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紀錄片怎麼寫影評

1. 紀錄片的影評怎麼寫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着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覆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昇華。

紀錄片怎麼寫影評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臺社會現買;二是要準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倘若論文,最好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爲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評電影《花季,雨季》時,在一片叫好聲中,有同學冷靜地認爲編導將銀幕中的學生形象給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裏,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裏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儘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每年的美國奧斯卡電影大獎評選,世界各國的影展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雖不能親臨其境,但通過多種媒體一樣能瞭解動態,捕捉到世界電影發展的最新信息。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着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着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師範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着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樸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樸實的語言,纔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纔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電影最直觀可感的,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幕上的**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2. 紀錄片如何寫影評

思考和回顧以下影片分析的主要原理

1、影片的主題如何總結

2、人物的形象如何分析

3、影片的結構如何分析

4、細節有哪些?起何作用

5、聲音的種類和作用

6、音樂的特點怎麼找,有何作用

7、空鏡頭有何作用

8、紀錄片有哪些創作手法

9、片名如何分析

10、轉場和劃分段落有哪些方法

11、構圖如何分析

12、光線如何判斷和分析

13、色彩如何分析

14、影調如何分析

15、線條如何分析

16、節奏如何分析

17、什麼是同期聲?有何作用

18、思考一下所謂的蒙太奇手法

我個人覺得影評是代表你看懂了,並且代表你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東西,或者說更深入了。所以任何藝術手法的分析都要落腳到主題上面。影評寫作的關鍵是要注意結構,不能亂,要有一種起承轉合有的放矢的節奏。

3. 紀錄片專業影評怎麼寫 爲了藝考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紀錄片的本性應當是客觀物質現實的復原。

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集中反映不經人爲控制的敘事結構,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性,並不排斥可以擁有其他屬性,如藝術性 政論性 文學性 哲理性等,但他們都服從於紀實性,而且通過紀實性來表現。通俗點說,紀錄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環境 事件真實 真實反映生活的新片種,客觀反映 極少有編導主觀色彩。

但是無論這部電影反映的一系列屬性,前提必須真實。 那麼該怎麼評紀錄片吶?在這裏向大家講一個固定格式套路:結構——真實性——畫面——色彩,如果你按這個套路走的話,即使你語言不夠華麗,分數也差不到哪去,不會看着很亂,沒有條理。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紀錄片的分析中,把握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長鏡頭伴隨紀錄片至始至終,通過長鏡頭記錄特寫畫面,用中景全景對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烘托氣氛,從而闡述現實意義,比較成功之處。 而藝術片因爲不是重點(不是重點不代表不會考)在這裏不多說了。

但在大致套路跟記錄片差不多:結構——畫面特點——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個真實性。除了上述,藝術片需語言優美,詞彙華麗才能體現其藝術性。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

《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爲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爲中國革命找到了鬥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作爲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鬥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

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3.寫觀後感。

要聯繫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

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捱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繫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

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爲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爲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

《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與**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裏、逐層深化的評析。

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爲、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着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讚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1.藝術樣式評論。

如《不莊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2.藝術風格評論。

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鬥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絃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複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

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爲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1. 電影語言評論。

《 紅高梁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2. 電影結構評論。

《複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 平津戰役 的結構藝術》。3. 電影修辭評論。

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 開天闢地 中的象徵手法賞析》。4. 電影節奏評論。

《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的節奏藝術》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絃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6、電影音響評論。

《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7. 電影色彩。

4. 紀錄片評論怎麼寫

一、紀錄形態 攝影的紀錄功能,是以攝影造型表現手段的攝錄性爲物質基礎的一種本體功能。

它能表現被攝對象的具體性與實在性,並以影像的方式再現它的直觀的運動過程。儘管它再現的是被攝對象的影像形聲結構,但卻和被攝對象的形聲結構十分相似。

巴贊曾這樣解釋過攝影的這種紀錄功能:"唯有攝影機鏡頭拍下的客體影像能夠滿足我們潛意識提出的再現原物的需要,它比幾可亂真的仿印更真切,因爲它就是以這件實物爲原型的。"(《世界電影》1981年6期10頁。)

但是,影像不是現實,而是已經被中介了的現實,在觀衆與現實世界之間,還存在着創作者、攝影機、再現的作用與方式等等因素。因此,影像中被呈現的現實--也就是被攝影機所捕捉到的現實--已經是按照創作者的主觀價值加以組織過的了。

結果,這些主觀價值創造了一系列新的關係,新的現實不再是現實本身。巴贊又這樣解釋道:"同一事件,同一物體能以多種方式來再現,每次再現都會捨棄或保留某些使我們能在銀幕上識別出該物體的特徵。

每次再現都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程度腐蝕作用的抽象物,使原物難以保持完整……最初的真實被真實的幻覺所替換。"(《世界電影》1991年4期48頁) 於是,真實在這裏成爲一種審美現象,真實性也不再是哲學意義的,而是審美意義的了。

紀實,是一種特殊的紀錄形態。這種形態強調記錄行爲空間的原始面貌,強調記錄形聲一體化的行爲活動。

現實生活中,人的存在與活動,事物的存在與運動都是以聲形一體化的完整形態進行的。當它以光波的形式傳送出彩像的同時,也以聲波的形式傳送着音響,兩者共同構成了具有特定對象性的具體的實物。

這種事物是運動的、不可分割的。 但是,當用攝影機去記錄它時,聲音和形象被攝影機的機械性能分離了。

這樣,脫離了聲音的影像,使實物脫離了具體的情境,影像就可能變成一個形象記號,實物就不可能再是具體的個體,而是由個體組成的類。比如,畫面上的一個人,不再是張三或李四,而變成了"人"的類概念。

畫面上影像記號的組合,也就可能變成一些抽象的物類。比如,畫面上一個人的活動,不再是某時某地某人在幹某事,而變成"人的某項活動"的類概念了。

這樣,具體的變成了抽象的。 在實踐中,許多創作者並不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以爲攝影就是拍下圖像,所以,拍攝時不開話筒,有的攝影機上甚至從不帶話筒,這樣記錄下來的對象已不是事物的運動狀態,而只是它的形象了。

攝影的紀錄功能在這裏已大大地打了折扣。 紀實的紀錄形態還強調再現事物發展的逼真效果,這種效果不僅僅是去拍攝真人真事,而且是要賦予真人真事以運動發展的意義,使人的活動具有一種符合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逼真性。

攝影的紀錄功能與"照像性"的複製功能不同。複製功能是完全沒有攝影者個人特色的,原原本本記載對象的功能。

這種功能近乎於原始的模仿,複製本身對對象的基本素質和基本形態進行記錄,但並不給對象帶來審美價值。而紀錄功能則在記錄現實對象的同時,實現創作者對現實對象審美屬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使對象的審美屬性變爲具有審美價值的屏幕形象。

這時,攝影機對物象的選擇與記錄,就具有了超出冷眼旁觀的審視效果。平時不顯眼的事物,可以變成強烈的可視形式突出出來。

平時習以爲常的事物,卻可以變得空靈闊遠。影像的影調、色彩、運動、景別以至於清晰度,都使視覺形象傳達的信息具有了一定的理智和情感的成份。

看上去,事物還是那個事物,但紀錄形態本身已揭示了物質現實新的方面。這是因爲,具有情感和理智活動的紀錄方式,能引導人們深入到物質生活世界的內在活動中去,這些活動正是現實世界的產物,並且也深藏於這個世界之中。

紀錄形態是有主體投入的一種實錄,是主體的感情與理智同現實生活的一種契合。主體對現實的慾望,恰好填滿了影像與現實物體之間的那種差距。

5. 紀錄片先生的影評怎麼寫

《先生》紀錄片影評暑假,我在家裏看完了整整十集《先生》紀錄片。

這十集紀錄片,記載了十位民國時期的“先生”們。看完後,我感到十分震驚,到現在空閒時腦海裏還總是顯現出紀錄片裏的畫面。

蔡元培先生可謂稱得上是“學界泰斗“,他也是北大最初的校長,是他建立了北大這個美好的校園。他很反感政治,認爲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愛人以德,十分重視人才。

雖然很多人都不認識胡適先生,但他是一位現代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篇文章成爲了中國第一篇從文言文轉爲白話文的正式宣言。馬相伯先生畢生講起來,反對專制。

他非常愛國,曾表示過絕不會撤離中國。他還把學生、親友們送的壽金全數捐給抗戰的傷兵和難民,樂於奉獻。

張伯苓先生建立了南開大學,他認爲“糞水也可以澆鮮花”,“鮮花”就是學生們,而自己則是挑糞水的挑水工,雖然南開大學短短三天就被炸燬,物質已經不在了,但是南開的精神永不泯滅。梅貽琦先生無黨派色彩,學識淵博,人格高尚,能發展清華,聲望素著。

他總是對人寡言溫和,但在處理重大事件卻十分果斷,堅忍前進。竺可楨先生是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於72歲時加入中國**,一直敬佩着**主席。

他相信人類總是不斷髮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斷髮展的。在自然氣候和政治氣候裏,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晏陽初先生被稱爲“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繼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四大自由”理念後提出了第五個人人都應享有的自由,強調人人平等。陶行知先生堅決反對教育部的會考,他認爲這是在毀滅學生的人生,對國家民族有百害而無一利。

爲了我們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批評現實,成爲了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一位特立獨行者,他有自己的主見,看到老人拉人力車摔倒後,便下決心以後再也不坐這種車了,很善良。

陳寅恪先生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研究,往往都非常精確。

這十位“先生”每一個都讓我非常欽佩,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要以他們爲榜樣,努力向上。

6. 紀錄片影評的寫作方法是什麼

那麼,下面我們就詳細講講。首先,什麼叫影評 具體概念?有人會說,那不就是看完電影對影片的評價嗎?錯!你說的觀後感,觀後感與影評最大的區別:前者是人主觀上的感受,而後者是客觀專業的分析;前者強調他的思想內容和教育意義,後者是從專業的角度:比如從結構,畫面,色彩,表達方式,剪輯是否流暢,拍攝手法,同期聲表現等等更加深層次的分析,凸顯現實意義和成功之處!

影評通常評什麼類型的片子?如果影評是編導的重點的話,那麼紀錄片就是影評的重中之重 。但總體範圍歸爲三類,記錄片,專題片,藝術片。前兩者可以歸爲一類,在國外,前兩者統稱爲紀錄片,因爲他們具有很多共性,真實時間真實環境發生的真人真事。而國內由於諸多原因把它分開,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由上述分析,我們就可以理解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紀錄片的本性應當是客觀物質現實的復原。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集中反映不經人爲控制的敘事結構,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性,並不排斥可以擁有其他屬性,如藝術性 政論性 文學性 哲理性等,但他們都服從於紀實性,而且通過紀實性來表現。通俗點說,紀錄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環境 事件真實 真實反映生活的新片種,客觀反映 極少有編導主觀色彩。但是無論這部電影反映的一系列屬性,前提必須真實。

那麼該怎麼評紀錄片吶?在這裏向大家講一個固定格式套路:結構——真實性——畫面——色彩,如果你按這個套路走的話,即使你語言不夠華麗,分數也差不到哪去,不會看着很亂,沒有條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紀錄片的分析中,把握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長鏡頭伴隨紀錄片至始至終,通過長鏡頭記錄特寫畫面,用中景全景對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烘托氣氛,從而闡述現實意義,比較成功之處。

而藝術片因爲不是重點(不是重點不代表不會考)在這裏不多說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記錄片差不多:結構——畫面特點——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個真實性。除了上述,藝術片需語言優美,詞彙華麗才能體現其藝術性。

標籤:紀錄片 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