方面達到了藝術感染力強的效果,所以某些時候漢語言文學能夠陶冶大衆的情操。漢語言文學作品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應該是它具有傳播作用,漢語言文學作品或者是針對性的文學評論都以不同傳播媒介傳播散佈,涉及面廣泛,所以很多思想觀念、藝術形式、傳統文化、政治理念、文學概念等等都因爲漢語言文學得到發展。

3.3漢語言文學對傳統茶文化傳播的作用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茶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新的形式。茶文化在中國不僅代表着物質文化也代表着精神文化,許多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念都被人們認可和重視。自古時候起就有關於茶的詩詞歌賦問世,茶文化中的茶不僅只代表飲食文化上的一大元素,更是上升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茶的清熱解毒功效被世人公認,但在中國它如同精神的調節器一般,歷代文人墨客都飲茶作賦。我們在傳承茶文化的過程中也看到了其他國家諸如日韓兩國對於茶文化的發展傳承,很多都是從大衆媒體上看到其他國家的茶文化發展;但對於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去了解它的意義內涵所在就要了解它的來源和它歷經的風雨歷程。如今的中國人對於傳統茶文化應該不算陌生,至少說到飲茶,不管什麼年齡的人多少都會了解它的內在含義[3]。因爲從小學開始接觸的古詩文就講述了茶的相關知識,在很多漢語言文學作品中都會以茶敘理,在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指導下,人們開始認識到不同的茶葉種類,開始意識到品茶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開始瞭解不同的詞彙所表達出來的對於茶的滋味的品鑑。在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時期的語言表達習慣也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中的表達方式。在漢語言文字追求典雅大氣的時期,茶文化中出現了類似於鬥茶、選茗等詞彙,在漢語言文字表達趨向於簡便易懂的情況下,飲茶文化中出現了泡茶、倒茶的這些表達習慣。這些都是漢語言文學直接導致茶文化的改變,這種改變也證明了漢語言文學的傳播範圍之廣,這些詞彙在相應的歷史時期都在舉國上下出現,並且被人們頻繁使用。漢語言文學在傳統茶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是因爲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記載使得傳統的飲茶文明沒有被人拋棄,也使得飲茶習慣一直被人們視爲一大民族愛好。得益於漢語言的宣揚,才讓傳統茶文化在歷經千年的發展變遷之後仍然存留於世界民族之林。

4結語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包括它的語言文字和它的傳統文化,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漢語言文學對於傳統茶文化甚至許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傳播作用,漢語言文學爲傳統文化的流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將傳統文化推廣給本民族的後繼者,也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到世界的範圍內。漢語言文學是我國的一大藝術特色,它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在如今的網絡環境推動下,漢語言文學的傳播途徑被拓寬開來,發揮漢語言文學的傳播作用,能夠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肖軍亞.漢語言文學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G].漢語言文學.20xx(12):53-55.

[2]王豔.漢語言文學與傳統文化傳承的聯繫[G].漢語言文學.20xx(2):67-69.

[3]唐谷傑.傳統茶文化和漢語言文學的聯繫[G].漢語言文學.20xx(6):46-49.

江西茶文化論文爲什麼選擇茶業爲選題

1、發展茶產業,有利於促進和繁榮農村經濟。

2、發展茶產業,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由於茶產業經營多元化及茶葉消費的增長,如數量不斷增多的茶葉零售門店、大批茶藝館的開辦、茶市場貿易、茶文化旅遊等,吸引了大量的就業人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市就業壓力,給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幫助。

3、茶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茶文化中融匯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深刻哲理,演變爲民族的禮俗,體現了民族傳統禮儀、道德、情操等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內涵,具有以追求茶的質樸、自然、清廉、平和、浩然的和諧。

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寫作越來越多。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論文1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第一篇: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爲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爲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爲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關鍵詞:

  茶文化;傳統音樂;共通性;應用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其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更是成爲了社會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點綴。其所代表的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是千年以來茶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爲現代社會人們緩解工作壓力尋找知己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爲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形式和音樂風格是走向世界作爲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根基。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爲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爲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共通性。

  1茶文化與傳統音樂

  1.1茶文化

  茶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茶在《詩經》裏面就已經出現,據《詩經》記載,茶是一種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現過對茶的描述“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國以前,茶一直作爲一種藥材在民間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文人雅士開始將茶作爲一種飲品,將飲茶作爲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唐代,陸羽著書《茶經》,標誌着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從唐朝開始,茶道盛行。宋元時期,隨着茶業的發展和推動,茶文化也隨之越發繁榮。產茶開始規模化批量化,各種品茶社開始興起。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日益普及,茶業已經成爲一種成熟的行業,各種茶詩、茶室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現當代,茶行業作爲大家熟知的行業遍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葉銷售,茶社,茶飲料,茶餐廳等。飲茶更是成爲了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傳到國外,並廣受歡迎。比如日本,將茶道發揚光大,成爲了日本文化的瑰寶。在法國人眼中,茶代表着浪漫詩意,是一種溫柔的飲品,英國人將茶看作是美容養顏的特殊飲品。

  1.2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融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現當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根基。與茶文化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據相關史料記載,傳統音樂始於夏商周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爲鐘鼓樂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着民族大融合,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其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鮮。宋明清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向成熟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和社會化。無論是演出人員還是聽衆都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種承前啓後的作用,既繼承了上一時期的優秀音樂成果,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現當代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得到了更爲廣泛的發展和繼承。傳統音樂中的各大流派日漸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衆化。隨着一系列傳統音樂的對外演出,我國的傳統音樂也越來越被外國友人所接納,成爲當代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茶文化與傳統音樂的共通性

  2.1悠久的歷史

  中國作爲茶的原產地,被認爲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在詩經已有記載,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後在唐朝開始興起。陸羽所著《茶經》,代表着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後更是將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業成爲一個興盛的行業。明清更是將我國的茶文化推向頂峯,茶文化盛行,各種茶詩、茶市、茶社等不計其數。傳統音樂和茶文化一樣,也擁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產生於夏商周時期,以鐘鼓樂爲代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傳統音樂得到了發揚和繼承,也逐漸走向成熟。現當代,傳統音樂以各種方式開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有着悠久的歷史。這也是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相結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2.2信息的載體

  茶文化,作爲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在本質上與音樂一樣,都是信息傳遞的載體。茶香的傳遞,不需語言不限形式,更不問品茶人的高低貴賤。它傳遞出一種人們只需品味只需意會就能感受的信息,其美好其含蓄其優雅爲人所知所稱讚。這種信息的傳遞是美妙的。同理,音樂的傳遞也是如此,品樂之人無論高低貴賤,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音樂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態。無論創作音樂的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能從這音律中體會自己的情感,並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見,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傳統音樂,都是一種信息的載體,傳遞着綿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3娛樂與藝術相結合

  不言而喻,傳統音樂儘管藝術性非常強,但是從其產生開始就被當做娛樂工具的一種。夏商周時期的鐘鼓樂,是皇親貴族們用來飲酒配樂和歌舞配樂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箏還是琵琶,都是爲文人雅士助興所用。隨着歷史的發展,傳統音樂被繼承和發揚,將娛樂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茶文化也和傳統音樂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其娛樂成分,在古代,飲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方式,和飲酒一樣。現當代,茶也成爲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生活工作壓力、交朋結友的一種有效方式,飲茶時品音,不失爲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2.4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現很大程度上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文人雅士總是將茶與自身的情操相結合,是一種高雅生活方式的典範。古詩詞中,關於茶的詩句也是不少。陸羽的“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和楊萬里的“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等等詩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與高潔,從而表達了自身品茶的快樂。傳統音樂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射,以音樂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和情感,也讓聽衆瞭解這種情緒和情感,以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文人雅士描寫傳統音樂的詩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的《琵琶行》以及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小重山》等詩句都是將中國的傳統音樂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從古至今,茶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是情感表達、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點

  3.1以茶品音

  在現當代,茶文化和傳統音樂越發相結合。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音樂館設有品茶坊,讓你在品茶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優美的傳統音樂。茶和音樂都是信息載體,當傳統音樂表達的情緒和某一種茶傳遞出來的信息相一致時,聽衆便能夠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也更能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寓教於茶的傳統音樂欣賞方式將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更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3.2以音說茶

  越來越多的茶館會出現傳統音樂的表演,傳統音樂作爲背景音樂有利於品茶者的情緒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氣氛。在很多大型優質的茶館,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音樂。爲了表現不同茶的不同風格,背景音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鐵觀音甘甜品茶時可配洞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戲曲,烏龍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箏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見,因爲茶的品種,品茶人的性情不同,傳統音樂的搭配也隨之改變。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僅茶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更是種類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樣的傳統音樂,使得兩者相互融合,讓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審美體驗。

  3.3茶音相溶

  從古代開始,就有說書人在茶館說書,也談琵琶者在酒樓賣唱。現當代,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更是緊密。不管是茶樓、茶館還是茶社,傳統音樂隨處可見。琵琶二胡古箏各種音樂表演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品茶者在品嚐茶的同時,還能聆聽優美且旋律動聽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煩惱。由此可見,爲了讓茶藝活動表現得更加盡善盡美,讓品茶者更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情調,傳統音樂的加入變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義。

  4結語

  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都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悠遠的歷史和極其深刻的文化底蘊。茶文化與傳統音樂有着很多的共通性,比如都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兩者傳遞出來的信息都能表達傳遞者的人生態度和感悟,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在現代社會,通過傳統音樂在茶文化中的應用讓更多的人瞭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在生活壓力如此大的現代社會,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結合應用對於城市白領的減壓和放鬆有着良好的效果,兩者的結合更加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在我國的流傳和擴散,使人們更加了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從而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胡娟.茶藝活動與傳統音樂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16(2):218-219.

  [2]劉娜.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5(6):195-197.

  [3]尹藝蓓.傳統音樂以阮爲例與茶文化在審美層面的共通性[J].福建茶葉.2015(6):240-242.

  [4]莊嚴.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與應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2):193-194.

  茶文化論文2

  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

  文章簡單介紹了茶文化與茶室,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進行了分析,旨在爲茶室設計與茶文化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

  俗話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茶種類繁多,茶文化歷史悠久,並且隨着茶文化的發展,飲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飲茶自然需要場所,茶室、茶樓、茶館以及茶亭等修建數量不斷增多,隨着人們審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茶室空間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對我國現階段的茶室空間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在設計風格方面過於平俗,並不能夠充分的體現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間設計水平已經成爲困擾衆多茶室設計人員的難題。因此,本文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茶室簡介

  1.1茶文化簡介。關於茶的起源,各家衆說紛紜,公元前200年的史書《爾雅》中記載了野生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還有許多學者認爲茶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等。隨着人們對茶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大量的移植、繁殖與生產,形成了現如今的規模。茶文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爲“發乎神農,聞與魯周公,興與唐而盛於宋”,隨着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茶文化纔有瞭如今的程度,並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2茶室簡介。茶室始於我國唐代,盛唐時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漸開始鍾情於茶文化,並建造了獨特的茶事,爲中國茶禮、茶藝、茶道等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設計中不斷引入風景,爲了防止出現室內風景衝突的問題,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獨特的室內環境,以便於爲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飲茶的場所,同時還能夠從事文娛活動。

  2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分析

  2.1空間設計。茶室空間設計應該包括服務檯、展示廳、茶庭、水池、庭院、長廊、茶室、儲物室以及大廳等等,爲了防止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重複的問題,應該嚴格規範所有茶室的空間大小,既可以利用簡單的空間佈局對室內空間進行劃分,營造一種清靜、簡單的氛圍,也可以採用複雜的幾何形體進行室內空間的劃分,體現出室內空間的不穩定因素,對茶室整體空間進行協調與制約。同時,還可以根據飲茶者的愛好,對茶室空間進行劃分,設置不同的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國西南地區爲例,當地人偏好露天飲茶,特別是在迴廊、庭院中。

  2.2功能設計。在進行茶室設計時,應該根據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區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品茗區、煮茶區、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區設計爲例,泡茶席也稱之爲茶席,是舉辦茶會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區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飲茶以及泡茶的場所,泡茶席設計時應該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舉辦茶會時,如果客人圍繞在茶桌邊,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環節;如果客人衆多,則應該將茶座設計在距離泡茶席較遠的位置,此時需要設計奉茶環節。現階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應該爲客人提供席地而坐、臥或者躺的場所,例如,採用大炕牀、地臺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將椅子改成坐墩、。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爲了方便移動,應該採用收納方便、具有摺疊功能的茶桌。爲了實現泡茶的目的,泡茶席應該具備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蓋置、壺墊、茶盅、茶碗、茶壺以及奉茶盤等;其二,儲茶器,用於存放茶粉或者茶葉的器具,例如茶甕、茶罐等;其三,備水器,用於棄置茶水、茶渣以及準備泡茶用水的設備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輔茶器,爲了方便泡茶的輔助器具,例如計時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時,還應該在泡茶席掛適當的字畫,擺放適當的飾品、雕塑,薰點適當的香料等,爲品茶之人營造寧靜、沉靜的氛圍。

  2.3茶室交通設計。茶室交通應該根據茶室建築戶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衛生間、水池、服務檯、展覽室、庭院、茶室、大廳以及入口等,現代茶室空間設計應該重視不同空間的結合,防止出現空間組合重複的問題,以此提高室內空間交通設計的獨特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例如,爲了營造自然、現代感以及力度感,應該採用竹格柵進行頂棚設計,用於大廳、廊道頂部,還可以用竹子建造幕牆,營造茶室空間的現代感。在進行開敞式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重視與室外空間、環境的相結合,並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4服務設計。現代茶室服務設計指的是各功能區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儲物室、員工室、經理室以及衛生間等,在進行上述服務設施設計時,應該避免出現茶室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沖突的狀況,同時還應該重視服務設計與茶室整體氛圍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以此爲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務,而不至於對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響。

  2.5照明設計。照明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茶室的環境氛圍,因此,在進行茶室照明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照,人工照明應該根據茶室的整體環境選擇合適光源、顏色、尺寸的燈具,自然光照應該在茶室設計不同形狀的採光口,通過門窗、側面開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設計中燈具設計至關重要,在進行燈具設計時應該選擇與茶室整體設計風格相一致的燈具造型,並重視燈光顏色、發光方式的選擇。現階段,最常用的燈具形式包括檯燈、地燈、壁燈、投光燈以及吊燈等,照明方式包括側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體照明等。茶室內不同區域燈具的選擇也不同,在大廳應該選擇白熾燈進行漫射照明,儘可能的應用暖色光源;在服務檯應該採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燈,以此起到展示櫃展示產品和服務檯服務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應該採用投光燈,將投光燈鑲嵌在水池內壁,用透明玻璃將表面封住,在夜間燈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場合的指示燈,通常分爲走廊道路指示燈、室內通路指示燈以及應急避難指示燈。指示燈應該選擇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2.6裝飾設計。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爲了營造獨特的氛圍,應該重視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插花、掛畫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間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爲:其一,插花設計,插花是美化茶室環境的重要材料,同時還能夠清靜身心、迴歸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禪茶花、文人茶花兩種,禪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講究自然,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對稱現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條、葉子、果實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現場插花也是茶室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佈置茶室時也可以自己到林間尋花覓枝,這樣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又能夠增加了迴歸自然的意境;其二,掛畫,掛畫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裝飾品,在選擇掛畫時應該選擇值得鑑賞或者表達心意的掛軸,例如,在重陽茶會上,可以懸掛墨菊圖,這樣能夠增加茶會的趣味和意蘊;其三,焚香,茶道點香的氣味不能含有雜氣,在迎客時焚迎客香,客人在門口能夠聞到清新、若有似無的氣味,能夠使茶席更加寧靜、安詳,如果讓可燃鑑賞香具,則應該擺設與整個茶室風格相匹配的香具。

  2.7傢俱設計。現階段,市場上的茶室傢俱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風格、休閒式風格、田園風格、日式風格以及中式風格,在選擇傢俱時應該選擇和茶室風格相匹配的傢俱,茶室中的傢俱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盤、茶沙發、茶凳、茶几等,傢俱的選擇應該根據室內空間大小、茶人的喝茶習慣等選擇。同時,傢俱材料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材質進行搭配,能夠爲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傢俱的材料種類衆多,例如塑料傢俱、皮質傢俱、竹藤傢俱、鋼材傢俱、木質傢俱以及玻璃傢俱等,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選擇相應的材料。例如,田園式風格,應該選擇竹藤傢俱、木質傢俱等。

  2.8地面設計。茶室地面設計應該重視簡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與親和力,受到廣大設計師和茶客的青睞,採用人工亞光木,不僅能夠呈現材料的本色材質,還能夠呈現隨意、自然的形態,呈現一種灑脫、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設計應該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根據室內的環境氛圍採用相應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磚材、木材、玻璃等,綜合應用上述材料,進行別具匠心的拼貼,能夠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質、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進行地面形狀設計時,可以採用變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狀,給人一種韻律美、節奏感以及層次感。地臺空間是擡高部分室內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展現主人的性格,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愉悅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間是下沉室內地面,在茶室內分割出一個富有變化、界限明確的空間環境,給人以寧靜感隱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別是在繁華的都市環境,下沉空間能夠放鬆人的神經,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受,這種迴歸自然、恬靜、休閒的地面形式,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青睞。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爲體現、傳播以及傳承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將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間設計中,爲茶客營造充滿茶文化的茶室氛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茶文化,創造寧靜、恬淡的環境,讓人們在吃茶、品茶的過程中領悟與體會到傳統茶文化,藉助茶室空間所獨具的靈魂,放鬆精神,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實現內心的平靜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永.論我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茶室空間設計[J].福建茶葉,2015(6):160-161.

  [2]馬平.茶座的室內空間設計分析[J].福建茶葉,2016(1):75-76.

  [3]李文君,張君暘,張建華.茶庭與茶室空間的“靜”設計[J].上海商業,2015(6):38-41.

  [4]陳麗昀,李雅娜,郗金標.山水精神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林業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陽,劉毅,沈化林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傢俱與室內裝飾,2013(10):80-81.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篇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1

  茶服設計與茶文化研究

  摘要:飲茶具有很多好處,比如安神、靜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拋除一切雜念,與禪宗美學所表達的寧靜、自然和簡約的理念不謀而合。隨着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不斷蓬勃發展,時代文化符號的再度興起和迴歸已經成爲一種趨勢,茶服飾文化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衍生並發展起來,同時,茶藝服飾已經成爲急需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問題。本文就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藝服飾的演變進行探討,以期爲現代茶服飾設計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提供借鑑。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現代茶服;設計;系統化;科學化

  伴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出現了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爲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茶藝師穿戴的服飾已經成爲茶藝欣賞的一個重要內容。茶禮服飾要想真正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服文化才能發展壯大,進而向世界傳播。

  1茶文化通過茶服進行着動態傳播

  現代社會中品茶已經成爲了一種時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藝展示的時候,需要通過服飾將茶道、茶境等結合成統一的整體。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飾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將以迴歸自我、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當今社會,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禮儀演示的時候,都需要由茶服飾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將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美感真實地進行展現,茶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獨具特色的動態呈現內容之一也是通過茶服飾來展示的。但是,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代表着中國傳統特色的、包含着豐富茶文化的現代茶服飾。服飾代表着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真實地展現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茶服飾作爲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該將茶文化所具備的精神文化意識形態完全融入到服裝設計中,而同時,一款極具視覺形態美、傳承文化內涵的茶服飾對傳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爲一款新興的日常着裝和職業裝,我國現代茶服飾目前在文化內涵傳承和創新設計方面還比較落後,所以,現代茶服飾的拓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2當代茶文化服飾設計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的門派,同時道家也是最早重視茶的精神功能的門派,他們認爲茶可以較好地修身養性,道士們在時,往往要有茶相輔助。道家之所比較喜歡飲茶,與他們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關係,他們認爲通過喝茶、品茶可以脫胎換骨,因此傳說中的黃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較喜歡飲茶。道家茶服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素雅、乾淨的,他們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營造的內心世界是自然、純淨的。在《中國茶謠》中,道家茶服傳承了道家傳統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較崇尚“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虛實相生”,比較注重自然、流暢的氣韻,道家茶服是從道家八卦圖形中演變而來的,服飾的主要色彩爲淺灰藍色,外面還要罩上一層白色袍衫,領口處使用的是交領設計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寬鬆。道家茶禮的表演者通常會選擇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飾給人隨意、飄逸的感覺,比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識特點,絲棉混紡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這樣穿着比較舒適,線條比較柔韌,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比較符合人的身體曲線,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2.2禪茶一味

  茶與中國佛教禪宗有着親密的聯繫,伴隨着禪宗越來越盛行,佛門中飲茶的信徒也越來越多。在中唐時期,百丈懷海創設了《百丈清規》,從此後在寺院中茶禮變成了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禪堂中,必須用茶來供奉各位大佛,用茶來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純淨。對那些僧人而言,飲茶已經成爲他們每日的必修課,茶可以使他們快速地進入到打坐的狀態中。在《中國茶謠》中,男性居士的茶服與僧袍的款式比較接近,使用的顏色爲偏深磚紅色,給人以雄渾、質樸的感覺,茶服的層次比較多,且非常緊密,從而展現了敬慕、虔誠的心態,使用蓮花暗紋刺繡圖案來裝飾衣領,佛教中認爲蓮花是比較吉祥的花,非常的聖潔。柞蠶絲面料來製作外袍,感覺比較質樸,同時搭配緞面交領來修飾,整款服飾給人清雅、大氣的感覺。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較傳統的長衫,將領口設計成立領的形式,使用雙色雙層真絲紗質面料製作,整款茶服具有較強的垂蕩感,比較細膩、自然,服飾的特點與禪定的理念相融合,從而使茶服文化與茶禮形式的美感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2.3茶儒同禮

  儒家茶禮嚴格遵循儒學經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觀點,這也是儒家茶禮最核心的內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禮儀實現了有機的融合,藉助茶的沖泡過程將儒家教義精神進行了不斷的昇華。在進行茶服設計的時候,服飾的靈感來自於漢服,儒家文化比較推崇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孔子比較維護周朝建立的規章制度,他認爲正色應該是黑、白、青、黃和紅,其他的所有顏色都屬於間色,同時將正色和間色附加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象徵,服飾的色彩非常明確,不可以存在顛倒和混淆的情況,比如《論語》中就比較明確的記載“惡紫之奪朱”,使用“禮”來保持單色的純正位置,因此服飾全是純正的調或者是大紅色調。服裝設計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不對稱的配色進行搭配,整款服裝給人的感覺爲看上去比較完整,但是仔細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飾將儒家的精神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對稱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較強的動感和時尚性,服裝製作的材料爲真絲軟緞和真絲織錦緞,將儒家茶道的正統經典視覺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

  3將茶文化融入現代茶服飾設計中

  3.1在廓形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在設計茶服方面,立體透視與平面透視對比而言,更注重後者,根據茶藝的有效性、實用性要求,也就是飲茶者、泡茶者不會由於服飾的原因而影響茶藝的順利進行。在設計廓形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可從如下兩方面得以充分彰顯:一方面,我國服裝市場中服裝類型、服飾樣式都是很穩定的,大多數服裝都是上衣下裳的類型,這種審美特徵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傳統服裝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對稱,在寬大舒鬆的包裹中,人們大部分肢體都被包裹起來。根據這一情況,在茶服設計中,可以根據竹子外形高挑、嚴謹、穩重和對稱的特徵來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以泡飲龍井茶爲例,在泡飲時,幽香滿溢、色澤翠綠,讓人看了就有一種忍不住想品嚐的衝動。所以,在設計茶服廓形上,結合龍井茶泡飲中靈動飄逸、香飄四溢的特徵,通過至少兩層的搭配,注重服裝和人的立體空間形象,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對稱形式,以體現出一種飄逸、自如的氣質,這種氣質來源於人們在服裝穿着中所產生的光澤、曲線、動靜節奏的掌握,在設計茶服飾輪廓中發展自然、寬鬆的款式,與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間體現出古典高雅的氣質。

  3.2在設計面料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亞麻布是國內特產之一,具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譽,其觸感、手感都是極好的。製作亞麻布需要通過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仔細,一道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影響到亞麻布的整體質量。品茗也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亞麻製作而成的面料,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平衡、舒適感,也能體現出一種天然的韻味,體現出別樣的雅緻美、簡約美、整體美。歐根紗是一種半透明的輕紗,與真絲產品相類似,但價格要比真絲產品便宜很多。歐根紗通過染色之後,呈現出一種鮮豔的顏色,面料材質輕、柔、軟,但它必須要懸垂掛置,避免出現褶皺。在設計茶文化服飾中可利用歐根紗面料的特徵,尤其是其褶皺,這種不着痕跡的、自然形成的褶皺,在人體行走過程中,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的光,給品茶者營造出一種飄飄欲仙的氣氛。在方案設計時,應利用兩件套設計形式,在外罩綠色的歐根紗面料中,面料絲滑、垂墜、唯美涼爽,給品茶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內裏上利用亞麻樸實的天然面料、視覺上的粗糙,爲品茶者創設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將兩種材質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襯、互補缺點的效果,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肩部和下襬之處,將紡織顏料繪畫茶文化元素置於其中,其整體佈局與水墨畫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處。紡織顏料具有色澤鮮豔、類型多樣等特徵,卷草紋、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雖然看起來很簡潔,但是製作過程卻是很複雜的,每一塊圖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統一、協調,穿在身上有一種整體的對稱美感。但要注意整體格調的協調和統一,防止過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給品茶者造成視覺累贅。既可以直接選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現傳統手繪。

  3.3在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對於一整套服飾來講,其色彩是很關鍵的,色彩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在整體設計中最爲重要,具有先發制人的作用。在設計茶文化服飾色彩中,應考慮到當代飲茶環境的特徵,禁止胡亂搭配,追求典雅、素樸之美。一是,從宗教上看,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禮”的思想,孔子構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將顏色分爲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包括紅、白、黃、黑和青五種,其餘顏色爲間色,正色與間色代表着主僕、貴賤之分,在定義服裝色彩中不能將正色與間色混爲一談。但以老子爲代表的道家推崇“順其自然”的思想,主張平淡素淨之美,將青色、、白色、皁色、紅色這五種顏色視爲正色。結合道家和儒家所劃分的正色,在設計茶文化服裝上進行整體規劃。從茶葉本色而言,可以將綠色作爲整體設計的基本色調,茶葉生長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中,給人一種綠色、清新的感覺,綠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環境,是全世界人們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與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顏色對比而言,綠色不但不會打破空靈感,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清爽感,豐富了飲茶的整體意境。在設計色彩中,將綠色和白色兩種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緻、簡樸特徵彌補了空靈意境的不足,在整體意境中凸顯出一種朦朧美。另外,也可以在設計主色調時,選用白色這種素淨、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鵝和白色兩種顏色融合,色系簡潔、柔和,給人一種簡約美。而普洱茶、紅茶這類型的茶葉,在沖泡後,顏色呈現出棕色、紅色,醇厚深沉、穩重,整體上具有磅礴的氣勢。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滲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體形象的,對其進行創新和提煉,體現出一種獨特、別緻的美感,爲品茶者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他們帶着這種美好的感覺品茶,進而感受到品茶的樂趣。

  4結語

  茶服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域風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爲底蘊,同時接受現代文明的改造和影響。茶禮服飾要想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茶服文化傳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鍾斐.生態茶服秀———茶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動態呈現[J].農業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張.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54-57.

  [3]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89-92.

  [4]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92-95.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

  當代中國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隨着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廣和傳播。茶服成爲一個全新的茶元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呈現出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茶文化;茶服;文化傳播

  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發展,並由此產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推廣。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底蘊,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後,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斷的延伸和創新。隨着世界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茶文化成爲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1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即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優秀代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文化與中國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產生了密切的關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內涵。儒家有內省、和親的思想理念;佛家清淨、禪機;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些豐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體現,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茶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精神寄託,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豐盈了人的內心,也昇華了人的品質。從古至今,人們賦予了茶豐富的思想內涵,並將茶與情感、禮儀聯繫在一起。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人人愛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對茶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癡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與其它藝術不斷融合,體現了更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並滲透到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價值體系中。茶文化的終極價值體現在人們能夠在平等、自強、自主的社會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中國價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動態審美特徵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對於精神領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飲茶是當前城市人羣最喜愛的一種休閒方式,能夠給忙碌的人們提供一種放鬆身心的機會。在茶藝和茶道過程中,服飾與茶需要進行有效的融合,以體現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茶服是在行茶時所穿的服裝,早在漢代,就有關於茶服的記載。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裝和服飾。從茶服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在一些茶藝表演中也採用了專門的服裝,茶服的式樣也在不斷增多,但是主要特點是以仿古爲主。這種古裝茶服從設計到服飾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時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能夠體現茶文化內涵,具備茶藝表演功能的服裝。隨着對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將茶服與時代發展相融合,集合古典與時尚元素,將生態理念滲透入茶服設計中,通過各種時裝秀展示中國茶服風采,體現茶服的審美特色。茶服的動態審美是指茶服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神態。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不僅可以通過茶藝、飲茶等方式呈現,同時也可以通過服裝表演等方式呈現,茶服可以作爲一個全新的動態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展現其豐富的審美特徵。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着流失,歷史的迴歸成爲人們推崇的時尚潮流。茶服作爲人們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僅代表着中國傳統茶文化,同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蘊含的茶文化內涵,才能對茶服做出準確的定位,使其成爲代表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2.1音樂審美

  在茶服的呈現過程中,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使觀衆形成聽覺與視覺的統一,獲得審美的享受。音樂具有流動性和節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時,音樂能夠烘托出熱烈的氣氛,使觀衆產生情感的共鳴。在音樂的配合下,人們能夠從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動性的美感。音樂能夠給予人們茶服創作的靈感,並通過音樂展現設計師的構思與效果。對於欣賞者來說,既能夠看到茶服的色彩、圖案和樣式,滿足視覺享受,同時也能夠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音樂與茶服的融合,能夠利用音樂提升茶服的表現力,引導和啓發觀衆的聯想。其次,利用音樂與茶服的結合,能夠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內涵,用音樂這種無形的藝術提升觀衆的審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現更具節奏感和鮮活性。同時在欣賞茶服時體會到傳統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優美意境。

  2.2服裝審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茶服作爲服裝的一類,也被設計師賦予了生態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種行茶服裝,更具備了環保安全的優點,穿着之人能夠從中感受舒適放鬆的心情,尋求迴歸自然的精神體驗。傳統茶服具備了傳統的民族服飾特點,從布料、圖案到樣式,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可以說,傳統茶服體現的更多是古代服裝的特點,而茶文化氣息卻不夠濃厚。隨着茶文化的不斷髮展演變,茶服也出現了不斷的創新,茶文化內涵的滲透,使茶服的設計與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緊密。生態理念的滲透爲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設計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設計師注入生態理念,與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關係。茶是一種自然之物,隨着歷史的發展變遷,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尚元素,與時代潮流逐漸融合。茶服作爲茶文化的代表,被賦予了優雅純粹的特點,同時具備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氣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現代時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與民族傳統服飾相結合的服裝,在茶藝表演中,茶服的運用十分廣泛。茶藝表演者的服飾對於表演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濃厚的茶文化底蘊,其次,茶服與茶藝及環境相融合,需要設計師的專業設計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視覺藝術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優秀的茶服不僅美觀典雅,而且能夠與茶藝融爲一體,體現出深遠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獲得身心的愉悅,並且從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藝術魅力。

  2.3表演審美

  除了茶藝表演外,服裝表演也使茶服呈現出另一種美的方式。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服裝表演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儘管基本形式仍然是傳統模式,但是卻在表演中加入了許多流行元素。優雅的茶服配以美麗的模特,在各種音樂燈光背景下進行展示,使商品與藝術品得到完美的結合,不僅營造出濃濃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爲觀衆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模特賦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態充分體現了茶服的性格特點。模特是流動的,音樂與燈光是流暢的,一切藝術元素都在茶服中變換交融,使茶服這一服飾傳遞出豐富的情感,不僅滿足了服務表演藝術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動中的展現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飲茶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休閒方式,已經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國許多城市,都有飲茶的風俗習慣,例如杭州有全民飲茶日的法定節日。全民飲茶日有着廣泛的影響力,不僅國內的多個城市積極響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向當地民衆贈送中國茶,使中國茶文化得到積極的推廣和傳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現了生態茶服展示,也成爲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這場時裝秀主打生態理念,雖然沒有精美的舞臺效果和走秀場,模特也並非專業出身,但正是這種自然而充滿青春活力的表演,體現出茶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將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無遺。模特與觀衆近距離接觸,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更直觀的藝術美感。各種優雅美觀的茶服表演爲觀衆帶來了愉悅的視覺享受。許多來自國外的模特也給茶服增添了異域風情。在此次全民飲茶日活動中,茶服表演成爲當天的亮點。尤其是活動在結束後,還向全國各地的茶館及茶企業及個人徵集各種特色茶服,並進行評選活動。此次活動也吸引了許多茶服設計者以及從事茶藝表演的參與。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這些茶服作品,不僅體現了茶的靜謐和優雅,以及茶自然質樸的特質,同時也結合了服飾的創意靈感,表達了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茶人思想,體現了茶、自然與服飾的精妙統一。

  4結束語

  茶服作爲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茶藝表演中的重要組成元素。隨着茶服的發展變遷,茶服也被設計師賦予了更豐富的理念,生態茶服是茶服的創新元素,已經成爲當前時尚服飾的代表,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此後,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團體和個人參與到茶服的設計與應用中來,爲茶服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各種豐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吸引着人們的眼球。以茶文化爲主題的各種茶服設計也做出了越來越大膽的嘗試,不僅引領了服裝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創新性和時代性,同時也有力地倡導了中國飲茶之風。在古典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中,充分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時代特色,在與世界時尚接軌的同時也重新開啓了中國茶文化的創新篇章,使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有力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繼東,胡正榮.超越與迴歸:談國際傳播的價值問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5-7.

  [2]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40-45.

  [3]李曉巖.時裝表演的節奏韻律美—————動與靜[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18-19.

  [4]朱寧,王彥.展示的藝術————談服裝展示的多元化藝術表現[J].宜春學院學報,2010(1):169-171.

  [5]姜添文,張.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160.

  [6]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158.

 

有關茶的論文可以寫什麼

1 紅樓夢中的茶文化 唐元春 中國質量報 2008-01-19 報紙 0 21

2 茶陵派研究 司馬周 南京師範大學 2003-05-01 博士 1 118

3 千兩茶記 陳曉陽 茶葉通訊 2008-06-25 期刊 0 0

4 茶聯三幅 陳奇志 茶葉通訊 2008-06-25 期刊 0 2

5 老樹與花茶 牧村 思維與智慧 2008-03-15 期刊 0 0

6 祝賀泉州市茶文化研究會成立詩三首 洪源枝; 許添源; 王家縉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0

7 茶心 菊夫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0

8 當代茶散文創作談 王夢石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0

9 論《歧路燈》中的茶事描寫及其意義 劉暢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1

10 兩首宋人茶詞所記茶事考 黃傑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0

11 從茶詩詞看宋代品茗風尚 羅春蘭; 潘永幼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1

12 元代的茶俗 茶品 茶藝——元曲裏所見的茶文化 陳旭霞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4

13 茶詩詞十一首 歐陽勳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0

14 茶與戲 周春蘭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0

15 跳茶(中篇小說) 劉志桂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0

16 山谷茶情 劉盛龍 農業考古 2008-04-30 期刊 0 0

17 論《茶花女》對《斷鴻零雁記》創作的影響 齊瑞成 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8-07-10 期刊 0 1

18 涼茶 王悅民 躬耕(天下豫商) 2008-04-15 期刊 0 0

19 黃裳散文與“苦茶庵法脈” 汪成法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25 期刊 0 0

20 茶的力量 蔣光成 今日新疆 2008-07-20 期刊 0 0

上頁 下頁共有記錄1376條

有關茶的論文可以寫什麼

這個回答真的很汗!!!!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

日本茶道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 飲茶 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 文化 論文,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1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祖先,但是日本茶道卻擁有自己的特色。它擁有自己的的發展過程及獨特內涵。日本茶道必須按照一整套規定程序來進行,它不只是一般的是社交手法,更是通過品茶和茶道來達到陶冶情操,抒發情感的目的。

  本文從日本茶道的創立及形成入手,通過對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佈置等方面的分析,來簡單探討日本茶道中所體現的日本人傳統審美意識以及其蘊含的禪宗精神。

  關鍵詞:日本茶道、審美意識、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中國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茶道由中國傳入日本後,經過發展、變化、融合形成了具備大和民族韻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將中國的茶葉盒種子帶回日本,並 種植 在大阪一帶。茶葉剛剛出現在日本的時候屬於貴族用品,只有權貴、少數高級僧侶纔可以享用茶葉。茶道被當作一種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動僅侷限在權貴的身邊。

  但到了鎌倉時代,受《吃茶養生記》的影響,茶道有權貴和僧侶發展到了平民中間。等到了室町時代,以種茶爲生的茶農開始對茶葉進行品評和開辦品茶會,逐漸的這樣的集會變成了平民的娛樂活動,並由此發展成爲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對於“茶道”這個名詞,最早則是由和尚村田提出來的。他把對佛法中的領悟融匯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於“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並藉由此發展成爲了最具自然氣息和樸素的茶風。

  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則把日本茶道進行改進並提高到了藝術層次。千利休把室內富麗堂皇的的裝飾簡化到了非常樸素的程度,讓日本茶道脫離了物質因素的糾纏,讓日本茶道更易於被大衆所接受。與此同時千利休還特別要求“本心”的重要,並提出簡化茶道的特殊動作,要隨意的品茶並放棄外界的形式操縱,來達到用心體會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傳統日本茶道中的審美觀念

  在伊藤古鑑所著的《茶與禪》中,把日本的傳統茶道分爲了三個層次:品茶技巧、品茶禮儀、茶“道”。

  日本人的審美觀和品茶觀完美的體現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麼挑選合適的茶具、怎麼放置屋內的盆景和裝飾品、怎麼點茶、怎麼調配茶後甜點;品茶禮儀就是主人和賓客間的禮貌問題。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對房屋的打掃和茶會上的表演節目;第三點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過程中對人生的領悟、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幾個方面來深入的走進日本茶道文化,領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裝飾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當中,我們要深入的瞭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即:茶具和裝飾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書畫文字、盆景等飾物,體現了日本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從日本傳統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開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靜和質樸,來探索平淡生活中的點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裝飾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們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質樸,村田珠光自己就經常選擇質樸的茶具,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節約簡樸。他認爲大和民族的黑色陶器顏色暗淡,但卻擁有有 簡譜 、寂靜的美麗。使用這樣的簡約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樂趣,對道德情操養成和鍛鍊也大有用處。

  再挑選和物的基礎上,應當多多選擇用淡色系的朽葉色、淡青色茶具和適應寂靜分爲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說‘正是這種以嚴峻、淡然、悠閒寂靜爲美的審美觀點,才能讓人把握到生活的樂趣,來達到靈魂上的追求。

  自主的品茶地點、露天場所、石頭燈籠等的設立都是千立休提出來的。品茶地點雖然簡約淡然,喝茶的人卻讓茶具茶室乾淨整潔。只有喝茶周圍的環境乾淨整潔才能“進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靜有佛家的氣氛纔是最正宗的茶道。對於茶道的鑑賞千利休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對傳統審美觀的具體表現。

  (二) 茶室周圍的佈置

  在佈置品茶地點周圍的環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時的虔誠心情,對周圍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視。插花對於日本茶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必須選用應季的花草樹木,必須看重大自然之美,順應花朵枝幹的自然之勢,不要求奢華,只需要簡約自然,讓人怦然心動,讓他們所呈現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與季節、書畫遙遙響應,真正意義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質。

  從這裏看出,這就是日本人傳統的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理念。《茶之書》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實並不需要加以抹去,因爲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純淨與清爽”。同樣體現了日本茶道中的人當與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環境的佈置與高深技術中,重視大自然,輕慢人人之間的鎖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諧。

  (三)和敬清寂

  17世紀前期,16世紀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傳統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統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用心交流,萬萬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靜嚴肅、淡然、悠閒的審美觀點。

  在舉辦品茶聚會之前,品茶人必須先打掃周圍的環境,保持室內整潔,茶具的乾淨,茶葉必須經過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覆清洗乾淨一塵不染,插花也要根據賓客的不同和季節的變換來選擇。

  茶人品茶時的動作符合規範迅速敏捷,“既要讓人產生舞蹈時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精確規範”。因爲這樣賓客才能感覺到主人的重視和尊重,展現了主人待客的真誠。在茶會上,賓客們的穿着也非常重要,因爲要與茶會的背景相互協調,身份再崇高的貴族都必須爬跪進入。入座之後也不能喧譁保持安靜,並需要向着主人放置在王牀間的畫行禮致敬。這樣才能體現出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

  到了室町時代中期,伴隨着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城市慢慢變的奢華和喧鬧。很多人開始厭倦了這種喧鬧的生活,把寂靜、淡然、悠閒爲美,他們期待着過上隱居的生活,來達到心靈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稱爲“佗茶”,“佗”有是幽遠寂靜”、“閒適”的含義。一邊喝茶一邊和朋友談天說地,不問世事,修養身心。“清寂”之美從這個時期得到廣泛的流傳。   (四)禪茶之緣

  日本的傳統茶道是必須按照一定的流程規範來完成的一種藝術。並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這些看似複雜繁多的程序中。而這些繁雜的工序

  並不是要讓品茶人的注意力從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細心體會整個品茶的過程,從而把品茶人從世俗的喧囂、和生活的瑣碎中解脫出來。

  茶道中禪的意義,就是通過繁瑣的品茶程序和規則來鍛鍊人們的本心,當這些繁文縟節不再使品茶者苦惱,當飲茶人隨意之間就能表現出茶道的禮儀規範,纔算領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諦。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茶會本身的形式,賓客和主人之間的相互配合,在寂靜淡然的品茶環境中,以喝茶、欣賞茶具、賓主間天天說地的形式,以此來達到修身養心的目的、還能讓我們潔身自好,擁有更加的完美意識和品質。這也就是禪宗裏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

  在整理中,我們發現:人們只有通過不停的反問自己的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學說爲一體的一種精神文化。領悟了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領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

  三、結語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學者概括爲“和、敬、清、寂”四個字,主張通過在茶室中舉行茶會的方式來了悟禪法,參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樸素的“閒寂”茶風,“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無價的寶物,在貧困之中深藏着難以言盡的恬靜的喜悅”,這種意境被日本茶人奉爲美的極致。“閒寂”的美學理念不僅顯現於茶具、茶室、茶儀等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滲入了茶人的內心世界,成爲日本茶道藝術最爲鮮明的個性特徵之一,對整個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構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以上所說的,日本茶道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和業餘活動,它讓人們在謹慎的品茶過程中養成認真、並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同時,其實茶道本身已經成爲了大和民族對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並將日常生活行爲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爲一爐,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參考文獻

  [1]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7]吳平.禪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趙天相.〈茶禪一味〉尋蹤有感[J].農業考古,2000(58):126.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2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把日常生活和宗教、哲學以及倫理結合到一起,從而成爲了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文化活動。它在乎的不但是物質上的享受,而且還可運用茶會來學習茶道禮儀,培養人們的審美觀念以及道德觀。日本茶禮是一套能夠表現出佛教禪宗思想的重要程序,立足於欣賞茶道表演,可以從中找到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含義。本文論述了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日本茶道知識,並闡述了日本茶道的文化含義。

  關鍵詞:日本;茶道;文化

  中國茶文化爲日本茶道之源頭,被後世尊稱爲茶聖的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民共同認可的經典性著作。我國古代的佛、道以及儒等思想都會對日本茶道觀念以及世界觀具有極爲深刻之影響。所以說,日本茶道是在我國茶文化爲基礎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結合了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以及建築等的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日本茶道並不注重於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是要運用茶會等方式,讓大家學茶道增長見識,離開浮躁,提升審美能力與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前,日本茶道已經走向全世界,爲多個國家所認可與讚賞。通過研究日本茶道文化,能夠讓各國人民更好地瞭解日本茶道文化之精髓,推動中日茶道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一、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

  日本茶道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八百餘年的歷史,這是日本的一種 傳統文化 。茶道也就是品茶之道,這就代表了茶藝操作當中追求與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風貌。日本和中國自古以來就一衣帶水,兩國一直具有、經濟與文化的長期聯繫,而茶文化則是兩國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源自於我國的茶文化在往世界各地進行傳播時,比較早地進入到了日本列島。中日兩國的茶文化交流可謂是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以來始終綿延不斷。茶葉的故鄉就在我國雲南省和越、泰、緬等國的接壤處,那兒如今依然種有數棵千年古茶樹,其中樹齡最長的達到一千七百多年,可以稱之爲茶樹之王。最開始人們所喝的是綠茶,後來中國發明瞭蒸製茶葉的手法,並在8世紀傳到日本。當時日本的茶都是通過遣隋使或者遣唐使帶回的,因而異常珍貴,主要是作爲藥用。到了平安時期,日本的永忠、空海等高僧把中國的茶種帶回到日本進行播種,促進了日本茶文化的大發展。鎌倉時期的日本大興品茶之風。1191年,榮西禪師不僅自己種茶,而且還將茶種送於京都高僧明惠,明惠將茶種種於?銜採劍?日本著名的?銜膊櫳?告誕生。此後,日本舉國盛起了飲茶的新風尚。如今在日本大行其道的茶道是在十六世紀由千利休大師所創的。他主張在環境幽雅之處築茶室,講求茶具之美,推進品茶庭園創意化,產生了影響至今的日本千家流品茶法。

  二、日本茶道知識介紹

  日本茶道可以說是一種室內傳統藝術,是在與人們日常生活全面隔絕的一種特殊場所之中和特定時間之中所開展的一種藝術性儀式,一定要通過十分複雜而且繁瑣的手段,運用特定 方法 才能完成。除應用特殊方法之外,日本茶道還十分注重於人和人相互間的聯繫。比如,日本茶道中所之茶並非個人之茶,而是爲集體所共有之茶。茶道的中心爲茶的聚會。全部參加茶會的人士均可通過茶會來脫離現實社會之中的各類制約,讓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內心深處更加和諧。日本茶道涵蓋了精神主義,也就是注重清、靜、和、寂。在茶道歷史之中,有大量重名的人爲了求心之道而耗費了大量時間。茶道就是建立於與世隔絕前提之下的,因此其十分自然地追求精神境界視爲自身的奮鬥目標,也就是求道性。當然,茶道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具備了遊樂方面的性質,自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士是因爲娛樂目的而加入到茶道儀式之中的。事實上,茶道所具有的求道性和趣味性之間不是彼此矛盾的,其同時並存在茶道當中。茶會可以說是茶道之中的最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通常說來,一定要具有三個條件,茶會才能夠舉行。茶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聚會,通過茶會來獲得心境上的溝通。其次,茶會注重於搭配,主人和客人之間使用茶道用具的科學搭配,讓自身處於輕鬆和諧的茶室空間當中。最後,茶道的禮法包括主人接客過程中嫺熟的動作等,都會讓茶會的興趣能夠達到新的。依據茶道之規矩,一定要在吃過飯之後才能夠喝濃茶,如此一來茶會變得更爲美味。在正式茶會喝濃茶以前,一定要吃一頓被稱爲懷石餐的簡單飯菜。

  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含義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特殊表現方式之一,一直爲全球各國所稱道。當前,日本茶道中的著名宗派之一里千家已經在各個國家設置了茶室並且傳播與研究茶道。品茶這一藝術形式來源於我國,並從唐代起傳入到日本。日本對此加以吸收與發展,而且在十六世紀時由千利休創立了具備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茶道集中了哲學、文化以及宗教等內容,牽涉到了陶瓷、 雕刻 、書畫以及建築等各個領域,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日本茶道具備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含義。一是茶的品位。茶是草木當中有一人,也就是說在大自然當中的人,其心靈最爲平和、自然。當人們放下閒事、雜念與貪慾,即可欣賞到大自然之中的柳綠花紅,欣賞到無盡的珍貴寶藏。在中國文化之中,將飲酒視爲醉鄉,這就是一個令人沉醉的世界。將飲茶稱爲醒鄉,也就是讓人保持清醒的世界。從醉鄉進入到醒鄉之中,也就是從煩惱世界進入覺悟世界之中。二是茶的壽命。在日本茶道文化之中素來有喜壽、米壽以及茶壽之說。喜壽爲77歲、米壽爲80多歲、茶壽則是108歲。正所謂"茶人得茶壽。"愛飲茶之人即可得到茶壽。茶人能得茶壽和茶所具有的養生功能息息相關。茶具有三德,既可驅除瞌睡,讓人保持清醒,也可幫助消化,還能不讓對外爆發。因爲有以上三大功能,飲茶能夠養生延年。三是茶的精神。我國唐代茶聖陸羽提出精、行、儉、德四字,日本千利休大師提出的是和、敬、清、寂四字。和爲茶道思想之中心。就精神層面而言,就是讓內心相互對立的觀念實現調和與化解。僧團被稱之爲和合衆,因而一直以有六和敬之準則。敬是指在茶道中對所有事物均保持恭敬之態度,以恭敬之心來做好工作。清在茶道當中主要是指外物與內心之清淨與潔白的狀態。六根清淨既是禪道也屬茶道。寂主要是指心中各種慾火被澆滅以後的寧靜安祥之狀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茶道在日本文化當中具有主導性的地位,從而成爲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之精華。茶道被稱爲日本民族文化之象徵,在全球傳統文化之中具有很大的影響。通過觀察日本茶道之發展,自始至終對於促進日本傳統文化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並且爲日本的人文、禮儀以及飲食文化之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發揮出非常大的作用。日本茶道的發展已經從一種娛樂方式昇華爲藝術、哲學甚至是倫理道德。日本茶道倡導的樸素與純淨精神成爲了日本傳統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以及日本民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鴻 宇. 說茶之日本茶道[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陳姍姍,盧永鬆. 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2).

  [3]李 薇. 日本茶道文化的淵源與流變[J]. 科技視界,2014(26).

  [4]楊月琴,王榮華. 從中日茶文化的不同點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徵研究[J]. 才智,2015(25).

  [5]黃 丹.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J]. 福建茶葉,2016(9).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論文相關 文章 :

1.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的歷史

2. 關於日本茶道的論文2篇

3. 論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4. 論中日茶文化的相關論文

5.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中西方茶文化論文

  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各地的文化也產生了影響。那中西方茶文化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是我爲你整理的中西方茶文化論文,希望對您有用。

  中西方茶文化論文1

  中西方茶文化比較

  【摘 要】在飲茶之風日益盛行的21世紀,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進步。茶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與茶有關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世界上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30多億人飲用茶葉。中國茶傳到西方之後,經過西方茶人的發揚,形成其獨特的西方開放式茶文化。文章通過對東西方茶文化進行比較分析,旨在探索東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中西方;茶文化;比較

  一、中國茶文化溯源

  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與人們日常生活中須臾不離。茶之於中國,不僅僅是一杯飲料,更是一種悠久璀璨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葉的發源地。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茶道精神。

  從魏晉時期開始,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觀念,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係,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並期望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鍊自己的意志。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產自山野之林,正蘊含道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的神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佛學家認爲,茶能使人心靜,有節制,與禪宗規誡相適應。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內在契合點和相通之處,即和諧、平靜的精神。而在明清以後,茶文化出現了一種返樸歸真的現象,茶人更追求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內在意味,並尋求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西漸

  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均發源於中國,流傳千年,影響深遠。千百年來,茶葉在全球廣泛傳播,中國的飲茶器具、製茶工藝連同中國傳統的茶道文化和獨特的東方哲學一起播撒四方。

  古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茶葉貿易往來主要通過以下路線:(1)茶馬古道――向西南,傳播至和印度。在高寒地區,人們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容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2)絲綢之路――向西由我國的新疆傳播至中亞。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對外輸出的商品以絲綢、瓷器、茶葉爲大宗。茶葉作爲古中國的特產,也隨着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各國。(3)草原之路――向北傳播至今天的蒙古、俄羅斯及廣大的歐洲地區。(4)海上之路――東傳播至日本和朝鮮,南傳播至中南半島,以明朝鄭和下西洋爲肇始,向非洲、歐洲和美洲傳播。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中國出發之貨物主要以絲綢、茶、瓷器爲主。

  三、西方茶文化理念

  由於人文歷史和環境條件的差異,表現在飲茶時間、品茶文化行爲等方面。不管是在品茶的對象上還是方式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風俗和習慣。

  美國被稱爲咖啡王國,卻有大約一半人喝茶,也創造了自己的飲茶文化。崇尚快節奏的美國多數喜歡飲冰茶,這茶以飲、以涼爲主,大都是不帶任何茶葉痕跡的速溶茶。

  德國人喜歡飲花茶,但不是我國用茉莉花、玉蘭花等製作的茶葉,而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乾製成的,裏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德國人居家飲茶是用沸水將放在金屬篩子上的茶葉不斷地衝,衝下的茶水流到茶壺內,再將茶葉倒掉,所以茶水顏色很淡,這也成了德國人獨特的“沖茶”習慣。

  在下午5點鐘喝下午茶成爲許多英國家庭約定俗成的習慣。下午茶時間可以說是一天當中充滿溫馨、其樂融融和傳情達意的美好時光。英國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世界上茶葉銷售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約需2公斤茶葉,英國人均飲茶量是中國和印度的3倍,年均飲茶2公斤。

  西方這種開放性飲茶法,雖未能如中國之茶道般上升到天地自然一體的哲學高度,但有飲茶的新生命、新傳統作基礎,普遍又活躍。

  四、比較中西茶文化異同

  縱觀中西方飲茶歷史的演變,雖相隔千年,但兩者都是先認識到茶的藥用價值,開始飲用,繼而發展成爲一種普通的飲品;茶同樣都滲入到經濟、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飲茶禮儀、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一)品飲方式的不同。中國飲茶分爲兩類,一類是“清飲”,不加入任何有損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單用開水泡喝。另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加鹽、糖、奶等,目前這種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

  英國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鹼,把苦澀的茶水變成適合自己口味的甜飲料。此外,英國人對茶葉本身也進行了改造。袋裝的速溶茶葉末代替了片片茶葉,而中國人習慣將整片茶葉放在開水裏。

  (二)飲茶禮儀的不同。在多數中國人眼裏,飲茶隨時可以進行。相比起來英國人嗜茶、尊茶的風氣要濃厚得多。一個典型的英國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來,主人會靠在牀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腦,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問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點鐘左右,是紅茶佐茶點;中午午餐時要喝奶茶;下午5點鐘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覺前要喝告別茶。此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園茶會等。

  (三)茶道精神的不同。“和、靜、怡、真”是中國茶道的“四諦”。“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恰”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中國人飲茶常把它作爲精神的激勵與情感的寄託。與中國茶道不一樣,英國人品茶更活潑和更重社交,強調一種優雅的格調。

  參考文獻

  [1] 徐先玲,李相狀.中國茶飲文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2]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永成.英倫的茶文化[M].上海: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 (4).

  中西方茶文化論文2

  浪漫國度的茶文化

  【摘要】中國和法國雖地處歐亞兩端,隔着千山萬水,但自古以來就有着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本文主要以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爲主題,分析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交流歷程,以及這種文化交流給兩國帶來的巨大影響。此外,由茶文化的交流深入至中法兩國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指出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這個不可或缺的交流主題在國與國對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茶文化;法國;文化傳播;文化交流

  談到茶,讓我們爲之自豪的是我國不僅作爲茶的原產地,而且擁有豐富的茶種類、多處的茶產地、異彩紛呈的茶文化。此外,茶無疑作爲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併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目前,隨着我國的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交流,飲茶風俗已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多個國家種茶。追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之茶,所種之茶,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我國傳播去的。在傳播茶的同時,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也就顯得順應時事、理所當然。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是以茶作爲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包含和體現了不同時期下與衆不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由於各國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差異,茶文化在世界各國的交流中也就必定綻放出不同的耀眼光芒。

  提起文化,提起我國,毫無疑問,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深厚的文化積澱更是爲世界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提到法國,無需思考,這是個極其浪漫的國度,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各方面都瀰漫着唯美、浪漫的氣息。也正是由於法國這種文化氛圍使這個浪漫的國度在接受外來文化,注重外來文化交流時,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精神層面,都或多或少覆蓋了浪漫氣息,與衆不同地闡釋了文化的接受、交流與融合。因而,中國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交流,則更以一種清新、淡雅、浪漫的姿態豐富了茶文化自身的廣闊內涵。

  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國內,自雲貴高原傳播到全國各地,即從西南地區的產茶區輻射到東南、東北地區;在國際方面,茶最早開始對外傳播的時代雖仍存在爭議,但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爲是在漢代。此後,茶及茶文化在全世界開始廣泛傳播至亞洲、歐洲、非洲等,可謂是遍及世界各地。

  目前,在歐洲,法國這個浪漫國度已經成爲歐洲的第四大飲茶國家,人均茶葉消費量僅次於愛爾蘭和英國,和德國相差無幾。在這樣一個茶葉的消費大國,我國的茶文化傳入經歷了一個與衆不同的過程,茶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可避免地被賦予浪漫的文化氣息。

  中國茶傳入法國有近四百年的歷史。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交流主要可以分爲三個大階段來認識,即茶文化在法國的早期傳入階段、茶文化在法國的交流融合階段、近五十年來茶文化熱在法國的興起階段。

  首先,從茶在法國的早期傳入階段來認識:1636年,荷蘭商人把中國的茶葉轉運至法國巴黎,自此,法國人開始接觸茶葉。法語中,也開始有了“茶”一詞。1700年,一艘名爲阿穆芙萊特的法國船隻,從中國運回絲綢、瓷器和茶葉等,正式拉開了中法茶葉直接貿易的序幕。但這一時期法國的茶進口貿易尚未,多是和其他貨物一起輸入法國的。1728年,法國首次在廣州建立商業據點以方便從中國收購茶葉。這樣一來,就更加方便了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交流。

  茶傳入法國初期,醫藥界曾認爲茶葉中可能含有一些醫藥成份而反對飲茶。隨後又因飲茶有利於健康的觀點取得最終勝利,茶的飲用便開始被接受。但由於茶的價格昂貴,最初的飲用僅爲皇室貴族所接受。隨後,由於皇室的倡導,飲茶逐漸在法國巴黎的上層社會流行開來。與此同時,茶文化在法國的形成,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較早。原因在於,浪漫的法國人在接受茶的同時,能夠從精神層面去體驗茶文化的品味和情調。法國上流社會把茶視爲貴族飲料,有文化的人一起喝茶,並試圖從茶本身發掘出一種深厚悠遠的文化。在飲茶方式上,這一時期的貴族,除清飲茶湯外,逐漸開始嘗試其他的飲茶方式,如在茶中加入牛奶等。此外,法國的文人也開始了以茶爲對象的文學創作,如蒙忒所作的《茶頌》等。總而言之,早期的茶傳入和文化的形成,只侷限於法國的貴族階層,並沒有滲透到法國各階層人民中。

  其次,茶文化在法國的交流融合階段:即在法國大後,伴隨着貴族階級的消失,茶不再僅僅作爲貴族飲料飲用,飲茶之風在廣大民衆中開始流行。這個時期,我國茶的品種傳入法國的越來越多,專營茶葉進口的茶商開始在法國出現,後來在巴黎等地又出現了一些專營茶葉或以茶爲主的商號。這都爲中法兩國的茶貿易提供了更爲便利的條件,爲中法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爲廣闊的空間。此時的法國在經營茶貿易的同時,開始了茶樹的試種,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隨着老舍《茶館》的上演進軍法國,帶來了法國的茶館熱。在浪漫的法國人眼中,他們尤其喜歡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外面的茶館飲茶,他們認爲飲茶體現了一種團結和睦的精神。這一飲茶喜好,也直接推動了法國茶館業的發展。

  此外,這一時期茶文化在法國的發展,還表現在法國興起了喝下午茶之風。隨着法國工業化的進步,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供應點心的下午茶的出現正好適應了法國人民這種生活節奏,逐漸在法國流行開來。這些都可展現出,這一時期,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已經扎穩了一定的根基,法國人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節奏,根據自己的文化氛圍與需求,發展了茶文化的內涵,也爲品茶類型與飲茶方式的豐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再次,近五十年來,茶文化熱在法國逐漸興起。這一時期,法國茶葉的進口與銷售都達到了歷史上最新水平。法國的中國式茶館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幾乎遍佈於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這時的飲茶羣體已經擴展到社會各個階層,他們經常出入茶館,品茗小憩。很多法國人認爲,茶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味覺享受,茶文化給他們的生活注入了鮮活的內容。在法國人眼裏,茶已經成爲最浪漫、最富有詩意飲品的代名詞。在衆多法國文人的創作中,有關茶,茶文化的描寫和涉及開始頻繁出現。在法國,大多數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他們同樣不僅把茶看作是一種東方傳入的飲品,更是把茶看作是淨化自身心靈的佳品。這樣一來,茶的自身定性,茶文化的淡然、淨化的內涵,通過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發展,得到了良好的補充和詮釋。

  伴着時間的推移,隨着茶文化傳播在法國的逐步深入,法國人民接受了來自古老悠久民族的茶文化,傳播着並豐富着。時代的發展,貿易的往來,交流的密切,茶文化在法國的交流方面更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種類和異彩紛呈的樣式。自2000年以來,中法茶文化交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展示在世人面前,呈現出興盛場面。其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則是通過茶展、茶文化周、茶文化節來淋漓盡致地詮釋茶文化的悠久魅力。在這些文化展示融合中,法國人民根據自身對中國茶文化的瞭解,更加領略到中國茶道的崇高藝術魅力;領略到中國茶藝的精湛技藝;領略到中國茶文化悠遠深刻的內涵;領略到中國這個文化深厚國家的文化宗旨。

  當然,以上所提到的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也好,在法國的交流也罷,都是以我國佔茶文化輸出的主導地位而言的。當然,法國在接受和發展我國茶文化的同時,對我國茶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在資料記載中,位居上海的法國人開的茶館中,客人不僅可以品嚐到正宗的中國茶,也可以品嚐到正宗的法國茶,此外,還有很多法國的奶茶,法國的下午茶的品種供客人品嚐和享用。這樣看來,無疑,茶文化的交流,乃至整個國家文化的交流,都是極具開放性,兼容幷包的。

  時代是前進的,世界時發展的,文化是融合的。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隨着中法茶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和開展,中法兩國的茶文化在相互借鑑、相互吸收的過程中,會發展地更加美好;此外,中法兩國各自的傳統文化在求同存異、日漸密切的國際交往中,必定也會擁有更加和諧美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劉樸兵. 略論法國茶文化的演變[J].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6,5.

  [2] 劉建生. 中法文化差異與共識[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6:10-15.

  [3] 汊漢. 西歐觀衆爲東方茶藝喝彩―南昌女子職業學校茶藝團出訪法國里昂側記[J]. 農業考古, 2003,6.

茶文化的2000字論文欣賞

  茶 文化 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1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內涵爲基礎,提出以物質層面———茶 種植 、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層面———茶藝、茶詩詞、茶境、茶 傳說 爲切入點的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以期爲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借鑑。中國自古就有 飲茶 的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茶文化爲主題設計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爲主題的景觀多出現在茶種植、加工、銷售所在地,或觀光茶園,爲以茶文化爲主題的景觀設計和展示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目前對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研究相對較少,如周小蘋等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一文中對四川牛輾坪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創設提出了獨特見解[1];曾濤等在《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景觀、項目設置要以地方茶文化爲根源,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觀[2];王慧等在《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着重研究了觀光茶園在功能設計與藝術精神上如何達到完美契合的問題[3];李琛在《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從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入手,結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提煉出茶園文化景觀的藝術表現特徵[4];邵琦在《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考慮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景觀形式展示、科學的施工過程、綜合管理規範等五個方面[5]。此外,學者在茶館室內裝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觀分析》一文中,通過分析茶景園林實體要素在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例, 總結 了各景觀要素在環境營造中的作用,並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6];在《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一文提出景觀設計及景觀佈置在茶館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標的《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也闡述了山、石、水等景觀元素在表現茶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8]。從相關文獻的研究可知,園林景觀、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在觀光茶園及茶館室內裝修中已經漸漸進入研究的視野,景觀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採用何種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爲必要。該文嘗試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園景觀現狀的前提下,提出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內涵及茶文化園景觀的價值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物質內涵,是指茶的種植、培育、採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內涵,是指茶的品種、品嚐、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人文科學內容[9]。文化價值。茶文化園景觀是以茶文化爲主題而設計的景觀建築小品,承載着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既是對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部分難忘歷史的再現,如茶馬古道動感雕塑園、陸羽亭等。以景觀的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幫助遊客記憶,同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遊客的參與、互動性,讓大家在娛樂中學習茶文化知識,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題的景觀有再創歷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應,必將爲人們所銘記。經濟價值。觀光茶園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茶葉盈利和宣傳推廣方式,它通過氛圍的營造、體驗性活動的開展、特色旅遊項目的設置,爲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中茶園氛圍的營造、旅遊項目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園景觀來實現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宮、茶田畫等,人文型的動感雕塑、文化長廊、文化景牆、特色瞭望塔等,爲園區招攬了更多的遊客,活躍了園區的氛圍。旅遊價值。茶文化園景觀可分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型的觀光茶田清新靜謐、綠影疊疊,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爲廣大遊客嚮往的旅遊佳境。人文型的實景演出迭起,絢麗的舞臺燈光爲觀衆呈現了一席絕佳的視覺盛宴;創意景觀小品、造型獨特的建築景觀、別具匠心的茶文化體驗互動活動,爲茶園和旅遊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充分發揮了茶文化園景觀的旅遊價值。

  2茶文化園景觀現狀及設計原則

  2.1茶文化園景觀現狀

  我國現有的茶文化園景觀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成功的茶文化園景觀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趨同化與雷同化現象,屬於“CTRL+C”+“CTRL+V”或微改動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體可歸納爲4點:設計初期沒有進行詳細的項目地塊及所在區域設計元素考察,設計成爲無根的浮萍;設計開展時沒有明確整體形象的定位與塑造,缺乏主題創意與文化特色[10];設計方與委託方地位不對等,基本屬於設計方按照委託方想法把效果圖表現出來,物質功能性與文化藝術精神無法契合;施工方專業性較低,大部分情況是小包頭+大小工的組合,對施工細節及材料不重視[11]。

  2.2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廣義的“地”,包括項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氣象氣候、地的主人等,對“地”研究得越透徹,設計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需與天、地、人三才和諧統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從空間佈局、虛實對比、形勢把握、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反覆用心推敲。以人爲本原則。茶文化園景觀的建設最終是供人使用,因此應藉助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使用人羣的行爲規律,以此設計真正爲人所用的景觀。創新原則。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以茶文化爲主題,圍繞茶文化內涵展開景觀的創作。基於此,提出的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亦分爲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以茶種植、茶烤制、茶銷售、茶器皿爲切入點;精神層面,以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爲切入點。

  3.1以茶種植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態自然的藝術品,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變茶田的佈局方式,或方、或圓、或異形等幾何形狀佈置,形成不同形狀的茶田景觀,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功效.

  3.2以茶烤製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採用製茶的加工工具爲原型,通過抽象、美學、設計等技術知識的運用,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如將綠茶製作過程中用到的曬茶篩子,設計爲茶園瞭望塔的形式,既體現當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設計有根可循;或將篩子作爲休憩亭的頂部遮陰物,陽光透過竹條之間形成斑駁的倒影,增添了靜態亭廊的動感;仿造炒茶爐竈的造型,通過將其內部挖空,放入射燈的方法,設計另類景觀地燈等。

  3.3以茶銷售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享譽國內外的茶馬古道是茶貿易的獨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貿易通道。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可以通過雕塑設計再現古代“茶馬古道”上商人運茶、賣茶的場景,或通過仿造古代“茶馬古道”景象,進行實景復原,讓遊客親身體驗古代“馬幫”艱辛的貿易之路。

  3.4以茶器皿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南方飲茶頗爲講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僅飲茶需要的器具就分爲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壺、蓋碗等,彰顯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爲景觀設計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壺作爲噴水景觀、以陣列式的茶碗作爲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以茶勺作爲雕塑原型進行抽象等,設計師可充分發揮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觀。

  3.5以茶藝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藝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從茶藝表演的全過程中取材進行雕塑設計,同時,茶藝師的服裝配飾等物件,可以通過放大尺度方法設計爲景觀小品。

  3.6以茶詩詞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作爲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留下了許多詠茶、品茗、鬥茶、採茶的詩、詞、歌、賦、 成語 、 歇後語 等寶貴財富,如《一字至七字詩•茶》《茶賦》《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尋求靈感,形成設計元素,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賦互動長廊、主題茶樓等景觀建築。

  3.7以茶境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經成爲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通過營造寧靜祥和的禪景來打造特色景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光茶園所推崇。禪境的營造要深刻領悟佛學的精髓,它似有似無、或靜或動,樸實無華、寧靜高遠,言簡意賅又發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傳說爲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關傳說、歷史名人雅士,作爲景觀設計的依據。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便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高中後重返武夷山道謝這一歷史傳說編排而成,該實景演出已成爲赴武夷山旅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年收入上億元。此外,人們也設計了很多實體景觀建築,以紀念“茶人”,如湖北天門市爲了紀念茶聖陸羽,建設了陸羽亭、文學泉、涵碧堂等景觀建築小品。每每置身亭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令人流連陶醉,感嘆中國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結論

  茶文化園景觀的出現爲人們提供了景緻獨特、情趣高雅的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是實現茶園休閒觀光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改變傳統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相關知識,系統地總結了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8種方法,分別是以茶種植、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爲基本進行設計,以期爲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王澤發 劉金燕 單位:泉州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小蘋,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3):153-154.

  [2]曾濤,周凡.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張雲鵬,等.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4]李琛.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爲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爲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6]王奉慧.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區景觀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43-145.

  [7].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福建茶葉,2007(1):42-43.

  [8]唐黎標.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J].廣東茶葉,2004(3):16-17.

  [9]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73-183.

  [10]吳軍,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園藝,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業,2016(5):171-172.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2

  茶文化傳播茶名翻譯研究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爲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茶葉分類範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於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範疇

  中國作爲茶葉的故鄉有着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着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 傳統文化 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後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並佔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爲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鴉片戰爭後在國際舞臺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衆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並討論瞭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並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爲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啓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爲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於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爲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爲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着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爲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於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並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於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於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並用的時期,到最後採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啓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臺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後,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於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溫,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並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着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爲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於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於東西方分類範式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爲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後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 文章 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着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爲紅茶。但是隨着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爲“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後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爲了釐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後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採用後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範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範疇主次不分,因爲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爲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後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於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並與“Greentea”“blacktea”等並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爲“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並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爲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採用“西方爲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範式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臺中處於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默認的譯作“Blacktea”,並且將其視爲一個跨文化的談資 教育 英語學習 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爲爲茶葉統一範式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並非流於表象的“受衆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繫國際茶葉範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於泱泱茶文化的迴歸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於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爲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爲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採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爲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後續的茶葉領域學者採用了青茶作爲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爲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於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爲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爲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爲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爲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範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爲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釐清茶類總稱後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說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於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爲,作爲茶文化身份的內核,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蘊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採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並以“淡妝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採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爲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於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採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蘊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徵,蘊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兇猛等特徵,與負面信息相掛鉤。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採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嶽雲霧、祁門紅茶、金竹雲峯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採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爲求便利,純粹的採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採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後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雲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溫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蘊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採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註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蘊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爲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臺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於茶葉種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爲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範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範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於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於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於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啓真.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3]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J].茶業通報,1979,1(2).

  [6]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 

跪求 中國古代茶文化 論文 20分懸賞!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爲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爲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爲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爲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爲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爲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竈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爲普及民間的大衆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爲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爲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啓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着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爲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爲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爲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爲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衆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較晚時採摘的茶葉,泛指茶葉,又指用茶葉泡製、烹製或煎制的飲料。 宋人蘇東坡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將好茶比作美女:“仙山靈雨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日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樹古已有之。茶樹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雲南,一說是在西南橫斷山脈以東的雲貴高原地區。是誰發現茶的呢?傳說上古的神農氏炎帝“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說,“黃帝食百草,得茶解毒。”《爾雅.釋木》中記載:“檟,苦荼。”晉人郭璞注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爲荼,晚取爲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確地描述了茶樹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藥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後才作飲品。炎帝、黃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藥用。秦漢時期《神農食經》中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三國魏華陀《食論》說:“茗久食益思意。”漢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詩疏》雲:“椒樹、茱萸,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爲食。”現在的醃漬茶、打擺茶、油茶、烤茶、罐雲茶等,均沿用古習。 茶作爲飲品不過二千餘年,西漢巴蜀有飲茶時尚,有專用茶具,還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漢人王褒在《僮約》一文中記載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盡具,武陽(今四川彭山縣)買茶”,可見當時飲茶已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並且茶葉已成爲商品,形成了武陽這樣的茶葉集散地。 南朝齊國人王肅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漿(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鯽魚羹,渴則飲茶。有一次他拜見北魏高帝拓跋珪,卻開始食羊肉、酪漿。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羊肉與魚羹比怎樣?茶汁與酪漿比又怎樣?”王肅回答:“羊是陸產之最,魚是水族之長。羊好比齊魯大邦,魚好比邾莒小國。惟茶不中,與酪爲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明天我們爲你設邾莒之會,亦有酪漿和茶。”後來人們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種名茶,產於安徽安慶縣天柱峯。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縣)知州,李德裕對他說:“你到了舒州,天柱峯的茶葉請你寄三數角(角是貯茶器)給我。”那人一到舒州,便連忙託人帶了幾十斤天柱峯的茶葉給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還給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罷去舒州知州,臨行前,他精心挑選了幾角天柱峯的茶葉送給李德裕。李德裕高興地收下了,對朋友說:“這茶可解酒****。”說完,他叫僕人煮了一壺茶,然後把茶倒進盛着肉的銀盒子中,蓋上蓋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與朋友一起打開盒子,肉已經化成水了。衆人都服其廣識。 唐人喜歡把茶葉加工成餅,用黑茶葉包裹,中間打一個洞,用繩子串起來,便於攜帶,這稱爲串茶。 南唐京都開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稱“董北苑”,善製茶,人以爲貴,稱此茶爲北苑茶。其後福建建州(今建甌市)鳳凰山所產之茶,亦稱北苑茶。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始制龍鳳模,以此造團茶,稱爲“龍鳳團”,專供宮廷飲用,以別於士民所飲的茶。 宋仁宗趙楨慶曆年間,福建轉運使蔡襄又製出小團茶,用作貢品。小團茶極爲貴重,宮人往往在茶餅上鏤上金子,二十餘餅重一斤,值白銀二�。但這種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時,賜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餅,四人分一餅。 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慕名來到中國,在不下100座寺廟中學習中國茶文化。後來榮西和尚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榮西和尚被日本人封爲“茶祖”。多數國家“茶”字的發音都是從漢語“茶”的字音變化而成的。英文tea從廈門話茶字音te轉變而成,而英文俚語茶就是cha,這與茶的符中文讀音更接近;俄文則是我國北方話茶葉的譯音;日文的“茶”字讀“恰”,完全是照漢字讀音。

圍繞茶文化或酒文化寫一篇500-2000字的論文。 題目:與茶文化或酒文化相關的內容,題目自定。(

中國茶文化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爲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爲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爲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爲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爲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竈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爲普及民間的大衆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爲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爲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啓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着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爲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爲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爲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爲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衆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