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四川茶文化簡介

四川茶文化簡介

四川茶文化是指在四川地區形成的茶文化傳統和特色,可以追溯到唐代。四川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和消費地區,主要產區有峨眉山、樂山、雅安、宜賓等地,其中以峨眉生態茶和宜賓毛尖著名。

四川茶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茶藝表達形式,如清茶、蜜茶、花茶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蜜茶。四川蜜茶以茶汁浸出後加蜜而成,其鮮香、爽口、甘甜的口感備受喜愛。

在茶文化傳承方面,四川地區有衆多的茶文化節慶活動,如峨眉山茶文化節、宜賓毛尖文化節等,也有衆多的茶道學校和茶企推廣茶文化,尤其是四川茶文化在傳統笛子藝術、民族歌舞等方面與文化相關性強,是四川地方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總體來說,四川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獨特的茶藝表達和茶文化傳承形式正在不斷地被髮掘和推廣。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四川茶文化

《神農本草》中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從此,茶便在民間流傳開來,茶的利用歷史與藥用植物一樣久遠,它伴隨着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演變、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四川,作爲茶的原產地之一,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一、關於茶文化的定義

茶文化是指以茶這一飲品爲中心,折射出的與之有關的一切文化現象,包括茶的種植、研製、開發,茶具的生產、加工,特殊茶風俗的形成,以及與其它文化的現象相容而形成的各種藝術等。就此定義而看,茶文化包羅萬象,本文就將川茶、四川茶具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二、關於川茶

l、川茶歷史悠久,是我國茶的原產地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發現茶的國家,若追究我國茶業的根源恐怕就將追溯到四川。

李晉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述到:"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於尚書……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率領南方八國伐紂,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說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帶就已經用茶作爲貢品了,而在我國其它地方已沒有更早關於茶事活動的記述。而現在,多被人們認爲是茶葉之鄉的蘇杭一帶,到了秦漢年間纔有了關於發現野生茶樹的記錄,那麼在秦漢年間的四川對茶葉的栽種已非常廣泛成熟。據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益州(四川的古稱)川穀山陵道旁皆爲茶樹,一隻,兩尺,甚有兩人合抱者。由此可見,四川對茶的栽培和認識是早於現今茶業非常發達的江浙一帶。

就四川地區本身的地理條件來看,四川盆地周圍具有較廣闊的丘陵地帶,這裏氣候溼潤,降水豐富,丘陵的排水性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這些都是適宜茶樹生成的自然條件。由此可見,四川成爲我國茶樹的原產地也是有據可依的。

2、川茶"小有名氣"

說到全國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龍井,安溪的鐵觀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實上川茶也是頗有名氣的。80年代,全國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國的名優茶,四川名茶也近40餘種,其中省外較爲知名的有:峨眉毛峯、蒙頂甘露,青城雪芽,省內著名的還包括峨嵋竹葉青,蒙頂黃芽,邛崍文君茶,廣安松針,香山貢茶等。這些茶品在古代頗具名聲。

唐代白居易曾讚美川茶:琴裏知聞唯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李白詩曰:楊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

文同寫道:蜀中茶稱聖,蒙頂味獨尊。

由此可見,川茶的"名氣"在唐代就已流傳開來,並得到衆人的肯定。

三、關於"茶具"

1、四川出產的茶具中,不乏上等精品

茶具,按其狹義的範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我國茶具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爲歷代飲茶者所親睞。由於製作材料不同而分爲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而就四川範圍來講主要出產的爲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個類別。

白瓷: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大邑生產的白瓷質薄光潤,白裏泛青,雅緻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到了元代發展爲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靚典雅,不僅得到國內人士的喜愛,還遠銷海外。四川大邑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安徽祁門並列爲中國白瓷茶具的四大產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聞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質堅、釉色飽滿、色澤靜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陶瓷釉面有紋片,紋片開頭多樣,大小相間,此稱"文武片";也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類似冰裂狀的稱"北極碎",另外還有"蟹瓜紋"、"牛毛紋"令人目不暇接。這些別具風格的紋飾圖樣是由於釉面原料的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黑瓷:中國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廣元和福建安的爲上等。在宋代,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能根據經驗,認爲黑瓷茶盞用以鬥茶最爲適宜。北宋蔡襄《茶錄》中記載:"茶色白,宜黑盞,黑盞紺黑,紋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熱難冷,最爲要用,其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獨特之處,四川廣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飾上與建安都不相上下。

2、四川的"土茶具"---蓋碗杯

"蓋碗杯"分爲茶碗、茶蓋、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稱"三件頭"。相傳爲唐代四川節度使崔寧所發明,崔寧勤於政務,功於詩書,常常以茶會客。崔寧見使女送茶時,常因茶碗太燙而多有不便,於是他想出一個妙計,用蠟將茶碗固定在茶托上,這樣一來,茶碗裏的水就不會溢出,後來這種茶具在民間流傳開來而後全國仿造。對於這種茶具的託捧方法也有要領,左手託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蓋,在碗麪,碗沿上輕輕拔動,發出聲響,然後將茶蓋半沉入水中,由裏向外漫漫滑動,這時只見綠波翻涌,翠葉沉浮,幻影遊動。飲茶時將茶碗送到嘴邊,徐徐飲入,稍作停頓,茶水於舌邊,舌根迴盪,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聲,此時口中是暗香飄動,芬芳亂竄。行家們稱此招爲"三吹三浪",蓋碗茶流傳於民間後,更豐富了其內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語。茶蓋翻轉在茶沿旁,要求續水、加湯;茶蓋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馬回來;茶蓋翻轉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結帳走了。

自蓋碗茶的問世,"三件頭"迅速風糜全國,四川人對茶具的喜愛也逐漸由"陽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轉化爲"下里巴人"的蓋碗杯,出現了雅俗共賞的局面。而飲茶的風俗也爲更多人所接受,"茶館"在四川的數量也可謂是"甲天下"。

參考文獻:

〔1〕張世英等《成都掌故》---"天府風情""藝壇春秋"成都出版社1996年出版社

〔2〕陳世鬆《天下四川入》---"天府心態剖析"四川人民出版杜1999年出版

〔3〕俞永明《說茶飲茶》金盾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小丁《四川導遊詞》---"川茶與成都茶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四川的茶文化的來歷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有了茶葉就有了茶文化,四川的茶文化的起源是許多學者都在探究的問題,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四川的茶文化的來歷,一起來看看。

  四川的茶文化的來歷

  秦漢以前,我國的四川地區已經盛行飲茶。西漢時,茶葉是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由四川一路傳到京城長安,四川名茶從此得到發展。我國古代的四川東鄂西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是三皇五帝最早的生息之地。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今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是今日大神農架地域。該地區爲茶文化最早的發祥地。

  今天該地區植被茂盛,今天還盛產茶葉,所以神農當時嘗百草是完全有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通過不斷北移或者東徙,西北才逐漸成爲華夏中心直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逐漸移到了河南登封一帶。將茶文化帶到了中原。

  前幾年,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的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爲兒子夏啓奪權,啓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爲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爲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經過朝代更替,世事變遷,茶文化也從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中國的茶文化成爲了最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茶文化的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爲貢品。原始公社後期, 茶葉成爲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爲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爲“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爲主,着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爲各民族的禮俗,成爲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 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爲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爲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

  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爲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爲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爲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歷史】 巴蜀茶文化

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成都巴蜀茶文化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歷史

  巴蜀產茶歷史悠久,並且在先秦時期就以地方特產的名義將茶作爲貢品。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中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茶的飲用習俗起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古巴蜀一帶,明末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自秦人取蜀後,始知有茗飲之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把俘虜遷到巴蜀,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傳播到巴蜀一帶,巴蜀的茶和飲茶的文化也向中原傳播。茶有不同的名稱,並且大多數來源於古巴蜀地區的方言,唐玄宗時官修《開元文字音義》,“茶”才正式定名。

  西漢時期王褒的《僮約》可以印證當時飲茶活動在巴蜀一帶非常盛行。王褒,漢宣帝時爲諫議大夫,公元前59年,他從成都一個寡婦那裏買下家奴便了。《僮約》規定家奴便了應做的勞役,其中就包括“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由此可見,漢代四川一帶不僅已開始飲茶,而且出現了“武陽”一類買賣茶葉的市場。當時,成都不但已成爲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來看,很可能也已成爲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製作的重要中心。

  漢魏以後,巴蜀的茶業進一步發展,種茶和飲茶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西晉張載的《成都樓》詩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名句,說明茶在當時的地位,已居所有飲料之冠,而且茶的聲譽也越來越大,飲茶之風向全國各地蔓延。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起源

  早在秦漢以前,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爲華夏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爲兒子夏啓奪權,啓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爲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爲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巴蜀人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峨眉山茶文化的基本介紹_峨眉山景點介紹

由於峨眉山卓爾不羣的自然環境與得天獨厚的茶葉資源及悠久的宗教文化,形成了品種繁多,品質優異的茶葉生產和茶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峨眉山茶文化的基本介紹,一起來看看。

峨眉山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1、 宗教茶文化概述

  峨眉山茶史始於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峨眉地區先民的農耕文化,始於公元前西周時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的中國遠古原創道教創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國隱士陸通。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時代,由山中道家焙制的茶已相當有了名氣,漢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

  到了隋唐,道、佛兩門經前一千多年聚修和納爲課業的茶事(採摘、加工、焙制、貯存;茶儀、儀贈、上貢朝廷)活動已成禮序章制。隨着之前數百年上至朝廷、各地官衙、達官顯貴、寺廟供養施主、一般香客及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峨眉山。作爲寺廟禮儀之序的茶飲習尚已成山中道、佛兩門必不可少的儀事活動。接客、引客、看茶、泡茶、品飲、論道等道茶、佛茶之茶藝內涵漸漸形成;山風、林濤、水起風生皆成仙山茶韻。道觀、寺院的茶僧對茶的論說自有心得,代代嫡傳。

  道、釋、儒相滲相融的人文內涵漸長漸豐,大大地豐富了峨眉山茶史發展中的茶文化內涵。由此而產生了不少以吟頌和讚美峨眉山茶的茶詩和文章:

  “風推松林吼,茶烹千古雪”

  “青花捧盞,叩問峨眉鬼谷寶掌山樵千壽何物滋養歲同日月;五千草本,庇佑仙山嘉木仰承上蒼恩澤盡納瑤草芬芳焙成雪芽”

  “清明春寄草堂前,峨眉山翠一囊香”

  峨眉山的道家和佛門所焙制的茶,從不作爲商貿交易,施主香客品飲,道觀、寺廟從不收取茶資。皆被道、佛兩門視爲儀品,有云遊僧參學他山或有海內外大德高僧前來參拜普賢,佛門都會將寺中上品雪芽作爲儀贈禮品。

  2、峨眉山佛茶

  峨眉山佛茶在峨眉山茶史和峨眉山茶文化的發展演繹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歷史長達1900多年。

  峨眉山佛茶的形式,一是從事茶事生產的寺廟衆多,所屬茶園的規模大,年產量佔全山茶葉產量的90%以上;二是各寺廟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生產中,因水土、海拔高度、植被狀況的差異,茶葉的品質形成不同的特色,在湯、色、味、型上均有細微差別,也形成各自的特色;三是在茶葉加工工藝上,形成了各自的方法;四是通過雲遊參學,引進了其它地方焙茶的技術。

  明代,黑水寺茶僧因地制宜,焙製成功“峨眉白芽”。由於黑水寺巖上茶株受小區域氣候的影響,所產茶葉形成“二年白一年綠”的品相特徵,故取名爲“峨眉白芽”。與此同時,對“峨眉雪芽”綠茶因茶園不同,所處的地域不同,佛茶中亦流行有“五峯雪芽”之別,如:“天池峯雪芽”、“競月峯雪芽”、“白巖峯雪芽”、“黑水峯雪芽”、“寶掌峯雪芽”。其間以“黑水峯雪芽”與“寶掌峯雪芽”尤顯珍貴。

  峨眉山佛茶在發展中,從對茶的精神理念到具體的茶事活動,皆形成獨特的文化歸屬。在佛門看來,峨眉山茶是佛之所賜,是隨普賢菩薩駐錫峨眉山並以之作爲弘法道場的法意,是降福於衆佛弟子之饋贈。它具有卻百疾、驅穢氣、延年益壽療效的同時,還具備了清心明目、智慧善根、禪悟一切人生的精神意向與菩提心向。“玉手纖纖,禪心淨淨,虔誠頌誦,採供佛前”。

  峨眉山茶文化的歷史

  唐代以後,峨眉山僧衆農禪並重,此中農事即爲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峯、白巖峯、天池峯、寶掌峯一帶的中山區,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園,採摘、炒制有自己的技術,形成了獨特的禪茶文化。

  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於明神宗朱翊鈞與其母慈聖皇太后獨尊峨眉山,明神宗曾御賜茶園數畝予萬年寺,寺中僧衆在當家主持的引領下,在寺側開地建茶園近十畝,精心管理,每年採焙雪茗進貢。神宗之賞賜之物不爲他物而獨爲茶園,峨眉山茶事之盛可見一斑。該茶園至今仍歸萬年寺所有,仍年年產茶。

  峨眉山是普賢道場,與普洱茶亦有着殊勝的因緣。在普洱茶區,茶民中世代相傳的一個傳說。相傳7世紀左右,古代南詔國所轄的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發生了大型瘟疫,一時間哀鴻遍野。普賢菩薩爲解救蒼生而化身老家,摘取綠葉供百姓煮沸飲用,瘟疫竟不藥而癒。當地居民爲感謝菩薩恩德,從此廣種大葉種茶,並因茶葉狀似普賢之耳而將其命名爲“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併而稱“普洱”。此一說,充分表明了當地人民視茶爲菩薩恩賜的感激、崇拜之情。

  從佛教史考察,禪茶文化的發端可追溯至唐代。茶文化與禪文化同時興起於唐代,禪茶文化興起之時,正是中國唐密隆盛之期。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舍利,以茶齋僧。唐代茶道與佛教食法相關,僧修禪定,過午不食,但許飲茶助修;在陝西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就有唐代皇室系列茶具,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成套茶具。禪茶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範圍很廣、內容豐富的大文化圈,並不侷限於佛教文化。但其主流確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佛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使禪、茶融爲一體而成爲中國的禪茶文化。禪茶文化成爲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在茶道發源地的中國,有着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國茶道,卻於唐朝之後逐漸湮沒。隨着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復興中國茶道文化的呼聲愈來愈高,身爲中國茶禪學會會長的吳立民先生,把破譯法門寺地宮唐密曼陀羅,挖掘、整理出的《藥師茶供會儀軌》,做爲中國茶道之法本,它既可爲禪門清修供施之儀,又可爲中國茶道表演之用,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茶道復興的希望,使得禪茶一體的茶道文化重放光輝。

  1998年末,吳老鄭重的將唐密茶道儀軌傳授給謝美霞女士,並囑其弘揚、傳播“唐密茶道”,讓中國和世界人民對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茶道文化有所瞭解和認識:唐密茶道《藥師茶供會儀軌》不但是一部教人生活做人之,也是教人即生即身認識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

  唐密茶道傳承是按中國傳統的師帶徒方式授受、灌頂修學。唐密茶道,集供茶、施茶、飲茶於一體,可觀、可參、可修、可飲。

  峨眉山的茶文化與佛教文化有着緊密的聯繫,二者經過一千多年來相互潤浸、交流、融合,茶文化已經成爲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峨眉山佛教協會會長永壽大和尚,在觀看了謝美霞居士展示的唐密茶道後,感悟中國茶道的式微,立志弘揚禪茶文化,尋根溯源,着力於人間佛教觸處全是佛法大用的理念,納茶用的藥、飲、藝於道,爲此特邀請“唐密茶道”傳人謝美霞女士,在大佛禪院舉辦首屆“唐密茶道”研修班,以收領略佛法之精微、步入茶道之堂奧之功,希望有志之士積極參加。

  峨眉竹葉青屬於綠茶類。產於四川省峨眉山。歷代文人都讚美峨眉之秀麗,唐代詩人元稹有“錦江滑膩峨眉秀”,南宋詩人范成大有“三峨之秀甲天下”的詩句。峨眉山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爲貢品。宋代詩人陸游有詩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萬年寺)種茶萬株,採製入貢。現代峨眉竹葉青是20世紀60年代創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陳毅元帥所取。

四川茶文化的茶具介紹

四川茶 文化 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那麼大家知道四川茶文化的茶具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四川茶文化的茶具介紹,一起來看看。

四川茶文化的茶具介紹

  茶具,按其狹義的範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碟、茶盤等 飲茶 用具,我國茶具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爲歷代飲茶者所親睞。由於製作材料不同而分爲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而就四川範圍來講主要出產的爲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個類別。

  白瓷: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大邑生產的白瓷質薄光潤,白裏泛青,雅緻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到了元代發展爲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靚典雅,不僅得到國內人士的喜愛,還遠銷海外。四川大邑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安徽祁門並列爲中國白瓷茶具的四大產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聞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質堅、釉色飽滿、色澤靜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陶瓷釉面有紋片,紋片開頭多樣,大小相間,此稱"文武片";也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類似冰裂狀的稱"北極碎",另外還有"蟹瓜紋"、"牛毛紋"令人目不暇接。這些別具風格的紋飾圖樣是由於釉面原料的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黑瓷:中國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廣元和福建安的爲上等。在宋代,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能根據 經驗 ,認爲黑瓷茶盞用以鬥茶最爲適宜。北宋蔡襄《茶錄》中記載:"茶色白,宜黑盞,黑盞紺黑,紋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熱難冷,最爲要用,其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獨特之處,四川廣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飾上與建安都不相上下。

  “蓋碗杯”分爲茶碗、茶蓋、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稱“三件頭”。相傳爲唐代四川節度使崔寧所發明,崔寧勤於政務,功於詩書,常常以茶會客。崔寧見使女送茶時,常因茶碗太燙而多有不便,於是他想出一個妙計,用蠟將茶碗固定在茶托上,這樣一來,茶碗裏的水就不會溢出,後來這種茶具在民間流傳開來而後全國仿造。對於這種茶具的託捧 方法 也有要領,左手託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蓋,在碗麪,碗沿上輕輕拔動,發出聲響,然後將茶蓋半沉入水中,由裏向外漫漫滑動,這時只見綠波翻涌,翠葉沉浮,幻影遊動。飲茶時將茶碗送到嘴邊,徐徐飲入,稍作停頓,茶水於舌邊,舌根迴盪,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聲,此時口中是暗香飄動,芬芳亂竄。行家們稱此招爲"三吹三浪",蓋碗茶流傳於民間後,更豐富了其內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語。茶蓋翻轉在茶沿旁,要求續水、加湯;茶蓋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馬回來;茶蓋翻轉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結帳走了。

  自蓋碗茶的問世,“三件頭”迅速風糜全國,四川人對茶具的喜愛也逐漸由"陽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轉化爲“下里巴人”的蓋碗杯,出現了雅俗共賞的局面。而飲茶的風俗也爲更多人所接受,"茶館"在四川的數量也可謂是“甲天下”。

  四川茶文化的介紹

  成都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坐在茶館中,茶客們可看川劇、可聽 清音、可溜鳥、可打盹兒或者看看閒書、錄像片、要麼就兩三個人 湊在一塊兒擺龍門陣,不時還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 遊走其間,大家都消遙自在,自得其樂,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可以深 深感受到社會羣體的親和,感受到成都茶館兒的濃濃的地方特色。 此外成都茶館兒還有着不容小覷的社會功用,它起着“會客室”、 “俱樂部”和“民事糾紛調解處”的作用。舊時成都至般市民的住 處不寬敞,有客來時,談話不方便,於是主人手一揮:“走,吃茶去” 人們也習以爲常。欣然前往。至於“俱樂部”,中山街茶館的“鴿市”, “百老匯”的“雀雀兒市”自不必說了,它們本身就含有“信鴿”、 “雀雀兒市”俱樂部的性質,其他的比方說專門下各種棋的、唱“圍 鼓"的等形成的俱樂部茶館也很常見

  除了休閒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各類社團在此瞭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在茶館裏。這些茶館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館又成爲爭聘教師“六臘之戰”的戰場。可以說,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館當做結交聚會的好去處,茶館成爲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雙方約定到某茶館“評理”。凡上茶館調解糾紛者,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當地頭面人物調解,雙方參加 辯論 的對手經過一番脣舌戰之後,由調解人仲裁。所謂“一張桌子四隻腳,說得脫來走得脫”。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

  茶文化的茶具介紹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爲盛茶入壺之用具

  5.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着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四川成都歷史茶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四川成都茶 文化 近年來飛躍發展,那麼大家知道四川成都茶文化的發展特點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四川成都茶文化的特點,一起來看看。

四川成都茶文化的特點

  在成都的茶館裏,人們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長,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館的靈魂。過去泡茶館的 故事 我就不說了。現在茶館裏的內容和故事儘管沒有上個世紀那麼豐富,也還是很有味道的。正所謂“杯裏乾坤大,茶中日月長”,小茶館大社會,這裏匯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來北往之風。茶館的社會屬性十分複雜,到此的人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自有雅俗共賞之意。生意人在此可以談生意,退休者在此可以磨時光,朋友們到此可以敘舊情,戀人們到此可以訴情懷,家人們到此可以樂融融。

  成都茶文化最有特色的是茶博士,其實就是摻茶跑堂的。唐代《封氏聞見錄》:“茶罷,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四川的茶倌摻茶技藝高超,還有許多絕活,前些天還有外地的幾個女子到成都打擂比武,據說打了個平手。他們擺茶船,放茶碗的動作一氣呵成,他們可以把裝滿開水,有一米長壺嘴的大銅壺玩的風車斗轉,他是先把壺嘴靠攏茶碗,然後猛地向上抽擡,一股滾水向直瀉而下的水柱衝到茶碗裏,再然後他伸手過來小拇指一翻就把你面前的茶碗蓋起了,那手法硬是叫絕。他們表演的花樣有什麼“蘇秦背月”“蛟龍探海”“飛天仙女”“童子拜觀音”。。。。。。,讓人眼花繚亂。技術高超的可以扭轉身子把開水注到距離壺嘴幾尺遠的汽水瓶裏,剛好灌滿,外面點滴不留,和古文裏那個賣油翁的技術不相上下;他們生活在茶館,接觸社會各階層,見聞廣博,知識面廣。城市裏的道路交通、新聞軼事他們都曉得,因此被茶客呼爲“茶博士”。如今在全國各地打工的四川茶博士很多,不過他們靠的主要是一手摻茶技藝,而不是博學多識了。

  一般準備到茶館裏“泡”上半天一天的人物,都是喝二花、三花的老顧客,就是二級、花茶。因爲花茶是老茶葉加上茉莉花熏製的,不但價格便宜,三五塊錢一碗,還經得起長時間的浸泡,你就是坐在那裏喝上一天,茶鋪也是笑臉侍候,你隨時可以大聲的吆喝“摻茶”……“來了,沒注意,先生對不起了”……普通花茶和綠茶一般都是用蓋碗茶來喝。茶蓋謂天,茶船謂地,茶杯喻人,茶水衝上,蓋子一蓋,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說多有講究。

  現在成都茶館的茶具也發展了,因爲有一些要享受陽春白雪的老闆們到茶館談生意,要坐包間,喝幾十元一杯的高檔茶,而高級茶葉講究個美觀高雅,於是茶館裏就有了水晶玻璃杯子。點上一杯雀舌,那茶葉被水一衝,立刻厚厚地浮在水面上,好像一羣要伸出頭的小魚苗,慢慢地它們又一個一個直立着沉下去,立在杯子底下一層,一看就是好茶。老闆們喝花茶要喝“碧潭飄雪”,玻璃杯子上面飄起一層白白的茉莉花,杯底鋪着一層嫩綠的茶葉,看着都爽心悅目,喝到嘴裏香純濃郁。還有近年發明的“青山綠水”,就是過去農民喝的野茶——苦丁茶的嫩葉製作的,如今成了高檔的飲料,也要用玻璃杯子承裝纔有碧綠味道。我還聽說,有一個生意人,過去租寫字間辦公,每月幾千元的租金,後來他到茶館裏開了個雅間,在那裏接待客人,每天支付茶錢就行了,還有人伺候,你說這成都人精不精明?

  成都的茶館熱鬧,賣瓜子,賣花生,掏耳朵,擦皮鞋,舒筋骨,搓 麻將 ,打長牌,談生意,悶瞌睡,寫 文章 ,百業千行都對茶鋪情有獨鍾。四川人偏要擠到一起到茶館裏找感覺,所謂“鬧中取靜喝杯茶去,忙裏偷閒拿杆煙來。”成都人的消遙派頭可見一斑。

  四川成都茶文化的歷史

  巴蜀 飲茶 習俗源於先秦,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蓋、茶船子的“三年頭”茶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茶館、茶肆在蜀中更是歷史悠久,遍佈巴蜀城鄉和街巷,極富特色,或隱於鬧市,或立於郊野,置身於其中,不但可以品茗養性,還可以聽評書、看圍鼓,充分體味巴蜀的風土人情。

  中國茶道從創始以來,就與佛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禪茶一味’這四個字足以形象地說明禪與茶的關係,坐禪和品茶是一個道理,都可以靜心修身。”四川省茶文化協會副祕書長、巴蜀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長明說。四川的禪茶有着悠久的歷史,據考證蜀中禪茶與日本的茶道有着極深的淵源。

  “禪茶一味”是在宋代由郫縣人、成都昭覺寺住持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的,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村田珠光正是在圓悟克勤的影響下,悟出“茶禪一味”的真諦,成爲日本茶道精神。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後,他的老師一休禪師將圓悟克勤禪師手書的“禪茶一味”遺墨傳付與他。

  日本茶道中的“茶禮”,普遍的說法是來源於成都大慈寺的“無相禪茶之法”。當年,昭覺寺圓悟克勤禪師的、綿竹人五祖法演曾在成都大慈寺學習佛教經論及佛門禮儀,對大慈寺歷代相傳的茶禮也十分熟悉。他離開大慈寺到湖北省黃梅縣五祖山講禪,向同門師弟劉元甫談及大慈寺的茶禮,劉元甫以此寫了一本《茶道清規》,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飲茶理論。

  與禪茶相比,道茶偏重於長生保命、益壽延年之功果。陸羽在《茶經》中說:“茶生蜀山青城山丈人峯,爲茶中上品。”相傳南朝着名的煉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過道,他在《雜錄》中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在《神農本草經》中又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斷,茶的飲用和藥用功效,青城道士們很早就已經掌握並運用。

  蒙頂山又稱作蒙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時期被列爲貢品,作爲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因此,蒙頂山有着世界茶文化聖山之稱。

  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主要品種有甘露、黃芽、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五種傳統名茶及特級綠茶,各級烘青、炒青,各種茉莉花茶,沱茶,南路邊茶等,它們是貫穿我國茶史的名牌茶。據何長明介紹,甘露、黃芽、石花這三種茶,在蒙頂之外又有着其他的名字,分別是碧螺春、竹葉青和龍井。

  四川成都茶文化的起源

  早在秦漢以前,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爲華夏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爲兒子夏啓奪權,啓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爲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爲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仙茶故鄉:蒙頂茶文化

蒙頂山茶文化,泛指四川蒙頂山與茶有關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

  蒙頂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好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爲“仙茶”,蒙山被譽爲“仙茶故鄉”。

  蒙頂山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蒙山地處四川盆地西緣山地,爲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過渡地帶,號稱“天漏”雅安與名山兩地。

  蒙頂茶的聲名遠揚使之成爲歷代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在我國,贊茶的名聯佳句首推以民諺方式流傳甚廣的“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琴茶》詩有“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陽王《蒙山白雲岩茶》詩有“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概嘆。

  宋代詩人文同《蒙頂茶》詩有“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讚頌。唐宋大家孟郊、韋處厚、歐陽修、陸游、梅堯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爲題的詩文。明清時代的詩文題詞則更爲豐富,當代詩人、文學藝術家也留下了許多吟誦蒙山茶的華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獨具的蒙山茶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爲貢品。原始公社後期, 茶葉成爲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茶之初姓本蜀茶葉的發源地是哪

是四川。“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起點之一,在古代承擔着茶葉入藏和藏馬入川的重任。

拓展:四川被認爲是中國乃至世界種植、製作、飲用茶葉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遠流長。 四川也是中國產茶大省,茶業與茶文化,既促進了經濟增長,又改善豐富了人民羣衆的生活。 川茶主產區處在雪山和盆地交匯處,晝夜溫差大,使川茶具備獨特的甘烈香型。 

同時,川茶採摘比江浙產區提早30天,具備市場優勢。  四川茶文化是古代 巴蜀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以種茶、飲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茶樹品種資源豐富,譽爲我國茶和茶文化的搖籃之地而聞名於世。

四川茶文化的介紹

飲茶習慣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一般來說,吃完早飯,而今天恰好沒什麼活生的人們或者是老人們便紛紛的涌向茶館。 成都人飲茶有其獨特的蓋碗茶具,即:茶蓋、茶碗、茶船子。一張竹子制的靠椅,一張低低矮矮的小方桌子,還有茶館裏跑堂的沏茶師傅的手藝,相信如果您有機會親自目睹,您一定會兀自驚訝不定的。

老成都蓋碗茶裏的茶文化

有人說,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

成都素以茶館多、茶客多和喝茶耗時長而聞名,如今成都的生活節奏快了許多,但在公園裏、街頭巷尾仍然可以看見不少喝着蓋碗茶、擺着“龍門陣”的人們,神情怡然自得。當時代牽着整個社會一路狂奔向前發展時,卻有一些悠閒的生活習慣被這座城市保留了下來。

“蓋碗茶”,是成都最先發明並獨具特色。

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或三炮臺子。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相傳,蓋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由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

崔寧與其女兒都特別喜愛喝茶,那時的茶杯沒有襯底非常燙手,於是崔寧的女兒就奇思妙想發明了木盤子來託茶杯。

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環上一圈,使杯子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

基於興趣,她後來把茶船改用漆環來代替蠟環,人們稱讚不已。

到後來環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

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區誕生了。

茶船即茶托,用它端茶碗以免燙手。茶蓋可以使水保持溫度,還可以用蓋來撥動茶水,使茶香四溢,滾燙的水也涼得快一些。另外,茶客喝茶時從茶碗和茶蓋之間的縫隙下口,可以把茶葉撇開。其實,“蓋碗茶”還有更深層的寓意:把茶蓋比作天,茶船爲地,茶杯喻人,把茶水一衝上,蓋子一蓋,便有了“天地人,精氣神”的意境。

蓋碗根據製作的原料不同,大致可分爲三類: 白瓷蓋碗、汝窯蓋碗和青花瓷蓋碗。

白瓷蓋碗最實惠, 汝窯蓋碗更適合土豪,老闆們的佳選。蓋碗的結構雖然簡單,但是對做工的要求卻比較高。

因爲蓋碗要做得嚴絲合縫,手繪要精美,做起來是比較難的。

使用蓋碗泡茶最大的優點是它適合泡任何種類的茶,不像玻璃杯只適合泡綠茶,其他茶都不適宜,而紫砂壺不宜泡綠茶。

記得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這樣寫道: “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

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可見,連魯迅先生也比較青睞於使用蓋碗泡茶。

老成都生活

成都茶館裏一般都是矮的茶桌和竹椅子,讓人可以坐得舒服些,但是又不像沙發或躺椅那麼會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讓你舒適的呆上一整天也不疲倦,這樣,人們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長。 也有不少茶館有竹躺椅或藤躺椅,可以讓人更充分地放鬆休息。 人們靠着或躺着休息,多數都在擺龍門陣(談天)或稱作“衝殼子”(吹牛)。 正所謂“杯裏乾坤大,茶中日月長”,小茶館大社會,這裏匯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來北往之風。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館的靈魂。難怪說成都的茶館“有座、有茶、有趣”。

茶館一天的生意也有閒忙之分,忙時稱“打涌堂”,閒時稱“吊堂”。茶葉叫作葉子,把茶葉放進茶碗叫做“抓”,每碗茶葉多的叫做“飽”,少的叫做“嗇”。本來是飲茶或喝茶卻叫做“吃茶”。把開水第一次衝進有茶葉的茶碗叫做“發葉子”或“泡茶”。開水溫度不夠,茶葉不沉底,一部份浮在水面上叫做“發不起”,諷爲“浮舟葉子”。開水放置稍久,溫度已降低,叫做“疲”,或說“水疲了”。第二次向茶碗內衝進開水,叫做“摻”或“衝”。“一開”、“兩開”,是茶館裏常用的詞。如說:“才喝了一開”,指喝的時間短。喝了好幾開”,指時間長。這裏的“開”,是指每衝一次開水必須揭開一次茶蓋的竟思。“白”,是指摻過多次開水,茶已泡到沒有顏色,成了白水了。當茶多們說“茶已喝白了”,就是準備要走了。

//////////

有句老話:“北京衙門多,上海洋行多,廣州店鋪多,成都茶館多。”成都人愛上茶館。可以說,成都人是把“愛茶主義”理解爲或者表現爲了“愛茶館主義”。 據《成都通覽》載,清末成都街巷計516條,而茶館就有454家,幾乎達到了每條街巷都有茶館的地步。1935年,成都報載,成都共有茶館599家,每天茶客達12萬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萬大軍”,而當時全市人口還不到60萬。去掉不大可能進茶館的婦女兒童,茶客的比例無疑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杯裏乾坤大,茶中日月長”,小茶館大社會,這裏匯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來北往之風。有錢的闊佬,有名的大家,坐在露天茶館也絲毫無損他們的名聲。相反,這是一種美德,一種品得咖啡,喝得蓋碗小茶的平和與篤實。露天可以換成室內,竹椅可以換成藤椅,“三花”也可以換成“蒙頂”,但換不掉的是那種“散打”式的悠閒與自在,成都人有滋有味地過着自己幸福的茶水生活。

歡迎您來七子茶莊,與我們一起體驗成都式茶館樂趣~

七子茶莊—好茶喝健康

七子茶莊品茗地址

置信店

廣福店

海峽店

標籤:四川 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