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驚蟄的時間點

驚蟄的時間點

驚蟄節氣的特點是春雷乍動,雨水增多。驚蟄,又名“啓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於公曆3月5-6日交節,主要有蒙鼓皮、驅蟲、打小人、吃梨等傳統習俗。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驚蟄是什麼時候

時間點在每年公曆3月5日-7日之間,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爲“啓蟄”。《夏小正》曰:“正月啓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爲“啓”,爲了避諱而將“啓”改爲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驚蟄是什麼時候?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爲“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的冬眠動物。蟄是藏的意思。

驚蟄 - 簡介

驚蟄

驚蟄,是24節氣之一,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爲“驚蟄”。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纔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 - 名稱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爲“啓蟄”。《夏小正》曰:“正月啓蟄”。在現在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爲“啓”,爲了避諱而將“啓”改爲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 立春—啓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

漢景帝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啓”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啓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啓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驚蟄 - 習俗

驚蟄吃梨

在山西、內蒙古等地,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意爲與害蟲別離。在乍暖還寒的春天裏,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梨和“離”諧音,意思是要讓病痛遠離身體。

祭白虎化解是非

打小人習俗

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爲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驅趕黴運

驚蟄象徵農曆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泄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驚蟄 - 農事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爲3—6℃,沿江江南爲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所以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爲春耕開始的日子。

唐詩有云:“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

“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溼害則是最重要的。

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着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驚蟄是幾點幾分

2022年驚蟄節氣時間是公曆2022年3月5日22點43分34秒,農曆二月初三,星期六。

“驚蟄”的意思就是驚醒蟄居的昆蟲。在公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蟄蟲驚而出走,所以將這一節氣命名爲“驚蟄”。

驚蟄簡介

驚蟄,又名“啓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農事活動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春雷響 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爲春耕開始的時節。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九九”已盡,“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時節。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爲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

我國各地隨着氣溫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漸次開始春耕。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水稻方面日均氣溫穩定在8℃以上時可以開始播種旱育秧。

驚蟄傳統習俗

1、吃梨

驚蟄有吃梨的習俗。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乾舌燥,身體不舒服。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

2、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徵。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啓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3、打小人

驚蟄民間習俗“打小人”香港、澳門一向有“打小人”的習俗。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犯之則在年內遭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因此大家都要買份紙料,內含紙老虎、吉紙、小人紙等去“打小人”。

驚蜇是什麼時間

驚蟄節令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爲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爲鳩。

“春雷響,萬物長。”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爲春耕開始的日子。農諺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因此,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農忙時節。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因此,患風溼免疫疾病的小夥伴們在驚蟄時節保健養生要遵循以下3個要點:

1、預防疾病

風溼免疫疾病的患者大多伴有免疫學等指標的異常,此類疾病的西醫發病機制尚未明瞭,但卻與中醫“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理念不謀而合。“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意思爲: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易產生疾病。因此,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對風溼免疫疾病患者的康復及預後非常重要。

此外,大家要擁有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使心情保持愉快,切忌妄動肝火。因春季與肝相應,故養生不當則可傷肝。若肝氣太盛,易罹患頭暈、目眩、中風和精神疾患等。尤其是長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由於病程偏長、醫療負擔重、藥物的副作用等綜合因素,常常不易保持愉快的心情,大家應儘量克服消極情緒,保持樂觀向上。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但也導致各種病毒和細菌趨於活躍,流行性疾病高發。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風溼免疫疾病患者抵抗力較普通人低,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

2、運動方面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說,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緩緩散步,這有助於身體健康。

因此,這個時節的運動,不宜太過劇烈。畢竟人們剛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需要循序漸進。且風溼免疫疾病患者大多也不適宜進行劇烈的運動,大家可以考慮外出踏青、郊遊、放風箏等,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3、起居方面

驚蟄過後,氣溫逐漸升高,氣候轉暖,此時人們常常感到睏乏,這就是俗稱的“春困”。因此,小夥伴們只有保證良好的睡眠,纔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爲幫助大家都擁有一個香甜的美夢,特支招如下:

(1)在睡前半小時遠離手機、摒棄雜念、保持心情平靜,這樣有利於入睡;

(2)稍微活動一下身體,這有利於身體的舒展和放鬆;

(3)在睡前洗臉、洗腳(或用中藥泡腳),按摩面部和搓腳心,這可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 勞,利於入睡。

給大家來點實用的-除困解乏之蓮子芡實粥

春節過後常常感到睏乏,除了節氣的原因,還與大家在春節期間進食過多、嗜食辛辣肥甘有關,因爲這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溼阻氣滯、脾不升清,故常可見食慾下降、疲乏無力。蓮子是滋補養生佳品,其中的鈣、磷、鉀含量豐富,能夠健脾養胃、養心安神。另外,芡實亦具有健脾化溼的功效。蓮子與芡實皆爲藥食同源之品,多喝蓮子芡實粥可以有效去除疲勞狀態,大家不妨試一試。(注意:此粥雖好,但高鉀、高磷、高鉀血癥患者不建議服用。)

(1) 原料:蓮子50g、芡實15g、大米300g。

(2) 做法:把蓮子、芡實、大米洗淨,同時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先用大火煮沸,開鍋後改用小火熬製40分鐘左右即可。(煮粥時水要多放一些,不要使粥過稠)

(3) 功效:健脾化溼、養心安神,有益於改善疲乏的狀態。

標籤:驚蟄 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