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hunterlab測色儀中文名

hunterlab測色儀中文名

HunterLab測色儀(色差儀)的典型產品有最高端UltraScan PRO, CIE標準UltraScan VIS, 高性價比ColorQuest XE, 經濟型ColorFlex EZ, 手提式MiniScan EZ等等在線式、。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rycf是什麼意思

rycf

羅氏比色扇;比色扇;羅氏蛋比率

羅氏比色扇

複雜的顏色測定系統如測色儀是有用的,但作爲一種簡單實用 的方法羅氏比色扇(RYCF)是有效且使用廣泛的參考

比色扇

...用羅氏蛋黃比色扇(RYCF)和反射比色法(CIE-Hunterlab系統)測定蛋黃的顏色。

羅氏蛋比率

蛋雞基礎飼料中未添加海藻粉,所產蛋黃的羅氏蛋比率(RYCF)計數是3.8。

請問色差值的單位是什麼吖?

儀器介紹                               [下載樣本] 市場上的色差儀/測色儀品種非常多,但如何選購一臺符合國際標準的色差儀呢?是儀器問題還是樣品發生了變化?如何評判色差儀是否準確??

HunterLab色差儀唯一提供多重自檢標準,適合中高端用戶:

標準白板帶數據-可溯源至NPL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或NIST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

標準綠板帶數據

釹鐠濾色片,在多點檢測波長漂移

熒光校正板,校正光源,溯源到德國標準

技術參數分光原理的色差測量儀器:

用一光源(或通過積分球)照射被測樣品,被物體反射的光通過光柵進行分光後通過二極管矩陣得到每一波長下的光量。然後光譜數據被送到處理器,處理器根據所選擇的CIE照明體數據和 2�0�2 或 10�0�2 標準觀察者函數將其轉換成 X、Y、Z 值。

關鍵詞:光譜反射率、光源、檢測器、校正標準。

三刺激值原理的色差測量儀器:

三刺激值色度計或色度計利用光源照射到被測樣品上,光線被物體反射,然後反射的光通過紅,綠,藍濾色片以模擬某一特殊照明體的標準觀察者函數(典型爲C),在每一濾色片後有一光電探測頭檢測通過濾色片的光的數量,這些信號然後以 X, Y和Z方式顯示出來。

*****,公式無法顯示,請下載樣本獲得。

式中:X、Y、Z顏色的三刺激值,代表2 °視場的,若10 °視場爲X10、Y10、Z10。

:標準照明體的光譜能量分佈。

:物體色的反射率(若爲透射色時,用透射率 計算)。

、 、 爲1931標準色度觀察者光譜三刺激值即2 °觀察者的,計算X10、Y10、Z10時 、 、 爲1964標準色度觀察者光譜三刺激值即10°觀察者。

k :歸一化係數,是將照明體(光源)的Y值調整爲100時得出的。

k = 100 / ∑ Δλ

所以,對一款值得購買的色差儀來說,有很多因素值得考量,驗收標準是什麼?很多廠家提供了相對值的驗收標準,這是非常不可靠的。

主要特點 韻鼎公司是美國HunterLab公司在中國地區的直接一級代理,也是西北華北東北西南地區的唯一總代理。

多氨基化合物在位還原納米銀整理真絲綢的工藝研究|真絲綢

本文研究了多氨基化合物(RSD)濃度、AgNO3濃度、汽蒸時間以及浸漬時間等工藝條件對真絲綢的白度、銀含量的影響,得出了汽蒸納米銀整理真絲綢的較優工藝。抑菌圈和抑菌率的測試結果表明:稀釋 5 倍後的較優工藝整理真絲綢具有優異的抗菌性能。

  Factors of concentration of RSD, silver nitrate, steaming temperature and the dipping time were studied which affected the content of nanosilver and the whiteness of the finished silk, the optimum technology was show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 of the inhibition zone and the antibacterial rate indicated that the silk fabric which was finished by the 5 times diluted optimum technology showed highly antibacterial effect.

  

  在真絲綢的抗菌性能研究中,根據在位還原法原理,採用實驗室自制多氨基化合物(RSD)還原Ag+,直接在真絲綢表面生成納米銀,通過測試與分析得出了整理真絲綢具有優良的抗菌性能。

  

  1實驗部分

  

  1.1材料和設備

  織物:桑蠶絲電力紡(64 g/m2)。

  藥品:多氨基化合物(簡稱RSD,實驗室自制),銀、均爲分析純(AR級以上),營養瓊脂、營養肉湯均爲生化試劑(上海中科昆蟲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大腸桿菌和金葡萄球菌(蘇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設備:KQ � 250 DE型數控超聲波清洗器,Ultrascan XE測色儀(美國HunterLab公司),WD � 5型全自動白度儀(北京市興光測色儀器公司),Vista MPX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美國瓦里安公司),LRH � 250A生化培養箱(廣東省醫療器械廠),150 A生化培養箱、SHZ � 82 A數顯測速恆溫搖牀(蘇州威爾實驗用品有限 公司)。

  1.2整理工藝

  真絲綢浸入不同濃度的AgNO3與RSD的混合整理液中,採用二浸二軋工藝,汽蒸不同時間,水洗後直接晾乾。

  1.3測試方法

  (1)織物白度

  用WD � 5型全自動白度儀測定織物白度。

  (2)織物的吸收曲線

  採用Ultrascan XE測色儀測量整理真絲綢表面不同波長處吸收值,10°視野,D 65 光源,試樣摺疊 4 層。

  (3)織物上銀含量

  將 50 mg納米銀整理織物用 10 mL濃(65%)溶解,再用水稀釋 10 倍。將得到的溶液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測量其在銀的波段(328 nm)上的值,在此基礎上計算織物上銀的含量。

  (4)抗菌效果耐洗性

  參照FZ/T 73023 ― 2006《抗菌針織品》中附錄C的簡化洗滌條件及程序,對待測整理真絲綢進行 50 次標準洗滌。

  洗滌條件及步驟:用 2 g/L標準合成洗滌劑,浴比 1∶30,水溫 40 ℃ ± 3 ℃,投入試樣,洗滌 5 min,然後,在常溫下用自來水清洗 2 min,計爲洗滌 1 次。

  (5)織物抗菌性能

  ① 抑菌圈測試

  參照FZ/T 73023 ― 2006《抗菌針織品》中附錄E,以暈圈法測定織物的抗菌圈寬度。

  ② 抑菌率測試

  參照FZ/T 73023 ― 2006《抗菌針織品》中附錄D,以振盪法測定織物的抗菌性能。所用菌種爲大腸桿菌和金葡萄球菌,試樣的抗菌性能以抑菌率表示,按式(1)計算:

  式(1)中:A爲未整理織物上的活菌數,B爲整理織物上的活菌數。

  

  2 結果與討論

  

  由於銀體系對織物進行抗菌處理時,很容易發生氧化,生成氧化銀,使布面顏色發黑,所以將織物白度作爲另一個評判指標,其中真絲空白樣的白度爲 90.79。

  2.1不同工藝條件對真絲綢的影響

  2.1.1RSD濃度對真絲綢的影響

  取 0.085 g/L的AgNO3,分別與 100 mL濃度爲 0.5、1、2、3、4 g/L的RSD溶液混合整理真絲綢,汽蒸時間爲 30 min,浸漬時間爲 5 min,得出試樣依次記爲a、b、c、d和e(圖 1、表 1)。

  從圖 1 看出在波長 400 ~ 420 nm處,a、b、c、d和e存在明顯的吸收峯,峯值隨着RSD濃度的變化先增大後減小,但變化幅度不是很明顯。由表 1 可知,隨着RSD濃度的增加,真絲綢的白度不斷下降。前者是因爲RSD濃度較小時,結合到布面上的Ag+被全部還原成納米銀,但濃度過高時,由於布面的RSD量較多,其表面大量的氨基、亞胺基與Ag+絡合成銀氨絡合物,作用力相對較大,汽蒸後部分被還原成納米銀,因此在吸收曲線上表現爲增大後減小。後者是由於未被還原的Ag+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銀,以及納米銀本身呈現亮,故織物的白度下降。

  結合圖 1 和表 1,根據銀含量和白度對抗菌效果的影響,當RSD濃度爲 2 g/L時,真絲綢表面納米銀的吸收峯值最高,且此時白度相對下降較小。因此,RSD濃度取 2 g/L爲較優條件。

  2.1.2AgNO3濃度對真絲綢的影響

  取RSD濃度爲 2 g/L,分別與 0.017、0.051、0.085、0.136、0.17、0.255 g/L的AgNO3混合整理真絲綢,浸漬時間爲 5 min,汽蒸時間爲 30 min,得出試樣依次記爲a、b、c、d、e和f(圖 2、表 2)。

  圖 2 爲汽蒸納米銀整理真絲綢在不同波長處的吸收值。從圖 2 看出在波長 400 ~ 420 nm處,b、c、d、e和f存在明顯的吸收峯(即爲納米銀的吸收峯),且峯值隨AgNO3濃度增加而逐漸增大,變化幅度比較明顯。由表 2 可知,隨着AgNO3體積的增加,真絲綢的白度不斷下降。結合圖 2 和表 2,根據銀含量和白度對抗菌效果的影響,當AgNO3的濃度爲 0.085 g/L時,真絲綢表面出現明顯的吸收峯,且白度變化較小。因此,AgNO3濃度取 0.085 g/L時爲較優條件。

  2.1.3汽蒸時間對真絲綢的影響

  取 100 mL的 2 g/L的RSD與0.085 g/L的AgNO3混合整理真絲綢,浸漬時間爲 5 min,分別汽蒸 0、5、10、20、30、60 min,得到試樣依次記爲a、b、c、d、e和f(圖 3、表 3)。

  圖 3 爲汽蒸不同時間的真絲綢在不同波長處的吸收值。從圖 3 看出在波長 400 ~ 420 nm處,b、c、d、e和f存在明顯的吸收峯(即爲納米銀的吸收峯),且峯值逐漸變大,變化幅度較明顯。由表 3 可知,隨着汽蒸時間的變長,真絲綢的白度下降非常明顯,這是因爲納米銀呈現亮的緣故。根據汽蒸時間對產量,銀含量對白度以及抗菌效果的的影響,由圖 3 和表 3 知,汽蒸 30 min時,吸收峯值較高且白度變化相對較好。因此,汽蒸時間取 30 min爲較優工藝。

本文爲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1.4浸漬時間對真絲綢的影響

  取 100 mL的 2 g/L的RSD與 0.085 g/L的AgNO3混合整理真絲綢,分別浸漬 0、5、10、30、60 min,然後汽蒸 30 min,得到試樣依次記爲a、b、c、d和e(圖 4、表 4)。

  圖 4 爲不同浸漬時間的真絲綢在不同波長處的吸收值。從圖 4 看出在波長 400 ~ 420 nm處,b、c、d和e存在明顯的吸收峯,且峯值逐漸變大,變化幅度明顯。從表 4 可知,隨着浸漬時間的延長,真絲綢的白度下降非常明顯,這是因爲納米銀呈亮,以及Ag+氧化成黑色氧化銀。根據圖 4 和表 4 知,浸漬時間在 5 ~ 30 min之間時,吸收峯值變化不明顯,而在 5 min時,織物白度較好。因此,綜合考慮,浸漬時間取 5 min爲較優工藝。

  綜上所述,汽蒸納米銀整理真絲綢的較優工藝爲:RSD濃度爲 2 g/L,AgNO3濃度爲 0.085 g/L,浸漬時間爲5 min,汽蒸時間爲 30 min。

  2.2整理真絲綢的抗菌性能

  2.2.1整理真絲綢的抑菌圈(圖 5)

  從圖 5(I)和(II)看出,空白樣品(平皿最中間樣品,未經任何整理的真絲綢)的周圍沒有抑菌圈出現,而整理的真絲綢周圍出現明顯的抑菌圈,其中較優工藝整理織物對金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徑爲 8.05 mm,大腸桿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徑爲 8.85 mm;稀釋 5 倍後整理織物對金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徑爲 7.9 mm,大腸桿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徑爲 8.3mm,說明汽蒸納米銀整理的真絲綢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2.2.2整理真絲綢的抑菌率

  選用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菌種即大腸桿菌和金葡萄球菌作爲測試菌種,對採用較優工藝和較優工藝稀釋 5 倍後整理的真絲綢進行抑菌率的測試(表 5)。

  由表 5 可看出,經較優工藝整理後真絲綢的銀含量達到 495.712 mg/kg,白度下降比較明顯,但對大腸桿菌和金葡萄球菌的抑菌率達到 99.99%,經稀釋 5 倍的整理液處理得到的織物上的銀含量爲 126.48 mg/kg,白度影響較小,且對大腸桿菌和金葡萄球菌具有優良的抑菌效果,其中金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爲 99.685%,大腸桿菌抑菌率爲 99.986%。說明即使採用低濃度處理,整理後織物的抑菌效果仍然很好,且織物的白度下降不明顯。

  

  3結論

  

  (1)在位還原納米銀整理真絲綢的較優工藝爲:RSD濃度爲 2 g/L,AgNO3濃度爲 0.085 g/L,浸漬時間爲5 min,汽蒸時間爲 30 min。

  (2)採用稀釋 5 倍後整理的真絲綢具有優良的抗菌性能,對金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爲 99.685%,大腸桿菌抑菌率爲 99.986%,且白度變化較小。

  

  參考文獻

  [1] 何娟,蘇雪筠. 載銀無機抗菌劑以及應用[J]. 廣州大學學報,2004,3(3):215 � 218.

  [2] 陳宇嶽. 絲綢及纖維技術的研究進展及未來發展趨勢[J]. 蘇南科技開發,2004(2):9 � 12.

  [3] 俞行,劉艾平. 紡織專用功能納米材料以及應用[J]. 紡織科學研究,2004(3):1 � 9.

  [4] 劉豔,張峯,張廣宇,等. 真絲綢的汽蒸法納米銀抗菌整理[J]. 絲綢,2009(8):29 � 31.

  [5] VirenderK.Sharma,RiaA.Yngard, YekaterinaLin. Silver Nanoparticles:Green Synthesi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J].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9,145(1 � 2):83 � 96.

  [6] XiaoliangShi,ShengWang,

  XinglongDuan,et al. Synthesis of Nano Ag Powder by Template and Spray Pyrolysis Technology [J].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2008,112(3):1110 � 1113.

本文爲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