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福安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福安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除夕供祭:在除夕,按戶募捐一定數量的錢、米,由值祭者購買三牲、福禮、茶酒、香燭、紙錢及餈粑等,送到村裏神宮進行供祭。

2、初一嘗甜頭:在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大人小孩先喝一杯甜蜜蜜的糖茶,謂之“做年茶”,寓意爲“嘗甜頭”。

3、初一早餐吃紅頭菜面:春節第一餐,福安人不可或缺的彩頭食品是紅頭菜面,寓意爲“鴻運當頭”。

4、初二祭奠:福安的初二,俗稱爲“做白年”“白年日”,是祭奠死者的日子。

5、初五放鞭炮:在正月初五,會放鞭炮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福安過年都有那些習俗? 快!

1、除夕“接年駕”

除夕,按戶募捐一定數量的錢、米,由值祭者購買三牲(豬肉、雞、魚)、福禮(海藻、豆腐、粉絲、黃花菜等)、茶酒、香燭、紙錢及餈粑等,送到村裏神宮進行供祭。做完滿福,家家貼春聯,以紅紙條封罈罈罐罐及倉庫,表示倉盈庫滿。

2、初一討彩頭

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大人小孩先喝一杯甜蜜蜜的糖茶,謂之“做年茶” ,寓意“嘗甜頭”。做年茶,由輩份最小的媳婦泡花蜜茶或冰糖茶水依次敬奉,還要多出一盞,稱“添丁茶”。 大家美滋滋的喝起了糖茶,也都祝願大家的生活每天都能甜滋滋的。

3、初一早餐吃素

喝過“做年茶”,春節第一餐,福安人不可或缺的“彩頭”食品是“紅頭菜面” ,寓意“鴻(紅)運當頭” 。新春第一次出門叫“出行”,要取吉利方向,象徵做事“好彩頭”之祝願。回家後,吃餈湯一碗,叫“行時”,取“時運亨通”之意。吃年糕,取“步步登高(糕)”之意。

4、初二不拜年

福安的初二,俗稱“做白年” 、 “白年日”,是祭奠死者的日子。舊縣誌有“二之日,有新喪之家,設奠延吊”的記載。這天早晨,“白年”之家大門孝燈高懸,大廳設靈牌、掛輓聯,供豬頭等祭品,點燭焚香哭祭亡靈,全家舉哀。

5、初五開年駕

“噼裏啪啦……”正月初五,畲族鄉村的山坡上響起一陣陣的鞭炮聲。是日,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得越遠越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福安

福安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福安過年的風俗:

1、除夕供祭:在除夕,按戶募捐一定數量的錢、米,由值祭者購買三牲、福禮、茶酒、香燭、紙錢及餈粑等,送到村裏神宮進行供祭。

2、初一嘗甜頭:在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大人小孩先喝一杯甜蜜蜜的糖茶,謂之“做年茶”,寓意爲“嘗甜頭”。

3、初一早餐吃紅頭菜面:春節第一餐,福安人不可或缺的彩頭食品是紅頭菜面,寓意爲“鴻運當頭”。

4、初二祭奠:福安的初二,俗稱爲“做白年”“白年日”,是祭奠死者的日子。

5、初五放鞭炮:在正月初五,會放鞭炮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福安春節的風俗

福安春節的風俗有:1、初一早上要喝糖茶,寓意生活甜蜜。2、初一早上要吃麪條,寓意年年長壽。3、過年期間要放鞭炮,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4、長輩給晚輩發紅包,寓意歲歲平安。5、過年期間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福安春節的風俗

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們都要喝一杯糖茶,糖茶中放有糖,所以糖茶的口感是甜的,喝糖茶寓意“嘗甜頭”,希望新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人們會吃麪條,麪條的形狀細長,因此吃麪條有細水流長、年年長壽的寓意。

福安人民在過年期間,還會放鞭炮,鞭炮響完後,會留下一地的紅紙,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順順利利。

福安春節習俗是怎麼樣的?

一、除夕“接年駕”

福安是全國最大的畲族聚居縣(市),聚集了6.8萬畲族人口。大年三十晚上做大年,是“過畲年”最莊重的儀式。

各家廳堂中庭柱上都亮出“功建前朝帝嚳高辛親敕賜,名傳後裔皇子王孫免差徭”的對聯,在中庭橫眉上貼上“鳳凰到此”或“麒麟到此”四個大字,在神壇裏也貼上“汝南藍氏(或馮翌雷氏或穎川鍾氏)歷代遠近一派宗親之香位”的字樣。

二、初一討彩頭

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大人小孩先喝一杯甜蜜蜜的糖茶,謂之“做年茶”,寓意“嘗甜頭”。做年茶,由輩份最小的媳婦泡花蜜茶或冰糖茶水依次敬奉,還要多出一盞,稱“添丁茶”。大家美滋滋的喝起了糖茶,也都祝願大家的生活每天都能甜滋滋的。

喝過“做年茶”,春節第一餐,福安人不可或缺的“彩頭”食品是“紅頭菜面”,寓意“鴻(紅)運當頭”。

三、初二不拜年

福安的初二,俗稱“做白年”、“白年日”,是祭奠死者的日子。舊縣誌有“二之日,有新喪之家,設奠延吊”的記載。這天早晨,“白年”之家大門孝燈高懸,大廳設靈牌、掛輓聯,供豬頭等祭品,點燭焚香哭祭亡靈,全家舉哀。這一天,全縣各個村鎮鞭炮不響、鑼鼓不驚。

四、初五開年駕

“噼裏啪啦……”正月初五,畲族鄉村的山坡上響起一陣陣的鞭炮聲。是日,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得越遠越好。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鞭炮後,要努力幹一天活。正月初五,是畲族羣衆“開年駕”(送年)的日子。

五、初八走八寺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而每年正月初八爲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爲“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到觀廟星神殿去燒香順星的俗傳。在福安,民間至今尚在流行的“初八走八寺”習俗。

福安春節初三要幹什麼

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親朋好友互不串門外,還有一些習俗:一是各家各戶不燃放鞭炮;二是不點香火;三是不奏禮樂;四是商家關門歇業等,在福安的每年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體現。到了初三日,全城又恢復了初一的年味,照例是鞭炮震天、宴席大擺,福安人置辦壽筵大多在初三。

福安的春節,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是民間最熱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但福安的春節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初一討彩頭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大年初一零點一過,各家焚香鳴炮,喜迎新年。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圖個吉利。

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大人小孩先喝一杯糖水,謂之“做年茶”。做年茶,由輩份最小的媳婦泡冰糖茶水依次敬奉,還要多出一盞,稱“添丁茶”。 初一早飯,食一碗太平面,線面上堆得滿滿的菜餚多系素食,菜餚取吉利名稱,例如“福”(豆腐)、“祿”(肉)等。酒用紅酒,象徵做事樁樁開門紅。

新春第一次出門叫“出行”,要取吉利方向。回家後,吃餈湯一碗,叫“行時”,取“時運亨通”之意。吃年糕,取“步步登高(糕)”之意。

初二不拜年

福安“初二不串門拜年” 的風俗,有別於全國各地。

在福安,大年初二是“白年日”(祭奠家中過世人的日子),忌諱造訪拜年。傳說: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作亂,屢犯閩浙海疆。有一年年關,倭寇用計攻入福安城關,盤踞數日,大肆殺戮,死傷慘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直至戚繼光率部從浙江趕來,趕跑倭寇,已是大年初一。出外避難者陸續返家,初二到親朋好友家看有誰被害(看別家死人的一天),從此形成初二 “探亡日” 、“做白年” 的特異民俗。

舊時,“做白年”貼聯是有講究的。白聯,表示這家有人去世不出一年;綠聯,表示這家有人去世兩年;黃聯,表示有人去世三年。三年後,就又可以貼紅春聯了。現今,“做白年”人家有意在紅春聯頂上鑲上一道兩寸長的白邊,以示心有餘哀。

初八走八寺

春節“到廟裏拜拜,祈求一年平安好運”的拜廟文化已經滲入民衆生活深處。

初八日,區內好多虔誠的婦女有“遊八寺”習俗,食飲8個寺廟的“佛茶”,祈求全年安康。寺廟人潮涌動,前來上香的人絡繹不絕。

寺廟文化的發達也帶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民間的寺廟與慈善的結合,融合着信仰、傳統、民俗與文化的傳承,發揮樂善好施的功能。

正月十三請林公

在福安,林公是百姓心中的平安保護神,與媽祖、陳靖姑同爲民間三大信俗文化。

據記載,林公原名林亙,生於宋慶元年間。曾在當地獸害紛起時驅趕野獸,瘟疫橫生時救助鄉民。後人因此奉之爲神明。

每年正月十三,民間至林公祖殿請林公的信衆們,神銃開路、胸掛文明籤、高舉神旗、邀龍迎架等。林公香火節民俗活動,常常吸引許多遊客。

元宵猜燈謎

元宵節,俗稱上元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夜的節日。元宵燈謎活動,歷來是福安一項傳統文化活動,已成爲新春一道亮麗的風景。

每屆元宵燈謎節,福安都會有百來家單位出謎題數萬條,吸引衆多燈謎愛好者猜謎遊樂。現在的燈是愈發精細,聲、光、電集合出耀眼的絢麗來。“百鳥爭春” 、“三星賜福”等花燈,寄託着人們新春的美好祝願。

福安過節的風俗習慣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爲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爲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勝利後,南京臨時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爲感動,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爲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爲“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爲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爲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爲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爲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拜年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爲"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爲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爲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爲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爲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爲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爲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爲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福安過年的風俗習慣

好好休息下,有空的話可以買點鞭炮,煙花放放,當然也可以看人家放,在大年夜可以到人民廣場、南京路等看看,玩個通宵,平時可以看看電視,上上網,如果回不了家想辦法弄個視頻和家裏人聊聊天,見見面,或者給家裏朋友打打電話,如果空的話可以想辦法打打工,這幾天工資很高的,還可以掙錢,再不行,上網和陌生人聊聊,也很開心啊

福安有哪些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1、福安平講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講戲,由明末清初時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並結合屏南民間的“馱故事”表演藝術逐漸形成。平講戲系閩劇前身之一,也是閩東地區獨特的地方劇種,因其道白、腔調平俗如講話,故而得名“平講”。

平講戲屬高腔系統,由永嘉戲、弋陽高腔、亂彈和民間小調組成,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釋樂,主要的傳統劇目有“七雙”、“八贈”、“廿一雜”等。

2、畲族銀器鍛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安銀製品加工製作工藝,始於明朝,爲福建銀雕工藝的代表。是當地銀礦產與畲族風俗結合的產物,其工序包括:熔銀,打坯、雕刻、防腐等;工藝嚴謹考究,傳承有序;產品具有純潔、創新、精細、動感的特點。

3、閩東根雕技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朝年間畲族入遷福安、蕉城一帶,畲族根雕便在當地傳承繁盛,其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並施以全綵的手法盛極一時;此後,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藝又吸收了閩北的以剔鏟闊略、保留疤結木紋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藝術風格的根雕工藝。

福安的根雕以其獨特的平削鑿木法、凸削鑿木法、凹削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顯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與人工美的巧妙結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兼備。

4、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坦洋工夫”屬全發酵茶,因發祥於福安市白雲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雲山脈爲其天然屏障,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村有個胡姓的人家,採用手工搡揉、發酵、烘培精研紅茶獲得成功,其產區逐漸遍及閩東諸縣,坦洋工夫紅茶聲名鵲起。最鼎盛時期,村中一條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並設洋行,年僱3000餘人,年產茶5萬多件,產值100多萬銀圓。

5、 寧德畲族奶孃催罡巫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巫舞是原始社會的產物,閩東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奶孃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舞蹈,主角是漢族地方女神陳靖姑,又名陳十四娘,閩東民間親暱地稱爲“奶孃”。

表演流派屬於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稱武科),全舞始終圍繞塑造陳靖姑的形象而展開,體現了畲族原生態的舞蹈形態和音樂風格。

福安過年的風俗有哪些手抄報 過年的手抄報

小學生關於過年小年的手抄報過年的手抄報

建甌過年習俗手抄報春節習俗手抄報

過年民俗的燈籠手抄報 關於民俗的手抄報

建甌過年習俗手抄報春節習俗手抄報

簡單又有個性的春節手抄報過年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過年支出情況手抄報 過年手抄報

20017過年手抄報 2017手抄報

各地春節年俗圖手抄報春節手抄報

關於過年放鞭炮的手抄報大全

過年農村房子手抄報 草房子手抄報過年的手抄報圖片

過年風俗手抄報內容

春節手抄報 我們都知道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都 會有很多的風俗

過年有關的故事手抄報 名人的故事手抄報

關於過年的手抄報 2017過年手抄報

簡單過年手抄報設計

中國過年的風俗手抄報

過年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過年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少

湖北過年風俗手抄報

過年有什麼風俗手抄報 民族風俗手抄報

文章內容 關於過年的手抄報 關於過年的傳說答春節傳說之一

福建過年時有哪些風俗?

1、大年初四各家各戶、各行各業都要祭祀神靈,迎接衆位神仙回返,因爲舊年的臘月二十四,這些神仙都上天庭彙報去了,這時纔回來。

2、大年初七廈門民間要用7種蔬菜拌米粉做七寶羹。“七寶”指的是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寓意聰明,蒜寓意精於算計。

3、大年初九這天相傳是玉皇大帝生日,所謂“天公生”,家家戶戶要設香案、放鞭炮祭天。

4、大年初一,客人來家,以甜茶、糖果、蜜餞、瓜果款待,到處一團祥和喜氣。春節裏,生意人不做買賣,頭三天家裏也不能打掃,糞便不能往外倒,因爲這會把財氣倒掉。

擴展資料:

過年禁忌:

1、過年的時候多說一些好話,多對人祝福,對人尊重,因爲在祝福別人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對於自己的祝福,預示着明年都會好運的,所以在過年的時候多說一些好話。

2、過年了不管做什麼都要小心翼翼的,儘量不要碰傷碰碎東西,在家裏過年的時候,如果發生意外碰碎了要包裹起來,等初五之後再扔出去。

3、在老家很多家裏都有燒香的習慣,記住這個也是比較嚴謹的,對於香火要買質量比較好的,儘量不要在燒香的時候出現情況,做好提前預防。

4、另外在除夕還有初一最好不要往外倒垃圾,或者髒水,民間說如果在這個時候倒垃圾可能會在未來的一年破財哦,這個不管是迷信還是什麼,最好注意一下。

標籤:風俗 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