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中秋節要紀念誰

中秋節要紀念誰

1.嫦娥。中秋節是爲了紀念嫦娥的節日。相傳在古代,后羿射日得到不死藥後,爲了保護藥,嫦娥吞下仙藥後飛向了月亮。爲了紀念這一傳說,人們在八月十五擺上香案祭祀,形成了中秋節。

2.抗元起義紀念日。中秋節是爲了紀念抗元起義的。抗元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起義,發生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的統治,在中秋季節,將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中秋節吃月餅紀念這個歷史性的勝利。

3.后羿。中秋節是爲了紀念后羿。后羿是古代神話中的英雄,爲了保護百姓免受大自然的侵害,他用神弓射下了九個太陽,使得人民免受太陽的折磨,爲了紀念后羿,人們在這一天舉行了中秋節活動。

4.吳剛折桂。吳剛折桂是爲了紀念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因爲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但被砍的地方卻始終合攏。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秋節是紀念誰?

      如果問,端午節是紀念誰的,大家都會說是紀念屈原的。而要問“中秋節是紀念誰的”,可能會不禁愣一下。

      如果真的說中秋節是爲了紀念誰的,那麼,只能從神話傳說中去找答案了,這個答案就是:爲了紀念嫦娥。

一、中秋節與嫦娥

      嫦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有一種說法是中秋節與一則神話傳說有關,這個神話傳說就是“后羿射日”與“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以致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出現了,他登上了崑崙山頂,拉開神弓,一下子就射下來9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因此,后羿受到百姓的愛戴。後來后羿就娶了嫦娥做妻子,兩人非常恩愛。

      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就能即刻成仙。后羿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不料,這個不死藥被一個小人看見了,他就乘機嫦娥交出不死藥。在危急之時,嫁娥一口吞下了仙藥,很快就飛向了月亮。

      后羿知道這件事後,悲痛欲絕。他仰望夜空,呼喚嫦娥的名字。這時,他發現皎潔的月亮上,有一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就拼命追月,可是他無論如何也追不到月亮跟前。

      沒有辦法找到嫦娥,爲了表達思念之情,后羿只好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最愛吃的鮮果,遙祭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知道嫦娥成仙這件事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就在民間傳開了。

      由這個傳說可以看出,中秋節的來歷是與嫦娥有關的,因此,從這意義上說,這個節日也是爲了紀念嫦娥的。

二、中秋節的來歷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此夜,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日爲陽氣之祖,稱爲太陽,月爲陰精之宗,稱爲太陰。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禮。直到唐代,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後來民間也在中秋時節賞月拜月,寄託情懷,形成傳統的八月中秋節。

三、中秋節習俗

      祭月、拜月和賞月。古人云:“月到中秋分外明”。其時天高氣爽,皓月當空,因而又稱爲“月夕”。古時候,我國曆代帝王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即使民間,也有中秋祭月、拜月和賞月之風。魏晉以來,賞月習俗已廣泛流傳。到了唐代,可謂達到鼎盛時期。

 

      八月十五吃月餅,是中秋佳節的一大特色。月餅在很早以前叫小餅或甜餅,本是祭奉月神的貢品。元朝末年,統治階級殘酷壓迫人民,又怕人民起來造反,於是將百姓家裏的金屬器具一律沒收,只准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引起衆憤。朱元璋和劉伯溫組織農民揭竿而起,進行反抗。他們把起義的消息藏匿於月餅之中,並約定在中秋之夜一起動手,終於導致了元王朝的覆滅。後來,人們爲了紀念起義的成功,便在中秋節互相饋贈月餅。

四、最好中秋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宋代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這首詞歷來被認爲是中秋詩詞裏寫得最好的一首。詩人對親人抒發了懷念之情,同時也對天下一切人表示了美好祝願。

中秋節是紀念誰?

有個說法是紀念嫦娥。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爲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爲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爲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爲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爲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是紀念誰的?

中秋節是紀念嫦娥的節日,也是家家戶戶團圓的節日,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標籤:中秋節 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