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一天幾個時辰怎麼分

一天幾個時辰怎麼分

1.中國古代十二時辰的順序:子 、醜 、寅 、卯、辰 、巳 、午、未、申 、酉 、戌 、亥。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爲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爲子時,一至三點爲丑時,依次遞推。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一天有多少時辰?

一天有12個時辰,一個時辰有兩個小時,具體12個時辰如下:

1、子時(23時至01時)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00-1:00)。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爲首,以23時起至夜1時爲子時。公曆零點以前爲前一日,零點以後爲次日。鼠在這時間最活躍 ,所以稱之爲子時。

2、丑時(01時至03時)

丑時又稱雞鳴,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上午1時正至上午3時正)。古時雞鳴而起,眛旦(天將明未明之時)而朝。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所以稱之爲丑時。

3、寅時(03時至05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凌晨 3 時整至凌晨 5 時整)。老虎在此時最猛,所以稱之爲寅時。

4、卯時(05時至07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點至7點)。爲古時官署開始辦公的時間,故又稱點卯。因爲時正值朝暝冉冉東昇,故又謂之日出,所以稱之爲卯時。

5、辰時(07時至09時)

辰時指的是七時至九時,別稱食時,又名早時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所以稱之爲辰時。

6、巳時(09 時至11時)

巳時,又稱隅中,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爲隅中。(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蛇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所以稱之爲巳時。

7、午時(11時至13時)

午時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而正午十二時又有平午、平晝、亭午等別稱。如宋蘇舜欽《紫閣寺聯句詩》:“日光平午見,霧氣半天蒸。”意思是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8、未時(13時至15時)

未時,此時太陽蹉跌而下,開始偏西,故又謂之日側、日映。也就是午後時間,正是人們小息納涼休閒時刻。因爲這個時間段也是人一天中,最爲舒適的時間。所以稱之爲未時。

9、申時(15時至17時)

申時,又稱時正,別稱哺時、日哺。晡時是十二時之一,即申時,(即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所以稱之爲申時。

10、酉時(17時至19時)

酉時,又稱日入,日落、日沉、傍晚:意爲太陽落山的時候。(下午 5 時正至下午 7 時正)。這段時間雞開始歸巢。所以稱之爲酉時。

11、戌時(19時至21時)

戌時是指19時至21時。別稱黃昏,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這段時間狗開始守門口。所以稱之爲戌時。

12、亥時(21時至23時)

亥時,又稱人定,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所以稱之爲亥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時辰

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怎麼劃分的

子時——23時至01時;丑時——01時至03時;寅時——03時至05時;卯時——05時至07時;辰時——07時至09時;巳時——09 時至11時;午時——11時至13時;未時——13時至15時;申時——15時至17時;酉時——17時至19時;戌時——19時至21時;亥時——21時至23時。

擴展資料: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爲子時,一至三點爲丑時,三至五點爲寅時,依次遞推。

時辰養生歌:寅時天亮便起身,喝杯開水樓下行;定時如廁輕如許,卯時晨練最宜人;辰時看書戲幼孫,巳時入廚當竈君;午時進餐酒少飲,未時午休要抓緊;申時讀報寫詩文,酉時戶外看流雲;戌時央視新聞到,閉目聆聽好養神;亥時過半快洗漱,子時夢中入畫屏;丑時小解一時醒,輕摩“三丹”氣血盈;脈絡通暢心如水,一覺睡到金雞鳴。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時辰

一天有十二個時辰,那麼時辰是怎麼劃分的?

1、子時:23時至1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2、丑時:1時至3時,雞鳴,又名荒雞。

3、寅時:3時至5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

4、卯時:5時至7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

5、辰時:7時至9時,食時,又名早食。

6、巳時:9 時至11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爲隅中。

7、午時:11時至13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

8、未時:13時至15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9、申時:15時至17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

10、酉時:17時至19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11、戌時:19時至21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

12、亥時:21時至23時,人定,又名定昏。

擴展資料: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爲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爲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爲子時,一點到三點爲丑時,三點到五點爲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

以後,隨着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時辰

一天24小時分成幾個時辰?

一天24小時現在一般是分爲晨8個小時(包括凌晨、早晨),午8個小時(包括上午、中午、下午),晚8個小時(包括傍晚、晚上)。具體區分的時間段如下:

凌晨:0時至5時;早晨:5時至8時;上午:8時至11時;中午:11時至13時;下午:13時至16時;傍晚:16時至19時;晚上:19時至24時。

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爲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擴展資料:

在古代,光陰表示時間。時間是人根據物質運動來劃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宇宙中的“時”本來是沒有間的。物質運動需要耗費“時”。

但是如果不把“時”分割成間,我們的思維就無法識別“時”,我們之所以能思考,是因爲思維能對物質世界命名,物爲實,思爲虛,思命物以虛名,爲思所用。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爲名。一更分爲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24分鐘。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標籤: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