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陸羽七碗茶歌

陸羽七碗茶歌

此間綠茶不思蜜,西湖龍井自有神。

黃山雲霧品極佳,信陽毛尖品嚐醇。

碧螺春香氣襲鼻,六安瓜片口感新。

祁門紅茶最珍貴,鐵觀音飲後舒。

一壺好茶煮心靈,嘗之甘美瘦身健。

感受韻味如音樂,七碗喝完忘憂愁。

此間綠茶不思蜜,西湖龍井自有神。

黃山雲霧品極佳,信陽毛尖品嚐醇。

碧螺春香氣襲鼻,六安瓜片口感新。

祁門紅茶最珍貴,鐵觀音飲後舒。

一壺好茶煮心靈,嘗之甘美瘦身健。

感受韻味如音樂,七碗喝完忘憂愁。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入詩畫是茶文化的一種反映,有名的《七碗茶歌》的作者爲()。

《七碗茶歌》是中國古代的一首著名茶歌,其作者爲唐代文學家陸羽。陸羽是茶學領域的開創者之一,他所著的《茶經》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經典之作,對於推廣和發揚中國茶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七碗茶歌》是陸羽在《茶經》中所著的一篇茶詩,共七首,每首詩都描繪了不同品種的茶葉的特點和品味。這首茶歌通過優美的詩句和生動的描繪,將茶文化與詩畫融爲一體,成爲中國茶文化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文化藝術中茶入詩畫的重要代表之一。

國學經典《七碗茶歌》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詩人盧仝(公元—835),自號玉川子,范陽(今北京大興)人。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爲《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爲茶之千古絕唱。詩中反映封建帝王爲了個人奢欲,當春驚蟄節時,驅使茶農入山採摘至精至好的陽羨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的無限情趣。歷代詩人的詠茶詩很多,但盧仝這首詩堪稱是詠茶詩中最著名的一首,盧仝也因此詩而傳名於世。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中,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這一部分,寫的是軍將送來孟諫議的書信與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陽羨茶(陽羨即江蘇宜興,古稱陽羨縣。陽羨茶即陽羨紫筍茶,此茶經陸羽的發現和推薦,自唐肅宗時便正式列爲貢品),每年都要趕在清明節之前送到皇宮,以備宮中“清明宴”之用(“月團”喻指茶餅。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葉制好封存之後,立即送往皇宮,剩餘的纔是王公貴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麼時候才能到達這些種茶的山人家呢?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這是第二部分,是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破孤悶;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拋到九宵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其中從“一碗喉吻潤”到“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詠,並被單獨命名爲《七碗茶歌》。

《七碗茶詩》的解釋是什麼?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寫作起因

河南沁園景區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島,四面環水,百竹擁翠,島下有一泉眼,從入島的拱橋邊噴出,翻涌數尺之高,落入泉組河。其水質清澈甘甜,舊時人稱桃花泉。

中唐時的沁園已變成河東、河南、河內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閒場所和宴遊文化中心。

家住河內濟源思禮村的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爲諫議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宦官專權,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全唐詩》卷588〈盧仝詩集〉)。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張籍、孟郊、賈島混在一起,成爲唐代韓孟詩派的重要人物,繼而成爲中國的"茶仙"。

沁園的所在地博愛縣許良鎮與沁陽市的山王莊鎮至濟源市的五龍口鎮和九里溝,全長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腳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風景帶。不滿時世,卻又放駭自我的盧仝常邀好友,在這一帶觀景飲遊。因此,九里溝的盧仝茶臺遺存尚在,沁園裏的"韓茶"、"盧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傳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內孟州的河南令韓愈與河內濟源的盧仝一起逍遙河內的沁園。兩人與藝妓坐飲,歌舞一陣,便喚侍女上茶。而唐時的河內人,只喝當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盧仝雖也是河內人,畢竟爲"茶仙",龍井、毛尖無所不用,所以菊花茶雖然淳和甘甜,卻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爲不快。韓愈是來這裏移竹的常客,對竹林植物甚是瞭解,就帶盧仝在竹林裏採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議將其泡茶試飲。結果竹串子未經泡製,泡出的茶苦澀有餘,清香不足,盧仝很是苦惱。片刻之後,盧仝突然提議出去看泉,韓愈不解其意,跟在後邊。只見盧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結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脹,逗韓愈捧腹大笑。稍後,盧仝讓侍女將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讓韓俞酌飲。韓愈品後,頓解其意,不盡樂道:"甘苦相濟,清雅漫延,別有滋味,好茶、好茶!"原來,竹串子的藥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熱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礦物成份的藥化反應,竹串子茶變得柔綿、清心,益脾、養神,的確爲上佳飲品。

以後的日子,韓、盧二人常邀張籍、孟郊、賈島等朋友多次來桃花泉煮飲,歌賦詞呤,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盧仝的茶歌所表達的飲茶感受,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將"竹串子茶"的藥理、藥效溶入其中,醒神益體,淨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萬象,製造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境界。

作品賞析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幫人趕走孤悶;第三碗就開始反覆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簡介

盧仝(音tóng 〈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爲茶中亞聖。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爲"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爲傳頌,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

讀詩筆記#茶#《七碗茶》

我個人一直覺得該詩的作者一生經歷非常奇葩,所以除了愛茶,還愛詩詞的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詩筆記。

茶友們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中描繪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狀態,描述了茶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

盧仝,號玉川子,是" 初唐四傑 "之一 盧照鄰 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爲 諫議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 宦官專權 ,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 張籍 、 孟郊 、 賈島 渾在一起,成爲唐代 韓孟詩派 的重要人物。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爲“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爲傳頌,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我原以爲盧仝是一位隱於野的隱士,人生會有一個的隱士結局,不想卻非常出乎意料的死於非命。

盧仝雖是一介布衣,卻因出身名門且有才情,還是經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誰料發生 甘露之變 時,盧仝恰巧與宰相 王涯 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來行捕,盧仝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倉促忙亂中盧仝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禍,被牽連誅殺。

好友 賈島 有《 哭盧仝 》詩:“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盧仝的詩作對當時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爲一格宗師。" 現存詩103首,有《玉川子詩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 在他的論詩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評 盧仝 :“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盧仝受到韓愈的影響,詩作過於好奇逞怪。 元好問 否定了這種詩歌風格,認爲這種創作是“鬼畫符”。這可能也是雖然盧仝現存詩103首,但是除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詩詞愛好者對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書法作品後面既是盧仝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全詩,大家一起欣賞一下吧!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釋義爲蓓蕾。本詩中喻茶之嫩芽。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爲貢品。

 蘇軾愛茶,熙寧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文中插圖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的美圖!)

唐朝詩人盧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是來自他的《玉川子詩集》的“走筆謝孟諫義寄新茶”,因爲太過精彩,所以把這幾句單 列,單獨成篇,被後人屢屢提及。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爲“茶仙”。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爲傳頌,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天生陸羽傳茶道,求下句及其典故!

去過天福茗茶的細心之人會在步入茶香四溢的茶室前,看到天福的一副茶聯。這是一副藏頭聯:

天生陸羽傳茶道

福報盧仝品茗歌

關於這副茶聯,其實還有着許多津津樂道的故事包含其中。這副茶聯上聯說的是茶聖陸羽,下聯說的是寫出《七碗茶詩》的盧仝。

那爲什麼說“天生陸羽傳茶道”呢?因爲陸羽恰恰既與禪門有淵源,而又醉心茶道,他獨特的經歷像是上天降生陸羽來人間傳揚茶道似的。陸羽3歲時遭父母遺棄,“未知孰是”,後被竟陵西塔寺(原名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並收養。智積禪師將小陸羽抱回寺院之後,可能是出家人沒有撫養孩子的經驗,加上寺廟中的誦經坐禪的生活環境也不適合撫養孩童,智積禪師便只得託人代爲撫養。這位受託之人是當地的一儒士,姓李。陸羽在李家大約生活了五六年,得以浸潤於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也就是他歲的時候,李儒士因出仕江南而離開了竟陵,因此,他又重新回到了龍蓋寺智積禪師身邊。然而,在李家生活的五六年,卻對陸羽以後的成長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對於陸羽日後能寫出《茶經》的文字功底作了很好的鋪墊。

回到寺院以後,智積禪師自然承擔起了教育陸羽的責任。智積禪師自然就想陸羽在寺院裏唸經誦佛,剃度受戒,出家爲僧。但是,陸羽在李家的五六年讓他深信儒學,他不願皈依佛祖。智積禪師爲了在思想上“壓服”陸羽,就讓他“歷試賤務”,什麼灑掃清洗、挑瓦蓋房的雜事繁役都讓他去做,陸羽卻仍然對儒學文化甚感興趣。後來陸羽終於忍受不了寺院裏的受飢餓、苦役、鞭笞的奴婢生活,逃離了寺院。有唐一代,寺院裏面飲茶之風已然盛行,僧人們藉助喝茶提神,解除坐禪的睏乏以及借飲茶入定已經流傳開來。從小在這樣禪茶一味的環境裏成長,對他日後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陸羽名字的由來,一直是個謎。一種說法,據說智積禪師爲陸羽取名時曾占卦,佔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爲“陸”,取名爲“羽”,以“鴻漸”爲字;或有另一種說法,陸羽姓名的取得也頗有意思,據說陸羽年長後以《易》自況,佔得《漸》卦,卦辭雲:“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吉。”按此卦義,當時還沒有姓名的陸羽自定姓爲“陸”,取名“羽”,又以“鴻漸”爲字。這彷彿喻示着:本爲凡賤,實爲天驕;來自父母,竟如天降,從這方面來看,也說“天生陸羽”。

陸羽在寺廟裏成長,怎麼會寫出《茶經》呢?陸羽逃出寺院後,有過一段“優伶”生活,據說在戲劇上頗有造詣,因此他逐漸被同行和社會認可。在一次的大型戲樂活動中,陸羽的戲劇才能及組織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因此陸羽的人生又發生了重大的轉折。當時,新任的竟陵太守李齊物很欣賞陸羽,便出面介紹他求學於當地名儒鄒夫子。

陸羽在求學鄒夫子的兩三年裏,經常去附近的野生茶林採茶,煮茗烹茶。就是從現在開始,陸羽對茶事發生興趣,並有意對它進行一番考察、研討,不過這時候陸羽還沒有遠走他鄉。直到22歲時,他終於首次告別家鄉,開始了他的周遊考察。他先後遊歷巴蜀、淮南、河南、贛北、皖南,後“安史之亂”爆發,爲避戰亂,陸羽渡江南下,從此再也離不開江南的山山水水,在江浙一帶考察、隱居、著述、交遊,自得其樂。他在此過程中結識了許多文人,像顏真卿、孟郊、釋皎然、戴叔倫……陸羽在青山綠水間煮水煎茶,直至804年,茶聖陸羽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迴歸於自然,享年72歲。

陸羽從小“學屬文”,後來還曾受封“太子文學”,可見陸羽的文學造詣也非同一般,不然一班文人、學士也不會與他往來,陸羽除了詩文創作外,費時最多、用心最勤的也就是他的著述活動了。《茶經》會從陸羽手中誕生,確實是上天註定的。一則唐代禪宗興起,飲茶已經深入日常,二則文人雅士推波助瀾,陸羽恰恰既與禪門有淵源,又與文人士大夫關係密切,加上他“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所以《茶經》出自其手,就順理成章了。

陸羽首次考察歸來棲身竟陵東岡時就開始着手創作《茶經》,764年,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二年,《茶經》初稿告竣。據說當時就有不小影響,許多人都競相傳抄。但陸羽本人對此不滿意,後來在755年對《茶經》作了一次大的修訂,尤其是充實了歷史上有關茶學的典故事實。這就是一直流傳至今的《茶經》定稿本。

《茶經》分上、中、下三卷,共計十篇,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論述茶的起源、器具、發展、產地,以及如何採茶、製茶、選水、煎茶、品飲等。陸羽在《茶經》這一篇中,正式爲“茶”確立了這一名稱,從那以後一直爲後人沿襲。茶以前都寫作“荼”,陸羽的這一改動,對於茶的讀音、字形、含義都正式確立,還了“茶”木本植物的自然屬性以及“人坐草木間”的深刻意義。《茶經》大道至簡,短短七百字,澤被後世。

荒野棄兒成聖人,天生陸羽傳茶道。

飲茶風尚到了唐代,逐漸普及開來,喝茶的人日多,喝茶方式日益講究,茶成爲許多詩人、文學家醞釀、累積靈感時不可或缺的飲品。於是產生了大量有關飲茶的詩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道出了品茶悟道的獨特感受,形象生動,浪漫飄逸,歷來受人推崇。之所以說“福報盧仝品茗歌”,是盧仝受了陸羽《茶經》的福澤,才寫出瞭如此令人稱道的好詩,爲後人傳誦。

爲什麼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爲他嬴得了茶中亞聖稱號

陸羽被譽爲“茶聖”,有第一就有第二,那茶中亞聖是誰呢?其名曰——盧仝。識茶者都聽過《七碗茶》吧!盧仝的《七碗茶歌》,自唐出,經宋、元、明、清各代傳唱,千年不衰。

《七碗茶歌》,又名《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全詩共262字(不含標點),詩人直抒胸臆,一氣呵成,盡情抒發了對茶的熱愛與讚美。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中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詩的開頭,盧仝稱讚孟諫議寄來的新茶至精至好,連天子都會羨慕。中間部分是全詩的重點,盧仝以排比句法,從一碗到七碗,將飲茶的愉悅和英感推到極致,直至兩腋生風,飄然若仙,被無數後人所引用。最後四句借茶喻政,希望統治者慈悲爲懷,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盧仝在才子輩出的唐代並不出彩,但唯獨這首《七碗茶詩》讓盧仝獨領,堪稱絕唱。它優美空靈,給讀者以無窮想象,廣爲傳誦,歷久不衰,對後世的茶文化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就連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提到“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可見他對盧仝茶詩的仰慕與推崇。盧仝本人因爲這首詩被稱爲僅次於陸羽的茶中“亞聖”。

《七碗茶歌》在日本更是廣爲傳頌,並演變成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據歷史專家考證,盧仝在日本被奉爲煎茶道祖師爺,因此在抗日時期,盧仝的家鄉還避免了一次被日寇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之災。

《七碗茶歌》的作者是()。

《七碗茶歌》的作者是()。

A.李白

B.盧仝

C.陸羽

D.蘇軾

正確答案:盧仝

名人論茶道經典名言

1、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唐.陸羽論茶道

2、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陸羽論茶起源和歷史

3、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表敬意,以茶散悶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驅腥氣,以茶立禮儀,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唐.劉貞亮論茶“十德”

4、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唐.盧仝《七碗茶歌》

5、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唐.皎然

6、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唐.張可久

7、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唐.白居易

8、從來佳茗似佳人。——宋.蘇軾

9、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宋.朱熹

二、明清名人論茶

1、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鬆月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雲、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裏飄煙。——明.徐渭論品茶

2、一人得其神,二人得其趣,三人得其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飲茶者愈衆,則離品茶真趣越遠。——明.陳繼儒論飲茶

3、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明.張源論茶與水

4、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清.張大復論茶與水

5、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爲精緻。——清.俞蛟論工夫茶

6、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清.袁枚品工夫茶

三、近代名人論茶

1、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魯迅論喝茶

2、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周作人論喝茶

3、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爲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周作人論茶道

4、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梁實秋論中國茶文化

5、茶在第二泡時爲最妙。第一泡猶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女,第二泡爲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了。——.林語堂論品茶

6、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林語堂論中國茶文化

求盧仝<七碗茶歌>全文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徐徐兩腋輕風生。

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爲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茶的領悟,我們達到了何等層次,這首茶歌可以幫助我們衡量,在寄情於茶,融情於茶,忘情於茶中的層次。

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爲“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爲傳頌,並演變爲“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

標籤:七碗 陸羽 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