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奧蘭治親王

奧蘭治親王

奧蘭治親王指的是荷蘭的一位皇室成員,該稱號最初是用來稱呼荷蘭奧蘭治全家的。現在,該稱號通常用來指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的繼承人。在荷蘭議會中,奧蘭治親王通常被認爲是荷蘭王位的第一繼承人。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很多介紹歐洲皇室的文章都寫過,維多利亞女王通過安排歐洲皇室之間的婚姻,被後世稱爲歐洲老祖母。其實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前,還有一個不爲人知的老祖母,

她的後代是如今全部歐洲皇室的祖先。

而且維多利亞用9個孩子做到的事情,她只用2個孩子就做到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比維多利亞女王還早的真·老祖母。

黑森-卡塞爾的瑪麗·路易斯出生於1688年2月7日,是奧蘭治的第九位王妃,黑森卡塞爾伯爵查爾斯一世與庫蘭的瑪麗亞·阿米莉亞的女兒。

瑪麗·路易斯是查爾斯一世的第十一個孩子,她是作爲新教徒被扶養長大的。生在貴族之家,瑪麗·路易斯從小被當作奧蘭治親王約翰·威廉·弗裏索的未婚妻培養。然而,直到她21歲那年,瑪麗才和來訪卡塞爾的親王見過一面。顯然,這次會面給奧蘭治親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當時,王妃候選人其實還有一位,約翰·威廉·弗裏索的母親對他說,他要在這兩位姑娘中選一位做妻子。可是,親王甚至都不給另一位候選人見面的機會,就敲定了瑪麗·路易斯。

1709年4月26日,奧蘭治親王與瑪麗·路易斯在卡塞爾舉行了婚禮。婚後不過一個月的功夫,奧蘭治親王就同王妃的父母一起捲入了西班牙的王位繼承戰爭。瑪麗·路易斯在第二年的一月份前往呂伐登(位於荷蘭的弗里斯蘭省,屬於奧蘭治親王的轄地),瑪麗發現自己懷孕了。1710年10月2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安娜·夏洛特·阿瑪利亞·路易斯出生了。

展開剩餘77%

瑪麗的運氣不太好,奧蘭治親王在1711年7月14日因海難去世,屆時瑪麗正懷着七個多月的身孕。9月1日,她誕下了一名男嬰,取名威廉·卡里爾·亨德里克·弗裏索。這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成了奧蘭治親王,他便是威廉四世。

這一年,瑪麗過得很壓抑,因爲她不僅失去了丈夫,母親也跟着去世了。而她那失去的兒子的婆婆—安哈爾特-德紹的亨利埃塔·阿瑪利亞也沒讓她閒着,她要和瑪麗爭當奧蘭治的攝政王——因爲威廉四世還太小了嘛。

幸虧,瑪麗當攝政王的呼聲高於她婆婆,她雖然沒什麼經驗,卻更有資格。不過瑪麗的處境仍然很艱難,

她現在是一個23歲的寡婦兼攝政王,

面臨諸多困難。比如,她的收入極少,開銷卻很大,債臺高築。因此,她不得不向她的父親求助。婆婆看搶不過媳婦,只好返回德國。

瑪麗獨自將兩個孩子撫養長大,但這兩個孩子的生活也不太順利。

瑪麗和她的兩個孩子(以後的全部歐洲皇室都從這裏出來)

1727年,大女兒安娜嫁給了巴登-杜拉赫的弗雷德裏克,他們也生了兩個孩子。

但安娜在第二個孩子出世後就得了臆想症,而且病情惡化得非常快。她似乎瘋了,整天自言自語,歇斯底里,咄咄逼人,認不出任何一個熟人。醫生都治不好她,最後,在她病逝於1777年。

至於

威廉四世

,他在1731年成年,瑪麗正式還政於他。在這之前,她爲他

與英王喬治二世的長女安妮公主

舉辦了隆重而華麗的婚禮。

然而,威廉四世去世得比瑪麗還要早,他於1751年在海牙逝世。這時,他的兒子——瑪麗的孫子威廉繼位,成爲威廉五世。威廉五世繼承奧蘭治親王的王位時,才3歲,也是襁褓中的小領主,安妮公主當起了攝政王。

可她也沒有在位多久,1759年,安妮公主也去世了,威廉五世仍然太小,

於是瑪麗又被請回來當攝政王,直到1765年,瑪麗因中風去世。

而她的孫子威廉五世還差一年才成年,長姐卡羅萊娜公主又當了一年攝政王。

瑪麗住在呂伐登時,深受當地人的尊敬和愛戴。她去世後,被埋葬在呂伐登的格羅特科克,並被人們親切地稱爲“瑪麗阿姨”。在她逝世250週年時(2015年),呂伐登舉辦了好幾場關於她的展覽、講座,主題是以她作爲“歐洲的老祖母”展開。說起來,她可是當代歐洲皇室的先祖,在她的後代裏,包括現在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爲什麼說她是歐洲皇室的祖母呢?我們來講解一下:

英國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丹麥

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盧森堡

大公亨利是瑪麗兒子,威廉四世的後代;

列支敦士登

的漢斯-亞當二世、

摩納哥

王子阿爾貝二世是瑪麗女兒阿瑪利亞公主的後代;

荷蘭

國王威廉·亞歷山大、

國王菲利普、

挪威

國王哈拉爾五世、

費利佩六世、

瑞典

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羅馬尼亞

國王米哈伊一世(2017年去世)既是威廉四世的後代,也是阿瑪利亞公主的後代。

此外,已經不再傳承的阿爾巴尼亞、奧匈、巴伐利亞、保加利亞、德國、希臘、意大利、俄羅斯、南斯拉夫的國王(皇帝)也都是她的後代。

歐洲王室血緣串來串去,就問你怕不怕。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腓特烈·亨利是誰?尼德蘭政治家和軍事統帥腓特烈·亨利的簡介

腓特烈·亨利(Friderik Hendrik,1584年1月29日~1647年3月14日)尼德蘭家和軍事統帥,聯省共和國執政(1625年~1647年在位)。他的封號包括奧蘭治親王和拿伯爵。

腓特烈·亨利是奧蘭治親王沉默者威廉之子,年輕時代在兄長聯省總督拿的莫里斯的軍隊裏接受軍事訓練。他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這位兄長。1625年莫里斯去世後,腓特烈·亨利出任包括荷蘭、烏得勒支、謝蘭島、奧費賴塞爾和格爾德恩的聯省共和國的執政(相當於繼承了莫里斯的職務)。在其統治後期,格羅寧根與德倫特兩省也加入了這個行列(1640年)。

腓特烈·亨利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他在與西班牙的決定性鬥爭中爲尼德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於1625年開始領導全部聯省共和隊。這支軍隊先後攻陷了西班牙統治的克格羅洛(1627年)、斯海爾託亨博斯(1629年)、馬斯特裏赫特(1632年)、佈雷達(1637年)、根特(1644年)、胡斯特(1645年);爲了迫使西班牙讓步,腓特烈·亨利於1635年與法國結成同盟。他領導準備與西班牙籤署最後和約的工作。由於腓特烈·亨利的努力,尼德蘭最終實現了與西班牙締結一份給予其長久爲之奮鬥的權利的條約,即尼德蘭-西班牙和約(1648年1月)。

腓特烈·亨利在國內企圖仿效其他歐洲國家的君主制度,這尤其表現今他於1631年藉助繼承法案使聯省共和國執政一職由奧蘭治家族世襲。

在腓特烈·亨利的執政時期,尼德蘭的國力和影響達到了頂峯。

威廉·奧蘭治的簡介

威廉一世(William I;1533—1584 ),也稱沉默的威廉。是奧蘭治親王、荷蘭執政,荷蘭奧蘭治王朝的開國國王(1584年在位)、荷蘭國父,全名威廉·奧蘭治(荷蘭語:Willem van Oranje)。1568年的搗毀聖像運動揭開了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爭取的序幕,在威廉·奧蘭治的帶領下,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的運動取得勝利。在人民的擁戴下於1584年加冕,不料在加冕前的兩天遭遇刺殺,享年50歲。在荷蘭,人們稱其爲“祖國之父”。荷蘭國歌《威廉頌》所詠唱的就是威廉·奧蘭治。

西方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公爵和親王拜託各位大神

威廉·卡文迪許(,),第一世德文郡公爵(),軍人和家。

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時代的輝格黨人,英國議會運動領袖。

早年周遊歐洲,1661年回國,任議員,不久即以堅決而大膽地反對查理二世的出名。

他支持1688年的光榮("Glorious Revolution")並出面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即位。

後,他領導輝格黨並任威廉的總管大臣,1694年授德文郡公爵和哈廷頓侯爵爵位。

他在基爾肯尼城堡娶第一代奧蒙德公爵的女兒瑪麗·巴特勒(Lady Mary Butler)(1646年-1707年)爲妻。

利奧波德·喬治·鄧肯·艾伯特(,),利奧波德親王,奧爾巴尼公爵(),維多利亞女王的幼子。

利奧波德是最後一位奧爾巴尼公爵, 克拉倫斯伯爵和阿克洛男爵(Baron Arklow)。

他因患血友病,動輒出血不止。

維克托·克里斯蒂安·威廉·卡文迪許(,),第九代德文郡公爵(),西德比郡英國自由聯合黨國會議員(1891年-1908年),加拿大總督(1916年-1921年),和殖民大臣(1922年-1924年)。

< 英國公爵 加拿大總督 第二家獲授白金漢公爵的是詹姆士一世的寵臣喬治·維利爾斯,他在1617年、1618年、1623年連續獲授白金漢伯爵、侯爵和公爵。

他是英國首相,又是法國王后、奧地利安娜公主的情夫。

在維利爾斯最後一位後代1703年去世後,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女王安娜,就把白金漢公爵的頭銜賜給了穆爾格拉夫伯爵約翰·謝菲爾德。

維克托·克里斯蒂安·威廉·卡文迪許(,),第九代德文郡公爵(),西德比郡英國自由聯合黨國會議員(1891年-1908年),加拿大總督(1916年-1921年),和殖民大臣(1922年-1924年)。

英國海軍元帥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維克托·尼古拉斯·蒙巴頓,緬甸的蒙巴頓第一伯爵(Sir Louis Francis Albert Victor Nicholas Mountbatten, 1st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KG, PC, GCB, OM, GCSI, GCIE, GCVO, DSO, FRS, (1900年6月25日 – 1979年8月27日) 英國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的叔叔. 他是最後一任印度總督。

蒙巴頓1900年6月25日出生於英國的溫莎堡。

他是蒙巴頓的路易斯親王的二兒子,母親是黑塞和萊茵的維多利亞公主。

1947年,被英國國王封爲緬甸的蒙巴頓伯爵。

1947年1月至1948年6月,任印度總督。

1955年至1959年,任英國海軍參謀長兼第一海務大臣。

1956年,晉升爲海軍元帥。

1959年,任國防參謀長和參謀長委員會。

1979年8月27日,在 *** 摩海濱因乘坐的遊艇被愛爾蘭共和軍炸燬而遇難 約克公爵愛德華·奧古斯塔斯王子(Prince Edward Augustus, Duke of York) (1739年3月14日- 1767年9月17日) 喬治三世的弟弟,弗雷德裏克王子 (威爾士親王)和薩克森-哥達的奧古斯塔公主的二兒子。

1760年他由他的曾祖父喬治二世承襲約克和阿爾巴尼公爵和尤爾斯特伯爵(Earl of Ulster)爵位。

他的曾祖父在1760年10月25日去世後,到威爾士親王喬治1762年8月12日誕生之間,根據對英國的王位推定的,他是王位承繼人。

在1767年夏天晚期, 在他向熱那亞的途中,愛德華·奧古斯塔斯感到不適, 必須在摩納哥港口登陸。

儘管他被小心護理和照料,9月17日他還是摩納哥親王(Honoré III)的王宮中去世,遺體葬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裏。

|width=40% align=center|前任: 新爵位 |width=20% align=center colspan="2"|約克和阿爾巴尼公爵 1760年-1767年 |width=40% align=center|繼任: 無後代繼承 喬治·維利爾斯(Gee Villiers,)第一世白金漢公爵(1st Duke of Buckingham)英格蘭家。

1614年成爲詹姆斯一世的寵臣,1616年任侍從長,1617年封伯爵,次年升侯爵。

1619年任海軍大臣。

在衆多的寵臣中,喬治·維利爾斯最受詹姆士一世青睞,1623年2月獲得白金漢公爵的封號。

喬治·維利爾斯(Gee Villiers,)第一世白金漢公爵(1st Duke of Buckingham)英格蘭家。

1614年成爲詹姆斯一世的寵臣,1616年任侍從長,1617年封伯爵,次年升侯爵。

1619年任海軍大臣。

在衆多的寵臣中,喬治·維利爾斯最受詹姆士一世青睞,1623年2月獲得白金漢公爵的封號。

格洛斯特公爵亨利親王殿下(H.R.H. The Prince Henry, Duke of Gloucester) 他是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第三子、喬治六世的弟弟。

約翰·坎貝爾(,),第二代阿蓋爾公爵()和第一代格林威治公爵(),蘇格蘭軍人和貴族。

第一代阿蓋爾公爵之子,曾積極推動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聯合。

1705年成爲英格蘭貴族,曾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約翰·喬治·愛德華·亨利·道格拉斯·薩瑟蘭·坎貝爾,第九代阿蓋爾公爵(,)加拿大總督。

33歲以洛恩侯爵出任加拿大總督,爲當時最年輕的加拿大總督。

1871年3月21日娶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四女兒路易絲公主爲妻。

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The 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 (1921年6月10日——)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

菲利浦親王1921年6月生於希臘科孚島,原名菲利普·蒙巴頓,爲希臘和丹麥王子。

他父親安德烈是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七個兒子之一,母親則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

1947年11月20日和伊麗莎白公主結婚,喬治六世授於他愛丁堡公爵、梅里奧尼思伯爵(Earl of Merioh)和格林威奇男爵(Baron Greenwich)等爵位。

1953年他被授於英國皇家海軍元帥、陸軍元帥和空軍元帥等職。

阿瑟·威廉·帕特里克·阿爾伯特(,),阿瑟親王,康諾特和斯特拉森公爵(),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艾伯特親王(Consort Albert)的第三子,曾擔任過多種軍職和加拿大總督(1911年-1916年)。

於1874年被授於康諾特和斯特拉森公爵和蘇薩克斯伯爵(Earl of Sussex)。

阿奇博爾德·坎貝爾(,),第一代阿蓋爾公爵()和第十代阿蓋爾伯爵(),蘇格蘭貴族。

第九代阿蓋爾伯爵的長子。

就找到這些,可以嗎 ? 請採納謝謝!

西班牙帝國橫行世界,無敵艦隊慘敗,另一個新的帝國崛起

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尼德蘭君主、德意志國王、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在被尼德蘭諸侯擊敗後,將尼德蘭王位傳給了兒子腓力二世;第二年又把西班牙王位也傳給腓力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和德意志王位則傳給了弟弟斐迪南一世。

腓力二世即位後,先後擊敗法國和奧斯曼帝國,成爲歐洲最強大的君主之一,但父親留下來的尼德蘭問題,卻依然很棘手。

腓力二世先是把尼德蘭交給了查理五世的私生女、帕爾馬公爵瑪加麗塔,以格拉維拉紅衣主教爲首的一個委員會來輔助瑪加麗塔。

瑪加麗塔和格拉維拉紅衣主教等人延續了查理五世先前的宗教,尼德蘭各地發起武裝鬥爭,奧蘭治親王奧蘭治的威廉和埃格蒙特伯爵等貴族要求腓力二世給予更多參政權。

腓力二世迫於無奈,將格拉維拉紅衣主教調離尼德蘭,但宗教方面不讓步,繼續使用武力來維持自己的,後來瑪加麗塔也在奧蘭治親王和埃格蒙特伯爵等人的要求下,在宗教方面做了讓步,但腓力二世還是不肯妥協。

1566年,尼德蘭各地爆發“破壞神像”運動,幾個月時間就擴散到尼德蘭一大半地區,腓力二世立即派阿爾瓦公爵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率領軍隊,前往尼德蘭進行。

1567年8月,阿爾瓦公爵到達尼德蘭,尼德蘭人的防線被一一擊潰,瑪加麗塔辭職,埃格蒙特伯爵等人被公開處死,奧蘭治親王逃往德意志地區,繼續組織僱傭軍參加鬥爭。

1568年,阿爾瓦公爵與奧蘭治親王爆發海利赫萊之戰,阿爾瓦公爵傷亡慘重;但在兩個月後的赫明根戰役中,奧蘭治親王的弟弟路易斯·德納紹率領的1萬人,被阿爾瓦公爵殲滅,奧蘭治親王只能再次德意志。

1572年,尼德蘭各地接連爆發武裝起義,奧蘭治親王由北向南進發,路易斯·德納紹由南向北挺進,阿爾瓦公爵面臨南北夾擊的威脅;但奧蘭治親王缺人缺錢,影響了戰鬥力,阿爾瓦公爵在平定南部各州後,又將北部多個城市包圍,奧蘭治親王又一次面臨失敗。

這時,法國和英國開始支持尼德蘭人,尼德蘭人還殲滅了阿爾瓦公爵的海上艦隊,一年後,阿爾瓦公爵因作戰不利被召回西班牙。

腓力二世派出了新總督雷克森斯,但西班牙軍隊卻因欠餉多次譁變;1574年,路易斯·德納紹從德意志出發攻打萊頓,但被西班牙部隊擊敗,路易斯·德納紹陣亡,但西班牙軍隊很快再次因欠餉而譁變。

奧蘭治親王領導軍民固守萊頓,西班牙軍隊最終只能撤退;雪上加霜的是,1575年腓力二世再次宣佈國家破產,雷克森斯總督深感失望,第二年雷克森斯病故後,西班牙軍隊再次兵變。

1576年,腓力二世任命唐·胡安爲尼德蘭總督,但他無法阻止西班牙軍隊的暴行,尼德蘭各省開始支持奧蘭治親王,決心恢復自治權,趕走西班牙軍隊。

1577年,唐·胡安總督在與尼德蘭各省代表談判後,簽訂《永久法令》,讓渡了一部分權力,腓力二世也把西班牙步兵團撤到意大利。

但唐·胡安總督仍然堅持宗教控制,雙方矛盾很大,唐·胡安總督乾脆召回步兵團,帕爾馬公爵亞歷山大·法爾內塞也被腓力二世派往尼德蘭進行,南方省的貴族向腓力二世妥協。

1578年,唐·胡安總督去世,腓力二世任命帕爾馬公爵爲新總督,帕爾馬公爵利用尼德蘭南北衝突,進行離間分化,一年後南部10個州成立“阿拉斯同盟”,也就是後來的比利時;北部7個州也成立了“烏得勒支同盟”,繼續與西班牙人對抗。

1581年,“烏得勒支同盟”在海牙發表了脫離西班牙的宣言,成立尼德蘭聯合共和國,這就是後來的荷蘭,選舉奧蘭治親王爲第一任執政。

腓力二世很生氣,1584年派人暗殺了奧蘭治親王,隨後奧蘭治親王的兒子拿的莫里斯繼任執政;帕爾馬公爵率軍繼續對付拿的莫里斯,英國站了出來,跟尼德蘭人一起對付西班牙人。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與英國交戰時慘敗,尼德蘭聯合共和國也開始站穩了腳跟,雖然沒能統一尼德蘭南北,但在海上接連取勝,開始形成一個新的帝國。

荷蘭學者安東·範德倫在《海洋帝國的崛起》一書中,重點介紹了尼德蘭八十年戰爭史,對這場戰爭的緣起、衍變和結果,都做了非常普及性的闡述。

荷蘭原本只是西班牙壓迫下的邊緣小國,最終卻一舉成爲“海上馬車伕”,這一海洋帝國崛起的歷史,值得我們細讀、深思。

英國光榮革命時,爲什麼邀請威廉擔任國王?

詹姆斯二世是繼承他哥哥查理二世爲王的。

他和查理二世從歸國後,並不一定有王位繼承權,因爲查理二世還年輕。於是他和查理二世大臣之女安·海德結婚。安·海德是新教徒,所以他們兩人的女兒瑪麗和安妮都按照查理二世的教導,而被培養成新教徒。安去世後,他得到查理二世的批准,娶了一位天主教徒(意大利公主)爲妻。他這時被封爲約克公爵(Duke of York),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人,紐約(New York)因他而得名。

查理二世當政期間,國會常常表示對信仰天主教的詹姆斯的不信任。爲了平息他們的懷疑,查理二世將詹姆斯的女兒瑪麗嫁給新教徒-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威廉。查理二世沒有正式婚生子女,於是他頂住國會壓力,堅決支持天主教徒弟弟詹姆斯二世繼位,他自己據說在臨死也改變信仰成爲天主教徒。

詹姆斯二世在位時一直試圖平衡新教徒爲主的國會和他自己的願望-回覆和天主教教廷的聯繫,可是英國國會和民衆在經歷了瑪麗一世的血腥統治之後,對任何試圖重新建立天主教的提議都抱有強烈懷疑和不信任。國會在多年爭鬥中,容忍了很多詹姆斯二世的行爲,因爲希望等他去世後,英國會在他女兒瑪麗統治下回歸新教徒的王權。但是當他和中年的王后很出人意料地生了王子,因而剝奪瑪麗及安妮的繼承權後,國會中有影響力的大臣與奧蘭治親王威廉達成協議,邀請他和瑪麗公主入侵英格蘭,宣稱繼承王位,趕走詹姆斯一世和他的王后及新生王子。

威廉這時正帶領荷蘭與英國的天敵法國作戰。法國在路易十四之下,是一個非常強大敵人。威廉希望得到英國的支持,兩者在這一次合作中都可以獲得很大的共同利益。但是威廉和瑪麗堅持共同執政,否則威廉就不肯入侵英國篡位。而英國大臣們也意識到他們需要一個軍人強人執政,對抗詹姆斯二世在法國及其他天主教國家支持下的戰爭。於是,雙方妥協合作篡奪王權,出現了英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兩王共同執政的情況。

威廉是一個出色的軍人,治下安定了英國國內外的局勢,並通過立法穩固了新教徒對王位的合法權利。等瑪麗去世後,因瑪麗與威廉兩人無後,他宣誓傳位於瑪麗的妹妹安妮,安妮若無後,才由威廉再婚生子女即位。安妮即位之時,已經是合法繼承王位,不需要強人來鞏固政權。這時的國會已經通過《王位繼承法》,排除任何非新教徒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她弟弟,“篡位者”詹姆斯,及詹姆斯的後代,因此被國會法律排除繼承權,不再造成威脅。安妮的丈夫從來沒有在英國曆史上留下任何痕跡,更沒有可能會給國會予以大權,控制政權。國會從此之後,權利進一步增強,在安妮無後而終,漢諾威王朝統治英國之後,更進一步削弱了國王對國家的控制能力。

英國在斯圖亞特王朝的結束時(安妮是最後一位斯圖亞特國王),結束了絕對王權的時代,新興的資本家大土地主通過國會,在和信仰絕對王權的國王的爭鬥中,最終以光榮完成了君主立憲制的進化。

參考資料:維ji百科及《Dark Secrets of 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 》

威廉·奧蘭治的早年生活

1533年,威廉·奧蘭治出生在拿伯爵家族。對於拿伯爵威廉·奧蘭治來說,命運之神是非常眷顧他的。他繼承了父親的拿伯爵領地,11歲時,他的堂兄勒內·沙龍戰死疆場,他又繼承了奧蘭治親王的爵位和領地,18歲時同伯倫伯爵的女繼承人安妮結婚,又得到幾處領地,成爲尼德蘭首屈一指的大貴族。他少年被送進布魯塞爾的宮中接受正統教育,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和他的妹妹——尼德蘭女總督瑪麗婭的厚愛、器重。22歲被任命爲馬斯軍團司令,並進入尼德蘭總督府政務院,26歲成爲荷蘭、澤蘭、烏特勒支三省執政。他本來可以像那個時代的大貴族一樣,在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中體面地過完富足的一生。但他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命運之神又把他推向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之上。他面臨着兩難的選擇。

威廉·奧蘭治的尼德蘭革命

1566年,在尼德蘭的一個小城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羣衆運動,激動的人羣迅速砸爛了修道院的物事,這種狂熱迅速擴展到這個尼德蘭,史稱“搗毀聖像運動”,揭開了尼德蘭的序幕。這場運動的產生有諸多因素。尼德蘭是當時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毛紡和麻紡手工業及商貿尤爲發達,城鎮林立。但它自1519年起落入西班牙的統治之中。西班牙視其爲經濟奶牛,其交納的賦稅佔西班牙國庫總收入的一半以上。而使雙方的矛盾發展到如水火之勢的,則是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和“血腥敕令”,這個敕令規定凡異端必須處死並沒收財產,而藏匿包庇異端者與異端同罪。這個敕令使數不清的尼德蘭加爾文教徒被合法地殺害,在加爾文教徒佔多數的尼德蘭顯然是一道戰爭的催化劑。當尼德蘭又陷入一場經濟危機時,和社會的就爆發了。

在這場運動剛剛開始的時候,仍有着許多向良性發展的機會,奧蘭治親王威廉和埃格蒙特伯爵、荷恩上將的努力也正在促成這一點。他們曾聯名向總督瑪格麗特總督遞交書,要求廢除“血腥敕令”、撤走西班牙駐軍,罷免不得人心的主教等。在運動發生後,他們又積極斡旋,女總督也主張採取安撫措施。但頑固的天主教國王腓力二世頑固地斷送了機會,他向尼德蘭派遣了“鐵血總督”阿爾法,採取殘酷的手段,終於使形勢不可收拾。新成立的“除暴委員會”使尼德蘭變成了屠宰場。

這種情勢下,奧蘭治親王威廉斬斷了與西班牙王室的絲絲情結,放棄了顯貴的身份、優裕的生活,毅然加入到血濃於水的尼德蘭民衆一方。他選擇了逃亡德意志,散盡千金招募了一支軍隊,開始了戰鬥的生涯。

威廉的軍隊一開始屢屢碰壁,但“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的崛起使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這兩支隊伍主要由破產的平民組成,他們分別在沿海地區和佛蘭德斯森林進行遊擊,並奪取了一批城鎮,在阿爾法統治的鐵板上打開了缺口。威廉積極配合,再次攻入國內,併成爲全國抵抗力量公認的領袖。

尼德蘭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很好地詮釋了“堅持就是勝利”這個真理,尼德蘭一方在軍隊的數量、編制和統一領導方面均遜色於對手,但他們進行的是關乎自身自由和幸福的奮戰,有足夠的熱情將戰爭進行到底,終於將西班牙拖至全國總破產,同時利用腓力二世樹敵過多的特點,團結國際力量來夾攻西班牙。

尼德蘭地區人口密集,城鎮衆多,決定了尼德蘭戰爭主要由一場場要塞與城堡的攻守戰組成,爲世界戰爭史上的要塞爭奪戰提供了許多光輝範例。其中著名的戰役有哈勒姆保衛戰、阿爾克馬爾保衛戰、萊頓保衛戰等,其中在萊頓保衛戰中,在彈盡糧絕之際掘開海堤水淹敵軍,才取得了勝利。威廉親自參與了其中一些戰役,以頭腦冷靜著稱,被稱爲“沉默者威廉”,不過軍事終非他所長,他在實際指揮作戰中取得的成果有限。他的兩個弟弟爲配合萊頓保衛戰而雙雙戰死。

爲什麼曾任荷蘭共和國第一任執政的奧蘭治親王又叫沉默者威廉?有什麼根據,典故

當時尼德蘭爲幾省聯合,由皇帝查理五世(的攝政統治。查理一直堅持把威廉培養成天主教徒。後來威廉爲皇帝所寵幸,多次奉命出使。在出使法國時,法王亨利二世講述了把教新教徒趕出尼德蘭的計劃,威廉聽到以後大爲震驚,但是緘口不提反對的意見,從而獲得沉默者的綽號。你說的是這個吧?

有沒有一些關於英國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的介紹?

威廉三世(1650—1702年),荷蘭執政(1673—1702年在位),英國國王(1689—1702年在位)

在歷史上,身爲國王,卻能夠對民主憲政有所貢獻的不多,威廉三世就是其中一個,儘管他並非出於心甘情願。

他出生於荷蘭光榮的奧蘭耶家族,爲國父奧蘭耶親王的曾孫。但他的成長並不順利。在他出生前八天時其父威廉二世就被一場急病奪取了生命,自小在母親和祖母的吵鬧聲中長大,性格沉默寡言,而且患有肺結核和氣喘病。他幼年時還面臨失去祖傳的作爲荷蘭執政資格的危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自從1648年荷蘭與西班牙籤訂《蒙斯特條約》,在歷經80年戰火考驗之後,荷蘭的終於獲得國際公認。但戰爭時團結一致的荷蘭人,在後卻出現了,形成以奧蘭耶家族及其支持者爲首的、主張維持一支強有力的軍隊的集權派和以各地方議會的商業寡頭爲代表的地方自治派。他的父親威廉二世曾因此強行派兵逮捕了六名反對派議員。1650年,年僅24歲的荷蘭執政威廉二世突染恐怖的小兒天花病而死,他唯一的兒子——威廉三世八天之後纔來到了人間,他一死,地方自治派興高采烈,馬上召開議會大會,宣佈共和國不再設置統一的軍隊,各省的防務自己負責,同時有五個省宣佈取消執政一職。這樣,荷蘭進入了“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他22歲那年,即1672年,這年荷蘭遭受兩個強鄰英、法的夾擊。英國在海上行動,法王路易十四則派遣12萬大軍壓境而來。國難當頭,荷蘭人民又想起奧蘭耶家族前輩的英勇,於是,年輕的威廉三世被任命爲陸海軍統帥,他以出色的戰績證明了他不愧爲奧蘭耶家族的後代,當然,這場戰爭打得十分艱苦,其中爲保住阿姆斯特丹,威廉三世使用決水淹城外的辦法,1673年底,法隊全部被趕出國土,年輕的威廉三世威望達到頂點,獲得了“護國英雄”的稱號,用自己的能力獲得各省公認,在歡呼聲中就任荷蘭執政。

威廉三世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爲妻,這場婚姻看來並不幸福,兩人沒有留下任何後代,而且威廉在瑪麗在世時一直對她十分冷淡,死後才記念起她的好處,悲痛萬分。但這場婚姻卻給威廉送來了一個比荷蘭更大、更強的國家。1688年,英國正面臨一場危機,當時,國王詹姆士二世置國內大多數人爲新教徒的國情於不顧,企圖重新將天主教定爲國教,而且強行反對派,解散議會,已經處於衆叛親離的邊緣。威廉三世看準時機,親率萬餘大軍在英國登陸,英國人紛紛倒戈,使他輕而易舉地攻下了倫敦,將岳父大人趕到了法國。威廉三世與其妻瑪麗一起被接受爲英國國王,但條件是必須接受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能徵收賦稅、不得在平時招募或維持常備軍;臣民有向國王的權利,國王不得對臣民濫施過分的刑罰;議員的選舉必須是自由的,議會內的演說、辯論自由,議會必須時常召集等。

這一事件,對英國而言意味着自1640年以來由引起的陣痛的結束,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君主立憲制,這就是史家所嘖嘖稱道的“光榮”。威廉三世成爲“英國國王兼荷蘭執政”,這是英荷兩國在歷史上唯一一次被劃到了同一個人的名下。1701年,威廉又接受了英國議會通過的《嗣位法》,除了規定他的妻妹安妮爲繼承人外,還規定今後任何天主教徒不能繼承英國王位,任何英國國王不得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等。

威廉三世一生主要精力都在同當時歐洲權勢最大的人物——“太陽王”法王路易十四做鬥爭,除了上述1672年的那次外,1689—1697年的“八年戰爭”規模也很大,他使他名下的英荷兩國成爲反法同盟的主力,1701年,他臨終前,爲防止法國和西班牙合併,成爲西班牙王位戰爭(1701—1713年)的主要發動者之一。但他與當時英軍的統帥馬爾伯勒伯爵曾一度發生矛盾,以致引起英國政局動盪,後來終於達成和解,馬爾伯勒伯爵後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成爲路易十四的剋星。

威廉三世的王位是與其妻瑪麗二世分享的,瑪麗一直甘居幕後,威廉是實際上唯一的國王,只有在威廉出征時,瑪麗纔出來主政。威廉三世是一個宗教寬容者,實際上對天主教和新教沒什麼偏見,這種類型的國王在他的時代比較容易左右逢源。威廉三世在與其父威廉二世一樣的年齡時,也得了與其父一樣的恐怖疾病—小兒天花病,但這一次老天憐憫了奧蘭耶家族,威廉三世奇蹟般地戰勝了此病,纔有了後來他的一系列輝煌戰績。1702年,威廉三世病死,沒有後嗣,英國的王位由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承,而荷蘭則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二次無執政時期(1702—1747年)。

威廉三世被列入世界最有影響的帝王之中主要因爲兩點,一是他使荷蘭度過了被英法兩國夾擊的艱難歲月,維持了“海上馬車伕”的和強盛;二是他接受了《權利法案》,使英國跨入了穩定的君主立憲制。而後者對世界歷史更爲重要。

瑪麗二世(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蘭王后、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

淺析荷蘭國歌的意義 荷蘭國歌

在歐洲北海之濱的荷蘭,素以鬱金香、木鞋、奶酪這三寶爲大家所熟知。同時,荷蘭又是西方發達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2010年達到5903.21億歐元,位列世界第16名;其中,出口更是荷蘭經濟發展的一駕馬車,2010年達到4050億歐元,位居世界第5。爲何人口不到1657.5萬、國土面積不到3.4萬平方公里①,且大部分陸地低於海平面的荷蘭,能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績呢?

  勤勞肯吃苦同時又高度自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起了關鍵作用。這其中,在各個場合奏響並被吟唱的荷蘭國歌是荷蘭文化和精神的典型代表,極大地鼓舞着荷蘭人民。

  當今世界的國家,基本上都有屬於自己的國歌。國歌可算作一個國家的靈魂,它是一個國家人民的精神寄託和內在動力。就像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多少年來鼓舞着一輩又一輩鬥士爲了新中國的成立,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不斷奮鬥、無畏前行。

  

  一、荷蘭國歌概況

  1815年至1932年間,荷蘭國歌是Wien Neerlands Bloed,中文叫《誰是荷蘭血統》,不過由於其過於排外和種族歧視的歌詞內容,在1932年5月10日,經過荷蘭內閣投票,確定了新的荷蘭國歌。

  現在的荷蘭國歌Het Wilhelmus全名Wilhelmus van Nassouwe,中文可翻譯成《威廉頌》,被認爲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歌。其歌詞初始版本相傳是由16世紀尼德蘭作家、家Marnix van St. Aldegonde於1570―1572年間在荷蘭小鎮West-Souburg創作而成。其曲調改編自法樂 “Autre chanson de la ville de Chartres assiégée par le prince de Condé”,是一首關於1568年被孔代親王圍攻的沙特爾城的歌曲。而後在1575―1625年間,經過荷蘭作曲家Adriaen Valerius的改編,一直在荷蘭各民族間傳唱和在一些重要場合演奏。1932年經Walther Boer的整合,Het Wilhelmus最終成型併成爲國歌。由於篇幅宏大,全曲完整唱完需要大約15分鐘,因此在正式場合一般只吟唱最具代表性的第一和第六章節。

  Het Wilhelmus同時也是一首美麗的詩,全篇共15段,每段8行,St. Aldegonde用第一人稱的古荷蘭語寫作。

  

  二、Het Wilhelmus的創作歷史及背景

  16世紀的尼德蘭經過之前簽訂一系列的條約和聯姻成爲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516年,屬地在尼德蘭的哈布斯堡家族查爾斯王子繼承了西班牙王位,史稱查爾斯五世,統管着尼德蘭的土地和人民。這期間,路德派和加爾文派思想對尼德蘭的歷史進程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加爾文的思想比天主教更關注了社會和經濟因素,並認爲國家應服從於教會。

  查爾斯五世和他的兒子――菲利普二世在位期間,篤信天主教,對尼德蘭實施的是宗教壓制、****和高稅賦,加之菲利普二世並沒有任何尼德蘭情結,僅在其父查爾斯五世去世時來過尼德蘭,如此“外來的和尚”必然在高度自治的尼德蘭國內難以服衆。因此,以奧蘭治的威廉爲代表的荷蘭貴族們開始反抗西班牙的。

  St. Aldegonde當時自稱爲荷蘭貴族一致同盟的發起者,並以雄辯和外交手腕說服了議會代表們選舉奧蘭治的威廉爲執政王。在陪伴奧蘭治的威廉鬥爭的過程中,St. Aldegonde用第一人稱寫下了Het Wilhelmus,歌頌當時領導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的領袖奧蘭治親王――威廉・範・拿,即奧蘭治的威廉。詩句採用了歐美離合詩的形式,即每段第一行的首字母連起來是“WILLEMVANNASSOV”,正好就是奧蘭治親王――Willem van Nassov的名字。只不過古代荷蘭語在歷經數百年,第12段和第13段開頭的兩個詞首字母由S變成現代荷蘭語的Z。

  (一)內容節選

  第一段

  Wilhelmus van Nassouwe

  ben ik,van Duitsen bloed,

  den vaderland getrouwe

  blijf ik tot in den dood.

  Een Prinse van Oranje

  ben ik,vrij onverveerd,

  den Koning van Hispanje

  heb ik altijd geёerd.

  我是威廉・範・拿,

  身體裏留着日耳曼民族的血液,

  我將忠於我的祖國,

  堅守至死。

  我奧蘭治親王,

  熱愛自由,毫無畏懼,

  對於西班牙國王,

  我向來尊敬。

  

  第六段

  Mijn schild ende betrouwen,

  zijt Gij,o God mijn Heer,

  op U zo wil ik bouwen,

  Verlaat mij nimmermeer.

  Dat ik doch vroom mag blijven,

  uw dienaar t’aller stond,

  de tirannie verdrijven

  die mij mijn hart doorwondt.

  你就是我的後盾和依賴,

  哦我的主,我的上帝,

  你就是我一直信賴的,

  並且從不離我而去。

  我將保持虔誠,

  永遠爲你效力,

  去驅逐那些

  他就是我的肉中刺。

  

  第七段

  Van al die mij bezwaren

  en mijn vervolgers zijn,

  mijn God,wil doch bewaren

  den trouwen dienaar dijn,

  dat zij mij niet verassen

  in hunnen bozen moed,

  hun handen niet en wassen

  in mijn onschuldig bloed.

  哦上帝,

  我讚美你,

  請將我從被奴役的威脅中

  解救出來。

  他們用卑劣的錯誤的做法

  來對付我們,

  不能讓他們骯髒的手

  在我純淨的血液中擦拭。

  

  第八段

  Als David moeste vluchten

  voor Sauel den tiran,

  zo heb ik moeten zuchten

  als menig edelman.

  Maar God heeft hem verheven,

  verlost uit alder nood,

  een koninkrijk gegeven

  in Israёl zeer groot.

  就像大衛因Saul王的

  而被驅逐,

  許多貴族和我一樣,

  都爲此嘆息。

  可是上帝終究眷顧了他,

  將他從流放和地獄中解救出來,

  並且賜予他土地,

  那是在以色列廣袤的沃土。

  

  第九段

  Na‘t zuur zal ik ontvangen

  van God mijn Heer dat zoet,

  daarna zo doet verlangen

  mijn vorstelijk gemoed:

  dat is,dat ik mag sterven

  met eren in dat veld,

  een eeuwig rijk verwerven

  als een getrouwen held.

  因爲有上帝,

  苦盡終將甘來,

  我懷着親王的心,

  直到永遠,

  我將直面戰爭,

  以及死亡,

  並將獲得永遠的疆土,

  作爲一個真正的英雄那樣。

  

  1567年,奧蘭治親王領導數以千計的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然而第二年,他們還是在反抗和宗教的鬥爭中敗下陣來。Het Wilhelmus描繪了奧蘭治親王面對受到壓迫的尼德蘭人民所做的演說的場景。歌詞中第一段第二行的Duitsen在現代荷蘭語中指德國的,不過由於奧蘭治的威廉出生地在今天的德國境內,且荷蘭人從血統上說和德國人同屬於日耳曼血統,所以在歌詞中將Duitsen翻譯成日耳曼語。在親王慷慨激昂的講演中,於第六段和第七段插入了兩段禱告,奧蘭治親王強調了他的真誠和決心,並且講述了他反抗西班牙的動因。奧蘭治親王一邊安慰着他的追隨者,一邊又招攬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他的陣營。同時,他還不時提醒大家要遵從上帝的旨意。在第八和第九段中,歌詞中拿奧蘭治親王和聖經中以色列的大衛做對比。大衛在成爲國王前,受到第一任以色列王Saul王的驅逐。歌詞借這個對比,讚美奧蘭治親王是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國王菲利普的最合適領袖。

  整篇歌詞處處能看出以奧蘭治的威廉爲代表的尼德蘭貴族和普通民衆對於西班牙王權的尊重,同時,又能看到他們對上帝的虔誠信奉。在奧蘭治親王永遠效忠於自己的祖國的誓願和不斷祈禱上帝能賜予祖國力量使之能擺脫西班牙的苦惱的訴求中,可以看出,這在當時的尼德蘭成爲上至貴族下至布衣普遍的願望。

  (二)意義及影響

  Het Wilhelmus自問世以來,經常在尼德蘭的一些正式和官方場合被吟唱。當親法蘭西的尼德蘭愛國運動者結束了他們的統治,尼德蘭也於1813年從法蘭西帝國。奧蘭治-拿家族的威廉一世成爲尼德蘭的國王。此後,維也納會議將今天的比利時和荷蘭統一爲尼德蘭王國,由威廉一世統治。1869年,在海牙廣場上舉行的紀念1813年尼德蘭和1898年荷蘭威廉明娜女王即位典禮上都演奏了Het Wilhelmus一曲。因此,不斷傳唱的Het Wilhelmus成爲了尼德蘭爭取自由和的象徵。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的荷蘭,建立在當年和西班牙的80年戰爭的基礎上。在國歌的鼓舞下,荷蘭人用勤勞和智慧發展着自己的國家。艱苦的環境更加凸顯了荷蘭人的勤奮質樸。荷蘭沒有豐富的資源。爲了防治不斷肆虐的洪水,荷蘭人修好了數百年一遇標準的大壩;沒有廣袤的土地,就圍海造田;沒有肥沃的土壤,就發展優良品種,荷蘭人從土耳其引進鬱金香細心培育,成爲了世界的鮮花市場;荷蘭人把從德國、丹麥買來的奶牛精心餵養,培育出了優質的荷斯坦品種。

  從16世紀到17世紀高唱着Het Wilhelmus反抗西班牙的鬥爭喚醒了荷蘭人心底的自由意識和民主性格。這些造就了數百年來荷蘭取得的成績,使得荷蘭成爲了西方發達國家中的一顆明珠,自由而又有序,富裕而又平等。總之,Het Wilhelmus令人振奮的詞句配上悠揚的旋律,積極向上,鼓舞人心。不僅紀念了領導的領袖,同時又提醒並鼓舞着荷蘭人民不忘當年與西班牙統治的鬥爭,爭取的艱苦歷史,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註釋:

  ①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Netherlands,

  

  參考文獻:

  [1]Dr.J.B.Drewes.Het Wilhelmus.Elsevier.1946.

  [2]Hooker,M.T.著.荷蘭史[M]. 黃毅翔,譯.北京: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9.

  [3]M.Barend-van Haeften.et al. Wilhelmus en de anderen. Nederlandse liedjes 1500-1700.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0.

  [4]Poortenaar.J. Wilhelmus Van Nassouwe. Torenreeks,1941.

  [5]王晨旭,劉佳佳.論國歌在不同時代意義[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責任編輯:曹寧)

標籤:奧蘭治 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