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青海的野番和生番指哪些地區

青海的野番和生番指哪些地區

青海的野番和生番指中國西北地區生活的各個少數民族的稱呼。其中,野番通常指的是藏族,而生番則包括了中國西北地區的多個少數民族,如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裕固族等。

青海的野番和生番指中國西北地區生活的各個少數民族的稱呼。其中,野番通常指的是藏族,而生番則包括了中國西北地區的多個少數民族,如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裕固族等。

青海的野番和生番指中國西北地區生活的各個少數民族的稱呼。其中,野番通常指的是藏族,而生番則包括了中國西北地區的多個少數民族,如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裕固族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我國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概況!!1急用!!!!!!!

臺灣地區人多地少、人口稠密。到2001年底,臺灣總人口爲2240萬人,男性1144萬人,女性爲1096萬人,性別比例爲104.4,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619人。

長期以來,臺灣人口總體上呈增加趨勢。1946年時,臺灣總人口爲609萬人;1958年超過1000萬人,1989年超過2000萬人。此後人口增長放慢,2000年爲2228萬人。不過,就人口自然增長率觀察,上世紀50年代以來,臺灣人口增長率基本上處於下降趨勢。1965年以前,臺灣人口增長率一般在3%以上,此後到70年代末保持在2-2.9%之間,80年代以後人口增長率開始持續下降,1991年首次降至1%以下,2001年爲0.6%。

二戰後,臺灣人口的出生率也經歷了高增長與逐步下降的過程。1949-1959年,臺灣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其中1951年近5%。1960年以後,人口出生率開始下降到4%以下,1967年下降到3%以下,1984年以後降至2%以下,此後基本上保持在1.5%左右,2001年爲1.2%。臺灣人口的死亡率基本上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但速度略慢。1951年以前,臺灣人口的死亡率在1%以上,1949年以後降至1%以下,1970年以後降至0.5%以下,此後基本穩定在0.5%左右,2001年爲0.6%。

臺灣人口的年齡結構有老化的趨勢。到2001年底,0-14歲的人口比例降到25.8%,15-64歲的人口比例上升到67.4%,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上升至6.8%。其中,年齡中位數爲28.2歲,撫養比爲48%,年齡老化指數上升爲26.4%。

臺灣人口地區分佈不平衡。人口區域分佈和城鄉分佈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平原多於山區、西部多於東部、北部多於南部、城市多於鄉村的基本特徵。各地人口密度差別甚大,佔臺灣面積三分之一與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僅有20多人。內陸的山區縣南投縣,面積佔臺灣總面積的11.4%,而目前人口只佔臺灣總人口的2.4%左右,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133人。東部的花蓮與臺東兩縣,面積佔臺灣總面積的22.6%,而人口所佔比例不到3%。城市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4800多人,是臺灣人口平均密度的8倍。尤其是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臺南市人口更爲集中,7個城市的面積佔臺灣總面積的2.9%,而人口占臺灣總人口的31%,平均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6350人,是臺灣人口平均密度的10倍。其中2000年,臺北市與高雄市人口密度分別達到每平方公里9737人與9704人。到2002年,人口超過百萬人的縣市分別分臺北縣(362.5萬人)、臺北市(263.4萬人)、桃園縣(177.7萬人)、高雄市(149.4萬人)、臺中縣(150.6萬人)、彰化縣(131.2萬人)、臺南縣(123.2萬人)、高雄縣(110.7萬人),臺中市也達到99萬人。

臺灣的人口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調整。1965年起,臺灣開始實行“家庭計劃”,主要包括對青年男女結婚年齡、生育年齡等加以,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的。此後,臺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逐漸下降,對緩和人口增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人口增長的下降,引起人口老化與新增勞動力減少的問題,因此臺灣當局於1990年修訂“人口綱領”,提出“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的,放寬婦女生育率。近年來,臺灣當局又進一步採取鼓勵生育。

人口構成

臺灣也是個多民族地區,主要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苗族、 高山族等民族。其中97%以上是漢族。漢族人口中,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爲兩大分支。閩南人原籍以福建泉州和漳州人最多,客家人原籍以廣東的梅州和潮州人最多。

高山族是臺灣的主要少數民族。對於臺灣的高山族起源說法不一,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臺灣高山族的祖先是從祖國遷到臺灣的。臺灣高山族包括平地高山族與山地高山族兩部分。高山族人口總量一直呈增加趨勢,但所佔人口比重卻不斷下降。依人口普查資料,1905年,高山族人口爲11.3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3.6%;1945年,高山族人口爲16.7萬人,佔總人口的2.5%;1998年,高山族人口爲39.2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已降至1.4%。到2001年,臺灣高山族人口突破40萬人(41.5萬人)。

臺灣高山族主要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雅美族、賽夏族與邵族(原稱曹族)。

阿美族,古稱“阿眉族”,現有人口約15.4萬人,是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羣,主要分佈在臺灣島東部,即花蓮縣與臺東縣山區,多數已登記爲平地山胞。

泰雅族,現有人口約8.4萬人,爲高山族第二大族羣,主要分佈在臺灣北部及山脈北部,集中在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宜蘭與花蓮等縣山區,約有200多個村落。

排灣族,現有人口約7萬人,是高山族中的第三大族羣,布分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與臺東縣山區。

布農族,現有人口約3.5萬人,主要分佈在臺灣中部的南投、高雄、花蓮、屏東與臺東縣山區。

卑南族,現有人口約9000人,由八個社組成,主要分佈在臺東縱谷山區。

魯凱族,現有人口約1.5人,分佈在臺灣南部的的高雄、屏東與臺東山區。

曹族(1998年臺灣當局改爲鄒族),現有人口約8000人,分佈在臺灣南部的南投、嘉義及高雄縣山區,現主要居住在日月潭附近。

雅美族,現有人口約4000多人,屬父系社會,有六個部落,分佈在臺灣島東部的蘭嶼島上,是臺灣惟一居住在海洋島嶼上的原住民。

賽夏族,現有人口約3000人,分佈在臺灣北部的新竹及苗栗縣山區。

邵族,現有人口僅數百人,是高山族人口最少的一支,分佈在臺灣中部的南投縣東南湖畔的德化社

臺灣海峽,可以把兩岸陸地分開,但海上天塹沒有把兩岸人民分開。最早在臺灣定居的,就是來自中原地區的漢人。這些文明社會形成之前到達臺灣各地居民的後代,受定居點環境的,也因極其落後的生產力的制約而缺乏相互之間的交流,因此形成各自特色的文化,成爲臺灣地區高山族的分支。

高山族分佈簡況

組成臺灣居民的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高山族,另一部分是移民。高山族主要是在文明社會形成之前來自的定居者,他們成爲臺灣地區最早的居民。在臺灣農業社會形成和大規模開發後,隨着社會變遷,越來越多的主要由閩粵移民也有爲數不多的其他省份移民組成的移民到達臺灣。在典型的海島型社會中,臺灣形成了典型的移民社會。島內的高山族和移民一起,組成了臺灣居民羣。

高山族雖說爲數不多,但一直受到各界的關心。1997年9月1日,臺灣進行“內閣”改組,由蕭萬長接替連戰出任“行政院長”,在“內閣”中新設了一個“部會”--“原住民委員會”,由畢加志任“主任委員”。這一機構的主要職責,就是主管島內民族事務。臺灣的少數民族分爲兩部分,生活在高山地區的以往稱爲“高山族”,生活在平原地區的稱爲“平埔族”,現在則把少數民族稱爲“原住民”。保存原住民文化、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應該成爲現代社會的應有的工作。

臺灣的少數民族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統治集團把四周未開化、半開化地區稱爲“化外之地”,當地的居民也被稱爲“番”,這一現象也影響到臺灣。對農業社會形成後的當地臺灣居民稱呼有兩種,住在山中的叫“生番”或“野番”;住在平地的叫“熟番”或“土番”。這種稱呼並不合適,也不尊重少數民族。正是高山族各族,與後來的主要由閩粵人組成的移民一起,形成臺灣居民羣體。

截至2003年3月,在臺灣地區的2242萬總人口中,少數民族42.3萬人,佔總數的1.9%,其中平地少數民族19.8萬人,山地少數民族22.5萬人。主要居住在花蓮縣(20.2%)、臺東縣(18.3%)、屏東縣(12.4%),其餘分散各地。從總體上看,少數民族居住在農村的佔69.2%;都會區的佔30.8%。

臺灣地區的少數民族分佈如下:

阿美族

人口約14萬人。居住在花蓮北部的奇萊平原至臺東、屏東恆春半島等狹長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阿美族能歌善舞,臺灣較受歡迎的職棒、籃球明星有許多是阿美人。社會組織是部落,以男子的年齡大小組成嚴密等級,部落有頭目負責,實施任期制和遴選制。阿美族的宗教信仰爲多神教和天主教、教,祭拜受到普遍重視。流行男子穿裙子,入贅女方和爲女方家庭幹活。民族製品有製陶、藤編和織布等。

泰雅族

人口約9萬人。居住在南投縣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埔里是臺灣全島地理位置中心,以盛產蝴蝶聞名於世。該鎮周圍既是現存平埔族較爲集中的地方,而且該鎮以北的南投、臺中縣、花蓮縣、宜蘭縣、臺北縣的雪山山麓,生活着泰雅族。泰雅族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爲生,民族性格剽悍勇猛。宗教信仰爲超自然神靈。民族顏色是紅色,衣服分爲7個系列。工藝品以織布、藤編爲代表。泰雅文化,成爲少數民族文化中保存較好、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排灣族

人口約6萬多人。居住在屏東縣的8個山地鄉與臺東縣大武太麻里鄉。排灣族內等級分明,分爲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等級,前三個爲特殊階層。宗教信仰爲多神教和祖靈信仰。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民族,尤其是服飾是臺灣地區少數民族中最爲華麗典雅的,以刺繡宗教信仰神靈爲主,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爲主色。雕刻、陶壺、古琉璃珠是受到人們歡迎的珍品,其中陶壺是頭目家族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手工藝品有藤編、竹編和月桃席等。

布農族

人口約4萬多人。居住在山脈兩旁、海拔1000至2000米的花蓮、高雄至臺東的山區,是典型的高山族。布農族分爲卡社羣、郡社羣、卓社羣、丹社羣、巒社羣和蘭社羣。以山田燒墾和遊耕爲生,對於農作的祭儀複雜和隆重,布農人相信,歌聲越和諧、優美,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藝品是藤編。只是在布農族的慶典活動中,沒有舞蹈動作,只有炫耀武功的跳躍動作。

卑南族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統和竹生的南王系統,清朝康熙年間曾被冊封爲“卑南大王”,鄰近的阿美族和排灣族都要向其納貢。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實力,是因爲這一民族保持男子訓練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獵祭”反映的就是這一現實。民族內部設立祭師和頭目,信仰傳統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藝品是藤編藍子。

魯凱族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谷鄉、高雄縣茂林鄉等地。魯凱族是個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爲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世襲等級,等級可以隨着婚姻而改變,社會內部重男輕女。宗教信仰爲造物主和祖靈,其中頭目家族起源傳說的百步蛇,更是族人祭祀和敬重的對象。陶壺、琉璃珠、藤和竹器、刺繡是民族工藝品。

鄒族

人口約7000多人。1998年10月28日由原名“曹族”易名而來。居住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和南投縣信義鄉,稱爲北鄒;南鄒則居住在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兩族語言、服飾和社會組織大同小異,祭典儀式不同。全族分爲大社、聯族、氏族、亞氏族四個部分。歷史上鄒族曾經盛行男子集會所,少年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狩獵的訓練。宗教信仰爲超自然的神。以狩獵爲生的鄒族人,皮衣和皮帽是族人節日時的主要打扮。手工藝品主要是皮革製品和藤編籃子和網袋等。

賽夏族

人口約有7000人,在新竹和苗栗縣交界的山區。賽夏族又分爲南北兩支,各有一名頭目,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族內盛行以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定爲姓氏。宗教信仰是超自然神和祖靈、矮靈,兩年一次的矮靈祭是主要宗教活動,其它不同的祭祀由不同的姓氏主持。他們在建築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竹製品,形成了鮮明的竹文化。

雅美族

人口約4000人左右。居住在距離臺東外海49海哩的蘭嶼島。由於地理上的原因,此族與菲律賓巴丹島時有來往,生活習性、語言相近,古老傳說中也有雅美族和巴丹島來往的故事。雅美族是歷史唯一沒有“獵頭”習慣的高山族,由於居住海外,捕魚業較爲發達,全年的歲時祭儀也是由捕魚活動爲主。由於蘭嶼不僅炎熱,而且位於颱風的要衝,因此當地盛行地下穴居屋。社會內部沒有頭目,以各家族長老爲主,以血統家庭爲主體。在少數民族中,雅美族是唯一具有冶金工業的民族。

邵族

人口約283人。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和水里鄉頂村的大平林。2001年8月8日臺灣行政當局將其定爲高山族第10族。邵族的生活方式是漁獵、農耕和山林採集爲生,農業作物主要是板粟、蕃薯和花生爲主。杵音之舞是邵族豐年祭中重要組成部分,“湖上杵聲”成爲日月潭八景之一。此外還有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宗教信仰是祖靈信仰,分爲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族內流行的手工藝品爲自己揉制的皮革和自己紡織的麻布。

高山族也被稱爲“山胞”,正如所稱一樣,高山族數千年來一直住在高山地區。高山10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一直被視爲“生番”,與平浦族和移民來往不多,直到清代推行“開山撫番”後,纔開始與平原地區的漢族、平浦族交流,但至今還保持着各自的民族風情、社會風貌和生活習俗。高山族文化爲研究臺灣的早期發展提供了現存的樣板。

高山族中的另外一支是平埔族

1998年9月20日,臺灣平埔族後裔和平埔族學者聚會一堂,宣佈成立“平埔族學會”,長期從事平埔族研究的劉還月當選爲學會理事長。平埔族生活在西部平原地區,成爲臺灣開發過程中的主要力量。自明末清初以來,閩粵批渡臺,平浦各族面臨漢文化的衝擊。外來環境的變遷使得當地平浦族在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上向閩粵移民學習。因此雙方接觸密切,交流往來頻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大都融合。也有一部分平浦族,因爲西部平原日益激烈的土地競爭而不得不遷居,另求生存之道。比較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清朝嘉慶年間。主要是中部平埔族移居今宜蘭和埔里;噶瑪蘭移居今花蓮、臺東;西拉雅族移住東部。

平埔族後裔和關於平埔族的研究工作者,爲搶救平埔族和挖掘平埔族史料,做了大量工作。現存的平埔10族概況如下:

凱達格蘭族

凱達格蘭族原來分佈在臺北盆地,主要社羣有32社,現存在臺北附近有少數外,大都不明;

雷朗族

雷朗族主要分佈在臺北縣和桃園縣一些地區;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生活在宜蘭平原,有20社,現住宜蘭、花蓮沿海公路沿線;

道卡斯族

道卡斯族生活區域是在新竹、苗栗臺中的沿海平原一帶,主要社羣有16社,至今還有不少;

巴則海族

巴則海族活動區域以豐原爲中心,共有16社,現今分佈在臺中縣、豐原及南投埔里鎮一帶;

巴布拉族

巴布拉族主要活動區域是臺中縣大甲溪以南、大安溪以北的海岸平原,主要居住地爲南投縣埔里鎮;

巴布薩族

巴布薩族歷史上分佈在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的彰化平原和臺中盆地,共有7社,南投縣埔里鎮;

和安雅族

和安雅族他們的活動區域在臺中縣霧峯鄉以南,臺南縣新營鎮以北的靠山平地,共有13社,現住在南投埔里鎮;

西拉雅族

西拉雅族分爲西拉雅、馬卡道、四社平埔等三支,以嘉南平原爲主,以北迴歸線以南靠山地段居住;

水沙連族

水沙連族主要是在日月潭附近。

在臺灣的開發過程中,平埔族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平埔族是閩粵移民到達臺灣時就進行交流的早期居民,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已經漢化,到日據時代大約還有3至6萬人。平埔族的語言、習俗、制度、文化大都已經改變或消失。但是,平埔族和高山族一樣,與閩粵移民一起,在臺灣的開發、建設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爲平浦族與閩粵移民的合作,才使得最初的開發得以成功

語言與文字

臺灣文化與祖國同源,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臺灣同胞是移民的後裔,因此臺灣的語言與文字也是漢語漢字的一部分。目前,臺灣普遍使用普通話即臺灣民衆所謂的“國語”,主要方言是閩南語與客家語,同時還有戰後從移民到臺灣的各地方言,另外還有高山族各部落語言。據不完全統計,在臺灣2200萬人口中,講閩南語的人約佔1400多萬,講客家語的人約450萬人,講其他漢語的約10%左右。

臺灣的普通話或“國語”普及率甚高,主要得益於臺灣民衆在歷史上與有密切聯繫及在臺灣的積極推廣。閩南語,俗稱“福老話”,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的中原地區,故又稱“河洛話”。由於歷史上中原地區不斷髮生戰亂,河洛地區的人逐漸移居福建與粵北等地,並在閩北、閩東與閩南區形成不同系統的方言。早期移民臺灣的居民主要來自福建省南部,因此臺灣人口中閩南人佔了多數,具有河洛語的閩南語也成爲臺灣的主要方言。

臺灣的客家語主要是由廣東與閩西客家移民形成的。客家人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雲南與貴州等省,其中最集中的地區是廣東梅州、惠州、潮州與福建汀州地區。目前全球約有4500萬客家人,僑居海外的約700多萬人,佔海外僑胞總數的三分之一。臺灣也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中新竹、苗栗、桃園等地最爲集中,因此客家語也成爲臺灣的重要方言。

臺灣使用的文字也是漢字,但仍採用中國傳統的繁體字,與實行文字改革後的簡化字有所區別。但隨着兩岸交流與交往的不斷增加,兩岸這種簡繁文字差別在縮小,臺灣已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簡體字,有利兩岸的文化交流與文字語言的統一。這種共同的語言和文字,也是海峽兩岸實現祖國統一的最重要基礎和保證。

生番的衝突

他們與統治者的衝突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他們沒有最基本的社會地位,統治者甚至不把他們當人。

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統治集團把四周未開化、半開化地區稱爲“化外之地”,當地的居民也被稱爲“番”,對農業社會形成後的當地臺灣居民稱呼有兩種,住在山中的叫“生番”或“野番”;住在平地的叫“熟番”或“土番”。清朝統治者繼承和保持歷史上這一立場,當時清廷有規定:擅入番界者斬。沒想到“化外之地”幾個字,給後來的中國埋下禍根,丟掉了臺灣島。1871年12月,琉球王國使者與臺灣島民發生衝突,日本出來進行試探性干涉,總理衙門回答說:“二島(指琉球、臺灣)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固在於我。何預貴國事,而煩爲過問?”這本來說得很好了,偏又畫蛇添足地說:“殺人者皆屬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窮治。”這下叫日本抓住個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說臺灣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國領土,藉口進攻臺灣並搶走琉球。既然從潛意識裏沒當臺灣土著居民當人看,那麼對他們的種種驅遣、役使、盤剝都勢必表現得毫無人性。

其次,統治者及外來民蠶食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威脅到他們生存的根本。統治者與當地居民最容易發生衝突的是土地的所有權問題。雖然清廷奉行“爲防颱而治臺”的方針,不鼓勵移民大量到臺灣進行,但康熙後期已有許多閩南、粵東移民在臺灣南北兩路進行開墾。在移民的拓墾中,清廷遇到一個新問題是,臺灣的無主荒地如何界定。

少數民族實行狩獵(主要是打鹿)和遊耕農業,許多荒地是他們保留給野鹿孳生的“鹿場”和休耕地,到底算不算“無主荒地”康熙本人曾垂詢陳璸,“臺灣荒地是如何?”陳璸認爲“臺灣原無荒地。南北路荒地雖多,俱是土番鹿場。他們納餉、養家,俱於是出。若將此荒地墾了,便沒了鹿場,便失了生業。所以撫臣久經出示嚴禁,不許土棍人等往南北路籍名開墾,擾害土番,方得相安無事。”①第三,要承受難以承受的種種盤剝。據陳璸記載,少數民族所受的盤剝數不勝數。譬如:他們在向朝廷輸納賦稅及雜派以後,對各番社每年還有名目繁多的花紅陋規,要錢:“縣官索之通事,通事索之土番。以社之大小分多寡,或二百八十兩,或一百二十兩”。要物:“派買芝麻、鹿脯、鹿皮”;“日睃月削,以致舉家老少衣不蔽體,食不充腹”。

第四,要忍受難以忍受的種種役使。當時臺灣的經濟文化中心爲現在的臺南市,往南通鳳山縣(今高雄市)稱南路;往北經諸羅縣(今嘉義市)直到臺灣島最北端淡水稱北路。陳璸說:“北路自府治起,至淡水社止,計程有二千餘里”。這是一種基於感覺的距離測量,正如我們衡量時間有時說度日如年,蜿蜒而不平的山路加上極端落後的交通工具所帶來行走艱難會在一定程度上誇大時間和空間的長度。現在用標尺測量,臺南到淡水的實際直線距離不足一千華里。在這段艱苦的道路上,陳璸看到各種運輸主要靠“土番”的腳力。衙役揮鞭舞棰,迫土番擡驕拉車,遇到深溪大澤讓他們先下水試深淺,長坡曠野赤日炎炎終日讓他們引路。雨夜不辭,寒暑不避。看到那些官老爺坐在轎子裏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些衙役鞭打土番的窮兇極惡,陳璸實在看不下去,他憤怒地說:“彼獨非天朝之赤子乎?何爲輕賤蹂躪之至此極也!”

生番是什麼動物

生番指的是野蠻人吧,未開化,茹毛飲血的那種,不一定非得是臺灣土著

青海的千百戶制度大規模的設立時間是在什麼年代

青海的千百戶制度大規模的設立時間是在清朝雍正年間。

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春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年羹堯上奏《青海善後事宜十三條》、《禁約青海十二事》,清依年羹堯的兩個奏摺,仿照內蒙古扎薩克制度,爲分散青海蒙古部落力量,統一編旗(共分編29旗,河北24旗、河南5旗)、劃定地界,規定各旗間不得統攝,更不得私自往來,”恪守份地,不許強佔“、擴大領地;將青海藏族按經濟類型和與漢人的交往程度,分熟番、生番、野番,清查戶口,設千百戶、總千戶制,進行層層管制,使青海拉安等環海藏族諸部脫離蒙古麾下,統統劃歸於清管轄;寺院僧人數額和房舍規模,禁止喇嘛在寺院”聚衆議事“,以此來加強對藏傳佛教寺院的管束。宣令除河南5旗外,其餘蒙古24旗均被安置在日月山以西、黃河以北的青海湖周邊遼闊草原,將原遊牧於黃河北部的藏族部落128全部遷至黃河以南的貴德、循化地區,以黃河爲界,藏族不得越”界“駐牧。拉開兩族距離,蒙藏兩族領主皆受束於西寧辦事大臣、或衛所衙門。以”多封衆建、分而治之“來維護清王朝在青海地區的實際統治。

千百戶制度,是一種以千戶、百戶等官吏爲主體的藏族基層管理制度。清雍正十年(1732年)夏,應西寧辦事大臣達鼐奏請,西寧、四川、派員勘定界址,三方交界之地的藏民七十九族之中近西寧者歸西寧管轄,近者暫隸。在歸西寧管轄的四十族之內,依據族人多寡,從本族豪酋之中委任土官,令其治理地方,管轄屬民。“其族內人戶,千戶以上,設千戶一員。百戶以上,設百戶一員。不及百戶者,設百長一員……千百戶之下,設散百長數名”。可見,“千戶”、“百戶”的稱謂與他們當初所管轄的屬民戶數直接相關。這裏提到的“百長”有兩種:一是管轄屬民不足百戶的土官,《番例》稱之爲“管束部落之百長”;一是“散百長”,即並不具體管轄人戶,而是置於千戶或百戶之下,協助其工作,《番例》稱他們爲“小百長”。《番例》還常常提到小頭目、十家長等職稱,並規定:“每十戶設立頭目一名”,若不遵行,千百戶要受到處罰。顧名思義,“十家長”只是在十戶左右的屬民中產生影響。在《番例》各條款中,十家長和小頭目從未被同時提及,二者所指很可能是同一職級,只不過稱謂不同而已。《番例》在量刑時,常常把十家長或小頭目與平人相提並論,說明他們的地位與平人相差無幾。《番例》在論及有關職權時,往往沒有提到“散百長”或“小百長”,表明他們在諸多方面沒有權威。這樣,千戶、百戶和管束部落的百長是千百戶中的主要人物。王朝通過千百戶對藏族地區實施有效的統治。

千百戶的職位由分封,並依據其是否管束部落分級管理,千戶、百戶和管束部落的百長“俱由兵部頒給號紙,準其世襲”。其世襲傳承,無疑由西寧辦事大臣呈報有關材料經朝廷審批,換取相應執據,完成權力交替。散百長“由西寧夷情衙門發給委牌”。由於他們不管束部落,其管理權限在西寧辦事大臣衙門。散百長職務不能世襲,因此西寧辦事大臣衙門對其職務任命、人選變動有較大的自主權。其次,朝廷以會盟形式與千百戶保持聯繫。史載,歷史上清廷曾與藏族千百戶實行會盟制,即一年會盟一次,三年後間年會盟一次。會盟是千百戶責無旁貸的義務。清王朝通過會盟顯示出對千百戶的絕對領導和對藏區的嚴格管轄權。千百戶的一般性違法行爲與民同罪,當事人職級越高,罰服越重。根據管理權限,處分權應屬清及其派出機構西寧辦事大臣衙門。根據《番例》規定,千戶、百戶和管束部落的百長均有權處理本部落內的訴訟。但司法管轄權卻屬於清王朝。千百戶調處訴訟所依據的《番例》本身由代表清王朝的西寧辦事大臣衙門所頒行,作爲司法和執法人員的千百戶受清王朝的嚴格約束,其違規違法行爲無一例外地受到處罰。所以,他們也僅僅是代表清王朝行使司法權。

生番的相關內容

多指少數民族或外族。惟涼山內生番……多不火食。 清 魏源《聖武記》卷十一

日本兵船抵臺灣登岸,與生番尋釁。 《清史稿·穆宗紀二》

“內地人民輸課田地皆得永爲己業而世守之。各番社自本朝開疆闢土以來,每年既額餉輸將,則該社尺土皆屬番產,或藝雜籽,或資牧放,或留充鹿場,應任其自爲管業。”(鄧碧泉《陳璸詩文集》95頁)

那些掛着文明幌子的食人生番不能扳着地球倒轉,就永遠不能毀滅人類光明燦爛的世界。 楊朔《春在朝鮮》

什麼是生番???

生番的定義:. 那些沒有被漢化的則稱爲“生番”.這是漢族跟高山族或南島民族接觸的整個過程.那一些“熟番”已經漢化了四、五百年現在是完全不能辨認了.現在所指的高山族就是清朝所說的“生番”.

世代居住在臺灣省的少數民族是?

臺灣地區的少數民族分佈如下:

阿美族

人口約14萬人。居住在花蓮北部的奇萊平原至臺東、屏東恆春半島等狹長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阿美族能歌善舞,臺灣較受歡迎的職棒、籃球明星有許多是阿美人。社會組織是部落,以男子的年齡大小組成嚴密等級,部落有頭目負責,實施任期制和遴選制。阿美族的宗教信仰爲多神教和天主教、教,祭拜受到普遍重視。流行男子穿裙子,入贅女方和爲女方家庭幹活。民族製品有製陶、藤編和織布等。

泰雅族

人口約9萬人。居住在南投縣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埔里是臺灣全島地理位置中心,以盛產蝴蝶聞名於世。該鎮周圍既是現存平埔族較爲集中的地方,而且該鎮以北的南投、臺中縣、花蓮縣、宜蘭縣、臺北縣的雪山山麓,生活着泰雅族。泰雅族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爲生,民族性格剽悍勇猛。宗教信仰爲超自然神靈。民族顏色是紅色,衣服分爲7個系列。工藝品以織布、藤編爲代表。泰雅文化,成爲少數民族文化中保存較好、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排灣族

人口約6萬多人。居住在屏東縣的8個山地鄉與臺東縣大武太麻里鄉。排灣族內等級分明,分爲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等級,前三個爲特殊階層。宗教信仰爲多神教和祖靈信仰。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民族,尤其是服飾是臺灣地區少數民族中最爲華麗典雅的,以刺繡宗教信仰神靈爲主,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爲主色。雕刻、陶壺、古琉璃珠是受到人們歡迎的珍品,其中陶壺是頭目家族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手工藝品有藤編、竹編和月桃席等。

布農族

人口約4萬多人。居住在山脈兩旁、海拔1000至2000米的花蓮、高雄至臺東的山區,是典型的高山族。布農族分爲卡社羣、郡社羣、卓社羣、丹社羣、巒社羣和蘭社羣。以山田燒墾和遊耕爲生,對於農作的祭儀複雜和隆重,布農人相信,歌聲越和諧、優美,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藝品是藤編。只是在布農族的慶典活動中,沒有舞蹈動作,只有炫耀武功的跳躍動作。

卑南族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統和竹生的南王系統,清朝康熙年間曾被冊封爲“卑南大王”,鄰近的阿美族和排灣族都要向其納貢。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實力,是因爲這一民族保持男子訓練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獵祭”反映的就是這一現實。民族內部設立祭師和頭目,信仰傳統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藝品是藤編藍子。

魯凱族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谷鄉、高雄縣茂林鄉等地。魯凱族是個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爲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世襲等級,等級可以隨着婚姻而改變,社會內部重男輕女。宗教信仰爲造物主和祖靈,其中頭目家族起源傳說的百步蛇,更是族人祭祀和敬重的對象。陶壺、琉璃珠、藤和竹器、刺繡是民族工藝品。

鄒族

人口約7000多人。1998年10月28日由原名“曹族”易名而來。居住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和南投縣信義鄉,稱爲北鄒;南鄒則居住在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兩族語言、服飾和社會組織大同小異,祭典儀式不同。全族分爲大社、聯族、氏族、亞氏族四個部分。歷史上鄒族曾經盛行男子集會所,少年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狩獵的訓練。宗教信仰爲超自然的神。以狩獵爲生的鄒族人,皮衣和皮帽是族人節日時的主要打扮。手工藝品主要是皮革製品和藤編籃子和網袋等。

賽夏族

人口約有7000人,在新竹和苗栗縣交界的山區。賽夏族又分爲南北兩支,各有一名頭目,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族內盛行以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定爲姓氏。宗教信仰是超自然神和祖靈、矮靈,兩年一次的矮靈祭是主要宗教活動,其它不同的祭祀由不同的姓氏主持。他們在建築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竹製品,形成了鮮明的竹文化。

雅美族

人口約4000人左右。居住在距離臺東外海49海哩的蘭嶼島。由於地理上的原因,此族與菲律賓巴丹島時有來往,生活習性、語言相近,古老傳說中也有雅美族和巴丹島來往的故事。雅美族是歷史唯一沒有“獵頭”習慣的高山族,由於居住海外,捕魚業較爲發達,全年的歲時祭儀也是由捕魚活動爲主。由於蘭嶼不僅炎熱,而且位於颱風的要衝,因此當地盛行地下穴居屋。社會內部沒有頭目,以各家族長老爲主,以血統家庭爲主體。在少數民族中,雅美族是唯一具有冶金工業的民族。

邵族

人口約283人。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和水里鄉頂村的大平林。2001年8月8日臺灣行政當局將其定爲高山族第10族。邵族的生活方式是漁獵、農耕和山林採集爲生,農業作物主要是板粟、蕃薯和花生爲主。杵音之舞是邵族豐年祭中重要組成部分,“湖上杵聲”成爲日月潭八景之一。此外還有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宗教信仰是祖靈信仰,分爲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族內流行的手工藝品爲自己揉制的皮革和自己紡織的麻布。

臺灣的少數民族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統治集團把四周未開化、半開化地區稱爲“化外之地”,當地的居民也被稱爲“番”,這一現象也影響到臺灣。對農業社會形成後的當地臺灣居民稱呼有兩種,住在山中的叫“生番”或“野番”;住在平地的叫“熟番”或“土番”。這種稱呼並不合適,也不尊重少數民族。正是高山族各族,與後來的主要由閩粵人組成的移民一起,形成臺灣居民羣體。

西番的歷史

帝以帝以西番產馬,與之互市,馬至漸多。而其所用之貨與中國異,自更鈔法後,馬至者少,患之。八年五月命中官趙成齎羅綺、綾絹並巴茶往河州市之,馬稍集,率厚其值以償。成又宣諭德意,番人感悅,相率詣闕謝恩。山後歸德等州西番諸部落皆以馬來市。古

十二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據納麟七站之地。命徵西將軍沐英等討之,又命李文忠往籌軍事。英等至洮州舊城,寇遁去,追斬其魁數人,盡獲畜產。遂於東籠山南川度地築城置戍,遣使來奏。帝報曰:“洮州,西番門戶,築城戍守,扼其咽喉。”遂置洮州衛,以指揮聶緯、陳暉等六人守之。已,文忠等言官軍守洮州,餉艱民勞。帝降敕諭之曰:“洮州西控番戎,東蔽湟、隴,漢、唐以來備邊要地。今番寇既斥,棄之不守,數年後番人將復爲患。慮小費而忘大虞,豈良策哉。所獲牛羊,分給將士,亦足棄兩年軍食。其如敕行之。”文忠等乃不敢違。古

秋,秋,何鎖南普及鎮撫劉溫各攜家屬來朝。諭中書省臣曰:“何鎖南普自歸附以來,信義甚堅。前遣使烏斯藏,遠涉萬里,及歸,所言皆稱朕意。今以家屬來朝,宜加禮待。”乃賜米、麥各三十石,劉溫三之一。知

英等英等進擊番寇,大破之,盡擒其魁,俘斬數萬人,獲馬牛羊數十萬。自是,羣番震懾,不敢爲寇。齋

十六十六年,青海酋長史剌巴等七人來歸,賜文綺、寶鈔。時岷州亦設衛,番人歲以馬易茶,馬日蕃息。二十五年又命中官而聶至河州,召必裏諸番族,以敕諭之。爭出馬以獻,得萬三百餘匹,給茶三十餘萬觔。命以馬畀河南、山東、陝西騎士。帝以諸衛將士有擅索番人馬者,遣官齎金、銅信符敕諭,往賜涼州、甘州、肅州、永昌、山丹、臨洮、鞏昌、西寧、洮州、河州、岷州諸番族。諭之曰:“往者朝廷有所需,必酬以茶貨,未許私徵。近聞邊將無狀,多假朝命擾害,俾爾等不獲寧居。今特製金、銅信符頒給,遇有徵發,必比對相符始行,否則僞,械至京,罪之。”自是,需求遂絕。齋

初,初,西寧番僧三剌爲書招降罕東諸部,又建佛剎於碾白南川,以居其衆,至是來朝貢馬,請敕護持,賜寺額。帝從所請,賜額曰瞿曇寺。立西寧僧綱司,以三剌爲都綱司。又立河州番、漢二僧綱司,並以番僧爲之,紀以符契。自是其徒爭建寺,帝輒錫以嘉名,且賜敕護持。番僧來者日衆。齋

永樂永樂時,諸衛僧戒行精勤者,多授剌麻、禪師、灌頂國師之號,有加至大國師、西天佛子者,悉給以印誥,許之世襲,且令歲一朝貢,由是諸僧及諸衛士官輻輳京師。其他族種,如西寧十三族、岷州十八族、洮州十八族之屬,大者數千人,少者數百,亦許歲一奉貢,優以宴賚。西番之勢益分,其力益弱,西陲之患亦益寡。主

宣德宣德元年,以協討安定、曲先功,加國師吒思巴領佔等五人爲大國師,給誥命、銀印,秩正四品,加剌麻著星等六人爲禪師,給敕命、銀印,秩正六品。古

正統正統五年敕陝西鎮守都督鄭銘、都御史陳鎰曰:“得奏,言河州番民領佔等先因避罪,逃居結河裏,招集徒黨,佔耕土田,不注籍納賦,又藏匿逃亡,剽劫行旅,欲發兵討之。朕念番性頑梗,且所犯在赦前,若遽加師旅,恐累及無辜。宜使人撫諭,令散遣徒黨,還所掠牛羊,兵即勿進,否則加兵未晚。爾等其審之。”番人果輸服。七年再敕銘及都御史王翱等曰:“得鎮守河州都指揮劉永奏:往歲阿爾官等六族三千餘人,列營歸德城下,聲言交易,後乃鈔掠屯軍,大肆焚戮;而著亦匝族番人屢於暖泉亭諸處,潛爲寇盜。指揮張瑀擒獲二人,止責償所盜馬,縱之使去。論法,瑀及永皆當究治,今姑令戴罪。爾等即遣官偕三司堂上親詣其寨,曉以利害,令還歸所掠,許其自新,不悛,則進討。蓋馭戎之道,撫綏爲先,撫之不從,然後用兵。爾等宜體此意。”番人亦輸服。主

成化成化三年,陝西副使鄭安言:“進貢番僧,自烏斯藏來者不過三之一,餘皆洮、岷寺僧詭名冒貢。進一羸馬,輒獲厚直,得所賜幣帛,製爲戰袍,以拒官軍。本以羈縻之,而益致寇掠,是虛國帑而齎盜糧也。”章下禮部,會廷臣議,請行陝西文武諸臣,計定貢期、人數及存留、起送之額以聞,報可。已而奏上,諸自烏斯藏來者皆由四川入,不得徑赴洮、岷,遂著爲例。明年冬,洮州番寇擁衆掠鐵城、後川二寨,指揮張翰等率兵御之,敗去,獲所掠人口以歸。古

五年五年,巡按江孟綸言:“岷州番寇縱橫,村堡爲虛。頃令指揮後泰與其弟通反覆開示,生番忍藏、佔藏等三十餘族酋長百六十餘人,熟番慄林等二十四族酋長九十一人,轉相告語,悔過來歸,且還被掠人畜,願供徭賦。殺牛告天,誓不再犯。已令副使李?從宜賞勞,宣示朝廷恩威,皆歡躍而去。惟熟番綠園一族怙惡不服。”兵部言:“番性無常,朝撫夕叛,未可弛備。請諭邊臣,向化者加意撫綏,犯順者剋期剿滅。”帝納其言。主

八年八年,禮官言:“洮、岷諸衛送各族番人赴京,多至四千二百餘人,應賞彩幣人二表裏,帛如之,鈔二十九萬八千有奇,馬直尚在其外。考正統、天順間,各番貢使不過三五百人。成化初,因洮、岷諸處濫以熟番作生番冒送,已定例,生番三年一貢,大族四五人,小族一二人赴京,餘悉遣還。成化六年,副使鄧本瑞妄自招徠,又覆冒送,臣部已重申約束。今副使吳?等不能嚴飭武備,專事通番,以紓近患。乞降敕切責,務遵前令。”帝亦如其言。古

西寧西寧即古湟中,其西四百里有青海,又曰西海,不草豐美。番人環居之,專務畜牧,日益繁滋,素號樂土。正德四年,蒙古部酋亦不刺、阿爾禿廝獲罪其主,擁衆西奔。瞰知青海饒富,襲而據之,大肆焚掠。番人失其地,多遠徙。其留者不能自存,反爲所役屬。自是甘肅、西寧始有海寇之患。九年,總制彭澤集諸道軍,將搗其巢。寇詗知之,由河州渡黃河,奔四川,出松潘、茂州境,直走烏斯藏。及大軍引還,則仍返海上,惟阿爾禿廝遁去。主

嘉靖嘉靖二年,尚書金獻民西征,議遣官招撫,許爲籓臣,如先朝設安定、曲先諸衛故事。兵部行總制楊一清計度,一清意在征討,言寇精騎不過二三千,餘皆脅從番人,然怨之入骨,時欲報仇,可用爲間諜,大舉剿絕。議末定,王憲、王瓊相繼來代,皆以兵寡餉詘,議竟不行。主

八年八年,洮、岷諸番數犯臨洮、鞏昌,內地動。樞臣李承勳言:“番爲海寇所侵,日益內徙。倘二寇交通,何以善後。昔趙充國不戰而服羌,段穎殺羌百萬而內地虛耗,兩者相去遠矣。乞廣先帝之明,專充國之任,制置方略,悉聽瓊便宜從事。”瓊乃集衆議,且剿且撫。先遣總兵官劉文、遊擊彭椷分佈士馬。明年二月自固原進至洮、岷,遣人開示禍福。洮州東路木舍等三十一族,西路答祿失等十三族,岷州西寧溝等十五族,皆聽撫,給白旂犒賜遣歸。惟岷州東路若籠族、西路板爾等十五族及岷州剌即等五族,恃險不服。乃分兵先攻若籠、板爾二族,覆其巢,剌即諸族震慴乞降。凡斬首三百六十餘級,撫定七十餘族,乃班師。自是,洮、岷獲寧,而西寧仍苦寇患。知

十一十一年,甘肅巡撫趙載等言:“亦不剌據海上已二十餘年,其黨卜兒孩獨傾心向化,求帖木哥等屬番來納款。宜因而撫之,或俾之納馬,或令其遣質,或授官給印,建立衛所,爲我籓籬,於計爲便。”疏甫上,會河套酋吉囊引衆西掠,大破亦不剌營,收其部落大半而去,惟卜兒孩一枝斂衆自保。由是西寧亦獲休息,而納款之議竟寢。及唐龍爲總制,寇南掠松潘。龍慮其回巢與諸番及他部勾結爲患,奏行甘肅守臣,繕兵積粟,爲殄滅計。及龍去,事亦不行。齋

二十二十年正月,卜兒孩獻金牌、良馬求款。兵部言:“寇果輸誠通貢,誠西陲大利。乃止獻馬及金牌,未有如往歲遣子入侍、酋長入朝之請,未可遽許。宜令督撫臣偵察情實,並條制馭之策以聞。”報可。會寇勢漸衰,番人亦漸復業,其議復寢。齋

二十二十四年設岷州,隸鞏昌府。岷西臨極邊,番漢雜處。洪武時,改土番十六族爲十六裏,設衛治之,俾稍供徭役。自設州之後,徵發繁重,人日困敝。且番人戀世官,而流官又不樂居,遙寄治他所。越十餘年,督撫合疏言不便,乃設衛如故。齋

時北時北部俺答猖獗,歲掠宣、大諸鎮。又羨青海富饒,三十八年攜子賓兔、丙兔等數萬衆,襲據其地。卜兒孩竄走,遂縱掠諸番。已,引去,留賓兔據松山,丙兔據青海,西寧亦被其患。隆慶中,俺答受封順義王,修貢惟謹,二子亦斂戢。古

時烏時烏斯藏僧有稱活佛者,諸部多奉其教。丙兔乃以焚修爲名,請建寺青海及嘉峪關外,爲久居計。廷臣多言不可許,禮官言:“彼已採木興工,而令改建於他所,勢所不能,莫若因而許之,以鼓其善心,而杜其關外之請。況中國之御戎,惟在邊關之有備。戎之順逆,亦不在一寺之遠近。”帝許之。丙兔既得請,又近脅番人,使通道松潘以迎活佛。四川守臣懼,乞令俺答約束其子,毋擾鄰境。俺答言,丙兔止因甘肅不許開市,寧夏又道遠艱難,雖有禁令,不能盡制。宣大總督方逢時亦言開市爲便。帝以責陝西督撫,督撫不敢違。萬曆二年冬,許丙兔市於甘肅,賓兔市於莊浪,歲一次。既而寺成,賜額仰華。古

先是先是,亦不剌之據青海,邊臣猶以外寇視之。至是以俺答故,竟視若屬番。諸酋亦以父受王封,不敢大爲邊患,而洮州之變乃起。初,洮州番人以河州奸民負其物貨,入掠內地,他族亦乘機爲亂。奸民以告河州參將陳堂,堂曰:“此洮州番也,何與我事。”洮州參將劉世英曰:“彼犯河州,非我失事。”由是二將有隙。總督石茂華聞之,令二人及蘭州參將徐勳、岷州守備朱憲、舊洮州守備史經各引兵壓其境,曉以利害。番人懼,即還所掠人畜。世英謂首惡未擒,不可遽已,遂剿破之,殺傷及焚死者無算。軍律,吹銅角乃退兵。堂挾前憾,不待角聲而去,諸部亦多引去。憲、經方深入搜捕,鄰番見其勢孤,圍而殺之。事聞,帝震怒,褫堂、世英職,切責茂華等。茂華乃集諸軍分道進討,斬首百四十餘級,焚死者九百餘人,獲孳畜數十羣。諸番震恐遠徙,來降者七十一族,斬送首惡四人,生縛以獻者二人,輸馬牛羊二百六十。稽首,誓不再犯,師乃還。知

自丙自丙兔據青海,有切盡臺吉者,河套酋吉能從子,俺答從孫也,從之而西。屢掠番人不得志,邀俺答往助。俺答雅欲侵瓦剌,乃假迎活佛名,擁衆西行。疏請授丙兔都督,賜金印,且開茶市。部議不許,但稍給以茶。俺答既抵瓦剌,戰敗而還。乃移書甘肅守臣,乞假道赴烏斯藏。守臣不能拒,遂越甘肅而南,會諸酋於海上。番人益遭蹂躪,多竄徙。八年春,始以活佛言東還,而切盡弟火落赤及俺答庶兄子永邵卜遂留居青海不去。八月,丙兔率衆掠番並內地人畜,詔絕其市賞。俺答聞之,馳書切責。乃盡還所掠,執獻爲惡者六人,自罰牛羊七百。帝嘉其父恭順,賚之銀幣,即以牛羊賜其部人,爲惡者付之自治,仍許貢市,俺答益感德。而火落赤侵掠番族不休,守臣檄切盡臺吉約束之,亦引罪輸服。及俺答卒,傳至孫扯力克,勢輕,不能制諸酋。齋

十六十六年九月,永邵卜部衆有闌入西寧者,副總兵李奎方被酒,躍馬而前。部衆控鞍欲訴,奎拔刀斫之,衆遂射奎死。部卒馳救之,亦多死。守臣不能討,遣使詰責,但獻首惡,還人畜而止。以故無所憚,愈肆侵盜。時丙兔及切盡臺吉亦皆死,丙兔子移駐莽剌川,火落赤移駐捏工川,近西寧,日蠶食番族。番不能支,則折而爲寇用。扯力克又西行助之,勢益熾。十八年六月入舊洮州,副總兵李聯芳率三千人御之,盡覆。七月復深入,大掠河州、臨洮、渭源。總兵官劉承嗣與遊擊孟孝臣各將一軍御之,皆敗績,遊擊李芳等死焉,西陲大震。事聞,命尚書鄭洛出經略。洛前督宣大軍,撫順義王及忠順夫人有恩。遣使趣扯力克東歸,而大布招番之令,來者率善遇之,自是歸附者不絕。火、真二酋自知罪重,又聞套酋卜失兔來助,大敗於水泉口,扯力克復將還巢,始懼。徙帳去,留其黨可卜兔等於莽剌川。明年,總兵官尤繼先破走之。洛更進兵青海,焚仰華寺,逐其餘衆而還。番人復業者至八萬餘人,西陲暫獲休息。已,復聚於青海。齋

二十三年增設臨洮總兵官,以劉綎任之。未幾,永邵卜諸部犯南川,參將達雲大破之。已,連火、真二酋犯西川,雲又擊破之。明年,諸酋復掠番族,將窺內地。綎部將周國柱御之莽剌川,又大破之。二十七年糾叛苗犯洮、岷,總兵官蕭如薰等敗之,斬番人二百五十餘級,寇八十二級,撫降番族五千餘人。三十四年復入鎮番黑古城,爲總兵官柴國柱所敗。自是屢入鈔掠,不能大得志。主

時爲陝西患者,有三大寇:一河套,一鬆山,一青海。青海土最沃,且有番人屏蔽,故患猶不甚劇。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屢爲官軍擊敗,自洮州軼出番地。諸將窮追,復奔入塞內,番族亦遭蹂躪。十五年,西寧番族作亂,總抹官馬爌督諸將五道進剿,斬首七百有奇,撫降三十八族而還。明年冬,李自成遣將陷甘州,獨西寧不下。賊將辛恩忠攻破之,遂進掠青海。諸酋多降附,而明室亦亡。知

番有生熟二種。生番獷悍難制。熟番納馬中茶,頗柔服,後浸通生番爲內地患。自青海爲寇所據,番不堪剽奪,私饋皮幣曰手信,歲時加饋曰添巴,或反爲嚮導,交通無忌。而中國市馬亦鮮至,蓋已失捍外衛內之初意矣。主

原夫太祖甫定關中,即法漢武創河西四郡隔絕羌、胡之意,建重鎮於甘肅,以北拒蒙古,南捍諸番,俾不得相合。又遣西寧等西衛土官與漢官參治,令之世守。且多置茶課司,番人得以馬易茶。而部族之長,亦許其歲時朝貢,自通名號於天子。彼勢既分,又動於利,不敢爲惡。即小有蠢動,邊將以偏師制之,靡不應時底定。自邊臣失防,北寇得越境闌入,與番族交通,西陲遂多事。然究其時之所患,終在寇而不在番,故議者以太祖制馭爲善

青海遍野青綠最動人的草原

【青海草原牧區第章】

青海的美可以滿足你所有的想象。

雪山、草原、河流、沙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裏創造了最豐富的地球奇觀!

但是,青海不止是美。在這裏,它是全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是野生動物的資源庫;在這裏,它是不可或缺的生態安全屏障。冰雪孕育了三條人類母親河,長江、黃河、瀾滄江;衛祁連,阻斷茫茫大漠的東進之路,守衛河湟谷地肥沃的綠洲;可可西里是藏羚羊來回遷徙的天堂;賽大峽谷,爲雪豹提供了一個繁榮的家園.

青海湖風光。張海東攝影/光明圖片

祁連山的底色又回來了。

連接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祁連山,是守衛“中華水塔”、涵養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態屏障。同時,這裏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曾經,是礦產資源的過度開採給這裏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災難。——植被破壞,凍土斷裂,野生動物銳減,良田變成了黑土灘.

2020年,所有破壞祁連山生態環境的行爲被責令停止。祁連山南麓青海地區798處“問題點”開始整治,修復受損土地6.92萬畝。從黑褐色到淺綠墨綠,祁連山應有的底色漸漸回來了。

“非法和非法開採礦產資源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一些水電設施是非法建設和運營的。周邊企業偷排放問題突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不力。”2017年,中辦、國辦通報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四大環境問題。

“‘問題圖斑’是衛星遙感上植被破壞嚴重、採掘工作面裸露的‘刺眼’地塊。”祁連縣草原站副站長任馬說:“20世紀70年代,祁連山地區出現了一批礦區。僅祁連縣就有大型礦藏5處,各類礦山300多處.瘋狂的開採在地球上留下了觸目驚心的‘牛皮癬’!”

治癒大地是祁連山生態修復的一道坎,西山樑多金屬礦是祁連縣123個“問題點”中最難啃的“骨頭”。

像大多數當地人一樣,華藏曾經在礦山工作。礦主把爆破——的工作交給了他,用鋼釺鑿洞,填炸藥,炸出礦來.

“不要看現在的綠色。過去,山被炸,被砍,被伐,被草破壞。羣山像‘破腸破肚’,寸草不生,連吹來的風都是黑灰色的。”此刻,華藏俯瞰着當年的礦區,正在哭泣。而他現在的身份是這裏的生態管理員。

“那時候環境差,生活成了問題!”華藏說起當年的情景。“在被破壞的山坡上,經常有碎石滾下來,壓死打傷牛羊。隨意傾倒的礦渣和石頭使河流變得泥濘,並“撕裂”了草原。要找到乾淨的牛羊水源,至少要走六七里路!”

看着家園毀在自己手裏,華藏感到非常沮喪。2017年,他毅然辭去了礦上的工作。其實不只是中國和,很多當地的人都感嘆——“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2020年8月,青海省啓動祁連山南麓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西山樑多礦區難修!這裏海拔3700多米,近乎垂直的懸崖連沙子都留不住!

“山很陡。如果把道路延長到運輸機械上山,會造成二次破壞。”任馬說:“那時候,無論是覆土還是運草籽樹苗,都得背在背上。去年五六月份,大家連挖蟲草的機會都放棄了,都各盡其責。”

“不僅人,連羊都‘動員’了!”任卓瑪畫,“崖太陡,機械上不去,羊卻可以。他們可以把草籽踩進土壤裏。”聽一隻羊也能有所貢獻。扎馬石鄉河北村的牧民趕進了5000多隻羊

更有甚者,祁連山南麓4萬多畝無主礦、礦得到系統恢復,礦石、礦渣堆積的地區又變成了草原、田野。

“牛皮癬”又披上了綠色的外衣。好風景,背!

“以前,我賺的是‘即期利潤’;今天,我吃“生態大米”。生態管理員的工資,加上租草地,做點小生意,一年能有幾萬塊錢。再開始旅遊,收入就不錯了!”華藏說。

“今年上半年,祁連這個只有5萬居民的縣接待遊客78萬人次!老百姓不僅手裏有錢,主人翁意識也大大增強。以前過馬路誰看紅綠燈?現在,地上撿了一張紙。”祁連縣委宣傳部副馬洪祥說:“大家真的把祁連當成自己的家了!”

草畜平衡成爲新常態

青海有廣闊的草原,但由於過度放牧,出現了大面積的草原退化。牛羊吃不飽賣不上價,牧民就會不斷擴大養殖數量,造成惡性循環。

隨着輪牧種草養畜的實施,草畜平衡成爲新常態。如今,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已從2012年的54.2%提高到2021年的57.8%。每年通過禁牧休養生息約2.45億畝草地,通過草畜平衡合理利用2.29億畝草地。“草木茂盛,牛羊吃草滋養”的場景又回來了。

玉樹巴塘草原美景。葛攝/光明影業

與冬季常住不同,夏季牧民以草爲生。一個夏天要換地方,氈制的房子往往很簡陋。但是我面前的這個完全不一樣。3354不僅外面有光伏發電,裏面還有冰箱、爐竈、衣櫃、桌椅,地面鋪着防潮墊.

“以前我自己的夏季牧場只夠牛羊吃一個月。不僅要買草料,還要租別人的牧場,肯定是遊牧。現在牛羊養的少了,自家的牧場夠吃兩個半月到三個月,基本上能度過一整個夏天。沒有頻繁的轉換,這個氈房就成了固定的‘夏季辦公室’,各種家居使用自然要齊全。”32歲的仁慶東珠是阿柔鄉青陽溝村的牧民。他陽光又健談。

“牛羊養的少了?”

“對!”仁青東珠指了指對面草坡上的羊羣,“10年前,大概有600多隻羊,70多頭牛。現在麼,有300只羊,40多頭牛。”

“哎喲,少了將近一半啊!”

“那收入??”

“沒少,還增加了!”仁青東珠掰着指頭給我們細數,“牛羊少了,但出欄率高了。10年前,我家一年出欄幾十只羊,現在是120多隻,加上牛羊越來越壯,賣價也翻了番。我們祁連羊肉在全國名頭可是響噹噹的!不僅如此,每年,還能從拿到禁牧和草畜平衡補貼款一萬多塊!”

“這都是媳婦用的!”仁青東珠憨憨地笑道,“以前,在咱牧區,能用個棒棒油就了不得啦,現在,城裏人有的,她都用上了!”

青海湖的清醒留白

青海,因青海湖得名。過去10年,青海湖水體面積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當於34個杭州西湖。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環湖私搭亂建成爲一大公害,不僅破壞景觀,更危及生態。整治經營亂象、拆除環湖違建、鳥島閉門謝客??成爲近年來青海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不動搖的清醒留白。

青海土族婦女“繡”出好生活。張海東攝/光明圖片

我們來到青海湖畔甲乙村的時候,正是油菜花怒放的時節。滿眼翠綠的葉、金黃的花,從腳下一直鋪展到湖畔,碧玉一樣的湖面在微風下泛着粼粼波光,湖天一色的盡頭有朵朵白雲點綴,更襯托出青藍色水面的奇幻莫測??不必專業相機,手機隨手一拍,每張都是精美大片。

“早幾年,可拍不出這效果!”與我們同行的倒淌河鎮副鎮長華旦才讓禁不住感嘆,“那時候,拍照得‘找景’——稍不留神,湖邊破破爛爛的‘野房子’、遍地污水和垃圾就進了鏡頭!”

“野房子?”

“湖景很美,大家爭着往前擠——湖邊亂糟糟的,都是些簡易帳篷、臨時搭起的餐館。垃圾遍地沒人管,污水端直排到草場上、流到湖水裏。有犛牛莫名地死掉,剖開肚子一看,胃裏盡是垃圾??”華旦才讓滿臉凝重,“看到遊客興沖沖來,打完卡捂着鼻子就走。大家心裏很不是滋味,誰想生活在一個大垃圾場裏呢?!雖然收入多了,但村民臉上卻沒了笑容??”

2016年前後,甲乙村痛下決心,徹底清除湖畔違建。

“一開始大家也有這樣的顧慮。可事實證明,砸的是泥飯碗、抱的是金疙瘩!湖畔整治,讓旅遊大火!遊客來了就不想走。村民的收入不用說,光村集體收入,一年就有2700萬元!連這再尋常不過的油菜地,‘身價’也不一樣了!”

沿着花間小徑往湖邊走,不經意間,我們發現,幾個身影在齊腰高的油菜花叢中時隱時現。

“他們在幹什麼?”

“撿垃圾。”

“油菜地裏還有人專門撿垃圾?”

話音未落,一個頭頂氈帽、戴着茶鏡的精壯漢子直起身子,左手拿着編織袋、右手一副長夾子,走了過來,黑黝黝的臉上掛着汗珠。

“我們是自發的,每週來兩天。”蘭科加的正式身份,是甲乙村八社社長,“剛纔,有遊客把西瓜皮扔地裏了,我們把它撿出來。”

“不光地裏、湖邊,還有後面山上??一天下來,要走幾十里路。大家堅持好幾年了。”邊說,蘭科加邊打開手機裏的“青海湖環保志願者”微信羣,“35個人,都是八社的,有幾個以前還是湖邊違建的‘業主’。你看,現在環境好了,像我這樣,種青稞、油菜,養犛牛、綿羊,加上游客湖邊拍照、騎馬觀光,一年下來收入起碼一二十萬元。社裏還成立了旅遊協會,集中開發的旅遊項目每年能賺30萬元,大家都有分成。”

“誰不想在這樣的美景裏賺錢?所以,大家對環境可珍惜哩,爭着來保護!”蘭科加笑着和我們告別,“你們繼續拍着,我們還要上山巡一遍。別忘了,多介紹幾個朋友來這裏看看啊??”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莽莽沙漠,對外來旅遊者,可能是嘖嘖稱歎的曠世奇景;但對世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則是重壓在心頭的陰霾禍患。

青海,曾有六分之一的土地沙化嚴重,超過四口的生活受到風沙困擾。而如今,青海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2021年底公佈的全國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顯示,與2014年底第五次監測狀況相比,青海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6萬公頃、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8.8萬公頃。

同在共和縣,沙珠玉與倒淌河鎮甲乙村的直線距離只有50公里,但橫亙其間的重重大山,阻隔了兩地交通,也塑造了不同的景象。

“說起沙珠玉人娶媳婦,有個尷尬的故事——新人剛到村口,突然起了風。風沙過後,老丈人死活不讓送親隊伍再往前走:‘這地方着實嚇人!颳起風來,整個村子都看不見!閨女嫁到這兒,別說過好日子,怕是風把人刮跑了,都不曉得!’”坐在自家寬敞明亮的堂屋裏,沙珠玉鄉珠玉村64歲的老支書程峯諞起往事,邊上幾個尕娃聽得笑出聲來。

“娃娃們已經把它當笑話聽啦!但其實,沙珠玉遠離沙塵暴,也就是這一二十年的事。早些年的風啊,能從正月裏刮到六七月,揚沙滾滾,昏天黑地,面對面都看不到人??風一過,能從屋裏掃出四五背篼沙子。”程峯對往事記憶猶新,“種地就更難了,剛下種,要麼轉眼被風捲走,要麼就被浪過來的沙丘埋到下頭。一年種上三四次,也不見得有收成。總是想,啥時候能吃上飽飯,就好了??”

沙珠玉,位於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中部、塔拉灘沙漠邊緣,距離西寧只有180多公里,卻曾是黃河上游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這裏旱得很!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7倍!過去風大、沙多,百姓日子苦,靠砍挖‘砍巴’和‘莢莢草’的根鬚當柴火,這些固沙植物越來越少,更加劇了生態惡化。”共和縣林業站林業工程師郭增鴻介紹,“20世紀50年代,沙珠玉九成草場已沙漠化。最多一年,沙丘向居民點推進了47米!”

退無可退,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沙珠玉人開始絕地反擊。對他們來說,造林治沙,是一場用性命與風沙所做的生死搏鬥。

60多年來,沙珠玉人營造起18道防風林,層層疊疊的樹木,硬生生將狂風頂住、沙丘後退。到2020年底,沙珠玉鄉共培育公益林17.9萬畝,沙漠化土地面積佔比從90%以上降到12.3%!

“沙珠玉人吃夠了風沙的苦。當年,成活的樹苗比金子還貴重,誰敢把牛羊趕到林子裏,就要全縣通報、重罰。直到現在,這根弦也沒鬆,村裏每人每年至少要種10棵樹,黨員幹部還要帶頭多種。大家心裏亮堂着呢,沒有好生態,哪有今天好日子!”說起這些轉變,珠玉村黨支部韋強很有感觸。

韋強帶我們來到他家的蠶豆地:“風沙消停了,這裏日照長、沙土特殊的優勢就顯出來了。你看,這是‘青蠶25號’,青海農科院幫我們專門培育的!做豆瓣醬美得很咧!已成了村裏的‘致富豆’。我們家16畝地種的都是它,每年能賺兩萬多元。現在,村裏的蠶豆、小麥合作社,藏系羊繁育場辦得紅火!大家收入翻了幾番。”

“‘大風一起不見家,朝爲莊廓夕爲沙’的沙珠玉,真的看到了‘點沙成玉’‘育樹爲珠’的希望。如今,不僅村裏的毛坯房換成了磚混房,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都回來了。”韋強說,“風沙不見了,生活更有奔頭!”

珍稀瀕危動物重歸家園

滴滴冰川水,匯入淙淙溪??長江、黃河、瀾滄江由此開啓一場穿山越嶺、惠澤大地的旅程。三江源,不僅是生命之河的起點,也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難得的棲息地。

隨着青海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數量越來越多——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不足2萬隻恢復到如今7萬多隻;斑頭雁從不到1000只增加到3000多隻;三江源核心區域雪豹頻現;各大水域花斑裸鯉等50種高原“土著”魚類資源明顯恢復??

“哦呀,是岩羊!”藏族小夥子才改一聲低呼,跳下車,抄起望遠鏡,往山上瞄。我們從沙石路的顛簸中一下子醒過神來。順着才改張望的方向,眼光掃過峭壁、碎石、灌木??看到啦,是岩羊!它們深褐色的皮毛與巖體錯雜一處,不仔細分辨根本發現不了。果然名不虛傳,自幼與野生動物做伴的當地牧民,都有一雙“火眼金睛”。

才改是此行的嚮導,他將帶着我們找尋雪豹。

雪豹,全國僅有5000只,稀有程度堪比大熊貓。玉樹州雜多縣是瀾滄江的發源地。而位於這裏的昂賽大峽谷,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雪豹密度最高、種羣生存狀況最好的區域,被親切地稱爲“大貓谷”。

“別緊張。”才改從後備廂取出單反相機,長焦鏡頭很是專業,“我小的時候,雪豹數量沒現在這麼多,想在峽谷發現雪豹蹤跡,可不是容易的事。”

神祕幽深的昂賽大峽谷,除當地牧民,少見人跡。隨着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峽谷裏雪豹數量明顯增多,吸引不少“大貓”愛好者探訪拍攝。2019年,昂賽鄉獲三江源國家公園授權,開展自然體驗特許經營。

都說野生動物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在才改看來,生態環境也是他們幸福生活的風向標。

產業加快向綠色有機轉型

千百年來,青海牧區一直保持着傳統的勞作方式——牛羊放牧基本靠天,畜牧產品主要是自家消費,牛羊養到終老也很少出欄??

而今,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從逐草而居,到以草定畜;從分散的每戶單獨養殖,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養殖轉變,牛羊出欄率大幅提高,畜牧產品深加工方興未艾??

“企業 合作社 農戶”,成爲青海鄉村振興的“點睛之筆”。現在,青海農牧民合作社數量已破萬,合作社中生產機械化率近100%,對農牧民人均增收貢獻率超30%。

野牛溝,“隱藏”在祁連山脈深處的一片狹長谷地。這裏,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周圍高山聳立、雪峯連綿、水源充沛,國內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就發源於此。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讓這裏成爲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畜牧天堂,擁有超過35萬公頃的草場,是青海海北州面積最大的牧區,也是高原犛牛和白藏羊的理想棲息地。

“我們的犛牛,吃的是蟲草,喝的是山泉,品質無可挑剔,但過去都是賣活牛活羊。”和祖祖輩輩一樣,顏軍沒覺得有什麼需要改變。

直到2012年,29歲的他走出大山,到西寧一家食品公司工作,這個蒙古族小夥才發現,一隻羊,經過屠宰加工後,輕輕鬆鬆就比賣活羊多賺100多塊。“按部位精細分割的牛肉價格更高,就連牛奶加工成酸奶,價格也噌噌往上漲!”這個從小放牧的“老”牧民,一下子意識到,這些年“虧大了”。

2015年,見了世面的顏軍和村裏另外5個夥伴商量好,歸攏起1200多頭犛牛,成立了一家合作社。

“牧民自制的酸奶品質特別好,但以前都是自家吃,不賣錢。”嗅到商機的顏軍,把犛牛酸奶作爲合作社的主打產品,“我們在城裏有兩個銷售點,到了夏天,每天能賣出500多斤,很多老顧客只認咱的酸奶。”

“以前靠放牧,我每年收入三四萬元。現在合作社一年光賣酸奶就能掙60多萬元。除了自己養殖的犛牛提供奶源外,我們還向其他牧民收購牛奶,每年也能讓他們多賺5萬元!”顏軍說,通過對犛牛肉的深加工,合作社收入頗豐——一頭犛牛變成十幾種產品,犛牛肉最高能賣到每公斤500元。在牧民眼裏,這簡直是個奇蹟。

“我們正準備建加工廠,發展現代畜牧業。”顏軍眼裏的“現代”,就是通過全程標準化生產,加快向綠色有機轉型。

良好生態反哺旅遊發展

在青海山區,貧困大多與生態問題交織在一起。綠色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青海以大規模綠化作爲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契機;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反哺旅遊發展,讓鄉村振興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如今,青海“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數量達37個,僅2021年,青海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營業收入就超過19億元。

金銀灘幸福的牧民。張海東攝/光明圖片

剛到村口,那誘人的肉香就飄進了車窗。窗外,鋪在草地的毯子上擺滿了瓜果點心、奶茶美酒,孩子嬉鬧玩耍,老人引茶喚友,姑娘伴着花兒翩翩起舞??

“這是我們當地習俗——‘浪山’,就是週末約上三五好友,攜家帶口在鄉野山間休閒暢遊。”祁連縣八寶鎮白楊溝村第一秦海榛說,別看這裏距離縣城不到4公里,可過去,城裏人肯定不會把“浪山”選在白楊溝。

“這每家每戶的花園比房子面積都大,他們爲啥不願來?”

“這花花草草的地方,以前都是牛欄羊舍。”秦海榛用手一指,“那時候各戶的牛羊都養在自家房前屋後,三五隻數量不多,可那個味兒啊??”

“牛羊現在去哪兒了?”

“在村子外集中放養着呢。我們在鎮上第一個搞人畜分離,村裏只住人。牛羊出院樹進院,家家有羊養、家家不養羊。”秦海榛像是在說繞口令。村民一旁打趣:“不然現在聞到的就不是草木花香了,哪個會來我們這‘浪山’!”

“我們家的農家樂,現在正是旺季,提前三天打電話都約不上!”村民馬佔倉接過話頭。

“這麼火?不少掙呀?”

“我們有‘靠山’!”馬佔倉指着不遠處那座雲霧繚繞的青山說,“那是卓爾山,5景區。那裏的雲,永遠像展開的哈達,歡迎着四方遊客。‘浪山’,‘浪’的不就是綠水青山麼!”

“以前村裏的土路坑坑窪窪,一下雨,赭紅色的泥點子踩得四處亂濺。‘泥巴牆、泥巴凳,除了泥巴沒家當’,說的就是白楊溝。都不用看臉,看腿和鞋就知道你是不是白楊溝的人。”馬佔倉擺了擺手,“以前外地遊客路過我們村,都得繞道走。”

“現在,村容村貌好了,來的遊客也多起來,全村12家農家賓館,一到旺季,‘客滿’的牌子都摘不下來。連村裏的產業結構也跟着變。”秦海榛介紹,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種地、養牛羊,現在是鄉村旅遊,村裏三產佔到40%以上。

“這也讓我們深入思考,人居環境改善和生態旅遊開發如何相互助力。”秦海榛笑道,“有‘顏值’,纔能有‘發展’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惟其在心,其志益篤。

《光明日報》( 2023年10月08日01版)

相關問答:樂花卡怎麼提前還款

樂花卡提前還款可以在分期樂APP上進行,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下載、打開分期樂APP,點擊【我的】,點擊【查看賬單】。

2、用戶使用樂花卡消費後,應還的金額將會在賬單中體現,選擇樂花卡的賬單,根據頁面提示進行還款即可。

生番的解釋生番的解釋是什麼

生番的詞語解釋是:生番shēngfān。(1)舊時對未開化民族的輕蔑稱呼。

生番的詞語解釋是:生番shēngfān。(1)舊時對未開化民族的輕蔑稱呼。結構是:生(獨體結構)番(上下結構)。注音是:ㄕㄥㄈㄢ。拼音是:shēngfān。

生番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爲您介紹:

一、引證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⒈舊時侮稱文明發展程度較低的人。多指少數民族或外族。引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一:“惟涼山內生番多不火食。”《清史稿·穆宗紀二》:“日本兵船抵_灣登岸,與生番尋釁。”⒉喻兇殘野蠻的人。引楊朔《春在朝鮮》:“那些掛着文明幌子的食人生番不能扳着地球倒轉,就永遠不能毀滅人類光明燦爛的世界。”

二、國語詞典

舊時稱未開化的人。如:「別像個生番似的在這裏搗亂。」詞語翻譯英語barbarian,aboriginalsavage法語barbares,sauvagesaborigènes

三、網絡解釋

生番生番,漢語詞語,讀音shēngfān,意思是指舊時侮稱文明發展程度較低的人,喻指兇殘野蠻的人,出自《清史稿·穆宗紀二》、《聖武記》。

關於生番的近義詞

蠻人野人

關於生番的詩句

平生番襪法

關於生番的成語

二次三番三番兩次番來覆去三番四復屢次三番胡啼番語

關於生番的詞語

番天覆地三番兩次幾次三番番來覆去兩次三番番來複去番窠倒臼二次三番胡啼番語三番五次

關於生番的造句

1、他們是素食主義者,否則由吃肉他們成爲食人生番。

2、而如今,甘什村發生番天覆地的變化,遊客在檳榔谷感受到的是古老村寨的悠閒和寧靜。

3、而一些非洲人,比如年輕的愛克伊諾,以爲歐洲人都是想來吃掉他們的食人生番。

4、那是聖安託萬區的傑克三號,一個嗜殺成性、食人生番式的、滿懷血腥的陪審員。

5、假如不是失了一隻手指,自己可能給生番殺了,於是他下令釋放臣子,並且向他道歉。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生番的詳細信息

標籤:野番 生番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