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石球是一種什麼工具

石球是一種什麼工具

石球是一種狩獵工具。石球又稱爲球形石、飛石索,重量超過1000克,直徑9釐米左右,而且外形相當圓,是比弓箭更爲古老的一種狩獵工具。在舊石器時代,當時的居民用以擲擊野獸,或系在飛石索上獵取動物。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石球是一種古代的戰爭工具。它通常是由石頭製成的球形物體,用於投擲或投射。石球在古代戰爭中經常被用作投射武器,用於攻擊敵人的城牆、堡壘或人羣。石球的大小和重量因用途而異,有些較小的石球可以被單人投擲,而其他更大更重的石球則需要使用弩機或投石機等工具來投擲。石球在古代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攻城戰和圍攻戰中的常見武器之一。

石球是一種什麼工具?

石球是一種狩獵工具。

我們知道,狩獵是人類早期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弓箭、獵、羅網等狩獵工具出現之前,原始人類獵取動物只有一些非常簡單的方法,近距離的用棒子敲,遠距離的就用石頭砸。最早拋砸獵物的石頭可能是就地撿拾的石塊兒,但是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依靠就地撿拾石塊是那麼的靠不住—因爲在許多發現獵物的地方並不一定有合適的石塊。

於是,專業狩獵的人們就開始有目的製造投擲獵物的石塊。這種製造出來的石塊,爲適合手掌把握,都被打製或磨製成了圓球形,這就是石器裏的一個獨特類型—“石球”。在商洛市博物館展廳裏,就陳列着幾枚這樣的石球,用實物記錄和展示着商洛境內原始人類擲擊獵物的生動畫面。

石球加工方式

石球一般由河水沖刷形成的礫石、自然風化崩解的石塊、以及人們加工其他石器遺留的“石核”加工而成。在當時的生產力的條件下,要製作這樣一個石球,並不容易,首先是用一塊較爲堅硬的石頭對要加工爲石球的石料進行敲打,讓它適應使用者手掌的大小,大致成爲可握持的塊狀。

接下來,把初步成型的石塊放在石砧上,把過於鋒利的棱角砸掉,使它更接近球形——至此,“舊石器”時代的打製“石球”基本上就完成了。

進入新石器時代,要製作磨製石器,還需要兩道工序:把石球上的棱角與坑疤修平,然後在其他石頭上反覆研磨,直到把石球磨製到滾圓爲止。焦村遺址出土的石球應該屬於“新石器”中晚期的器物,至少採用了三道加工工序。

舊石器時代石球是一種什麼工具

舊石器時代石球是一種石質球狀工具,也是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傳統工具之一,是許家窯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徑爲5~10釐米不等,它可直接投擲野獸,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飛石索。

舊石器時代石球是一種石質球狀工具,也是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傳統工具之一,是許家窯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徑爲5~10釐米不等,它可直接投擲野獸,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飛石索。

石球的製作技巧:

石球是許家窯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僅在1976年的發掘中,就發現了105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徑爲5~10釐米不等。粗大的石球可直接投擲野獸,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飛石索。飛石索的使用方法是:用獸皮或植物纖維做成一兜,兜的兩頭拴兩根繩子,兜裏放石球,使用時甩起繩子,使石球掄起來,而後鬆開一根繩索,將兜中的石球對準獵物飛出,有效射程可達50~60米。出土石球的同時,還發現大量動物化石,有野馬、披毛犀和羚羊等,僅野馬化石就有300多匹是許家窯人用石球獵獲野馬的有力證據。

舊石器時代石球是一種什麼工具?

舊石器時代粗大的石球可直接投擲野獸,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飛石索。

石球乃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傳統工具之一。石球是許家窯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僅在1976年的發掘中,就發現了105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徑爲5~10釐米不等。

石球就是一種圓形或者圓餅形的石質球狀工具,一般來說是經過打製或者琢制而成,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最爲流行的生產生活工具之一。

舊石器時代石球簡介

石球的大小不一,一般來說大者直徑可達近二十釐米,小的直徑僅有幾釐米,因此石球的重量也不一致,作爲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

石球的具體用法將石球綁在繩子上,用力扔出,可以重傷甚至砸死幾十米外正在奔跑的動物。甚至在現代許多以狩獵採集生活爲主的原始部落中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捕獵,這種工具在當地被稱作飛石索。

在舊石器時代石球是一種什麼工具?

石球乃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傳統工具之一。石球是許家窯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僅在1976年的發掘中,就發現了105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徑爲5~10釐米不等。

粗大的石球可直接投擲野獸,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飛石索。出土石球的同時,還發現大量動物化石,有野馬、披毛犀和羚羊等,僅野馬化石就有300多匹,是許家窯人用石球獵獲野馬的有力證據。

許家窯遺址

上世紀70年代,在原陽高縣古城公社許家窯村東南1公里的梨益溝西岸的斷崖上,考古人員發現了1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這處遺址是迄今爲止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文化遺物最爲豐富和規模最大的古人類遺址,是舊石器文化的標尺性地點。

至此,許家窯遺址“抖落”滿身的浮塵,放射出璀璨的文化之光。

許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球有哪些特色?

許家窯文化中出土石球,發現的數量多達1000多個,最大的重2000克,最小的重90克。石球是北京人文化中所沒有的。

當時製造石球要先揀取較好的礫石,打擊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轉打擊去掉棱,使它成爲荒坯,然後左、右手各持一個荒坯對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滾圓的石球。許家窯人制造石球的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石球在使用時要用棍棒或繩兜進行投擲。用這種方法狩獵有很大威力,能獵取比較兇猛的和距獵人較遠的野獸。

石球不但可以是舊石器時代具有典型意義的狩獵工具,同時,也可用來打製石器、砸擊堅果和動物骨骼。石球的大量製造、使用,與細小型石器的大量存在是許家窯人以狩獵業爲主要生活方式的反映。

舊石器時代中期石球的作用

石球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或地點中常見的石器類型之一。這種石器類型,從舊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到舊石器時代...

石球。關於石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崔樂泉教授有關精彩的描述:“據

考古學者推測,這種石球既有敲擊(如敲骨吸髓)的功能,又是狩獵的武器,而主要的是以後者的應用較廣泛。據研究,這種使用方法可能有3種:一是以手直接投擊獵物,二是絆獸索,三是飛石索。尤其是飛石索,根據

民族學的資料,包括單股、雙股和三股三種形式。其中單股飛石索長1.7m,一頭握在手中,一頭拴有石球,投擲時先用右臂使其旋轉,然後向狩獵目標投去,石球引索而出,可以擊傷或獵物。雙股飛石索長1.3m,中間編一個凹兜供盛石球之用,使用時,把飛石索兩端握在手裏,利用旋轉將石球甩出去,有效射程達50-60m,遠者可達100m。三股飛石索的特點是每股索拴一個石球,例如南美印第安人常在騎着的快馬上,藉助於馬屁飛奔的速度和手臂搖動的力量,在頭頂上空舞動拴有最小石球的那股繩索,猛力發射。有時可連續發出四五副,能將70米外的野馬腿纏住或者擊斷馬腿,給野獸以致命的打擊”。 石球的使用在舊石器時代具有重大意義。對石球來說,“敲骨吸髓”的功能不會比石鑽、砍砸器更強大。舊石器時代石球工具的製作代表着最高生產力和最高科學技術水平,其製作有着相當難度。既然已有用來敲擊的工具,再去發明製作同樣功能的石球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是,把石球用來遠程狩獵,打擊命中遠處的目標,石球有着其他同時代石球工具不可比擬的。球體在空中運行時的旋轉,既能減小風阻。又能提高運行穩定性,石球的命中率和打擊效度遠遠高於不規則形狀的石器。另外,“從最初的直接以手投擲的方式來打擊野獸,到利用一定的輔助工具投擲行球,不但延長了人的手臂,而且增加了射程。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理論發揮和動作方法的同時,人們在自身和工具之間的協調關係及投擲的技巧上更加註意總結經驗,後世投擲運動中的一些要素可以說已初步顯示出來”。如果單手換成雙手來旋轉投擲,似乎就可以看到今題鏈球運動的身影。此文由

才子城職稱論文網蒐集整理。

古代沒有彈簧, 拋石機是怎麼彈出去的?

在自然界中,人類並不是最強大的,但卻是最聰明的,因而才能夠成爲取得令人矚目的文明成就。早在原始社會時,古人便已經能夠利用自己的智慧來提升自己的“武力值”,用於獵殺動物和擊敗敵人。

談及拋石機這樣的“黑科技”,不得不對一件古人的狩獵工具:石球。

顧名思義,石湫便是用石頭製成的球狀物。這種工具大概是經由石塊發展而來的,是用於投射的武器。在許家窯—侯家窯遺址中,曾出土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石球。

如圖所示,這類石球看起來頗似後來的“炮彈”。當時古人在狩獵時,便是成羣結隊地攜帶弓箭和石球,與獵物進行搏鬥。關於石球的用法,學界存在多種說法,除了直接用以手拋外,還有栓繩投擲說。將石球拴起來鉚足力氣投出,大體可以視爲後世投石機的雛形。

至遲到戰國時,我國已經出現了用於攻城拔寨的拋石機。與此前手工投擲不同,這種大型器械成了戰場上的大殺器,可以在中遠距離拋擲大型石塊,用於擊潰城垣和重創守城敵人。不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尚無彈性超強的彈簧,古人是如何將石塊投擲出去的呢?

其實,要理解這個問題,可以想類比下這個問題:古人在沒有彈簧的情況下,不照樣製造出了強弓硬弩這樣的武器麼?同樣的道理,即便沒有彈簧,但古人的智慧卻往往能夠創作出令人稱讚的奇蹟。

早期的拋石機,有單梢和多梢之分,均靠人力在遠離拋石機的地方一同拉連在橫杆上的梢來將石彈拋出。梢,也稱炮梢,被架在大型的木架上,其一頭用繩索栓着皮套,用於盛放石彈,另一頭則繫着許多繩套,用於供人拉拽。

拋石機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槓槓原理,靠着人力突然拉拽,將另一端的石彈彈射出去,如同一個加長版的手臂一般。在實戰過程中,拋石機也經過了不斷的改良。

宋代以前的拋石機,主要是靠人力或畜力發射,即以強壯的士兵或戰馬同時向要發射的反方向突然用力,讓另一端的石彈沿着拋物線的軌跡射出,從而打擊敵人。

後來,隨着蒙古軍隊的東征西討,在攻打城池的過程中也重視起了拋石機。蒙古軍隊曾對拋石機進行改良,設計出了雙弩背的複合弓結構,原理如同弩機,甚至可以用其發射燃油筒和特製的鐵箭。

在征戰西亞的過程中,蒙古人又接觸到了一種配重式的投石機。這種投石機用重物取代了人力和畜力,多了一個絞盤,在使用時士兵先利用絞盤將重物升起,裝上石彈後釋放重物。這樣的投石機又被稱作“回回炮”。回回炮所用的理學遠離更爲複雜,但卻得以減少了操作人員,還節省空間。

所以說,即便古代沒有大型彈簧,但人們卻在生產和實踐中總結了許多知識,並將其用在發明和改良器械上。拋石機(投石機)這類戰場上的大殺器,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同樣具有相當大的威力。

遍佈世界的石球是什麼?

哥斯達黎加的森林沼澤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發現石球的地方。原聯邦德國的瓦爾夫格堡、埃及的卡爾加、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和新墨西哥州,以及新西蘭的墨埃拉·鮑爾達海灘,都曾發現過神祕的石球。在中國的山西省雁北地區和新疆的第三紀砂岩中,也曾發現過砂岩類石球。並且,在一些火山附近,人們也發現有石球。早在1930年,美國礦山工程師戈登就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一處銀礦附近發現過一個大石球。接着,考古學家斯特林在其附近的阿梅卡山上發現一個更爲壯觀的“石球王國”。後來,美國地質學家史密斯進行考察,他認爲,約4000萬年前,阿梅卡曾發生過火山爆發。中國河南省信陽上天梯珍珠岩礦區的劉家沖流紋巖中,也有一處火山石球帶。

這些神祕的石球到底從何而來呢?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假設。

美國的什克羅夫斯基等人就哥斯達黎加石球這樣說:“一個十分自然的想法是,這些大小不同的圓球放在這裏是有一定目的的。譬如說,它們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彼此相隔的距離表示星球間的相對位置。這可能是宇宙來客給地球的紀念品,他們想向人類傳遞某種信息。”

也有一些考古學家斷言石球是石器時代的人類創造的或是作爲防禦和狩獵的設施和工具,或是爲某種宗教祭祀品。

但大多數科學對此提出異議,認爲是大自然的天成之物。關於火山附近的石球,有不少科學家認爲,可能與大熔岩的熱力作用有關。但是,以上諸說的解釋目前仍處於猜測狀態而已。

猜一猜:我國古代蹴鞠用的球,曾用哪種材料製作?

動物膀胱。

唐宋時期蹴鞠最爲繁榮,唐代開始使用充氣的空心球,也就是動物膀胱充滿氣,外面八片皮革縫成圓形,使得蹴鞠用球更輕、更圓,加之玩法更多。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爲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蹴鞠的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蹴鞠傳說爲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

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爲元囊,實以毛髮”。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裏面裝滿毛髮。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叢林石球是用什麼工具加工製作?

位於中美洲南部的哥斯達黎加共和國,是一個美麗富饒的熱帶國家。境內大部分是山地和高原,北部和沿海爲低地平原。在古代,曾經有3萬多名印第安人棲息在這塊土地上。

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聯合果品公司的地界標定人喬治·奇坦遷前往哥斯達黎加熱帶叢林中實地考察開闢香蕉園的可能性。在人跡罕至的三角洲叢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他發現了約200個好似人工雕飾的石球。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徑有幾十米,最小的直徑也在兩米以上,製作技藝精湛,堪稱一絕。加拉卡地區有一處石球羣多達45枚,另外兩處分別有15枚和17枚,排列無一定規則,有的成直線,有的略成弧線。

據怪異現象專家米切爾·舒馬克研究,有些石球顯然是從山上滾落下來,碰巧排成直線的。

這些躺在不同地區,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科學家們對這些石球進行了詳細認真的測量,發現這些石球表面上的各點的曲率幾乎完全一樣,簡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圓球。這些石球有什麼用,沒有人能夠加以正確的闡釋。擺放在墓地東西兩側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陽和月亮,或圖騰標誌,但這只是推測。有人戲稱之爲巨人玩的石球。據考查,這些謎一樣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堅固美觀的花崗岩製作而成的。令科學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並沒有可以提供製作它的花崗岩石料,在其它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製作者留下的蹤跡。而對這樣奇特的現象,使人們不得不提出一連串頗費猜測的難題: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製作了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運到這裏?究竟用什麼工具加工製作?對大石球作過周密調查的考古學家們都確認,這些石球的直徑誤差小於百分之一,準確度接近於球體的真圓度。從大石球精確的曲率可以知道,製作這些石球的人員必須具備相當豐富的幾何學知識,具有高超的雕鑿加工技術,還要有堅硬無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測量裝置。否則,便無法想像他們能夠完成這些傑作。

誠然,遠在遠古時期,生活在這裏的印第安多數都是雕鑿石頭的巧匠能手。然而,有一點無疑必須肯定,琢磨如此碩大的石球必須付出艱鉅的勞動,從來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斷地轉動石塊,要知道這些石球重達幾十噸,這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道這些大都幾十米的石球就是他們祖先在缺乏任何測量儀器的情況下,運用原始簡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鑿而成的嗎?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在哥斯達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間,長期流傳着古老的神奇傳說,其中就有宇宙人曾經乘坐球形太空船降臨這裏的故事。因此,不少人在對上述奇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便猜想這些大石球與天外來客有着直接聯繫。依照他們的看法,這些天外來客降臨這裏後,在較短的時間內製作了這些大石球。並將它們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離進行了排列,佈置成模擬某種空間天象的“星球模型”。這些大石球象徵着天空中不同的星球,它們彼此之間相隔的距離,表示星球間的相對位置。

據說,天外來客試圖利用這些石球組成的“星球模型”向地球上的人類傳遞某種信息。但是,今天有誰能理解這個“星球模型”的真正涵義呢?又有誰能知曉在這些大石球中,哪一個代表這些天外來客生活的故鄉呢?正如喬治·舒馬克最近在發表的評論中所說的那樣:“哥斯達黎加石球名揚四海,但人們對它瞭解甚少。除非能找到不遭破壞的石球羣,否則,這些圓圓的石頭對我們永遠是一個不解之謎。”

哥斯達黎加的森林沼澤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發現石球的地方。比如,原聯邦德國的瓦爾夫格堡、埃及的卡爾加、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和新墨西哥州,以及新西蘭的墨埃拉·鮑爾達海灘,都曾發現過神祕的石球。在我國山西雁北地區和新疆的第三紀砂岩中,也曾發現過砂岩類石球。

並且,在一些火山附近,人們也發現有石球。早在1930年,美國礦山工程師戈登就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一處銀礦附近發現過一個大石球。接着,考古學家斯特林在其附近的阿梅卡山上發現一個更爲壯觀的“石球王國”。後來,美國地質學家史密斯進行考察,他認爲,約4000萬年前,阿梅卡曾發生過火山爆發。我國河南信陽上天梯珍珠岩礦區的劉家沖流紋巖中,也有一處火山石球帶。

這些神祕的石球到底從何而來呢?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假設。

“一個十分自然的想法是,這些大小不同的圓球放在這裏是有一定目的的。譬如說,它們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彼此相隔的距離表示星球間的相對位置。這可能是宇宙來客給地球的紀念品,他們想向人類傳遞某種信息。”這是美國的什克羅夫斯基等人就哥斯達黎加石球提出的有趣的解釋。

也有一些考古學家斷言石球是石器時代的人類創造的或是作爲防禦和狩獵的設施和工具,或是爲某種宗教祭祀品。

但大多數科學對此提出異議,認爲是大自然的天成之物。關於火山附近的石球,有不少科學家認爲,可能與大熔岩的熱力作用有關。但以上諸說的解釋仍不足以服衆。

標籤: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