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蘇軾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人生態度

1.蘇軾的人生態度是豁達、樂觀、超脫。他雖然遭遇貶謫和困頓,但並沒有把自我封閉起來,經常登山臨水,懷古憑弔,去感觸大自然的雄奇漂亮,抒發自我的壯志豪情,在苦悶中尋求超越和解脫。他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着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蘇軾對人生憂患的化解雖然異常圓通而徹底,但這並未將他導向消極,積極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要傾向。他隨遇而安、自我排解,以樂觀曠達的態度面對人生的不公,始終對生活充滿熱愛。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蘇軾的人生態度是怎樣的?

蘇軾的這種人生態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

方面

(一)通曉事理的睿智和善於變換角度看問題的智慧

在人們心目中,蘇軾常以一位樂觀主義者

的形象出現。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就

稱他爲“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憂患來臨,

一笑置之”。其實,蘇軾是一位有着

深重憂患意識的人。他的一生經常產生着

大苦悶和大煩惱。但是,蘇軾的可貴之處

卻在於他透徹通曉事理的睿智和善於變換

角度看問題的智慧,這就賦予了他解脫憂

患和經常保持樂觀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

(二)坦蕩達觀,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

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沉浮,他經歷過巨大的

風浪。在被貶黃州之時,他在《念奴

嬌・赤壁懷古》中有這樣的詞句:“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流露出詞人內心那種壯志難酬,無可奈何的情

懷。此外在《寒食雨》中有“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

裏,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那知是寒

食?但見烏街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

裏。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的詩句。詩人在春雨濛濛中謫居荒村,破竈

空庖,窮愁潦倒,進不能見君王,退不能

守祖墳,身陷這窮徒末路的絕境,不由令

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燼!此詩表現了蘇軾

極度失意時的痛苦心境。……

(三)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一生雖然歷經坎坷,但是他卻能盡情的享受人生,儘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尋覓人生的樂趣。以《滿庭芳》爲例: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着甚幹忙。事

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須

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浩月,苔茵展、雲幕高漲。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這首詞是蘇軾在痛定思痛中對人生的大徹

大悟,認識到追名逐利的虛幻和蠅莒狗苟

的委瑣庸俗,更認識到得失榮辱、禍福生

死自有因緣,不必強求。人應該超越這些

物質與精神的束縛,盡情的享受生活!

受字數,供參考。

蘇軾的人生態度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偉大文學家。他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就,與他的親身經歷密不可分,創作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

蘇軾的人生態度【篇一】

民以食爲天,蘇軾以食爲精神良藥。他官宦生涯顛沛流離,屢遭下放,遠至海南。

那時去海南幾乎是九死一生之局,可蘇軾愣是拿出大無畏熱情,喝椰汁、吃牡蠣,悠哉逍遙,並言道:“無令中朝大夫知,恐爭南徙,以分此味。”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的甘甜化解了蘇軾一腔苦水。

再早些年被貶至黃州,沒錢吃飯便自耕自足。北宋豬多,老百姓不稀罕吃,只有美食家蘇軾願意精益研究。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它自美。”聞名天下的東坡肉誕生了。

此外,東坡肘子、東坡餅、東坡豆腐、東坡魚、東坡羹、東坡酥等等等,蘇軾於人生不如意中,四方奔走之際,陶然創制。

他大膽品嚐河豚魚,“值得一死”淋漓展現心胸豁達。也的確如此,正因爲東坡先生凡事看得開,所以能把各種挫折過得有滋有味。如同他不但喜歡美食,還喜歡自創,將不起眼的食材,做出前所未有之味道。

蘇軾豪放,浮名浮利,有則有,無則無,人生開心最重要。他的詩詞與他的性子相承,無矯揉之感。

人生酸甜苦辣鹹,會一一面對,坦然勝於忐忑。

“浩然天地間,唯我獨也正”,不易,卻值得一生踐行。

蘇軾的人生態度【篇二】

蘇東坡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賈誼論》,來探討賈誼的非正常死亡。認爲賈誼之死並非僅僅是因爲樑懷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氣量太小。

《夢溪筆談》曾記載安徽省寧國縣有一種蛇,叫做“枳首蛇”。據沈括所言,此蛇長得像蚯蚓,身體兩端皆有頭,往往幾十條羣居在一個洞穴裏。可是,今人認爲,蛇有雙頭,在自然界雖存在,但那是基因變異的結果,不可能是羣體性共有的特徵。不獨蛇類,其他一切動物,包括人類,也有這種特殊存在的個體。

照今人看來,枳首蛇根本就不是雙頭蛇,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個蛇頭而已。但枳首蛇的確俗稱“雙頭蛇”,一般無毒,屬於遊蛇科。而遊蛇科是蛇類的“第一大宗”,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蛇屬於此科。

沈括一筆帶過的雙頭蛇,乃中國傳統觀念中的一個“惡獸”,只要見過它的人,非死即傷。西漢初期的大文豪賈誼,就在其《新書》裏,講過春秋時期楚國名相孫叔敖與雙頭蛇的傳聞。說有一天,年幼的孫叔敖外出旅遊,回來後卻很鬱悶。原來他在路上遇到一條雙頭蛇。常言道,見雙頭蛇者必死。他的母親卻只是問他蛇怎麼樣了。他說因爲怕其他人再次碰見這種惡蛇,便當機立斷,將其殺之。母親便堅持認爲沒事,總是爲別人着想,乃積陰德之舉,上天不僅不會降災於孫叔敖,反而會眷顧他。

孫叔敖這才釋然。賈誼寫孫叔敖兒童時代的這個故事,有怎樣的微言大義呢?人與一般的蛇相遇,在古典文獻的很多記載中,有時是福,有時是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反覆覆,莫衷一是。但碰見雙頭蛇,則結論很肯定,絕對是攤上大事了。可孫叔敖是一個特例,他不僅遇見,還滅之,反而一點事都沒有,長大了還做了楚國的丞相。

要知道,古人殺蛇,造成家破人亡的記錄非常之多,更何況孫叔敖殺的可是傳說中的雙頭蛇。足可見,上天的確是對他相當垂青。也難怪,小小的一個孩子,既能深諳殺雙頭蛇將付出慘重的代價,又能反其道而行之,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爲民除害。

賈誼寫雙頭蛇,恐怕是在深深地欽羨孫叔敖的傳奇。亞聖孟子所言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舉了很多由屌絲變爲“大師”的例子,其中一位曾“舉於海”的牛人,便是他。當年的海邊,可不是今天先富起來的沿海地區,反而相當於是偏遠貧困山區。孟子是否有所誇張,孫叔敖是否就真的曾慘到這個地步,這都不重要了。關鍵是,這位小時候就有殺雙頭蛇壯舉的同志,被楚莊王慧眼識英才,提拔做了國相。君臣相得益彰,千載難逢。孫叔敖是當年諸侯各國搞民生工作的第一高手,而雄才大略的楚莊王,有了他的輔佐,真的就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反觀賈誼,就非常悲催了。他生活在漢文帝時期,當時漢代的統治思想,依然延續着黃老無爲而治的路數。雖然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有儒家學者想要扭轉乾坤,搞儒家那一套,但都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賈誼也是儒門人士,他堅持認爲無爲而治讓很多人都“無法無天”了,必須大彰孔孟之道。漢文帝雖贊同賈誼的.主張,兩人的交情也頗深,但漢文帝做不了楚莊王,賈誼也做不成孫叔敖。

漢初,黃老哲學的地位相當穩固,而漢文帝也不是一個有魄力的霸主,他只是一個守成之君而已。漢文帝待賈誼不薄,讓他做了小兒子樑懷王的老師。樑懷王劉勝是漢文帝最疼愛的幼子,可偏偏在做賈誼的學生時,騎馬摔死。賈誼自責萬端,竟也跟着鬱悶而死。後來北宋的蘇東坡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賈誼論》,來探討賈誼的非正常死亡。蘇大才子認爲,賈誼之死,並非僅僅是因爲樑懷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氣量太小,憤怒過大,不死纔怪。

蘇東坡還說,賈誼其實沒必要如此,一個有才華的人,如果被欣賞並委以重任,那當然是好事。但如果終身懷才不遇,那也只能說明這個世界有問題,而不是人才有問題。既如此,就沒有必要鬧情緒了,可以慢慢等待機會。即便到死都沒等來“戈多”,那也是天命如此,該喝酒吃肉,照樣吃喝不誤。

正所謂,得之我幸,不得我亦不哀。如果一千多年前的賈誼聽到蘇東坡這番教誨,肯定要反脣相譏:你姓蘇的是站着說話不腰疼。的確,蘇東坡活着的時候就是享譽九州的大文豪,死後更是被推爲古典全能型才子第一人。你要別人等,你自己等等,看是個什麼滋味。蘇東坡是後來人,不知他是否殺過雙頭蛇,反正賈誼只能拿更早的孫叔敖作爲偶像。大抵賈誼連單頭蛇都沒有殺過。要不,他怎麼會滿腹經綸,卻抑鬱而亡呢?

蘇軾的人生態度

1、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東坡才氣過人、悟性過人,所以年輕時難免自負。由於蘇東坡酷愛讀書,所以他就自撰了一副對聯寫在大門上:“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雖然蘇東坡酷愛讀書、也讀了很多書,但聯中“識遍”與“讀盡”,未免口氣太大。有一天來了一個老者,一邊拿出幾本書,一邊對他說:“聽說你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今天特來請教。”蘇東坡接過書一看,頓時就愣了,因爲書上的字他一個都不認識!老者微微笑了笑,飄然而逝。蘇東坡大受啓迪,終於知道人世間的學問是無止境的,於是將對聯改爲: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所謂“年輕氣盛”,年輕人心高氣傲並不足爲奇;所幸蘇東坡此後並沒有恃才傲物,而是虛心爲學,終於成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這是蘇東坡《晁錯論》中的一句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再合乎不過。蘇東坡一生,詩文書畫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當然和他的才氣、天賦密不可分。但是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奮纔是其真正成功的原因。

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

這是蘇東坡《送杭州進士詩敘》中的一句名言,也是蘇東坡一生堅持己見,不趨利避害的真實寫照。蘇東坡具有的人格個性、絕不隨波逐流。王安石和司馬光當政時都想極力拉攏蘇東坡,但他不爲所動,只堅持自己認爲對的事情,而他認爲不對就一定會反對、決不妥協。

4、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東坡將自己的平生功業概括爲三個謫貶之地,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曠達。

5、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但要徹底理解這句話,我們還需要知道蘇東坡後面說了什麼。蘇東坡說的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由此,我們便能明白蘇東坡說這句話的用意了,他追求的是成爲一個脫離俗氣(低級趣味)的文人雅士。

6、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東坡被貶嶺南,有人問他“試問嶺南應不好?”蘇東坡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同樣體現了蘇東坡曠達的人生態度,他善於排解心中的苦悶,提倡順其自然,對於人生的困頓能夠安之若素。

7、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句話傳達出蘇東坡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體現了蘇東坡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8、生、死、窮達,不易其操。

這句話是蘇東坡一生性格和爲人處世態度的真實寫照,蘇東坡一輩子都追求做真實的自己,從不會因爲潦倒困頓或飛黃騰達而昧己心。

擴展資料:

1、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侷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2、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衆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

3、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爲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4、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啓迪

5、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遊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 蘇軾

蘇軾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

1、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着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2、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

3、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於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小的生活場景,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閒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4、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

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爲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擴展資料:

蘇軾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爲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

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爲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爲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爲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監視。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纔算躲過一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軾

標籤:人生態度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