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生活站

位置:首頁 > 綜合知識 > 

血腥瑪麗事件

血腥瑪麗事件

血腥瑪麗事件(Bloody Mary incident)是一種超自然現象,常出現在遊戲或嘗試召喚靈魂的活動中。傳說中,人們需要站在鏡子前,念出“血腥瑪麗”三次,這樣就會召喚出一個女鬼。有人稱她是女王瑪麗一世,因其對異己變故慘烈的手段而得名。

儘管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血腥瑪麗真的存在,但很多人聲稱在做這個遊戲時確實看到了異常的東西,如鏡子變形或出現未知的影像等。一些人也指出另一種版本的血腥瑪麗遊戲,需要用盤子代替鏡子,並在盤子上畫上一些符號,來召喚出女鬼。

然而,由於沒有實證性證據能夠證明超自然現象的存在,因此血腥瑪麗事件仍然是一個謎。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歷史上有名的“血腥瑪麗”--伊麗莎白 ,究竟犯下多少血罪?

血腥瑪麗的原型爲瑪麗一世(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1553~1558年在位)成長於歐洲宗教改革的洶涌大潮之中,其時英國也成爲天主教和新教進行殊死搏殺的場所。

版本一:她的母親凱瑟琳是一位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公主,而她的父親亨利八世爲了達到與她母親離婚的目的,不惜背叛天主教,與羅馬教皇決裂,並在國內扶持新教,天主教徒。也許由於上述的成長過程,也許源於她本人古板、固執的性格,她成爲了一個死硬的天主教徒,並對新教有着刻骨的仇恨。

成年後,她因爲拒絕改信新教而幾乎被亨利八世推上叛國的審判臺,後來又與當時天主教世界的捍衛者——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結婚。登上王位後,她立即宣佈恢復天主教,並對新教徒採取了高壓,其中的激進分子,在她統治5年中,有300餘人被燒死在火刑柱上,包括那個敢於宣佈她父母的婚姻爲無效、她爲私生女的克蘭默大主教等,而國外的新教徒則不計其數。

她終於以其暴行獲得了英國人民對其“血腥瑪麗”的稱謂。她病死時,據說整個倫敦響起了歡慶的鐘聲,即位的就是她的妹妹、後來成爲一代明君的伊麗莎白一世。

版本二

還有人說是16世紀的伊麗莎白·巴托裏(Elizabeth Bathory),(1560~1614)一個喜歡殘酷折磨手下貌美女僕和鄉村年輕女孩的女者。通常以她的匈牙利名字Erzsebet被提起。

伯爵夫人住的塞伊特(Csejthe)城堡建在一座丘陵頂上,位於喀爾巴阡山(Carpates)的匈牙利山區。在山頂的一片廣闊的土地上,像一座要塞一樣。從那裏,你可以眺望到Csejthe的村莊。而這裏也是女伯爵嗜血狂歡的魔窟。村莊中的農人都痛恨地稱她是“嗜血的女伯爵”。《暗黑破壞神》裏的女伯爵說的就是她,黑暗館裏反覆提到她的名字。還有《探索》頻道里的專題片也提到了這一點。

她是歷史上有名的Blood Countess,也是個真實的吸血鬼。當時豔名四播歐洲的她認爲年輕的鮮血讓她的容顏常駐。女伯爵伊麗莎白很可能也爲斯托克創作《德古拉》提供了靈感。

1546年,Vlad Dracula(傳說中的吸血鬼,電影《吸血殭屍驚情400年》的主角德古拉)和一支由特蘭斯瓦尼亞王子Steven Bathory帶領的探險隊來到Wallachia爭取從前統治者的王座。大約一個世紀以後,Steven Bathory的繼承者,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本人成爲了特蘭斯瓦尼亞地區恐怖的化身。以下就是Elizabeth Bathory的故事。

伊麗莎白·巴托裏,1560年生於匈牙利的名門巴託利家族。巴託利家族是與哈布斯堡王朝有着深切關係的名門貴族,歷代均有人出任杜蘭西魯維尼亞公國的國王,是名門中的名門。他們家有許多有權有勢的親戚——其中包括一個紅衣主教,一些王子,還有一個擔任匈牙利首相職務的表兄,而最著名的莫過於Istvan Bathory——他是特蘭西瓦尼亞王子並在1575~1586年是波蘭國王。

據說在4、5歲的時候伊麗莎白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這可能是由於癲癇病或其它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並且可能和她晚些時候的“精神錯亂”行爲有關。(就像那個時候歐洲大部分的貴族王朝一樣,她的家族也被由近親通婚導致的精神病所困擾。)波蘭的King Stephan算是她的一個比較有名的親戚了,而她還有一位成性的擁有雙重性別的姑媽和一個精神的叔叔。因此,伊麗莎白從4歲開始就突發癲癇症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她從小就被寵壞了,一羣女家庭教師圍着她,滿足她所有的需要。雖然受到她的突發症和冷僻性格的影響,伊麗莎白還是被認爲是一個聰明能幹的年輕女性。

在很小的時候,她曾經目擊了一次對一個背叛的吉普賽人的處刑過程。他們把那個可憐的吉普賽人塞進一頭被活活剖開的馬的腹部並且被縫在了裏面。在劊子手的臉上並沒有浮現出絲毫對受刑者之死的同情和憐憫。這次事件讓伊麗莎白明白了一件事——正是這件事使她殘忍的個性開始萌芽——殺死一個平民根本無須受罰和擔心受到報復。

血腥瑪麗雞尾酒背後的殺人恐怖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嗎?

是真實存在的。

實際上這款雞尾酒和背後的殺人故事其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因爲該雞尾酒的鮮紅的顏色,生產者爲了謀取利益就將它和一個恐怖故事練習起來,並且去了故事裏主人公的名字,增加了這款酒的魅力,好讓更多的人購買。但是這個故事也不是編造的,或者說架空的,而是真實地發生在16世紀的英國。

故事的主人公瑪麗是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當時她上位的時候。爲了支持天主教的復辟,殺死了300個反對者,可謂是殺戮女皇。這麼一個血色的故事就和雞尾酒鮮紅的顏色練習在了一起。

瑪麗本來是亨利八世和她母親的女兒,後來因爲亨利八世想要生出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王位,所以他想要去除瑪麗母親的身份,去另外一個宮裏的女人做王后,所以把瑪麗趕出了王宮。後來這個成爲新王后的女官也只是生出了一個女兒,所以亨利八世就有重新把另外一個女的立爲王后終於生出了一個兒子。

其中瑪麗和她的父親也就是亨利八世因爲種種世界結怨,她已經十分痛恨他。後來她答應了亨利八世做他的小兒子的教母,藉此重新回到皇宮。等到宮中發生了劇變,她趁機會直接發動政變,從而奪取了皇權。由於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無法容忍那些異教徒,也就是那些信奉新教的人,在她的命令下殺死了300個異教徒,令人們再也不敢反抗。

所以歷史上的確有這個故事,具體的細節可能有誤,但是大致的框架是沒錯的。

血腥瑪麗是真實事件嗎

時至今日,對於血腥瑪麗的傳說已經很難考證其真假了。至於血腥瑪麗是否能夠召喚出恐怖的邪靈,網上衆說紛壇,大多數人認爲此事是無稽之談,網上也根本查不到玩血腥瑪麗死人的案例。

網上流傳的血腥瑪麗的恐怖傳說,有超過50個版本,有人說她是女巫,也有人說她是一位致殘的新娘。但故事都是大同小異,就是一位名叫瑪麗的女人,殘忍的殺死數百名少女,並用這些少女的鮮血沐浴,以永葆青春。時至今日,已經很難找到故事最開始的版本了,也沒人知道血腥瑪麗是真的嗎,但民間的故事傳說,往往是根據真實事件加以改編而誕生的。而最靠譜的說法是血腥瑪麗乃是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是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即位後在英格蘭復辟羅馬天主教(舊教),取代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英國新教。爲此,她下令燒死約300名反對人士。於是瑪麗一世被稱爲“血腥瑪麗”(BloodyMary)。後來,Bloody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請問血腥瑪麗是怎麼回事啊?

血腥瑪麗的原型爲瑪麗一世(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君主,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 她的主要事蹟是曾經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爲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而被稱爲“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麗莎白一世所

國內各大論壇最普遍也是最不可信的說法)   傳說中,歐洲有四大鬼宅。其中有一座鬧得最兇的鬼宅,坐落在布達佩斯的郊外。這是一幢中世紀古堡,它的主人,就是當時豔傾一時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 在她的一生中,爲她決鬥而死的青年貴族,據說超過了100 個。甚至在她60歲那年,兩位浪漫的青年詩人因爲得不到她的垂青,而舉劍自殺。 最後,她被法官下令活埋在地下室,言傳說她被活埋時的笑容仍然是非常的天真甜蜜,劊子手都看呆了,   是什麼樣的魅力才讓他們瘋狂至此?她究竟美麗到什麼地步呢? 據野史中記載,在一次李·克斯特伯爵舉行的盛大晚宴上,她一身飄逸長裙,出現在衆人眼前。黑色長髮在空中飄舞,兩顆寶石般的眼眸蘊涵着攝人心魄的光芒,火紅色長裙就像流動的烈焰一樣,包裹着她白玉似的修長身軀,整個人宛如一團移動的火之精靈。   當她停下腳步的時候,銀白色的月光從窗外照進來,使她散發着迷人的光芒。他們搞不清楚,這位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究竟是順着月光而下凡的天使,還是將要循着月光飄向天宮的聖女。   她的美麗,據說保持了近50年,而她的美麗祕方,實在令人恐怖萬分。 她用鮮血沐浴。而且只用純潔少女的鮮血。她相信,只有浸泡在她們純潔的血液中,方能不斷吸取其中的精華,而讓她永葆青春。每次洗澡前,她還要喝下至少半升的血液,她管這叫「內洗」。她洗一次澡,至少要殺掉兩個少女。就這樣,在漫長而黑暗的50年裏,一共有2800名少女慘被殺害,所有的屍體全部埋在她私人的浴室底下。這也是她的主意,因爲她相信,少女們的魂魄能夠驅走衰老和遲鈍。   由於常用血液洗澡,她身上總帶着濃烈的血腥氣。 但她卻從不用任何香水掩蓋,任其自然。 美麗的外貌和血腥的氣味相結合,竟然產生了一種無可名狀的妖異魅力,使無數青年貴族爲之傾倒。一時之間,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豔名遠播歐洲,連法皇路易十四也不遠千里,拜倒在其石榴裙下。有一款雞尾酒的名字叫「血腥瑪麗」便由此而來。   一直到後來,大爆發。憤怒的羣衆將已經快70高齡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抓住,羣情激憤之下,大家將她活活燒死在她自己的浴室中。並且封掉了古堡。從此,一代豔后香消玉殞。   但是,在此後的400 年裏,每逢月圓之夜,古堡裏就會傳出一陣陣如海潮般幽怨的慟哭,彷佛是千鬼夜哭,萬魂哀鳴,連10裏之外布達佩斯的居民都能聽見。 他們不堪其擾,請來了神甫,術士驅魂作法,結果連梵蒂岡和耶路撒冷的大師們都爲力。最後,教皇無奈,只能將這塊地方列爲禁地,禁止凡人出入。   (迄今爲止,在布達佩斯的郊外,這幢古堡依然貼着教皇的封印。離它不遠處,當地寫了塊牌子:遊人勿進)   整個中世紀歐洲有很多詭異恐怖的怪談,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則被當之無愧的稱爲頭號血腥佳人。   伊麗莎白.巴利特和李·克斯特伯爵是一個人   匈牙利的女伯爵伊麗莎白.巴利特Countess Elizabeth Báthory所在的地區名叫Le Čachtice(李·克斯特郡),因此得名Bloody Lady of Čachtice\Countess Of Le Čachtice(李·克斯特伯爵)。還有,稱她爲“伯爵”也太勉強,其實她是“伯爵夫人”。   而且,她所殺的人並不是2800個,而是680個(字典上的解釋是“500人上下”),可以看2010年吉尼斯世界紀錄。   至於上面寫的“黑色長髮在空中飄舞,兩顆寶石般的眸蘊涵着攝人心魄的光芒,火紅色長裙就像流動的烈焰一樣,包裹着她白玉似的修長身軀,整個人宛如一團移動的火之精靈”,都可以算是瞎說。伊麗莎白·巴利特確實是一個美麗的女人,但她並沒有擁有任何崇拜者,也並沒有任何男人爲她而死去。關於“她被憤怒的羣衆燒死在浴室中”也是假的,她其實是死在監獄裏的,並且死的時候只有54歲,所以關於她“據說到六十多歲仍保持得很好”也不成立。至於那句“後來該古堡被教皇貼上封條,爲歐洲四大鬼屋之一”也是胡說,李·克斯特城堡,這個城堡在1708就被Ferenc II Rákóczi的反叛者佔領,從此開始,現在已經成爲廢墟。在此之前一直有人居住,所以不可能被貼封條。   第三種說法(與第二種說法有些像,但又有不同): 還有人說是16世紀的伊麗莎白·巴託利(Elizabeth Bathory),(1560~1614)一個喜歡殘酷折磨手下貌美女僕和鄉村年輕女孩的女者。通常以她的匈牙利名字Erzsebet被提起。伯爵夫人住的塞伊特(Csejthe)城堡建在一座丘陵頂上,位於喀爾巴阡山(Carpates)的匈牙利山區。在山頂的一片廣闊的土地上,像一座要塞一樣。從那裏,你可以眺望到Csejthe的村莊。而這裏也是女伯爵嗜血狂歡的魔窟。村莊中的農人都痛恨地稱她是“嗜血的女伯爵”。《暗黑破壞神》裏的女伯爵說的就是她,黑暗館裏反覆提到她的名字。還有《探索》頻道里的專題片也提到了這一點。   她是歷史上有名的Blood Countess,也是個真實的吸血鬼。當時豔名四播歐洲的她認爲年輕的鮮血讓她的容顏常駐。   女伯爵伊麗莎白很可能也爲斯托克創作《德古拉》提供了靈感。   1546年,Vlad Dracula(傳說中的吸血鬼,電影《吸血殭屍驚情400年》的主角德古拉)和一支由特蘭斯瓦尼亞王子Steven Bathory帶領的探險隊來到Wallachia爭取從前統治者的王座。大約一個世紀以後,Steven Bathory的繼承者,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本人成爲了特蘭斯瓦尼亞地區恐怖的化身。以下就是Elizabeth Bathory的故事。   伊麗莎白·巴託利,1560年生於匈牙利的名門巴託利家族。巴託利家族是與哈布斯堡王朝有着深切關係的名門貴族,歷代均有人出任杜蘭西魯維尼亞公國的國王,是名門中的名門。他們家有許多有權有勢的親戚——其中包括一個紅衣主教,一些王子,還有一個擔任匈牙利首相職務的表兄,而最著名的莫過於Istvan Bathory——他是特蘭西瓦尼亞王子並在1575~1586年是波蘭國王。據說在4、5歲的時候伊麗莎白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這可能是由於癲癇病或其它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並且可能和她晚些時候的“精神錯亂”行爲有關。(就像那個時候歐洲大部分的貴族王朝一樣,她的家族也被由近親通婚導致的精神病所困擾。)波蘭的King Stephan算是她的一個比較有名的親戚了,而她還有一位成性的擁有雙重性別的姑媽和一個精神的叔叔。因此,伊麗莎白從4歲開始就突發癲癇症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她從小就被寵壞了,一羣女家庭教師圍者她,滿足她所有的需要。雖然受到她的突發症和冷僻性格的影響,伊麗莎白還是被認爲是一個聰明能幹的年輕女性。   在很小的時候,她曾經目擊了一次對一個背叛的吉普賽人的處刑過程。他們把那個可憐的吉普賽人塞進一頭被活活剖開的馬的腹部並且被縫在了裏面。在劊子手的臉上並沒有浮現出絲毫對受刑者之死的同情和憐憫。這次事件讓伊麗莎白明白了一件事——正是這件事使她殘忍的個性開始萌芽——殺死一個平民根本無須受罰和擔心受到報復。   伊麗莎白有着不可思議的、冷然的美貌,看見她深邃的黑色大眼睛的人,都會覺得毫無道理的不安。從她很年輕的時候,就有傲慢的、女王般的氣質。她那琥玻般的眼睛射出了殘酷,形成了她那豔麗而又妖冶的姿容。對於自己的美貌,她是比任何東西都更喜愛。拿着鏡子橫躺在牀上注視着自己的臉,無論多久都不會疲倦。在鏡中絕對看不見她的笑容,是因她希望自己能更美的自戀情結之故。   14歲時,她在她未來的岳母(女伯爵夫人Ursula Nadasdy)的城堡中與一名農民的兒子生下了一個嬰兒。而早在11歲那年,她就與男爵Ferencz Nadasdy訂了婚。   1575年5月8日,豪華的婚禮在瓦蘭諾城舉行,當時她十五歲。布拉格的皇帝麥司米倫二世也送來了祝賀文和禮物。她嫁給了一位很有聲望卻本性殘酷的戰場英雄——26歲的Ferencz Nadasdy伯爵。男爵是一個好戰的人,他寧願在戰場上撕殺也不願在家中享受平靜的生活,於是當地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匈牙利的黑色英雄”。那時的社會還沒有人提倡婦女解放,但伊麗莎白卻保留了她的姓。她的丈夫也改姓了Ferencz Bathory。   她這樣一場婚姻在當時的貴族圈中一點也不希奇,完全是她那秉承機會主義的母親所導演的一場聯姻。而Nadasdy家族也因此提高了不少社會地位——巴託利家族因其資歷而有着更大的權利。雖然對這場婚姻有諸多的猜測,但是Ferencz經常外出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他們結婚的頭幾年,伊麗莎白並沒有生育,也就是在這長時間的孤獨中伊麗莎白的狂天性開始佔據統治地位。   搬到新居之後丈夫又再度上戰場。在囉嗦的婆婆的監視之下,伯爵夫人一天比一天更感到無聊。她非常向往維也納的豪華生活。正當她的丈夫馳騁在疆場時,伊麗莎白拜訪了有嗜好的姑媽——伯爵夫人Karla Bathory,當她們的狂歡被下令取締後,她真正的意識到她內心中所需要的是何種刺激。折磨擁有成熟的女孩使她得到了巨大的快感,而她不只滿足於肉體上所得到的快感,對黑色魔法的研究也是她的愛好之一。城堡中的一個男僕多爾可(匈牙利名Thorko)介紹她加入了一個祕密宗教組織,開始慫恿她使用魔法,與此同時也鼓勵她繼續她的狂的行徑。極度的虛榮和自戀使她的行爲更加地扭曲。   在她二十出頭的時候,伊麗莎白是出於無聊,慢慢發現了折磨僕人所給她“帶來的快感”。在她的那些女僕人中,她所鎖定的目標是那些青春期的少女。她先是用燒的發紅的鉗子把她們的身體撕裂,把她們放在火上烤,或是用一種叫“Star-kicking" 的刑法來折磨她們(用沾滿油的紙條夾在受刑者的腳趾間,然後點火,而Elizabeth本人則在旁邊觀賞受刑者痛苦地嘗試踢走那些火星)。   她也曾經把那些女孩的頭撕成兩半(就是用工具把她們的嘴硬撬開,不斷擴大角度直到她們折斷頸部而死)。在她不那麼的日子裏,她只是強迫那些女僕們赤身的在成羣的男人面前做家務活。   伊麗莎白在她的奶媽尤娜(匈牙利名Ilona Joo)、管家烏依瓦里(匈牙利名Johannes Ujvary)、巫師達爾維拉(匈牙利名Darvulia)與Dorottya Szentes的幫助慫恿下繼續墮落着,並在一個稱爲“尊貴夫人的刑室”的地方對女僕施加各種她自創的酷刑。隨着她的年齡不斷增長,她對那些無辜的年輕女性的血肉的渴望愈發強烈了。她發明了許多新的折磨手段,像一種叫“甜蜜的痛苦”,她用熨斗、熔化了的蠟和刀子來折磨女僕們,然後脫去她們的衣服,在全身上下塗滿了蜂蜜,最後將他們拋棄在滿是飢鋨的昆蟲的小樹林中。還有一種叫“水之痛苦”,就是先把一個少女扒光,浸在零度的冰水中,並且不斷從頭上澆冰水直到受刑者活活凍死。   終其一生,伊麗莎白一直爲劇烈的頭痛而煩惱。她不但在被無由的煩燥發作侵襲時,用髮夾刺侍女們,而且在像癲癇般的痙攣發作時,在牀上翻來覆去,去咬服侍她的侍女們。聽到少女們痛苦的哀嚎,她自己的痛苦會不可思議的消失。   當伊麗莎白和一個全身金屬外殼人一起出入城堡時,村中人開始相信那個有着一雙黑暗的眼睛和參差不齊的牙齒的人就是德古拉本人,他已經降臨到了Csejthe城堡。而且一些人曾經看見伊麗莎白的嘴邊出現了血跡。然而不久後那個神祕的陌生人又返回了墳墓,而伊麗莎白似乎已經承受不了一個人的孤獨。有段時間,她甚至和一個“神祕陌生人”私奔。當她的丈夫Nadasdy男爵返回城堡卻出奇地原諒了妻子的不忠行爲。   在她婚姻的頭十年裏,伊麗莎白沒有孩子,因爲他的丈夫爲了自己的“事業”而很少有時間和她呆在一起,之後,從1585~1598年,伊麗莎白共生育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1600年,51歲的男爵Nadasdy中毒身亡。她把婆婆趕出了城堡,實施暴行更加變本加厲。在此之前,夫人對侍女祕密的,常常使她們死亡的傳說已四處流傳。儘管有危險的名聲,貧困的百姓女兒們,仍然毫不猶豫地爲生活去城中。有一個被叫作牙諾修的醜陋侏儒,被命令在附近的村莊尋找目標。少女們原先是懷着像去郊遊的心情進入城中。但是隻要一進大門,能生還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隨着時間的流逝,伊麗莎白越來越虛榮。但她也逐漸衰老,那美麗的容貌在一點點地消失。由此開始了傳說中臭名昭著的“血浴”。   一天,一位女僕在爲40歲的伊麗莎白梳頭時不慎拉斷了她的一根頭髮,暴怒的她瘋狂抽打這位女僕耳光,鮮血從女僕的鼻子中噴了出來,飛濺到了她的臉上。而當女伯爵在鏡子中觀看自己臉上被血濺到的地方時奇蹟出現了。被鮮血沾染過的皮膚逐漸退去了時間的痕跡,恢復了從前的靚麗。她大喜過望。   她向她的幾個幫兇諮詢,使她相信的血就是傳說中的活力之泉,讓在其中的沐浴的人找回青春。她下令割斷那個女僕的喉嚨並將鮮血倒入一個巨大的桶中。伊麗莎白就在還溫熱的血中沐浴。   於是,一場恐怖的儀式開始了。在巫師的幫助下,上百的少女被綁架,都是年輕貌美的,帶到伊麗莎白的城堡,折磨她們並且抽去血液。伊麗莎白還經常啃咬那些少女的脖子和,從那創口吸取鮮血,撕吃肌肉。從此以後,女伯爵便開始用的鮮血來沐浴自己,每當她從充滿鮮血的浴缸中出來時,青春的光輝似乎又回到了她的身上。   伊麗莎白的奴才們在附近的村莊中以僱傭女僕爲藉口騙得了許多進入女伯爵的城堡,而少女們被榨乾了鮮血的屍體被拋棄在城堡之外。   根據審判的記錄,夫人的男僕作了如下的證供:“夫人的房間中一直都有四、五個的少女,因爲身上沾滿了血跡,整個看起來像炭一樣黑黑的。”維也納的住處,房中像血海一般,沒辦法行走。爲了要到牀上睡覺,在地板上灑灰以防滑倒。   她更是向德國的鐵匠訂購了全套的處刑工具;於是不久之後,在她度過了她大部分成年時光的Csjethe城堡的地下室,一座規模宏大的處刑室建成了。除了那著名的血浴之池和鐵以外,還有刺之牢籠和吊在天花板上的鐵刺球。她命令蹄鐵工製造像鳥籠般的東西,有銳利的鐵刺朝向籠子裏面。用滑車的裝置把鳥籠高高的掛在天井上。殘忍的多爾可(英文名Dorka)把少女關在籠中,拿燒紅的火鉗向她們刺去,少女一往後退,鐵刺就會刺在背上,直到她們自己把自己穿在了那些鐵刺上。其他人則被放在那個刺球中(空心,但是內部有朝向球心的鐵刺),那個刺球被推動後象鐘擺一樣不斷做單擺運動直到關在裏面的少女的身體被完全撕碎。處刑之時伊麗莎白會站在刺籠下面,雨點般的血,就會落到等待洗浴的伯爵夫人身上。這樣就可以享受鮮血淋浴了。   當時在維也納,她“沾滿鮮血的伯爵夫人”之名已不脛而走。根據傳聞,她在維也納的住處每夜都會聽到少女的哀嚎。等到天亮,街上有血在流。   伊麗莎白的恐怖統治持續了很多年。傷亡數字已經上升到了三位數,這是後來被從女伯爵的寫字檯上找到的花名冊所確認的。死去的少女的屍體或者被燒燬,或者被埋到了城堡下面,或者拋於野外任野獸吞食。恐怖的震波穿透了鄰近的鄉鎮,但是沒有人敢站出來揭發女伯爵的獸行。就連那些本應該爲維持和平和公正負責的神職人員也都保持沉默。   謠言雖說是謠言,但伊麗莎白的立場漸漸危殆。一個極有權勢的貴族也不可能濫殺多達600人而安然無事。但是,對她的暴行所採取的直接行動一直沒有被施行,直到她已經把周圍城鎮所有的少女“耗盡”。儘管如此,她還是過於大意。無法滿足於地位卑下的平民少女的血,竟還想要貴族少女的血。她開始將魔爪伸向那些較低級的貴族婦女。她建造了一個虛假的學校,欺騙那些貴族出身的少女來她的城堡並承諾對她們進行教育,僅僅是爲了把她們折磨至死。在她馬拉松般的的末期開始變得草率了,她隨意將受害者屍體扔出城外讓野獸吞食,或者讓神甫把受重傷的少女活埋。   一個神甫最後終於向匈牙利的馬提亞王通報了此事,後者開始對女伯爵的所作所爲進行調查。   搜查卻特城的行動在1610年展開。12月30日,伯爵夫人的表兄圖爾索(匈牙利名Gyorgy Thurso)伯爵,率領一隊士兵和騎兵包圍城堡。在臨攻破城堡的那一刻,堡裏都還在進行着血腥殘酷的殺戮。當他們到達城堡時,所見到的場景比預計的要可怕:拿着劍的官吏,舉着火把走向城堡的地下室,異樣的氣味撲鼻而來。一個死去的少女倒在門廳,另一個已經奄奄一息了,全身被刺滿了洞。另外一些則被吊在地下處刑室的天花板上,像被消化過的死鹿一般。50多具屍體被從城堡地下發掘出來。往裏去可以看到其他的屍體。也有還剩一口氣的活人。據生還者的證言,她們最後在沒有食物可以吃之時,吃被殺的同伴的肉。男爵Thurso和牧師Janos Ponikenusz找到了那本在伊麗莎白臥室梳妝檯裏的花名冊(牧師Berthoni的日記),列着被的650多位少女的名字和被殺的細節。(Aadras Berthoni是Csejthe村路德教會的一名牧師,當伊麗莎白命令他將那些被吸乾了血的屍體燒掉時,他意識到了事實的嚴重性,於是他將自己的懷疑和猜測在他去世前全部寫入了日記中。)   女伯爵的三個女巫同謀被抓去了,而女伯爵本人則被關在了自己的城堡中。   1610年,女伯爵和她的同夥被帶上了法庭。三個女巫在長時間的嚴刑供後終於坦承了全部罪行,但是她們試圖減少她們在這次恐怖事件中的重要程度。在17世紀的匈牙利,監獄中的犯人是不可能獲得假釋的。三個人都把罪行推到了一個在審判前幾年就死去的同爲女伯爵同謀的女巫身上。超過200個證人被傳喚到法庭,但是大多數人都只能提供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做爲證據。但是,這些供認還是和馬提亞王和他的士兵所親眼見到的恐怖景象一樣,爲法庭對女伯爵的定罪提供了足夠的證詞。   1611年1月,審判在匈牙利的Bitcse(畢滋歇城)舉行。但伊麗莎白並未出庭應訊,也沒有承認任何罪行。   這裏我必須小小的離題一下,伊麗莎白不能出庭的原因不是出自她自己的選擇,事實上,她一直懇求逮捕她的馬提亞王替她開脫罪責。但是,對她來說很不幸的是,馬提亞王和她並沒有利益關係,將她的審判安排成向大衆公開。雖然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她的罪行,我們還是得注意到她並沒有被允許出席她自己的審判併爲自己辯護。   她的同謀比較慘些,沒有受到恩惠和寬恕。共犯尤娜和Dorottya Szentes,手染徒之血的女巫,在她們被扔進火堆之前,用燒的發紅的鉗子扯掉了所有的手指。另一個則被砍頭並且屍體被穿在了樹樁上。還有一個叫Erszi Majorova的女巫,則在遲些時候被砍頭。   由於受她的貴族出身所保護,伯爵夫人並沒有和她的同謀一樣下場悲慘。不過圖爾索(英文名Thurzo)在1611年判她永遠不得踏出她自己的城堡一步。有傳言說他是在”參觀“了那個受刑室之後做出如上判決的。(在拒絕擔當隨軍牧師之職後,她被宣佈判終身監禁,要被關在城堡中直到死。)   判決確定後,石工就前往城裏把所有的窗戶封死。她雖然活着,卻像被葬在巨大的黑暗的墳墓中一般,可以透過光線的地方,全部封死,不留一絲縫隙。最後爲了要送食物和水到她的房間,纔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   所有的審判文件被深藏在古堡中,男爵圖爾索留在了城堡中。   1614年7月31日,54歲的伊麗莎白向來自Esztergom教區的兩名牧師口述了她的最後願望和遺囑,她希望她家庭的財產能夠在她的孩子中間平均分配,然而她的兒子保羅及其後代將是基本繼承者。   1614年8月14日,一個獄卒想好好看看這位女伯爵,因爲據說她當時仍是匈牙利最美麗的女人之一,在那個小洞裏瞥了一眼後,他發現她面朝下躺在地上,已經死了。伊麗莎白·巴託利被關押的四年後,死在自己的那個小房間中。死時54歲。特蘭斯瓦尼亞的嗜血女伯爵終於在痛苦中死去了。她的屍體本應葬在Cachtice鎮教堂,但是當地居民對把這位聲名狼藉的女士葬在他們的土地上十分不滿,更別說還要葬在神聖的地方了。考慮到這些,以及她是巴託利家族最後一代的事實,她的遺體被葬在了匈牙利的東北部城鎮Ecsed,巴託利家族的領地上。   至死,她也沒有承認過自己的罪行,也沒有對她的所做所爲表示過懊悔。   現在這坐關押她的塔依然矗立於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內。一本關於那次判罰的抄本今天還保存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家檔案館中。度過漫長的幾個世紀。

參考資料:百科

“血腥瑪麗”的悲情:爲何會出現這樣一位英國女王

1485年,里士滿伯爵埃德蒙·都鐸之子亨利·都鐸率領支持者從法國跨過英吉利海峽,在博思沃斯戰役中一舉擊敗了約克王朝的理查德三世(Richar dIII),開創了都鐸王朝。亨利七世在位時期(1485-1509),對外奉行與西班牙結盟,對抗法國的戰略。爲此,其長子亞瑟與西班牙公主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訂立了婚約。1503年,二人婚後不久,亞瑟王子離奇死亡,死因不明,一說病死,一說死於毒殺。爲了維持與西班牙的聯盟,亨利七世讓年僅12歲的次子亨利與18歲的寡嫂訂婚。瑪麗正是這樁徹頭徹尾的婚約的結晶。

亨利八世肖像

跌宕的早年人生

1509年,亨利八世登基,凱瑟琳加冕爲英格蘭王后。儘管存在較大的年歲差,但二人結婚初期並無太大罅隙,接連生育了五個孩子。但不幸的是,除瑪麗公主外,其他子女全部早夭。隨着凱瑟琳日益年老色衰,亨利八世擁有一位男性繼承人的希望愈發渺茫。他將這一不幸歸咎於這樁婚姻,以爲自個受到了詛咒。他的這一看法源於《聖經·利未記》中上帝的一句話:「人如果娶兄弟之妻,這本是污穢之事,……他們二人必無子女。」

在生子無望的苦悶中,亨利從年輕貌美的侍女安妮·博琳(Anne Boleyn)的懷抱中找到了情感歸宿。凱瑟琳和安妮·博琳這對情敵的身上刻寫着鮮明而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標誌。凱瑟琳與亨利的結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本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且性格溫和保守,象徵著傳統;安妮·博琳則與亨利自由戀愛,她活潑開朗、年輕漂亮,出身於服務國王的英國新貴族階層,在宗教上,安妮深受新教主義的影響。兩位代表着新、舊時代的女性的較量,以安妮·博琳的勝出而終結。亨利與凱瑟琳離婚,凱瑟琳被幽禁。瑪麗早年人生的跌宕由此開端。

安妮·博琳

1533年,博琳堂而皇之地取代凱瑟琳成爲王后,瑪麗的公主身份喪失了合法性。此時的她已17歲,正進入人生最美的年華,但幾乎是一夜之間,他從一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公主淪爲平民,不久又成爲安妮所生女兒(伊麗莎白公主)的侍女。作爲一名生在帝王家的女性,瑪麗是極其不幸的。她親歷了自個的媽媽被父親廢黜和囚禁,在媽媽抑鬱而終時,她甚至無法見上最後一面。在她37歲成爲女王之前,她甚至沒有戀愛過,更沒有婚姻。在漫長的青年歲月裏,天主教信仰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早年跌宕的人生軌跡使她養成了獨特的性格,這種性格在她成爲女王后演變成王國的一場災難。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離婚案還引發了遠超婚姻問題自己的連鎖反應——英國宗教改革與民族國家的建立。當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到達羅馬,充當仲裁的教皇畏於凱瑟琳外甥查理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勢而拒絕了他。惱羞成怒的亨利撇開教皇,廢黜了凱瑟琳。爲了給自個的行爲提供合法性,他藉著歐洲宗教改革的東風,宣佈與羅馬天主教徹底決裂,並在全國發動了清除教皇決定權、沒收修道院的宗教改革運動。羅馬教皇的勢力被趕出英國,標誌著英國二元結構的終結,國王成爲英吉利民族的代表和國家的至尊領袖,民族國家的建立邁出關鍵一步。這場離婚案由此成爲英國曆史新紀元的引線。在某種意義上,瑪麗跌宕的命運乃是近代早期英國和宗教劇烈變革的產物。

瑪麗一世女王

血色的即位與統治

1547年,亨利八世駕崩,即便擁有六任妻子,他也沒能如願擁有一個像他本人一樣健康強大的男性繼承人。第三任妻子簡·西摩(Jane Seymour)因難產去世,留下自小體弱多病的愛德華王子,這是亨利八世唯一合法的男性繼承人。愛德華九歲時承襲大統,但沒來得及親政就在1553年一命嗚呼。命運的指標終於撥轉到了瑪麗這邊。

早在亨利八世臨終前,他就對在世都鐸家族成員的繼承順序做了安排,根據1544年《王位繼承法》,假如愛德華六世無嗣早逝,王位將由瑪麗繼承,其次是伊麗莎白公主和亨利八世姐姐瑪格麗特·都鐸的女兒弗朗西斯·布蘭登,最後是布蘭登的女兒簡·格雷。但是,愛德華六世在15歲臨終前改變了規則,留下一份出人意料的遺囑:他剝奪了兩位異母姐姐的繼承權,王位將由簡·格雷繼承。這份遺囑的真實性在當時就受到普遍懷疑,其原因在於格雷郡主此前不久剛剛成爲攝政王諾森伯蘭公爵的兒媳。當然,不管這一遺囑是出於愛德華六世本人意願,抑或是諾森伯蘭公爵的陰謀,都必將引發一場激烈的衝突。

1553年7月10日,簡·格雷在諾森伯蘭的操縱下繼位,同時,瑪麗在薩福克的弗雷林漢姆城堡也宣佈自個爲女王。在國家的危急時刻,作爲國家決定權中樞的樞密院臨陣倒戈,拋棄了諾森伯蘭公爵,宣佈支援血統更近的瑪麗,諾森伯蘭公爵應聲倒臺。瑪麗是勝利者,她在支持者的簇擁下開進倫敦,走上決定權的巔峯,在她心裏,這是上帝對她二十年不公命運和虔誠信仰的報償。這場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是她可憐的外甥女格雷郡主——一位年僅17歲的少女。她先是被關進倫敦塔,後被祕密處死,在位僅九天,史稱「九日女王」。諾森伯蘭和他的支持者也走上了斷臺頭。瑪麗的統治以一場血腥的衝突拉開了序幕。

英國沒有女人不得繼承王位的法律,早在12世紀,英王亨利一世的唯一女兒瑪蒂爾達就差點登上王位。雖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人們普遍以爲假如女人繼承王位,國家必將面臨或內憂或外患的危險,正如學者尼爾所說:「她必須結婚,要麼是和國內的人結婚,要麼是和國外的人結婚。假如是和國內的人結婚,由於她的丈夫的決定權會遭到妒忌,國家就有發生內戰的危險。假如是和外國人結婚,國家又有併入另一個國家變成一個行省的危險。」人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瑪麗的繼位和短暫的統治印證了這一看法。

登上王位的瑪麗肆無忌憚地運用手中的決定權。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自個父母婚姻的合法性,徹底改變她二十年來「私生女」的身份。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回報在她最痛苦卑微之時陪伴她的天主教信仰——把英格蘭這艘大船重新舶回到教皇的港口。此時,距離亨利八世發動宗教改革已曾經了二十多年,整整一代人生活在反教皇、反天主教的新教主義旗幟之下。因此,瑪麗復辟天主教的使全國陷入了恐慌狀態,而隱藏在英國各階層的天主教徒開始活躍起來,逃亡在國外的天主教徒也陸續返回英國。瑪麗廢除了宗教改革的相關法令,又在1554年11月30日,以謙卑的懺悔向教皇的使節波爾樞機主教祈求,讓英國重新回到天主教大世界。當波爾莊嚴地宣佈赦免這個國家時,「女王無聲地抽泣著,議員們互相擁抱、哭泣,口中回答「阿門!阿門!」。」

瑪麗的天主教復辟不僅把羅馬教會勢力重新引入英國,還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新教徒。教會中約兩千名結過婚的教士(約佔全國四分之一)被驅逐,數百人被送上了絞架。18世紀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這樣痛斥當時的宗教:「有個懷孕的婦女在燒着的柴堆上生下了孩子。幾個公民出於惻隱之心,把孩子從火中救出來了。信天主教的法官又把小孩扔進火堆。聽到這樣的慘無人道行爲,我們究竟相信自個是活在人間,還是活在那些處於備受酷刑煎熬的深淵而拼命把人類推入其中的魔鬼之間?」

反映宗教改革期間宗教的畫作1

宗教僅僅是瑪麗「血腥」統治的一個層面,她在打擊政敵和叛亂方面的記錄同樣佈滿「血色」。她的統治是英吉利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一段血色的插曲,使她得到了本不該安放在一位柔弱女性身上的「血腥」的名號。當然,這並不是瑪麗人生的最大悲劇,她那被當時人憎惡、被後世人嘲笑的愛情和婚姻纔是塗寫她悲情人生的最濃重一筆。

悲劇的婚姻與死亡

1554年,瑪麗和她的大臣們開始張羅起婚事。她的表兄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普(Felipe II)也在求婚者行列。菲利普時年27歲,他的求婚顯然不是出於對這位年老、矮小、脾氣古怪的表姑的愛慕。年輕的菲利普是未來哈布斯堡家族的主要繼承人和西班牙王儲,有着極強的決定權欲,假如他成爲國王,英國人普遍相信,英格蘭王國有淪爲西班牙行省的危險。然而,瑪麗全然不顧及英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她其實只想找一位能夠和她生育子嗣的配偶,但當她認準菲利普以後,卻變得極端認真,像一位少女一樣憧憬著愛情。在臣民普遍的反對下,她堅持要嫁給菲利普。尼爾指出:「這件婚事是她在統治期間最意氣用事的行爲。它嚴重地傷害了英國臣民偏執的島國情緒,並激起了每一個人對英國的感情。」

結婚後,菲利普當然並不願意與瑪麗長久生活,他非常快就找藉口離開了英國。1554年9月,瑪麗發現自個停經還伴有晨吐,認爲自個懷了孕,宮廷中所有人都不敢打破瑪麗天真的幻想,曲意逢迎著古怪的女王。隨着瑪麗預產期的臨近,整個宮廷煞有介事地忙碌起來。到1555年6月,爲迎接新生兒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已就緒,就連向歐洲各國通報喜訊的信件都已寫好,隨時準備發出。但是,日子一天天曾經,事實還是無情地揭穿了這場鬧劇。短暫回到英國的菲利普帶着對英國人和夫人的極端厭惡再次離開英國。失去了生兒育女的希望,又受到丈夫的冷落,瑪麗真的病倒了,她臥在牀上,仍舊每天禱告,然而她所侍奉的「上帝」並沒有憐憫她。

反映宗教改革期間宗教的畫作2

菲利普在1557年3月又回到英國,他的目的當然不是出於對妻子的思念。他的目的簡單而明確,即把英國捲入他對法國的戰爭之中。「愛令智昏」的瑪麗無條件地支援了丈夫。戰爭讓英國人流了血,而且失去了在歐洲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加萊。尼爾不無同情地指出:「英國流了鮮血,這鮮血是由於她的宗教狂熱和對她丈夫的忠誠而流的,而這種狂熱並未在人民羣衆的情感中引起響應。它所導致的後果,只是使瑪麗最爲珍惜的一切遭到覆滅。」

1558年初,瑪麗生命的最後一年,她還在每天祈禱上帝的眷顧,沉浸在幻想當中,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轉移到朝氣蓬勃又聰慧過人的伊麗莎白公主時,瑪麗突然向臣民宣告自個懷孕的訊息。然而,這一次得到的是人們的冷漠和嘲笑,大臣和民衆不願再配合女王出演一出滑稽的鬧劇。帶着對擁有一位繼承人的無限期望,瑪麗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臨終的病榻上,她把伊麗莎白公主叫到牀前,這是她在世的唯一親人,也是仇人的女兒。但不管怎樣,她已無力阻止伊麗莎白成爲繼任者,她唯一能做的是讓伊麗莎白保證維護天主教信仰,雖然她並不相信她會那樣做。1558年11月17日清晨,瑪麗去世,帶走了一段血色的歷史和一段曠世的悲情。

瑪麗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公主(即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在那個出身至上的時代,瑪麗的身世是顯赫的。她的祖父(亨利七世)是都鐸王朝的開創者,父親更是英國曆史上最強有力的君主;她的外祖父母(斐迪南與伊莎貝拉夫妻)是西班牙的締造者;她的丈夫是西班牙帝國的統治者;她的公公(查理五世,也是她的表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她本人則是英國第一位真正的女王。

然而,這身世又是不幸的,少年時代,父親拋棄了媽媽,使她成爲私生女;青年時代,她孑身一人,沒有愛情,在恐懼和禱告中度過;中年時期,她的丈夫憎惡她、遠離她;她的臣民也不愛戴她,給她按上「血腥者」的惡名;就連她所熱愛的上帝也沒有憐憫她,既沒有給她子嗣,也沒有給她健康,讓她在絕望與痛苦中死去。她似乎擁有一切,王公貴族無不垂涎;她又似乎一無所有,比普通人更可憐。她生活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既是這場變革的親歷者,也是這場變革的犧牲品。

爲什麼說英國王室歷史上不光彩一面,是誕生“血腥女王”--伊麗莎白?

英國王室歷史並不是充滿鮮花與愛情,有許多黑暗歷史,甚至有許多不光彩的事件。現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女王。但在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王,卻給英國曆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面,至今“後遺症”還存在。這位女王就是瑪麗一世,被稱爲“血腥瑪麗”,之所以送她這個稱號,是因她在位期間殘忍殺害了新教教徒,製造了英國乃至歐洲歷史上最血腥的宗教事件。

瑪麗一世是亨利八世的女兒,前文我們說了,亨利八世是一個很強勢的國王。瑪麗一世也是一個有着很耀人光環的公主。她外公外婆是西班牙的國王裴南迪和王后伊麗莎白,她老公菲利曾是西班牙國王。

瑪麗成爲女王后,當即恢復母親與父親婚姻的合法性,也讓她也成爲名正言順的公主。而瑪麗向羅馬教廷宣佈,英國要重新以天主教爲國教。但此時英國新教信徒很多,對於瑪麗維護天主教當然不滿。但也害怕瑪麗的報復,因此一些新教徒就逃往外國。但瑪麗並未饒過他們,把很多新教徒殺死或者燒死。

伏爾泰在其回憶錄中,曾講到瑪麗打擊新教徒的一個細節。當時一個女新教徒懷孕,剛推入火堆就生下孩子,有人可憐就把孩子抱起,但天主教執行官不同意,只得又把孩子扔進火堆。

雖然瑪麗血腥新教徒,但亨利八世經過二十多年推廣,新教已經在英國紮根,成爲很多英國人認可的教派。對於瑪麗的,新教徒也組織起來與瑪麗對抗。英國甚至出動軍隊進行,殺死很多參與的新教徒。因此,瑪麗一世被新教徒們稱爲“血腥的瑪麗”。

結束語:

瑪麗一世血腥殺害新教徒,成爲宗教史上一大慘案,也成爲英國王室歷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面。瑪麗一世殺害新教徒,使英國王室,以至於民間的天主教和新教仇恨矛盾很大,至今還有後遺症。後來在英國王室甚至不願有信新教的人進入王室當王后,或者公主不嫁給新教徒。而且現在有歐美影片中,也有對新教歧視的片段。

血腥瑪麗能完成你的願望嗎?如果能的話,你是否也得完成它的一個願望?

“血腥瑪麗”傳說

“血腥瑪麗”原來是一個鬼魂的名字,也是西方一種通靈遊戲,非常受少女們的歡迎。想要作這種通靈遊戲,只需要獨自走進一間黑暗的浴室,在鏡子與自己之間點燃蠟燭,然後對着鏡子默唸三遍“I believe bloodymary(我信仰血腥瑪麗) ”就能召喚到“血腥瑪麗”。據說,召喚者無一例外地追隨血腥瑪麗到了那一個世界,沒有人知道召喚當時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血腥瑪麗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所以瞭解就好,千萬別去嘗試,否則後果自負!

很喜歡恐怖片與歷史文化的我經常會根據這些興趣去搜索查找相關的東東,以滿足自己這顆好奇的心(人家說好奇心害死貓,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像只貓了)。令我感興趣的血腥瑪麗的歷史來由,我收集到的三個比較常見的說法。

說法一是來自於英國 都鐸王朝的暴君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1553~1558年在位)成長於歐洲宗教改革的洶涌大潮之中,那個時代的英國也是天主教和新教進行殊死搏殺的場所。瑪麗一世的母親凱瑟琳是一位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公主,而她的父親亨利八世爲了達到與她母親離婚的目的,不惜背叛天主教,與羅馬教皇決裂,並在國內扶持新教,天主教徒。也許由於上述的成長過程,也許源於她本人古板、固執的性格,她成爲了一個死硬的天主教徒,並對新教有着刻骨的仇恨。成年後,她因爲拒絕改信新教而幾乎被亨利八世推上叛國的審判臺,後來又與當時天主教世界的捍衛者——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結婚。登上王位後,她立即宣佈恢復天主教,並對新教徒採取了高壓,其中的激進分子。在她統治5年中,有300餘人被燒死在火刑柱上,包括那個敢於宣佈她父母的婚姻爲無效而她爲私生女的克蘭默大主教等,而因此國外的新教徒則不計其數。她終於以其暴行獲得了英國人民對其“血腥瑪麗”的稱謂。她病死時,據說整個倫敦響起了歡慶的鐘聲,即位的就是她的妹妹、後來成爲一代名君的伊麗莎白一世。

李·克斯特伯爵夫人

另一個關於血腥瑪麗的說法是,18世紀時那位匈牙利的絕世美女,李·克斯特伯爵夫人,(1720?~1789)法國貴族。

女人,是美麗的動物,美女,更是美麗中的美麗。

爲了讓自己更美麗,女人用了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方法。

但是最血腥的美容方法,恐怕是以下這位女士的祕方了。

傳說中,歐洲有四大鬼宅。其中有一座鬧得最兇的鬼宅,坐落在布達佩斯的郊外。這是一幢中世紀古堡,它的主人,就是當時豔傾一時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在她的一生中,爲她決鬥而死的青年貴族,據說超過了100 個;甚至在她60歲那年,兩位浪漫的青年詩人因爲得不到她的垂青,而舉劍自殺。

是什麼樣的魅力才讓他們瘋狂至此?她究竟美麗到什麼地步呢?據野史中記載,在一次李·克斯特伯爵舉行的盛大晚宴上,她一身飄逸長裙,出現在衆人眼前。黑色長髮在空中飄舞,兩顆寶石般的美眸蘊涵着攝人心魄的光芒,火紅色長裙就像流動的烈焰一樣,包裹着她白玉似的修長身軀,整個人宛如一團移動的火之精靈。

當她停下腳步的時候,銀白色的月光從窗外照進來,使她散發着迷人的光芒。他們搞不清楚,這位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究竟是順着月光而下凡的天使,還是將要循着月光飄向天宮的聖女。

她的美麗,據說保持了近50年,而她的美麗祕方,實在令人恐怖萬分。她用鮮血沐浴,而且只用純潔少女也就是的鮮血。她相信,只有浸泡在她們純潔的血液中,方能不斷吸取其中的精華,而讓她永葆青春。像好萊塢改編的電影,由馬特·達蒙主演的《格林兄弟》裏的森林女王(莫妮卡·貝魯奇飾)就是依此爲原型,即靠少女的鮮血來保持自己的青春。

每次洗澡前,她還要喝下至少半升的血液,清洗自己身體內的污物。她管這叫“內洗”。她洗一次澡,至少要殺掉兩個少女。就這樣,在漫長而黑暗的50年裏,一共有2830多名少女被殺害,所有的屍體全部埋在她私人的浴室底下。這也是她的主意,因爲她相信,少女們的魂魄能夠驅走衰老和遲鈍。

由於常用血液洗澡,她身上總帶着濃烈的血腥氣。但她卻從不用任何香水掩蓋,任其自然。參加宴會的時候則更爲濃重,因爲宴會前女人總要爲自己的美麗作些準備的。美麗的外貌和血腥的氣味相結合,竟然產生了一種無可名狀的妖異魅力,使無數青年貴族爲之傾倒。一時之間,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豔名遠播歐洲,連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不遠千里,拜倒在其石榴裙下。有一款雞尾酒的名字叫“血腥瑪麗”便由此而來。

雖然如此,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從來沒有愛上過任何一位向他獻媚的英俊紳士,因爲她一直都在等待自己的愛人在出現的那天。

在李·克斯特伯爵夫人18歲的時候,有個年輕男子來到古堡,當時這位男士穿着華麗的外套,隻身一人說是外出打獵經過這裏,覺得口渴想來借杯水喝。李·克斯特伯爵夫人愛上了這位長相英俊、談吐優雅的男士。並且還說服他在府上小住。可是讓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不明白的是,這位年輕的紳士始終不願告訴她自己的名字。但是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仍然想盡辦法讓他能在古堡的這些日子裏開心快樂。

五天後的早上,紳士找到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告訴她他要離開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非常的難過,流着眼淚向紳士告白,聽到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真情流露,紳士依然執意要走。但是在出門之際,紳士給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一個深情地吻,並且告訴她,也許有天他會回來找她,希望那時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依然如現在一樣美麗動人。

紳士走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在漫漫的思念中逐漸消沉下去,看着她從小長大的女管家很是着急,於是帶着她去見了當地的神甫,希望能幫她找到那個男人。可是連神甫都沒有辦法,因爲一點線索也沒有。所以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在鬱郁中病倒在牀。女管家看着她的臉色越來越蒼白,非常擔心。直到有天不知從哪裏聽到少女的血可以讓人精神振作恢復美貌。於是女管家殺死了家裏最年輕的女僕,把她的鮮血給李·克斯特伯爵夫人飲用,並且用它給夫人擦洗身子,就這樣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人也變得越來越美麗。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從此迷戀上了血腥味,並且爲了讓自己能等到那個心愛的男人時依舊年輕貌美,她開始用少女的鮮血淋浴,而女管家爲了伯爵夫人不停的尋覓着年輕貌美的少女,準備李·克斯特伯爵夫人需要的時候用。

在這之後,伯爵夫人在自己的古堡裏舉辦舞會,邀請各個國家的紳士們,爲的就是希望有天能再見到自己的愛人。不過,她在大爆發後被人們活活地燒死在自己的浴室裏時,依然沒有等到那個她想了一輩子,愛了一輩子的男人。

沒人知道那個神祕的男人到底是誰,有人說是撒旦(上帝最小的兒子,擁有驚人的美貌和智慧,但是因爲年輕自負而犯錯,失去天使的翅膀而墜落地獄)也有人說是巫師,也有人猜測他早已經死了,或者根本沒有這個人。也許是李·克斯特伯爵夫人自己幻想出來的。故事始終是故事,那個男人到底是誰,是否真的有過這個人,只有伯爵夫人自己知道……

直到後來,法國大爆發。憤怒的羣衆將已經快70高齡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抓住,羣情激憤之下,大家將她活活燒死在她自己的浴室中。並且封掉了古堡。

她死後人們在她的古堡地下挖出成千上百的少女屍骸,據稱當時的情形很是一個恐怖。

自此以後,一代豔后便香消玉殞,關於她的記憶也只有矗立在那裏的她曾經居住過的城堡。

但是,在此後的400年裏,每逢月圓之夜,古堡裏就會傳出一陣陣如海潮般幽怨的慟哭,彷彿是千鬼夜哭,萬魂哀鳴,連10裏之外布達佩斯的居民都能聽見。他們不堪其擾,請來了神甫、術士驅魂作法,結果連凡蒂岡和耶路撒冷的大師們都爲力。最後,教皇無奈,只能將這塊地方列爲禁地,禁止凡人出入。

(迄今爲止,在布達佩斯的郊外,這幢古堡依然貼着教皇的封印。離它不遠處,當地寫了塊牌子:遊人勿進。)

整個中世紀歐洲有很多詭異恐怖的怪談,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則被當之無愧地稱爲頭號“血腥佳人”。(關於這位血腥佳人,歷史上確有其人,有關她的傳說比較多,很多細節爲野史流傳,但她一生中殺死了許多無辜少女,以此來保持自己的美貌這一點是真的。)我們由此可知,在中世紀黑暗的漫漫長夜裏,是可以產生今天無法想象的真實怪物的。

伊麗莎白·巴託利

還有人說是16世紀的伊麗莎白·巴託利(Elizabeth Bathory),(1560~1614)一個喜歡殘酷折磨手下貌美女僕和鄉村年輕女孩的女者。通常以她的匈牙利名字Erzsebet被提起。伯爵夫人住的塞伊特(Csejthe)城堡建在一座丘陵頂上,位於喀爾巴阡山(Carpates)的匈牙利山區。在山頂的一片廣闊的土地上,像一座要塞一樣。從那裏,你可以眺望到Csejthe的村莊。而這裏也是女伯爵嗜血狂歡的魔窟。村莊中的農人都痛恨地稱她是“嗜血的女伯爵”。《暗黑破壞神》裏的女伯爵說的就是她,黑暗館裏反覆提到她的名字。還有《探索》頻道里的專題片也提到了這一點。

她是歷史上有名的Blood Countess,也是個真實的吸血鬼。當時豔名四播歐洲的她認爲年輕的鮮血讓她的容顏常駐。

女伯爵伊麗莎白很可能也爲斯托克創作《德古拉》提供了靈感。

1546年,Vlad Dracula(傳說中的吸血鬼,電影《吸血殭屍驚情400年》的主角德古拉)和一支由特蘭斯瓦尼亞王子Steven Bathory帶領的探險隊來到Wallachia爭取從前統治者的王座。大約一個世紀以後,Steven Bathory的繼承者,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本人成爲了特蘭斯瓦尼亞地區恐怖的化身。以下就是Elizabeth Bathory的故事。

伊麗莎白·巴託利,1560年生於匈牙利的名門巴託利家族。巴託利家族是與哈布斯堡王朝有着深切關係的名門貴族,歷代均有人出任杜蘭西魯維尼亞公國的國王,是名門中的名門。他們家有許多有權有勢的親戚——其中包括一個紅衣主教,一些王子,還有一個擔任匈牙利首相職務的表兄,而最著名的莫過於Istvan Bathory——他是特蘭西瓦尼亞王子並在1575~1586年是波蘭國王。據說在4、5歲的時候伊麗莎白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這可能是由於癲癇病或其它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並且可能和她晚些時候的“精神錯亂”行爲有關。(就像那個時候歐洲大部分的貴族王朝一樣,她的家族也被由近親通婚導致的精神病所困擾。)波蘭的King Stephan算是她的一個比較有名的親戚了,而她還有一位成性的擁有雙重性別的姑媽和一個精神的叔叔。因此,伊麗莎白從4歲開始就突發癲癇症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她從小就被寵壞了,一羣女家庭教師圍者她,滿足她所有的需要。雖然受到她的突發症和冷僻性格的影響,伊麗莎白還是被認爲是一個聰明能幹的年輕女性。

在很小的時候,她曾經目擊了一次對一個背叛的吉普賽人的處刑過程。他們把那個可憐的吉普賽人塞進一頭被活活剖開的馬的腹部並且被縫在了裏面。在劊子手的臉上並沒有浮現出絲毫對受刑者之死的同情和憐憫。這次事件讓伊麗莎白明白了一件事——正是這件事使她殘忍的個性開始萌芽——殺死一個平民根本無須受罰和擔心受到報復。

伊麗莎白有着不可思議的、冷然的美貌,看見她深邃的黑色大眼睛的人,都會覺得毫無道理的不安。從她很年輕的時候,就有傲慢的、女王般的氣質。她那琥玻般的眼睛射出了殘酷,形成了她那豔麗而又妖冶的姿容。對於自己的美貌,她是比任何東西都更喜愛。拿着鏡子橫躺在牀上注視着自己的臉,無論多久都不會疲倦。在鏡中絕對看不見她的笑容,是因她希望自己能更美的自戀情結之故。

14歲時,她在她未來的岳母(女伯爵夫人Ursula Nadasdy)的城堡中與一名農民的兒子生下了一個嬰兒。而早在11歲那年,她就與男爵Ferencz Nadasdy訂了婚。

1575年5月8日,豪華的婚禮在瓦蘭諾城舉行,當時她十五歲。布拉格的皇帝麥司米倫二世也送來了祝賀文和禮物。她嫁給了一位很有聲望卻本性殘酷的戰場英雄——26歲的Ferencz Nadasdy伯爵。男爵是一個好戰的人,他寧願在戰場上撕殺也不願在家中享受平靜的生活,於是當地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匈牙利的黑色英雄”。那時的社會還沒有人提倡婦女解放,但伊麗莎白卻保留了她的姓。她的丈夫也改姓了Ferencz Bathory。

她這樣一場婚姻在當時的貴族圈中一點也不希奇,完全是她那秉承機會主義的母親所導演的一場聯姻。而Nadasdy家族也因此提高了不少社會地位——巴託利家族因其資歷而有着更大的權利。雖然對這場婚姻有諸多的猜測,但是Ferencz經常外出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他們結婚的頭幾年,伊麗莎白並沒有生育,也就是在這長時間的孤獨中伊麗莎白的狂天性開始佔據統治地位。

搬到新居之後丈夫又再度上戰場。在囉嗦的婆婆的監視之下,伯爵夫人一天比一天更感到無聊。她非常向往維也納的豪華生活。正當她的丈夫馳騁在疆場時,伊麗莎白拜訪了有嗜好的姑媽——伯爵夫人Karla Bathory,當她們的狂歡被下令取締後,她真正的意識到她內心中所需要的是何種刺激。折磨擁有成熟的女孩使她得到了巨大的快感,而她不只滿足於肉體上所得到的快感,對黑色魔法的研究也是她的愛好之一。城堡中的一個男僕多爾可(匈牙利名Thorko)介紹她加入了一個祕密宗教組織,開始慫恿她使用魔法,與此同時也鼓勵她繼續她的狂的行徑。極度的虛榮和自戀使她的行爲更加地扭曲。

在她二十出頭的時候,伊麗莎白是出於無聊,慢慢發現了折磨僕人所給她“帶來的快感”。在她的那些女僕人中,她所鎖定的目標是那些青春期的少女。她先是用燒的發紅的鉗子把她們的身體撕裂,把她們放在火上烤,或是用一種叫“Star-kicking" 的刑法來折磨她們(用沾滿油的紙條夾在受刑者的腳趾間,然後點火,而Elizabeth本人則在旁邊觀賞受刑者痛苦地嘗試踢走那些火星)。

她也曾經把那些女孩的頭撕成兩半(就是用工具把她們的嘴硬撬開,不斷擴大角度直到她們折斷頸部而死)。在她不那麼的日子裏,她只是強迫那些女僕們赤身的在成羣的男人面前做家務活。

伊麗莎白在她的奶媽尤娜(匈牙利名Ilona Joo)、管家烏依瓦里(匈牙利名Johannes Ujvary)、巫師達爾維拉(匈牙利名Darvulia)與Dorottya Szentes的幫助慫恿下繼續墮落着,並在一個稱爲“尊貴夫人的刑室”的地方對女僕施加各種她自創的酷刑。隨着她的年齡不斷增長,她對那些無辜的年輕女性的血肉的渴望愈發強烈了。她發明了許多新的折磨手段,像一種叫“甜蜜的痛苦”,她用熨斗、熔化了的蠟和刀子來折磨女僕們,然後脫去她們的衣服,在全身上下塗滿了蜂蜜,最後將他們拋棄在滿是飢鋨的昆蟲的小樹林中。還有一種叫“水之痛苦”,就是先把一個少女扒光,浸在零度的冰水中,並且不斷從頭上澆冰水直到受刑者活活凍死。

終其一生,伊麗莎白一直爲劇烈的頭痛而煩惱。她不但在被無由的煩燥發作侵襲時,用髮夾刺侍女們,而且在像癲癇般的痙攣發作時,在牀上翻來覆去,去咬服侍她的侍女們。聽到少女們痛苦的哀嚎,她自己的痛苦會不可思議的消失。

當伊麗莎白和一個全身金屬外殼人一起出入城堡時,村中人開始相信那個有着一雙黑暗的眼睛和參差不齊的牙齒的人就是德古拉本人,他已經降臨到了Csejthe城堡。而且一些人曾經看見伊麗莎白的嘴邊出現了血跡。然而不久後那個神祕的陌生人又返回了墳墓,而伊麗莎白似乎已經承受不了一個人的孤獨。有段時間,她甚至和一個“神祕陌生人”私奔。當她的丈夫Nadasdy男爵返回城堡卻出奇地原諒了妻子的不忠行爲。

在她婚姻的頭十年裏,伊麗莎白沒有孩子,因爲他的丈夫爲了自己的“事業”而很少有時間和她呆在一起,之後,從1585~1598年,伊麗莎白共生育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1600年,51歲的男爵Nadasdy中毒身亡。她把婆婆趕出了城堡,實施暴行更加變本加厲。在此之前,夫人對侍女祕密的,常常使她們死亡的傳說已四處流傳。儘管有危險的名聲,貧困的百姓女兒們,仍然毫不猶豫地爲生活去城中。有一個被叫作牙諾修的醜陋侏儒,被命令在附近的村莊尋找目標。少女們原先是懷着像去郊遊的心情進入城中。但是隻要一進大門,能生還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隨着時間的流逝,伊麗莎白越來越虛榮。但她也逐漸衰老,那美麗的容貌在一點點地消失。由此開始了傳說中臭名昭著的“血浴”。

一天,一位女僕在爲40歲的伊麗莎白梳頭時不慎拉斷了她的一根頭髮,暴怒的她瘋狂抽打這位女僕耳光,鮮血從女僕的鼻子中噴了出來,飛濺到了她的臉上。而當女伯爵在鏡子中觀看自己臉上被血濺到的地方時奇蹟出現了。被鮮血沾染過的皮膚逐漸退去了時間的痕跡,恢復了從前的靚麗。她大喜過望。

她向她的幾個幫兇諮詢,使她相信的血就是傳說中的活力之泉,讓在其中的沐浴的人找回青春。她下令割斷那個女僕的喉嚨並將鮮血倒入一個巨大的桶中。伊麗莎白就在還溫熱的血中沐浴。

於是,一場恐怖的儀式開始了。在巫師的幫助下,上百的少女被綁架,都是年輕貌美的,帶到伊麗莎白的城堡,折磨她們並且抽去血液。伊麗莎白還經常啃咬那些少女的脖子和,從那創口吸取鮮血,撕吃肌肉。從此以後,女伯爵便開始用的鮮血來沐浴自己,每當她從充滿鮮血的浴缸中出來時,青春的光輝似乎又回到了她的身上。

伊麗莎白的奴才們在附近的村莊中以僱傭女僕爲藉口騙得了許多進入女伯爵的城堡,而少女們被榨乾了鮮血的屍體被拋棄在城堡之外。

根據審判的記錄,夫人的男僕作了如下的證供:“夫人的房間中一直都有四、五個的少女,因爲身上沾滿了血跡,整個看起來像炭一樣黑黑的。”維也納的住處,房中像血海一般,沒辦法行走。爲了要到牀上睡覺,在地板上灑灰以防滑倒。

她更是向德國的鐵匠訂購了全套的處刑工具;於是不久之後,在她度過了她大部分成年時光的Csjethe城堡的地下室,一座規模宏大的處刑室建成了。除了那著名的血浴之池和鐵以外,還有刺之牢籠和吊在天花板上的鐵刺球。她命令蹄鐵工製造像鳥籠般的東西,有銳利的鐵刺朝向籠子裏面。用滑車的裝置把鳥籠高高的掛在天井上。殘忍的多爾可(英文名Dorka)把少女關在籠中,拿燒紅的火鉗向她們刺去,少女一往後退,鐵刺就會刺在背上,直到她們自己把自己穿在了那些鐵刺上。其他人則被放在那個刺球中(空心,但是內部有朝向球心的鐵刺),那個刺球被推動後象鐘擺一樣不斷做單擺運動直到關在裏面的少女的身體被完全撕碎。處刑之時伊麗莎白會站在刺籠下面,雨點般的血,就會落到等待洗浴的伯爵夫人身上。這樣就可以享受鮮血淋浴了。

當時在維也納,她“沾滿鮮血的伯爵夫人”之名已不徑而走。根據傳聞,她在維也納的住處每夜都會聽到少女的哀嚎。等到天亮,街上有血在流。

伊麗莎白的恐怖統治持續了很多年。傷亡數字已經上升到了三位數,這是後來被從女伯爵的寫字檯上找到的花名冊所確認的。死去的少女的屍體或者被燒燬,或者被埋到了城堡下面,或者拋於野外任野獸吞食。恐怖的震波穿透了鄰近的鄉鎮,但是沒有人敢站出來揭發女伯爵的獸行。就連那些本應該爲維持和平和公正負責的神職人員也都保持沉默。

謠言雖說是謠言,但伊麗莎白的立場漸漸危殆。一個極有權勢的貴族也不可能濫殺多達600人而安然無事。但是,對她的暴行所採取的直接行動一直沒有被施行,直到她已經把周圍城鎮所有的少女“耗盡”。儘管如此,她還是過於大意。無法滿足於地位卑下的平民少女的血,竟還想要貴族少女的血。她開始將魔爪伸向那些較低級的貴族婦女。她建造了一個虛假的學校,欺騙那些貴族出身的少女來她的城堡並承諾對她們進行教育,僅僅是爲了把她們折磨至死。在她馬拉松般的的末期開始變得草率了,她隨意將受害者屍體扔出城外讓野獸吞食,或者讓神甫把受重傷的少女活埋。

一個神甫最後終於向匈牙利的馬提亞王通報了此事,後者開始對女伯爵的所作所爲進行調查。

搜查卻特城的行動在1610年展開。12月30日,伯爵夫人的表兄圖爾索(匈牙利名Gyorgy Thurso)伯爵,率領一隊士兵和騎兵包圍城堡。在臨攻破城堡的那一刻,堡裏都還在進行着血腥殘酷的殺戮。當他們到達城堡時,所見到的場景比預計的要可怕:拿着劍的官吏,舉着火把走向城堡的地下室,異樣的氣味撲鼻而來。一個死去的少女倒在門廳,另一個已經奄奄一息了,全身被刺滿了洞。另外一些則被吊在地下處刑室的天花板上,像被消化過的死鹿一般。50多具屍體被從城堡地下發掘出來。往裏去可以看到其他的屍體。也有還剩一口氣的活人。據生還者的證言,她們最後在沒有食物可以吃之時,吃被殺的同伴的肉。男爵Thurso和牧師Janos Ponikenusz找到了那本在伊麗莎白臥室梳妝檯裏的花名冊(牧師Berthoni的日記),列着被的650多位少女的名字和被殺的細節。(Aadras Berthoni是Csejthe村路德教會的一名牧師,當伊麗莎白命令他將那些被吸乾了血的屍體燒掉時,他意識到了事實的嚴重性,於是他將自己的懷疑和猜測在他去世前全部寫入了日記中。)

女伯爵的三個女巫同謀被抓去了,而女伯爵本人則被關在了自己的城堡中。

1610年,女伯爵和她的同夥被帶上了法庭。三個女巫在長時間的嚴刑供後終於坦承了全部罪行,但是她們試圖減少她們在這次恐怖事件中的重要程度。在17世紀的匈牙利,監獄中的犯人是不可能獲得假釋的。三個人都把罪行推到了一個在審判前幾年就死去的同爲女伯爵同謀的女巫身上。超過200個證人被傳喚到法庭,但是大多數人都只能提供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做爲證據。但是,這些供認還是和馬提亞王和他的士兵所親眼見到的恐怖景象一樣,爲法庭對女伯爵的定罪提供了足夠的證詞。

1611年1月,審判在匈牙利的Bitcse(畢滋歇城)舉行。但伊麗莎白並未出庭應訊,也沒有承認任何罪行。

這裏我必須小小的離題一下,伊麗莎白不能出庭的原因不是出自她自己的選擇,事實上,她一直懇求逮捕她的馬提亞王替她開脫罪責。但是,對她來說很不幸的是,馬提亞王和她並沒有利益關係,將她的審判安排成向大衆公開。雖然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她的罪行,我們還是得注意到她並沒有被允許出席她自己的審判併爲自己辯護。

她的同謀比較慘些,沒有受到恩惠和寬恕。共犯尤娜和Dorottya Szentes,手染徒之血的女巫,在她們被扔進火堆之前,用燒的發紅的鉗子扯掉了所有的手指。另一個則被砍頭並且屍體被穿在了樹樁上。還有一個叫Erszi Majorova的女巫,則在遲些時候被砍頭。

由於受她的貴族出身所保護,伯爵夫人並沒有和她的同謀一樣下場悲慘。不過圖爾索(英文名Thurzo)在1611年判她永遠不得踏出她自己的城堡一步。有傳言說他是在”參觀“了那個受刑室之後做出如上判決的。(在拒絕擔當隨軍牧師之職後,她被宣佈判終身監禁,要被關在城堡中直到死。)

判決確定後,石工就前往城裏把所有的窗戶封死。她雖然活着,卻像被葬在巨大的黑暗的墳墓中一般,可以透過光線的地方,全部封死,不留一絲縫隙。最後爲了要送食物和水到她的房間,纔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

所有的審判文件被深藏在古堡中,男爵圖爾索留在了城堡中。

1614年7月31日,54歲的伊麗莎白向來自Esztergom教區的兩名牧師口述了她的最後願望和遺囑,她希望她家庭的財產能夠在她的孩子中間平均分配,然而她的兒子保羅及其後代將是基本繼承者。

1614年8月14日,一個獄卒想好好看看這位女伯爵,因爲據說她當時仍是匈牙利最美麗的女人之一,在那個小洞裏瞥了一眼後,他發現她面朝下躺在地上,已經死了。伊麗莎白·巴託利被關押的四年後,死在自己的那個小房間中。死時54歲。特蘭斯瓦尼亞的嗜血女伯爵終於在痛苦中死去了。她的屍體本應葬在Cachtice鎮教堂,但是當地居民對把這位聲名狼藉的女士葬在他們的土地上十分不滿,更別說還要葬在神聖的地方了。考慮到這些,以及她是巴託利家族最後一代的事實,她的遺體被葬在了匈牙利的東北部城鎮Ecsed,巴託利家族的領地上。

至死,她也沒有承認過自己的罪行,也沒有對她的所做所爲表示過懊悔。

現在這坐關押她的塔依然矗立於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內。一本關於那次判罰的抄本今天還保存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家檔案館中。度過漫長的幾個世紀。

Csjethe城堡已經化爲廢墟,但是在今天的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內你還是可以看到的。伊麗莎白被埋葬在她的家族墓地中,而匈牙利國會則通過了一項法案禁止人們提到她的名字。直到“東歐劇變”,主義政權垮臺後,那份文件才被公之於世。之前雖然缺少確鑿的證據,好萊塢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他們基於伊麗莎白的傳說編造了一個又一個低級的恐怖故事。1970年拍攝的《Countess Dracula》(血浴美人)是第一部明確地圍繞伊麗莎白的故事改編的電影,但是故事中的反派女魔頭的名字卻是叫Mathory。。。該影片知情人士透露一部新版的關於伊麗莎白·巴託利的電影正在製作中。

瑪麗一世爲何被稱爲“血腥瑪麗”?

隨便走進一家小酒吧,血腥瑪麗都是很火的頭牌雞尾酒,它與英國曆史上那位有名的君主—瑪麗一世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聯,瑪麗一世又爲什麼被稱爲“血腥瑪麗”呢?

瑪麗一世和伊麗莎白一世一樣,都是都鐸王朝的女君主,但她麾下的國土更廣,包括了英格蘭和愛爾蘭兩塊地盤。我們都知道,在宗教改革之後,羅馬天主教的勢力不如往昔,英王亨利八世也把國教修改,從天主教改爲新教,並趁機賺取了一大筆錢財。

瑪麗一世之所以被稱爲“血腥瑪麗”,和宗教的關聯難捨難分。瑪麗一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並且還相當虔誠。她的主要事蹟之一就是恢復天主教的國教地位,爲此甚至不惜大局殺戮。爲了宗教,瑪麗一世差不多處決了三百多個反對者,並且手段殘忍,真可謂是血流成河了。

從今往後,“血腥瑪麗”的名頭就算是坐實了,並且在隨後的歷史中,“血腥瑪麗”更成爲女巫的代名詞,由此可以看出,瑪麗一世的名頭是多麼的臭了。不過單從宗教改革角度來說,瑪麗一世的努力並無取得太大的成效,她的努力大多被伊麗莎白一世所。

歷史記載,瑪麗一世是一個很聰慧漂亮的女子,她僅僅統治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如此短暫的時間實在是不夠一個展手腳的,大概也正是因爲如此,對她的評價才這麼吧。

揭祕世界各地恐怖傳說 有關於黑色星期天的傳聞

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許許多多不爲人知的東西等待人民去挖掘,例如血腥瑪麗的傳說,黑色星期五的傳說,日本犬鳴村的處說等等,有的新奇有趣,有的離奇嚇人,有的驚悚恐怖,也有的胡編亂造。。。帶着大家的好奇心,我搜羅了十個關於世界各地的恐怖傳說。

1、紐約的下水道住着鱷魚

這個傳說,源於1935年2月10日,一羣住在美國紐約的年輕人,在哈林河畔其下水道捉到一條鱷魚,事件被刊登《紐約時報》,引發轟動。事件曝光以後,整整 1930年代,紐約或附近地區的市民在各處,包括布魯克林地下鐵站、布朗克斯的河流、東河及郊區的湖內都發現鱷魚蹤影,市內人心惶惶。

事 實上,1930年代的美國東南岸,鱷魚皮革業相當興盛,皮革工人在佛羅里達州的泥沼中捕捉小鱷魚,養大後往皮革廠加工。而當地人亦非常樂意把小鱷魚當成寵 物出售,買家大多是紐約人,以當時的眼光來說,紐約人視飼養小鱷魚爲標新立異的行爲,兩地交易頻繁。然而,其代價隨之而來,鱷魚成長過大,空間越少,性格 亦復兇惡,紐約人唯有將之售出,或放生。再有甚者,如傳說所言,衝入馬桶中,眼不見爲淨,一了百了,相信成爲鱷魚在下水道出沒原因。

2.華特‧迪士尼沒有死只是被低溫冷凍

華特‧迪士尼創作出了家喻戶曉的米老鼠,也是卡通界龍頭:迪士尼的創辦人。他的一生可說是充滿傳奇,甚至連死後也是。有一說法是迪士尼臨死前要求將自己的身 體冷凍起來,等未來科技更發達後,再將他解凍復活。

其中最着名的說法是,迪士尼先生的遺體就藏在以夢幻着稱的迪士尼樂園的某個角落…聽着孩子們的歡笑聲, 靜靜等待自己復活的那一天。

事實上,華特‧迪士尼在1966年因肺癌引發心肌梗塞去世,死後遺體火化。但“迪士尼冷凍遺體”這個傳說在美國相當家喻戶曉,甚至還被《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拿來開過玩笑。

3.日本的犬鳴村傳說

犬 鳴隧道位於日本九州的福岡縣,是日本有名的靈異景點。它之所以如此有名,除了因爲該處的交通意外失事率特別高,惹來冤魂找替身的傳聞外,也有不少人曾於隧 道內看見靈體或拍得靈異照片,爲此隧道的怪異傳聞提供佐證。其實,歸根究柢,犬鳴隧道的靈異怪事,是由附近的水壩所引起的…

傳聞,在水壩值班的工作人員,每到深夜,便會聽到水面傳來一些人類叫聲,但他們循聲去檢查時,卻沒發現任何人。也傳出,有工作人員去調查神祕聲音而失蹤,雖然有人懷疑失蹤的員工,有可能是失足跌入水裏,但經過好幾次的打撈,卻沒發現屍體。

而水壩築成後,有不少人會特地前往該水壩跳湖自殺,成了像青木原樹海一樣的熱門自殺地點,之後便有許多傳聞開始蔓延。水壩附近的犬鳴隧道發生的交通意外事故原本就多,於是產生了跳壩自殺或是車禍冤魂抓交替的傳言。

而飆車族故意在犬鳴隧道,成了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最後,日本以隧道治安不佳爲由,將犬鳴隧道用大石封閉禁止進入。

其後,有不少對研究靈異事件極有興趣的人士,曾偷偷闖進舊犬鳴隧道內,欲探個究竟。結果,有不少都遇到怪事,更有人拍得靈異照片及錄象,爲犬鳴隧道的靈異之說提供實證。到底犬鳴隧道的靈異事件和附近水壩的連串意外,是否真的如傳言般是犬鳴村民的亡魂作怪,恐怕只有天知了。

4.富野的地獄

“富野的地獄”是被一名叫做四方田的人寫在一本名爲《心如滾石》的書裏,一首被詛咒的詩,詩的內容是關於富野死後落入地獄的故事。傳說誰大聲讀出來,就會被殺。如果你很幸運的話就不會死,但倒黴的事還是會發生在你身上。

這個故事在日本論壇上非常有名,有許多人用拍照和攝影記錄下唸詩的過程。有許多網友說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但也有一位網友唸完後就失去了聯繫。如果你有膽量念出來的話,建議用日文原文來念吧。

5.黑色星期天

在 離今天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的1930年代,有一首歌,在歐美傳唱開來,奪去了數百人的性命。據說它的悲傷,讓演奏者心臟病發,讓舉自盡,最後,它 的譜曲者從高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首歌被譽爲“惡魔的邀請函”,曾經被多個國家聯合禁播,它叫做《黑色星期天》(Gloomy Sunday)。

《黑色星期天》於1933年,由一位名叫Rezso Seress 的匈牙利作曲家所做。據說Seress與未婚妻分手後失魂落魄,某日正下着滂沱大雨,Seress望着窗外嘆息: “真是一個絕望的星期天!”,之後他寫下了震驚世界的《黑色星期天》。

事 實上,所有這些因聽了《黑色星期天》而自殺的說法,全部因爲年代久遠而已經無法查證,有人認爲這應該是出版商爲了 *** 銷售故意放出的謠言,如果回頭看年 代,1930~1950年間的歐洲可說是一片荒涼,先是經濟大恐慌導致高失業率,然後又是第二是世界大戰,自殺率會高也不稀奇。一般普遍認爲,若這些說法 是真的,這首歌也許可以帶出悲傷的情緒,但主要還是因爲當時背景使然,纔會造成聽完這首歌后出現的自殺潮。現在市面上有許多後來被重新詮釋的《黑色星期 天》,絕大部分的聽衆都表示,可以感覺到歌曲裏含有的悲傷,但並不會想要自殺。

由後人所重新詮釋的版本中,最有名的應該莫過於爵士女伶比莉·霍利戴(Billie Holiday)所演唱的版本,原曲已經消失 ,據說是被鎖在美國某大學的櫃子裏永遠不會再重見天日了。

6.紐約削腎客

這是紐約流傳已久的恐怖傳說之一,據說來紐約的遊客中,許多人被人迷昏後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個灌滿冰塊的池子裏。摸摸腰部發現腎臟已經被摘走,送到黑市上交易了。在許多版本里,甚至有受害人的兩個腎臟都被取走,慘死在池子裏。

7.裂嘴女傳說

這 個故事在日本知名漫畫“靈異教師神眉”裏面也有出現過,裂嘴女據說生前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大美女。在一次整形手術中,因爲整形醫生頭上抹的蠟臭味太重了,使 他非常不舒服亂動了起來,結果醫生不小心剪到他嘴巴兩側,裂嘴女一氣之下就當場殺死了醫生。從此傷心欲絕的裂嘴女就徘徊在街頭等待別人的認同。

裂 嘴女經常在學校門口附近徘徊。開始時,她會問孩子:“我美麗嗎?”如果孩子說:“美麗”的話,她會脫 開口罩或把圍巾摘下問孩子:“這樣我也美麗嗎?”再強行帶走他們加以殺害和吃掉。如果孩子說:“不美麗”的話,她會很生氣地馬上把孩子吃掉。而如果不回 答,轉身就跑的話,她會以一百公尺3秒的飛快速度迅速追上來。

8.血腥瑪麗

傳說中瑪麗是女巫,在一百多年前因爲使用黑魔法被處死。另一說法則是,她是近代一個在車禍中往生的女子,臉孔也因而嚴重毀容。

有 些人把她與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搞混,因爲歷史上瑪麗一世也被稱爲“血腥瑪麗”。 這個誤解也發展出一套說法,這位殺人不眨眼的英國女王,殺害年輕女孩是爲了取得她們的鮮血,還會泡鮮血浴維持青春(這個傳說其實跟1560~1614年間 的匈牙利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比較相關)。

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女王”的誤傳裏,也有人宣稱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1542-1567)。雖然這位瑪麗是個虛榮又愚蠢的女人,但歷史上並沒人說她是心狠手辣的女人。

至於爲什麼腦筋清楚的年輕孩子,要冒險把索命厲鬼叫出來作亂?作家Gail de Vos提出了以下解釋:

至於小孩子爲何要持續召喚瑪麗,將危險與可能發生的慘劇玩弄於掌間?9到12歲這個年紀被心理學家稱爲“羅賓森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靠在黑暗中玩耍,與參加儀式遊戲來滿足對 *** 的渴望。他們常常尋找安全的方式玩樂、排解焦慮與恐懼。

9.披頭士靈魂人物:保羅‧麥卡尼已死,現在人們看到的”他”是替身

傳 聞說披頭士吉他手兼主唱:保羅·麥卡特尼死於一場恐怖的汽車相撞事故,爲了不影響披頭士《佩珀中士的寂寞之心俱樂部樂隊》這張專 輯,披頭士樂隊剩下的幾名成員決定用一名長相酷似保羅的替身代替這名世界上最爲人熟知的歌星,希望沒有人會察覺。這立刻引起了轟動,甚至還有人謠傳在披頭 四其中一首歌倒帶就可以聽到用詭異的嗓子唱着:“保羅已經死了。(Paul is Dead.)”

至今網網絡上還是有一派人認爲現在的麥卡尼是假貨。但如果是假貨,他這四十多年來也表現得才華洋溢。甚至還超越了”真的”保羅麥卡尼,不是嗎?

10.小丑雕像

人們談論最多的恐怖傳說,也是比較恐怖的一個:有一個保姆打電話給孩子父母詢問是否可以用布將牆角的小丑雕像蒙起來,父母聽聞後趕緊讓保姆抱起孩子們離開家 裏,後來孩子的父母說家裏沒有什麼小丑雕像,更奇怪的是在此之前,他們的孩子也向自己抱怨房間裏有個恐怖的小丑在盯着他們。父母沒有相信孩子們,但是這話 從一個非親非故的人嘴裏說出來,讓家長相信了孩子們所言。故事繼續,小丑最終被逮捕,被查實是一個化裝成小丑的侏儒,總是喜歡闖進民宅注視小孩。

英國女王爲什麼不住丈夫家

女王概況

(一)

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今日的歐洲君主制國家的在位國王之中,有三個是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荷蘭女王貝亞特里克絲、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她們都不是本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王。 在歐洲歷史上,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還是中世紀的騎士時代,皇帝、國王這些名詞從來都只是男人的專利,只有東羅馬帝國出了幾個影響不大的女皇帝。但從14世紀開始,在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一個又一個的女王(皇)斷斷續續地出現了,一直到當代,累計有三十來位。(統計一下,英國6位,4位,荷蘭3位,盧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麥2位,奧地利1位,波蘭1位,匈牙利1位,還有蘇格蘭、納瓦拉、那不勒斯等現在已爲人兼併的國家也出過女王,不過有些女帝王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繼承”王位,而只能說是“奪取”王位,如的葉卡捷琳娜等。) 三十來個,在歐洲龐大的帝王羣體中只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但她們不但將歐洲歷史譜寫得更加豐富多彩,而且也實實在在在史書上留下了足以流芳後世的業績。總的說來,歐洲女王的表現還算不錯。其中丹麥的瑪格麗特一世(1387~1412年在位)、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西班牙的伊莎貝爾一世(1474~1504年在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1740~1780在位)分別被本國的史學界認爲是本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其他女王基本上處於中上或中下的位置,而甚少有荒淫無道禍國殃民之輩,唯一一個被推翻的女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貝爾二世(1831~1868年在位),但使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是她的祖父和父親,她本人要負的責任其實也不多。 她們走上女王寶座的路徑不外乎兩種:從公主到女王和從王后到女王。身爲王后,在國王丈夫死後,繼承人尚年幼或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便自己走上權利舞臺的中心,進而即位稱尊的情況,在世界各國曆史上司空見慣,在歐洲則以的兩個葉卡捷琳娜爲典型代表。但更加有歐洲特色的是從公主到女王的情況,歐洲歷史上的女王大多屬於這一類。 在即位之後,基本上男性國王能承擔的事務,她們也能承擔,但親自帶兵打仗除外,不過,17世紀之後,國王親自帶兵打仗的情況已越來越少見,因此也不見得是嚴重的問題。女王結婚之後與丈夫之間權力如何分配也是一個問題。有不少女王,結婚後就將主要王權交給丈夫,甚至把王位也讓出,如瑞典女王埃里奧諾拉,也有的女王結婚後能將丈夫和整個江山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裏,如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更有甚者,有的女王選擇了終身不婚,以保證自己的權力不旁落,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女皇葉麗薩維塔。

(二)

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這首先涉及的問題是,女性對父母的財產和地位的繼承權問題。古代法蘭克蠻族國家的《薩利安法典》曾規定婦女沒有繼承權,但《聖經·民數計》中則說道:“一個人時候應該由女兒繼承。”(意爲無子嗣的時候)。歐洲各國曆史上的情況不大相同,但大體上是女性有繼承權,但要排在相應的男性後面(這與亞洲國家女性根本沒有繼承權,一出嫁就完全成了別人的還是不同的)。 歐洲各國情況的不同,表現在歐洲的中心地區和“邊緣地區”的不同。歐洲中心傳統色彩較濃厚的地區,如法國、德國等,女性繼承王位一直是被禁止的,如法國國王腓力五世就曾組織學者會議,搬出《薩利安法典》,確認女性沒有王位繼承權,即使在國王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情況下,王位也只能由國王的其他男性親屬繼承。但在“邊緣地區”,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則在名義上有繼承王位的可能性。在東歐,除了波蘭和匈牙利在14世紀的一例特殊情況,在其他時代,女性都不得繼承王位。而的情況比較特殊,在18世紀這個“女皇世紀”,接連有四個女沙皇產生,但在其他世紀,女性繼承皇位則通常是被禁止的。 但一個女王的出現,總是會帶來一系列複雜和棘手問題,因此即使在那些女性名義上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國家,一個女王的產生仍然會面對種種阻力,這也是歐洲歷史上女王只是很少數的緣故。但當一個國王只有女兒而沒有兒子的情況出現時,他通常又會謀求將王位傳給他的女兒而不是其他男性旁系親屬,這就使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成爲一個“模糊問題”,不同的國家、家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打算,而歐洲各國王室之間都有錯綜複雜的婚姻血緣關係,對同一個王位,常常有多個國家的王室成員可以提出自己有繼承權的依據,這就是歐洲歷史上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爲何會引起那麼多的紛爭甚至戰爭的原因了。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無嗣而亡。他的堂兄,瓦盧瓦公爵腓力繼位爲王,是爲腓力六世。但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認爲自己纔是法國王位的繼承人,原因是,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即法國前國王、查理四世之父腓力四世的外孫,而除了他,腓力四世所有的兒孫都已死亡,至於腓力六世,充其量只是腓力四世的旁系後代而已。而腓力六世則認爲,按法國的傳統,女性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因此不買這個“腓力四世的外孫”的帳。因此爆發了英法兩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被他們的後代一直延續下去,從1338年一直打到1453年,史稱“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國王一度在法國加冕爲王,不過最後還是被趕出法國。英法兩國在領土、經濟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而英法兩國在女性繼承王位問題上的理解不同,則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17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正在爲自己的後嗣問題深深擔憂。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他想讓他的女兒即位,不願讓他的皇位落到德意志邦聯其他王公手裏。因此,他頒佈了歷史上有名的“國本詔書”,規定若無男嗣,女兒也可即位。這一詔書遭到了德意志邦聯各王公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依據是,神聖羅馬帝國曆史上還沒有過女皇的先例。而瑪麗亞·特蕾西亞的支持者則反駁說,雖然歷史上沒有過女皇,但也沒有規定過女人不得繼承皇位。查理六世將“國本詔書”作爲他一切外交的核心,爲換取國際上對“國本詔書”的支持,他可以在其它方面作出犧牲。1740年,查理六世病逝,瑪麗亞·特蕾西亞順利即位,但與此同時巴伐利亞選侯阿伯特宣稱自己纔是帝國皇帝,並夥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及法隊入侵奧地利,這場戰爭歷史上稱爲“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幸而奧地利取得英國的幫助,最後戰爭打成平手,普魯士承認了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皇位,但從奧地利割走了西里西亞地區。 1833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病死,他只有兩個女兒,遺囑中由他的長女伊莎貝爾繼承王位,是爲女王伊莎貝爾二世。但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卡洛斯認爲女性沒有繼承權,自稱自己纔是王位合法的繼承人,集結了一批持異議的、宗教派別,發起了“王室正統運動”的戰爭,史稱“卡洛斯戰爭”,失敗後國外,他的後代還一直在謀求西班牙王位,以至於西班牙王族分化成兩個世襲,一個在國內,一個在國外。類似的,叔叔和侄女爭奪王位的戰爭,還有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和王叔米格爾的戰爭。 以上三個例子,分別是不同國家之間,同一國家內部不同王族世襲之間,以及同一王族內部由於對女性繼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引發的戰爭的典型代表。當然,這些戰爭本身還有更深的社會背景,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只是一個導火線。

(三)

新時代的繼承王位問題 進入20世紀,歐洲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擊,不再是一個國家生活的中心,但20世紀中葉,女性繼承王位問題在歐洲一隅的丹麥,再一次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丹麥國王斐特烈九世只有三個女兒,按照丹麥王位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他的弟弟克努特親王被指定爲王位繼承人。但再戰後丹麥女權運動高漲的背景下,很多人爲斐特烈九世的長女瑪格麗特不能繼承王位感到憤憤不平。1950年,“丹麥婦女協會”首先挑起爭論,她們利用報紙、電臺等媒體進行宣傳,認爲應該由瑪格麗特繼承王位。爭論持續了兩年,連篇累牘的社論、專題、特寫、報道不一而足,鬧得沸沸揚揚。最終,此事件被丹麥首相埃裏克森利用,他將女性繼承王位問題和他主張的將議會由兩院制改爲一院制的問題合在一起進行公民投票表決,以便提高投票率。結果,在1953年的公民投票中,多數人贊成修改王位繼承法,確立女性的王位繼承權,瑪格麗特得以取代她的叔叔克努特親王成爲王儲,並於1972年即位至今。有評論認爲,此事件實際上反映了當代的歐洲人實際上更喜歡由一位女王來統治(不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久前在日本關於能否接受一位女天皇的測驗中,90%的人明確表示無法接受)。 時至今日,歐洲君主制國家已經所剩無多,而且都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只是作爲民族團結的象徵而存在的“橡皮圖章”,由一個男人還是女人來當國王已不再是那麼重要。加上當代歐洲國家中女議員在國會中佔有20%到30%的席位已不足爲奇,甚至有達到40%的(如瑞典),至於女首相、女、女黨魁等在歐洲國家中已司空見慣,死抱只有男性才能繼承王位的觀念已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儘管王室的制度總是落後於社會制度的改革。當前,瑞典、挪威已立法規定男女王族成員具有完全同等的繼承王位的權利;在英國、西班牙、丹麥、荷蘭,女性王族成員雖然在王位繼承順序上要排在血緣關係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員後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後面),但也已經有無可非議的王位繼承權;例外的是,在比利時和摩納哥,仍然只有男性王族才擁有王位繼承權。

英國女王簡介

1st: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蹟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爲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爲「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爲「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爲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峯,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曆史上被稱爲「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爲「黃金時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爲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爲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爲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託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繫,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裏公爵爲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th: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爲「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爲「託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教)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爲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着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爲“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爲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着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后,祖母則是瑪麗王后。她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他當時並不是王位的繼承人。

因此伊麗莎白出生時的頭銜是伊麗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爲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爲國王,她也立即成爲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裏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爲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爲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係經歷了許多考驗,包括有關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爲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爲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國王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意大利和馬耳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紮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新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尼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纔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爲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準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爲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爲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爲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

標籤:瑪麗 血腥